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肺癌筛查都要查些啥?

「科普」肺癌筛查都要查些啥?
发表人:查英

2020 年我国癌症死亡病例为 3,002,899 例(约 300 万),占全世界的 30.2%。

近几十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数量都呈上升趋势。2012–2015,5 年生存率 40.5% 。肺癌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肺癌非常困难,大部分有临床特征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是肺癌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早期发现肺癌并进行手术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肺癌的机会。

X 线、胸部 CT 及肺结节人工智能

  • X 线检查。影像学检查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肺癌的有力武器,但 X 线检查很难发现直径<5~6mm 的病变,因此不建议用于肺癌的筛查。
  • 胸部 CT。近年来“低剂量螺旋 CT”已成为临床上早期肺癌筛查的最佳推荐方式,更有利于进行肺癌的筛查。“低剂量的螺旋 CT”不等于没有辐射伤害,还是需要尽量减少检查的次数。

肺癌筛查后发现问题要用高分辨率 CT(HRCT)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肺结节靶扫描。它是一种缩小扫描视野以缩小像素,提高组织结构分辨的薄层扫描技术。相比胸部 CT,靶扫描能够实现“小视野全方位”的影像采集,采用小扫描视野,使像素缩小,提高分辨率,就如同大特写,能够全面、细致反映出那些体积微小结节的细节特征,更好地鉴别诊断肺结节。

PET-CT 常用于癌症的辅助诊断,对肺癌的病变侵及范围、分期、治疗评价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 PET-CT 价格昂贵,因此不具有普遍性和可及性,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后再采取检查,不建议作为常规肺癌初筛手段,仅在胸部 CT 结果异常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中应用。

肺结节人工智能(AI)

肺结节人工智能(AI)辅助筛查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检出率、准确率最高的 AI 辅助肺癌筛查产品。人工智能(AI)优势在于能够对 CT 图像数据在 60 秒钟内自动识别,自动检出患者肺部存在的各种类型肺结,具有高效阅片、敏感度高的特点。AI 筛查系统的应用能很好的帮助医生鉴别微小结节,大大降低了漏诊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片

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助力肺癌早诊早治

  • 新型标记物: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可在症状出现前 5 年被检测到,在肺癌的临床诊断和肺部小结节的辅助诊断(联合低剂量螺旋 CT)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经典的肿瘤标记物。肿瘤组织会表达和分泌糖类蛋白物质、酶类物质和激素物质等,通过血液和体液检查即可获得。肿瘤标记物常常联合起来检查。此外,尚有部分肺癌肿瘤标记物检查呈阴性结果,在筛查肺癌时一定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由专业的肿瘤科医生进行判断分析。

图片

痰液细胞学检查

痰液细胞学检查是肺癌诊断中较为便捷、经济的方法,且因患者易接受、特异性较高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肺癌的筛查。

痰液检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能对肺癌诊断起提示作用,而不能作为主要筛查手段。建议将痰液检查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阳性诊断率。

图片

常规支气管镜与超声气管镜

  • 常规支气管镜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纤维支气管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影像学阴性但反复血痰的患者,以及痰脱落细胞阳性的早期中央型肺癌,可行支气管镜检查。
  • 超声气管镜(E-BUS)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见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于病灶部位在纵隔或气管腔的腔外,导致常规气管镜不能到达病灶,故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需要的活检及刷检标本。为此,超声气管镜(E-BUS)源于临床需求应运而生。因其部位准确,取材满意,并发症少且创伤小,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多。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肺癌疾病介绍:
肺癌或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肺部结构,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两个亚型,腺癌和鳞癌[1,2]。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肺癌被称为癌症第一杀手,其发病与死亡已成为我国城市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5%。5年生存率仅15%,小细胞肺癌的两年生存率仅为1%,由于7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Ⅲb/Ⅳ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预后较差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很多患者丧失了治疗的信心和斗志,未能进行规范治疗,甚至有患者完全放弃治疗,因此而丧失的生存机会是很让人痛心的。肺癌大部分患者为晚期,不能手术治疗,这一时期的主要治疗目的为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大部分的肺癌患者需要化疗。

     

    化学治疗。即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是在第1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发现了芥子气可以杀死一般的白细胞,就认为芥子气可以杀死导致白血病的变异白细胞,于是芥子气就作为杀死变异白细胞及其他癌细胞的良药,但在治疗中患者普遍有明显的恶心呕吐,脱发,乏力,感染等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成为肿瘤患者恐惧治疗的根源。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辅助化疗药物的发展,医药工作者对化疗药物的进一步认识,肿瘤患者对化疗的毒副反应已经较明显降低,肺癌患者对于化疗的恐惧也逐渐降低至消失。

     

    肺癌的化疗可分为根治性化疗、姑息性化疗、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以及胸腔及心包腔化疗。

    是否所有的肺癌患者都需要或都适合化疗呢?在选择晚期肺癌化疗方案时,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病理类型,

    2、病人的体质状态,

    3、基础疾病,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对于需要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过敏的紫杉类,应该评估是否能很好控制血糖,

    4、患者对毒副作用可能的耐受情况,比如不能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使用长春瑞滨则有一定的困难,

    5、经济情况,

    另外肿瘤细胞上的一些分子的改变可能会是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下降,如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改变使得某种药物的解毒受到影响,从而使其副作用明显增加,一旦研究数据进一步成熟,我们在选择化疗方案时,还应该尽可能获取上述分子标记的监测资料,在选择化疗方案时,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提高化疗疗效,并最大限度减轻毒性。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肺癌患者都适合化疗,化疗的禁忌症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方面。

    1、kps<60或ecog>2的肺癌患者不宜进行化疗;

    2、白细胞少于3.0*10^9/L,血小板少于60*10^9/L,红细胞少于2×10^12/L的肺癌患者不宜进行化疗;

    3、肺癌患者伴有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或有炎症并发症和感染发热出血倾向者不宜化疗;

    4、在化疗中如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减药,停药或换药:治疗两周期后病变仍进展,或在化疗周期的休息期中再度恶化者,化疗不良反应达4级,对患者生命有明显威胁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铂类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药。Ⅰ-Ⅲ期的NSCLC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一般作为术后辅助治疗,也可作为ⅢA期患者的术前治疗,Ⅳ期患者以化疗为主,可以行局部的姑息性放疗。虽然对于NSCLC有效的化疗方案很多,但是总体疗效不高,一般在20%-40%,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能够达到CR(完全缓解)的患者较少,因此绝大部分不能通过化疗取得根治,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手术。而对于小细胞肺癌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目前最佳的联合化疗方案的总缓解率可达80%-90%,完全缓解率40%-50%, 中位生存期可达20个月。与无接受治疗的病人相比,有效的联合化疗能提高病人的中位生存期4-5倍,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大约60%,中卫生存期7-9个月,有效率和生存期均低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病人。

     

    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来说。除了化疗的疗效是最受关注的之外,化疗所带来的毒副反应是患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化疗药物主要为细胞毒药物,除了杀伤肿瘤细胞之外,对正常的人体组织及器官都有一定的损伤。针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化疗药物来看,顺铂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和肾毒性,卡铂主要为胃肠道和血液学毒性,长春瑞宾为血液性毒性,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紫杉类药物除了血液性毒性外,还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神经肌肉毒性,吉西他滨的胃肠道反应较小,主要分为血液性毒性和非血液性毒性两大方面。血液性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下降。非血液性毒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腹泻是化疗中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应。

    2、肺毒性:发生率约为3%左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干咳,呼吸困难,疲乏,进行性加重,很快出现发绀,静息下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等。大多与特定药物如博来霉素,甲胺蝶呤有关,

    3、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包炎等,使用不同药物发生的几率也不相同,常见的如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紫杉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

    4、神经毒性:急性中枢毒性可表现为脑膜炎,慢性有脑白质病变几率下降。外周神经毒性表现为末梢神经如四肢及口周的麻木,感觉障碍,肌肉疼痛痉挛的常见药物如长春新建紫杉类的神经头像吉祥中枢毒性可表现为脑膜炎慢性慢性有脑白质病变,记忆力下降;外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末梢神经,如四肢及口周的麻木,感觉障碍,肌肉疼痛,痉挛等。常见药物如长春新碱,紫杉类等等。

     

    怎样把化疗对机体伤害减到最小呢?

    这是肿瘤医师、肿瘤患者及家属最为关心的话题。

    1、首先营养支持治疗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化疗均可导致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造成营养丢失,补充不足,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时,应及时尽早给予支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口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合理的饮食十分重要,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使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2、止吐治疗高选择性的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在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呕吐方案,有效率高、耐受性好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呕吐的常用药物,对延迟性呕吐联合应用胃腹安和皮脂激素亦有良好的效果。

    3、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技术绝对值小于500/μ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除了并发症增多外还可引起化疗推迟或药物剂量调低。这后两种情况对肺癌的根治性化疗不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有效的缩短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如果已有一次的发热性粒细胞减少症出现。

    4、止痛治疗癌性疼痛是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之一,应该引起癌症患者及家属、医务工作者充分重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三阶段止痛治疗原则,单独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可待因、吗啡等药物,配合其他辅助药物能缓解。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感。

    5、其他: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可减少组织水肿和过敏反应。

    总之,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药理学的发展性药物的不断问世,个体化治疗模式的推进,“化疗”不再是令患者和家属恐惧的代名词,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肺癌患者的生存也会得到逐步改善。

     

    作者:胡牧 

    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我是大医生》推荐嘉宾

     

    诊室直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36110658069

  •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1],是消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胃癌新发病例将近70万例,死亡病例将近50万例;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2位[2]

     

     

    胃癌的5年生存率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如果能在胃癌早期及时就诊,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2]。然而,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却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1]

     

    早期发现、早诊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1],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因此,了解胃癌的危险因素极为重要。

     

    胃癌的危险因素 [1]

     

    年龄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在我国,40岁以后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是达到峰值后逐渐缓慢下降,而30岁以下发病的病例比较少见。

     

    就胃癌死亡率来说,30岁之前死亡病例较为少见,而40岁及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另外,饮食因素同样重要。高盐饮食、腌熏煎炸烤食物、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可以生存在人胃部的细菌,可抑制胃酸分泌,导致胃粘膜萎缩、胃壁损伤,引起慢性消化道疾病甚至胃癌[3]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部炎症反应,反复的炎症反应会使细胞DNA调控发生异常,当DNA无法调控细胞正常增值的时候,癌症就会发生。此外,幽门螺杆菌中有一种叫做“CagA”的毒性蛋白,被认为是其致癌的根源[4]

     

     

    目标人群 [2]

     

    癌症的早筛不是每个人都要频繁进行的,而是首先根据危险因素来确定危险人群,包含在危险人群范围内的,最好每年做一次检查。

     

    在我国,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属于胃癌的危险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③曾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手术后残胃、恶性贫血等疾病;

     

    ④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是我们身体营养消化吸收的大本营,护胃行动不可怠慢,同时对胃部疾病隐患的早发现、早诊早治才是正确的。为了更加长久的健康,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 中华消化杂志, 2014, 34(7).
    2.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2).
    3. 徐志凯, 郭晓奎.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4. 张逸, 等. 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腺癌DNA甲基化基因修饰研究进展.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 17(6).
  • 中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的 42.6% 在中国,因胃癌死亡的人数 45% 在中国。

     

    根据 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年新增胃癌患者 679100 人,死亡 498000 人。也就是说平均每 46 秒钟就有一人患上胃癌,每1 分钟零 3 秒就有一人死于胃癌。

     

    为什么胃癌一发现就是晚期呢?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早期癌症难以发现是一个重要因素,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发现早癌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现在人饮食习惯的改变,比如:喜欢辛辣、生冷的食物,饥一顿饱一顿等等…

     

     

    很多人经常会肚子疼、拉稀跑肚子,但是大部分人更喜欢忍一忍,或者是吃点胃药,慢慢的胃病就形成了,长时间的忽略可能就给“胃癌”制造了“入侵”的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体检没有大面积的普及,城市里面的白领可以享受公司的政策,但是务农的人、打零工的老百姓们,可能还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早期胃癌在胃镜下也非常难辨认,镜下出现非常细微的病变,需要检查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超敏锐的观察力,稍微有一点点的疏忽,错过了这一病变部位,等患者再次出现症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了。

     

     

    中国人为什么高发呢?

     

    因为很多中国人都有这4个习惯:

     

    1. 喜食“烫”

     

    中国有一个“民族”,叫做“热族”。这些人们恨不得把刚出锅的东西直接塞在嘴里,不光吃东西,还喜欢喝很热很热的水。

      

    过烫的食物或者茶饮,会破坏掉食管、胃的“天然屏障”,就像硫酸一般腐蚀和灼伤粘膜,慢慢的粘膜就会出现增生,这也就是“癌前病变”。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都提示过,有一部分患食管癌、肺癌的患者常年喜食“烫”食。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也会因为家族习惯,而呈现家族性发病的趋势。

     

    2. 爱吃腌制食品

     

    饮食中摄入太多盐分,不管是直接的盐,还是盐腌制的食物,都能直接损伤胃黏膜并且与幽门螺杆菌协同增加胃癌风险。

     

    3. 发霉食物不舍得扔

     

    霉变的食物含有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可以将食物中的亚硝酸盐还原为致癌能力强大的 N-亚硝基化合物,诱发突变致癌。

     

    最近几年,中国数个胃癌高发区的致胃癌因素都是因为“发霉食物”,比如山东临朐。

     

    4. 进食速度太快

     

    现在的年轻人太忙,吃点东西狼吞虎咽,食物咀嚼不细也会刺激到胃粘膜,而且团块过大,容易对食道和贲门的黏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所以尽量还是细嚼慢咽吧~

     

    这3种检查比较靠谱

     

    1. 血清学筛查:

     

    • 血清胃蛋白酶源检测:是反映胃体、胃窦粘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可称之为“血清学活检”。

    • 血清胃泌素-17检测:是反映胃窦内容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是被WHO列为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原。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抽血

     

    2. 内镜检查:

     

    • 电子胃镜筛查:目前来讲这项检查就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患者承受的痛苦会比较多,即使是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未能实现这项检查的普及。

    • 磁控胶囊胃镜筛查。

     

    内镜检查

     

    3. 高清内镜检查:

     

    这项检查可以更精准的发现胃粘膜颜色的变化,还有表面结构的细微变化,以便更准确的筛查出可疑的病灶。

     

    最后一点,要提醒各位亚洲多个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

     

    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朋友们定期去做胃癌筛查。

     

    参考文献:

    [1] 杜奕奇, 蔡全才, 廖专, 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草案)(2017 年, 上海)[J]. 胃肠病学, 2018, 23: 92-97.

     

    审稿医生 | 河北省胸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马静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对于肺癌的症状,“咳嗽”肯定会被提及。但是实际上早在肺癌初期,就有1/3的人不会咳嗽,大家更需要注意的是,肺癌肿瘤带来的免疫力下降,所以频繁感冒就更需要被人关注。

     

    非肺部的病症

    尽管听到“肺癌”这个词时,想到的所有症状都会与“肺”有关,比如咳嗽、胸闷、胸痛等等,但实际上,有1/3的肺癌患者在患肺癌的早期,根本就“不咳嗽”;加上肺癌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影响的部位、器官也不同,还会产生不同的特殊症状。

     

    *经常感冒。

     

    *没有胃口。

     

    *眼皮松弛,头面部浮肿。

     

    *声音嘶哑

     

    *无名的体重下降。

     

    见过“频繁感冒”也是肺癌的可能症状之一,虽然实际上这里提到的是“频繁感冒”。因为肺脏除了供氧外,还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所以1个月内会感冒2~3次,说明肺脏遇到“大问题”而无法维持正常功能,很可能是癌变所致。

     

    位于肺下的肿瘤,容易压迫中枢神经或肠胃道,引起食欲减退,恶心想吐,或肠胃某些部位出现其他症状,食量甚至会比以前减少1/3以上。

     

    肺里的血液随后被送到头部、上身,所以如果肿瘤正好卡在血管的位置,就会导致血液的“堵塞”,导致上身特别是大脑、面部、眼睑等部位出现水肿,严重的时候,甚至连手臂也会出现水肿。

     

    而且肺上方的肿瘤,由于容易压迫咽喉的神经,往往会无名地“哑”,或者变得很粗糙、刺耳,必须清喉咙才有办法说出话来;严重时,甚至会感觉吞咽困难,感觉喉咙好像卡在了什么东西似的。

     

    无名减重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因为肿瘤是一种生长异常的组织,需要特别多的血液,特别多的氧气,特别多的营养;而肺癌,正好肿瘤又位于血液充沛的肺部,所以可以迅速将体内所有的营养吸收,体重下降就会非常明显,几乎所有其他症状都会包括体重减轻。

     

    尽管具体的症状,肺的症状可以分成很多种,但是,基本上,每个人产生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无论哪种症状,只要这些症状持续超过3周,且情况没有改善,就应该去做低剂量的电脑断层检查。

     

    与肺有关的病症

    但由于肿瘤生长在肺部,当肿瘤刚开始时,还没有长大到压迫其他器官时,引起的主要是肺部症状。据统计,65%的肺癌患者首先会出现“久咳不愈”的症状,如果再次出现其他症状,则要注意去做肺部检查。

  • 吸烟10年,21岁小伙查出肺癌晚期!

     

    前段时间,笔者作为临床药师,去医院肿瘤科参加多学科会诊。

     

    这个患者是一个小伙子,很年轻,才21岁,长的挺帅气。主治医生告诉我该患者是个肺癌患者,查出来就是晚期了,没有不良嗜好,只是吸烟很厉害,吸烟史有10年了。

     

    笔者当时都震惊了:天哪!21岁就有10年的烟龄了!地球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吸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

     

    其实,除了吸烟,肺癌还有很多高危因素。医学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具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做肺癌筛查。那么,到底是哪些人要做肺癌筛查?

     

     

    哪些人要做肺癌筛查?

     

    (1)长期吸烟的人

     

    有人说,吸烟是抵达癌症的捷径!

     

    吸烟越多,进入体内的焦油越多,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就越高。有研究表明,吸烟开始时间越早、时间越长、量越大,肺癌发生的风险就越大;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

     

    吸二手烟的被动吸烟者同样可以罹患肺癌。被动吸烟人群,如长期接受二手烟,长时间处于厨房油烟浓烈的环境中等。

     

    (2)长期接触职业致癌因子或接触环境污染物的人

     

    当前已经明确的可以导致肺癌的职业致癌因子,如煤焦油、石棉、砷、镍、铬、芥子气、三氯甲醚、氯甲甲醚以及铀、镭等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产生的氡和氡子气。若长时间接触职业致癌因子,会加大罹患肺癌的风险和可能性。

     

    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地区的人:污染包括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化工污染、农药污染等,污染后的空气中含有3,4-苯并芘、放射性物质、氧化亚砷、镍、铬化合物等致癌物质。

     

    人们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大大增加了人们罹患肺癌的风险和可能性。

     

    经常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

     

    比如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

     

    (3)年龄

     

    年龄50岁到75岁的人;

     

    (4)遗传因素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

     

    (5)慢性肺部疾病史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的人。

     

     

    结语

     

    吸烟、污染、职业致癌因子、电离辐射等,这些都是肺癌的高危因素。预防肺癌,首先要控烟;其次要改善大气环境,控制工作环境的危害;此外,要防止肺部慢性疾病,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筛查,若CT发现肺部有阴影或结节,最好到正规大医院就诊,当然,发现结节并非等于就是肺癌,需要观察、进一步排查,因为既往炎性病变、结核、霉菌感染都可导致肺部结节形成。

  • 抽血筛查胃癌肯定不靠谱,晚癌的多,早期发现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5-90%,但是一旦发现的是晚期胃癌,那么其五年生存率可能就不到20%,甚至更低,因此,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真可谓性命攸关!

     

    大家都知道胃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但是可能对胃癌有一定误解,认为胃的恶性肿瘤就只有一种胃癌,其实不然,胃的恶性肿瘤还包括有胃淋巴瘤、胃神经纤维肉瘤等,但我们通常讲的胃癌指的是发生在大家胃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而所谓的早期胃癌特指癌局限于粘膜层和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胃癌呢?

    建议做三步筛查!

    第一步,先查自己是否为罹患胃癌的高危人群,因为这些人的胃癌发病率高出我们正常人的4-5倍,甚至不止!

     

    ①45岁以上,男女不限,从未做过胃镜;

    ②40岁以上,有慢性胃病史;

    ③一级家属中有罹患胃癌或者其他消化道癌症的家族史;

    ④有严重胃病史,如数十年慢性胃炎病史、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做过胃切除术等;

    ⑤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病史;

     

     

    ⑥得过其他肿瘤,做过放化疗;

    ⑦有一些不好生活习惯及爱好,比如喜欢吃腌制食品、长期吸烟喝酒,爱吃咸的等;

    ⑧有不明原因的呕血、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

    ⑨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压力大,熬夜,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等状态;

    ⑩来至胃癌的高发地区

     

    第二步,一定要注意:早期胃癌出现的病灶特别浅表,因此对我们消化功能影响不大,往往不会表现出哪一些特异性的症状,很难跟我们平时遇到的消化不良区别开来!

     

    所以,对于胃癌的早期筛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胃镜,尤其是第一步我提到的符合①和②-⑩等高危人群,都应该做筛查,尤其是加强常规白光内镜观察!

     

     
    第三步,除了胃镜,再结合肿瘤标志物筛查,这种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可以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也是胃癌早期筛查、发现的优选方法。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724、CA199)、胃癌相关抗原MG7-Ag、蛋白质类(E-钙黏蛋白)以及胃蛋白酶等酶类血清标志物。注意:单一个可以作为胃癌的筛查标志物,但是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差,最好采用多种联合检查方式!

  • 2018年5月份,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发布了一项最新指南[1],推荐意见指出, 一般人群从45岁就可以开始结直肠癌的筛查(有条件推荐),5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结直肠癌是强推荐。指南还指出:① 身体健康、未来预期寿命超过10年的人群,应持续筛查至年龄75岁;② 针对76岁至85岁的人群,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意愿、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情况,制定个体化筛查策略;③ 年龄大于85岁的人群,不推荐继续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有:每年进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每年进行高灵敏度愈创木脂大便潜血测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CT结肠造影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柔性乙状结肠镜检查。

     

    ACS新指南引争议

    如果按照这个新指南提出的筛查建议,美国可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人群数量增加了2200万,指南发布后也引起了关于筛查风险获益以及对医疗资源影响的讨论。

     

    50岁以下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直接有效性证据很少,大多数证明结直肠癌筛查益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都是针对50岁以上的人群。这次指南更新的内容是基于2017年一项对SEER数据库(注:美国权威的癌症统计数据库)的分析结果[2],显示 从2000年到2013年,40-49岁人群结直肠癌(即早发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增加了22%,从5.9例/10万人年增加到7.2例/10万人年。虽然看起来数字增加了,但是 众多专家对提前筛查年龄持批评态度,因为50岁以下的人群发生结直肠癌的绝对风险依然非常低,而且缺乏支持这个年龄组进行筛查有效的有力证据。

     

    修订后的这一指南建议,并未考虑提早筛查年龄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不论是医疗花费还是医疗资源都会从疾病风险更大的人群中分散出去,疾病风险更大的人群才是筛查的重点对象。

     

    年轻成人结直肠癌风险有多高?

    在上述背景下,《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学年鉴)期刊上近期发布了一项新报告[3],对SEER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更全面的分析,描述了年轻成人的结直肠癌风险,包括20-29岁、30-39岁、40-49岁以及50-54岁年龄组的人群。

     

    2017年的SEER数据库研究将“结直肠癌”作为一个整体,而在近期的这项报告中,作者将结直肠癌腺癌(筛查的主要类型)和其他组织学类型的结直肠癌分割开来,后者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不推荐对这个类型进行筛查)。新报告的分析表明,既往研究中提到的结直肠癌, 4%到20%不是腺癌,而是类癌。既往研究中早发结直肠癌中发病率增幅最大的部分,即直肠癌,多达34%是类癌而并非腺癌。

     

    针对癌症预防性干预措施(如癌症筛查)的指南建议,应基于癌症绝对风险和筛查后绝对风险降低的数据来制定。这项新报告给出的结果很有价值,因为它阐明了结直肠腺癌的风险要低于ACS指南中估计的风险,基于这项新数据,2018年ACS指南中估计的45岁至49岁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应下调。

     

    有必要对50岁以下人群进行筛查吗?

    40至49岁人群的结直肠癌绝对风险为7.2例/10万人年,约为50至59岁人群的三分之一,60岁及以上人群的十分之一。结肠镜检查相关的30天死亡率估计为3/10万检查。由于没有针对40至49岁人群的临床筛查试验,因此无法量化该年龄组筛查带来的获益,只能基于模型来估算。即使是乐观的情况,假设在40至49岁的人群中进行筛查可将CRC发病率降低达50%,计算一下,每10万例结肠镜检查导致3例死亡的危害,也超过了每10万人年可避免3.6例结直肠癌发生的收益。此外,对45至49岁年龄组筛查的成本也会很高。

     

    正如最新报告指出的那样,类癌不是结直肠癌筛查的目标,但这一发现还值得进一步思考。类癌通常为惰性,比大多数其他癌症类型的预后更好。这项新研究发现,类癌的发病率上升最快的人群是年龄在50至54岁之间的人群,这类人群的筛查已经很普遍了。因此,筛查确定了大多数类癌,代表了多数都是偶然发现的。实际上,很多可能是被过度诊断的肿瘤,这也增加了筛查的负担和危害。

     

    2020年10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了结直肠癌筛查建议的更新[4],该建议考虑将结直肠癌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自2016年USPSTF指南更新以来,未出现任何新的有力证据可证明50岁以下人群进行筛查的有效性。和2018年ACS指南一样,工作组完全依赖模型估计。上述新报告提供的新数据应促使研究人员重新计算对筛查的益处和危害的估计。

     

    毫无疑问,早发性结直肠癌是一个重要但仍知之甚少的领域。但是,也不应该根据次优数据来制定筛查决策,尤其是当这一建议可能影响数百万人时。ACS在2018年指南中将该建议标记为有条件推荐(B级)。尽管这样看起来比较严谨,但在美国,45至49岁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已经增加了50%以上。一些患者不管其推荐强度如何,只会关注指南推荐的内容。许多医疗机构也在不完全了解数据或潜在影响的情况下,迅速遵循了新的指南建议。

     

    结合《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新报告的数据,并考虑到基于建模数据制定指南推荐意见的不确定性, 在评估50岁以下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益处时,应格外谨慎。结直肠癌筛查在年轻成人中的功效,仍不确定,要求进行更严格的临床试验,而不是广泛实施指南推荐。

     

    参考文献:
    [1] CA Cancer J Clin. 2018;68:250-81.
    [2] CA Cancer J Clin. 2017;67:177-93.
    [3] Ann Intern Med. 15 December 2020. doi:10.7326/M20-0068
    [4]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Draft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5] Ann InternMed. doi:10.7326/M20-7244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肺癌的早期症状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咳嗽咳痰,痰里面带有血丝,这个可以说是肺癌很早期的症状了,但是它往往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或者肺炎。

     

    这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之前就有一个病人来广州旅游,突然复发咳嗽咳痰,来我院就诊,就发现他的左下肺有结节性病灶,而且还能看到一些影子,而当时这个北方病人在一个月之前在他们当地某家医院就诊过,以急性支气管炎用抗生素、化痰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好转才计划来广州旅游的,结果没想到刚到没几天就咳嗽咳痰的症状又出现了,结果最后被诊断为非小细胞癌。

     

    实际上,这个病人整个诊断确诊并不容易,我们是经过多个检查,CT,痰培养等等多个方面才发现它的癌细胞的,早期症状也不明显。所以,虽然我们说咳嗽咳痰可以说是肺癌比较早的早期症状,但实际上大家都能体会引起咳嗽咳痰的病因太多了,而且非常频繁,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视!

     

     

    因此,建议尤其是那些长期患有慢性基础病的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人,更要注意自己早期肺癌症状被之前基础病症状所掩盖的风险!

     

    当然,除了咳嗽咳痰,还会有一些肺部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比如有些病人会出现胸痛。

     

    还有些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因为胸水把患者肺脏组织给压迫了,减少了其有效呼吸面积,就会造成呼吸困难。

     

    再比如还有些肺癌病人症状非常隐匿,会出现消瘦、低热等。

     

    注意:肺癌患者出现症状不是说所有的症状都会围绕着我们的肺部位置或者呼吸功能来发生的,而是会出现肺癌的一些肺外表现的,这点尤其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的。

     

    像之前我遇到过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只是看起来脖子有点粗,后来诊断也是肺癌,这种往往是因为肺癌压迫了上腔静脉导致的;

     

     

    还有一些肺癌病人是从其他科转过来的被诊断肺癌的,比如有一些是因坐骨神经痛来就诊,还有的是因为颈椎病来看病的,结果住院常规胸部CT一拍,发现是肺癌骨转移,所以大家住院后为什么一定要拍片,其中有一部分意义就在这里,排除其他疾病;

     

    再比如还有一些肺癌患者还会开始只是表现为走路的肌无力、尿崩症等,还有1.7%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早期甚至会发生膝盖疼痛。因此,有很多都是肺癌的肺外表现,这往往也是造成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之一。这点医生和大家都要有所了解,一方面我们临床医生要提高我们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大家也要知道有一些症状未必一定没有挂肿瘤科的必要,及早重视挂对室也是及早治疗肺癌的关键,一旦病情造成了贻误,对后续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但是不管症状怎么来,要想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最好的方式我们医生还是强调大家一定要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去做肺癌的筛查,因为临床症状往往滞后于肺癌病情,通过症状来发现早期肺癌,晚期概率要多一些,尤其是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要重视健康体检!

  • 筛查和早期发现可以降低结直肠癌(CRC)的死亡率。仅十年来,出现了多种侵入性、半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筛查方式。随着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重视,提高了结直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效果,新技术在检测肿瘤方面的作用,如人工智能,也正在迅速崛起。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者对各种筛查方式进行了研究。这些方式包括 基于粪便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胶囊内窥镜的半侵入式方法,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直接观察远端或整个结肠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基于愈创木酯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g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CRC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发表结肠镜作为筛查工具的临床对照试验;然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支持其应用。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lT)尚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测试,但其有效性是有理论支持的,其对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gFOBT更高。CT结肠造影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还没有在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中进行过探索,有一些研究对它们检测CRC的能力与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下文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和具体筛查方式的证据。

     

    筛查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对结直肠癌进行筛查,但没有确定首选方案;美国多社会工作组(USMSTF)提出了一种分层筛查方法,建议将结肠镜检查或FIT作为首选方案,然后再选择其他方案。

     

    在大多数进行CRC筛查的国家, 建议的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USMSTF和美国内科医生学会建议,对于一般人群,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美国癌症协会(ACS)最新的CRC筛查指南建议,初 始筛查年龄为45岁,因为早发CRC的发病率大幅上升。USPSTF最近的建议草案也将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但它将这一建议证据等级定为B类,对50-75岁人群进行筛查为A类建议。

     

    美国胃肠病学会的临床指南建议将筛查年龄降低到45岁,这是一个基于极低质量证据的有条件建议。ACS和USPSTF的建议都是基于CRC流行病学以及计算机模型分析的结果,还没有研究证实CRC筛查对45岁-49岁人群的有效性。 CRC风险较高人群被建议在较早的年龄开始筛查,包括一级亲属中有CRC患者。建议这类人在40岁时开始筛查,或相对家族中被诊断出CRC最小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结肠炎)、有CRC家族史或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人来说,开始筛查的年龄和连续筛查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因为这些人群CRC的终生风险一直在增加。

     

    在所有指南中,一致强烈建议对50岁-75岁人群进行CRC筛查(例如,USPSTF为A级)。一般来说, 大多数指南不建议在85岁以后进行筛查。对75-85岁的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如果以前没有接受过筛查,或者他们的估计寿命在10年以上,则建议接受筛查。一项评估了≥85岁年龄组筛查的研究显示,这一人群的预期寿命的增长很小,建议对老年人筛查的风险和益处进行仔细评估。

     

    筛查方式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式包括gFOBT、FIT和包括FIT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基于粪便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CRC会引起隐性出血,可以从粪便中检测出来。基于粪便的筛查的好处是无创、低成本。gFOBT检测伪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间接测量,某些饮食和药物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Hemoccult Sensa(高灵敏度FOBT)对CRC的单次测试灵敏度达76%,特异度>85%。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基于粪便的筛查对降低CRC的死亡率有好处。这些临床试验表明了 每年或每两年筛查一次筛查的益处

     

    与gFOBT相比,FIT直接测量粪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多数指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检测,以筛查CRC,但美国医师协会建议 每两年进行一次gFOBT或FIT,而不是每年一次。这是基于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每年或两年一次的gFOBT筛查效果,结果显示两个筛查队列的死亡率没有差异。

     

    与FOBT相比,FIT有几个优点,包括使用一份而不是三份粪便样本,检测前没有饮食限制。一些研究将FIT与gFOBT和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一项纳入1996-2003年间1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FIT在检测CRC方面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94%

     

    结肠镜检查

    粪便检查显示阳性都需要进行后续的结肠镜检查,有研究探索了粪便筛查阳性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的临床影响。一项研究报告称, 粪便试验阳性后肠镜检查延迟超过6个月会增加死亡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FlT阳性后超过6个月才进行结肠镜检查,则整体CRC和IV期结肠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CT结肠造影(CTC)或虚拟结肠镜检查是一种评估CRC的半侵入性方式,USPSTF和USMSTF认为可 每五年评估一次。对于大于10mm的病变,其灵敏度从67%到94%不等。这种检测方式的不利因素有:成本高、偶然发现的病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来进行评估,但整体效益较低,且在大多数中心没有基础设施可以在CTC检查的同一天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需要进行第二次肠道准备以进行后续结肠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CCE)是一种较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2009年推出了第二代名为Pillcam-2的CCE检查,其对大于6mm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2%。CCE已被FDA批准用于因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还没有学会组织推荐CCE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基于血液的筛查测试

    检测早期CRC和癌前息肉的血液测试非常受欢迎,可以提高筛查的接受率,减少筛查的危害和成本。检测mSEPT9 DNA的血液测试是FDA批准的检测,可用于拒绝其他筛查方式人群的筛查。对19项筛查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其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92%。

     

    该方法并未得到USMSTF或USPSTF的推荐,因为其灵敏度较低,成本较高,且有遗漏高风险病变的风险。其他潜在的血液标志物,如检测循环肿瘤DNA或基于血液的多组学标志物正在研究中。

     

    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柔性乙状结肠镜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已被证明能够大幅减少CRC的死亡数。切除癌前息肉,尤其是晚期病变,并在最早阶段诊断出CRC是这种检查方式的优势。队列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可以大大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波兰的一项国家级CRC筛查项目报告称,在超过17年的随访中,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CRC 发病率降低了72%,死亡率降低了81%

     

    参考文献:
    BMJ 2021;374:n185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任何疾病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健康几率都会大大提升,肺癌,这种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也是如此。肺癌筛查是实现肺癌“早诊、早治”,提升肺癌患者生存、降低肺癌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1]。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警惕、焦虑起来,频繁的去做相关检查。要知道,平常心也是一种健康态。那么,具体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筛查呢?

     

     

    危险人群划分 [1]

     

    (一)肺癌高危人群:年龄40~8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且戒烟时间<15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优先推荐的进行肺癌筛查,避免疾病威胁。

     

    (二)肺癌中危人群:年龄40~8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1、被动吸烟≥20年;

     

    2、接触烹饪油烟 ≥20年。

     

    对于肺癌中危人群,通常也建议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三)肺癌低危人群:年龄<40岁或>80岁,或年龄40~80岁但不具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对于肺癌低危人群来说,则没有必要经常进行肺癌筛查。

     

    年龄区间 [2]

     

     

    统计数据显示,45岁之后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75岁以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而且,考虑到75岁以上人群的预期寿命、合并症、手术耐受性及筛查成本等因素,该人群的肺癌筛查获益可能较小。所以,建议在45~75岁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3]

     

    慢阻肺、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肺癌发病率要高于健康人群[2]

     

    以慢阻肺为例,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病变,可导致肺泡破坏、支气管腔狭窄,终末期会出现不可逆性的肺功能障碍。慢阻肺患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是无慢阻肺者的1.43倍。

     

     

    遗传 [2,3]

     

    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你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中有人被诊断出了肺癌,那么你患肺癌的风险则会明显升高。因为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存在可遗传肺癌易感基因。

     

    肺癌癌症早期筛查有助于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是对抗肺癌、降低疾病威胁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专业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应该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3]

     

    参考文献:
    1. 中国县域医院肺癌筛查共识编写专家组, 等. 中国县域肺癌筛查共识(2020年)[J].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14).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23).
    3. 赫捷, 等.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 [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3).
  • 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对于肺癌患者来说,除了积极接受治疗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吃什么对肺癌病人好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肺癌术后饮食调理

    肺癌手术后的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和身体机能的下降,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术后初期,饮食应以清淡、细软、易消化为主,如稀饭、面条等。

    2.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以逐渐增加饮食的多样性,但应注意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二、大蒜的抗癌作用

    大蒜中含有丰富的抗癌物质,如大蒜素、大蒜辣素等。研究表明,大蒜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因此,肺癌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大蒜,如蒜蓉菜、蒜泥等。

    三、蔬菜水果的抗癌作用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肺癌患者应多吃以下蔬菜和水果:

    1. 绿色蔬菜:菠菜、青菜、芥蓝等。

    2. 黄色蔬菜:胡萝卜、玉米、南瓜等。

    3. 红色蔬菜:西红柿、红椒、红苋菜等。

    4. 水果:苹果、橙子、柠檬、红枣等。

    四、青橄榄白萝卜汤

    青橄榄白萝卜汤是一道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食疗方,适用于肺癌咳嗽症状的患者。具体做法如下:

    青橄榄350g,白萝卜500g。青橄榄洗净,白萝卜刮去毛须,洗净,切小片,两种食材入砂锅中,添人适量水,大火烧沸,小火煮约30分钟,调人精盐略煮即可,随意服,或分数次服,当日服完,服食时,吃萝卜饮汤汁,并嚼食橄榄,缓缓咽下。

    五、其他注意事项

    1. 不吸烟、不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3.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前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的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本文将为您介绍肺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肺癌。

    一、肺癌的常见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早期肺癌,手术切除肿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胸腔镜手术、开放手术等。手术治疗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

    (1)原发性早期肺癌

    (2)部分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小细胞肺癌

    2. 放疗治疗

    放疗是一种利用高能量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放疗可以用于治疗肺癌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放疗的目的是:

    (1)缩小肿瘤,缓解症状

    (2)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期

    3. 化学治疗

    化疗是一种利用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化疗可以用于治疗肺癌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化疗的目的是:

    (1)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期

    (2)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肺癌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中医中药治疗的目的主要包括:

    (1)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二、肺癌患者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均衡饮食,加强营养

    3.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三、总结

    肺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要注意日常保养,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肺癌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携手阿斯利康、百洋医药集团等,于7月25日正式成立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ntegrated Lung Cancer Center,简称iLCC)。该中心致力于整合多方资源,为肺癌患者提供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慢病管理的全程个性化科学管理,为我国肺癌诊疗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武医院胸外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采用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疗方案。在预防方面,中心积极开展肺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肺癌的认识;在筛查方面,采用低剂量螺旋CT等先进技术,实现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诊断方面,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诊,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断;在治疗方面,采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在慢病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长期监测和管理。

    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肺癌诊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心将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肺癌诊疗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中心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为我国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宣武医院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成立,为我国肺癌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为我国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化疗作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备受关注。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后,都会对化疗产生疑问。那么,肺癌化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化疗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化疗主要适用于晚期肺癌患者,这时需要以全身化疗为主,并结合姑息性手术和放疗。虽然近年来肺癌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但治疗效果仍有限,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因此,在化疗过程中,中医药的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它具有不良反应小、毒性低、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等作用。

    其次,化疗的副作用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化疗后的副作用较轻微,如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免疫功能下降、困倦乏力、嗜睡、前胸汗出明显、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发生、不同程度的脱发、肝肾功能损伤等。

    再次,是否继续化疗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从医学角度来看,化疗对于老年患者、晚期患者和肺癌患者来说,并非绝对必要。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医院中,我们经常遇到患者人财两空的情况。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化疗仍然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此外,化疗有一定的疗效,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炖服甲鱼汤等食物来辅助治疗。

    总之,是否进行化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决定。患者切勿自行用药或相信某些偏方,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治疗,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了化疗,肺癌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
    • 注意饮食营养,增强体质。
    • 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最后,肺癌化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战胜病魔。

  •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让许多原本健康的人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有些人,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也不抽烟,却依然不幸患上了肺癌。这不禁让人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肺癌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肺癌的发病原因。

    首先,吸烟是导致肺癌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0倍以上。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风险也就越高。

    其次,长期接触致癌物质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因素。例如,长期接触石棉、铬、镍、铜、锡、砷、铀等放射性元素,以及氡气等放射性气体,都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此外,空气污染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煤和石油等工业燃料释放出的3,4-苯丙芘等有害气体,都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

    除了外部因素,个体因素也可能会导致肺癌。例如,遗传因素、家族史、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对于肺癌的饮食,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一方面,通过饮食来增强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根据症状来安排饮食,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了解肺癌的发病原因,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控制肺癌。对于吸烟者来说,戒烟是降低肺癌风险最有效的措施;对于非吸烟者来说,要尽量避免接触致癌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远离肺癌的威胁。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为了提高公众对肺癌的认识,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特此推出一篇关于肺癌的科普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肺癌的早期症状和预防

    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为了预防肺癌,建议以下措施:

    • 戒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因素,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
    • 远离污染环境:长期接触油烟、粉尘、石棉等有害物质会增加肺癌风险。
    •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肺癌家族史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降低肺癌风险。

    二、肺癌的筛查方法

    肺癌的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肺癌筛查方法:

    • 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最常用的肺癌筛查方法,能够发现早期肺癌。
    • 胸部X光片:对于高风险人群,胸部X光片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 痰液检查:对于有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的人群,应进行痰液检查。

    三、肺癌的治疗方法

    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 手术: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切除肿瘤和受累的淋巴结。
    • 放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肺癌或术后辅助治疗。
    • 化疗:适用于晚期肺癌或术后辅助治疗。
    • 靶向治疗:针对肺癌患者中常见的基因突变,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四、肺癌的预后和康复

    肺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法、患者自身状况等因素有关。早期肺癌的预后较好,晚期肺癌的预后相对较差。肺癌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五、关注肺癌,关爱生命

    肺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提高公众对肺癌的认识,加强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我们共同关注肺癌,关爱生命,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 近年来,肺癌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肺癌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那么,儿童肺癌的治疗效果如何?治愈所需时间有多长?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儿童肺癌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儿童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等因素,手术方式可以分为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旨在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姑息性手术则旨在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化疗治疗

    化疗是治疗儿童肺癌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化疗可分为全身化疗和局部化疗,可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放疗治疗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以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放疗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肿瘤。

    4.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在儿童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儿童肺癌的治愈时间

    儿童肺癌的治愈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案等。一般来说,早期儿童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经过合理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但需要注意的是,治愈时间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

    三、儿童肺癌的预防

    1.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烟草、石棉、苯等。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长期吸烟,生活不规律,李先生不幸被诊断为肺癌。面对疾病带来的咳嗽、咳血、发烧等症状,他开始关注如何调理身体。那么,肺癌病人发烧吃什么食物有助于康复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肺癌病人饮食原则

    1. 增强免疫力:肺癌患者应多吃薏米、甜杏仁、山药、大枣、香菇、核桃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2. 化痰止咳:对于咳嗽多痰的患者,可适当食用白果、萝卜、芥菜、杏仁、橘皮、海带、紫菜、冬瓜、丝瓜、芝麻、核桃、淡菜、桃、橙等食物,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3. 清热解毒:肺癌患者发热时,可适量食用黄瓜、冬瓜、苦瓜、茄子、西瓜、菠萝、梨等食物,具有清热解毒、降低体温的作用。

    4. 哮血调理:藕、莲子、海带、豆腐、牛奶、鲫鱼等食物对咯血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肺癌病人饮食禁忌

    1.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洋葱等,这些食物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症状。

    2. 少吃油腻食物:如油炸、烧烤、肥肉等,这些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3. 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如巧克力、奶油、糖果等,这些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影响治疗效果。

    三、肺癌病人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心态:面对疾病,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病情恢复。

    2. 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散步、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3.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4.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肺癌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肺癌晚期的症状,包括出汗这一常见表现,并提醒大家关注肺癌的早期信号,以便及时就医。

    一、肺癌晚期出汗的原因

    肺癌晚期出汗是肿瘤代谢产物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的症状。当肿瘤侵犯到神经系统时,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其过度兴奋,从而导致出汗增多。此外,肿瘤代谢产物也会刺激神经,引起出汗。

    二、肺癌晚期出汗的表现

    肺癌晚期出汗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 全身性出汗,不受外界温度影响,出汗量较大。
    • 出汗时伴有不适感,如心慌、气短等。
    • 出汗后皮肤潮红、湿冷。
    • 出汗后需及时补充水分,否则容易导致脱水。

    三、肺癌晚期的其他症状

    除了出汗外,肺癌晚期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咳嗽:咳嗽是肺癌晚期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干咳或伴有少量痰。
    • 咯血:咯血是肺癌晚期的严重症状,表现为咳嗽时痰中带血或咯血。
    • 胸痛:胸痛是肺癌晚期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部持续性疼痛或放射性疼痛。
    •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肺癌晚期的严重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
    • 体重下降:肺癌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症状。

    四、如何预防肺癌

    1. 戒烟限酒:吸烟是肺癌的主要诱因,戒烟限酒是预防肺癌的关键措施。

    2. 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3.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肺癌等疾病。

    五、总结

    肺癌晚期出汗是肿瘤代谢产物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的症状。了解肺癌晚期的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医。同时,大家要关注肺癌的早期信号,积极预防肺癌的发生。

  •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肺癌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帮助。

    一、手术治疗

    1. 局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肺癌,切除范围较小,适用于年老体弱、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2. 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孤立性周围型肺癌,切除范围较大,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

    3. 肺段切除术:适用于肺段型肺癌,切除范围介于局部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之间。

    4. 袖状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右肺上、中叶肺癌,切除范围较大,适用于癌瘤累及叶支气管开口的患者。

    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或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三、化疗

    化疗是肺癌的全身治疗方法,适用于晚期肺癌患者,或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四、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肺癌分子靶向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

    五、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晚期肺癌患者。

    六、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癌患者各个阶段,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