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由于 IBS 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导致其难以治愈、症状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对于 IBS 发病机制的阐明及有效治疗途径的选择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 2014 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 IBS 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IBS 全球发病率为 9.8%——12.8%,其中女性 14.0%,男性 8.9%,女性更易发生 IBS。Palsson 等研究显示 IBS 患者中便秘型(IBS-C)为主要亚型,占 37.4%,其次是混合型(IBS-M,29.7%),腹泻型(IBS-D,14.3%)和未定型(IBS-U,18.7%)。IBS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0——60 岁,年幼和年老人群发病率相对较低。
IBS 是一种心身疾病,常伴焦虑、抑郁、神经质、躯体化障碍、疲劳及睡眠障碍等。Sayuk 等研究显示受虐待经历(如身体的、情感的和性的等)在 IBS 患者中更常见,且与更严重的 IBS 症状和更差的生活质量相关,机制可能部分是由伴随的焦虑抑郁所介导。Jakobsson 等也发现疲劳(如认知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在 IBS 中更普遍,尤其是在具有严重 IBS 症状和焦虑、抑郁的患者。进一步说明精神心理异常在 IBS 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其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加重或诱发严重 IBS 症状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是 IBS 脑肠异常互动的基础,同时在疼痛产生、情感处理及情绪调节等方面至关重要。Labus 等证实 IBS 患者存在脑结构异常,如杏仁核、前部扣带回、胼胝下回、岛回前部、眶额回、眶沟、中央前沟等区域纤维联系增多,女性患者更明显,且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提示 IBS 异常的脑肠互动与改变的白质纤维束结构相关。此外,Sayuk 等报告 IBS 患者对结直肠扩张呈现独特的脑活化模式,如岛回、中间扣带回、尾状核等区域活化异常增强。Hong 等通过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显示 IBS 患者岛叶前部、额叶前部/眶额回皮质呈现性别特异性的脑功能性联系改变,提示脑功能异常在 IBS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与内脏感觉及情感情绪调节等相关的区域。
研究显示,3%——36%的肠道感染导致感染痊愈后持续的 IBS 症状,即感染后 IBS。感染和炎症是 IBS 发病的重要因素,IBS 患者肠道黏膜呈低度免疫激活状态,如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活化增强,T 淋巴细胞亚型分化及促炎/抑炎因子比例失衡等。Moloney 等研究发现 IBS 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高表达趋化因子 CXCR3-A 和 CXCR3-B,正常人则无 CXCR3 表达,其配体 CXCL10、CXCL11 在 IBS 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 CXCR3 高表达于活化的 T 细胞,提示异常的 T 细胞活化参与 IBS 的发生发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肠道的分化成熟分为 M1(CD11c-CD206+)和 M2(CD11c-CD206+CX3CR1+)2 个阶段,Schmulson 等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IBS 患者 Ml 细胞降低,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成熟的初始阶段发展较快;但与正常人相比,LPS 剌激并没能增加 IBS 中 M2 细胞 CX3CR1 表达,提示存在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在 IBS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Ghoshal 等研究发现 IBS 患者 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Bacteroides thetaiotamicron 减少,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增加,其中 IBS-D 菌群紊乱最明显,以 Bifidobacterium 降低和 Bacteroides thetaiotamicron 增加为主。此外,Choi 等研究发现所有亚型 IBS 患者结肠 pH 均明显降低,发酵明显增强,尤其是近端结肠,而小肠无明显改变。以上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以及代谢异常与 IBS 密切相关。Palma 等研究发现将伴有焦虑/抑郁的 IBS 患者粪便移植至无菌小鼠 3 周后,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IBS 患者粪便移植也可影响肠道功能和免疫反应,如移植小鼠肠蠕动加快、肠通透性增加、β-防御素 3 水平增加,进一步说明肠道菌群在 IBS 发病中具有关键作用。Rosique 等研究发现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及其培养上清可以改善慢性低度炎症动物模型肠道通透性和内脏高敏感性,改善 IBS 样症状,显示了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的有效性,提示通过恢复和重建正常肠道菌群可能成为 IBS 治疗的有效途径。
食物因素是诱发或加重 IBS 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包括:①食物吸收不良、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以及食物对肠道的刺激作用;②食物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调节肠道功能等。Chumpitazi 等研究发现低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di-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s,FODMAPs)饮食在 48h 内明显减少肠道产氢,并改善 IBS 症状,提示低 FODMAPs 饮食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缓解 IBS 症状。Meta 分析结果显示低 FODMAPs 饮食可以改善 IBS 患者腹胀、排气及腹部不适等症状(中等证据等级),对于治疗 IBS 有效,提示饮食控制是治疗 IBS 的重要手段。Sieg-fried 等通过果糖呼气试验(FBT)显示 IBS 患者中近 55%存在果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FBT 可作为一种简便的手段用于 IBS 亚型的鉴别,并指导靶向的应用低果聚糖饮食治疗,而不是广泛的低 FODMAPs 饮食。
遗传易感性在 IBS 亚型的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多种与 IBS 相关的基因型,如 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辣椒素受体(TRPV1)、白细胞介素-1O(IL-1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麻素受体 1(CNR1)、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1(CRH-R1)等基因多态性。Shiotani 等研究发现色胺酸羟化酶 1(TPH1)和 5-HT 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与 IBS-D 患者突触间隙 5-HT 增加有关,且与雷莫司琼的疗效相关。Alexa 等研究发现儿茶酚胺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 IBS 易感性相关,如儿茶酚-()-甲基转移酶(COMT)SNP rs4680 和锚定蛋白重复结构域蛋白激酶(ANKKl)SNP rsl800497 分别与降低和增加的交感/迷走平衡相关。儿茶酚胺能基因 SNPs 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和反应性,影响脑肠互动参与 IBS 形成。此外,Camilleri 等发现胆汁酸受体 GPBAR1 基因多态性与 IBS 症状及关键病理生理机制相关。
目前,IBS 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除传统的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新药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或治疗,如促分泌剂利那洛肽、鲁比前列酮能有效缓解 IBS-C 患者便秘,口服不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可改善 IBS-D 患者粪便硬度、腹胀、腹痛及整体症状。美沙拉嗪对 IBS 的治疗作用存在争议,Barbara 等研究显示美沙拉嗪 800mg、tid 治疗 IBS-D 患者 12 周,患者整体治疗满意度、腹痛/腹部不适、腹胀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美沙拉嗪对 IBS 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Lembo 等研究显示μ阿片受体激动剂/δ阿片受体拮抗剂 eluxadoline 治疗 IBS-D 患者 26 周,改善 IBS-D 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急迫感、腹痛及 IBS 总体症状和生活质量。Jan 等报告选择性神经激肽 2 受体拮抗剂 Ibodutant 呈剂量依赖性的缓解 IBS-D 患者的腹痛和整体症状。Mira 等证实 H1 受体拮抗剂 Ebastm 治疗 12 周,明显改善 IBS 患者整体症状、腹痛以及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治疗潜力。
IBS 是一种生理-心理共患病,单纯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及长期使用安全性问题,心理行为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Li 报告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改善 IBS 患者胃肠道症状、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较对照组明显,且长期随访仍然有效。Wang 等研究发现综合的心理干预对于改善难治性的 IBS 患者生活质量(IBS-QoL)明显有效,对于伴有高度焦虑的患者,焦虑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生物反馈和物理治疗也占有重要地位,Ron 等报道了一种可以在消化道内移动的口服震动胶囊,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使 IBS-C 患者排便次数增加,有效改善便秘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老陈是一个工程师,因工作缘故,经常需要在外跑,特别是近几年因业务需求,往非洲跑的次数增多,每次出国就腹痛腹泻,回国后就缓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近期有加重的趋势,在国内也慢慢加重了。
老陈为此实在困恼,肠镜也做了,没问题;中药也喝了很长一段时间调理,也没好;益生菌之类的也吃了,还是没有见好!
难道这就是老人家常说的“水土不服”吗?
通俗说,是对的,环境与饮食对于一个人的肠道环境影响是很大的。
以现代医学来定义,准确应该说,老陈是肠易激综合征!那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有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结肠功能紊乱的常见病。
其中,比较明显特征是无感染或炎症的存在,但病因不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饮食、生活方式、感染和无关的炎症均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病因素,尤其与痢疾、受寒、纳进凉食有直接的相关性。
肠易激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这类疾病更偏爱年轻人,研究表明,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中以20~ 40岁的青壮年居多,女性为多,约占发病者的75%。
到这里,咱们也就初步了解完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最后,本文剩下一个问题,是否像老陈那样的表现情况才是肠易激综合征呢?不腹泻,但是便秘这类情况是肠易激综合征吗?那带着疑问来了解下~
不腹泻,但是便秘也是属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典型类型!
依据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数种类型,主要以下三种为主:
一类以便秘为主要症状,伴随腹胀,恶心等其他表现,发生比率约占28%;
一类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伴随疼痛,腹直等其他表现,约占比例为29%;
一类以以上两种情况的症状兼而有之, 约占33%,其中58%的女性其主要症状为腹泻。
目前认为主要引发的原因,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等情况,而造成上述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
但是,目前较多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另约有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
近年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于肠粘膜的低度炎症有关,如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高表达等。
以上就是本文的知识点~有更多想知道的可以留言~
老陈是一个工程师,因工作缘故,经常需要在外跑,特别是近几年因业务需求,往非洲跑的次数增多,每次出国就腹痛腹泻,回国后就缓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近期有加重的趋势,在国内也慢慢加重了。
老陈为此实在困恼,肠镜也做了,没问题;中药也喝了很长一段时间调理,也没好;益生菌之类的也吃了,还是没有见好!
难道这就是老人家常说的“水土不服”吗?
通俗说,是对的,环境与饮食对于一个人的肠道环境影响是很大的。以现代医学来定义,准确应该说,老陈是肠易激综合征!那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有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结肠功能紊乱的常见病。
其中,比较明显特征是无感染或炎症的存在,但病因不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饮食、生活方式、感染和无关的炎症均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病因素,尤其与痢疾、受寒、纳进凉食有直接的相关性。
肠易激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这类疾病更偏爱年轻人,研究表明,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中以20~ 40岁的青壮年居多,女性为多,约占发病者的75%。
到这里,咱们也就初步了解完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最后,本文剩下一个问题,是否像老陈那样的表现情况才是肠易激综合征呢?不腹泻,但是便秘这类情况是肠易激综合征吗?那带着疑问来了解下~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类型
不腹泻,但是便秘也是属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典型类型!
依据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数种类型,主要以下三种为主:
一类以便秘为主要症状,伴随腹胀,恶心等其他表现,发生比率约占28%;
一类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伴随疼痛,腹直等其他表现,约占比例为29%;
一类以以上两种情况的症状兼而有之, 约占33%,其中58%的女性其主要症状为腹泻。
目前认为主要引发的原因,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等情况,而造成上述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
但是,目前较多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另约有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
近年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于肠粘膜的低度炎症有关,如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高表达等。
以上就是本文的知识点~有更多想知道的可以留言~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病,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6.5%,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2,有家族聚集倾向。考虑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社会、家庭压力及情绪调控相关。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便秘,部分患者可存在上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以及其他肠外症状,无明显并发症。
腹痛
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发作和持续时间缺乏规律,常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
腹泻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排便较急,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糊状且含大量黏液,通常无血便,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
便秘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常伴腹胀、排便不尽感,部分病人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其他症状
上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精神症状: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其他肠外症状:如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
当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胃肠胀气、腹部膨胀感、腹痛,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二、确诊肠易激综合征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大便常规检查,三大常规是门诊及住院患者要做的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之前需要空腹12个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尿常规检查采集尿液标本时,要求留取中段尿,女性应避免经期前后三天。大便常规检查前3天建议避免进食血制品,化验前一天建议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便常规可以筛查出部分消化道器质性疾病。
粪便细菌培养
若大便常规筛查结果异常,进一步可能需要做病原学检查,粪便标本应该在疾病早期,抗菌药物开始治疗以前采集,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材,寒冷季节标本传送及检查时均需保温。
结肠镜检查
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该检查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必要时可行腹部CT检查、腹部B超检查,均应空腹状态下进行。
本文转载自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
自《危险边缘》主持人Alex Trebek透露自己患上胰腺癌以来,这一癌症已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对于大多数胰腺癌病例来说,癌症始于胰管。这被称为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最致命的形式。其余5%-10%属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尽管pNETs的情况很少见,但它仍然具有潜在的致命性。 屈服于pNET的两位杰出人物包括Aretha Franklin(艾瑞莎·富兰克林)和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
为了更多地了解pNETs及其与其他类型胰腺癌的不同之处,我们采访了芝加哥大学神经内分泌肿瘤主任Xavier Keutgen(医学博士)。Keutgen是美国为数不多在广泛切除神经内分泌肿瘤方面拥有先进专业知识的外科医生之一,也是几项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员,重点研究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了解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发展而来的肿瘤,这些细胞几乎可以在身体的每个器官中找到。尽管名字里含有“神经”这个词,但它们与大脑无关。它们的名字源于细胞与自主神经系统(你无法控制的神经系统)的连接。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在任何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器官中发展。这些细胞产生可以在我们血液中分泌的激素或蛋白质。例如,在胰腺中,你可以在胰岛中找到这些细胞,它们会分泌胰岛素等激素来调节我们的血糖。虽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从这些正常分泌激素的胰岛细胞发展而来的,但大约75%的肿瘤是无功能的,不产生激素。
NET肿瘤有多常见?您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见过的最常见的NET肿瘤是什么?
目前,美国有17万人患有NET肿瘤。每年,芝加哥地区有400-700人被诊断出患有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种病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罕见,甚至越来越普遍。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诊断出这些肿瘤,而且发病率在普遍增加。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环境中看到的最常见的是肺、小肠和胰腺的NETs。
胰腺导管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有什么不同?
最常见的错误是把“胰腺癌”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混为一谈。胰腺癌通常被定义为胰腺恶性肿瘤(来源于胰腺导管细胞),预后不良。pNETs仅占胰腺肿瘤的5%至10%。他们的表现不同,预后要好得多,治疗方式也完全不同。与更常见的胰腺癌不同,转移性pNET患者(或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患者)中,有50%的人在确诊后可以生存五年或更长时间。
pNETs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如果肿瘤仍然局限于局部并且尚未扩散,我们会切除大于2厘米的肿瘤。我们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调查了肿瘤大小和手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怎样大小的肿瘤最适合做手术。如果肿瘤会分泌激素(约10-25%的患者),则无论大小都会被切除。如果肿瘤已经扩散,手术仍然是常见治疗方法。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我们非常擅长并专门从事这类手术。
例如,如果肿瘤已经扩散到肝脏,我们可以从胰腺切除原发性肿瘤,同时也可以通过非常专业的技术切除肝脏中全部的或者几乎全部的病变,以防止对健康肝脏的其余部分造成伤害。这就是所谓的实质保留切除术,我们可以小心地逐一取出肿瘤的各部分。较深的肿瘤可以使用微波消融术。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在不损害肝功能的情况下从肝脏切除30、40或有时多达50个病变。
pNET还有哪些其它治疗方案?
与腺癌不同,经典化疗很少用于pNETs治疗。除了手术之外,或者不实施手术,一些患者还接受肌肉注射或每日口服药片来减缓肿瘤生长,有时这种方式可以使用多年。近来有一些更先进的治疗方式,包括一项新的有前景的PRRT治疗,或称为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是一种放射性输注,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持续八个月,靶向肿瘤细胞,而不会影响其他器官。它的副作用最小,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因为它可以使多达30%-40%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肿瘤缩小。
pNETs和其他神经内分泌癌是如何诊断的?症状有哪些?
因为大多数肿瘤不分泌激素,所以大多数患者都没有症状。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明显的症状,比如体重减轻和腹痛。他们也不会发黄(黄疸)。这些肿瘤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生长缓慢,从未被发现。在许多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因其他状况而接受CT扫描或超声波检查,从而发现肿瘤。如果肿瘤确实分泌胰岛素或胃泌素等激素,通常会更快被诊断出来。这是因为它们会引起低血糖症,导致低血糖水平,晕倒或导致胃酸和溃疡。
哪些人具有患上PNETs的最大风险?怎样才能降低风险?
有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使一些人更容易患上Net。除了罕见的遗传综合征外,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人们患上这些肿瘤的原因。
NETs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在哪些方面?
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综合癌症中心,我的实验室致力于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某些疗法的反应比其他人更好。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提高PRRT的有效性,使其对胰腺和其他NET患者更好。我们还专门尝试联合疗法,例如将PRRT与手术相结合。此外,明年我们将开始一项临床试验,专门研究针对胰腺癌患者的这些联合疗法。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功能性疾病,虽然易反复,但是不会引起癌变,也不会影响人的寿命。因此,患者应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精神紧张。
当然,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经过有经验的医生做相关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确诊,患者不能根据症状自行作出诊断,以免漏掉某些器质性疾病而造成严重后果。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通过解痉药、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泻药等改善症状,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普遍较长且易反复,治疗周期一般为1~2个月。
肠易激综合征经过积极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需遵医嘱复诊。
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调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通常与饮食相关,约90%的患者应合理饮食以预防或改善症状。饮食原则是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一日三餐应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避免吃油腻、生冷、高敏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的平衡,避免肠道功能紊乱。
多食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可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橘子、柠檬、西红柿、鱼肝油等,B族维生素可促进肠壁收缩,增强消化吸收能力,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腹泻患者需减少食用增加肠道气体的食物,如豆类、卷心菜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日常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患者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应积极配合治疗,增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蠕动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易出现心理疾病,家属日常可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增加体育锻炼,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可增强体质。养成定时排便、排便不久蹲、规律作息等习惯。腹泻患者应注意肛周护理,避免肛门受刺激发炎。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了解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
肠易激综合征的心理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因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从而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家属应充分体谅患者,多与患者交流,通过交流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避免诱发精神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暂无明确的疾病预防措施。但本病多在思想负担沉重、情绪紧张、焦急、愤怒、抑郁等情况下发病,因此,可从调理情绪方面进行预防。避免精神刺激、解除紧张情绪、保持乐观态度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就是由于患者肠道功能发生改变以后引起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发生以后就会导致患者反反复复的出现腹部疼痛,就算是治好以后也会再次发作,出现慢性的腹痛,而且还会伴随着腹泻的症状,这是由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无法正常工作所导致的。
有些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是由于精神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当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导致自己胃肠道的功能受到障碍,这样的话就会引起肠道疾病,而且饮食方面吃太过于辣和生冷的食物以后也是会对肠黏膜造成比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吃了纤维比较多的食物就会导致肠功能的紊乱,这都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发生这种疾病以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腹泻,这种症状是会和便秘交替发生的。
有很多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都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病情,因为这种疾病在发病初期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所以就应该要通过相关的检查来知道具体的情况,这样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治疗,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粪便检查,这是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自己胃肠道的情况。
接下来就需要进行x线检查,这种检查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做这种检查项目的话就无法观察到自己肠道当中发生的异常情况,而且还应该要做肠镜检查,现在很多的患者都会选择做无痛肠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还可以检查出来肠道疾病的检查项目。
如果是这些检查做完以后还不太确定病情原因和症状的话就需要进行活检,不过在进行活检之前要,禁止禁食24小时,要空腹去做这项检查才能够让检查的结果更加的具有准确性,不会使得检查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不然的话就很可能会出现误诊的情况。
等到确诊以后就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疾病的药物治疗是有很多种的,那常见的就是抗胆碱能药物,这是可以用来治疗腹部疼痛和肠道痉挛的,让患者的疼痛感有所减弱,还可以减少肠道当中的气体,使得患者不会感觉到肠胀气,如果是腹泻比较严重的患者就必须要使用到止泻药。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日常身体状况,为自己做保障。
朋友们,不知道你是否觉得自己的肠子很爱“激动”:一不小心就会惹到它,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排便不畅?生冷的不能吃,辛辣的不能吃,油腻的也不能吃;腹部比别人怕冷,一受凉马上就腹痛腹泻。关键是一紧张一着急一生气也会发病。多次就诊,各种检查都做了,却查不出问题。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你可能患了“肠易激综合征”。它是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主要疾病之一,有人将它比喻为“磨人的小妖精”。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自己有症状,但检查没问题,或者虽然检查出了一些问题,但和你的症状没有什么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中青年人多见,老年人少见,其中女性发病较常见。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易反复但预后一般较好。
肠易激综合征分类
现临床多根据粪便性状可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以下四大类: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
到目前为止,IBS发病机制的机制并不是完全清楚,考虑与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异常、肠道感染、黏膜炎性反应、脑-肠轴功能紊乱、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食物不耐受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当然,这些因素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其中,脑肠互动异常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们的各种精神紧张或不良情绪等都可以传递到胃肠道,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诱因
饮食不当,吃了肠胃受不了的食物如生冷、辛辣食物;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压力大等;部分患者对温度变化很敏感,腹部一受凉即易发病。另外,有些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发病前曾有过肠道感染的病史。
有很多人胃病反反复复总不好,到底怎么回事?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生活中胃病非常常见,很多胃病患者四处求医,用了各种各样的药,胃病依旧没有被治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临床数据研究表明,50%的胃病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而且,幽门螺杆菌的发病率非常高,中国有将近60%的人群都感染了这种细菌,而且它也是导致胃部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体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导致细菌不断繁殖,从而引发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严重的甚至会恶化成胃癌。
幽门螺杆菌到底如何进行传播?
幽门螺杆菌,是喜欢生长在胃粘膜内的螺旋形细菌,生存力极强,胃酸很难将其杀死,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通过“粪-口”,“口-口”进行传播,全中国将近一半人都感染此细菌。
医生提醒:出现这几种症状,多半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1、严重的口臭;
很多人会发现,早起明明刷牙了,但口腔里还是有明显的异味,其实,这并非是口腔疾病引起的,而是口腔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污染,从而产生难闻的口臭。
2、上腹部疼痛;
幽门螺杆菌生活在胃里,胃酸很难将其杀死,慢慢的会腐蚀胃粘膜,从而导致胃痛、胃胀的情况出现。
3、经常反酸、烧心、呕吐;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仅会导致胃粘膜受损,还会导致胃酸的过多分泌,从而引起反酸、呕吐、烧心的症状出现,如果经常如此,必要时最好及时根除。
4、其实消化道不适;
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会导致消化出现异常,比如经常性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或者身体消瘦等症状,都是跟这种细菌感染有关。
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有以下4种情况,需要及时根除治疗!
1、胃炎比较严重,甚至糜烂的患者;
2、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3、经常感觉消化不良,并且治疗后效果并不好的;
4、患有胃溃疡的患者。
以上这4类人群,最好及时检查体内幽门螺杆菌是否超标,而且治疗时,应该让医生进行严格的评估,必要时先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根除治疗,避免病情出现恶化。
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出现以下几种症状,可能离胃癌不远了!
其实,胃癌早期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异常,只有很少数人会有恶心呕吐、腹部饱胀,腹部不适等症状,所以很多患者往往都会忽略。
但是,病情如果进一步加重,则会出现很多异常症状: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以及消化道梗阻等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呕血、黑便、以及腹部包块等情况,这个时候再去治疗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胃病“克星”找到了,烧开水放1勺,杀灭幽门螺杆菌,离胃病远远的。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想根除幽门螺杆菌,除了必要的用四联药之外,推荐用食疗方法来巩固,能减少细菌耐药,并且副作用小,从而备受胃病患者青睐。
古方中就记载过一个养胃方:针对胃痛、胃胀、慢性胃炎等疾病效果很好,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肠胃功能强了,还能帮助清除口臭。
养胃食疗小经方:准备猴头菇、丁香、大枣、橘皮、茯苓、大麦、沙棘、山楂、佛手9种黄金食材,开水冲泡,缓解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预防幽门螺杆菌,这5点建议最好坚持照做: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及时洗手;
2、饮食要吃熟食,避免吃生食,喝生水;
3、家庭就餐要分餐,餐具要及时消毒处理;
4、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等最好分开使用;
5、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
宝宝在吃奶时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可能有奶量过大、鼻塞或喉咙不适、消化问题等原因引起。
大姨妈的变化是健康晴雨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姨妈的周期,大姨妈的多少,对自己的健康情况做一个评估。
先了解下大姨妈
育龄期的女性子宫大概手掌般大小,长7-8cm,宽4-5cm,厚2-3cm,是一个倒梨形。
有无数的小血管从子宫的中间肌层穿过,到达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本来是为了等待受精卵着床的,因为没有等到,所以只能先行离开,也就是“蜕皮”,每个月一次,到下个月再长新的。
因为子宫内膜上连接着无数的小血管,蜕皮了自然要流点血,顺带带着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一起。
大姨妈的颜色太暗会不会有问题?
大姨妈颜色暗是正常的。
正常的月经血为暗红色,月经血既有来自动脉的,也有静脉的,因此总体颜色会偏暗一些。
而且血液和空气接触久了,颜色也会变暗,你可以观察下,卫生巾过会儿不换,颜色会变得更深。
很多女生偶然有一次月经血颜色比平时暗就会很紧张,其实只是那一股血流得慢了一些,经过了更充分的氧化。
大姨妈太多或太少会有什么问题?
正常大姨妈的血量大概在20-60ml,大概就是小瓶装的爽肤水的量,但是这样并不直观对吧?
临床上,我们会用每张卫生巾的染血程度来判断,也就是——月经失血图。
月经量超过80ml,可以认定为月经过多。
如果按照一天更换5次卫生巾的频率(早4晚1),大概就是连续3天,每张卫生巾都是满血的情况,可以认为是月经过多。
还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月经血是否有血凝块,如果有大块的血凝块,一般就是月经过多。
由于月经血中含有抗凝的物质,一般不会出现血块,但如果经血过多、排出过快,则抗凝物质来不及起作用,会出现一些血凝块。
月经过多最为常见的因素可能是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因素引起,这些病因可以通过做妇科手术得到解决。
如果你觉得月经特别多,不用纠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直接来找妇产科医生吧,专业的事情放着我们来。
月经少于5ml才可以认为是月经过少。
大概就是月经周期只有一两天,每次卫生巾染血量只有一枚硬币大小。
月经过少的原因可以有三类:
1. 指挥官出问题:如下丘脑、垂体病变、卵巢功能减退等;
2. 执行者子宫内膜异常:如清宫术导致子宫内膜薄、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
3. 通讯兵出问题:即所谓“内分泌紊乱”,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时的高雄激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月经过少的诊治同样需要专业的判断,需要检查激素水平、B超等影像学检查,再根据病史逐步排查,才能慢慢明确诊断,这些事情也直接交给我们专业人士处理就可以了。
大姨妈来得太早或太迟会有什么问题?
规律的月经周期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它需要子宫、卵巢、下丘脑、垂体,每一个器官环环相扣精确运行。
月经周期并不是完完整整的一个月,正常的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大多数人是在28天左右,所以有时候月经提早或推迟一两天,都是正常现象。
大姨妈周期是健康的重要信号,如果出现大姨妈周期波动幅度很大,一定要及时问医生,可以提前准备好以下资料,方便医生给到适合的医疗建议。
初次问医生建议准备好以下信息:初潮时间;月经周期和经量;最后一次月经来的日期,是否和往常月经有不一样,如果有异常出血的,请将具体的出血日期、持续时间、出血量、是否伴随腹痛等细节也备注清楚。
觉得身体不对劲儿,不要害怕,您可以来京东互联网医院找“母婴专科”的三甲妇产科医生咨询,便捷、高效、安心。
作者 | 潘晓明 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拉肚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成年人经常出现拉肚子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将从病因、治疗和日常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大家了解成年人拉肚子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病因分析
1. 炎症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炎、霍乱等,均可导致腹泻。
2. 饮食不当: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摄入不干净的食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
3. 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4. 精神因素: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
5. 其他原因:如药物副作用、内分泌失调、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腹泻。
二、治疗方法
1. 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抗感染治疗。
2. 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3.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止泻药、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药物等。
4. 对症治疗: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如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等。
三、日常护理
1. 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饮用生水。
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预防感染。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4. 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总之,成年人经常拉肚子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病因、积极治疗和日常护理至关重要。如有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肠水肿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功能性原因导致的肠水肿常见于肠道菌群失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水分渗出增加,从而引起肠壁水肿。
其次,器质性原因也是肠水肿的重要诱因。炎症性肠病、肠炎、肠道肿瘤等都可能导致肠壁炎症、肿胀,进而引发水肿。
肠水肿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厌食、疲倦、肝病面容、肝掌、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此外,肠水肿还可能导致肠道气体无法顺利排出,引起腹胀。腹胀和水肿对肠道组织的压迫,会进一步加剧腹痛,表现为隐痛不适或剧烈疼痛。
肠水肿还会影响肠道蠕动和胃动力,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进食后,这些症状会加重,患者食欲不振。
当肠道出现水肿时,由于肠道受到堵塞,肛门可能出现停止排便、排气等情况。长时间如此,可导致体液和电解质丢失、肠壁循环障碍以及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肠水肿的关键在于查明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炎症感染引起的肠水肿,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应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和益生菌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对于自身免疫性肠水肿,则需采取抗免疫治疗方法,如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长期腹泻拉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包括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慢性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能导致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结肠镜检查或钡灌肠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治疗包括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微生态制剂等。
预防腹泻,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烂、生冷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腹泻。
如果长期腹泻拉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下是一些建议: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治疗方法。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主要症状: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
2.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3.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粪常规及培养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结肠镜检查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注意事项
1. 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咖啡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3. 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4.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止泻药、益生菌等。
2.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3. 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预后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便秘和拉肚子交替出现的情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它可能与胃肠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肠道感染或精神压力过高有关。患者常常会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症状,并伴随胃灼热、恶心、呕吐、腹泻和腹胀等不适。
其次,结肠过敏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中年人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结肠过敏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症状,以及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肠梗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如果肠道内有大量粪便堆积,或有肠息肉、肠肿瘤等疾病,可能会堵塞肠腔,造成肠梗阻。当肠梗阻情况较轻时,便秘和腹泻可能交替发生。病情严重时,排气排便困难,甚至停止排气排便,需要及时治疗。
肠结核也可能导致便秘和腹泻交替的症状。结核分枝杆菌侵袭引起肠结核时,患者还会出现盗汗、下午低热、右下腹疼痛等不适症状。需要积极的抗结核治疗,必要时还需要外科治疗。
此外,结肠癌也需要警惕。如果便秘和腹泻的交替症状反复出现,有时出现黏液便,有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状,并伴有腹胀症状,排除上述原因后,还应警惕结肠癌是否发生。
平时,我们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吃太多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引起胃肠炎。适当使用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如果反复腹泻和便秘,需要检查肠镜,以确定是否有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如果排除器质性疾病,则与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严重病例还会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和神经症状,需要通过饮食、作息、情绪等进行调整。
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运动、感觉和分泌等多个方面。
1、肠道运动异常:IBS患者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IBS患者肠道平滑肌收缩频率增加,尤其是在空肠和回肠段。这种异常运动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速度加快,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IBS患者的肠道动力还表现为不协调,如胃食管反流、胆汁淤积等,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症状。
2、异常感觉:IBS患者对肠道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容易产生腹痛、腹胀、排便不尽等感觉。这种异常感觉可能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有关。此外,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也会加剧患者的症状。
3、分泌异常:IBS患者的肠道分泌功能异常,表现为黏液分泌增多。这种异常分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
4、肠道菌群失衡: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在IB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5、遗传因素:研究表明,IBS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针对IB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肠道运动、感觉和分泌异常,如抗胆碱能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因素,如认知行为疗法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调整、规律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总之,IBS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苹果,这种常见的红色水果,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还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其中,苹果的止泻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苹果的止泻原理,并介绍几种实用的止泻方法。
苹果止泻的原理主要源于其丰富的果胶、鞣酸和膳食纤维。这些物质可以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同时,苹果中的果胶还能吸附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减轻腹泻症状。
然而,并非所有的苹果食用方法都具有止泻作用。未经加热的生果胶会加重腹泻症状,因此,止泻时应选择煮熟的苹果。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止泻方法:
1. 蒸苹果:将苹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蒸熟。蒸熟的苹果可以软化大便,缓解便秘,同时吸附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达到止泻效果。
2. 煮苹果:将苹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熟。煮熟的苹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同时吸附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减轻腹泻症状。
3. 苹果泥:将苹果蒸熟或煮熟后,捣成泥状。苹果泥易于消化,适合腹泻患者食用。
4. 苹果汁:将苹果榨汁,加入适量的蜂蜜。苹果汁具有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腹泻患者。
5. 苹果粥:将苹果切成小块,与大米一起煮成粥。苹果粥具有健脾养胃、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和腹泻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在食用苹果止泻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4. 若腹泻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肠鸣肚子胀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人都曾经历过。那么,肠鸣肚子胀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肠鸣肚子胀气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肠鸣和胀气。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压力、药物副作用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其次,肠鸣肚子胀气还可能是胃肠功能异常的表现。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胃肠功能异常,引起肠鸣和胀气。此外,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也可能与肠鸣肚子胀气有关。
针对肠鸣肚子胀气的治疗,首先要调节胃肠功能。患者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调节心态,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
2. 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胀气。
3. 服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等。
4. 服用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如曲美布丁片、匹维溴铵片等。
5.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高淀粉类食物、易胀气的蔬菜等。
若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确诊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除了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适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食疗方法:
1. 姜艾糖水:生姜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艾叶则能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将生姜、艾叶、红枣、红糖、白糖一同煮水饮用,对于阴寒内盛的腹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 姜归糖水: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生姜则能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将当归、生姜、红糖一同煮水饮用,对于虚寒产生的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3. 莲山粉:莲子肉、淮山药、薏苡仁、芡实均具有健脾止泻、固肾涩精的作用。将这四种食材炒制后打成粉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服用,对于脾虚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4. 红薯山药粥:红薯具有健脾益气、润肠通便的作用;山药则能补脾养胃、益肺止咳。将红薯、山药与大米一同煮粥,对于腹泻、便秘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5. 红枣枸杞炖鸡汤:红枣具有补血调经、养心安神的作用;枸杞则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将红枣、枸杞与鸡肉一同炖汤饮用,对于虚寒体质、气血不足的患者有较好的滋补作用。
除了食疗,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等。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4.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