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管理(二)达标措施(10)危重症及围术期的血糖管理;(11)血糖监测

糖尿病:管理(二)达标措施(10)危重症及围术期的血糖管理;(11)血糖监测
发表人:谭可来

 

(10)危重症及围术期的血糖管理

①这些人群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进行血糖监测,尽量避免低血糖;

②总体而言血糖控制在6~10mmol/L左右;

③一般认为最高血糖<12mmo1/L不会增加感染机会。

(11)血糖监测:

①POCT血糖监测是血糖安全达标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非住院患者应该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

②非降糖药物治疗者也可以行SMBG,胰岛素多次注射者每日应该2~4次SMBG。

③动态血糖监测(CGM)主要用于频发或无感知或夜间低血糖的患者,以及时发現低血糖。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这个词,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翻了两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估计,2015年有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4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6.42亿。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如何引起的呢?

    一、糖的代谢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含淀粉类的食物,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主食。

         

    食物进入胃做了短暂停留,进入小肠。小肠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血液就像是列车,带着糖运输前往进入每个细胞。葡萄糖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细胞一切活动需要的能量大部分都来自于糖。

        

    细胞也有自己的算盘,将一部分糖消耗掉供给日常生活。如果血糖太多,多余的血糖会跑到肝脏中储存起来,就是肝糖原。

        

    最后如果连肝糖原都储存不下了,就转化为脂肪储存,也就是我们讨厌的“肥肉”。等饿的时候细胞再吃肝糖原,甚至脂肪动员消耗脂肪。

         

    这差不多就是糖在身体里的活动了,但也不是那么简单。

        

    细胞可是很讲究的,就像疫情期间的小区管理,不是糖想进来就进得来的,只有打开细胞的门,糖才可以进去,而打开这道门的钥匙就是胰岛素。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需要搭上血液列车才能到达各个细胞。就像我们坐火车一样,葡萄糖登上血液列车也需要排队,轮流登上摆渡车,也就是我们说的葡萄糖的运输载体。陪伴葡萄糖们旅行的,是胰腺分泌的列车员胰岛素。

         

    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如果糖无法进入细胞就会滞留在血液中,血液中的糖就会超标了。

         

    二、胰岛素

    胰岛素这么重要,那它是怎么来的呢?

         

    人类有一个重要的器官叫胰腺,那是生产胰岛素的重要厂家。

         

    可能有人就疑惑,为什么体内升血糖的激素这么多,像肾上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都可以升血糖,但是,降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

          

    这个原因很难说清楚,可能和人类进化有关。在人类历史中,遥远的远古时期,都是茹毛饮血,吃生肉为主,很少可以进食到野果、薯类,这些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进食都比较少。为了生存也得经常应对危险,挨饿得升血糖吧,奔跑躲避追捕要升血糖吧。但是人类到了石器时代,突然就掌握了对火的应用,知道吃熟食的好处了,也就突然掌握了农耕技术,一下子进入了种植农作物、谷物的时代,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开始摄入,而人类那个时候可能还没进化出更多的降糖激素,胰岛素就临阵磨枪,开始投入使用,直到今天。

        

     

    那现在说回来,胰腺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分泌胰岛素呢?另一个关键的物质要出场了,那就是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它是小肠分解淀粉时产生的,它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报信。GLP-1会第一时间将血糖要升高的消息报告给胰腺:“快快快,起来干活,分泌胰岛素。”于是胰腺的β细胞开始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生命周期只有5-15分钟,它唯一的使命就是去找到细胞为糖打开大门,让糖进入细胞,为细胞供给能量,这样糖有了出路,血液中的糖含量就会降低了。血液中的糖低了,胰岛α细胞又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升高,就这样两者维持一个血糖的动态平衡。

          

    三、人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呢?

    有些人是因为免疫系统缺陷和遗传等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那么糖就不可能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就会一直超标。

     

    人体免疫就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人体内的警察,要攻击体内的坏人。有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误判,把自身组织误以为外来有害的东西,进行攻击,就是所谓的自身免疫,如果自身免疫发生在胰腺,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不能分泌胰岛素,便可发生糖尿病。

     

    这类人群我们称之为1型糖尿病人,这类人群需要终身依靠外援——注射胰岛素来帮助糖进入细胞完成代谢。这类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仅有6%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是1型糖尿病。

     

    除了1型糖尿病,还有一种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占比最多、病情最复杂、隐藏又比较深的2型糖尿病。那么2型糖尿病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糖代谢的过程中,小肠在分解淀粉时,如果忘记分泌GLP-1,也就是压根没有通信兵去报信,胰腺就会傻乎乎地在家睡觉,不知道要分泌胰岛素。这种由于通讯设施错误导致的高血糖,是一种2型糖尿病。当然,这是一种很绝对的情况。

     

    更多的情况是,如果你吃吃喝喝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胰岛素的感受,胃肠道吸收太多的葡萄糖,就像过多乘客扎堆来到列车员面前,这个工作量直接把列车员吓懵了,只能消极怠工甚至罢工。

     

    小肠照常分泌了GLP-1,而GLP-1不积极工作,慢悠悠地去报信,胰腺接到指令后也慢悠悠地分泌,分泌出来的胰岛素又慢悠悠地去开门。意思就是如果肽君、胰腺、胰岛素这三个家伙有一个患了拖延症,或者是全部患了拖延症,那结果就糟糕了。

     

    血糖进入不了细胞,血糖值就飙高,这个时候,胰岛就只能派更多的胰岛素去救场,但这种做法不一定有效,最后还可能把胰腺总部累死,再也培养不出胰岛素来。所以某些病人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

     

    这种因为无法识别胰岛素而导致血糖无处可去的情况,我们称为2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发病时间通常较晚,且与肥胖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类是妊娠糖尿病。在怀孕前血糖正常,妊娠期突然血糖升高,而分娩后又恢复正常。这一类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主要是因为体内内分泌变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功能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妊娠糖尿病一经诊断,就应该立即开始治疗,否则高血糖状态会对母亲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即便分娩后血糖值恢复正常,也应该定期进行血糖测试,及时发现血糖变化,否则有可能会转化成其他类型糖尿病。

       

    最后就是特殊类型糖尿病,比较少见,主要是继发于其他的疾病,病因众多,患者较少。

       

    四、糖尿病前期

    这里主要指的是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称好发人群,是指容易得糖尿病,但目前血糖还正常的人群。一般来说,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饮食和运动等多种因素相关。

        

    易患糖尿病人群如下: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身体肥胖

       

    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

       

    3、生产过巨婴

       

    生过8斤以上巨大婴儿的妇女,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4、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孩子

        

    有研究发现,出生时在5斤以下体重较轻的孩子,胰岛发育可能存在问题,长大以后患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概率较高。

        

    5、患有代谢综合症

        

    代谢综合症(或者叫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是以引起多种物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为基础的疾病,包括高体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黏、高胰岛素血症、微量白蛋白尿、脂肪肝。如果具备其中三项或三项以上,则患有代谢综合症。患有代谢综合症的人群,即使血糖不高,也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6、糖耐量受损

       

    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在饮用糖水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超过了正常血糖的水平(≥7.8 mmol/L),但不超过11.1mmol/L。这显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医生却不能轻易放过这个发现。这个结果表明这些人的血糖调节能力可能已经受损,临床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未达糖尿病的水平(≥7mmol/L),但介于6.1至6.9 mmol/L之间,也反映了糖代谢的异常,因此也被归类为糖尿病前期。

      

        

    为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规律监测血糖十分重要。血糖监测频率因人而异,您可与医生详细交流后做决定。每年至少一次血糖测定为常见推荐次数。

  •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虽然二甲双胍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胃肠道问题、食欲减退、乳酸酸中毒、肝功能异常、维生素 B12 缺乏等。

    1.胃肠道问题: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胃灼热感,通常这些症状在开始治疗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轻或消失;

    2.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后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导致食量减少;

    3.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尽管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可能会在肾功能受损或药物滥用时发生。乳酸酸中毒可能导致肌肉痛、呼吸困难、心悸和意识丧失等症状,属于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4.肝功能异常:

    二甲双胍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有肝疾病史或饮酒过量的人群中;

    5.维生素 B12 缺乏: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进而引发维生素 B12 缺乏。维生素 B12 缺乏可导致贫血、神经系统问题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正在使用二甲双胍并身体出现不适,应咨询医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提供适当的建议。

  •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二甲双胍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人类泌尿系统就像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要保持清洁、光滑,保持健康。摄护腺受到男性荷尔蒙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堵塞尿道,男性排尿不顺利,尿流变细,流速减慢,尿滴不干净等症状。

     

    夜尿症:午夜上两次以上的厕所需要注意了。

    身体晚上分泌很多抗利尿素,所以午夜不上厕所,但是年龄越大,抗利尿素的分泌越少,年长者容易出现夜尿症状。有些心血管疾病容易加重频尿、夜尿症状。根据情况开放利尿剂,减轻症状。

      

    夜尿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男性前列腺肥大外,糖尿病、心肺、肝肾功能差、血液循环不良或激素紊乱等都会出现夜尿症状,需要分别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长辈来说,夜尿是很危险的,因为夜间看不清楚,如果意外摔倒,可能会骨折,如果重的话卧床不起,长辈的夜尿问题应该重视。

      

    频尿: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厕所超过1小时,外出时经常去厕所,说明出现频尿症状,为了不影响父母的外出意愿,最好进一步看医生。

      

    尿变细:一般正常的尿速为每秒23~25cc,每秒15cc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提醒大家要配合做好排尿记录,如果排尿量不是很大,那么排尿速度自然不可能很快,所以也要注意排尿量。

     

      

    排尿困难,不顺利,不清洁:正常约20克,如核桃大小,随年龄增长约200克,桃大小,此时压迫摄影腺内尿道,影响排尿功能,排尿困难,排尿不顺利。

      

    此时,膀胱需要更大的压力来克服阻力,排尿,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纤维和结缔组织沉积在膀胱壁上,削弱肌肉的收缩力,膀胱变质,降低膀胱对水的敏感性,减少储藏量。由于腺体肥大而引起的排尿不良,也会引起排尿不完全的馀尿感,长期引起尿道感染、膀胱结石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肾脏损伤,每年约有3~5例患者发生肾脏水肿。

      

    下尿路的症状就像用温水煮青蛙一样,有些患者忍耐力强,即使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也不去看医生,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诊断时,进行主观的国际摄影腺症状评价,超声波影像检查摄影腺的大小,需要进行客观的尿流速度和馀尿等检查来确定诊断。

     

  • 阴茎勃起困难,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大部分吃药能改善,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在对自身心理性因素、器质性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或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性生活。所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正视问题,避免刻意回避或者采取民间的偏方以及不恰当的手术使原有疾病加重,甚至导致长期的勃起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应当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整理,比如使用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应该跟伴侣进行积极的沟通,避免夫妻关系的不和谐。

    建议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果有必要还是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更好的面对问题。

  • 谁是前列腺增生的罪魁祸首?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如栗子,底朝上,与膀胱相贴,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贴耻骨联合,后面紧邻直肠,因此可以通过直肠指诊,触知前列腺的背面。

     


    人的前列腺自出生后到青春期前,前列腺的发育、生长缓慢;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加快,约至24岁左右发育至顶峰,30~45岁间其体积较衡定,以后一部分人可趋向于增生,腺体体积逐渐增大,若明显压迫前列腺部尿道,可造成膀胱出口部梗阻而出现排尿困难的相关症状,即前列腺增生症。由于此种增生属良性病变,故其全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简称BPH),旧称为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一般在40岁后开始发生增生的病理改变,50岁后出现相关症状。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但有四种理论颇值得重视:


    1、性激素的作用:功能性睾丸的存在为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睾酮是男性体内的性激素,在前列腺内睾酮通过5α-还原酶作用,转化成具有更强作用能力的双氢睾酮,双氢睾酮能促进前列腺细胞的增多,使得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加。抑制体内5α-还原酶作用,使得双氢睾酮的产生减少,前列腺细胞数量就会减少,从而使得前列腺体积缩小。也有人认为,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变化中存在着雌、雄激素的相互协同作用,雌、雄激素的平衡改变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原因。


    2、前列腺细胞为胚胎再唤醒:有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最初的病理改变即增生结节的形成只发生于占前列腺腺体5%~10%的区域内,即接近前列腺括约肌的移行区和位于此括约肌内侧的尿道周围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最初改变是腺组织的增生,即以原有腺管形成新的分支,长入附近间质内,经过复杂的再分支后形成新的构架结构(即结节),McNeal根据胚胎发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成新的结构提出了前列腺增生的胚胎再唤醒学说,认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形成是某个前列腺间质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自发地转为胚胎发育状态的结果。

     


    3、多肽类生长因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为一类调节细胞分化,生长的多肽类物质,有研究表明多肽类生长因子可直接调节前列腺细胞的生长,而性激素只起间接的作用。目前发现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其中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被证实具有促人类前列腺匀浆中几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


    4. 生活方式:肥胖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即脂肪越多,前列腺体积越大。尽管结论不太一致,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营养元素可以影响BPH和LUTS的风险。总能量、总蛋白摄入的增加,以及脂肪、牛奶及奶制品、红肉、谷物、禽类、淀粉类摄入的增加均可潜在增加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手术的风险;而蔬菜,水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维生素D则有潜在的减少前列腺增生风险的作用。

  • 大龄男性常有前列腺肥大问题,不仅尿频、夜尿,还伴有排尿不畅的困扰;但是,天气太冷了。如果你又感冒了,要吃感冒药,一定要小心,怕前列腺肥大的问题更严重!

    天气冷不注意保暖易感冒

    最近,因为天气很冷,所以不注意保温的话容易感冒。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丈夫,通常有前列腺肥大的烦恼,但是感冒药必须吃。不那样的话症状会变得更加严重,会变得不舒服,但是感冒药使前列腺肥大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可能性很高。

     

    排尿功能障碍的导尿

    冬天前列腺肥大患者,经常因为排尿不畅而挂急诊。最常见的原因是他们吃了感冒药里治疗鼻塞的药,导致排尿困难,需要导尿。

    前列腺肥大有长寿病称谓

    男性只要活得够老,就会有前列腺肥大的问题,使得前列腺肥大有长寿病的称谓。成年男性的前列腺约15公斤,虽然这个小的前列腺,但具有防止尿失禁和引导精液注射的功能。

     

    膀胱功能障碍会造成尿毒症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患有腺肥大。一旦发现频繁的尿液和夜间的尿液,就会有排尿不畅等问题。不要避免疾病。膀胱功能障碍会导致肾功能障碍和尿毒症。因此,我建议,如果男性有前列腺肥大的问题,应积极就医,以免引起更严重的病情。

     

    提起前列腺肥大,很多人都会想到是老年人的专利。在临床上发现,前列腺肥大有年轻化的趋势,有些患者年仅50。照顾前列腺最重要的是吃得清淡,千万别憋尿。有人以为,年纪大了自然会出现前列腺肥大;其实,只要平日注重养生、多保养,前列腺肥大和年纪没有必然的关系。长期吃得清淡,特别是少食含荷尔蒙的食物,像鸡睾丸就含有荷尔蒙,吃多了易造成前列腺肥大,中老年人要特别留意。

      

    有些男人爱买壮阳药,而荷尔蒙就是壮阳药的主要元素,长期服用,对前列腺会有不良影响。曾有一名前列腺肥大的病患,天天服用冬虫夏草或人参,结果过犹不及,不到六十岁就出现前列腺肥大。年过五十的男性要定期检查,不要等到排尿不顺再找医师。最简单的是,经由肛门以手指触摸,检查前列腺有无不正常硬块;而疑有前列腺癌患者,可抽血来检查,以及早发现前列腺癌,准确度很高。平日排尿功能的保养不可忽视,最重要的是不能憋尿。

     

  • 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很多平时爱吃大鱼大肉等高热量食物的人,体检的时候,都会发现血脂那一栏的指标较高。对于这种现象,医生讲得很明白,就的要大家平时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等食物的摄入,但美食当前,你能忍得住吗?

      


    其实大部分人心里都明白,怎么吃才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看着面前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的食物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享受美食。“活在当下”成为了他们的标签的,但血脂也会悄悄飙升,给健康带来隐患。

     

    众所周知,鱼、肉、蛋、奶是我们平时离不开的食物,身体也需要这些食物带给我们的营养,如果直接斩断这4种食物的供应,身体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抗议”症状,所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但这些食物又会增加高血脂的风险,那血脂已经比较高的人,该怎么吃呢?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鱼?

     

    鱼肉是典型的低脂、高蛋白的肉类,所以很多减肥人士在选择肉类是时候,首选就是鱼肉。鱼肉中的脂肪含量极低,而且大部分深海鱼都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平时适量食用,能有效地控制血脂。而且鱼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所以血脂较高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吃。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肉?

     

    肉是我们无法舍弃的食物,除非是素食主义,否则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了肉类的“诱惑”,烹饪得当的肉类,会散发出有诱人的香味,让人口水直流。但肉类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脂肪含量较高,不过也有一些肉类是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的,比如鸡肉。

     

    而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中的胆固醇含量及饱和脂肪含量就比较高了,如果平时不注意控制摄入量的话,很容易导致血液内脂肪过多,引起血脂上升。血脂高的人除了要限制红肉的摄入量之外,也要注意避开动物油脂。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鸡蛋?

     

    其实很多朋友平时都是不吃蛋黄的,他们既想得到鸡蛋中的高蛋白,又不想摄入过量的胆固醇,所以每次吃鸡蛋的时候,都会只吃蛋白,扔掉蛋黄。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浪费,也走进了“误区”。想一想,一颗鸡蛋才多少克?蛋黄油只有多少克?即使蛋黄中含有胆固醇,也不足以直接诱发高血脂。

     

    其实,蛋黄中的胆固醇是有益身体健康的“好胆固醇”,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是“坏胆固醇”,每天摄入一颗鸡蛋,反而能促进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血脂高的人如何喝牛奶?

     

    不论是生长发育期的小孩,还是体质虚弱的女性,亦或是容易缺钙的老年人,都需要补充钙质,而喝牛奶就是补钙最简单的方式。但牛奶中也含有一定的脂肪,让很多血脂较高的朋友望而却步。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这么担心,牛奶中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脂肪代谢,所以喝牛奶不仅不会让血脂升高,反而能有效控制血脂,如果大家还担心的话,也可以选择脱脂牛奶。

      
    总结: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高血脂频发的关键因素,为了健康,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预防疾病可比治疗疾病轻松、简单多了!血脂过高的人,管好嘴,是控制血脂的最佳方法。

  • 什么?我的肾里长了石头?


    首先我们要对肾结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肾结石是由钙、草酸、尿酸、胖氨酸等一些在体内的结晶物质与基质A、酸性粘多糖等等这些有机物质在肾脏没有得到及时的排出所导致的,使我们泌尿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就以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

    虽然吧肾结石不是恶性的肿瘤疾病,但是却严重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身体状态是每况愈下,有句老话说得好: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发作起来是腰酸背痛腿顺便还有可能抽筋,感觉腹部有一万头大象奔腾而过,还有一些调皮的要跳两下,疼的你是死去活来。就连我们嘘嘘的时候也是痛苦不堪,严重的话还会引起肾脏功能的减退。也是不能小视。

     

    不喜欢喝水!

    现在的年轻人们都不愿意多喝水,有些喜欢喝点饮料,更有些小伙伴们连饮料都懒得喝。水可是生命的源泉啊,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不爱喝水就会导致排尿减少,尿液会结晶,而且沉积在肾内,从而引发肾结石。而且有些饮料并不能代替水的作用,更别说不喝了,如果你每天还懒得运动,整日在家里宅着,或者天长日久在办公室坐着,汗液没有排出去,排尿更少,也更容易患上肾结石了。

     

    那就有小伙伴问了,到底多少才算尿量少呢?有研究表明,每天的尿量少于1000ml,也就是差不多两瓶半瓶装可乐那么多吧,就表示你不行你尿的太少了。我们每天至少喝八杯水,而且喝水讲究是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达到每日所需的水量。

    吃的不对

    人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摄入的食物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些人特别爱吃一种食物,长久下来,反复吃一直吃也是导致肾结石的重要原因,比如吃高糖,含草酸的食物等,都会增加患病的几率。

     

    下面具体的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高糖食物,那比如红薯、蜂蜜、酒、冰淇淋等等。糖类是人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能量的来源,谁又不想拥有甜甜的生活呢,但是一切要适量,任何东西只要一超过正常水平就会出问题。特别是乳糖,一定要注意,这是因为吃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和尿酸都会增加,而且这三种物质同时增加容易形成结石。

     

    再有一个就是含草酸的食物菠菜、青椒、芹菜、甘蓝等,如果你本身就患有肾结石,吃了这种含草酸的食物会使肾脏的负担加重,病情也就会更加的严重。

     

    所以最后伙伴们!家人们!肾结石呢,和草酸和高糖食物摄 入脱不了干系,这样的食物于体内的代谢或者其他物质相结合更容易变成肾结石。切记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和饮食,身体是自己的,一旦因为放纵而坏了身子那可就得不偿失啦。最后祝大家伙身体健康哦~

     

  • 很多人在早晨起床后会出现恶心干呕症状,但是由于这些症状出现时间短,而且持续时间不长,就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是这种做法有可能造成病情的拖延。为什么说是病情呢?因为这些症状很有可能预示着慢性咽炎的发生。

     

    当然,其他原因也有可能会造成恶心干呕症状的出现,但是更多的还是由于慢性咽炎造成的。所以大家最好不要忽视恶心干呕症状。也许即使知道了会有慢性咽炎,他们也不会特别在意,因为他们认为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且并不会有大的危害,所以导致了他们忽视慢性咽炎情况的发生。

     

     

    慢性咽炎一般都是指咽痒、咽干、咽异物感,长期的咳嗽,总是觉得嗓子里有痰,这样的一组症候群,其实通常来讲,慢性咽炎本身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慢性咽炎本身,这些症状的表现,可能是一些其他比较重要疾病的表现,也就是说可能我们咽喉部,存在的一些病变引起的,咽喉部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容易被误诊为慢性咽炎。那么通常来讲,咽喉部的一些肿物、囊肿,包括产生发生在会厌、喉部的肿瘤,都可以引起咽的异物感,长期觉得刺激性的咳嗽。

     

    但是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慢性咽炎的危害十分严重,慢性咽炎发展下去,加重的不仅仅是那些外在症状表现,而且本身的炎症也会加重,这就有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对身体健康有很严重的危害。所以说,我们不能忽视慢性咽炎,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慢性咽炎的预防工作。

     

    生活中如何预防慢性咽炎?

    1、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休息,早睡早起。

     

    2、在饮食上要戒烟酒,少吃辛辣食物。

     

    3、保持口腔卫生,饭后使用盐水漱口。

     

    4、远离刺激性环境,如粉尘,刺激性气体,恶劣天气等。

     

    5、要增加身体的抵抗力,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6、要积极治疗自身疾病,包括急性咽炎,贫血,气管炎,肝肾疾病等。以免影响身体健康,让病菌趁虚而入。

     

    7、要学会爱护自己的嗓子,合理用嗓,做好嗓子的保护工作。

     

    平时做好预防工作,而且也不要忽略恶心干呕等症状,就能很轻松的避免慢性咽炎的发生。

  •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受到三高的侵害。定期检查三高指标,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控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李艳芳指出,很多老年人对血压检测比较重视,但对血脂、血糖的关注不足。事实上,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建议20岁以上人群每隔5年,30岁以上人群每隔两年,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应检测一次血脂。有高血压、高血糖、烟酒嗜好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最好每隔3~6个月查一次血脂,及时治疗,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脂。

    除了血脂检查,血糖检查同样重要。临床上常有因不知自己血糖升高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例子。糖尿病的血糖升高有三种形式: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升高、空腹升高、餐后不高、空腹血糖接近正常,而餐后血糖显著升高。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增加餐后两小时血糖检测,以便及时治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定期检查,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作为国内知名的急诊科,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李艳芳主任医师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

  • 骨骼,作为人体的重要支撑结构,承担着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等功能。然而,糖尿病这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却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肥胖曾被认为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在1990年以前,研究表明,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肥胖者由于体积较大,面积骨密度较高。然而,2000年以后的研究发现,肥胖者的骨折风险却有所增加。这是由于脂肪细胞因子激活PPAPY,导致骨髓脂肪沉积和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高尿糖导致钙、磷大量流失,引起钙负平衡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刺激破骨细胞溶骨作用增强。
    • 胰岛素缺乏导致成骨细胞功能减弱。
    • 肾功能损害导致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 性激素缺乏促进和加重骨质疏松。
    • 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害影响骨的营养供给,造成骨营养障碍和骨质病变。

    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共同作用于骨骼,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 脂肪沉积和慢性炎症导致骨吸收增强,骨质疏松和骨结构破坏。
    • 成骨细胞减少导致骨形成减少,骨质疏松和骨结构破坏。
    • MGF下降导致虚弱综合症和跌倒风险增加。
    • 氧化应用和骨细胞衰减导致骨微结构异常,骨生物力学性能降低。

    面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其防治。廖二元主任指出,肥胖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测量值可能高估,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应采用体积骨密度测量,以消除假性升高,避免诊断错误。

  • 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出汗等症状。为了缓解这些症状,保持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适合夏季的饮食保健知识,并探讨如何通过饮食调节来预防糖尿病。

    食物蛋白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两大类。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于谷类、根茎类、干果、坚果等,而动物蛋白则主要来源于鱼虾、禽肉、畜肉、蛋类及牛奶等。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蛋白中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生物利用率较低,过多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不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相比之下,动物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利用率高,营养价值好,尤其是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等动物食品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有利于保护肾脏,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指出,除了饮食调节,药物控制血糖也是预防和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糖尿病肾病一旦确诊,就无法逆转,因此要在早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尿蛋白排出量。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和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选用胰岛素治疗,并按个体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夏季饮食还应注重清淡、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总之,夏季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饮食调节、药物控制血糖、加强锻炼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 “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健法则,但许多患者一旦出现足部并发症,就会面临行动不便的困境。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仍然需要坚持运动,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神经病变是导致足部压力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神经病变会导致足部肌肉萎缩,趾骨畸形,步态异常,进而导致局部压力升高,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神经病变还会使足底感觉减弱,患者难以感知步行时的外伤,容易造成溃疡。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来说,运动前需要做好准备活动和保护措施,如护具、拐杖等,以避免跌倒、骨折等伤害。由于下肢运动神经支配能力减弱,患者只能从事轻体力的运动,如散步,步速为正常散步速度,每走10分钟最好就休息2-3分钟。对于有严重血管病变的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在糖尿病足的治疗期间,患者也不能长时间卧床,可以适量进行抬腿、屈伸等动作,如“蹬自行车”动作,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

    除了运动,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着紧身鞋袜,定期检查足部,以及戒烟限酒等。

    糖尿病足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手术治疗可以清除感染、切除坏死组织等;物理治疗可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

    总之,糖尿病足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坚持运动,注意日常保养,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四肢麻木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探讨四肢麻木的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药物因素、维生素B缺乏等,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引起四肢麻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引起四肢麻木。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四肢麻木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此外,补充维生素B族也有助于改善麻木症状。

    二、药物因素导致四肢麻木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四肢麻木,如抗癫痫药物、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遵医嘱,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如果出现麻木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判断是否为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三、维生素B缺乏引起四肢麻木

    维生素B族是维持神经系统健康的重要营养素。缺乏维生素B1、B6、B12等可能导致四肢麻木。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肉类、鱼类、豆类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族。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麻木

    除了以上原因外,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四肢麻木,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神经压迫等。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预防和治疗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3.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 出现麻木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

  • 夏季是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时期,由于气温升高,身体出汗增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调理

    糖尿病患者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摄入蔬菜和粗粮,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同时,要控制水果摄入量,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蓝莓等。

    2. 加强运动锻炼

    夏季气温较高,可以选择在傍晚或早晨气温较低时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

    3. 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夏季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必要时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种类和剂量。

    4. 注意补水

    夏季出汗较多,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导致血糖升高。

    5. 注意防晒

    糖尿病患者皮肤较为敏感,夏季外出要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6. 保持良好心态

    夏季气温较高,容易心情烦躁,糖尿病患者要尽量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果蔬汁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许多女性认为喝果蔬汁可以减肥,并将其作为日常饮料。那么,果蔬汁真的具有减肥效果吗?本文将为您揭开果蔬汁减肥的真相。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果汁本身并不具备特殊的减肥效果。虽然果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同时也含有较高的糖分和热量。一些饮料店为了增加果汁的口感,还会添加砂糖或蔗糖,使得果汁的热量更高。

    研究表明,一杯600毫升的鲜果汁所含的热量相当于一碗白饭。而且,在制作果汁的过程中,果皮、果渣和种籽等富含膳食纤维和植化素的部位会被过滤掉,导致果汁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因此,将果蔬汁作为减肥饮品并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适量饮用果汁,并将其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果汁饮用的建议:

    1. 根据每日饮食指南,每日水果摄取量为2~4份,一份约一个拳头大小。若有喝果汁,当天的水果分量就要减少。

    2. 在外可以选购无加糖的果汁,担心水果摄取量超标的话,与姊妹、友人一起分享也是不错的选择。

    3. 自己榨果汁可以清楚控制一天水果量,并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安全。

    4. 感觉1、2份的水果榨出来的汁太少时,可以适度添加水、碎冰、牛奶或优酪乳,增加饱足感同时增加钙质摄取。

    5. 混合蔬菜打成蔬果汁,可以减少热量摄取、增加膳食纤维提升饱足感,更可以获取更丰富维生素和植化素,好处多更多喔!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专家提醒广大民众,肥胖并非小事,要重视体重管理,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于2015年9月12日举办“胖友糖友健步行”活动,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对肥胖的认识。活动当天,参与者将围绕医院周边进行健步行,全程约5公里。活动结束后,还将为完成全程的参与者颁发纪念品。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和能量消耗过少。因此,控制体重需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原则,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等。在运动方面,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除了饮食和运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将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科学的肥胖防治知识,助力大家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了解更多减肥方法,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39减肥」微信号:paireliang (←长按复制)

  • 胰岛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许多患者对于胰岛素的使用仍然存在诸多疑虑,这导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犹豫不决,甚至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哪些情况下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无法分泌胰岛素,因此只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其次,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使用胰岛素。研究表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8-10年后,仅靠口服降糖药已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此时胰岛素治疗成为必需。

    此外,早期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建议使用胰岛素。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部分患者可长期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无需药物干预。

    对于伴有严重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需进行大手术、严重创伤或感染,或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等情况,胰岛素治疗也成为必需。

    糖尿病孕妇由于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因此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

    最后,胰腺严重损害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胰腺炎、血色病、胰腺创伤或胰腺肿瘤等疾病,胰岛素治疗也成为必需。

    总之,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哪些情况下必须使用胰岛素,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是两种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它们在病因、症状、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断胰岛素治疗或2型糖尿病患者应激状态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大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尿酮体强阳性,血糖升高,血pH值下降,血钠降低。治疗时,需大量补液、静脉注射胰岛素和补钾。

    高渗性昏迷则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食欲减退、反应迟钝、淡漠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糖异常升高,血pH值正常,血钠升高。治疗时,需迅速补液、纠正高渗状态,并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

    了解两种疾病的区别,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等,以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