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教育:正视孩子的投机取巧

心理教育:正视孩子的投机取巧
发表人:医疗数据守护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会逐渐出现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例如编造借口、嫁祸于人、逃避责任等。这些行为让家长感到困惑和担忧,担心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投机取巧行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呢?

  一、孩子投机取巧行为的原因

  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2. 缺乏挫折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采取逃避、推卸责任的方式应对。

  3. 缺乏道德教育:家长没有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孩子缺乏道德观念,容易采取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

  二、孩子投机取巧行为的影响

  1. 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投机取巧的行为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可以带来好处。

  2.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投机取巧的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影响亲子关系:孩子的投机取巧行为容易让家长产生失望、愤怒等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三、如何应对孩子的投机取巧行为

  1. 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承担责任。

  2. 注重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学会面对,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避免过度依赖家长。

  4. 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孩子的困惑和烦恼,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

  5.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的关心却可能适得其反。本文将为您揭示父母管教过度的八大信号,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1、过度关注饮食

    许多父母对孩子饮食格外关注,担心孩子营养不足或挑食。然而,过度干涉孩子的饮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孩子的食欲。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口味,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过分苛求穿着

    有些家长过于追求孩子的穿着打扮,甚至为了追求美观而忽视舒适度。家长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活动的衣物,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3、过度干涉学习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应适度关注,避免过度干涉。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

    4、过度关注分数

    分数只是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家长不应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过度干预比赛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避免过度干预孩子的比赛。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非过分关注比赛结果。

    6、频繁联系孩子

    家长应避免频繁联系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成长。

    7、过度询问孩子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隐私,避免过度询问孩子的日常生活。

    8、私自搜查孩子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隐私,避免私自搜查孩子的个人物品。

  • 在忙碌的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尤其在孩子放学后,这个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最佳时机,如何把握呢?本文将围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展开,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

    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学会倾听。当孩子放学回家,不要急于询问“今天作业多吗?”、“中午吃的什么?”等问题。这些看似关心的问题,往往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相反,家长可以尝试用“你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今天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问题,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二、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除了倾听,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询问孩子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感受,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什么是友谊?”、“你如何看待成功?”等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例如,当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家长可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毅力;当孩子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时,家长可以表扬他们的乐于助人。

    四、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陪伴。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兴趣班、户外活动等,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例如,可以多陪伴孩子,多与他们沟通,多关注他们的需求。

    总之,与孩子沟通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家长要善于倾听、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优点、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最近发生的儿童性侵事件让家长们心如刀绞,更让为人父母的我们忧心忡忡:我们视若珍宝的孩子们,我要如何才能保护好你?!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生活在如同舒曼《童年》组曲中所描绘的纯真美好无忧无虑的世界中,但真实世界却并非如此。数据显示网络上约有750000名儿童性侵者在搜索儿童性玩具。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数据2018年被曝光的儿童(<18岁)性侵案例达317例,受害儿童超过750人,年龄最小仅3岁。在此环境下,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今天,39健康网请来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朱大倩,让她来给大家聊聊其中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性教育和演习至关重要保护我们的宝贝,首先要做的就是扎紧篱笆,不让坏人有机可乘。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成人的保护职责无可推卸,尽量不要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从“女童保护”近几年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非常高,2014年达到87.87%,2018年为66.25%。因此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邻居或朋友看管,慎重考虑让未成年孩子出去寄宿和独自离家念书。再好的牧人也会有打盹的时候,超人妈妈也会有防范不到的角落。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必然要开始学习逐步离开家长。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带“保护网”。2018年750例受害人中7-14岁学龄期儿童的比例高达58.67%。2014年调查显示仅20%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当面对“如果有人不经要摸你或脱你衣服,你知道如何求助和自救吗”这一问题时,14.6%的孩子选择“不知道”。在选择“会”的85.4%的人中大多对防性侵知识也仅有粗浅的一知半解,一些错误的认识甚至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危及自身安全,造成恶性后果。正确的性教育和演习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有一个美国防性侵的7分钟动画短片“how to tell your child”可以非常简短地教会孩子分辨出不安全的人和环境,学习如何拒绝并保护自己。对于儿童来说除了单纯的口头教育外,必须把这些原则情景化,通过一些小游戏、角色扮演、情景问答等方式反复演习,这样当孩子遇到危险情况时才能把理论化为行动,真切地保护好自己。重建安全感避免二次伤害要使我们的“篱笆”和孩子自带的“保护网”发挥最大作用,必须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保证每天都拨出一小段时间,放下所有的事,单纯地享受快乐轻松的时光。这对于建立亲子感情和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临近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的害怕恐惧只有在这样温暖,接纳,不被判断的时刻才能放心安全地讲出来。当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发现他们的变化,尽早给予保护、支持和帮助。对于已经遭遇到这些不幸的孩子更是如此,迅速脱离伤害环境,即刻启动安全保护,医治身体上的创伤,避免接触不必要的相关事件媒体信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在意和保护能力,帮助她/他重建安全感。告诉孩子这不是她/他自己的错误,表扬勇气,为她/他能选择正确保护自己的行为而给予赞赏。努力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要让孩子有因此事“受惩罚”的感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有条件的话尽早给予心理支持干预。在此过程中家长积极主动,保持情绪稳定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让孩子在家里得到更好的休息,尽早康复。愿天下无伤害,愿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孩子们,更愿他们都成为智慧勇敢的宝贝!

  • 孩子的‘偷拿’行为,往往让家长感到困惑和失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偷拿’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1. 混淆‘我’与‘你’的界限

    年龄较小的孩子(2-3岁)往往无法区分‘我’与‘你’的界限,也无法理解‘偷’与‘拿’的区别。在他们眼中,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因此会毫不犹豫地拿走。他们缺乏规则意识,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有限。

    2. 需求未被满足

    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节俭精神,几乎不给孩子零花钱。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愁吃穿,他们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爱好和欲望。当看到同学或朋友拥有某样东西而自己无法得到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偷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 发泄不满

    部分孩子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挫折时,可能会用偷窃来发泄不满或反抗。例如,幼儿园里老师偏爱某些孩子,让他们随意玩玩具,而一些受冷落的孩子可能会私下拿走别人的玩具。此外,一些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也可能通过偷东西等行为来换取家长的关注。

    4. 不良榜样的影响

    近年来,偷菜游戏在网络上盛行。一些家长沉迷于其中,却未意识到孩子可能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将‘偷’视为一种游戏。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家长应采取以下步骤:

    1. 平息怒火,了解原因

    家长首先要冷静下来,然后以友善的态度了解孩子偷窃的原因。要分析孩子说出的理由是表面还是深层的,以免治标不治本。

    2.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家长应避免体罚和忽视孩子,而是要分析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例如,如果孩子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偷窃,家长应告诉他应与父母沟通;如果孩子长期被忽视,家长应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家长应与老师沟通。

    3. 制定规则,预防为主

    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和物权观念,告诉他未经允许不能随意动别人的东西。同时,家长可以适度给孩子零花钱,并教会他们有计划地使用。此外,家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们的言行。

  • 忙碌妈妈制造亲子时光的秘诀

    忙碌妈妈制造亲子时光的秘诀

    对于忙碌的妈妈来说,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为了一个难题。以下是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妈妈们充分利用时间,与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①充分利用清晨5分钟

    清晨是和家人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好时机。妈妈们可以利用这5分钟,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互动,例如:一起做早操、听故事、分享彼此的梦境等。这些简单的互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心,同时也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②共享放学后的美好时光

    放学后是孩子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妈妈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孩子回家。例如:准备孩子喜欢的晚餐、一起完成家庭作业、一起玩游戏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③晚餐的互动交流

    晚餐时间是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好时机。妈妈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这也是一个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好机会。

    ④睡前制造意外惊喜

    睡前是妈妈们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的好时机。妈妈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小惊喜,例如:为孩子讲故事、唱儿歌、拥抱、亲吻等。这些简单的举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同时也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夜晚。

    ⑤利用碎片时间陪伴孩子

    忙碌的妈妈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陪伴孩子,例如:在等车、排队、午休等时间,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互动,例如:玩智力游戏、猜谜语、分享彼此的想法等。这些碎片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心。

    总之,忙碌的妈妈们要善于利用时间,与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方法,相信妈妈们一定能够度过一个温馨、幸福的亲子时光。

  • 我从小就和妈妈睡在一起,直到现在我都还在和她共享一张床。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我开始有了恋母情结的想法。每当我靠在妈妈的怀里时,我会感到一种奇怪的温馨和安全感。这种感觉让我很难放手,但同时也让我感到非常自卑和害怕。

    我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常的,但我无法控制自己。每次我试图和妈妈分床睡,她总是坚持让我和她一起睡。我从来没有勇气告诉她我的真实想法,因为我害怕失去她,害怕她会离开我。

    我开始在网上寻找帮助,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专业的医生来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终于,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个心理医生,他非常耐心地听我倾诉,并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

    他告诉我,恋母情结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建议我首先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然后尝试和妈妈进行沟通,告诉她我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他也教我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帮助我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自我调节,我终于能够和妈妈分床睡了。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我知道这是我必须走的一步。现在,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了,也不再那么害怕和自卑了。

    恋母情结的治疗和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恋母情结的常见症状包括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性幻想,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易感人群通常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常的亲子关系和性教育的人群。 推荐科室 心理科 调理要点 1.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尝试和母亲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3.学习自我调节的技巧,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 4.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避免过度依赖和性幻想。 5.如果必要,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来辅助心理治疗。

  •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早教市场日益火爆。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否真正为孩子选择了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呢?本文将以朱庆澜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论为引,探讨亲子早教的重要性,并对当前早教市场的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朱庆澜先生曾说过:“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岁进入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在于“第一道染缸”。也就是说,孩子6岁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那么,在亲子早教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做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2. 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品质。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基本生活技能。

    4.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5. 避免过度干预:在亲子早教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避免过度干预,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在当前早教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早教机构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一些家长过度追求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警惕。

  •   《健康生活,从“坏”父母做起》

      ——颠覆传统的育儿观念,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被称为“希望”的孩子们偶尔也会“挑战”父母的底线,然而他们这样做却是被允许的,而且是必须被允许的。在父母面前,孩子们都拥有特权,并且这种特权都还是由父母亲自授予的。

      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对父母而言似乎益处不大,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仆人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探测出,父母的容忍底线究竟在哪里,他们的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容忍,依然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不太乐观,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今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即“孩子需要恶劣的家长”,凑巧这个话题上周也在北京电视台早7点的节目上进行了讨论。“坏”父母是如何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德国的教育专家提尔·巴斯蒂安在本书中为您做了精彩的讲解。

      话题一 父母一定要鼓起勇气

      如果有父母起初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在这种教育方式失败以后,又开始重新约束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各种各样的约束好像是在某个时间,突然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么孩子一时间肯定会很难理解父母的做法,会认为他们恣意专断,反复无常,所以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应该尽量少出现,最好完全不要出现。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应该始终为孩子设定一些限制。如果孩子打破了某些来自父母的限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孩子偶尔做出一些所谓的出格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权利——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更好的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们必须要这样做。对于已经适应了界限内规则的人群而言,如果有一天限制消失了,他们会很小心的去尝试踏到界限以外的地方,而一直被父母管着的孩子更是乐意如此,并且他们还会乐此不倦。至于父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们那些微小的、持续的、必要的逾越行为,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也正是现在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的中心话题。

      精彩选读:父母不要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成“小王子”“小公主”

      精彩选读: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否则父母也会被孩子“换掉”哟

      精彩选读:父母和孩子——“辈分之间的战争”如何双赢?

      精彩选读: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

      话题二 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

      针对孩子们遭遇的这些错误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应时而生:“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确实富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父母们完全按照这个指示行事的话,那么真理在无限度的被夸大后也会变得扭曲。因为这样一来,情况很可能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上:前面提到过的这一理论(即“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限上升,发展成另外一种说法:“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应加以任何干涉,他们应该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后一种说法并没有被人明确提出来,但它确实是明显隐藏在第一种观点之后的。现在还真有一些父母主张完全开放式的教育。起初他们或许还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具有所谓的独立自主性,但最后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被自己的孩子折磨的疲惫不堪,然后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让孩子们相信,所有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固然是好的(事实上,孩子们并不能坐到这些……),但是扪心自问一下,父母有必要将“独立自主”提高到这样的程度吗?

      精彩选读:让孩子自然的爱父母

      精彩选读:不是玩伴,而是父母

      精彩选读: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扮演至关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误区,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成长。

    近日,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关于父亲责任的讨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的因素》一书中,将父亲分为5种类型,对孩子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1. 被动型父亲

    这类父亲要么行为被动,要么态度被动。行为被动型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参与度不高,与孩子保持距离;态度被动型父亲则心态消极,无法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这类父亲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表达。

    2. 民主型父亲

    民主型父亲耐心、细腻、循循善诱,与孩子像朋友般相处。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适当的规则和引导。这类父亲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自信心强,容易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缺席型父亲

    缺席型父亲忙于工作,忽视孩子的陪伴。这类父亲的孩子在处理与权威人士的关系方面存在困难,易产生敌意和愤怒。

    4. 专制型父亲

    专制型父亲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喜欢灌输自己的观点。这类父亲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性格懦弱,难以成大器。

    5. 炸弹型父亲

    炸弹型父亲动辄发火,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类父亲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父亲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努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如何把握教育的宽严度,却是一门学问。管教不足,孩子可能缺乏规矩,养成坏习惯;管教过严,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被动,缺乏创造力,甚至自信心受挫。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判断管教是否过于严格的有效方法。以下列举了7种可能表明管教过于严格的行为:1. 孩子不敢或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2. 孩子对轻微的批评过于敏感;3. 事无巨细,孩子都要征询父母的意见;4. 孩子常说父母不爱他,担心被抛弃;5. 不懂为自己辩护,即使受委屈也不敢说;6. 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做不好;7. 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学习父母打骂的方式对待同伴或玩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尊重孩子。 孩子不敢表达自己,说明他的想法很少被重视。父母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耐心倾听,从中找到自己的教育误区。

    2. 发现孩子的优点。 总被批评和否定,会使孩子变得敏感,缺乏自信。父母要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一味惩罚孩子。

    3. 允许孩子犯错。 错误本身是孩子成长的宝贵经验,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

    4. 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 当孩子犯错或与他人争执时,父母要耐心了解整个情况,避免盲目指责。

    5. 戒打骂。 打骂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6. 家长的示范作用。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7. 温柔的权威。 父母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确保孩子能够执行。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