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每周多吃一份薯条,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每周多吃一份薯条,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发表人:京东健康

“——油炸食品吃多了,脸上会出现什么?
 ——笑容。”

 

这个在美食界广为流传的段子,从侧面说明了「炸物」有多受当代人欢迎。

 

 

走在街上,只要听到滋滋的油炸声,美食雷达就会自动开启,几乎无人能抵挡油炸食物的诱惑。

 

除了过瘾的口感和香喷喷的味道,油炸食物还能带给你什么?我国科学家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发现,吃油炸食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邀请营养专家解读,教你科学控制身体“含油量”。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委员会委员 于俊民

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包巍

 

每周多吃114克油炸食品,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心脏和心血管领域杂志《Heart》上。

 

科学家汇总分析了17项相关研究数据,其中包括562445名参与者和36727起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数据,以评估吃油炸食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与食用油炸食品最少的参与者相比,食用油炸食品最多的参与者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8%,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2%,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37%。

 

 

荟萃分析还发现,每周食用油炸食品每增加114克,心力衰竭的风险就增加12%,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增加3%。

 

114克油炸食物是什么概念?范志红表示:

 

1桶标准大的薯片是110克;1袋中等大的锅巴是100克;2根传统油条大约100克;快餐店的1份中号炸薯条是110克。

 

当大家自行代入平时吃炸物的“剂量”后发现:一周要多吃114克油炸食物也太容易了……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调查的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精确,但无论如何,油炸食物和心血管疾病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是存在的,而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换句话说,吃得越多害处越大,这个关系是比较清晰的。

 

吃得太油,身体有3重负担

 

油炸食物如何偷偷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3个原因敲定了它的“罪名”。

 

!热量增加

油炸过程虽然会带来好口感,但这种口感本身就意味着高热量、高脂肪,促进肥胖发生,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1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运动量和其他饮食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多吃进去10克油脂,一年就会增重7斤多。

 

!产生反式脂肪酸

包巍解释,油炸产生的一种物质会使炎症反应增加,且油炸后,食物中健康的不饱和脂肪有所损失,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含量却会增加,这些都不利于血管健康。

 

如果进行反复油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还会促进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生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有害物质和致癌物

欧盟曾出台“薯条法”,规定薯条不能炸得过焦,并要求炸薯条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地生成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

 

淀粉类食品,120℃的高温处理就会产生丙烯酰胺,140℃~180℃是其生成的最佳温度。油炸、烘烤等烹饪手段是形成丙烯酰胺的绝佳条件。

 

除了丙烯酰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氧化分解产物发生反应,还会形成糖化反应末端产物(AGEs)。它们都具有促炎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稳住身体的“含油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用油41.8克,包括植物油37.1克和动物油4.7克,明显高于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克。

 

如何把控身体“含油量”?卫健委和营养专家提出下列建议。

 

 

买个带刻度的油壶

对于健康意识较薄弱的人来说,定量控制非常难坚持,也过于复杂。

 

有了控油壶,可以把每天吃油的量计划好,比如一个两口之家,如果都在家吃饭,每天用油不超过50克即可。

 

如果没有控油壶,使用普通瓷勺也可以。一般1瓷勺油约5克,每天不超过5瓷勺,平均一个菜不超过1~2瓷勺(5~10克)。

 

选对煎炸用油

除了食物原料,煎炸用油的选择也很关键。一图梳理7种常见食用油的优缺点和烹调建议️⬇️

 

 

换种烹饪方式

以蒸、煮、炖、焖、凉拌这些健康省油的方式为主,而不要采取煎炸这种高油型的。

 

烹调工具也很重要,传统的铁锅炒菜难免就得多放油,不然容易糊锅,一些更现代化的烹调工具如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用好了都可以帮助我们省油。

 

在食物外裹层淀粉

于俊民表示,如果煎炸不能避免,建议做些改变。给原料裹层面粉,这层“外衣”可以保持原料内的水分和鲜味,并减少营养成分流失。

 

搭配绿叶菜一起吃

吃油炸食物时,要把量控制好。如果一餐中有一道菜是油炸的,其他菜就要清淡少油,最好是凉拌菜、蒸菜、炖菜等。

 

绿叶菜中含大量叶绿素和抗氧化物质,有助减少油炸速食带来的危害。

 

此外,先吃些蔬菜水果后再吃油炸食品,会产生饱腹感,自然而然能少吃一些。

 

● 最后,生命君想告诉你:

 

你没那么想吃油炸食物,但也不必因为偶尔吃一次而过分焦虑。

 

只要日常按营养原则吃,少油食物为主,偶尔嘴馋一次没关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病从口入,许多疾病是「吃出来」的。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众多代谢相关疾病的罪魁祸首,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这些疾病又是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高危风险因素。

     

    呵护血管从改善饮食开始

     

    对于代谢及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优化平日饮食方案应是第一医嘱,其优先级理应高于服药等其它医疗手段。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能遵从服药性医嘱,对于饮食结构调整的建议依从性不高。

     

    病从口入也从口治,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食谱,并经过了不同人种、不同疾病类型人群队列的实践。

     

     

    在科学研究中被证实能有效改善代谢不平衡状态,减少肝脏脂肪、预防心血管疾病,并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率。

     

    高血压人群往往存在代谢异常的情况,水钠储留作为发病机制之一,控制钠盐摄入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除了口服控制血压的药物,参考「降压食谱」进食被证明能够明显辅助降压,降低动脉硬化程度。

     

    什么是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的来源

     

    地中海饮食不像中餐里「川鲁粤徽湘」这样的菜系,并不是强调某种风味的饮食偏好,而是来源于地中海气候地区,包括来源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克罗地亚、摩洛哥和塞浦路斯地区的饮食理念,更强调饮食结构和原材料特征。

     

     

    之所以地中海饮食被关注,最初是源于一种「悖论现象」——虽然地中海地区的人群饮食脂肪量不低,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远低于其它食用类似脂肪量的地区。

     

    地中海饮食的作用

     

    地中海饮食对健康助益的核心源于橄榄油的使用——橄榄油饱和脂肪酸少,不饱和脂肪酸与纤维素多,油酸和抗氧化物能有助于控制胆固醇并发挥抗炎作用。

     

    近几十年的研究证实,地中海饮食能有效减低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减少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风险。

     

    橄榄油对血压也发挥着有利影响,其中富含的多酚通过增加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和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介导的反应,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摄入水果和蔬菜、坚果和全谷物也有利于降低高血压。

     

    地中海饮食原则

     

    地中海饮食以高纤、高钙、抗氧化为主要特征,原则上:

     

    1. 以种类丰富的植物性食物为基础,包括丰富的蔬果提供纤维素及多酚类物质

    2. 豆类、坚果补充丰富的维生素B;钾、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橄榄油以补充优质胆固醇

    3. 食材加工尽量简单,避免食用加工食品,腌制调味料等

    4. 选择深海鱼类等提供omega-3脂肪酸,减少食用红肉,尽量选择瘦肉,鱼肉鸡肉等

    5. 适量饮用红酒和乳制品

     

    地中海饮食应该怎么吃?

     

    一项西式的典型的地中海食谱可包括:

     

     

    这属于西方的饮食习惯,中国胃该如何无缝衔接呢?

     

    中餐式地中海

     

    ● 推荐套餐一

     

     

    ● 推荐套餐二

     

     

    怎么样?参照饮食原则和示例食谱,你会吃了吗?

     

    适合高血压的营养补剂

     

    在中国化地中海饮食中,橄榄油是被明确证明有利于控制血压的食材要件,烹饪时提倡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尤其提倡选用橄榄油。

     

    优质坚果、深海鱼类、深海鱼油等也有利于调节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动脉弹性。

     

    降血压,你还可以做这些事

     

    除了改善饮食习惯,拿好这份地中海中国式食谱,纠正其它不良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吸烟是损伤血管内皮的头号杀手,戒烟戒酒从现在做起。

     

     

    摄盐量超标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嗜盐重口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减少盐的摄入,采取低盐饮食是平衡血压的关键一环。

     

    保持良好作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改善血脂谱和人体代谢不平衡状态,有助于血压控制。

     

    压力是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好好生活,才能稳定好血压,保护好血管。

     

    科学审核:

    京东全职医生-普内科-曹静

  •   保护心血管健康,吃对抗氧化成分好重要!而众多抗氧化成分中,又以「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效果最受瞩目。不过,想要充分补充原花青素,究竟该怎么吃才对呢?专家表示,除了多数人常知的紫色食物外,色泽鲜红的蔓越莓、草莓、覆盆莓等莓果类中的花青素含量,更是不容小觑!

      防心血管疾病,先控 胆固醇 ?抗氧化才是关键

      国际保健营养学会理事长王进崑表示,过去提到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多数人往往会直觉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低做连结。不过,这样的想法,却并不完全正确。

      事实上,根据医学上的最新研究却发现,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偏高的人,不一定是心血管疾病好发的高危险群;反倒是,坏胆固醇因氧化反应,转化而成的「氧 化型LDL胆固醇」,才是造成动脉阻塞、硬化,增加心肌梗塞发生率的真正犯人。因此,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首先就要从避免坏胆固醇氧化着手!

      护心吃红 蔓越莓抗氧化力一流!

      为避免氧化现象过度发生,日常饮食中藉由摄取天然蔬果,来补充抗氧化成分,对抗自由基威胁,就是很好的方式。譬如,滋味酸甜可口,有「北美红宝石」之称的蔓越莓,以及鲜红欲滴的覆盆莓、草莓,就是不错的护心、抗氧化选择。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发表的食物抗氧化能力值(ORAC)显示,蔓越莓抗氧化力更高达9,090,相较于覆盆莓5,065;草莓4,302高出许多,由此可见,蔓越莓的抗氧化力很高。

      吃莓果类护心!原花青素是关键

      蔓越莓、覆盆莓、草莓能有效帮助人体抗氧化,王进崑教授指出,关键在于他们共同含有的「原花青素」成分。事实上,归属于生物类黄酮,多酚类一员的原 花青素(Oligo Proanthocyanidin,OPC),可谓目前营养学界公认「抗氧化能力一流」的重要营养素之一。

      适度摄取原花青素成分,不仅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细胞活性、血管的稳定、增进微细血管循环、提高微血管和静脉的流动;同时,还有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与氧化自由基结合的作用,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一定助益。

      吃莓果类有学问 当心糖份陷阱

      不过,王进崑教授强调,虽然食用莓果类食物对人体好处多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蔓越莓、覆盆莓等莓果类,由于台湾没有生产,为国外进口;再加上,该类 莓果酸度较高。因此,为求好入口、保存、运送容易,往往会以添加糖份来加工、腌制。若民众时未加以留意,恐将吃下过量糖份,不可不慎!

      建议有抗氧化需求的朋友们,若想要摄取莓果类食材,最好以蔬菜3份、水果2份的比例来补充,才能避免吃下过多糖份,对人体健康较有保障。

      【专家小叮咛】:

      最后,王进崑教授也提醒,想要维持心血管健康,除了调整饮食习惯外,适度从事体能活动也同样重要。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问题任何一种疾病的朋友,更要多加强自我管理,定时检测、回诊,才是杜绝疾病恶化的不二法则。

  • 最近几个月,业内大佬们一直对两种食物争论不休。一种是鸡蛋,另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又要拿出来说的鱼油。

    618购物节之后,我们频道就推送过一篇3位教授探讨鱼油对心血管事件风险关联的学术battle。当时3位教授互不相让,各自都觉得自己非常占理,学界也众说纷纭。

    前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权威推荐:建议每周吃两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说这样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后有美国医学会心脏病学杂志打脸:8万人队列研究显示服用Omega-3脂肪酸没法儿预防冠心病。

    再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又出面说鱼油不能缓解干眼症,而且对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没啥作用……

    一时间,鱼油成为了众矢之的,好像diss鱼油成为了一种“学术正确”。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1 我们一起来看一项临床研究

    这项研究是由Amarin公司赞助并公布的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名字叫做REDUCE-IT研究。

    该项试验招募到了来自全球11个国家8179名45岁以上、正在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且有心血管风险升高因素(既往发生心血管事件或共患糖尿病且合并至少一个额外危险因素)的受试者。意在探究联合他汀用药的时,鱼油对心血管事件风险有无影响。

    该试验与2011年11月发起,2018年7月完成了最后一例受试者的主要疗效判定指标的观测。主要疗效判定指标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心梗、卒中、冠脉重建术以及因不稳定心绞痛入院。

    试验组对象每天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还会服用大剂量(4g/d)的Vascepa(Vascepa就是纯化的二十碳五烯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PA。),同时对照组对象只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

    经过观察与分析,统计显示试验组病人5年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较对照组降低了25%,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病人对大剂量的EPA耐受良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 老板怎么说?

    Amarin的首席执行官对这一结果非常欣喜,认为这一研究意义重大且达到的目标远超预期。

    多降低25%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意味着什么呢?大名鼎鼎的阿托伐他汀单药应用也就才降低25%,如今如果两药合用,风险就降低了一半!

    Vascepa目前用于治疗血甘油三酯高于500 mg/dL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Amarin看到这一喜人结果后,决定在2019年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申请扩充Vascepa的适应证范围。

    3 差别在哪儿?

    《吃鱼油到底有用没?3位教授吵起来了》一文里也提到了Omega-3补剂的不同选择,一些临床试验选择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联合试验方法,一些选用单用EPA法,而且每日摄入量也具有差异,EPA摄入每日从226 mg到1800 mg不等,DHA则从0 mg到1700 mg不等。但在REDUCE-IT中,实验组受试者都以4000 mg/d的剂量单独摄入EPA。

    因此,大剂量和纯EPA可能是造成结果截然不同的关键原因。且此前日本国内的JELIS临床试验发现,仅使用1800 mg/d的EPA,对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降低也有明显获益。

    4 临床医生怎么说?

    参与了这一临床试验的研究者,来自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的Christie Ballantypne医生也对这一结果表示震惊。

    他说:“我们的临床试验与其他试验最不同一点就是将高甘油三酯作为入组标准,很难想象在当今精准医学时代,之前居然从来都没有对降低甘油三酯是否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造成影响的研究。”

    他还提到了JELIS研究:“之前用1800 mg/d的EPA都已经显示获益了,我们在安全的范围内使用了更大剂量。”“而且Omega-3的类型与之前在欧洲心脏病学会 2018年年会上发表的ASCEND临床试验有显著不同,ASCEND用了低剂量的混合鱼油。得到没有获益的结论并不意外。”

    另一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的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Henry Ginsberg博士对REDUCE-IT的评价是“重要而且有趣”。

    他说“其实一开始我觉得鱼油能力有限,最多也就降低10%-12%吧,没想到居然有25%!简直太令人激动了!这个结果会影响我的临床决策”他也同意剂量和鱼油选择的差别是导致不同临床试验结果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5 下一步走向哪里?

    据悉,另一项使用大剂量Omega-3且旨在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临床试验STRENGTH还在进行中。这一临床试验针对血甘油三酯超过200 mg/dL的患者,干预措施为EPA/DHA混合鱼油4 g/d,结果将于2019年公布。

    同时,结果喜人的REDUCE-IT试验的更多细节将在今年11月10日的AHA年会上公布。届时,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也会对整个试验进行深层解析。

    那么,不管是今年的AHA年会还是明年公布的STRENTH结果,我们都不见不散啦!

    锦鲤说时间~

    既然讲到调脂药,今天锦鲤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各种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和功能。

    • 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显著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最常见副反应是肝和肌肉毒性。
    • 胆汁结合树脂:抑制小肠重吸收胆汁酸,促使肝脏利用胆固醇制造更多胆汁酸,可降低血LDL-C,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不适,减少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 依折麦布:抑制小肠刷状缘吸收胆固醇,可降低血LDL,最常见副反应是腹泻。
    • 贝特类:上调脂蛋白酯酶(LPL),增加甘油三酯的外周清除;激活PPAR-α,诱导高密度脂蛋白(HDL)合成,最常见副反应是肌肉毒性。注:当联合贝特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时,肌肉毒性增加。
    • 烟酸: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肝脏LDL合成,主要副反应:面部潮红,血糖及血尿酸增高。
    • PCSK9抑制剂:抑制LDL受体分解,增加循环中LDL的清除量,主要副作用:肌痛、谵妄、痴呆及其他神经认知障碍。

     

    References:

    1.REDUCE-IT™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Study of Vascepa (icosapent ethyl) Capsules Met Primary Endpoint

    2.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492361

    3.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02478#vp_2

  • 血压,是人体血管通畅程度的晴雨表。

     

    血压过大,意味着血液行走不畅,里面有堵塞物或瓶颈处。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堵塞物还容易脱落,造成脑梗心梗的致命疾病。

     

    在诸多高血压类型中,高压过高、低压过低,即脉压差超标型,危害最大。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类型,又该如何解决。

     

     

    脉压差:高压减低压的差值

     

    我们先简要回顾高压和低压是怎么回事。

     

    当心脏在收缩时,大量的血液瞬间进入血管,血管要承受的压力骤然增强,这个压力我们叫做收缩压,即高压。

     

    随后,心脏在舒张时,虽然没有血液进入,但血管会出现弹性回缩,继续挤压血液向前流动。

     

    这时血管内仍然有一定的压力,只是低于心脏在收缩时的压力。我们把这个略低的压力叫做舒张压,也就是低压。

     

    对于正常人而言,脉压差(高压-低压)小于40mmHg。

     

    若脉压差超过这个数值,则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脉压差为什么会增大?根源在于动脉的这一变化

     

    脉压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即大量的胆固醇等脂类物质沉积到动脉血管壁里,逐渐形成小米粥样的斑块。

     

    这种斑块会降低血管弹性。

     

    于是,在心脏向血管射血时,血管无法及时扩张让血液进入,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就会变大(仿佛吹一个没有弹性的气球),即高压升高。

     

    同样因为血管弹性降低,心脏舒张时,血管也无法有效回缩,这就导致低压偏低。

     

    了解完脉压差增大的原因之后,我们还得知道,它又会反过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高压被动升高后,血流对脂质斑块的冲击力就会更大,容易脱落堵塞血管。

     

    就好比高压水枪冲掉车漆一样。

     

    若斑块堵在脑部,就可能引发脑梗,而堵在冠状动脉,就可引发心梗。种种都是致命的急症。

     

    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类型的血压?

     

    第一类人: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也会不断老化。

     

    动脉内层和中层的血管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硬化,血管内膜变得不光滑,若进一步伴有脂类物质的沉积就会进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类人:有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

     

    患有代谢类疾病的患者,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较多,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第三类人:抽烟、酗酒、生活方式不健康

     

    熬夜、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体内产出过量的氧化自由基。

     

    这些活性十足的捣蛋分子,会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有害反应,导致原本光滑的血管壁受损,使其变得坑坑洼洼。

     

    这样,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更容易沉积,血管更容易变硬。

     

     

    建议尽可能远离这些生活方式,减少体内自由基的量。

     

    遇上这种类型的高血压,我们该怎么办?

     

    遇上这种类型的高血压,除了正规的药物治疗外,最重要的是预防血管损伤、阻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方法主要有以下3个:

     

    方法1:勤测血压

     

    勤测血压,及时摸清血压变化趋势,并根据所测结果调整用药、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核心基础。

     

    目前,可以用于居家测量血压的用品包括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水银式血压仪测量精度高但操作麻烦,普通的电子血压仪精度欠佳且常因为袖带佩戴不当影响结果,

     

    而#乐普血压仪#,采用监护仪算法、阶梯式放气测量、具备袖带自检功能(当使用者袖带佩戴完成后血压计会自动检测位置是否正确并提醒使用者),从而确保测量精度。

     

    此外,#乐普血压仪#还具有5.2英寸超大背光屏幕、具备语音播报功能,非常适合中年人使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记忆双用户90组数据,方便我们查看血压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降压措施。

     

    方法2:饮食牢记"3多3少"

     

    3多

     

    多粗粮

     

    现代人吃太多精制主食,这非常容易胖,且不利于血糖控制。相反,我们可以换成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

     

    膳食纤维进入人体后,能够提供充足的饱腹感,并能够吸附脂质排出体外,对血管很有益处。

     

    多钾元素

     

    钾元素是钠的天敌。多吃富含钾的食物,能够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从而缓解水液潴留,降低血压。

     

     

    多抗氧化剂

     

    体内的氧化自由基是破坏血管的"一把好手",它们多在吸烟、熬夜、酗酒、过度劳累后激增,使原本光滑的血管内皮变得坑坑洼洼。

     

    抗氧化剂,能够与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有效保护血管,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深颜色的果蔬、茶饮里面含量丰富,不妨多吃。

     

    3少

     

    少盐、少油、少糖。

     

    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元凶之一,而油和糖则主要会增加体重,增加血液中的有害脂质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

     

    我们应该减少外出就餐的几率,多在家制备清淡可口的饮食。

     

     

    方法3:运动务必坚持

     

    运动对心血管的好处,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能够使血管舒展,降低血压,还能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清除血液垃圾。

     

    您不必剧烈运动,只需每天饭后散步半个小时以上,坚持即可。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人:说话容易走神,语意总表达不清楚,老爱忘事,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偶尔出现这些情况,你或许会认为是老人年纪大了健忘,对健康没什么影响。但其实,这些都是阿尔兹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症状。

     

    据权威统计,全球患老年痴呆的人约有4600万,而我国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约有800万,位居世界第一。

      

     

    一般来讲,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群体,多是中老年人。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年轻人患上了老年痴呆,发病人群已经有了年轻化趋势。按平均年龄来看,痴呆症的常见发病年龄,已经由以前的65岁,提前为55岁,整整提前了10年。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年痴呆的4大常见症状,

     

    1、智力衰退

     

    生活中,认真观察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行为,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智力已经明显下降。比如记忆力下降,明明拿在自己手里的东西,却还在到处寻找;注意力难以集中,与患者交流需要放慢语速,给他思维缓冲的时间;并且情绪容易失控。病情发展至后期,患者的记忆力、计算力和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会丧失。

      

     

    2、行为改变

     

    病情发展初期,行为改变上主要表现为,不注意个人卫生,东西乱放,经常做些无意义的劳动,幼稚得像个小孩子。到后来病情严重时,就会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不起,失去自由行动能力。

     

    3、情感改变

     

    发病初期,会像小孩一样幼稚,情绪不受控制,容易被激怒;等病情发展至后期,患者就会多呈“痴呆”的表情,情感也变得迟钝。

      
    4、外貌改变

     

    患者加速衰老,头发变白,牙齿开始脱落,肌肉萎缩流失,体重下降,身高变矮,手会不自觉地颤动,或者不自觉地摇头等。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上该病后,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痛苦,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为避免老年痴呆症发生,这里向大家分享3种食物,平时多吃,或许可降低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

      
    远离“老年痴呆”,牢记3大食品,保护血管,保健大脑

     

    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与患者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不足存在一定联系。这两样元素也可以降低痴呆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补充叶酸可以多吃菠菜、油菜、胡萝卜和芹菜等;补充维生素B12可以多吃发酵后的豆制品。

     

    大豆

     

    大豆对人体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其内含有的异黄酮物质,还有很好的脑部保健作用,并且不管选择怎样的烹饪方式,它的营养价值都不会降低太多。常吃豆类食品,不仅可以预防老年痴呆,还可降低动脉硬化、预防血脂异常等病症。

      
    吃鱼

     

    鱼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一定的预防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为了有效预防老年痴呆,还希望各位在生活中做到以下3点,

     

    避免饮酒、抽烟过量,大量酒精进入体内会使大脑机能和肝功能受到干扰,香烟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也会给大脑组织带来严重损伤。饮酒、抽烟的时间越长,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就越大。

     

    多运动,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提高自身代谢能力,有效预防疾病。

     

    保持乐观心态,不要因为年龄增长,外形变老,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多尝试。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老年痴呆,健康开心过好每一天!

  • 作为海边长大的吃货,从小就吃各种各样的虾,您说的大虾其实是按体型来算的,咱们就以对虾作为代表品种,进行营养解析。

     

     

    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菜,很多人都会在平时做菜的时候买一些虾做着吃,或者是水煮虾,或者是爆炒。虾对于北方人来说,虽然说不常吃,但是,偶尔也会吃一次,但是,在南方,虾是平时比较常见的食物,南方人对虾都不陌生,但是,我们经常吃虾,知不知道虾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对虾的营养,大致有三点特别突出的:

     

    高蛋白,低脂肪

     

    近20%的蛋白质含量,绝对可以让虾可以傲视群雄,这个真是无可比拟,特别是蛋白/脂肪的比例,可以说是所有食材中最高的,达到24倍。#清风计划#

     

     

    含钙高也是海产品的一大特点,海产品中的钙,比较适合孕妇和生长发育的儿童食用。因为对虾的锌含量也很丰富,对儿童生长发育、促进食欲等都是有好处的。#发财中国年#

     

     

    为什么把镁单独提出来呢?很少人会关注镁元素的作用。镁不但参与代谢,而且在维持血压、维持正常心肌收缩、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镁含量丰富的食物中,对虾就是其中之一。

     

    不建议同时食用的食材

     

    作为海产品,普遍缺点就是基本不含维生素C,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出海的海员经常会得坏血症的原因。至于不能和含VC丰富的食物一起吃能中毒的说法,已经辟谣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健康过大年#

     

    虽然脂肪含量低,但是胆固醇却不低,193毫克的量,比肥猪肉还高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也要少吃。所以最好不要与动物内脏、鸡蛋黄、蟹黄等食物一起吃,胆固醇摄入量会严重超标,威胁心脑血管健康。

     

     

    膳食纤维也几乎等于0,要避免再和猪腰子、肥肉等一同食用,因为他们都不含膳食纤维。而且这些食物热量较大,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了其他高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果食用对虾,建议与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食用。比如白菜鲜虾汤等。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4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都说花生对心脏好,可是好在哪里呢?看了一些文章,都只说到了花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好处。但是对心脏的好处,却都没有提及。其实吃花生对心脏好,不非空穴来风。花生作为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坚果,大多数人都吃过,也可能听说过一些关于吃花生的禁忌,比如花生容易过敏等,今天咱们就把关于花生的这些问题一并总结一下,大家可以更放心的去吃花生:

     

    花生的营养

     

    简单说一下花生的特长,花生含镁元素很丰富,镁对人体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也经常被忽视的,因为镁与蛋白质合成、神经传导、肌肉收缩、体温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等都密切相关。

     

    第二个特长是不饱和脂肪酸丰富且构成合理,并且不含胆固醇。这会让您的心脏与血管系统更健康。

     

    从中医上讲,花生的红色外衣有止血养血的作用,比较合适贫血和出血的患者。这一点其实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明,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改善血小板的质量,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所以对各种出血及出血引起的贫血有一定的效果。

     

     

    对心脏的好处

     

    吃花生对心脏好,是有研究数据支持的,目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花生衣:花生衣提取液呈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平滑肌,可明显降低离体心脏的心跳频率和收缩力,具有一定的舒张血管和保护心脏的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花生衣中的有效成分其实就是白黎芦醇。

     

    2、花生多肽:能通过多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减轻了剧烈运动对心脏造成的损伤,发挥它心脏保护的作用。

     

    3、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肌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等作用,也可作用于多种心血管细胞的离子通道,调节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约有4%的人一点也不能碰花生

     

    主要原因是其所含的Arah1~8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而在所有因食物导致的过敏反应中,由于花生引起的过敏能占三成以上。

     

    不像其他食物过敏,花生引起的过敏反应非常的迅速,通常在半小时以内就能发病。这对于找到确切的过敏原,相对比较容易。花生作为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可以被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但也正因为这样,吃了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自己却浑然不知。

     

    【不药博士】简介:此博士哥哥药学出身,却也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营养师,人帅不帅不知道,但内容一定很帅!

  • 老年人的身体和年轻人,基本上是区别挺大的,除非是自己保养和护理得比较好,或者懂得调理,不然人到老年,一般还是精神状态,身体各方面都不太好,所以,老人家要更加重视平常饮食方面的调理。


    对于老人家的饮食,总结了一部分针对于老人家防止血管堵塞的食物,希望能够帮助到老人家。
     

    老人家建议少吃的食物


    第一类:油炸食物,高油高盐的食物,因为老人家的肠胃功能,消化功能相对年轻人来说会比较弱一些,所以老人家在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食用过于油腻,或者味道太重的食物。

     

     

    第二类:老火靓汤,这是广州地区的最爱,但是我们并不建议老人家喝煲得太久的汤,两个小时或者以上的老火靓汤,会产生很多嘌呤,导致尿酸异常。


    第三类:巧克力,糖果等等,这些虽然是小朋友喜爱的食物,但是老人家也会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情况,爱上这些食物,千万不要多吃。
     

    老人家血管堵塞,怎么办?


    老人家如果发生了血管堵塞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而血管堵塞,一般自己是不知道的,只是身体会有一些异常的反应,比如说心脏血管堵塞,就会有心慌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身体近期有一些比如皮肤发黑,心跳快,心痛,胃痛,长期头痛等等的异常的反应,我们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因为血管堵塞,特别是心脑血管堵塞,可大可小,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丧命,必要时候需要手术治疗。
     

    为什么会发生血管堵塞?


    第一:长期不运动,或者长期不能运动,比如老人家瘫痪,或者老人家行走不便,其实老人家非常需要家人朋友们的陪伴下,进行适量的走动,这些缓和的运动对老人家来说,能够减低血管堵塞的几率。

     

     

    第二:吸烟喝酒,人到了一定年纪,要尽可能能戒烟戒酒,就戒了,这样不仅对于血管好,对于肺也好。


    第三:温差大,我们如果频发在温差大的地方切换,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血管,对于老人家而言,时而高,时而低的温差,很容易会发生血压异常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会容易导致发生血管堵塞。

     

    对于老人家而言,预防血管堵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以及多走路,只要条件允许的老人家,多走走,有益身心,但是不要吃完东西走,或者太早的时候到外面去,因为早上的空气二氧化碳比较多,吃完饭后,要休息半小时以上,因为吃饱饭就走路,会让老人家的消化系统雪上加霜。


    预防大于治疗,我们尽可能给予老人家血管堵塞的科普,以防老人家不懂,而发生了意外,每条生命来之不易,我们都要珍重。

  • 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中的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是十分常见的,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饮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吃对了,可以稳定血压,但是吃错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今天要给朋友们讲一讲高血压患者的一些饮食禁忌,虽然以下三类食物,高血压患者偶尔吃一点,对血压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摄入,那么势必会影响血压的稳定,继而加重病情,在日常饮食中,咱们还是建议血压高的朋友,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这三类食物。

     

    血压高的人,少吃动物肝脏

     

    动物肝脏中比较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k等。肝脏之中还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铁离子,摄入体内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以改善缺铁性贫血。

     

    但对于血压高的人来说,包括猪肝、牛肝、羊肝、鸡肝和鸭肝等动物肝脏含有的胆固醇很高,经常食用动物肝脏的话,否容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加重高血压的症状。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自己烹制动物内脏,一定要注意煮熟了再吃。

     

     

    血压高的人,白酒要尽量少喝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和危险因素,可以导致重要脏器心、脑、肾结构的损害,最终导致衰竭。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尽量不要饮酒,酒精之中含有大量的乙醇,过量饮酒不但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且随着饮酒量增加,这种风险也会越来越高,还会损害肝细胞。

     

    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饮酒,那么尽量选择低度的酒,比如啤酒、葡萄酒等,尽量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

     

     

    血压高的人,少喝点鸡汤

     

    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都乐意吃点热乎乎的东西暖身,同时补一补身体,比如鸡汤,就是大部分人都非常喜欢的炖品,鸡肉中加点滋补中药,营养又美味!

     

    但我们却不建议高血压人群多饮鸡汤,相信不少喝过鸡汤的人都会发现,鸡汤表层都飘着厚厚的一层油,脂肪含量非常高,再加上嘌呤有溶于水的特点,所以,鸡汤也是一种高嘌呤食物。

     

    如果高血压人群经常喝鸡汤,那么肯定是会给心血管增加不少负担,鸡汤对于高血压人群、痛风患者,都是不太适合多吃的。建议去掉上层油脂,少量喝点清汤,吃点鸡肉还是可以的。

  • 核桃在我国的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2000年里,中国人不只将核桃烹饪于各种美味佳肴,还玩出了花样,如文玩、核雕,可说是“入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探索这小小坚果的奥秘。近日,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30~60克核桃(一个中等大小的核桃,果仁大约重6克),能显著降低炎症、预防心血管疾病。

     


    核桃对人的益处不仅于此,美国《营养学杂志》一项研究表明,核桃之所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可能由于长期食用核桃能改善肠道健康。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解读核桃的营养价值,教你如何吃核桃收益最大。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注册营养师 谭凯元

     

    每天一小把核桃,有益肠道健康

     

    英国《营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称,核桃可以促进肠道有益生菌的生长,有效改善肠道健康,长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人员对42名30~65岁超重的受试者(BMI>24)进行了6周的随机对照实验,将志愿者随机分配到3组不同的等热量饮食实验中,分别是:

     

    • 全核桃饮食组(57~99克/天核桃,含2.7%α-亚麻酸)
    • 不含核桃的脂肪酸饮食组(含2.6%α-亚麻酸)
    • 油酸代替α-亚麻酸的不含核桃饮食组(含0.4%α-亚麻酸)

     

    6周内,受试者所有摄入的饱和脂肪都用核桃或者植物油代替。在对受试者的大便进行技术检测后,研究人员发现全核桃饮食组的受试者肠道中有益生菌明显增多。


    尤其是毛螺菌科,这类真菌的增多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降低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且没有发现另外两组的受试者相关肠道微生物增长。


    一颗核桃里有什么?

     

    一颗核桃有12%~20%为蛋白质,60~70%为脂肪,它富含维生素E、多酚等抗氧化物质以及钙、镁、钾和铁等矿物质。

     


    核桃的欧米伽3脂肪酸比例也高,10克的核桃仁约含700毫克的欧米伽3脂肪酸。欧米伽3脂肪酸对健康有多种好处其产生的衍生物具有降低血压、炎症反应和血液凝固性等作用,有益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根据国际脂肪酸和脂类研究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应摄入500毫克的欧米伽3脂肪酸。《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两个核桃就能补充人体所需的欧米伽3脂肪酸。


    核桃究竟能不能“补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桃具有补脑的功效。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多项研究支持,增加坚果类食物的摄入(特别是核桃),能改善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因为核桃里的α-亚麻酸能在人体内被转换为DHA,这个成分有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核桃“补脑”也是有物质基础的。

     

    核桃是坚果类中抗氧化能力最强的一个品种,除了果仁中的维生素E之外,果仁外面包裹的那层褐皮还富含多酚类物质。我们的大脑组织对氧化损伤十分敏感,摄入充足抗氧化物质是必要的。


    不过,上述营养成分不是核桃独有的,其他食物如坚果、蔬菜、水果等也富含抗氧化物质。

     

     

    然而,关于“补脑”,消费者的具体期望往往是:提升智力、快速缓解大脑疲劳、增强工作能力等。


    在这点上,很可惜,没有食物能达到吃了马上就“反应快了、记忆力好了、智力蹭蹭往上跑”的效果。


    核桃怎么吃最健康?

     

    虽然不能达到人们对“补脑”的期待,但核桃含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每天少量吃一点,是最简单、低成本的自我保健干预措施。

     

    1.最好现开现吃。打开的核桃仁会增加其与氧气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氧化变质。


    如果没有阴凉干燥的环境存放核桃,可一次性取出果仁,用保鲜袋密封后放冰箱冷冻保存。


    2.尽量选择原味的,或者轻烤。不加盐、加糖,不用油炸或过度烤制。120摄氏度以上的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则产生的促炎物质越多。


    3.皮越涩越营养。核桃仁外层的褐色皮富含多种酚类和黄酮类植物化学物,因此带有苦涩味,这些成分没有毒,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味道越涩,抗氧化能力越强。

     

    日常饮食中,吃核桃不必过度拘泥于是否达到“最佳食用量”,每天少量吃几颗,长期坚持就有利于健康。

     

    需要提醒的是,核桃脂肪含量高,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多食。▲

     


    本期编辑:娄方宁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