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带您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带您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发表人:郭亚伟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利用缺陷),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一、糖尿病分型

1. 1 型糖尿病(T1DM)

发病年龄轻,大多<30 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 C 肽水平低下,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T2DM)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类高血糖状态。比如: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引起的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等。

4. 妊娠糖尿病(GDM)

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病人,后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二、糖尿病病因

1. 遗传因素

1 型或 2 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 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2.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 2 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 2 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三、临床表现

1.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 1 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 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四、辅助检查

1. 尿糖测定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2.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 75g 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指给成人口服 75g 无水葡萄糖,儿童按每公斤体重 1.75g 计算,总量不超过 75g,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在血糖异常增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为明确是否为糖尿病可以采用该试验。

(1)正常糖耐量

FBG(空腹血糖)≤6.1mmol/L,OGTT2 小时血糖<7.8mmol/L。

(2)空腹血糖受损(IFG)

FBG6.1~6.9mmol/L,OGTT2 小时血糖<7.8mmol/L。

(3)糖耐量异常(IGT)

7.8mmol/L ≤OGTT2 小时血糖<11.1mmol/L。

3. 糖化血红蛋白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 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4. 血清胰岛素和 C 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 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5. 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 1 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 GAD 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 1 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

五、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有糖尿病的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合并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0 毫摩尔每升。第二条是有糖尿病的症状,餐后两小时,就是糖耐量实验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11.1 毫摩尔每升。第三条是有糖尿病的症状,随机血糖大于等于 11.1 毫摩尔每升。

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

以上就是对糖尿病的一个系统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下一篇文章我将带大家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敬请期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可怕吗?既可怕又不可怕。


    经常在后台看到糖尿病友留言说,科技这么发达,为啥就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技术呢?


    其实糖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跟他们对糖尿病的了解太少有关,如果清楚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症等相关的知识,一般就能了解其中的缘由,了解治愈糖尿病的难度,了解并发症的可怕。


    大部分的糖尿病友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何谓慢性病?通俗点说,就是长期患有而且很不容易治愈的疾病,比如我们很熟悉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等,都是需要长期用药,终身调理的疾病。


    虽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害也很大,但跟糖尿病相比,似乎就显得没有“突出”了。

     


    糖尿病可怕吗?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它基本不会像癌症一样,等到发现的时候,大多是中晚期,生命就只剩下了倒计时。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胰岛功能受损,身体存在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对于血糖的调节能力变差,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正常人因为胰岛功能正常,血糖总是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但糖尿病人因为胰岛功能受损,与正常人相比,很可能会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等等血糖波动大的情况。


    而过高或者过低的血糖,对于身体的伤害都是比较大的,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那么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引起各种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重时可以危及生命,而慢性并发症严重时可以致残!


    目前已知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达一百多种!对心脏、脑部、眼部、肾脏、脚部和身体其它各个器官都会造成损害。


    像大家比较熟悉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等。


    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等。


    所以可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好,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不论您是否已经确诊糖尿病,都是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来防治糖尿病的。


    预防糖尿病,不妨做好以下几点: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坚持低脂低糖低盐饮食,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


    保持运动的好习惯,运动对于身体的益处不用多说,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平日要避免久坐不动,要控制体重,每周至少坚持5次左右的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走路、慢跑、打球等等都是可以的,选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就好。


    保持精神愉悦,现在的人压力大,加班也多,难免会比较浮躁郁闷,要学会劳逸结合,多给自己找一点小乐趣,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于身体也是很有益处的。

     

    建议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一年最少监测2-3次血糖。对于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肥胖、久坐不动等等人群,也可以定期监测一下血糖。


    总之,健康正常人群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预防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控制好血糖,稳定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也可以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到来时间。


    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那么,糖尿病就是很可怕的一种疾病,它会引起多种急性、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身心的伤害。

  •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将会有5.52亿“糖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由其引发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而其中有一半糖尿病人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病)。

     

    糖网病一旦发展至晚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要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损害风险,糖网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下面,让我们看看目前有哪些检查方法可以及时发现糖网病。

     

    NO.1 视觉评估三剑客 


    裸眼视力检查、矫正视力检查(验光)、眼压检查是被喻为评估眼部视觉健康的初级三剑客。

     

    这三样检查看似平常,但进行了这些最基本的检查,医生就可以凭其对眼部进行初步判断,不仅重要且非常必要!

     

    NO.2 眼底照相 

     

    顾名思义,就是给眼底拍照片。如果把眼球比喻成一个封闭的房间,那么我们在门外能看到的只能是房间的表面,而眼底就如同是房间内部深处的墙壁,肉眼是看不见的,需要借助眼科仪器才能一窥究竟。

     

    但普通的眼底照相拍到的视网膜范围相对较小,大概就是相当于一个半身照,仅适用于糖网病的筛查。

     

    NO.3 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镜

     

    对于眼底科医生来说,最美的照片,就是一幅清晰明亮的超广角眼底图。来自英国的眼底检查利器——欧堡Daytona,全名“欧堡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以其快速无创、免散瞳、超广角(200°)的优势,为患者的眼底检查提供了便利,也帮助医生提升了接诊效率,查看是否有出血、渗出等病变出现。

     

     

    对比:左图欧堡超广角可观察超过82%范围的眼底,右图眼底照相机可检查15%范围的眼底


    需要注意,部分糖尿病患者在自然光线下瞳孔较小,这样的情况对周边的扫描不理想,获得的图像质量不高,此类患者需要散瞳后再进行检查。

     

    NO.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不同于眼底照相和欧堡从外貌上观察视网膜,OCT类似于超声成像,当然它使用光而不是声音,OCT可以在现场和实时提供微米级别的组织结构的横截面图像,查看视网膜各层组织是否有病变,适用于观察诊断是否出现糖尿病黄斑水肿。

     

    OCT可以清晰地看到视网膜各层结构有无异常:上图为正常图像;下图可以明显看到视网膜增厚,黄斑水肿

     

    NO.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FFA是目前评估视网膜微血管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造影成像可以直接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损害情况及损害部位,对糖网的早期诊断及分期有着重要作用。普通的FFA可以观察到30°-55°范围的视网膜,而超广角FFA则可以观察到周边200°的视网膜。

     

     FFA图像可以明显看到血管的损害情况:上图为正常图像;下图可见毛细血管荧光渗漏、充盈缺损


    FFA需要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为有创操作,且存在造影剂过敏风险,因此要求患者告知过敏史并做好皮试。

     

    NO.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无需静脉应用造影剂便能快速、安全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血管成像。

     

    OCTA检查视网膜病变的优点在于没有任何侵入性,在检查过程中不需要静脉注射任何试剂,检查速度比较快,而且不需要患者散瞳。由于医师进行检查操作很容易,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OCTA检查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在评价毛细血管阻塞方面尤其有效。与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能存在荧光素渗漏影响眼底观察不同,OCTA检查没有任何荧光素渗漏问题,不仅能够将视网膜浅层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间的各层结构清晰成像,还具有血流追踪、血管成像等功能,可以宏观地显示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还可以显示视网膜层间血流情况,检出微小病变组织结构改变,广角OCTA更是可以观察到中周部的视网膜。

     

    OCTA可直观地观察视网膜表面及层间毛细血管情况:图一、图二为正常图像;图三图四可见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图四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网病”是其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要实现“糖网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必须医患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糖友们一定要注意生活细节,控制好血糖的同时,遵循医生建议定期眼底检查,需要治疗时遵从医嘱。

  •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

     

    但是,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糖尿病的谣言,而很多糖尿病人正是相信了这些谣言而让自己陷入防治的误区,导致血糖经常不稳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糖尿病的5大谣言!

     

     

    谣言一:没有任何症状,就不需要检查和治疗。

     

    真相:等有症状的时候就晚了!

     

    糖尿病初期除了“酮症”等急性并发症外,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检查并进行干预和治疗,高糖毒性会损伤全身的组织器官,一般5-10年内会出现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

     

     

    谣言二:刚得糖尿病,不能打胰岛素。

     

    真相:打不打胰岛素跟早晚无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建议: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等于9.0%就应该起始胰岛素强化治疗。

     

    谣言三:胰岛素针头太贵,可以反复利用。

     

    真相:控制好血糖,不打针不吃药最省钱!

     

    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医用耗材,重复使用危害大,比如会导致针头堵塞、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产生硬结、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发生断针的情况。

     

    谣言四:自我感觉无异常,就不用监测血糖。

     

    真相:自我感觉容易是“错觉”!血糖监测不能停!

     

    通过血糖的监测,不仅可以了解实时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制定更合适的优化降糖方案,也便于患者了解自我的血糖特点,从而更好的进行合适的生活方式干预。

     

    诸多的研究发现,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其大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有明显的下降。

     

    谣言五:空腹血糖正常,血糖就正常。

     

    真相:“空腹”、“餐后”、“随机”,一个都不能“高”!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包括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就没有糖尿病,尤其是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的中国,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糖尿病并不少见。

     

    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同样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认清以上5大谣言,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防治糖尿病,以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尤其是中风。

  • 现代生活水平日渐的提高,人们患有糖尿病的现象也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发病率高的人群基本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基本上各个年龄段都有患病者。越来越重视起来了糖尿病方面的问题,所以也是希望大家都也都慢慢的对糖尿病的一些基本知识多多的了解。


    一、病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二、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三、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温馨提示:以上看了这么多的有关糖尿病的简单的各种介绍,如果大家对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加以重视,并且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其实糖尿病不可怕,而且可以把患病的机率降到最低,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虽然是非常忙碌的,但是身体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炭烧酸奶是近年来酸奶市场上的新贵,其以独特的风味、细腻的口感、与众不同的颜值,迅速占领了大批年轻人的心扉。炭烧酸奶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酸奶,在营养价值上与普通酸奶有何不同呢? 

     

     

    炭烧酸奶真是烧出来的吗?

     

    炭烧酸奶与炭烧咖啡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炭烧二字,但是炭烧酸奶并不是用炭烧烤出来的,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了食品工业中的一种非酶棕色化反应叫做美拉德反应,将鲜牛奶与糖经过长时间的高温(95℃以上)加热之后,其中的糖(羟基化合物)与氨基酸(氨基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棕褐色物质,然后再添加益生菌低温(37℃)长时间发酵而成。

     

    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加热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比如油条、麻花、烤肉等在制作过程中,颜色发生由浅变深的反映,这个过程除了有颜色变化以外,还有香味物质的产生。炭烧酸奶的焦香味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炭烧酸奶这种焦香味。

     

    确切的说炭烧酸奶不是纯正的酸奶,而是风味发酵乳,营养价值低于酸奶。纯正酸奶蛋白质含量较高(国标要求蛋白质≥2.9%),风味发酵乳蛋白质含量较低(≥2.3%)。

     

    炭烧酸奶营养价值

     

    同属于风味发酵乳,炭烧酸奶与普通发酵乳的发酵时间不同,但从营养价值上来讲,并不比普通风味发酵乳更高。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加热,使得牛奶中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含量大大减少;炭烧酸奶在褐变的同时,氨基酸因为与糖发生反应,导致必需氨基酸部分损失,致使其营养价值下降。另外,为了中和焦味,炭烧酸奶还加入了不少糖,这一点跟普通风味发酵乳类似。从其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上也可以看出,炭烧酸奶的含糖量通常在12%以上。

     

     

    一般来说,我们喝酸奶主要是获取其中的蛋白质和钙元素,炭烧酸奶蛋白质含量并不比普通酸奶高,甚至略低,而我们最不需要的糖的含量却普遍偏高。因此,炭烧酸奶在营养价值方面没有什么优势。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炭烧酸奶的价格要比普通风味发酵乳高很多,主要是因为炭烧酸奶工艺复杂、风味比较特殊。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成本自然会高一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在选购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对于体重消瘦想增重的人,强烈推荐这款酸奶,对于想减肥的人就算了吧。

  • 加工食品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食品添加剂就被广泛应用到加工食品中。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品”,其实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而食品专业人士却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人们之所以对食品添加剂惶恐,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它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食品添加剂的神秘面纱,对食品添加剂了解的越多,才会越有选择权和主动权。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呢?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中,营养强化剂、食用香料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我国批准使用的添加剂一共有2400多种。每一种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毒理学实验,再根据人群的特点、食品的种类和可能的每日摄入量,制定出食用的安全限量。因此,只要是经国家批准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守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一般符合以下要求:


    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⑤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食用量。

     

    当然,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超范围、超量使用。柠檬黄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可以在膨化食品、冰淇淋、果汁饮料等食品中使用,但是在粉丝中加入柠檬黄等人工合成色素,就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作为消费者为了避免选择这种超范围、超量使用的食品,建议大家在购买加工食品时,尽量要到大超市选择大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原来它们是非法添加物

     

    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都是不属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属于违禁使用的非法添加物。

     

    不含食品添加剂未必真安全

     

    有时候我们会在食品包装上看到,“本产品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潜台词就是说这个食品更安全!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有些食品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反而是不安全的。比如防腐剂是可以抑制食品腐败的,因为腐败后的食品引起中毒的危害要大得多;抗氧化剂也能控制油脂中过氧化物的生成,而过氧化物对细胞的衰老,各种疾病的产生影响很大。所以并不是一点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就更安全。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据统计,我们每人每天平均添加剂摄入可高达10~40种。尤其是城市人比较多,超市依赖族,一天可能吃进添加剂50多种。  

     

    所以,就算是不考虑非法添加剂,虽然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高,但是还是建议少吃为好。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选购食品时先看标签,买那些标签中添加剂少的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喝饮料。不要购买颜色过艳、味道过浓、口感异常的食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公认的全人类健康杀手之一。

     

    由于其带来的很多并发症,例如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足,以及皮肤感染等,让人们听到“糖尿病”这三个字就会感到害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得了糖尿病,人类的寿命会缩短吗?得了糖尿病,人类还能活多少年?今天,我们就从内分泌的角度,。

     

    一、糖尿病患者 “三多一少”的原因

     

    多食、多尿、多喝:由于血液内葡萄糖成分升高,血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得到的刺激增多,就会很容易感觉到口渴,造成患者大量饮水的症状,进而导致多尿。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胰岛素含量的降低,或者是胰岛素受体功能的受损,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难以正常的摄取葡萄糖。


    体重减少:如果患者能量来源不足的话,机体开始消耗脂肪,也会摄入更多的食物来补充能量。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人吃了那么多的东西,最后还是逐渐消瘦的原因。

     

    二、糖尿病患者寿命真的会减少吗?

     

    专家分析:糖尿病可能会减少患者的寿命,主要是由于糖尿病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但患者健康生活、控制血糖、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寿命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1.如果这些并发症发病比较急,就会造成急性酮症酸中毒,或者是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2.如果并发症发病比较缓慢的话,会逐渐的导致失明、全身肿胀、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病变、皮肤粘膜感染、疱疹病、糖尿病足等,严重的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

     

    3.高血糖、高血压和肥胖通常是会同时产生的,进而愈发地加重了糖尿病给人体带来的影响。

     

    据有效的临床研究实践表明,当一个人超出标准体重越多,他的预期寿命就会减少更多。

     

    三、糖尿病患病原因

     

    糖尿病除了后天的环境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如果父母家族内患有糖尿病的话,要密切地观察自己子女的血糖变化,积极的实现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

     

    很多得糖尿病案例目前正在走向年轻化,这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喜爱高糖、高热量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很多的年轻人偏爱含糖量高的饮料,也喜欢吃甜的食物,在接受这些美味的时候,忽略了机体所能承受的血糖调节水平。这是一种对自己身体不负责任的行为。

     

    内分泌专家建议:如果能够尽早的发现自己体内血糖含量的变化,积极的诊治糖尿病,让自己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话,就能够更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

     

    如果放任自己的身体变化不管,继续胡吃海喝,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患上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等。


    总而言之,糖尿病是会缩短人类寿命的,如果不幸患上了糖尿病的话,要积极的治疗,不要自我放弃,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开心过好每一天。

  • 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疾病的发生。其中糖尿病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类常见疾病。

     

     

    昨日刚刚入院一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该患者因为频繁的出现心慌、气短的表现而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入院常规检查空腹血糖,患者空腹血糖为7.3mmol/l,基于此又予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的测定,该检测值均高于正常但又不是很高,患者平素喜食甜食,好吃油腻食物且平素不爱好运动,便嘱患者先予饮食控制并且加强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对于糖尿病一级、二级、以及三级预防均有显著的效果;对于有糖耐量受损的患者而言,可降低50%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应该教育其定期监测血糖,教会其如何正确的测定血糖,目的在于可以可以知道患者的用药,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生活方式的调节与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提供最佳营养,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在饮食方面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不应当低于130g,因为对于大脑而言葡萄糖是其唯一的能量来源。

     

    2、建议脂肪的供能比不宜超过30%,应当增加植物脂肪的比例,并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3、对于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蛋白质的适宜摄入量应在总能量的15%-20%。

     

     

    4、糖尿病患者联合补充钙以及维生素D可以有效的改善糖代谢,补充锌可以降低空腹的血糖水平。

     

    5、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全谷物、杂豆类可以占到1/3的比例;在吃主食前可以多吃点儿蔬菜以及水果,种类可以多样,而且强调患者必须食入主食;患者可以常吃鱼禽,蛋类食物,对于加工的肉类要限制摄入;每天都要食用奶类和豆类食物,每日可少量食入坚果。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运动疗法,该治疗方法对于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尤为重要,患者要制定安全、科学、有效以及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在运动中要以中等强度以及有氧训练为主,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当这些基础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就应让医生为你制定适合你的降糖方案,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达63%。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阻击糖尿病刻不容缓!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在中医学中,其实根本就没有“糖尿病”这个概念,但是中医学上有“消渴症”,经过考证,这就是类似糖尿病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产生的原因

    糖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从多年的临床中发现最主要为饮食不节,劳倦内伤。

    2型糖尿病人大多都是晚饭吃的过多,过于丰盛,把晚饭当成一天的主餐。为什么说这样不好呢?从中医角度来看,夜属于阴,阳气收藏,夜间全身器官都处于修整状态,晚饭吃的过饱,增加了脾胃肠的负担,脾胃给你加班加点的工作,反过来思考脾胃能给你消化的好吗?消化不好堆积在体内形成垃圾毒素,为以后生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饮食不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吃生冷食物偏多,包括喜食水果。人是恒温动物,在临床中我建议患者吃的喝的不要低于37度,低于体温的食物要通过人体温度来加热腐熟,无形当中造成人体能量的消耗,易损伤脾阳、肾阳。

    1型糖尿病多是青少年患者,此类患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后天失养也是主要以上所说的饮食不节为重要因素,俗话说“病从口入”此言真实不虚。

    糖尿病的饮食建议

    第一:要控制饮食早餐、午餐七分饱,晚饭尽量少食,最好不吃,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第二:素食为主少盐少油,避免吃宵夜,吃宵夜有如吃毒品,此言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一定不能吃甜食像一些点心、蛋糕这些比较甜的食物是不能吃,还有就是象粥、糯米、肠粉这些升糖指数比较高的食物建议也是不吃的。

    第四:不要熬夜睡眠就是在补充能量,白天工作就是释放能量,熬夜直接杀伤阳气免疫力。

    第五:不渴不喝水不渴说明身体不需要,多余的过量的对于身体来说就是邪,身体不允许外邪存在,就要调动能量来排邪,无形当中消耗身体阳气能量。

    第六:适量运动运动也要选择在晨练最好,每天保持步行1-2小时为妥。

    第七:糖尿病患者在平时饮食方面要注意调味虽然调料味和血糖关系不大,但是一日三餐却离不开,如果选错调料的话会影响到血糖以及血压等。每天的食用油要控制在30克左右,食盐控制在6克以下。

    中医学的“消渴症”

    中医的消渴也就是糖尿病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糖尿病主要是“伤中”引起的。临床中治疗主要还是中焦入手。

    在临床中我把糖尿病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胃强脾弱型临床表现主要是多食善饥,大便排泄不畅,便干,不到饭点就饿,其实体内有食物,身体不能利用而已。临床主要以理中汤合承气汤加减,恢复脾胃功能,排出毒素。

    二是脾胃虚寒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胀满不能食,大便糖稀,齿痕舌,临床中主要以四逆汤加减温中助阳,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总结一下,糖尿病只是我们看到一个“果”,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因”,某药治某病只是在“果”上用力,“因”才是疾病的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