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注自己的焦虑

关注自己的焦虑
发表人: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陷入emo了” “累了” “焦虑睡不着”……

 

在这些熟悉的口头禅里,是否发现我们很容易陷入各种焦虑之中?加上网络上各种花样焦虑的讨论,我们好像总觉得自己不够理想,不够优秀。当我们在焦虑时,我们在焦虑什么?

 

 

焦虑的本质,是对现实的不满足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铺天盖地的信息都在灌输着相似的观点:谁谁谁那么年轻就很成功了,你已经被同龄人远远抛下了。

 

 

各种各样的期望与比较就像一个个紧箍咒往你头上套,让你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焦虑。

 

朱德庸说: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成为不了我们希望成为的人;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越来越焦虑。焦虑不仅影响心情,身体上的不良症状也会随之发生。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情绪的失控,比如焦虑、担忧、恐惧、无助或悲伤;你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好、食欲减低、身体疼痛等身体反应;你也可能会感到坐立不安,懒言懒语,做事变得莽撞冲动等,如果没有很好的调整,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那么,读着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经历焦虑呢?如果你也正被焦虑所困,不妨尝试下面几个自我调整方法。

 

1、呼吸及肌肉放松法。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的呼吸可能会变得急切而且短促,你可以试着放慢你的呼吸,慢慢地吸气,并在心里从1数到3,再慢慢地呼气,同样从1数到3,同时放松你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从你的脚趾到你的头部。反复几次,你将会慢慢平静下来。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有度,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有学习工作时间,也要有放松娱乐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坚持运动,日常可进行慢跑、游泳、爬山等有氧运动,可有效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的情绪。

 

 

3、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让你感到开心的小事。当你感到特别焦虑的时候,不要硬扛。放下手中的事情,清空你的大脑,去做一些让你开心和放松的事情。

 

不妨试着远离你的社交软件,给自己留一个独处的时间,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小事。可以是读书,可以是打扫房间,甚至可以是玩一会儿自己喜欢的游戏。

 

一个人的情绪也是此消彼长的。开心的情绪多了,焦虑的情绪自然就消减了。

 

4、活在当下。有句话说的好:别去展望那些遥不可及的前景,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应付眼前的事物。

 

未来都是遥不可及的,立足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试着将自己带回到当下,网络上一些“正念”的音频可以协助你。

 

 

5、学会筛选信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心情不好再接触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会加重情绪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控制好信息的摄取量,学会辩证地、科学地看待信息,倒不如放下手机,增加一些娱乐或者锻炼的时间。

 

6 、自我和相互的激励和肯定。当我们内心正能量越来越少的时候,非常需要自我的肯定,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或者面临的困难,更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可能解决的方法。同时,来自朋友、工作团队,大家之间的相互鼓励和肯定支持也很重要,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为我们内心正能量充电,避免耗竭。

 

7、监测你的焦虑。每天监测你的焦虑——什么时候最好,什么时候最差,总结情绪的规律并计划你每天或每周的生活,这会帮助你增强对情绪的掌控感。

 

8、最后,坚定信念和信心是必须的。消除压力来源是最好的办法,但人的能力有限,且易受客观环境影响,所以信念就变得非常重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无疑是最佳的减压手段。此时此刻,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焦虑就像一个追着你跑的小怪兽,你越是因为害怕而四处逃窜,反而越是无法摆脱它。面对焦虑的情绪,一味硬抗只会越来越糟糕,最好的办法是对症下药,寻找到适合的途径去化解它。

 

但如果你通过尝试各种方式都没有效果,且焦虑的心理状况还在不断恶化,难以专注日常生活工作的时候,甚至经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产生其他身体不适——也可以考虑向精神心理科医生咨询求助。

 

向专业人士倾诉,不仅能得到专业疏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更有方法和效率,避免从焦虑情绪发展为焦虑症。

 

人生难免坎坷,愿大家都能在焦虑的波涛中化险为夷,活出快意的人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障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是基本组成部分。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人民日报组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或许是一年之中最为舒适的一段时间了,气温刚好,阳光明媚,在这样的时节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自然风光,可以说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感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就有研究者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亲近自然来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Passmore和Holder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亲近自然有理论依据吗?

     

    亲近自然能够让人变得快乐,这是我们通过日常体验发现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理论依据呢?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

     

    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认为自然环境存在丰富的刺激,因此可以调动我们的非自主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从而使我们的集中注意得到修复;

     

    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我们有亲近自然的本能,并且自然会本能地唤起我们的情绪;

     

     

    生态存在积极心理学(Eco-Existential Positive Psychology)则认为与自然接触能够减少我们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使我们感到幸福。

     

    亲近自然真的能带来益处吗?

     

    说了这么多理论,那么亲近自然是不是真的能够带来益处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Passmore和Holder(2016)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他们将被试分成自然干预组、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各个组别的操作如下:

     

    自然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自然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人造物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人造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控制组:与以往的日常生活保持一致。

     

     

    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意义感、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与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相比,自然干预组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显著更高。这表明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的确带来了益处。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者还统计了三组被试过去两周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自然干预组并没有在自然环境中待更长的时间,而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加以关注就使他们更加快乐、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更高。

     

    研究还发现了什么?

     

    除了干预效果外,研究者还对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分析,他们对自然照片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编码之后,提取出了对应的情绪词汇图(如图1、图2所示)。

     

     

    可以看到,自然照片的描述中更多出现敬畏、自由、希望、平静、活力等词汇,这些词汇全都是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汇;

     

    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中则更多出现时尚、安全、自豪、厌恶、嫉妒、压力、疲惫、羞愧、愤怒等词汇,这些词汇更多以消极情绪为主。这进一步表明自然景物会更多地唤起我们的积极情绪。

     

    另外,研究者还调查了参与者的感受。有许多参与者提到通过这项实验,他们认识到了周围的环境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的;一些自然干预组的被试提到自己之前就意识到自然可以带来积极情绪,因此这项实验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另一部分的被试提到他们没有想到自然会给情绪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人造物干预组也有部分被试提到认为相比于人造物,自然景物或许可以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尽管这一组被试的指导语中并没有任何与自然有关的信息。

     

    为什么要选择自然干预?

     

    这项研究表明,自然干预能够提高积极情绪、增强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法,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还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①自然干预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研究发现在人造物干预组中,也有被试主动提到了自然景物会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这表明人们更容易被自然所吸引,因此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或许是被试更加喜欢也更容易坚持下去的干预方法;

     

    ②自然干预非常方便。

     

    自然干预并不要求人们花更多时间待在自然中,也不需要对生活方式做出很大的改变,被试需要做的仅仅是“注意”他们身边的自然景物并拍照上传,因此自然干预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干预方法。

     

    说了这么多,不如行动起来吧。趁着天气正好的时候,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多多亲近自然吧~

     

    参考文献:

    Passmore, H. A., & Holder, M. D. (2016). Noticing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two-week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018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注,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身心健康密切关联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积极求助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相反,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关注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

     

    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

     

    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我们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 很多人的高血压与焦虑、压力有着紧密的关联。治疗建议采取综合性的方法。首先,应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应对焦虑和压力。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技巧、冥想和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状态。

    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定期锻炼、健康饮食、足够的睡眠,以及寻找适合个人的应对策略,都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药物治疗也可能是一个选择,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何时何地都在选择,所以很多人认为最艰难的也就是它了,由此出现了大批的“选择困难症”者,不信你看Dr.京办公室里的这几位同事:

     

     

    他们几个人都是典型的“选择困难症”者,或许大家伙儿在生活工作中也总是出现类似的情况,每次做选择都是一场对身心的考验,这是为啥呢?

     

     

    选择困难症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完美主义的非正常心理,大家对自己过于严格要求,甚至达到了极度苛刻的程度,希望自己的决定必须是最理想化的选择。

     

    比如最美的、最合适的、最好吃的、最划算的,于是本来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也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难以选择。

     

     

    从小到大,任何事情都被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年轻人,很少自己做主,凡事都由爸爸妈妈安排好,遇事不决的时候,第一时间也是让别人帮下决定,自己逃避这个过程。

     

    已经是成年人的她却没有成年人的心智,依旧像个小孩子。

     

     

    有些小事情,如何选择无关紧要;有些大事情,如何选择却可能会影响人生轨迹或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像读哪所大学,做什么工作。

     

    由于实在太重要,选择者害怕承担抉择后导致的错误后果,这就让他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

     

     

    以前没得选择,后来......选择实在是太多了!自从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各种各样的产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为选择带来了困难。

     

    同一品牌口红竟然有那么多种颜色,同一类型餐厅竟然有那么多家,古代人到了现代估计也会挑花眼。

     

    上面是四种容易导致“选择困难症”的原因 [1],不知道哪一种更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呢?

     

    不过即使全中也不用担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选择困难,严格意义算起来,它并不是“症”。

     

     

    选择困难症又叫选择恐惧症,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上都没有对它进行医学上的定义和分类。

     

    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焦虑障碍分类下,包含了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并没有选择恐惧症 [2]

     

    我们说的恐惧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病理性的恐惧,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比如说特定恐惧症就是对一个或少数特定事物、情景或活动存在不合理的恐惧。

     

    这种恐惧存在明确的恐惧对象,包含动物、自然环境、血液-注射-损伤、场景和其他刺激物。 

     

    另一类就是“原来你也恐惧这个”的流行恐惧,尴尬抠地恐惧症、选择恐惧症、周一恐惧症、花生糖沾到上颚恐惧症......这些都是创造出来的词语。

     

    一旦你听说了这个“症”,自己又很符合,然后就自动归为其中一员了。

     

    人生在世,多多少少会害怕点儿什么,害怕选择也是正常的,所以选择困难症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习惯。

     

    只有当它影响了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时候,才需要把它当作病来看待,看其是否有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掺杂其中。

     

    医学上对疾病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都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疾病的定义、诊断、治疗也有所改变。

     

    或许以后对选择恐惧了解得更深入,它可能真的会成为一种真的恐惧症。不过以后是以后,现在对于折磨人的选择恐惧,要靠什么来帮助自己做选择呢?

     

     

    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会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如果连自己都了解不清,何谈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所以在清楚自己的适合以及所需后,记住它,每次多选时都依据它来做出选择,这样既轻松又不留遗憾。

     

     

    采用罗列优缺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选择,比如存在多个选项的时候,在手机或笔记上写上这几个选项,尽可能完善地写下每一个的优缺点,相互对照比较,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清晰直观地下决定。

     

     

    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从审视到评估,从主动选择到勇敢面对,必要时可以像恐惧症患者的暴露治疗一样,迫使自己快速做决定,坦然面对结果。

     

     

    评估型的决策者要苦苦找到 100 分最优解才做决定,行动型的决策者则会少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有 70 分的满意解就果断决策。如果为了选择而踌躇不前,不如先选一个向前走着 [3]

     

    以前是没得选,现在选择多了就容易选择困难,在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困难症”其实没啥事,不要给自己压力,免得因此发展成焦虑。

     

    大家在选择和取舍的时候围绕自己想要的和喜欢的就行,选错了也没关系。

     

    参考文献:

    [1] 方晓. 走出选择恐惧症[J]. 双足与保健,2016(5):57-58.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lington 2013.

    [3]杨剑兰.做到这三点,你的选择困难症就有救了[N]. 科技日报,2020-01-08(008).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自从被诊断为焦虑障碍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深知,要想摆脱焦虑的困扰,寻求专业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朋友的推荐,我了解到京东互联网医院,一个可以在线咨询医生的平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注册了账号,并预约了一位精神科主治医生。

    医生的热情和专业让我感到很安心。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并根据我的需求开具了处方。虽然医生没有面对面地为我诊断,但他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感到十分满意。

    在线上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医生不仅关注我的病情,更关心我的心理健康。他告诉我,焦虑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这让我重拾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如今,我已经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一段时间了。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感谢那位热心的医生,是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心中满是焦虑。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感到焦虑时,就会上网寻求帮助。那天,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一位来自临床心理科的医生成为了我的咨询对象。

    医生***的声音很温和,他耐心地听我讲述我的困扰。我告诉他,我已经有三年多的强迫思维,每天都会担心害怕,有时候甚至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

    医生***没有急于给我开药,而是先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工作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可能是过去的经历对我的心理产生了影响。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了生活习惯,开始尝试心理咨询。虽然过程并不容易,但我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我开始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而不是逃避。

    如今,我已经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我知道,这离不开医生***的帮助。他的专业知识和耐心倾听,让我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 您好,我是陈医师,非常感谢您的信任,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呢?

    我想买两盒盐酸帕罗西汀片。

    1、请问您是患者还是家属?如果是家属的话,请说明一下具体的关系。

    2、请问患者在线下医院确诊的是什么疾病?

    3、同时需要跟您确认,是否存在以下情况:①存在药物、食物过敏史;②近期血压、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或体检报告等存在明显异常;③有青光眼病史;④目前或者近期服用司来吉兰、吗氯贝胺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⑤病情不稳定,存在明显的自伤、自杀等消极冲动行为;⑥目前在备孕、怀孕或者哺乳。

    如无以上情况请回答“无”。

    本人

    病情稳定吗?哪个品牌规格的?

    乐友,20片装

    好的

    医生,请您帮我开具处方或用药建议。

    处方详情

    处方创建=

    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

    点击卡片后您可直接预约药品,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

    用药前请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禁忌,注意事项,如无禁忌可以使用我为您开具的药品,如您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请您及时线上咨询或去线下就医。建议您定期复诊,病情严重或者病情明显波动加重,建议您线下公立医院就诊治疗!

    处方已使用

    患者已购药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 2023年6月30日,一个无锡市的家庭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他们的孩子被确诊为焦虑障碍,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孩子的父母开始四处寻找治疗方法,甚至在网上搜索各种偏方和药物。他们遇到了许多所谓的“专家”,声称可以用一些神奇的药物同时治疗焦虑和早泄。然而,这些信息让他们更加困惑和担忧。幸运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通过京东健康进行在线问诊。

    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交流后,孩子的父母得知了正确的治疗方法。医生详细解释了焦虑障碍的症状和治疗原则,并强调了阿立哌唑片的重要性。医生还建议孩子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来缓解焦虑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他的抽动减少,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父母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满意和感激。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职业操守,保护孩子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他们也遵守了医疗行业的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提供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调理建议。医生还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和选择,鼓励他积极参与治疗。孩子的父母深刻体会到,在线问诊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并且他们也意识到,寻找可靠的医疗信息和专业的医疗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 那天,我独自坐在书房里,手机屏幕上闪烁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标识。自从去年十二月的感情波折后,我的生活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失眠、焦虑、心慌,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我鼓起勇气,向屏幕那头的医生倾诉了我的困扰。他耐心地听我讲述,用温暖的话语安慰我,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很可能是焦虑症,建议我考虑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

    我开始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但当我测过焦虑测评,结果显示中度焦虑时,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我挂了心理科,踏上了治疗之路。

    医生告诉我,精神科不分内外科,让我放下心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前往了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虽然刚开始服药时有些不适,但渐渐地,我感受到了病情的改善。我的睡眠质量提高了,心慌、心悸的症状也减轻了许多。

    如今,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整日焦虑不安的我。我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感激那位为我提供帮助的医生。他让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坐在家里,心中却充满了焦虑。我叫小杨,患有焦虑症,已经吃了三个月的欣百达了,但效果并不理想。

    我开始尝试线上问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线希望。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包括每天服用90毫克的欣百达和20毫克的帕罗西汀,以及晚上服用的劳拉西拌。

    ***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并告诉我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可能会造成五羟色胺综合征。他建议我不要同时使用这两种抗抑郁剂,如果焦虑症状缓解不理想,可以考虑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然而,我所在的地方医疗资源有限,很难找到合适的医生。尽管如此,***医生仍然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并告诉我可以尝试逐渐减少欣百达的剂量,以帕罗西汀为主。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给出了治疗方案,还鼓励我要有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让我对病情有了更多的信心。

    尽管我所在的地方医疗条件有限,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治疗,我的病情一定会有所改善。

    感谢***医生,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让我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 互联网医疗:温暖与专业的守护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智能手机,心情有些沉重。自从2023年8月14日在湘雅二医院确诊为焦虑障碍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了线下的紧张治疗后,我开始尝试线上问诊,寻求一种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线上问诊的过程非常简单,我只需要在手机上填写一些基本信息,然后选择了一位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医生***非常耐心,他首先询问了我目前的用药情况,包括氟伏沙明和奥沙西泮的剂量,以及病情是否稳定。我告诉他,我现在只服用氟伏沙明片,病情相对稳定。

    医生***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睡眠情况、饮食和日常活动等。我告诉他,虽然病情有所改善,但睡眠还是有些问题。他告诉我,这是正常的恢复过程,并建议我继续按照处方用药,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收到了一份详细的处方,并被告知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医生***的专业和关心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他告诉我,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要立即停止用药并联系他进行复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病情逐渐稳定,医生***也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我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医疗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医疗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专业和关怀。他们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更能够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我相信,在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我们的健康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 我曾经是一个生活中充满阳光的人,总是乐于助人,笑容满面。然而,自从我被诊断出患有焦虑障碍后,我的生活就像一场噩梦。每天都被恐惧和不安所笼罩,无法集中精力工作,甚至连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也变得困难重重。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这种状态,包括运动、冥想和心理咨询,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

    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预约了一位精神心理科主治医生,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复。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在线咨询,他根据我的病历和口述资料,诊断出我患有焦虑障碍,并开具了马来酸氟沙明片的处方。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医生也很专业和耐心,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

    在服用马来酸氟沙明片的过程中,我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药物的副作用也很小,几乎没有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同时,医生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包括定期复查、避免饮酒和操作机械等。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

    然而,我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除了焦虑障碍外,我还发现自己有早泄的症状。这种情况让我非常尴尬和无助,甚至开始影响我的性生活。于是,我再次联系了那位医生,询问是否有药物可以同时治疗早泄和焦虑。医生告诉我,虽然马来酸氟沙明片主要用于治疗焦虑障碍,但它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早泄的症状。他还建议我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进行一些心理调理和锻炼,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Kegel运动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我的早泄症状有所改善,焦虑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我深深感激那位医生和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他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信心。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够帮助到其他同样遭受焦虑和早泄困扰的人。不要因为疾病而感到羞耻和孤独,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是最重要的。同时,线上问诊也是一种非常便捷和有效的方式,值得尝试。

  • 我的线上医疗之旅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在家中享受着午后的宁静。突然,一阵剧烈的头痛让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计。想到之前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的焦虑症,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寻求帮助。

    在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医生非常耐心,首先询问了我是否是患者本人,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便开始了详细的问诊。我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包括头痛的症状、用药史以及过敏史等。医生一边听,一边在电脑上记录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我对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医生在询问完我的情况后,告诉我目前没有药物和食物过敏史,也没有相关禁忌症状和不良反应。随后,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

    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处方详情,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无比的安心。我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病情逐渐好转,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带来的便利。在忙碌的生活中,线上问诊让我无需奔波于医院,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感谢这位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 强迫症和洁癖虽然都涉及到强迫性的行为,但它们在症状性质、控制能力、社交影响、心理压力以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患者通常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合理,但难以控制。洁癖则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患者难以摆脱强烈的清洁欲望。在社会交往中,强迫症患者可能因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等行为感到尴尬或不安,而洁癖患者则可能避免与他人分享个人物品。心理压力方面,强迫症患者因无法停止某些想法或行为而感到极度压力,洁癖患者则因害怕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污染而导致心理负担。治疗上,强迫症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洁癖可能需要采用暴露疗法。无论是强迫症还是洁癖,都应关注心理健康,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