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胃溃疡应该如何预防?

胃溃疡应该如何预防?
发表人: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降低等因素有关,胃溃疡一旦发病,病程长且容易复发,甚至引发穿孔、恶变、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实现溃疡尽快痊愈、避免复发和出现并发症的目的。

 

 

一、胃溃疡的发病特点

 

胃溃疡最大的发病特点是病程长、慢性发病,除少数患者在发病初期立即就医痊愈外,多数患者发病时间可达几年或十几年。

 

胃溃疡具有易复发的特点,除极少数患者一次发病治愈后不复发外,大部分胃溃疡患者会伴随着发病与病情缓解的周期性交替,呈现出胃溃疡急性活动期、愈合期、形成瘢痕期和病情缓解期周期性交替,发病期一般为几个月,缓解期为数月或几年,发病频率因患者个人体质、治疗情况、巩固措施等存在差异,引诱溃疡复发的因素包括精神因素、情绪因素、饮食因素和季节因素等,一般在深秋或冬季天气寒冷或温差幅度大的季节容易发病。

 

胃溃疡发病伴随节律性疼痛症状,一般在餐后出现持续一两个小时的疼痛,到下次进餐后继续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出现在餐后两三个小时后并持续到下次进餐,疼痛症状在服用制酸剂后可缓解;腹痛同样表现出节律性特征,一般在餐前、半夜出现,空腹时腹痛症状明显,一旦疼痛的节律性特征出现变化,就表明病情发生变化,需要尽快就医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 预防胃溃疡的方法

 

1、坚持长期服药

 

因为胃溃疡是个慢性病,且易复发,要使其完全愈合,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切忌症状稍有好转,就骤然停药,也不可朝三暮四,服用某种药物刚过几天,见病状未改善,又换另一种药。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如果因疾病需要必须服用,必须遵守医嘱,配合些其他辅助药物,或放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的不良反应。

 

2、避免精神紧张

 

胃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胃溃疡的治疗影响很大。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因此,胃溃疡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胃溃疡的关键。

 

3、 养成生活规律,注意气候变化

 

胃溃疡患者生活一定要有规律,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因为过度劳累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胃溃疡部位的愈合。溃疡病发作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溃疡患者必须注意气候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4、规范用药

 

胃溃疡患者要避免服用地塞米松、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容易对胃黏膜产生损害的药物,如果病情确实需要服用该类药物,也要向医生讲明原因换其它药,或配合保护胃部的药物一起服用,减少药物对胃部的不良刺激。

 

5、 注意饮食卫生

 

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偏食、挑食、过量进食冷饮冷食或饥饱失度,嗜好浓茶、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均可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不利于溃疡部位的愈合。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饥饱适中,细嚼慢咽。

 

 

日常饮食也很重要,多吃可改善胃溃疡的食物,如鸡蛋三七炖、佛手扁薏粥、花生牛奶蜜等,具有益气补虚、健脾化湿的作用,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胸闷腹胀效果很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发炎”,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症状,鼻炎、扁桃体炎、肠胃炎……严格来说,炎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病理过程。

     

    我们生活在充满细菌的世界里,可以说没人能逃过炎症的侵袭。有人认为,炎症是小毛病,扛一下就过去了;还有人视它为洪水猛兽,稍有苗头就开始吃药。

     

     

    我们常说的炎症到底是什么?它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才能与炎症和平相处?《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任菁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牟建军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1/6的癌症由炎症引起

     

    炎症属于基本免疫反应,是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损伤因子)时,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在机体组织出现损伤时,会引发炎症反应,以防止感染的扩散、清除坏死组织、恢复器官功能。如果人体没有炎症反应,机体将不能控制感染并修复损伤。

     

     

    放任发炎不管,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当炎症局部病变较严重,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会出现全身性反应,例如发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寒战、厌食等。严重的全身感染还可引发败血症,甚至导致休克。

     

    炎症反应是一些重大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世界卫生组织属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这些感染,多数就是我们俗称的“发炎”。

     

    炎症是多种疾病的源头

     

    一般认为,在可控范围内的炎症反应是有益的。一旦失衡,会产生一些炎症因子,对正常的器官和组织造成伤害。

     

    糖尿病

    炎症反应引起胰岛素抵抗;此外,炎症刺激脂肪细胞异常代谢,分泌过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加速了糖尿病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系统疾病

    炎症失控会产生神经毒性,损伤神经元细胞。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脑内的一些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加剧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

     

    肥胖

    当脂肪堆积分泌过量的脂肪细胞因子时,会引起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会加剧这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

     

     

    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究其根源都是由免疫紊乱导致炎症因子侵入血管壁内部,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发作。

     

    癌症

    在慢性炎症中,修复再生需要细胞增殖,细胞分裂越多,DNA复制出错的几率就越大,增加了产生癌细胞的几率。若微小癌细胞日积月累集结成团,就会形成恶性肿瘤。

     

    抑郁

    炎症是抑郁症的病因之一,慢性炎症的轻微增加都会导致抑郁症风险增大。抑郁症发病期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和炎症反应都比较活跃。

     

    6种饮食习惯会“促炎”

     

    日常饮食与炎症的发生息息相关。以下6种饮食习惯,可能让炎症悄悄找上你。

     

    1 吃得太精细

    大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等,这些精加工主食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血糖反应较高,而高血糖会使炎症反应上升。

     

    2 高糖、高盐饮食

    蛋糕、巧克力、甜品等高糖食物,会让血糖波动较大,导致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还会消耗体内大量的B族维生素,导致炎症反应升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发现,高盐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进而造成血管炎症。

     

    3 常吃加工肉类

    熏肉、腌肉、火腿、烤肉等,都会带来促炎物质,包括多聚芳烃、杂环胺类等。

     

    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都富含饱和脂肪,长期摄入过多易导致肥胖,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炎症。

     

    4 零食吃太多

    包装上有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这样的字眼时,这些食品中大概率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会升高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与它造成的脂质代谢途径紊乱有关。

     

    5 常吃快餐、油炸食品

    常见的西式快餐和一些油炸食品的饱和脂肪含量很高,不但会促进炎症反应,对体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6 经常饮酒

    酒精不仅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健康细菌,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诱发炎症反应。

     

    做好4件事给身体“消炎”

     

    引起炎症的原因,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DNA的损伤、端粒功能异常、表观基因组破坏、有丝分裂信号异常和氧化应激等;

    ▶外源性因素:感染、外界环境及毒物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

     

     

    内源性因素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来避免或控制炎症。

     

    远离污染环境

    高温、低温、紫外线和放射线等物理因子,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强酸、强碱和甲醛等化学因子,以及不当使用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剂,都可能引起炎症。

     

    生活中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家中要勤打扫,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不乱用药,尽量不要使用杀虫剂、染发剂等产品。

     

    学会处理压力

    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破坏机体调节炎症活动的能力。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每天睡够7~8小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调节情绪,必要时应求助心理医生。

     

    养成运动习惯

    肌肉收缩时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分子量较小的肌动蛋白,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全身的炎症反应。

     

    运动时不只要做有氧运动,还要注意增强肌肉力量,建议身体条件允许的人适当做一些负重练习。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要尽量改掉前面提到的“促炎”饮食方法,并逐步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教授安德鲁·威尔博士有一个著名的“抗炎食物金字塔”理论。

     

    • 果蔬的抗炎效果最佳,每天至少摄入4~5份蔬菜,每份约80克;
    • 粗粮、面食、豆类次之,每天要搭配食用;
    • 有机菜籽油、坚果等健康脂肪居第三,每天应摄入5~7份;
    • 鱼和海鲜每周可摄入2~6份(1份约113克)。

     

    此外,要减少食用方便面、饼干、外卖等快餐食品,远离烟酒。

     

    如果患有较为严重的急性炎症或由急性炎症引发的疾病,仅靠改变生活方式难以控制,应及时就诊,遵医嘱接受治疗,避免炎症恶化引起各类并发症。

  • 如今癌症变得越来越常见,我国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增长率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们国家,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癌?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但年轻群体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是什么原因让癌症发病年龄呈“两极化”?在防癌方面,老年人和青年人分别有哪些“弱点”?《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划出最需要防癌的年龄段,并给不同人群开出“防癌处方”。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主任  陈军

     

    癌症增长呈“两极化”

     

    从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近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呈现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

     

     

    老龄化,即老年癌症患者比例在增加,70岁的老人患癌风险是20岁年轻人的100倍以上,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年轻化,即年轻人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都有所升高,无论男女,40岁以下人群整体发病率在持续增加。

     

    癌症老龄化   与寿命增加有关

    “癌症老龄化的现象并不新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表示,癌症是一种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年龄越大,累积的基因突变越多,癌变的几率也就越高,因此年龄本身就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只是在过去,人均寿命短,有些人还没发生癌变就已经去世了;如今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自然也就高了。

     

    癌症年轻化   与生活环境有关

    与此不同的是,年轻人癌症发病率增加,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主任陈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除了年龄,癌症危险因素还包括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在这些方面可谓是问题重重,一些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癌症。

     

    这从年轻人所患的癌症类型上就能看出,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消化系统癌症,如胃癌、结直肠癌,与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息息相关的肺癌,以及受情绪、压力影响较大的乳腺癌,都是年轻群体高发。

     

    发病率增加   与筛查手段进步有关

    “此外,发病率的升高可能还与人们的健康意识提升、筛查手段进步有关。”陈军说,如今年轻人定期体检,再加上早期癌症的筛查方式更加先进,比如过去胸部疾病的筛查大多都是拍胸片,难以检查出一些小的肺部结节,但现在借助CT,即便是几毫米的肺膜玻璃结节也能及时被发现。

     

    癌症让大家都背上“包袱”

     

    癌症最可怕的是不仅会带来病痛折磨,还会增加多方的负担,从个人到社会都会受影响。

     

     

    1 加剧人口老龄化影响

    陈军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较为严峻,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减少、医疗保险支出增加等,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不断升高,许多年轻人要带癌生存,那么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只会是雪上加霜。

     

    2 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老年人患癌后,大多数都是带癌生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如今这一辈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家中有老人患癌,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会是不小的负担。若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那么老人的生活可能会更加困难。

     

    3 增加经济负担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放化疗,癌症治疗所需的费用相对于其他疾病都要高一些。

     

    《中国癌症的现状与疾病负担》上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癌症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为10777元,2011年上升至13322元,2013年增至15672元,2016年则达到17567元。考虑到癌症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次数较多,如果按照2016年的住院费用与平均5次计算,每位癌症患者的住院费用约8.8万元。很多患者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要担心个人及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正因如此,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许多昂贵的抗癌药物进了医保,或是降价调整,但医保的负担随之增大。根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2015年的数据所得)来看,我国每年大约有392万人患癌。可想而知,这笔花销带来了不小的医疗负担。

     

    4 影响国民健康寿命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世界疾病负担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因各种癌症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占全部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5.3%,几近全球平均水平(7.8%)的两倍。

     

    细分来看,中国各种癌症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占比普遍高于全球水平,在336种统计的死亡和伤残原因中排序也较为靠前。

     

    “健康寿命的损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强健,也与我们近些年提出的健康中国政策背道而驰。”尤长宣说。

     

    老人和青年各有防癌重点

     

    “我们不仅要强调现今的癌症负担是多么沉重,还要知道,早诊早治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癌症治疗费用。”陈军说,早期的癌症治疗投入少、疗效好,并不需要太多的花费就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拖到了晚期,有时候可能倾家荡产也没有起色。

     

     

    因此有人说,癌症治疗中,80%的费用都花在了晚期。鉴于此,对癌症早防、早诊、早治十分重要。

     

    1 老人更应该重视筛查

    “受以往习惯和陈旧观念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很容易忽视定期体检,但他们才是最应该重视体检的人群。”陈军说,要知道,老年人如果身体健康,不仅能够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也会减轻子女的负担。

     

    因此在癌症预防和早筛方面,不能怕麻烦,应多了解一些癌症相关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合理,心情愉悦,坚持适度锻炼。

     

    2 老人患癌发展速度慢一些

    老年人即便得了癌症也不要过于恐慌,老年人的癌症发展速度通常比年轻人要慢一些,如今在先进的医疗技术帮助下,很多老年癌症患者都能带癌生存,甚至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但应注意,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3 年轻人要改变生活习惯

    年轻人如果长期工作压力大、焦虑、生活不规律,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除了定期体检、及早筛查,平时要劳逸结合,学会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经常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有效改善心情,建议每周至少两次中高强度运动。

     

    癌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它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年轻人如果经常觉得疲倦、体重下降明显,就要警惕癌症的发生。

     

    年轻时患癌病情发展较快,使得不少年轻患者担心恶性程度高,但实际上,由于体格相对强壮,年轻人对治疗方案的耐受程度更高,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尤长宣强调,现如今,得了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我国癌症治疗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即便是晚期癌症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以肺癌为例,以前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3%左右,现在提高到15%~20%。

     

    很多晚期癌症就像慢性病一样,患者可以一边正常生活,一边与癌细胞抗争。因此,面对癌症时,思想和行动上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就能与之和平共处。

  • 走路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有人整天佩戴运动手环或计步工具,晚上到家却发现:一天下来走了小一万步,为什么感觉不到步行对健康的效果呢?

     

     

    事实上,平时走路产生的步数,由于强度不够,并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而有研究表明,走路快的人比走得慢的人,平均多活15~20年。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走路的健康功效?《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为你解答。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  李跃华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浩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副教授  苟波

     

    梅奥诊所学报:走路快的人寿命更长

     

    美国《梅奥诊所学报》2019年曾对47.5万人的步行速度和体重指数进行了长达7年的监测和研究,被观察对象定期向研究者提交这两项数据,研究者通过分析数据模型来估算其寿命预期。7年内共有12800人去世。

     

     

    结果显示,不管体重指数如何,走路快的人,寿命也更长。

     

    在这项研究中,走路快的女性预计平均寿命86.7~87.8岁,走路快的男性85.2~86.8岁。走路慢的女性预计平均寿命72.4岁,男性则为64.8岁。由此计算出走路快的人大约能多活15~20年

     

     

    那么,走路多快算快呢?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测试。

     

    +每分钟的步行数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人员指出,心率要达到最大值的60%以上,或者每分钟100步,才算是“走路快”。

     

     

    +对话测试

    为了测量步速,走路时可试着说说话:

     

    • 如果能大声唱歌,表明步速太慢,强度不够;
    • 如果呼吸稍困难,但可舒适地交谈,表明步速适中,已达到快走强度;
    • 如果气喘吁吁,不能轻易说话,说明步速过快。

     

    专家认为,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分钟~60分钟。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

     

    6种走法,各有养生功效 

     

     

    快走不仅可以减重增肌,还有益于心理健康,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突出作用。

     

    ● 调理便秘——走“一字步”

    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别向左右两侧扭胯,上身保持放松。

     

    这种走路方式会带动胯部扭动,有助于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肠胃蠕动,有效防治便秘。

     

     

    走路时需注意,摆髋扭胯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扭伤脚踝。

     

    ● 缓解腰疼——倒着走

    尽量选择平整的路面,可以采用正走和倒走结合的方式,每天走半个小时。

     

    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

     

    专家提醒,老人尽量不要倒走。

     

    ● 呼吸不畅——拍着走

    走路时,两手半握,虎口张开成弧形。右手拍打左胸,左手向右侧后腰处拍打,然后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后腰,一边前进,一边交替拍。

     

    拍着走可以锻炼肺部,有助于呼吸通畅。

     

    行走时,要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向前看。

     

    ● 益肾脏——踮脚走

    踮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

     

    踮脚走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

     

     

    专家提醒,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一开始练习时最好身边有帮扶物。长期坚持,每次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不建议踮脚走路。

     

    ● 燃脂——走、跑交替

    先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这样交替运动20分钟。也可以快跑60秒,然后快走3分钟,这样交替进行30分钟。

     

    这种方式强度比较大,运动完要抖抖腿,甩甩胳膊,放松全身,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感。

     

    ● 防驼背—— 甩手大步走

    行走时要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迈步大小以两臂伸直的距离为宜,同时前后甩臂,一般以每分钟80~90步为宜。

     

    甩手大步走可让腰背部肌肉得到舒张,同时,还能锻炼背部和腹部肌肉,减轻腰部负担。 

     

    几个小细节让快走“增值”

     

     

    为了在快走中获益最大,大家可尝试一些“增值”方法:

     

    01 爬坡走 

    如果在跑步机上进行,可以调整一下坡度,改为爬坡走。此时,心脏、肺和肌肉需更加努力地工作,燃烧更多能量。

     

    02 高强度间歇式训练(HIIT)走法

    即短时间高强度快走和低强度恢复休息交替进行。比如用较快的速度或爬坡3分钟,然后在平坦的地形上慢走2分钟,30分钟内重复6次。

     

    03 手持重物

    不拉伤手臂的前提下,增加负重可以加大快走的强度。

     

    快走注意事项

    • 需抬头挺胸向前看,速度平稳;

    • 保持背部挺直,绷紧腹部肌肉;

    • 放松地摆动双臂,不要耸肩;

    • 不要佩戴耳机,以免听不到周围情况;

    • 最好每天走30分钟,每周5次;

    • 如果难以专门抽出时间,可分成3次10分钟,或2次15分钟来完成。

  • 俗话说“南吃大米北吃面”,米粥、油条、特色面点……国人餐桌上一定少不了米或面的身影。

     

    关于“吃米好还是吃面好”的争论也从未停歇:吃面比吃米更容易长胖、米饭不如面食有营养、米饭升糖快……

     

     

    到底吃米好还是吃面好?《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米和面的几大营养区别,并告诉你健康吃主食的5个原则。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5个维度对比米和面

     

    大米和面条虽然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但是营养价值各有侧重。以下从5方面对比米饭和面食的区别。

     

    + 营养

     

    经精细化加工的大米、白面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们都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相同重量下,白面的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含量略高。但从饮食搭配习惯来看,吃米饭可能更有营养优势,因为人们吃面条、饼等面食时,配菜量较少,吃米饭时常搭配大量菜肴,摄入营养更丰富。

     

     

    + 热量

     

    单纯对比大米和白面的热量,差别并不大,关键要看它们最后被做成什么样、所含水分的多少,以及有没有加油和糖等。

     

    • 关注油、糖含量:比如把面粉做成葱油饼、烧饼、火烧、油条、面包、面点等,需要加入很多油,有的还要加糖。如果食物中带馅儿,也少不了加油、肥肉等,与米饭相比,这些面食的热量明显会比较高。
    • 对比水分含量:如果面食中不加油、糖、馅儿等,就要对比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越大,“干货”越少,热量就低一些。

     

    普通白米饭的水分含量通常在62%~65%;除了软面条外,面食多半都会低于这个数值,比如馒头的水分含量大概是45%~50%,主食面包只有40%左右,至于馕、馍片、干煎饼之类的干燥主食,水分含量更低。

     

    因此,搭配同样菜肴的情况下,吃米饭或喝粥的热量相对小一点。

     

    + 升糖反应

     

    升糖指数高不利于血糖稳定,米饭和白面总体上升糖指数都较高。具体来说,不同加工和烹调方式的影响下,各自升糖指数不同。

     

    相同烹煮方法下,胚芽米饭(保存了谷胚和部分外层纤维)、蒸谷米饭(带壳蒸制之后再干燥精磨)和添加部分糙米的米饭,都比精白米饭的升糖指数低。

     

    一些提前处理好的盒装即食米饭,也比新鲜烹煮的米饭升糖指数低一些。

     

     

    面粉的升糖指数对比中,全麦粉<标准粉<精白面粉。做面条的面粉中蛋白质含量越高,煮出来的口感越弹牙,餐后血糖反应就越低,例如意大利面和通心粉等的血糖反应最低,普通挂面比馒头要低一些。

     

    添加了油脂的面食,由于消化速度慢,升糖反应没那么快,但油脂高的食物,对下一餐的胰岛素敏感性有不利影响,所以对减肥和糖尿病患者来说不是好选择。

     

    + 慢病风险

     

    对防慢病来说,只考虑主食种类,不考虑其他食物的配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早前有研究发现,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抗氧化物质、膳食纤维,以及钙、镁、铬等元素,对于预防慢病是有益的。而主食的营养很有限,只有配合荤素菜肴,并减少主食中的油盐,搭配一些全谷杂豆薯类,才是健康吃主食的关键要点。

     

    做米饭时,可以一半白米搭配一半其他杂粮,或者加一些红薯丁、山药片、芋头仔等。

     

    做馒头、发糕、煎饼、面包等面食时,可以添加20%左右的杂粮粉,添加量超过20%,面筋蛋白会被严重稀释,面食口感会变差。

     

    面条中可以加入少量杂豆粉,口感更滑爽,也可以加入莜面、荞麦面、玉米面等,但做出来的面条韧性下降。

     

    + 过敏风险

     

    大米很少有过敏问题,面粉则有麸质慢性过敏的风险。麸质过敏指的是对小麦的面筋蛋白过敏,小麦面粉越精白,面筋蛋白越强韧,对麸质过敏的人越不友好。

     

    麸质过敏可能会伤害肠道黏膜屏障,引发对其他食物的慢性过敏,严重的小麦面筋过敏甚至会导致乳糜泻。这类人群需要远离所有含面粉的食品。

     

    南北方人吃主食各有弊端

     

    经过数千年传承,中国主食已经演变出越来越多的花样,延吉冷面、陕西泡馍、新疆手抓饭、兰州拉面、湖南米粉……不同地域的人创造了截然不同的主食吃法。

     

    由于地域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居民在主食摄入上存在较大差别,甚至渐渐显现两个极端。

     

    北方:主食摄入量多

     

    西北人嗜面,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营养摄入的不均衡。白面虽然能做出上千种面条,但终究还是面条,特别是如今多为精米白面,食材比起过去的五谷皆有更显单一。

     

    有些地区至今还会用各种方法制作主食类菜肴,如酿皮、米皮、凉粉、烤麸等,蔬果肉蛋摄入严重不足。

     

     

    主食吃太多且单一,就容易因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高发。

     

    南方:主食摄入量少且单一

     

    相比较西北人,南方人的主食摄入量少些,但也十分单一,几乎顿顿吃大米。甚至对一些人来说,一天不吃大米,就等于这一天没吃饭,有时换换花样,也不外乎广东肠粉、湖南米线、桂林米粉等,仍是大米制品。

     

     

    近20年来,我国居民主食的整体消费明显下降,2002年谷类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且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主食摄入不足问题。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人们对主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它热量高,吃多了会发胖、不健康。

     

    事实上,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

     

    美国营养学会发言人马约莉·诺兰科恩曾公开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

     

    健康吃主食遵循3个原则

     

    食物不分好坏,产生什么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吃。从合理摄入角度来看,人们每天摄入的主食应占摄入总能量的50%~65%,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少点细精,多些粗杂

     

    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但由于口感更好,目前多数人的主食仍局限在精白米面。

     

    2016年发布的《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状况》显示,我国超过八成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轻做法

     

    人们在选择主食时,要多想想它是用什么做的,尽量让三餐主食的食材丰富,而不是“早上吃馒头,中午吃面条,晚上吃饺子”,看似换着花样吃,实则没有跳出面食的圈子。

     

    最好的主食应该是不加糖的八宝粥,米、杂豆等全有,营养更丰富。

     

     

    小口吃饭,大口吃菜

     

    过去资源匮乏,为了保证能量摄入,人们往往就着几根咸菜就能吃下一大碗饭,逐渐养成了大口吃饭、小口吃菜的饮食习惯,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建议将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着一小口饭吃,营养搭配才更合理。

  •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之一,心脏一生中大约要跳25亿~30亿次。昼夜不停工作的它,其实十分脆弱。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

     

    爬楼梯气喘、熬夜后心跳加速、疲惫时心慌……这些可能都是心脏衰老的信号。

     

     

    你是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生命时报》采访专家,用一个动作自测心脏隐患,并推荐几个实用运动帮心脏蓄力。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重竞技教研室运动训练专业讲师 鲍克

     

    90秒开合跳自测心脏隐患

     

    心脏状态好不好,通过一次运动或许就能检验出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建平推荐一个简单方法:原地开合跳90秒钟,跳完立即测试心率,1分钟之后再测一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刘兴鹏指出,如果两次对比下,心率下降得越多,说明心脏功能越好。但若两次心率之差<18,就要注意心脏健康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身已知有严重的心脏问题,或者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憋气、胸痛等严重不适,就要立即停止测试,并去医院检查。

     

    除此之外,心脏的内在变化也会通过体表改变展现出来,可以尝试通过以下6条线索“摸”出心脏健康情况。

     

    耳垂折痕

    耳朵上的毛细血管丰富且敏感,一旦体内血液流通变慢,耳垂就会首先因缺血而有所表现。

     

    因此,发现自己单侧或双侧耳垂上出现折痕,要警惕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早就医。

     

    脖子变粗

    一般情况下,男性颈围超过39厘米,女性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相对较高,这些因素与心脏病密切相关。

     

    脉搏紊乱

    平时通过摸脉搏,就能感受到心跳。脉搏跳动节律整齐、每分钟在60~100次是心脏健康的重要表现,跳得太快、太慢或杂乱无章都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

     

     

    测脉搏方法:取坐位、静下心来,伸出左臂或右臂,将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搭在伸开手臂的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数一下1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如果有节律不规整等问题,可到医院心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腰粗体胖

    胖不仅影响外形,还会让心脏受累,特别是腰部肥胖。当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时,就要尽早调整生活方式。

     

    脚踝水肿

    久站、久坐都可能出现脚部水肿问题,但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脚部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且持续几天仍不见好转,用手一按一个坑、不容易恢复,就要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的可能。

     

    脚趾冰凉

    如果炎炎夏日或温暖的环境中仍有脚趾冰凉的表现,说明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了,根源多在心脏。

     

    3种“原地运动”强心又燃脂

     

    比起跑步、跳绳等传统的恒速有氧运动,以下3种“原地运动”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心率,还能达到脂效果。

     

    开合跳

    又叫“星星跳”,是经典的燃脂动作,几乎带动全身肌肉和关节。把它当作练前热身还能节约热身时间、提高心肺功能。

     

     

    标准做法

    • 站直,双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 用力跳起,双脚向两侧张开,同时双臂张开,高举过头;
    • 双脚跳回时,双手放回身体两侧,注意应脚尖先落地同时微屈膝盖。
    • 建议每组30~60秒,休息1分钟后进行下一组,每天完成10组开合跳即可。

     

    如果感觉标准开合跳的强度较大,建议可在保证组数的前提下,省去跳跃动作,换做双腿交替向外跨出、向内收回,同时双手张开,高举过头。

     

    波比跳

    这种跳跃运动结合了深蹲、伏地挺身、跳跃的一连串动作,可活动全身75%以上肌肉群,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是最有效率的全身健身项目之一。

     

     

    标准做法

    • 下蹲,将双手撑在地面,与肩同宽;
    • 双脚用力后跳,成手掌平板支撑姿势,完成一个俯卧撑后屈腿向前跳;
    • 站直,完成一个向上纵跳。

     

    建议每组10个,组间休息10秒,坚持10个循环;待强度适应后,再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次数及休息时间。

     

    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初学者或手臂力量较小的女生,可进行简易波比跳锻炼,即省去俯卧撑,从手掌平板支撑直接跳起即可。

     

    登山跑

     

    这是一项模拟登山动作的运动,锻炼腿部和腹部核心肌群。坚持练习这个动作不仅锻炼腿、腹部,还能提升肩膀的稳定性,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效率。

     

     

    标准做法

    • 平板支撑姿势下,利用腿部肌肉带动单腿膝盖往前收,靠近胸部,然后还原;换另一只脚重复动作。
    • 建议20~30秒为一组,组间休息20秒,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加快速度,每天5组即可。
    • 如果无法做标准登山跑,可适当减速,进行慢速登山跑;待体能、肺活量有所进步,手臂力量提高后,再逐渐提升强度。

     

    心脏不好,运动时掌握两大原则

     

    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剧烈运动不合适,静养似乎又无法起到锻炼心肺的作用。其实,要想科学地进行心脏康复运动,也有几个原则。

     

    运动前步行试验

     

    心脏病患者进行运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具体方式为:在一个标准化的室内通道里(长30米)行走,尽可能往返行走6分钟,结束后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和心脏功能的参数。

     

    • 步行距离<150米,运动耐量重度减退
    • 步行距离150~425米,运动耐量中度减退
    • 步行距离426~550米,运动耐量轻度减退

     

    通过对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心脏运动康复治疗。

     

    运动优先从下肢开始

     

    体力较弱且处于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推荐以耐力性有氧运动为主,步行就是不错的选择。

     

    自由步行或在活动平板上步行:速度以80~100米/分钟为宜,目标距离可逐渐增至2000~3000米。

     

    走、跑交替运动:步行1分钟与慢跑半分钟交替进行20次,总时间30分钟,走路速度以50米/分钟为宜,跑步速度应控制在100米/分钟以内。

     

    出院后或体质较好的心脏病患者,除上述运动外,还可进行以下活动:

    • 下蹲起立:扶墙(或其他物体)下蹲,然后起立,每组10次,共3组。
    • 仰卧收腿:取仰卧位,双手放在体侧,屈膝向胸腹部收腿、伸腿,每组10次,共3组。

     

    需要提醒的是,做上述下肢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80-年龄(岁)以内,60岁以上或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在170-年龄(岁)以内。

     

    每次运动应持续30~60分钟,其中包括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以及5~10分钟的慢走活动,真正的锻炼时间为20~30分钟,至少要达到15分钟,每周运动3~4次。

     

    半个月到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上下肢配合运动,比如太极拳、保健操等。

  • 躺着或蹲坐时间久了,突然起身一阵头晕、眼前模糊、站立不稳......这种情况在夏天更为常见。

     

    天气越来越热,血管也可能“热胀冷缩”,血压也随之降低,不少人会遭遇低血压的偷袭。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容易被夏季低血压盯上的几类人,教你6招把血压控制在安全线内。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教授 夏珂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郭艺芳

     

    血管也可能热胀冷缩

     

    夏季气温迅速上升,由于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人体内的血管也随之扩张,血管阻力减小,血压相应下降。

     

    此时人体多汗,盐分随汗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液容量下降,血压随之降低。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12月发布的一项研究里,对3.1万人进行调查发现,气温升高,人体血压下降。

     

     

    • 对于血压正常的人来说:气温每升高1℃,收缩压降低0.37毫米汞柱,舒张压降低0.19毫米汞柱。
    • 对于血压偏高人群和已经确认高血压的人群来说:收缩压分别降低0.21、0.81毫米汞柱,舒张压分别降低0.01、0.44毫米汞柱。

     

    低血压如何影响身体

     

    医学上认为,当血压降到90/60毫米汞柱以下时,就可称为低血压。数据显示,中国约10%的人有低血压问题

     

    低血压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不会有明显症状。少数人会有手脚发凉、全身无力、头晕、心慌和健忘等情况,这是因为血压过度下降引发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的。

     

     

    严重低血压危害多个器官

     

    低血压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不能及时输送到全身,引发多种症状及心肌和脑缺血,造成心脏病、中风、肾脏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类情况在夏天也更常见。

     

    老年人的低血压,情况更严重

     

    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对低血压的耐受性较弱,很容易出现身体器官灌流不足和缺血表现,甚至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和肾功能不全等更严重的后果。

     

    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发现,75岁以上老人的舒张压每降低10毫米汞柱,得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就会升高约20%。

     

    5类人容易被低血压盯上

     

    低血压的情况,常见于体质虚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心内科医生提示,以下5类人群在夏季更需要注意。

     

    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神经调节功能低下,同时很多老人有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容易诱发低血压。

     

    体质弱的女性

    一些女性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血液循环能力较差、机体器官组织功能较弱等情况。一旦天气与外界环境变化,就会感觉头晕心慌,身体不适。

     

    心血管疾病患者

    当心脏收缩功能不良,调节功能差,心脏无法向全身送出足够的血液,就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

     

     

    服药的人

    长期吃降压、镇静等药物者,血压普遍较低,若服药剂量不当,甚至可能降得过低。

     

    大量失血或脱水的人

    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大量出血或严重脱水,血管中的血液量骤减,血压也会跟着下降。

     

    6招把血压控制在安全线

     

    相比较高血压,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大部分轻症的低血压人群来说,在夏季更要预防意外发生。

     

    1  起身时放缓动作

     

    突然起身或由躺到坐、站时,可能会因血压调节不及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导致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甚至跌倒,这是由于起立后的血压突降引起了脑部缺血。

     

    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在闷热的环境中站立,变换姿势时要放缓速度,一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立即平卧。同时测量血压、脉搏以帮助诊断。

     

    2  及时补水

     

    清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淡盐水,气温较高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

     

     

    如果出汗特别多,也有必要喝点功能饮料为身体补充盐分,避免身体脱水。

     

    3  遵医嘱用药

     

    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夏季可能发现血压有所降低,这是季节变化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代表已经康复了,切不可擅自减药或者换药,必要时去医院遵医嘱调整。

     

    4  合理饮食

       

    • 保持营养均衡,夏季可多吃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 补充蛋白质,适量增加胆固醇摄入量。体质指数小于18.5的低血压人群,建议适量增重。
    • 少吃有辅助降压效果的食物,如芹菜、冬瓜以及荷叶茶、菊花茶等。

     

     

    5  少吃多餐

     

    血压在饭后30~60分钟降到最低,随后恢复,常发生在早餐后。

     

    可尝试餐前适量饮水,用餐时不要饮酒,不要吃得太饱。饭后要适当休息,不要立刻运动。

     

    6  规律锻炼

     

    如平板支撑、握力器训练等运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协助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输出的血液量,使血压上升。这类运动幅度较和缓,适合低血压人群。

  • 饮水多且尿少可能与生理因素、肾结石、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明确原因后需合理治疗。

    1.生理因素:天气炎热,在饮水以后频繁运动,出汗较多,尿液生成量较少,可导致尿少,属于正常现象。改善周围环境、多饮水,可使症状逐渐改善。

    2.肾结石:可能与环境因素、药物因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结石堵塞输尿管,尿液无法排出,可导致尿少,伴有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结石直径较大,无法自行排出,可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

    3.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使尿液生成量减少,伴有蛋白尿、下肢浮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出现少尿的症状。

    饮水多且尿少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长期尿少或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可能是存在异常,建议就医诊治。

  • 每年的4-7月,都是手足口病的春夏季感染高峰。随着气温上升,不少的家长都反映自家孩子的身体出现了些许「异常」。

    当宝贝们手脚、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平时爱吃的东西都不感兴趣的时候,做家长的可是担心得不得了!如何平稳度过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成了一大难题。

    作为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发病急、传播快,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一般在2-10天左右,平均为3-5天。

    如果预后良好,通常可在7-10天病程后完全康复;但也有一些重症的手足口病,还会引起脱水、中枢性呼吸衰竭、肺出血等症状。

    当手足口病来袭时该怎样应对?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手足口病?读完本篇文章,让您有备无患!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中。

    典型症状

    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口腔溃疡、手部和脚部出现红斑、水疱等。

    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发热、喉咙痛等,随后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手部、脚部也会出现红斑、水泡,甚至溃疡。

    此外,手足口病也可能伴随着其它症状,如腹泻、呕吐等。

    判断标准

    要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手足口病,家长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症状的出现

    手足口病通常以发热、喉咙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随后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手足出现红斑、水泡等皮疹。

    ● 部位特异性

    手足口病的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部皮疹同时出现。

    口腔溃疡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之一,通常在口腔黏膜、舌头、颊部等处形成,伴随口腔疼痛和进食困难。

    同时,手部和脚部也会出现红斑、水泡等皮疹,甚至溃疡,引起局部疼痛和不适感。

    ● 就诊医生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让孩子进行就诊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当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时,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如何治疗。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一种较为轻微的疾病,但在孩子的身体免疫力较低时,还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一般治疗

    家长可以注意多给孩子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以增强其抵抗力。

    例如,可以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鱼肝油等,有助于加快康复速度。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手足口病,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对于发热、疼痛等症状,可以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和镇痛药,但应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疹病」范畴,可采用中药调理身体,增强体质,促进病程的康复。

    一些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预防手足口,才能不「手足无措」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我们知道,细菌和病毒往往藏匿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稍不注意就可能感染上。

    因此,要想预防手足口病,就要从细节入手,如勤洗手、勤消毒。

    在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酒精湿巾,及时给孩子和自己的手部进行消毒,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生活场所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孩子在这些场所容易接触到病毒,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家长可以尽量减少孩子在这些场所的停留时间,或者选择在低风险的时间段去,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免疫屏障,增强身体对手足口病病毒的抵抗能力,有效预防感染。

    家长可以咨询医生的建议,按时为孩子接种疫苗,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防孩子的手足口病,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侵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 对于很多人来说,减肥是件“道阻且长”的事,而「生酮饮食」似乎成了很多想要减肥者的捷径:只要调整饮食模式,就能快速瘦下来。

     

     

    这种饮食模式,或许会能让你的体重降下来,但是,一项新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能会对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并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生酮饮食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让人瘦下来的?长期坚持这种饮食模式对健康有哪些影响?《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 常徽

     

    什么是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一种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膳食模式。

     

    • 普通的均衡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
    • 生酮饮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供能仅占总热量的4%~17%,脂肪占60%~90%,蛋白质占6%~35%。

     

    说白了,就是少吃甚至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吃适量的蛋白质,以及大量脂肪。

     

    生酮饮食期间,身体会产生一类叫酮体的物质,这种饮食模式由此得名。

     

     

    这种饮食模式有什么作用?

     

    缓解小儿癫痫

     

    生酮饮食最早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一位叫Russel Wilder的医生首次使用其治疗病人,随后这种疗法流传开来。数据显示,生酮饮食能使14%癫痫儿童停止发病,使大约50%癫痫儿童发病强度降低。

     

    减轻体重

     

    • 消耗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极少,迫使机体分解储存在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去供应能量。糖原被耗尽,机体转而调用脂肪进行代谢分解,产生酮体,为机体提供能量。就这样,酮体代替葡萄糖给身体提供能量。
    • 阻止脂肪合成:没有葡萄糖的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的水平也变得很低,这样一来,机体进行脂肪合成代谢的途径就受到阻碍。

     

    一边不断分解脂肪,一边无法合成脂肪组织,体脂含量也就一降再降了,达到减肥的效果。

     

    生酮饮食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确实有人在遵循生酮饮食法后减轻了体重,也确实有不少人在生酮饮食法后经历了种种副作用,包括脱发、便秘、女性月经不调、疲劳、头疼、恶心、皮肤变粗糙等。

     

    发表在瑞士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营养学前沿》)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美国责任医师协会、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纽约贝尔维尤医院的研究人员对生酮饮食进行了评估,得出生酮饮食可能会对健康造成长期损害的结论:高脂肪饮食增加了患多种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包括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

     

     

    该研究负责人说:“典型的生酮饮食是一种引发疾病的灾难。”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关于生酮饮食缺乏长期和大规模的研究。基于现有的证据来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酮饮食的风险显然是大于收益的。

     

    以下几个伤害让身体承受不起:

     

    影响组织修复

    蛋白质的利用在生酮饮食诱导酮症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使身体将尽可能多的蛋白质分配给糖异生,仅将最少的必要量用于组织修复。

     

    肠道功能受损

    生酮饮食的纤维含量低,不利于健康的肠道功能,而肠道健康状况会影响身体健康的方方面面。

     

    造成营养不良

    拒绝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势必带来饮食不均衡、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风险,长期保持而不及时纠正会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引起“酮”中毒

    酮体在血液中过量蓄积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带烂苹果的味道、脱水、休克、头痛、头晕、嗜睡,严重则出现昏迷、大脑缺氧等表现。

     

    导致肾结石的形成

    生酮饮食的最大潜在风险之一是肾结石的形成,这一发现在儿科癫痫文献中经常被提及。而且,高蛋白生酮饮食还会加速肾病患者的肾衰竭。

     

    带来心血管疾病

    脂肪占据如此高的比重,势必带来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增加患癌风险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单糖和动物蛋白(特别是来自红肉和加工肉)的饮食,以及低膳食纤维摄入,会大幅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可能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控制体重的6种饮食法

     

    生酮饮食对于减重尤其困难的人群,在专业人士的监督下,也许可以短期尝试一下,达到减重目标后,应慢慢过渡回健康的均衡膳食。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要轻易尝试,尤其是不可擅自长期使用。

     

     

    想要科学健康控制体重,可以在饮食方面做好以下几件事。

     

    1 吃够5种营养素

     

    这5类营养物质在减肥时必不可少,否则身体就连分解脂肪的力量都没有了。

     

    • 必要的糖类。每人每天至少要摄入100克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150克左右的大米或小麦(生重)。
    • B族维生素。特别是B1(硫胺素)和B2(核黄素)的摄入,是保证身体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旺盛的前提。
    • 维生素C。运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会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维生素C可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 矿物元素。铁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锌能保证运动过程中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顺畅;铬可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等能量物质的利用,增加肌肉的生长和对脂肪的燃烧效率。
    • 优质蛋白质。充足的优质蛋白的摄入,可以促进肌肉对脂肪的燃烧效率,提高运动的减肥效果。

     

    2 选择清淡烹调方式

     

    与煎炸等相比,蒸煮、白灼等烹饪方式有助于人们减少对脂肪的摄入,控制能量摄入。平时可以尽量选择清蒸、白灼等烹饪方式,操作也更简单。

     

    3 避开4种“高能菜”

     

    在外吃饭时尽量避免带有“水煮”“干锅”“干煸”“咸蛋黄焗”等字眼的菜,这些都是高油、高盐、高脂的菜肴,不仅不利于减重,还会给健康造成负担。

     

    长期坚持吃到七分饱,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可以保证营养摄入,保持头脑清醒。

     

    4 少吃高能零食

     

    办公室、客厅等随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高热量的零食,替换为坚果、酸奶等。不要早餐对付、晚餐大吃大喝,上班族尽量自备午餐,少点外卖。

     

    5 吃对主食

     

    用豆类和薯类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吃蒸红薯、土豆丝等食物时,一定要扣减米饭、馒头之类的主食。

     

     

    如果用同样数量的蒸土豆来替代米饭,是有利于减肥的。

     

    6 吃肉优选禽类和鱼虾

     

    禽肉和鱼虾脂肪含量较低,利于控制热量,建议胖人增加禽肉和鱼虾摄入,适当降低畜肉比例。

     

    吃鸡、鸭肉时最好将皮去掉。皮肤脂肪含量高达50%,可谓一口皮半口油。

     

    如果偏爱畜肉,可优先选择热量更低的纯瘦肉。

  • 人吃五谷杂粮,总有生病的时候,只是有的人生病的时候,因为家里有人会医术,救治的比较及时,少吃一些苦头。而有的因为没钱医治,当地医疗条件差,有可能白白的赔上性命。

     

    曹颖甫这位名医,一生救人无数,他不仅有颗治病救人的心,还有一颗把医学发扬光大的心,所以他总是把自己行医的一些心得、病例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经方实验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曹颖甫善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病,这本书中记载的也多是曹颖甫先生用经方治病的病例。

     

     

    里面有一例是这样的,一日曹颖甫的女儿若华,突发头痛、干呕,曹颖甫开了吴茱萸汤给她服下。过了一会儿疼痛还是依旧,躺着的时候稍微好一点,坐起来则满头疼痛,咳嗽的时候,会连着腹中也跟着痛。用手按压一下腹部,更是疼得不行。身体不发热,脉象十分微弱,除此之外,若华还十分怕看见火光。嘴里常常觉得十分干燥,想喝水,可这些症状并不像阳明腑实证的表现。

     

    曹颖甫思虑了一番后得出结论,应该是因为这个病的病位并不在肠中,而在大脑,这就像张隐庵所说的:“这是阳明剽悍的热气上冲入脑后引起的症状。”这个症状就像西医的脑膜炎一样。治疗时,当身体发热还不是很严重,脉象还比较微弱的时候,应该用药让肠中的积滞物急下,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医上被称为釜底抽薪。要想控制住症状,就必须找到源头,从源头治,把病因祛除了,自然病症就好了。

     

    但如果治疗此种病症的时候,身上发热已经十分严重,脉象大而且有力,如果这个时候再考虑怎样治疗的话,就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了。

     

    曹颖甫及时地给若华开了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这四味药。若华在服药后三小时,便拉肚子,排出的东西并不是像阳明腑实证那样干燥,大多都是水浊样的东西。排出后,顿觉全身轻松,那些不适的症状也渐渐消失了。就服了这一副药,病就痊愈了。

     

     

    中医治病讲求治病求本,从根源上治。若华满头剧痛,病处在脑;泻下后,所有不适都消失了,这是病源在肠的表现。总而言之,这是上病下取、治病求本的表现。

     

    若华得亏有一个医术不错的父亲,那个年代要是放在寻常人家,病症拖个几天,不能及时治疗,到最后回天无力,还不知会产生多少悲剧。

  • 我是一位29岁的男性患者,最近出现了胃痛的情况,特别是在弯腰或蹲着的时候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从2020年11月份开始,当时去社康做过心电图并没有发现异常,同时也开了药物治疗。在一个星期的药物治疗后,一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最近又开始了。我很担心这种情况,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线上问诊过程中,我与医生助理进行了问诊,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和治疗经历。助理非常耐心地收集了我的病史,并承诺会协助医生尽快给我回复。虽然医生很忙,但助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让我感到很放心和安心。

    经过主任医生的评估,他认为我的症状可能是胃部炎症或者溃疡引起的。他询问了我的大便情况,并建议我可以尝试一些药物治疗,包括雷贝拉唑和硫糖铝混悬液。在问诊结束后,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细心的品质,让我对我的病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 昨天我突然感到肚子疼,而且还吐了,吐出来的东西是未消化的食物,医生说可能是胃部狭窄或梗阻引起的,也可能是急/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建议我尽快去医院做电子胃镜检查。医生非常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给我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并在我没有药物的情况下,耐心地为我开了药,并嘱咐我如果有其他不舒服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感到很安心,知道了应该怎么做。虽然现在还不舒服,但我相信经过治疗后会好起来的。

  • 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非常专业和耐心,给予了我很多关心和建议。我主要咨询了胃胀和失眠的问题,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情况,然后给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医生在问诊中非常细心地关注我的情况,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和建议。在医生的治疗下,我的症状有所改善,而且医生也给我开了合适的药方,很方便地就可以预约到药品。

    在问诊结束后,医生还不忘嘱咐我,如果用药期间有任何不适,要及时线下就诊。我感到非常满意,对医生的服务和专业水平非常满意。

  •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患者描述自己前几年曾做过一次胃镜,发现患有胃溃疡和慢性胃炎,且没有做过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医生建议患者尽快进行这项检查,因为对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患者表示离医院比较远,但没有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正常。医生在询问患者既往病史的同时,为患者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医生还建议患者在平时避免吃生冷酸辣的食物,细嚼慢咽,戒烟戒酒。同时,医生提醒患者要定期复诊,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表示理解并会按医嘱用药,并尽快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问诊结束后,医生提示患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药品,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可及时就诊。患者对医生的建议表示满意,表示会积极配合治疗,希望尽快康复。

  • 我是一位6岁半的男孩的家长,最近发现孩子全身没力气,胃口不好,瘦得厉害,特别是晚上睡觉经常翻来覆去,睡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文字询问了孩子的症状和体征,询问了孩子的饮食情况、排便情况等,非常细致和耐心。医生还询问了孩子是否喜欢吃凉的食物,是否口干口苦,以及晚上睡觉是否贪凉等,这些问题都很贴近孩子的实际情况,让我感到医生很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

    在确定了孩子的病情后,医生为孩子开具了中药颗粒剂的处方,考虑到孩子可能早上赶不到服药的时间,医生还建议早晚各服一次,让我感到医生很细心周到。医生还提醒了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要及时线下就诊,让我感到医生对孩子的健康非常关注。

    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专业建议,我为孩子预约了药品,感谢医生的耐心和关怀,让我感到孩子在互联网医院也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 我在网上找了一家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因为最近胃痛,胃反酸,吃奥美拉挫半月不见好。开始的时候,医生提醒了一些事项,包括医生必须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请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以及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

    在开始问诊时,医生让我详细描述我的问题,并告知我共有5次提问机会。医生回复后一次对话结束,我需要尽量一次回复完整,节约问诊次数。在问诊过程中,我询问了医生关于雷贝拉挫和伏诺拉生的用药情况,并询问了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医生都很耐心地进行解答,并提出了建议。最后医生提醒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感受到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深刻。我会考虑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并且如果需要诊疗,我会前往医院就诊。

  • 我在2021年8月感觉肚子经常胀,后来在2021年10月的时候去医院做了一个胃镜,上腹部核磁共振,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后来吃了2个月的胶体果胶铋,然后还是肚子胀,12月的时候又做了一个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后来吃了很多药,有雷贝拉挫,铝碳酸镁咀嚼片,地衣芽孢杆菌,四磨汤,摩罗丹,替普瑞酮,这么多吃完之后还是肚子胀,胀的位置就是剑突处,到现在2022年3月还没好。

  • 昨天晚上,我在家里突然感到非常疲劳,并且想要睡觉。我吃了两天的药,但是我的胃一直很痛,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决定在网上找一个医生咨询一下。

    我进入了***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医生助理非常友善地提醒我可能会被医生了解我的病情,方便医生更快的给我诊疗建议,并感谢我的配合。问诊开始后,医生问候了我,询问我的情况,并告诉我这次问诊可以持续14天。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症状,包括疲劳和胃痛的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询问了我是否有下坠的感觉,并告诉我可能需要做胃镜才能确定是否患有胃溃疡或者胃糜烂。我向医生解释说没有下坠感,但现在感觉胃疼的同时出现了烧的痛。医生继续询问我的症状,并最终告诉我可能是饭后反酸引起的烧心感,然后问诊结束了。

    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主诉,并且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我感到很满意,这次线上问诊为我提供了及时的医疗帮助,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相信在***互联网医院,我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 我是一位患有胃溃疡的患者,经历了长期的胃部不适,经常感到反酸和隐隐作痛。由于之前没有好好吃药,症状逐渐加重,不仅在早上感到不适,而且在中午和晚上也出现疼痛。最近,这种不适的感觉时时刻刻困扰着我,让我非常不舒服。

    我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在线问诊,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主诉,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医生提醒我要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便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医生还详细解释了我的症状可能的原因,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医生不仅给予我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关心我的身心健康,让我倍感温暖和安心。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意识到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细心关怀对患者的重要性。我决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饮食和作息,以改善我的健康状况。

  • 我21年3月份做了胃镜检查,吃了图片上的药,胃胀痛有好转,半年后又因偶尔胃胀痛复诊,再次吃了类似的药。偶尔吃东西较杂或者吃多了,会有腹胀痛的情况。昨晚11点多突然胃痛,吃了维U颠茄铝胶囊,很快不痛了,今晚下午6点左右又开始疼,马上吃了维U,七点左右吃了晚饭,直到刚刚还痛。左上腹痛,没有做超声内镜,腹痛,也有腹胀,有试过反酸,这两天没有。大便有点稀烂,胃口还可以,口臭有一点,睡眠质量不大好,晚上11—12点睡,很常6点多7点醒了,就比较难再次入睡。医生建议调整饮食,注重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新鲜、清淡,忌食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不宜吃过甜、过咸、过浓、过冷、过热、过酸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治疗,需要到医院检查,并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医生为患者开具了三种药物,包括益生菌,患者需要全程配合用药,同时注重饮食调理,以期治愈疾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