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的并发症(2)

糖尿病的并发症(2)
发表人:李艳丽
(二)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发生机制除了与上述共同发病机制外还有以下方面:①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异常;②细胞外信号分子调节异常,如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③全身因素引起的局部变化,如高血压、血脂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异常等。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一般可以用糖尿病治疗仪,但是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无法真正治疗糖尿病。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是通过特定强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栓等,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身体血糖。不过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降糖的效果。一旦出现糖尿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糖尿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偏方等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姿势是什么?

     

    观音坐莲式?老树盘根式?还是猴子捞月式?

     

    其实正确答案是:垂帘听政式。也就是: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坐着几乎是件无法避免的事儿。

     

     

    工作学习时要坐着,放松休息时也坐着,四舍五入算下来,一天中除了睡觉时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

     

    根据研究统计,我国43%的人,每天至少坐8个小时。很多人都知道久坐伤身,但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久坐列为了“十大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为久坐死亡。

     

    久坐就是在“慢性自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久坐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腰酸背痛。

     

    但其实,久坐的危害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的多,外在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算小事,还有很多其他病都是久坐导致的。

     

    •     糖尿病

     

    长期久坐后,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运动量少了,食量没减,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出现腹型肥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腰围大小主要反映的就是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等病症。

     

    •     冠心病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如冠心病。

     

    •     结肠癌

     

    长期久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肠道蠕动就会变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根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患结肠癌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出50%。

     

    •     血栓

     

    刚才说了,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体内流动,说不定就把哪的血管堵住了。堵住肺部血管就是肺拴塞;堵住脑血管就是脑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

     

    最终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因此,久坐还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甚至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方式”。

     

    坐多久才算“久坐”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坐多久才算久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一项研究指南给出的答案是:每天有8~12小时以上坐着不动。

     

    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16版指南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连续久坐超过90分钟。

     

    所以各位老板在开会时,饼不要画的太大,注意控制时长;老师们上课不要连堂。

     

    如何消除久坐危害?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多,那就得赶紧想办法避免久坐危害,于是很多人这时候会想到,用运动来抵消久坐的危害!

     

    然而,久坐的危害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了,也弥补不了久坐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及时止损。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起!来!

     

    每过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给自己接杯水喝。

     

    然后你就不得不每过1个小时就从座位上起来开闸放水。这样来来回回,无形之中便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而且站立时,人体每分钟会比坐着多燃烧0.7千卡的热量。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每周5天、每天累计3小时的站立,效果堪比跑了10趟马拉松。

     

    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你动不动就起来活动一下的话,坐着也可以做些运动,防止血栓。

     

    别总坐着,没事儿走两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出现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就算其中一个。并且这些糖尿病的人群里,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很多错误的吃饭习惯。不良的饮食结构是他们的通病,并不是吃了太多的甜食和油脂导致的疾病产生,而是不懂一些吃饭中的技巧。同样的一天三顿饭,但是患上糖尿病的人血糖就越来越高,而很多人却很健康。

     

     

    营养师总结三大吃饭的习惯影响着血糖,让更多的人增加疾病危害的风险

     

    饮食中钠元素很多

     

    少摄入钠元素,并不是代表就只是减少摄入盐的含量就可以了,平常我们的吃的蚝油、酱油和酱类调料,包括鸡精味精,还有腌制的食物里面都会有盐分,都有钠元素,这些是隐藏在我们食物里面的盐分。摄入太多的盐就会导致血糖只升不降,增加疾病危害身体的风险。

     

    每天把盐量控制在6g以内,少吃一点盐,可以把其他调料换成天然的材料,比如辣椒酱换成辣椒,胡椒粉换成真胡椒、花椒等。能接受酸味的人群,也可以突出酸味来代替咸味,也可以把陈醋换成白醋或者柠檬、番茄等食物来替代。

     

     

    并且烹饪的方式尽量简单,不要选择高油脂和大爆炒。还原蔬菜本身的味道,尽量选择蒸或者煮的方式。

     

    饮食中没有五谷杂粮

     

    在我们日常多饮食中,把吃粗粮的比例增加,可以让我们的血糖慢慢变得平稳。主食也影响着血糖的的升高和降低,杂粮中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都是对血糖波动比较小的,因此吃这样的食物不容易让血糖变得越来越高。

     

    但也不是任意的粗粮都有对血糖的稳定有帮助,对于精致的米面来说,香糯的小米饭和糯玉米这样黏糯的食物更加提高餐后的血糖,因此也是不建议食用的。


    比如同样的杂粮,不要做成糊状和软烂的形态就更利于血糖的稳定。煮的时间长的食物,淀粉更容易被消化,血糖容易被加快。

     

    两餐之间吃很多水果

     

    有研究发现,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更适合血糖容易波动的人,两餐之间吃一些水果帮助稳定血糖,但是当日要吃的主食量就要减少,不然还容易长胖。

     

    很多人觉得水果补充维生素,天然健康。没挑没选的吃,吃一些容易升高血糖的水果,三餐还照样摄入精致的主食,导致血糖不断飙升。还有各种干果,吃起来口感丰富,但是升糖指数很高,还不容易控制摄入的份量。


    若是糖尿病患者,为了不升高血糖,应该在吃水果的时候测试下自己的血糖,实时监测,吃升糖指数低的苹果、桃子、梨、猕猴桃这样的水果,少吃蜜枣、柿饼、枣干、果脯这样的水果。并且注意一下份量的摄入。

     

    对于需要稳定血糖的人来说,日常还要注意以下习惯

     

    参加运动

     

    平常不参加聚会社交,封闭自己,还不爱运动的人。整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玩手机,饿了点外卖。这样的人更容易发胖导致出现糖尿病,因为动的太少,并且热量摄入还多,血糖不断升高,脂肪不断堆积。


    平常要多参加社交活动,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保证每周5次以上的半小时左右的运动,帮助稳定血糖。

     

    调节情绪

     

    平常情绪的不稳定,生气,胰岛素分泌就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影响神经功能。

     

    平常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耐心平和,不要为了一点小事着急上火,把爱惜自己放在第一位。释放自己的压力,调节良好的情绪。


    抽烟喝酒

     

    这种行为也是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原因之一。很多的患者都是因为长期的 抽烟喝酒患上的疾病,并且女性若是吸烟患上这种疾病的概率更高。

     

    因此,平常要注意减少喝酒的次数,最好把烟给戒掉,把血糖维持好,远离疾病对健康的威胁。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曹相原主编.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 常见病中,由于乳腺癌是摸到的,大家警觉度较高;而子宫颈癌由于大力推行“六分钟护一生”,近年来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唯独卵巢癌,摸不到,也没有感觉,预后又奇差无比,是妇癌急需攻克的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卵巢癌是妇女常见癌症的第8位,是除乳腺癌之外,妇女发病率第二位。即使是女性癌症,唯一上升的也是卵巢癌,并且上升的都是年轻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2岁,比世界平均年龄年轻11岁。

     

    仅靠光追踪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够的!

     

     

    百分之十的女性都有过子宫内膜异位症,如巧克力囊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不论症状大小,一定要积极治疗,因为医学界普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癌、类子宫内膜癌、亮细胞癌等两类癌症的高危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上这两类癌症的风险比非子宫内膜异位症高4倍。

     

    该报告还指出,卵巢癌患者中同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高达25%,这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高度相关,不要因为囊肿较小,还未达到需要处理的大小而不去处理,医学不是大小相加,不是所有小的都可以通过追踪观察得到。

    这种症状还需要注意是否是卵巢癌。

    卵巢癌是一种妇科癌症,病程变化快,易复发,但最难发现,由于卵巢位于骨盆内,因此在卵巢癌的早期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6成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晚期患者复发几率高达4-5成;另外,3成患者由于身体不适,无法找到病因,辗转就医才被确诊为卵巢癌,这表明卵巢癌“不易察觉,难以诊断”。所以,如果您有下列问题,建议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腹胀痛:如前所述,腹部胀痛感,是指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再加上腹水状态,使病人经常感到腹胀。如果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痛,请尽快到妇产科做检查,尤其在绝经期后一定要注意此警讯。

     

    腰背痛:当卵巢癌细胞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或浸润时,压迫周围组织的神经,引起下腰痛,痛的感觉是隐隐作痛,直至变钝,再煮开后转为剧烈疼痛。

     

    经期过短或过短:当卵巢的正常组织被癌细胞破坏时,会使病人的经期缩短或停止,并导致病人的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雌激素紊乱:当雌激素过高引起卵巢肿瘤时,会出现月经紊乱,性早熟,后阴道停止出血;而雄性激素过多引起卵巢癌,则象征女性是男性。

  • 现在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当然很多人都采用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那么很多患者对于该疗法有的时候不是很了解,对此,股骨头坏死医院专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于患者有所帮助。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对于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来了解一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溶栓剂到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疏通髋关节附近的微循环,改善患肢骨的血液供应,使动脉供血更加充足。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过程是如何,这也是很关键的,只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治愈股骨头坏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5FCbra导管超选择送入股骨动脉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8~10ml进行血管造影,并在X线直视下观察股骨头血运的变化;亦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经导管注入尿激酶10~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0~30ml或其活血化瘀的药物,术后再次观察疗效,对于临床症状及血管再通改善不明显者,可间隔3~5天再次进行第2或第3次治疗。每次介入治疗后,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单位/天,共5天,并口服鱼肝油和钙片以加强疗效。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其治疗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具体主要有哪些呢。优点有微创介入治疗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痛苦较少,通常在术后10小时可正常活动,功能恢复的快;缺点是对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操作不当易使血管壁损伤,加重骨血障碍,同时会有一定几率的感染,它有严格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介入药物注射不到股骨头的骨头内部,而股骨头坏死是由骨内向骨外坏死,介入疗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导致股骨头坏死静脉回流不畅的致病因素;对于血管断裂或者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起不到全身调理治疗的作用,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通过上述的一些介绍,对于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那么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适当的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让自己很快的恢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耽误治疗,延误病情。

  • 中风后手指发麻主要为神经损伤、血液循环障碍、脑干或脊髓的损伤等因素导致。

    1.神经损伤:中风会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引起神经损伤。进而影响到传输感觉信息的神经纤维,导致手指发麻的感觉。

    2.血液循环障碍:中风会导致血液供应到大脑或手指的血管受阻或破裂,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也可导致手指周围的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足,导致手指发麻的感觉。

    3.脑干或脊髓的损伤:有时中风也可能导致脑干或脊髓的损伤,这些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到手指。当这些结构受损时,可能导致手指发麻的感觉。一旦中风后出现手指发麻的情况,可以建造咨询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 糖尿病,这一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给许多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适应症的把握至关重要。

    广州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吴良平指出,糖尿病手术治疗起源于减肥手术,目前主要方法包括胃束带、胃绕道、袖状胃等。其中,胃绕道手术适用于非肥胖或轻中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而胃束带手术或袖状胃手术则适用于单纯性肥胖或合并严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手术治疗并非万能,专家强调,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非常严格。目前,国内糖尿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1. 年龄小于65岁;

    2. BMI>35的肥胖患者;

    3. BMI30-35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或发生并发症;

    4. BMI27.5-29且合并2型糖尿病,且有至少两项代谢综合症标准;

    5. BMI<27.5的糖尿病患者,应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需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

    此外,专家还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手术的利弊,选择正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

    糖尿病手术治疗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需遵循严格的适应症和标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男性在婚后,最渴望妻子能够了解和体谅的事情有哪些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供妻子参考:

    一、工作与家庭平衡

    男性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顾家,而是工作对男性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途径。妻子应理解丈夫的工作压力,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消费观念的尊重

    男性在消费观念上,更倾向于理性消费。在购买贵重物品时,他们希望妻子能够尊重他们的意见,共同商讨决策。

    三、友谊的维护

    男性在婚后,仍希望与婚前朋友保持联系。妻子应理解丈夫对友谊的重视,并给予适当的自由空间。

    四、对美的欣赏

    男性对美的欣赏,是人的本能反应。妻子应理解丈夫对美的追求,并给予包容和支持。

    五、兴趣爱好

    男性在兴趣爱好上,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妻子应理解丈夫的爱好,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六、沟通方式的理解

    男性在沟通方式上,可能不如女性细腻。妻子应理解丈夫的沟通方式,并注重观察他们的行为,而非只关注言语。

    总之,夫妻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是婚姻幸福的重要保障。通过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夫妻关系将更加和谐美满。

  • 2型糖尿病腿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除了常见的下肢血管病变,心衰,肝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种可能:

    1. 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降低,引起水肿。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睑及颜面的浮肿。

    2. 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是导致下肢水肿的常见原因之一,可能由于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或者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 心脏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心衰也可能导致腿肿。

    4. 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腿肿。

    5. 肥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腿肿,因此控制体重对预防和治疗腿肿非常重要。

    针对2型糖尿病腿肿的治疗,首先要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粮食品。其次,要进行适度运动,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2型糖尿病腿肿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患者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 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孕期并发症,对母婴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针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饮食管理: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建议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每日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分。

    2. 适度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孕妇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以内,避免剧烈运动造成胎儿不适。

    3. 血糖监测:妊娠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建议每周至少监测一次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如血糖控制不佳,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血压管理: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关注自身血压变化,如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进行治疗。

    5. 体重控制:合理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妊娠糖尿病风险。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孕期增重计划,避免体重增长过快。

    6. 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调节。常用的胰岛素类型包括短效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等。

    此外,妊娠糖尿病患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身体和胎儿的健康。

    3.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4. 咨询专业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5.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定期调整治疗方案。

  • 糖尿病,作为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除了直接影响血糖水平,糖尿病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更是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首先,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神经病变。这种病变主要影响周围神经,患者常常出现对称性小腿或下肢疼痛,严重时甚至累及运动神经,导致肌张力降低。此外,植物神经的受累还可能导致泌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顽固性腹泻等症状。

    其次,眼部病变也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进行眼科检查至关重要。

    此外,2型糖尿病还可能导致肾脏病变。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肾盂肾炎等疾病,都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尿液变化,以及血压、水肿等症状。

    心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另一大并发症。心肌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都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下肢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坏疽等症状。

    最后,皮肤感染也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皮肤化脓性、真菌感染等疾病,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总之,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降低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两大类。虽然它们都属于糖尿病范畴,但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而二型糖尿病则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

    其次,两种糖尿病在体重方面也存在差异。一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体重多属于正常或偏低,而二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多存在超重或肥胖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糖尿病在发病后都可能伴随体重下降,但一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消瘦症状。

    此外,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在临床症状方面也存在差异。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而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明显,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

    针对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一型糖尿病主要依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二型糖尿病则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控制血糖。此外,两种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注意饮食、运动和作息规律,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了解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高血糖,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从而引发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表现为间断性微量蛋白尿,中期为持续性微量蛋白尿,后期出现大量蛋白尿,最终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内出现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进而引发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扩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尿蛋白,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ACEI、ARB等,但临床证据有限。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等。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积极预防和治疗。

  • 脚部疼痛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这只是简单的肌肉劳损。美国足医学联合会提醒我们,脚部疼痛可能隐藏着多种健康隐患。

    脚部肿胀可能是高血压或骨质疏松的信号。女性在30-40岁或经期出现脚部肿胀是正常的,但长期肿胀可能与高血压或骨质疏松有关。

    脚部绞痛可能是周围血管病的征兆。如果晚上腿部或脚部出现绞痛,可能是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到达肌肉组织。

    脚部烧灼感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导致皮肤组织变薄,容易发生擦伤,且愈合缓慢。

    脚部疼痛可能与癌症有关。有些患者抱怨脚部疼痛,经检查发现是癌症引起的。

    除了疾病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脚部疼痛。例如,长时间站立或走路、穿不合适的鞋子等。

    为了预防脚部疼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2. 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子。

    3. 定期检查脚部,及时发现并处理脚部问题。

    4. 保持脚部清洁和干燥。

    5. 做适当的脚部锻炼,增强脚部肌肉力量。

    6. 如有脚部疼痛,及时就医。

  • 全身疼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繁多,涉及多个系统。以下是一些常见引起全身疼痛的原因:

    1. 产后全身酸痛:产后女性由于血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和全身酸痛,但皮肤表面通常没有红肿。

    2. 中风:中风患者常出现手脚、腿部、膝盖以及四肢酸痛无力,伴随酸痛、发麻和针刺感。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手脚、腿部酸痛无力。

    4. 运动过度: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会导致全身酸痛,但通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

    5. 感冒:感冒病毒侵袭人体,会导致全身肌肉酸痛,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

    6. 肌肉劳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使用肌肉,会导致肌肉劳损,出现局部或全身酸痛。

    7.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肌肉紧张,出现全身酸痛。

    针对全身疼痛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感冒引起的全身酸痛,可服用抗感冒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解热镇痛药。运动过度引起的全身酸痛,可通过按摩、热敷、针灸、刮痧、拔罐、药浴等理疗方法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如口服甲钴胺或静脉滴注硫辛酸。精神压力引起的全身酸痛,可通过放松身心、调整心态等方法缓解。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全身疼痛的发生。

  •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体也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女性的调经养血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适合清明时节食用的养生食物,帮助女性朋友们调经养血,保持身体健康。

    一、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是春季养生的佳品。燕麦、荞麦、扁豆、薏米、花生、黄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养肝、润燥、补虚,还能增强抵抗力。女性朋友们可以尝试用这些五谷杂粮熬粥或煮汤,既美味又健康。

    二、菠菜

    菠菜是春季时令蔬菜,具有滋阴润燥、养血舒肝的作用。对于春季容易出现的头晕、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症状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女性朋友们可以多吃一些菠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养生保健。

    三、荠菜

    荠菜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具有减肥、润肤、美容等功效。同时,荠菜还具有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的作用。对于胃痉挛、胃溃疡、肠炎等问题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银耳

    银耳被誉为“平民补品”,具有滋阴润肺、养血滋阴、补脑提神、美容嫩肤等功效。女性朋友们可以经常食用银耳,既可美容养颜,又可养生保健。银耳可以煮甜汤,也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食用。

    五、山药

    山药具有益气健脾、润肺止咳、补精益髓等功效。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女性朋友们可以经常食用山药,既可养生保健,又可美容养颜。

    除了以上食物,女性朋友们在清明时节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5. 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