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可自行缓解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可自行缓解
发表人:健康饮食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症状,其特点是胸部或上腹部出现压迫感、疼痛或不适,通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传统观念认为,心绞痛发作后可自动缓解,且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变异型心绞痛除外)。这一观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数小时,但其症状、治疗反应及排除性检查均符合心绞痛的特征。这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不能过长这一观点是否完全正确?

心绞痛发作时,心脏血管的管腔大小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血液供应过多时,血管会收缩以降低血液供应;当局部组织缺血时,血管则会扩张以增加血液供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得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针对心绞痛患者,我们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冠脉造影等。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发作,不能轻易排除心源性胸痛的可能,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冠心病患者,预防心绞痛发作至关重要。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等。
  • 定期进行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检查。

总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可自行缓解,但其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后果不容忽视。除了心肌梗死本身带来的风险外,其后遗症同样不容小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一些严重并发症。

      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科魏宇淼教授和杨仕俊主治医师指出,一半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天或1~2周,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最常见的信号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此外还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心动过速等。由于许多患者对疾病不了解或因症状不明显而轻视,没有及时就医,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1. 心律失常

      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和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这种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

      2. 严重的机械并发症

      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心室壁瘤形成等。其中,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是急性心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3%~50%。二尖瓣如同一个左房和左室之间的“单向活门”,保证血液循环由左心房一定向左心室方向流动和通过一定的血流量。二尖瓣返流严重者可出现包括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症状。

      心室壁瘤约占梗死病例10%~38%。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可发生在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地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形成后又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疾病,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室壁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不积极治疗,患者最终会因心力衰竭等原因死亡。

      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这是心脏破裂最常见的一种,心肌梗死后导致心室的“墙体”受损,出现薄弱区。心室游离壁破裂也可为亚急性,即心肌梗死区不完全或逐渐劈裂,形成包裹性心包积液或假性室壁瘤,患者能存活数月。

      约有0.5%~2%的心梗患者会出现室间隔穿孔,室间隔就像是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的一堵墙,心梗后容易出现纤维薄弱,被血流冲出一个破洞。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内,发生率约为10%。正常心脏外面包着一层薄膜称为心包,当出现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穿透整个肌肉层或深达2/3),梗死心肌表面的这层薄膜发生炎症,出现心包炎。患者常有进行性加重的胸痛,疼痛随体位而改变。一旦发生往往是灾难性的,极易死亡。

      其实,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可救治性的,关键是患者从起病到救治的时间越短越好,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如果能在起病后1小时给予急诊介入治疗,每治疗1000例患者,比传统治疗减少50例患者死亡;如果距离起病2~6小时治疗,这一死亡数则减至30例;6~12小时治疗,这一死亡数减少至20例。而12小时后治疗的效果已与传统治疗差别不大。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因此,大家平时多了解点心梗的常识,能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统的严重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在临床治疗中,氧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很多人对此存在误区,认为只要给患者吸氧就能改善病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氧疗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氧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提高吸入气体的氧浓度,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从而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的治疗方法。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氧疗的作用主要是为心肌提供充足的氧气,帮助心肌恢复功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急性心梗患者都需要氧疗。

      事实上,对于一些氧合状态正常的心梗患者,过度氧疗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高浓度的氧气会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甚至可能加重心肌缺血。此外,高浓度的氧气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心肌供血,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那么,哪些急性心梗患者需要氧疗呢?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氧疗:

      1. 氧合状态低,SpO2<90%。

      2. 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症状。

      3. 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

      4.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

      在进行氧疗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

      2. 控制氧流量和浓度,避免过度氧疗。

      3.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急性心梗患者的氧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盲目跟风。正确的氧疗方法才能为患者带来福音,否则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除了心肌梗死的直接危害外,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 心脏破裂: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心壁失去弹性,容易发生破裂。破裂部位多位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破裂后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可迅速导致患者猝死。

    2. 室壁瘤: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发生纤维化,失去收缩功能,导致局部心肌向外膨隆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容易发生附壁血栓,引发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后果。

    3. 附壁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内膜粗糙,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损伤,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

    5. 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损伤,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

    6.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肌梗死后数周或数月内,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症状,称为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为了避免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以下事项:

    1.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遵医嘱规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

    4.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肌梗死,准确的检查方法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心肌梗死检查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可以观察到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1. 特征性改变: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

    2. 动态性改变:心电图表现会随着心肌梗死的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包括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

    二、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心肌酶和心肌标志物的水平,帮助诊断心肌梗死。

    1. 心肌酶:肌酸激酶(CK-MB)是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在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2-3天后恢复正常。

    2. 心肌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它们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也会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诊断心肌梗死。

    1. 心脏CT:可以显示心脏的冠状动脉和心肌梗死的部位。

    2. 心脏核磁共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四、其他检查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心肌梗死,如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

    总之,心肌梗死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一旦确诊为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提高AMI的救治成功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定期会修正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急救指南,而该指南也成为临床上实际操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据。

    最新ESC治疗指南首次明确指出,对于可疑的胸痛病人,无论是门急诊收治,还是急救车运送病人,都应该在医务人员开始接触到患者之后的10分钟内,进行心电图检查。这一规定旨在缩短诊断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以往在心肌梗死急救指南中,只是强调了心电图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但并未具体到什么时间做检查。而最新的ESC治疗指南,则明显细化并具体了相关细节,这对于提高AMI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医疗流程普遍存在问题,对于AMI这一类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时间至关重要。只有完善流程,节约时间,才能抓住抢救的主动权。陈韵岱教授指出,无论是第一时间心电图的检查,还是收到患者之后的心电监护等等,应该针对特殊的胸痛患者,启动相应的快速响应程序。每一家医院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一整套规范化的流程,尽量在短时间采取一切可能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为急救赢得时间。

    除了心电图检查,AMI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硝酸甘油等药物在治疗AM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运动等也对AMI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

    总之,对于AMI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提高诊断效率,完善医疗流程,加强药物治疗和患者管理,是提高AMI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然而,熬夜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熬夜更增加了突发心梗的风险。

      一、熬夜与心梗的关系

      研究表明,熬夜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等问题。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熬夜还会增加吸烟量,从而加重对心血管的损害。

      二、吸烟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血流受阻。同时,吸烟还会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心梗。

      三、如何预防心梗

      1. 戒烟:戒烟是预防心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心血管功能。

      2. 限制熬夜: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生物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4.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四、心梗的急救措施

      如果出现心梗症状,如胸痛、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期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

      2. 采取舒适体位,避免剧烈运动。

      3. 吸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吸氧,有助于缓解症状。

      五、心梗的预后

      心梗的预后与及时救治、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及时救治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症状识别以及预防措施。

    一、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

    1. 立即停止活动: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塞,应立即让患者停止一切活动,采取平卧或半卧位。

    2. 稳定情绪: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3. 高流量吸氧:有条件者可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有助于改善缺氧症状。

    4.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

    5. 及时送医: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6. 心肺复苏:如果患者突然倒地、面色口唇发绀、呼之不应,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争取抢救时间。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识别

    1. 胸闷、胸痛: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能位于胸骨后、左肩、左臂等部位。

    2. 呼吸困难、出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症状。

    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 在我国的社交场合,亲朋好友聚会时,常常会看到有些人一喝酒就脸红。这种现象其实与酒精本身无关,而是因为体内乙醛代谢异常引起的。

    乙醛是酒精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乙醛会在乙醛脱氢酶2的催化下进一步分解为无害的物质。然而,对于部分人群来说,由于乙醛脱氢酶2活性不足,导致乙醛无法被及时代谢,大量堆积在体内,从而引起脸红、头晕等症状。

    除了脸红,乙醛的积累还可能对心、脑、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用药时需要格外小心,以下三类药物需要特别注意:

    1.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但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有25%的人对硝酸甘油无效,其中不乏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这是因为乙醛脱氢酶2活性不足,导致硝酸甘油无法产生足够的血管扩张效果。

    建议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服用硝酸甘油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其他替代药物。

    2. 抗生素

    多种抗生素与乙醛脱氢酶2结合后,会抑制酶的活性,导致乙醛无法及时代谢,从而引起双硫仑反应。常见的双硫仑反应症状包括面部发热、头痛、心跳加快等。

    建议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服用抗生素时,应提前告知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3.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增强血管扩张剂的疗效,但对于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来说,如果同时服用利尿剂和饮酒,容易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起危险。

    建议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服用利尿剂时,应避免饮酒,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总之,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饮酒,尤其是与药物同时服用时。

    2. 在用药前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酒史和过敏史。

    3.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

    4.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梗症状:

    1. 乏力: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无力,甚至无法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

    2. 胸部不适:胸部疼痛或压迫感是心梗的典型症状,常位于胸骨后或左侧胸部。

    3. 心悸气促: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

    4. 憔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5.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心梗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心梗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ACE抑制剂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移植。

    预防心梗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

    心梗患者出院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治疗,并定期复查,以降低复发风险。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诱发因素:

    1. 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尤其是脑力劳动,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斑块破裂,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2.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尤其是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诱发斑块破裂和血小板聚集,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3. 冷刺激:寒冷环境下,冠状动脉容易痉挛,血管突然变窄,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诱发心肌梗死。

    4.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斑块破裂,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5. 情绪波动:长期情绪紧张,尤其是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为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如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治疗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调脂、控制血压、血糖等综合治疗。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