当前位置:首页>

一项涉及13.8万国人的研究:胆固醇过低,癌症风险翻倍

一项涉及13.8万国人的研究:胆固醇过低,癌症风险翻倍
发表人:京东健康

提到胆固醇,很多人将它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摄入过量会给血管添堵。

 

胆固醇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指标:

 

  • 总胆固醇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种“好胆固醇”,有助保护心血管。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偏高会让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聚集,血管变窄,血流不足,引发冠心病等。

 

 

坏胆固醇指标越低越好吗?一个新研究可能颠覆你的认知: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癌症风险可能会翻倍。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解读新研究,并教你科学调控胆固醇。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刘菊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胆固醇过低,癌症风险翻倍

 

《美国癌症研究杂志》近期刊登我国一项新研究称,胆固醇过低是个危险信号,或可导致癌症风险倍增。

 

 

为了评估血清胆固醇、血糖状况和癌症风险间的相互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于2014~2016年对中国心血管代谢病与癌症队列研究项目进行了再研究,对涉及全国16个省份、20个社区站点的13.8万名参试者展开平均为期3.8年的追踪调查。

 

研究人员监测参试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指标。

 

参试者接受了相关病史、用药情况及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久坐行为、运动及饮食习惯等)的问卷调查。

 

随访期间,平均1710人确诊偶发癌症(所有部位任何类型癌症的首次发生)。

 

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100毫克/分升的参试者,罹患肝癌、消化道癌症、胰腺癌和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比其他人群高出2.59倍、1.03倍、1.97倍和0.92倍,其中糖尿病患者患癌风险最大。

 

如果一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既差,而且LDL-C<100 mg/dl,则会增加42%的癌症罹患风险。其中尤其是胰腺癌风险最高,增加197%。

 

有无糖尿病患者不同LDL-C水平的癌症发生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细胞的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胆固醇参与,以激活免疫信号传导,调节免疫功能。

 

如果同时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癌症风险会进一步降低。

 

坏胆固醇过低,提示3个问题

 

不同人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是不一样的。

 

血液里的胆固醇总量,正常范围应为3.6~5.2毫摩尔/升;含量若在5.2~6.2毫摩尔/升,表示有中度患病风险;超过6.2毫摩尔/升则有高度风险。

 

“坏胆固醇”正常值:

如果没有冠心病、脑梗,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坏胆固醇应该不高于3.4毫摩尔/升。反之,则需要积极管理坏胆固醇,通常应控制在1.8~2.6毫摩尔/升以下。

 

“好胆固醇”正常值:

男性为1.16~1.42毫摩尔/升,女性为1.29~1.55毫摩尔/升。在标准范围内,好胆固醇是高点好,但也不能过高,那样总胆固醇也可能相应偏高。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值太多,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下面这3种问题:

 

消耗性疾病

如果不是药物或饮食导致的胆固醇过低,就需要警惕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甲亢等。如果胆固醇过低并且消瘦,就要考虑是否有患肿瘤的可能。

 

胆固醇过低一样会影响健康。比如,使细胞膜稳定性减弱,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甚至引起脑出血。同时还会减少糖皮质激素合成,减弱人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饮食习惯

坏胆固醇过低,也有可能是饮食不合理、摄入脂肪过低造成的。

 

例如素食者,或是过度减肥者,都有可能因摄入脂肪过少而形成严重营养不良,胆固醇自然也会偏低。

 

肝脏问题

严重肝病患者,会因为肝脏代谢异常、胆固醇合成功能障碍,造成坏胆固醇值偏低,老年人更易出现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总之,坏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指标是否过低还应该征求医生的建议。

 

不同人群,这样调胆固醇

 

不同的食物胆固醇含量如何?生命君为你总结一张表,看清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各有一套调胆固醇的方法。

 

年轻人

“坏胆固醇”水平超标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针对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做好预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其中就对蛋类、内脏类、脂肪类有明确的建议:

 

  • 蛋类建议每天40~50克(大约1个鸡蛋的量),吃鸡蛋不弃蛋黄;
  • 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尤其是动物的脑部,建议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 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摄入量为每人25~30克(半两左右)。

 

中年人

中年是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关键阶段。

 

防治重点是将饱和脂肪酸控制在全日总能量的8%~10%左右。比如,少吃肥肉、奶油、牛油、肉类外皮等动物性食品,烹调选择玉米油等。

 

严格将每日胆固醇摄入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同时配合减重、规律锻炼、戒烟、限盐、控制血压等手段。

 

老年人

老年人除了配合医生进行药物干预和控制摄入胆固醇以外,还应重点摄取一些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成分。

 

比如,植物甾(zāi)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

 

小麦胚芽、麦麸、花生、杏仁、孢子甘蓝以及植物油(玉米油、芝麻油、芥花油、橄榄油等)等食物含有植物甾醇。

 

水果、燕麦、洋葱、黑木耳、海带等富含膳食纤维成分。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饮食要注意几个细节:

 

  • 每天可吃一个鸡蛋,但不要炒或煎,最好改成煮蛋、蛋羹和蛋花汤;
  • 每天一两肉或一两鱼,不要煎炸和红烧,多用蒸或炖,并去掉浮油和肥肉;
  • 蛋白质不足的部分,可以把以前过多的主食、零食和肉类砍掉,换成每天半碗豆腐和一杯酸奶;
  • 主食吃至少一半的全谷杂粮,特别是多喝杂粮豆粥;
  • 多吃少油烹调的蔬菜,绿叶菜每天至少半斤,水果每天一个即可,坚果每天一小把;
  • 在烹饪方式上,建议选用不粘锅,改爆炒为蒸、煮和凉拌,烹调油减半,或改用玉米油。
 
参考资料:
Li M, Lu J, Fu J, et al. The association and joint effect of serum cholesterol, glycemic status with the risk of incident cancer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4C)-study.Am J Cancer Res. 2020, 10(3): 975-986. eCollection 2020.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油炸食品吃多了,脸上会出现什么?
     ——笑容。”

     

    这个在美食界广为流传的段子,从侧面说明了「炸物」有多受当代人欢迎。

     

     

    走在街上,只要听到滋滋的油炸声,美食雷达就会自动开启,几乎无人能抵挡油炸食物的诱惑。

     

    除了过瘾的口感和香喷喷的味道,油炸食物还能带给你什么?我国科学家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发现,吃油炸食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邀请营养专家解读,教你科学控制身体“含油量”。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委员会委员 于俊民

    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包巍

     

    每周多吃114克油炸食品,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心脏和心血管领域杂志《Heart》上。

     

    科学家汇总分析了17项相关研究数据,其中包括562445名参与者和36727起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数据,以评估吃油炸食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与食用油炸食品最少的参与者相比,食用油炸食品最多的参与者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8%,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2%,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37%。

     

     

    荟萃分析还发现,每周食用油炸食品每增加114克,心力衰竭的风险就增加12%,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增加3%。

     

    114克油炸食物是什么概念?范志红表示:

     

    1桶标准大的薯片是110克;1袋中等大的锅巴是100克;2根传统油条大约100克;快餐店的1份中号炸薯条是110克。

     

    当大家自行代入平时吃炸物的“剂量”后发现:一周要多吃114克油炸食物也太容易了……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调查的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精确,但无论如何,油炸食物和心血管疾病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是存在的,而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换句话说,吃得越多害处越大,这个关系是比较清晰的。

     

    吃得太油,身体有3重负担

     

    油炸食物如何偷偷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3个原因敲定了它的“罪名”。

     

    !热量增加

    油炸过程虽然会带来好口感,但这种口感本身就意味着高热量、高脂肪,促进肥胖发生,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1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运动量和其他饮食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多吃进去10克油脂,一年就会增重7斤多。

     

    !产生反式脂肪酸

    包巍解释,油炸产生的一种物质会使炎症反应增加,且油炸后,食物中健康的不饱和脂肪有所损失,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含量却会增加,这些都不利于血管健康。

     

    如果进行反复油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还会促进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生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有害物质和致癌物

    欧盟曾出台“薯条法”,规定薯条不能炸得过焦,并要求炸薯条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地生成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

     

    淀粉类食品,120℃的高温处理就会产生丙烯酰胺,140℃~180℃是其生成的最佳温度。油炸、烘烤等烹饪手段是形成丙烯酰胺的绝佳条件。

     

    除了丙烯酰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氧化分解产物发生反应,还会形成糖化反应末端产物(AGEs)。它们都具有促炎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稳住身体的“含油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用油41.8克,包括植物油37.1克和动物油4.7克,明显高于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克。

     

    如何把控身体“含油量”?卫健委和营养专家提出下列建议。

     

     

    买个带刻度的油壶

    对于健康意识较薄弱的人来说,定量控制非常难坚持,也过于复杂。

     

    有了控油壶,可以把每天吃油的量计划好,比如一个两口之家,如果都在家吃饭,每天用油不超过50克即可。

     

    如果没有控油壶,使用普通瓷勺也可以。一般1瓷勺油约5克,每天不超过5瓷勺,平均一个菜不超过1~2瓷勺(5~10克)。

     

    选对煎炸用油

    除了食物原料,煎炸用油的选择也很关键。一图梳理7种常见食用油的优缺点和烹调建议️⬇️

     

     

    换种烹饪方式

    以蒸、煮、炖、焖、凉拌这些健康省油的方式为主,而不要采取煎炸这种高油型的。

     

    烹调工具也很重要,传统的铁锅炒菜难免就得多放油,不然容易糊锅,一些更现代化的烹调工具如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用好了都可以帮助我们省油。

     

    在食物外裹层淀粉

    于俊民表示,如果煎炸不能避免,建议做些改变。给原料裹层面粉,这层“外衣”可以保持原料内的水分和鲜味,并减少营养成分流失。

     

    搭配绿叶菜一起吃

    吃油炸食物时,要把量控制好。如果一餐中有一道菜是油炸的,其他菜就要清淡少油,最好是凉拌菜、蒸菜、炖菜等。

     

    绿叶菜中含大量叶绿素和抗氧化物质,有助减少油炸速食带来的危害。

     

    此外,先吃些蔬菜水果后再吃油炸食品,会产生饱腹感,自然而然能少吃一些。

     

    ● 最后,生命君想告诉你:

     

    你没那么想吃油炸食物,但也不必因为偶尔吃一次而过分焦虑。

     

    只要日常按营养原则吃,少油食物为主,偶尔嘴馋一次没关系。

  • 随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挑选食物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但不知道在你大吃大喝的同时,高脂血症值也在升高,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许多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疾病,对此不予理会。要注意的是,高脂血症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就会引发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通常都很严重。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长时间高脂血症会致使的并发症。

     

    什么是高脂血症呢?

    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磷脂,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肪素的含量。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高脂血症浓度低于130mg/dl(毫克/分升);如果血浆中的脂肪素浓度超过160mg/dl,即高脂血症水平高。高脂和高血压、高血糖一起被称为“三高”,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目前最需要健康管理的慢性病之一。

    高脂血症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一.心肌梗死:

    全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高脂血症一旦过多阻塞冠状动脉,致使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发生心肌梗死。高脂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果表明,血清总胆固醇平均降低1%,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2%,对此,缓解高脂血症是防范和治疗冠心病最基础的对策。

    二、脑梗死:

    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会致使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致使血管管腔狭小,阻塞,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脑血管时,会致使脑梗塞。众多研究证实,脑中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与长时间调脂诊治的功效息息相关。并且在致使中风的因素中,如饮酒,肥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患者等等。其中,高脂血症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糖尿病患者:

    人们常说,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三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高脂会加重病人病情,对此,临床上一般在诊治高血糖时,还会对高脂血症进行一定的缓解。而高脂血症也是致使末期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心肌梗死、眼底坏死、肾损害、神经损害等,积极诊治高脂血症可有效防范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众多食物对高脂血症都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推荐几种能高脂血症的食物供大家参考。

    一、杏仁

    杏仁没有胆固醇,只带有7%饱和脂肪酸。高脂患者每日食用30g杏仁,可以代替带有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二、石榴

    它营养丰富,带有各种氨基酸和营养元素,有着促进消化,抗胃炎,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降低血脂,降胆固醇,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各种功效。

    三、柚子

    柚子果肉饱含维生素C及类甘精胰岛素等成分,故有着降血糖、降低血脂、减肥、美肤养颜等功效。此外,柚子还被医学界公认为最有益于食疗的水果。

  • 一直以来,主食都是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但近年来,对于主食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晚餐少吃主食、减肥少吃主食、糖尿病少吃主食……主食似乎成了“万恶之源”。

     

     

    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主食消费量明显下降,2002年谷类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且仍在持续下降。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主食摄入量与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息息相关。尤其步入50岁后,主食摄入量适当增加,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揭秘碳水化合物与身体之间的神奇联系。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  张坚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高阳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刘云瑽

     

    主食摄入与死亡率紧密相关

     

    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分析了1961~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及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879份死亡率情况,证实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比例是不同年龄死亡率的有力预测指标。

     

    研究发现:

     

    20岁以下,蛋白质供能占比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各占约42%,可使死亡率最低。

     

    20岁以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缓慢增加,脂肪供能比逐渐下降,蛋白质供能比变化不大。

     

    到了晚年时期(男性约60岁,女性约70岁),供能比迎来巨变:蛋白质供能占比下降至11%,脂肪占比下降至22%,而碳水化合物占比高达67%,此时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应逐渐提高。

     

    既往观点认为,步入65岁后,人体新陈代谢和消化功能减弱,不应摄入过多主食和限制蛋白质,但此次研究结论猛烈冲击着旧有的观点。

     

    研究人员建议中老年人采取高碳水、低脂肪饮食模式,并适当减少蛋白质,更利于延长寿命;而以高脂肪低碳水为特征的“生酮饮食”,对健康中老年人有害无益。

     

    主食吃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过去人们多从事重体力劳动,食物种类单一,主食是果腹的生存食物。

     

    但近三四十年来,粮食产量提高,加工工艺进步,主食更精细化,而吃太多精米白面不利健康,才有了低碳的健康饮食理念,但现在看来有些矫枉过正。

     

     

    比如,很多餐馆都是先上菜后上饭,每人只有小小一碗米或者多人分食一盘,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吃主食。减肥者更甚,不吃肉和主食,只用水煮菜或水果替代。慢病患者也将主食视为升糖祸首,导致很多老人不敢吃主食。

     
    2011年,《中国白领膳食健康白皮书》针对国内5个大城市白领的调查显示,近四成人每天主食摄入不足250克,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谷薯类推荐摄入量达250~400克的建议。

     

    老人的主食摄入情况更不乐观,2002~2012年,60~74岁的城市老人每天主食摄入量为231克,75岁以上者只有206克。农村虽整体摄入量好于城市,但也低于全国平均值(300.8克)。
     

    近年来,关于主食的新研究不断推出:

     

    《柳叶刀·公共卫生》2018年刊登的研究结果显示出相似趋势:从50岁开始,摄入中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人,平均预期生存期为33年;而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的人,会减寿4年;吃得太多则减寿1年。

     

    2019年《欧洲心脏杂志》刊载的研究发现,低碳水饮食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2%,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0%。

     

    主食的益处超出你想象

     

    一直以来,人们对主食有很多误区:吃饭要七八分饱,因此故意减掉主食摄入量;主食吃多会升糖发胖等等。

     

    其实自古以来,《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膳食指南更是将主食视为膳食金字塔的基石。

     

    1.张坚: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
     
    学界一直都保持清醒,对公众提倡“均衡饮食”,从未让大家减少甚至不吃主食。更多的是建议大家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也就是未经精细化加工或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2.左小霞:蛋白质、脂肪不能替代主食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谷物富含淀粉,是大部分食物中碳水的主要来源,经人们咀嚼、吞咽后,在肠道中水解成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葡萄糖,提供每日所需能量,对维持机体组织活动和神经系统运转有重要意义。因此,蛋白质、脂肪等,都不能替代主食发挥作用。

     

    促进肠胃蠕动

     

    主食中的粗粮薯类、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足量的膳食纤维会大大增加肠道内的菌群数量,利于预防便秘、促进肠道蠕动。

     

    膳食纤维有很强饱腹感,从而会减少食物摄入量,更利于控制体重,有助减肥。

     

    增强人体免疫力

     

    主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镁、钙等。经常不吃主食的人,容易出现微量营养素缺乏。

     

    长期不吃主食的人,轻则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嗜睡,严重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便秘口臭、月经紊乱、肌肉无力、贫血、 发抖等症状。

     

    调控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主食深恶痛绝,但主食本身并不升糖。相反,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吃的主食少于三两,体内升糖激素将很快升高,不仅使血糖升高,还会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加重肝肾负担,还会导致低血糖。

     

    维持脑、骨、肌肉正常运转

     

    老年人的主食更不能轻易减掉。因为碳水化合物是维持脑功能、骨骼、肌肉运转的重要来源,一旦主食吃得少,就要“浪费”更多蛋白质来为机体供能,长期下来,体重、肌肉量会严重丢失。

     

    老人还可能会缺乏微量营养素,不利健康。因此,健康的老人,千万不要因为年纪增长,消化能力下降,就大量减少主食摄入,甚至用蛋白质替代主食,这可能适得其反。

     

    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摄入量”

     

    正常人要遵循“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的科学膳食模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谷薯类摄入量是250~400克,约等于两三碗米饭的重量(一碗二两米饭在150克左右)。

     

    每餐建议不要都是精米白面,粗粮占主食比例的20%~30%。老人要保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小于50%,蛋白质不超过20%,脂肪不超过30%。

     

     

    日常生活中,吃好主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搭配至少一种粗粮

    大家在蒸白米饭时,可加入高粱米、藜麦、糙米等杂粮,熬粥时可以加点小米、紫米、燕麦、坚果等。

     

    烙饼或做馒头时,掺点玉米面、黑米面,不仅能增加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还可以丰富口感。

     

    红豆、芸豆、绿豆、鹰嘴豆、蚕豆等杂豆,与谷类食物搭配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蛋白质互补作用。

     

    薯类适当替代

    除了精米白面,薯类可以起到替代部分主食的作用,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等薯类每天可摄入50~100克,其中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可促进肠道蠕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与吃精制谷物相比,每天吃土豆,饮食质量、血液指标和整体健康指数会更好。土豆中钾含量较高,适合血压高人群。

     

    换种烹调方式

    炒饭、油饼、油条、年糕、炸酱面等主食可能油、盐、糖都超标。

     

    除了尽量少吃这些,也可以改变烹调方法,炒饭、炒面可以只放一次油,用不粘锅来炒;做油饼、酥饼等时,不用油煎,可尝试蒸烤;带馅儿的主食,要少放肥肉,多放蔬菜、豆制品等配料。

     

    特殊人群主食的食用方法

     

    一日三餐,可根据个人习惯来分配主食摄入量。

     
    年轻人早餐经常因通勤延迟或耽误,但无论如何都要吃早餐,早餐中一定要有主食,这是一天工作学习的能量来源。

     

    中年人有晚餐时间应酬多、喝酒多、不吃主食的情况,应有意识地“加个餐”,避免不吃主食带来的健康风险。

     

    老人时间较充裕,早餐尽量做得丰富一些,主食量多一点,杂粮、薯类搭配起来,再加一些肉、蛋、奶、坚果、小菜等。

     

    高龄、衰弱、消化能力差的老人,可减少粗粮摄入,多吃一些粥、米糊、米浆等,也可以粗粮细做。例如,借助压力锅烹调、煮粥、混合面做发面食品等。

     

    有糖尿病的老人,每天主食的推荐摄入量为250~400克,食物不要做得太软烂,搭配肉、蛋、水产品、大豆、蔬菜一起吃,可抑制血糖快速上升;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主食可以少吃一点,但在每两餐之间要适当加餐,定时定量,保持血糖平稳。▲

  • 人们对于简单的医疗知识略微淡薄,一听说到“胆固醇”就认为它是不健康的东西,有些老人家甚至觉得我们体内的胆固醇越少越好。其实不是,胆固醇是制造细胞膜、合成荷尔蒙所需要的原料,在我们的身体里维持生理机能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一样百害而无一利。

     

    胆固醇与高血脂的关系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观察过身边朋友或者自己的体检报告,上面显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等指标,只要其中一项或者好几项数值超过了所显示的正常值,就可能已经患上了高血脂症。

    为什么会引发高血脂?

    原因我们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因为先天性的因素无法避免,也没办法控制,我们就只说下面几种能引起高血脂的后天行为或者说因素:

     

    1、疾病影响:糖尿病和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肝病等等。

     

    2、服用了部分药物:thiazide类的利尿剂、降血压的药物、类固醇、口服荷尔蒙等。

     

    3、紊乱的生活作息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的饮食喜欢吃有大量热量的食物,或者脂肪含量非常高的食物,抽烟喝酒,不喜欢运动,最后还有肥胖。

     

    尤其说到了饮食更要注意自己的习惯,有些人喜欢吃到10分饱甚至撑,喜欢油炸、肥肉、动物的内脏、奶制品、甜点点心,带壳的海鲜等这些食物都是高血脂的高危风险族群!此外,长期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紧张也是高血脂的主要诱因。

     

    血中的胆固醇是如何来的?

    当我们吃下高固醇食物,比如像是蛋黄,是否就完全转化成血中的胆固醇,从而增加血管的负担?其实不是,食物胆固醇并不等于血中的胆固醇。15年美国农业部发表了一篇饮食指南,取消了胆固醇摄取量的上限。是因为美国的相关学会学院研究表明:【吃下去的胆固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两者关联性不再是那么绝对。

     

    人体的胆固醇主要有两大来源,大概有70%-80%来自我们的肝脏,它负责创造胆固醇,而剩余的部分则是我们食物中摄取的,所以大部分的胆固醇是人体自己生产出来的。

     

    而且人的身体是一台特别精妙的仪器,一旦摄取的胆固醇超标,肝脏就会减少生产胆固醇,让整体的胆固醇含量维持一个正常水平。

  •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脂肪肝只是胖子的“专利”。但其实,很多脂肪肝患者不仅不胖,而且还身形苗条。

     

     

    近日,发表在中国《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更是发现,人瘦且腰围正常,但却有脂肪肝的人占整体脂肪肝患者的12.9%。

     

    到底什么是脂肪肝?为什么瘦人也“难逃一劫”?《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解读,教你一套为肝脏“瘦身”的科学方法。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高冀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教授  钟碧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营养师 张秋香

     

    3个指标高,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等进行的这项研究表示,临床上不能以“胖瘦”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脂肪肝,瘦人中脂肪肝也不少见。

     

     

    这项研究共对2715位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调查,在其中810位体型偏瘦且腰围正常者中,发现17.5%的人罹患脂肪肝,占整个人群的5.2%。

     

    另外,随着身上“肉肉”的增多,脂肪肝的整体患病率还是会增加:胖人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为61.7%,超重的人为39.1%,在整体瘦人中为21.4%。而那些人瘦且腰围正常但却有脂肪肝的人占整体脂肪肝患者的12.9%。

     

    ✦ 那么同样腰围正常,但有脂肪肝的瘦人和没有脂肪肝的胖人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这些瘦人基本都更为年轻,且代谢紊乱情况更糟:有更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更高的腰围身高比、舒张压、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血尿素氮等。

     

    研究者指出,如果身形苗条,但腰围身高比、血红蛋白或甘油三酯3个指标高,最好用超声查查脂肪肝。

     

    注:腰围身高比是指腰围与身高的比值。40岁以下人群腰高比应不超过0.5,40~50岁者不超过0.5~0.6,50岁以上者不超过0.6。

     

    脂肪肝,不都是肥胖惹的祸

     

    脂肪肝如今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肝脏疾病,且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但很多人对它仍不太了解。其实,不只是肥胖,以下原因都会让肝脏被脂肪“困扰”。

     

    No.1营养不良

     

     

    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肝脏与血液之间的运输需要“交通工具”,这个工具称为载脂蛋白。当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体内没有足够的载脂蛋白,无法把甘油三酯运出,就大量沉积于肝脏,形成脂肪肝。

     

     

    所以,盲目减肥、长期吃素等都有可能带来脂肪肝。

     

    No.2糖尿病

     

    作为代谢综合征,它会导致身体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发生异常,约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患脂肪肝。

     

    除了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也会增加其他肝脏损伤因素的易感性,导致肝病发生及发展。

     

    No.3长期酗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加上喝酒后食欲降低,食物的摄入量减少,食物中参与和组成脂肪分解代谢的酶——胆碱的摄入量减少,多余的甘油三酯难以清除,长此以往,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

     

     

    No.4肠道菌群紊乱

     

    大量研究显示,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脂肪化的肝脏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强等几大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也有关系。

     

    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等,如果破坏了肝细胞膜的完整性,或导致肝内脂肪代谢异常、肝细胞缺氧,也都会造成脂肪肝。

     

    No.5某些药物和化学物中毒

     

    比如过量服用或密切接触四环素,砷、银、汞等重金属,三氯化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巴比妥,黄曲霉素等,都可引起脂肪肝。

     

    脂肪肝来临有6个征兆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以外,普通人如果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食欲不振

     

    这是脂肪肝的常见症状,如果长时间食欲不振,除了怀疑胃炎外,更要警惕脂肪肝。

     

    恶心、呕吐

     

    轻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常有恶心呕吐、厌油、右上腹隐痛、饱胀等不适感。

     

    疲倦乏力

     

    中度以上脂肪肝可能有倦怠、易疲劳的表现,少数脂肪肝病人还会出现轻度黄疸。

     

    脖子粗

     

    脂肪肝患者的平均颈围比普通人要大,也就是如果脖子变粗可能是脂肪肝的预兆。

     

    维生素缺乏症

     

    表现为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等,少数人也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内分泌失调

     

    重度脂肪肝患者中,男性可能出现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过多、闭经等表现。

     

    6招教你给肝脏“减减肥”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调整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治疗。另外,没有合并代谢紊乱的轻度脂肪肝,在生活规律后也可能消除。

     

    No.1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 每天必须吃早餐;

    ✦ 每天三餐正常、规律,不吃零食;

    ✦ 保持适当的体重、坚持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

    ✦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个小时),不熬夜;

    ✦ 尽量不饮酒、不吸烟;

    ✦ 心理平衡,懂得自我调适。

     

    No.2管住嘴、学会吃

     

    ✦ 低脂肪:烹调方式以蒸、汆、拌、煮为主;

    ✦ 高蛋白:尽可能选用一些优质蛋白的食材;

    ✦ 高纤维素:适量碳水化合物,选用含糖量低、纤维素丰富的果蔬;

    ✦ 多维生素:选用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 食物品种多样化、少盐、忌刺激性调料;

    ✦ 少喝果汁。


    No.3动起来

     

    避免养成久坐少动的习惯,就增加热量消耗而言,能坐就不躺,能站就不坐,能走就不站,能快就不慢。

     

    No.4重视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具体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等,以早期检出和发现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疾病,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病情发展。

     

    No.5忌擅自服用保肝药物

     

    选用药物时要谨防毒副作用,避免或少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切勿擅自服用保肝药物或保健品,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

     

    No.6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对于伴有明显转氨酶升高者,请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护肝药物,3~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B超,并定期随访。▲

     


    本期编辑:赵子莹

  •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胆固醇是个“坏东西”,吃多了会堵塞血管。

     

    然而,2019年两项颠覆性的研究发现:过低水平的“坏胆固醇”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中风的一种类型)风险。

     

    这两项研究均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Neurology上↓↓

     

     

     “坏胆固醇”水平降到多少才算合适?《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解读研究,并教你科学调控胆固醇。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刘菊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坏胆固醇”太低,中风风险反升

     

    今年4月,一项由哈佛大学主导、涉及约3万人、随访近20年的研究发现,“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出血性中风风险呈U型关联。

     

     

    △蓝色圆点:全部出血性中风。红色方形:脑内出血。绿色三角形:蛛网膜下腔出血。

     

    上图中,出血性中风风险最高的人群是LDL-C极低组,其次是LDL-C极高组。

     

    3个月后,涉及96043名中国受访者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通过9年随访,研究人员发现,LDL-C水平<70mg/dL的人,脑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相较于LDL-C水平70-99mg/dL的人群,50-69mg/dL的人群风险升高65%,<50mg/dL的人群风险更是升高169%。

     

    两项研究均表明,“坏胆固醇”水平越低,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越高。

     

    胆固醇水平因人而异

     

    胆固醇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指标:

     

    • 总胆固醇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是种“好胆固醇”,有助保护心血管。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偏高会让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聚集,血管变窄,血流不足,引发冠心病等。

     

     

    不同人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是不一样的。

     

    血液里的胆固醇总量,正常范围应为3.6~5.2毫摩尔/升;含量若在5.2~6.2毫摩尔/升,表示有中度患病风险;超过6.2毫摩尔/升则有高度风险。

     

    “坏胆固醇”正常值:

     

    健康成人应低于3.4 毫摩尔/升,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则要控制在1.8~2.6毫摩尔/升以下。

     

    需要提醒的是,“坏胆固醇”指标是否过低,还应该征求医生的建议。

     

    “好胆固醇”正常值:

     

    男性为1.16~1.42毫摩尔/升,女性为1.29~1.55毫摩尔/升。

     

    在标准范围内,好胆固醇是高点好,但也不能过高,那样总胆固醇也可能相应偏高。

     

    不同年龄段这样调胆固醇

     

    年轻人

     

    “坏胆固醇”水平超标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针对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做好预防。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以下常见食物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如下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其中就对蛋类、内脏类、脂肪类有明确的建议:

     

    蛋类建议每天40~50克(大约1个鸡蛋的量),吃鸡蛋不弃蛋黄;

     

    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尤其是动物的脑部,建议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摄入量为每人25~30克(半两左右)。

     

    中年人

     

    中年是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关键阶段。

     

    防治重点是将饱和脂肪酸控制在全日总能量的8%~10%左右。比如,少吃肥肉、奶油、牛油、肉类外皮等动物性食品,烹调选择玉米油等。

     

    严格将每日胆固醇摄入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同时配合减重、规律锻炼、戒烟、限盐、控制血压等手段。

     

     

    老年人

     

    老年人除了配合医生进行药物干预和控制摄入胆固醇以外,还应重点摄取一些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成分。

     

    比如,植物甾(zāi)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

     

    小麦胚芽、麦麸、花生、杏仁、孢子甘蓝以及植物油(玉米油、芝麻油、芥花油、橄榄油等)等食物含有植物甾醇。

     

    水果、燕麦、洋葱、黑木耳、海带等富含膳食纤维成分。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饮食要注意几个细节:

     

    每天可吃一个鸡蛋,但不要炒或煎,最好改成煮蛋、蛋羹和蛋花汤;

     

    每天一两肉或一两鱼,不要煎炸和红烧,多用蒸或炖,并去掉浮油和肥肉;

     

    蛋白质不足的部分,可以把以前过多的主食、零食和肉类砍掉,换成每天半碗豆腐和一杯酸奶;

     

    主食吃至少一半的全谷杂粮,特别是多喝杂粮豆粥;

     

    多吃少油烹调的蔬菜,绿叶菜每天至少半斤,水果每天一个即可,坚果每天一小把;

     

    在烹饪方式上,建议选用不粘锅,改爆炒为蒸、煮和凉拌,烹调油减半,或改用玉米油。▲

     

    本期编辑:郑荣华

  • 年仅49岁的鲁先生,每天早上都有散步的习惯,今天也是早早就吃完饭休息会出来散步。但刚出门没走多远,便头晕瘫倒在地,被路过的叔叔阿姨瞧见,赶紧拨打了120,被救护车接走的鲁先生在医院被检查出脑梗死,还好送来的及时,没有产生生命危险。据了解,鲁先生在一个月前体检,就知道自己患上了胆固醇,但是身体并没特别的反应,因此也没在意,而鲁先生在饮食上已经习惯了重口味和甜食,没有节制,进而导致身体患上了脑梗死。

     

     

    足以见得,胆固醇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多么重要,平常无论是在饮食上还是作息习惯上,都要注意维护我们的健康,保持我们的胆固醇在正常指标内。

     

    胆固醇过高的人,身上有这几种异常要注意:

     

    1、皮肤出现肿块

     

    当胆固醇升高的时候,血液血管堵塞淤积,皮肤就会出现肿块,一般出现在大腿、眼睑等部位,肿块区域看起来带着淡淡的黄色。

     

    另外胆固醇升高时,手指或是手指交叉处也会变成黄色。

     

    2、偶尔头痛

     

    胆固醇偏高的人,经常会诱发患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若是血液循环受限制,脑部供血不足,偶尔就会伴随眼花和头晕胸闷的症状。但是这样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因此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做好疾病预防。

     

     

    3、腿抽筋

     

    主要表现为在腿肚子的地方抽筋,胆固醇在此处堆积过多,压到此处的神经造成的现象,或许还可能伴随着阵阵的刺痛。

     

    4、肥胖

     

    胆固醇过高的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外形上的变化,身体超出正常体重范围,逐渐肥胖。当胆固醇过多的在肝脏处淤积,引起肝肿大,容易导致肝炎。

     

    营养师:或引起血管堵塞,3味调料别乱吃

     

    1、辣椒酱

     

    我们平常炒菜爱吃辣的人,总会在里面加上一些辣椒酱调味,然而虽然味道得到了一点鲜辣的提升,本身也已经放过盐和油了,再加上辣椒的热量,血管中积累过多的脂肪,造成对血管的刺激,胆固醇过多淤积在血管内堵塞血管。


    2、盐

     

    炒菜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放盐,增加味道。重口味的人是最爱咸口的东西,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若是摄入的量过多,则会加重血管内的压力,钠也会堆积在血液里,升高血压的同时易患上脑梗死。

     

    3、糖

     

    众所周知白糖的热量是极高的,若是一天摄入的标准超过了正常标准,多余糖就会在身体里转化成脂肪,加重血管的堵塞,诱发高血脂症。


    当胆固醇高时,我们要做好控制和调理:

     

    1、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身体哪方面出现问题,就从哪方面对症下药。胆固醇高了,生活上就要减少摄入过多的高胆固醇物质,吃油吃盐上要注意度量,少吃高脂肪性的食物,不吃膨化食品,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只会让人胆固醇更加高。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低脂的肉类,比如吃鱼。其次生活中的用油,可以换成橄榄油,改善血管内胆固醇的含量。

     

    最后,则是多吃降低胆固醇的食物:豆类及其制品、香菇、芹菜等,都是可以帮助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的食材。

     

    2、增加适当的运动

     

    并不是说身体患病了就适合多休息,胆固醇高的人,在生活上多运动,反而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适当的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游泳、快走、登山等。每次能在半小时以上,每星期3次以上最佳。


    3、喝降三高茶

     

    医学上经常建议,胆固醇高的人通过药物控制。然而中医方面推荐内调,选用天然的草本精华,帮助稳定和维护血管健康。

     

    备料:菊花、玉米须、决明子、沙棘、山楂、桑叶、青钱柳叶、荷叶、槐花和葛根。

      
    菊花、玉米须、决明子:缓解水肿,祛湿褪黄,消炎疏风;

     

    桑叶、荷叶、青钱柳叶: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油脂,清理血管垃圾,降低胆固醇含量,清热镇定安神;

     

    沙棘、山楂:增进食欲,缓解消化负担,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素,有助于恢复肠胃动力;

     

    槐花和葛根:发汗解热,生津止泻,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风热头痛。

  • 胆固醇高,一般指的是总胆固醇高。总胆固醇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血脂四项检查:

     

    总胆固醇(TC): 2.8~5.2mmol/L;甘油三酯(TG): 0.56~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0~3.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0 .96~1.15mmol/L;女0 .90~1 .55mmol/L。总胆固醇是LDL、HDL、甘油三酯之和除以5所得,总胆固醇含量有一定范围,其中HDL属于好胆固醇,过低反而有害。

     

    胆固醇来源与疾病预警

     

    胆固醇可以通过肝脏合成(70%),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30%)。胆固醇在体内经过转化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总胆固醇升高,提示肝脏合成出现了异常,或者从食物中获取过多。因为只有少部分来源于食物,正常情况下,食物来源增多,肝脏合成会相应减少。控制食物摄入量对降低胆固醇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高胆固醇。还需从肝脏合成代谢方面寻找病因。

     

     

    胆固醇升高,虽不是一个特异的指标,但能引起一些问题,特别是心血管方面,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饮食需注意

     

    医学界普遍认为,在肝脏合成可能异常的情况下,为了降低胆固醇,应减少含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尤其是动物内脏、蛋黄、鱼卵、蟹黄等。因为饮食中的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性食物。

     

    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取200mg胆固醇就够了。200mg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考虑到吸收率(约30%),吃一个鸡蛋大约摄入60mg左右,这个量其实并不多,综合考虑其他食物来源,在总摄入上进行控制。

     

    有些食物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排泄。有的能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弹性,总体上降低了胆固醇升高带来的风险。

     

    1、海带,含丰富的牛黄酸、褐藻酸,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控制胆固醇的吸收。

     

    2、黑木耳,含有高纤维与胶质,能促进肠胃蠕动,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3、深海鱼,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好处。

     

    4、韭菜除了含钙、磷、铁、维生素A、C外,还含有大量的纤维等,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5、香菇,抑制胆固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有降血脂的作用。

     

    6、对于总胆固醇高的朋友来说,豆类和玉米是最实惠的抗胆固醇食物。各种矿物质、大豆磷脂、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含量非常丰富。此外,葱、蒜也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突然就有人罹患了癌症,然后是各种治疗,到最后依然落了个人财两空的局面,看到身边的人罹患癌症,也越发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罹患癌症。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癌症,却越来越近,癌症的发生率,却越来越高。


    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92.9万例,死亡估计约233.8万人;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按照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92.9万例来算,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七人被确诊癌症,平均每天被确诊癌症的患者高达一万人。


    检查出来没有癌症,如释重负,检查出来确诊癌症,顿时世界坍塌,由于大多数癌症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导致癌症五年以上的生存率其实很低。


    如何才能远离癌症呢?事实上,从晨起开始,你就应该保持健康的好习惯。


    第一,晨起坚持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从晨起的那一刻开始,你就要有运动的概念,能走就一定不要坐着,只有养成多运动的好习惯,才能控制你的体重,增强你的免疫力,让你离癌症更远。


    第二,晨起坚持多喝水,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的饮水量最好在八杯,多喝水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泄,多喝水还能增强你的免疫力,从而让你远离癌症。

     

     

    第三,晨起坚持多笑口常开,快乐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开心是一天,愤怒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能保持更好的心情,这样才能离癌症更远,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还真的有道理。


    第四,晨起坚持多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才能更有利于肠胃的健康,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的纤维素,微量元素,都对健康极为有利。


    第五,晨起坚持少吸烟,晨起时第一件事就是吸烟,却不知道长期吸烟,香烟里的有害物质很容易诱发肺癌等多种癌症。


    第六,晨起坚持少喝酒,一日三餐少不了酒,却不知道,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会诱发DNA的突变。


    第七,晨起坚持少吃腌制,烟熏和油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大大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第八,晨起坚持少空腹,很多人早上起床不吃早餐,其实这样做对胃的伤害很大,早上的时候胃酸分泌很多,此时不吃早餐,胃酸很容易破坏胃黏膜屏障。

     

  •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一个100人的公司一旦体检,就能查出30个「甲状腺结节」来。

     

    得到这一结果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看医生。

     

    其实,「甲状腺结节」发生在近3亿的中国人身上,问题说大不大,但不重视也绝对不行!

     

    到底是什么病?

     

    甲状腺结节就是细胞异常增长在甲状腺内形成小肿块,可通过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

     

    在检查时,医生通过手指抚摸结节,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还有的结节比较小,不痛不痒也摸不出来,甚至没有什么感觉。

     

     

    但部分病人甲状腺结节会造成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等),会出现多食、多汗、体重下降、易怒、心悸、月经失调等症状。

     

    甲状腺结节较大的时候,会出现压迫周边脏器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肿块就是「肿瘤」?

     

    大部分结节都属于良性,但不能排除结节恶化的可能。大约有1-5%的甲状腺结节发展成了癌症。

     

    多数情况下,医生会说:“你的甲状腺结节没啥大问题,不需要治疗!”毕竟多数的甲状腺结节并不会有特别症状,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而少部分患者如果是较大的结节,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因此,一旦发现患有甲状腺结节,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定期随访、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需要手术的情况

     

    甲状腺结节较大的情况下,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切除部分:如果可以保留部分甲状腺组织,仍旧可以维持其功能。

     

    ·全部切除:可以有效的避免甲状腺结节恶化,但没了甲状腺,患者就要终身服药,以药物替代甲状腺的作用。

     

    因此,是否手术、手术具体方式都需要根据病情来综合判断。

     

    最挣扎、最担心的就是颈部会留下明显疤痕,尤其是「蟹足肿」体质的人无法避免。所以很多人尽管肿瘤压迫,还迟迟不愿意接受甲状腺手术。

     

    其实现在的医疗条件,微创手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术后的痛苦及疤痕问题并不严重。

     

    饮食6大注意

     

    1.科学吃盐:

     

    发生甲状腺结节时,要看有没有合并甲亢、甲减等。

     

    如果伴有甲亢,就需要忌碘饮食;如果伴有甲减,则可以适当补碘,可以吃加碘盐。

     

    但期间要注意监测病情,根据病情调整饮食。

     

    2.营养均衡:

     

    需要注意热量及营养物质的均衡。甲状腺激素控制着人体的各类代谢,一旦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人体代谢也会失常,此时更要注意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3.多吃高蛋白:

     

    高蛋白的食物对甲状腺结节有益,包括肉类、蛋奶类、豆制品类。

     

    4.多吃蔬果:

     

    蔬果对人体的作用很大,它们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能够帮助甲状腺结节患者尽快康复。

     

    5.摄取「散结」食物:

     

    患者要多吃一些具有消结散肿的食物。患者在饮食上可以多吃猕猴桃、香菇、赤豆、薏米、大枣、等软坚散结的食物以及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6.忌烟忌酒:

     

    除此之外,要忌烟、忌酒、忌肥腻、忌油煎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

     

    甲状腺结节若是任其发展会有致癌风险。

     

    所以,要积极治疗,良性结节目前治疗手段和效果都不错,预后通常较好,患者们可放心选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