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结直肠癌筛查,应从何时开始?

结直肠癌筛查,应从何时开始?
发表人:医咖会

2018年5月份,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发布了一项最新指南[1],推荐意见指出, 一般人群从45岁就可以开始结直肠癌的筛查(有条件推荐),5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结直肠癌是强推荐。指南还指出:① 身体健康、未来预期寿命超过10年的人群,应持续筛查至年龄75岁;② 针对76岁至85岁的人群,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意愿、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情况,制定个体化筛查策略;③ 年龄大于85岁的人群,不推荐继续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有:每年进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每年进行高灵敏度愈创木脂大便潜血测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CT结肠造影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柔性乙状结肠镜检查。

 

ACS新指南引争议

如果按照这个新指南提出的筛查建议,美国可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人群数量增加了2200万,指南发布后也引起了关于筛查风险获益以及对医疗资源影响的讨论。

 

50岁以下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直接有效性证据很少,大多数证明结直肠癌筛查益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都是针对50岁以上的人群。这次指南更新的内容是基于2017年一项对SEER数据库(注:美国权威的癌症统计数据库)的分析结果[2],显示 从2000年到2013年,40-49岁人群结直肠癌(即早发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增加了22%,从5.9例/10万人年增加到7.2例/10万人年。虽然看起来数字增加了,但是 众多专家对提前筛查年龄持批评态度,因为50岁以下的人群发生结直肠癌的绝对风险依然非常低,而且缺乏支持这个年龄组进行筛查有效的有力证据。

 

修订后的这一指南建议,并未考虑提早筛查年龄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不论是医疗花费还是医疗资源都会从疾病风险更大的人群中分散出去,疾病风险更大的人群才是筛查的重点对象。

 

年轻成人结直肠癌风险有多高?

在上述背景下,《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学年鉴)期刊上近期发布了一项新报告[3],对SEER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更全面的分析,描述了年轻成人的结直肠癌风险,包括20-29岁、30-39岁、40-49岁以及50-54岁年龄组的人群。

 

2017年的SEER数据库研究将“结直肠癌”作为一个整体,而在近期的这项报告中,作者将结直肠癌腺癌(筛查的主要类型)和其他组织学类型的结直肠癌分割开来,后者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不推荐对这个类型进行筛查)。新报告的分析表明,既往研究中提到的结直肠癌, 4%到20%不是腺癌,而是类癌。既往研究中早发结直肠癌中发病率增幅最大的部分,即直肠癌,多达34%是类癌而并非腺癌。

 

针对癌症预防性干预措施(如癌症筛查)的指南建议,应基于癌症绝对风险和筛查后绝对风险降低的数据来制定。这项新报告给出的结果很有价值,因为它阐明了结直肠腺癌的风险要低于ACS指南中估计的风险,基于这项新数据,2018年ACS指南中估计的45岁至49岁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应下调。

 

有必要对50岁以下人群进行筛查吗?

40至49岁人群的结直肠癌绝对风险为7.2例/10万人年,约为50至59岁人群的三分之一,60岁及以上人群的十分之一。结肠镜检查相关的30天死亡率估计为3/10万检查。由于没有针对40至49岁人群的临床筛查试验,因此无法量化该年龄组筛查带来的获益,只能基于模型来估算。即使是乐观的情况,假设在40至49岁的人群中进行筛查可将CRC发病率降低达50%,计算一下,每10万例结肠镜检查导致3例死亡的危害,也超过了每10万人年可避免3.6例结直肠癌发生的收益。此外,对45至49岁年龄组筛查的成本也会很高。

 

正如最新报告指出的那样,类癌不是结直肠癌筛查的目标,但这一发现还值得进一步思考。类癌通常为惰性,比大多数其他癌症类型的预后更好。这项新研究发现,类癌的发病率上升最快的人群是年龄在50至54岁之间的人群,这类人群的筛查已经很普遍了。因此,筛查确定了大多数类癌,代表了多数都是偶然发现的。实际上,很多可能是被过度诊断的肿瘤,这也增加了筛查的负担和危害。

 

2020年10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了结直肠癌筛查建议的更新[4],该建议考虑将结直肠癌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自2016年USPSTF指南更新以来,未出现任何新的有力证据可证明50岁以下人群进行筛查的有效性。和2018年ACS指南一样,工作组完全依赖模型估计。上述新报告提供的新数据应促使研究人员重新计算对筛查的益处和危害的估计。

 

毫无疑问,早发性结直肠癌是一个重要但仍知之甚少的领域。但是,也不应该根据次优数据来制定筛查决策,尤其是当这一建议可能影响数百万人时。ACS在2018年指南中将该建议标记为有条件推荐(B级)。尽管这样看起来比较严谨,但在美国,45至49岁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已经增加了50%以上。一些患者不管其推荐强度如何,只会关注指南推荐的内容。许多医疗机构也在不完全了解数据或潜在影响的情况下,迅速遵循了新的指南建议。

 

结合《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新报告的数据,并考虑到基于建模数据制定指南推荐意见的不确定性, 在评估50岁以下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益处时,应格外谨慎。结直肠癌筛查在年轻成人中的功效,仍不确定,要求进行更严格的临床试验,而不是广泛实施指南推荐。

 

参考文献:
[1] CA Cancer J Clin. 2018;68:250-81.
[2] CA Cancer J Clin. 2017;67:177-93.
[3] Ann Intern Med. 15 December 2020. doi:10.7326/M20-0068
[4]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Draft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5] Ann InternMed. doi:10.7326/M20-7244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直肠恶性肿瘤疾病介绍: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少见且预后较差的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临床上极易误诊,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肛管直肠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及便秘的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肛门肿瘤脱出和远处转移,该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辅助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该病恶性程度高且转移早,预后较差,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只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我们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的社会中,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容易出现病症的部分。在我国,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高达18%左右,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甲状腺疾病。

    临床上,如甲状腺退行性病变、炎症、自身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表现为甲状腺问题。哪些人群更易患甲状腺疾病呢?

     

     

    一、 缺碘或高碘人群

    甲状腺功能是否良好与碘元素的摄入量有关。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物质,所以无论是碘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有可能会增加甲状腺疾病的患病风险。

    二、所有年龄段的女性

    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甲状腺疾病,因为女性的内分泌比较活跃、稳定性差,在面对压力大和情绪改变时,如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容易出现自身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高代谢症状。尤其是甲状腺肿、甲亢、甲减等疾病,都以女性高发。中青年女性多发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年女性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中老年女性多发桥本甲状腺炎、甲减。

    三、自身免疫缺陷的人群

    有自身免疫缺陷的人,通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甲状腺疾病会同时存在,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病、1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长期接触辐射的人群

    电离辐射是甲状腺结节形成和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辐射对甲状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是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同时,电子产品高使用率及年轻化,产生辐射越来越多,各种X线、ECT、职业暴露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刺激甲状腺结节的形成[1]

    五、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

    一般情况下,不能证明甲状腺疾病就是一种遗传病,但如果自己的母亲,奶奶,姨妈等患有甲状腺疾病,那么后代患上此类疾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

     

     

    甲状腺疾病的筛查

    大部分的甲状腺疾病是通过体检或甲状腺B超发现的,除了易发人群外,建议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或下降;失眠、烦躁、易怒;多汗、怕热、手抖;心率失常;不孕不育;妊娠早期妇女等可能与代谢有关的症状时,就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筛查和甲状腺彩超检查。

    甲状腺功能筛查是通过检查血液中甲状腺相关激素有无异常的增多或减少来判断是否有异常问题存在;甲状腺彩超检查是通过影像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判断是否有结节、增生或萎缩,以及血流供应是否有异常。两者检查的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应按要求定期复查。一般来说,口服抗甲药治疗者,在甲亢症状未得到控制前,每2周检测1次,症状控制后,4-6周检测1次;甲减患者在药物治疗初期,每月检测1次,用药剂量稳定后,3-6个月复查1次;甲状腺肿瘤切除患者,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甲状腺炎患者按是否伴有甲亢或甲减,来安排复查时间。

    重视甲状腺疾病的早期预防检查和定期复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一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给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黄洁明.探讨筛查甲状腺疾病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的必要性[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3):30-31.
  • 中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的 42.6% 在中国,因胃癌死亡的人数 45% 在中国。

     

    根据 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年新增胃癌患者 679100 人,死亡 498000 人。也就是说平均每 46 秒钟就有一人患上胃癌,每1 分钟零 3 秒就有一人死于胃癌。

     

    为什么胃癌一发现就是晚期呢?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早期癌症难以发现是一个重要因素,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发现早癌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现在人饮食习惯的改变,比如:喜欢辛辣、生冷的食物,饥一顿饱一顿等等…

     

     

    很多人经常会肚子疼、拉稀跑肚子,但是大部分人更喜欢忍一忍,或者是吃点胃药,慢慢的胃病就形成了,长时间的忽略可能就给“胃癌”制造了“入侵”的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体检没有大面积的普及,城市里面的白领可以享受公司的政策,但是务农的人、打零工的老百姓们,可能还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早期胃癌在胃镜下也非常难辨认,镜下出现非常细微的病变,需要检查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超敏锐的观察力,稍微有一点点的疏忽,错过了这一病变部位,等患者再次出现症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了。

     

     

    中国人为什么高发呢?

     

    因为很多中国人都有这4个习惯:

     

    1. 喜食“烫”

     

    中国有一个“民族”,叫做“热族”。这些人们恨不得把刚出锅的东西直接塞在嘴里,不光吃东西,还喜欢喝很热很热的水。

      

    过烫的食物或者茶饮,会破坏掉食管、胃的“天然屏障”,就像硫酸一般腐蚀和灼伤粘膜,慢慢的粘膜就会出现增生,这也就是“癌前病变”。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都提示过,有一部分患食管癌、肺癌的患者常年喜食“烫”食。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也会因为家族习惯,而呈现家族性发病的趋势。

     

    2. 爱吃腌制食品

     

    饮食中摄入太多盐分,不管是直接的盐,还是盐腌制的食物,都能直接损伤胃黏膜并且与幽门螺杆菌协同增加胃癌风险。

     

    3. 发霉食物不舍得扔

     

    霉变的食物含有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可以将食物中的亚硝酸盐还原为致癌能力强大的 N-亚硝基化合物,诱发突变致癌。

     

    最近几年,中国数个胃癌高发区的致胃癌因素都是因为“发霉食物”,比如山东临朐。

     

    4. 进食速度太快

     

    现在的年轻人太忙,吃点东西狼吞虎咽,食物咀嚼不细也会刺激到胃粘膜,而且团块过大,容易对食道和贲门的黏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所以尽量还是细嚼慢咽吧~

     

    这3种检查比较靠谱

     

    1. 血清学筛查:

     

    • 血清胃蛋白酶源检测:是反映胃体、胃窦粘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可称之为“血清学活检”。

    • 血清胃泌素-17检测:是反映胃窦内容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是被WHO列为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原。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抽血

     

    2. 内镜检查:

     

    • 电子胃镜筛查:目前来讲这项检查就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患者承受的痛苦会比较多,即使是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未能实现这项检查的普及。

    • 磁控胶囊胃镜筛查。

     

    内镜检查

     

    3. 高清内镜检查:

     

    这项检查可以更精准的发现胃粘膜颜色的变化,还有表面结构的细微变化,以便更准确的筛查出可疑的病灶。

     

    最后一点,要提醒各位亚洲多个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

     

    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朋友们定期去做胃癌筛查。

     

    参考文献:

    [1] 杜奕奇, 蔡全才, 廖专, 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草案)(2017 年, 上海)[J]. 胃肠病学, 2018, 23: 92-97.

     

    审稿医生 | 河北省胸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马静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筛查和早期发现可以降低结直肠癌(CRC)的死亡率。仅十年来,出现了多种侵入性、半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筛查方式。随着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重视,提高了结直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效果,新技术在检测肿瘤方面的作用,如人工智能,也正在迅速崛起。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者对各种筛查方式进行了研究。这些方式包括 基于粪便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胶囊内窥镜的半侵入式方法,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直接观察远端或整个结肠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基于愈创木酯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g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CRC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发表结肠镜作为筛查工具的临床对照试验;然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支持其应用。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lT)尚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测试,但其有效性是有理论支持的,其对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gFOBT更高。CT结肠造影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还没有在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中进行过探索,有一些研究对它们检测CRC的能力与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下文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和具体筛查方式的证据。

     

    筛查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对结直肠癌进行筛查,但没有确定首选方案;美国多社会工作组(USMSTF)提出了一种分层筛查方法,建议将结肠镜检查或FIT作为首选方案,然后再选择其他方案。

     

    在大多数进行CRC筛查的国家, 建议的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USMSTF和美国内科医生学会建议,对于一般人群,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美国癌症协会(ACS)最新的CRC筛查指南建议,初 始筛查年龄为45岁,因为早发CRC的发病率大幅上升。USPSTF最近的建议草案也将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但它将这一建议证据等级定为B类,对50-75岁人群进行筛查为A类建议。

     

    美国胃肠病学会的临床指南建议将筛查年龄降低到45岁,这是一个基于极低质量证据的有条件建议。ACS和USPSTF的建议都是基于CRC流行病学以及计算机模型分析的结果,还没有研究证实CRC筛查对45岁-49岁人群的有效性。 CRC风险较高人群被建议在较早的年龄开始筛查,包括一级亲属中有CRC患者。建议这类人在40岁时开始筛查,或相对家族中被诊断出CRC最小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结肠炎)、有CRC家族史或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人来说,开始筛查的年龄和连续筛查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因为这些人群CRC的终生风险一直在增加。

     

    在所有指南中,一致强烈建议对50岁-75岁人群进行CRC筛查(例如,USPSTF为A级)。一般来说, 大多数指南不建议在85岁以后进行筛查。对75-85岁的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如果以前没有接受过筛查,或者他们的估计寿命在10年以上,则建议接受筛查。一项评估了≥85岁年龄组筛查的研究显示,这一人群的预期寿命的增长很小,建议对老年人筛查的风险和益处进行仔细评估。

     

    筛查方式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式包括gFOBT、FIT和包括FIT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基于粪便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CRC会引起隐性出血,可以从粪便中检测出来。基于粪便的筛查的好处是无创、低成本。gFOBT检测伪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间接测量,某些饮食和药物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Hemoccult Sensa(高灵敏度FOBT)对CRC的单次测试灵敏度达76%,特异度>85%。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基于粪便的筛查对降低CRC的死亡率有好处。这些临床试验表明了 每年或每两年筛查一次筛查的益处

     

    与gFOBT相比,FIT直接测量粪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多数指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检测,以筛查CRC,但美国医师协会建议 每两年进行一次gFOBT或FIT,而不是每年一次。这是基于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每年或两年一次的gFOBT筛查效果,结果显示两个筛查队列的死亡率没有差异。

     

    与FOBT相比,FIT有几个优点,包括使用一份而不是三份粪便样本,检测前没有饮食限制。一些研究将FIT与gFOBT和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一项纳入1996-2003年间1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FIT在检测CRC方面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94%

     

    结肠镜检查

    粪便检查显示阳性都需要进行后续的结肠镜检查,有研究探索了粪便筛查阳性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的临床影响。一项研究报告称, 粪便试验阳性后肠镜检查延迟超过6个月会增加死亡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FlT阳性后超过6个月才进行结肠镜检查,则整体CRC和IV期结肠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CT结肠造影(CTC)或虚拟结肠镜检查是一种评估CRC的半侵入性方式,USPSTF和USMSTF认为可 每五年评估一次。对于大于10mm的病变,其灵敏度从67%到94%不等。这种检测方式的不利因素有:成本高、偶然发现的病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来进行评估,但整体效益较低,且在大多数中心没有基础设施可以在CTC检查的同一天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需要进行第二次肠道准备以进行后续结肠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CCE)是一种较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2009年推出了第二代名为Pillcam-2的CCE检查,其对大于6mm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2%。CCE已被FDA批准用于因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还没有学会组织推荐CCE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基于血液的筛查测试

    检测早期CRC和癌前息肉的血液测试非常受欢迎,可以提高筛查的接受率,减少筛查的危害和成本。检测mSEPT9 DNA的血液测试是FDA批准的检测,可用于拒绝其他筛查方式人群的筛查。对19项筛查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其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92%。

     

    该方法并未得到USMSTF或USPSTF的推荐,因为其灵敏度较低,成本较高,且有遗漏高风险病变的风险。其他潜在的血液标志物,如检测循环肿瘤DNA或基于血液的多组学标志物正在研究中。

     

    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柔性乙状结肠镜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已被证明能够大幅减少CRC的死亡数。切除癌前息肉,尤其是晚期病变,并在最早阶段诊断出CRC是这种检查方式的优势。队列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可以大大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波兰的一项国家级CRC筛查项目报告称,在超过17年的随访中,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CRC 发病率降低了72%,死亡率降低了81%

     

    参考文献:
    BMJ 2021;374:n185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疾病是在不知不觉中就闯进我们的生活里,它们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疾病的知识并不了解,特别是在预防知识这方面,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加小心,也能避免接触可以引起疾病的因素。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结肠癌的预防措施有哪几种。


    一、结肠癌的预防要从饮食习惯开始。每天应摄食高纤维素食物,例如冬菇、木耳、紫菜、荞麦、红薯、黄豆、青豆、玉米和各种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粘膜的接触时间。


    二、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发病的。


    三、结肠癌的预防还需要防治血吸虫病。


    四、防治结肠癌的癌前期病变。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须及早切除病灶。积极治疗慢性结肠炎。

     


    五、给有结肠、直肠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结肠、直肠癌发病趋势的人口服钙剂,可使癌症发病率下降。化学预防目前应用最多的药物是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也常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预防息肉形成。


    六、做好身体锻炼,最好每天有30分钟活动身体。研究发现,工作时活动量大的人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比坐着办公的人低40%到50%。由于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结肠内存有粪便,大活动量有助于粪便快速通过结肠。粪便里有致癌物,它在结肠里停留的时间越长,致癌物接触肠内壁的机会就越多,患结肠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增加活动量可以减少肠内类激素含量,从而减少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所以结肠癌的预防还需要每天坚持活动30分钟。

     

    为了大家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做好结肠癌的预防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一旦发现有了结肠癌的症状,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免导致病情恶化,同时也对你的生活很工作上带来阻碍。

  • 年龄越大患上大肠直肠癌的风险越大,需要及早筛检,及早就医有保障。

     

     

    近几年来,大肠直肠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老年人患病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肠胃没有不适,就不去检查的习惯。然而大肠直肠癌早期症状其实不是很明显,如果没有定期检查,就有可能会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增加患病的风险。患有大肠直肠癌常见症状会出现血便、排便的习惯也会改变、体重会出现异常的减轻、甚至会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就诊,判断是否患上大肠直肠癌的风险。

     

    为了保证病情判断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检查大肠潜血,检查用肉眼无法从粪便表面看到的血液,但检查本身存在就风险,只能是作为初步诊断的标准。如果本身就是疾病高危的人群,我们就应该定期地安排大肠镜检查,及时检查及时治疗。

    多种因素联合使用可减少早期肿瘤的转移

    如果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那么在术后再配合化疗、放射治疗及靶向药物等辅助治疗,可减少未来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如果是不能手术的晚期转移型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配合标靶治疗,先使肿瘤缩小并降低复发的几率,然后在安排手术切除,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

    专家治疗团队协作的医学评价综合化

    对大肠直肠癌的治疗比较复杂,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所以当今大肠直肠癌的治疗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意见,共同来制定治疗的方案,不但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患者面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希望。

     

    除积极治疗外,我们也要充分的了解治疗的方案,及早地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降低患有疾病的风险,近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肠癌筛检和主动就诊的人数均明显减少。但是如果本身就是大肠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定期检查,若已出现可疑症状,也应主动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多摄取一些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平衡饮食,还可以帮助我们加快肠胃的蠕动,集中废物的排泄,也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病的几率。另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疾病要有信心,用平常心去对待各种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大肠癌也是癌症的一种,所以它的治疗方法与别的癌症有相似之处,比如手术与化疗。该病有治愈的希望,但是不能到晚期才送到医院,一定要早些发现,才能治愈。还有要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预防大肠癌有一定作用。

     


    1.手术治疗


    (1)治疗结肠癌的方案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I、II和III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癌肿所在部位确定根治切除范围及其手术方式。IV期患者若出现肠梗阻、严重肠出血时,暂不做根治手术,可行姑息性切除,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直肠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是手术。直肠手术比结肠困难一些。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切除术(极早期近肛缘)、直肠全系膜切除手术、低位前切术、经腹肛门括约肌腹会阴联合切除。对于II、III期直肠癌,建议术前进行放射、化学治疗,缩小肿瘤,降低局部肿瘤期别,再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2.综合治疗


    (1)辅助化学治疗的方案是目前III期结直肠癌和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为6个月。适用于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放射治疗者。


    (2)IV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化学治疗为主,常用化疗方案有:FOLFOX、XELOX、FOLFIRI等,在化疗基础上酌情联合靶向药物治疗。

     


    3.放射治疗

     

    目前效果较好、研究较多的要属外科和放疗的综全治疗,其中包括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三明治”式放疗等,各有特点。对晚期直肠癌患者、局部肿瘤浸润者、有外科禁忌证者,应用姑息性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结肠癌如果不严重的话,手术可以直接做,直肠癌通过手术治疗前可以进行术前放射,化疗,缩小肿瘤,这点要注意到。另外也可选择近几年才出现的放射治疗,痛苦较少,效果也不错。如果能在治疗期间再服用一些螺旋藻,盐藻之类抗癌良药,治疗效果也会更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在中国十大癌症中,直肠癌已连续12年位居发病率第一。门诊有年轻人增多的趋势,大肠癌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所以建议可以筛查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发现得比较早。

     

    检查大肠直肠癌

    全球范围内,由于饮食习惯越来越相似,大肠直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9年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中,在七个高收入国家(加拿大、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年轻人中,50岁以下人群中结直肠癌和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4%。

     

    而且要预防大肠癌,除了要有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进行筛查。除人们所知的“粪便潜血”、“大肠镜”检查外,实际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检查可供选择。

     

    大肠直肠癌早期症状较少,但实际上95%的大肠癌是由息肉转变而成,息肉要变成癌症,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关的检查,实际上就可以阻止大肠癌的发生。

     

    如未进行大肠镜检查,也可先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虽然仅能看到1/3的大肠,但由于大部分大肠癌肿瘤生长在乙状结肠内,因此乙状结肠镜至少能筛查出一半以上的肿瘤。

     

    大便潜血是筛查有渗漏的息肉,癌症,所以对于还太小的息肉或肿瘤,准确度并不高,因此也建议大便潜血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检查每5年做一次。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大肠检查

    普通人们通常用自我判断的症状来检测自己是否患有大肠癌,其实这些自我检测,大多是过于宽泛,如便秘,拉肚子,经常放屁,大便很臭,过多的肠道疾病就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与其用那些症状来判断,穷忧,不如早做检查,效果更好。

     

     

    也有人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癌症”,而是普通肠躁症,结果不了了之,不但不去看医生,而且放任肠躁症一直不舒服,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自我判断,因为肠道疾病也不仅仅是肠躁症。其结果可能是没有癌变,一直刺激肠黏膜下,便冒出癌来。

     

    推荐为出现肠道症状3周,无任何改善,一直持续,就去找胃肠肝胆科,或大肠直肠外科医生做检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做乙状结肠镜检查确定肠道黏膜健康状况。

  • 结直肠癌之所以为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主要原因就是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人不会察觉;一旦发现,通常已经到了晚期。虽说大多数人刚刚患上结直肠癌的时候无声无息,但当有一些症状出现时,我们就需要格外注意,是不是你的肠道在跟你“闹情绪”。

     

     

    结直肠癌的早期预警信号

     

    想了解肠道健康,最直观的就是看粪便。结直肠的异常表现,有三个关键点,即黏液便、凹槽便、血便。

     

    (1)黏液便:粪便中存在有大量的黏液被称之为黏液便。肠道在正常情况下会分泌黏液,不仅能够保护肠道黏膜,同时还能促进粪便的排出。当肠道有疾病时,黏液分泌比较多,伴随着粪便一起排泄出来,形成黏液便。

     

    (2)凹槽便:正常大便是浑圆形状的,大便有凹槽就是指大便有压迹,一般是指排出的大便一侧有明显的压迫的痕迹,即凹槽;大多数是肠道肿瘤引起的。

     

    (3)血便:血便是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症肿块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也各不相同。

     

    除了这三点以外,结肠癌早期还会表现出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习惯的改变、全身乏力、消化道不适等。对于直肠癌来说,早期常出现肛门的坠胀感,以及排便困难,还有因为直肠压迫出现的肛门疼痛或大便带血等。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以上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风险人群,主动筛查

     

    一般结直肠癌刚刚来临时无声无息、极为隐匿,这也是为什么肠癌发现率低的原因。那么结直肠癌的风险人群最好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哪些人群属于结直肠癌的风险人群?该如何筛查呢?

     

    (1)风险人群:首先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其次,本人曾患有肠道肿瘤,或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以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另外,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等也属于结直肠癌风险评估的因素。

     

     

    (2)筛查方法: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乙状结肠镜也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远端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较高,但对癌前病变灵敏度有限,FIT阳性者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当然,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还有其他方法,比如DNA检测、结肠CT等。选择什么方法,筛查结果怎样,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师哦~

  •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很多人会问,早期大肠癌有什么症状吗,事实上,几乎没有症状,往往只是在化验大便的时候发现大便隐血阳性。

     

    但出现一些典型症状的时候,往往提示已经是进展期。

     

    第一,贫血,消瘦,因为肿瘤的消耗,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消瘦,到了晚期还会出现恶病质,但总的来说,贫血与消瘦都不是早期大肠癌的表现,而是进展期的表现。

     

    第二,腹部能够触及明显的肿块,很多人发现大肠癌,是自己在腹部摸到了异常的肿块,它的特征是质地坚硬,肿瘤的边界不清,活动度很差,如果摸到肿块,提示大肠癌已经是中晚期。

     

    第三,持续难以缓解的腹痛,很多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来医院就诊,大肠癌早期的时候可能仅仅是隐隐的腹痛,能够忍受,不剧烈,能自行缓解,所以容易被忽视,进展期的腹痛难以缓解,持续发作,此时多提示可能已经并发了肠道梗阻。

     

    第四,便血,腹泻,便秘,很多大肠癌患者会出现大便习惯于粪便性状改变,但如果出现便血,腹泻,便秘相互交替的现象,也提示进展期大肠癌。

     

     

    从正常的肠黏膜到大肠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个过程,为什么大肠癌以50岁之后多见,正是因为癌变的发生过程可能需要15-20年,所以,如果从年轻的时候不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到了50岁以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就特别大了。

     

    正常肠黏膜→增生改变,形成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大肠癌。

     

    事实上,仅仅需要五步的时间。

     

    而为了更好发现大肠癌,最好定期检查肠镜。

     

    第一,长期高脂肪饮食,食用纤维素较少的人群,应该定期检查肠镜。

     

    第二,有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应该定期检查肠镜。

     

    第三,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进入大肠,会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所以胆囊切除的人群,最好也要定期检查肠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在我国已成为男性第二、女性第三的高发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实这是一种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的癌症。

     

    早期结直肠癌90%以上可以治愈,且生活质量较好;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只有12%,而且往往粪便无法再像普通人一样排出,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

     

     

    结直肠癌筛查的目的是希望在“正常的”人群中发现事实上已患癌症的患者,通过确诊和及时治疗,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专家指出,定期的结直肠癌筛查不仅使早期检出更容易治愈,而且有助于通过发现息肉或病灶,在其癌变之前摘除,从而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表示,在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是最值得推广筛查的癌种之一,这是因为结直肠癌有三个特点:早期症状不明显、干预窗口期长、早期干预患者生存获益良好。

     

    早期结直肠癌常常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才会出现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以及便血等症状。同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致晚期肿瘤,通常会经历5-10年,因而患者有足够的筛查、预防机会[1]

     

     

    哪些人群需要做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40岁开始上升,60-75岁达到峰值,其发病与否,不仅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年龄也是肿瘤筛查的重要参考因素。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结直肠癌筛查要点

     

    这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也不少,到底应该做哪种?多久做一次?也有讲究。

     

    1、40岁以上有症状的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粪便隐血试验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粪便隐血试验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且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史的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岁以上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所以为了健康生活,早筛查,早治疗,才能将结直肠癌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夏瑾.专家详解哪些人群需要做结直肠癌筛查[N].中国青年报,2021-4-27
  • 近年来,我国癌症患者呈现出年轻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的趋势,其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专家指出,早期结直肠癌的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晚期结直肠癌即使行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也仅有40-50%左右。因此,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粘膜的接触时间。

    2. 减少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如肉类、乳制品等。

    3. 定期进行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特别是对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5.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结直肠癌高发年龄40岁及以上,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

    2. 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

    3.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

    4. 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人群。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隐匿,很多患者等到有症状时已经到了中晚期。因此,定期进行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至关重要。

  •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靶向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是近年来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分子靶点,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目前,已有多款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例如:

    • 西妥昔单抗: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抗体,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 帕尼单抗: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抗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 奥沙利铂:一种铂类化合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

    二、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有多款免疫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例如:

    • PD-1抑制剂:可抑制PD-1/PD-L1通路,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 CTLA-4抑制剂:可抑制CTLA-4/T细胞受体通路,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三、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旨在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目前,新辅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

    四、未来治疗方向

    尽管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

    • 如何进一步提高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疗效。
    • 如何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 如何降低治疗副作用。

    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 开发更多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
    • 开展更多临床试验,探索不同治疗方案的联合应用。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 开发更有效的疗效监测手段。

    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作为广州首家三甲医院,长期以来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享誉海内外。然而,由于院区面积狭小,床位紧张,停车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在庆祝建院180周年之际,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位于海珠区盈丰路的南院区新住院大楼正式启用,为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南院区以‘大专科、小综合’为战略定位,拥有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骨外科、妇科肿瘤专科、儿科神经专科等核心科室,并成功实施了多项医疗新技术,如国内最小活体供肝移植手术、Bernese截骨术、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等。

    新住院大楼‘逸仙楼’的启用,更是为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逸仙楼’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拥有22层楼,停车位近500个,彻底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此外,‘逸仙楼’配置了国内一流的净化系统、17间手术室、PET-CT、MR、CT、直线加速等高精尖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南院区还将主打‘肿瘤外科’牌,并引进全球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此外,医院还与广州花都区政府合建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预计2017年底建设完成,届时将为花都区及周边地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缩影。在未来的发展中,医院将继续秉承‘博爱、奉献、创新、卓越’的院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那么,直肠癌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直肠癌的病因

    1. 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是直肠癌的重要诱因。例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发生病变,进而诱发直肠癌。

    2.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肠道内毒素积累,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结直肠癌,或存在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

    4. 其他因素: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二、直肠癌的预防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直肠癌的诱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3.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镜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直肠癌。

    三、直肠癌的治疗

    1. 早期直肠癌:早期直肠癌可以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

    2. 中晚期直肠癌:中晚期直肠癌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

    总之,了解直肠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除了常规的体检和病史询问,以下几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排除直肠癌的可能性。

    首先,肛门指检是最简便、快捷的检查方法。医生通过手指探查肛门和直肠,可以初步了解直肠内壁是否有异常,如肿块、溃疡等。

    其次,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手段。肠镜可以直观地观察直肠内部情况,发现肿瘤、炎症、息肉等病变,并进行病理活检,确定病变性质。

    此外,粪便隐血试验也是一种简便的筛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进而提示可能存在直肠癌的风险。

    除了以上检查方法,CT扫描、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直肠癌。CT扫描可以观察直肠癌的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MRI则对直肠癌的定位和分期有重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提高对直肠癌的认识,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戒烟限酒,也有助于预防直肠癌的发生。

  • 在日常生活中,痔疮和直肠癌都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它们都有可能导致便血,这让很多患者难以区分。本文将详细解析痔疮和直肠癌便血的区别,帮助大家正确识别,避免误诊误治。

    首先,我们来看看痔疮和直肠癌的临床症状。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垫组织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疼痛、肛门异物感等。而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

    痔疮和直肠癌的便血表现有所不同。痔疮的便血通常是鲜红色,不与粪便混合,而是附于粪便表面;而直肠癌的便血则是持续性、慢性带黏液便血,血色暗红,通常与粪便混合。

    除了便血,痔疮和直肠癌还有其他一些区别。痔疮的疼痛通常是间歇性、轻微的,而直肠癌的疼痛则是持续性、剧烈的。此外,直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

    对于便血症状,患者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如肛门指诊、电子肛门镜、肠镜等,进行诊断。如果确诊为直肠癌,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痔疮和直肠癌,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总之,了解痔疮和直肠癌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识别这两种疾病,避免误诊误治。一旦出现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较高,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为了提高人们对食管癌的认识,预防和早期发现,本文将介绍食管癌的五大注意事项。

    一、警惕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进食过热、过快,长期饮用烫茶、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大量的吸烟酗酒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食管粘膜不断的烫伤、修复,最终诱发食管癌。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热、过快的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二、关注食管疾病

    食管癌患者既往多有食管病变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和Barrett食管等。长期患有食管慢性疾病的人,炎症性损害会导致粘膜破坏,可能导致鳞状上皮化生,继而更高几率诱发食管癌。因此,我们要关注食管健康,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三、远离致癌物质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导致食管癌。腌制品、烧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霉变食物、隔夜饭菜等食物中储存量较大,要降低食管癌的发病,应尽量少食用这些食品。

    四、均衡饮食,补充微量元素

    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地区的饮用水中的钼、铜、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因此,我们要保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以及粗粮,以保证这些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入。

    五、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食管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高发区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患病家族屡见不鲜。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定期到医院做健康查体,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和治疗。

  • 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成为重要的筛查手段。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粪便中微量的血液,对于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粪便隐血试验也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如痔疮、胃溃疡等,因此,对于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确诊。

    除了粪便隐血试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最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 粪便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DNA,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肠道肿瘤的存在。

    3.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99等,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除了定期筛查,以下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助于预防大肠癌: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大肠癌的诱因。

    4.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总之,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等筛查,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 肛门附近痉挛疼痛是许多患者常遇到的问题,这种短暂的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传染性疾病、肛裂、低位直肠癌等。

    1. 传染性疾病:肛瘘、肛门和直肠周围形成脓肿或肛门窦炎等都可能导致肛门附近的肌肉产生痉挛和收缩,进而引发短暂的疼痛。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保护肛门功能。

    2. 肛裂:肛门括约肌暴露在肛裂中以及粪便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持续性痉挛,引发肛门痉挛性疼痛。治疗肛裂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药物治疗、温水坐浴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 低位直肠癌:低位直肠癌等因素可能损伤和破坏局部神经,导致痉挛性疼痛。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早期低位直肠癌可进行局部切除手术。

    了解肛门附近痉挛疼痛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出现此类症状,请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局部卫生,预防感染。

  • 癌症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直肠癌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预防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直肠癌的成因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直肠癌,自身患病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2.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热量、高盐分的饮食会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3.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4. 肠息肉:患有肠息肉的人群患直肠癌的风险较高。

    二、直肠癌的症状

    1.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大便形状改变等。

    2. 排便疼痛:排便时感到疼痛,甚至出现血便。

    3. 腹部不适:腹部疼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4. 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

    三、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直肠癌根治术、姑息性手术等。

    2. 化学治疗:多用于直肠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 放射治疗:用于直肠癌手术的辅助治疗,可减轻肿瘤负荷。

    4. 生物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治疗效果。

    四、直肠癌的日常预防

    1.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3.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早期发现肠息肉等病变。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