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走路快」的人多活15年!涉及47.5万人的研究证实了

「走路快」的人多活15年!涉及47.5万人的研究证实了
发表人:京东健康

走路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有人整天佩戴运动手环或计步工具,晚上到家却发现:一天下来走了小一万步,为什么感觉不到步行对健康的效果呢?

 

 

事实上,平时走路产生的步数,由于强度不够,并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而有研究表明,走路快的人比走得慢的人,平均多活15~20年。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走路的健康功效?《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为你解答。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  李跃华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浩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副教授  苟波

 

梅奥诊所学报:走路快的人寿命更长

 

美国《梅奥诊所学报》2019年曾对47.5万人的步行速度和体重指数进行了长达7年的监测和研究,被观察对象定期向研究者提交这两项数据,研究者通过分析数据模型来估算其寿命预期。7年内共有12800人去世。

 

 

结果显示,不管体重指数如何,走路快的人,寿命也更长。

 

在这项研究中,走路快的女性预计平均寿命86.7~87.8岁,走路快的男性85.2~86.8岁。走路慢的女性预计平均寿命72.4岁,男性则为64.8岁。由此计算出走路快的人大约能多活15~20年

 

 

那么,走路多快算快呢?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测试。

 

+每分钟的步行数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人员指出,心率要达到最大值的60%以上,或者每分钟100步,才算是“走路快”。

 

 

+对话测试

为了测量步速,走路时可试着说说话:

 

  • 如果能大声唱歌,表明步速太慢,强度不够;
  • 如果呼吸稍困难,但可舒适地交谈,表明步速适中,已达到快走强度;
  • 如果气喘吁吁,不能轻易说话,说明步速过快。

 

专家认为,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分钟~60分钟。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

 

6种走法,各有养生功效 

 

 

快走不仅可以减重增肌,还有益于心理健康,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突出作用。

 

● 调理便秘——走“一字步”

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别向左右两侧扭胯,上身保持放松。

 

这种走路方式会带动胯部扭动,有助于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肠胃蠕动,有效防治便秘。

 

 

走路时需注意,摆髋扭胯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扭伤脚踝。

 

● 缓解腰疼——倒着走

尽量选择平整的路面,可以采用正走和倒走结合的方式,每天走半个小时。

 

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

 

专家提醒,老人尽量不要倒走。

 

● 呼吸不畅——拍着走

走路时,两手半握,虎口张开成弧形。右手拍打左胸,左手向右侧后腰处拍打,然后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后腰,一边前进,一边交替拍。

 

拍着走可以锻炼肺部,有助于呼吸通畅。

 

行走时,要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向前看。

 

● 益肾脏——踮脚走

踮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

 

踮脚走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

 

 

专家提醒,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一开始练习时最好身边有帮扶物。长期坚持,每次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不建议踮脚走路。

 

● 燃脂——走、跑交替

先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这样交替运动20分钟。也可以快跑60秒,然后快走3分钟,这样交替进行30分钟。

 

这种方式强度比较大,运动完要抖抖腿,甩甩胳膊,放松全身,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感。

 

● 防驼背—— 甩手大步走

行走时要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迈步大小以两臂伸直的距离为宜,同时前后甩臂,一般以每分钟80~90步为宜。

 

甩手大步走可让腰背部肌肉得到舒张,同时,还能锻炼背部和腹部肌肉,减轻腰部负担。 

 

几个小细节让快走“增值”

 

 

为了在快走中获益最大,大家可尝试一些“增值”方法:

 

01 爬坡走 

如果在跑步机上进行,可以调整一下坡度,改为爬坡走。此时,心脏、肺和肌肉需更加努力地工作,燃烧更多能量。

 

02 高强度间歇式训练(HIIT)走法

即短时间高强度快走和低强度恢复休息交替进行。比如用较快的速度或爬坡3分钟,然后在平坦的地形上慢走2分钟,30分钟内重复6次。

 

03 手持重物

不拉伤手臂的前提下,增加负重可以加大快走的强度。

 

快走注意事项

• 需抬头挺胸向前看,速度平稳;

• 保持背部挺直,绷紧腹部肌肉;

• 放松地摆动双臂,不要耸肩;

• 不要佩戴耳机,以免听不到周围情况;

• 最好每天走30分钟,每周5次;

• 如果难以专门抽出时间,可分成3次10分钟,或2次15分钟来完成。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长命百岁或许是每个人都想要实现的愿望,毕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然而每个人都会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世界这么美好,不免很多人都想多活几年感受新事物。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医疗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越来越延长。

     

    我们经常可以通过新闻了解到不少的百岁老人,就会发现这些百岁老人的精神状态往往都很好,身体也没有出现大毛病,不免很多人都会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活的一百岁的。经过一个大普查,我们发现了有一千多名的百岁老人竟然有一种共性,不是运动,也不是吃喝。那究竟是什么呢?

      

     

    那就是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心态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仅能够促成我们完成任务,更是对身体十分的健康有益。虽然人生的道路崎岖坎坷,每个人遇上困难或者烦心事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关键是我们对这些困难的态度。有的人可能会胆怯,退缩甚至一蹶不振,有的人相反会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越挫越勇。而我们在对这上千名老人的观察中发现,他们都会是第二种人,遇到生活中的不顺心事始终抱之以平和向上的态度,所以会发现这些老人的脸上经常带着笑容。

      
    良好的心态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十分巨大。中医上认为,情绪的波动被称为气,气与身体的各种器官有相互串通。保持情绪的稳定就会保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地运转。很多疾病不仅仅是饮食方式所导致的,还有很多的疾病是与情绪的波动息息相关。比如爱生气的人往往患心脏病,高血压的几率就更大,特别是人一旦变得年老,情绪的波动对老人的身体影响更大,严重的情绪起伏还会突发脑溢血,心脏病。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为老年的健康打下厚重的基础。而老年人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心态,凡事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才会减少自己患病的几率,还能延年益寿。

     

     

    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状态呢?

     

    多笑笑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多笑一笑有利于降血压,使人的身体感觉舒适。另外,多笑一笑还会对他人产生良好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幽默感,使自己多笑一笑。

     

    多交流

     

    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与朋友,与他人经常交流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扉,把烦恼和快乐都说出来,这样压力就不会存在体内。

      
    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长寿最重要的秘诀,我们平时不仅仅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更要保持精神上的健康!

  • 60岁开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年轻的时候没有的疾病,60岁开始,全都来了,这些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很大,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这些疾病不仅难以治愈,而且会对寿命造成影响。

     

    所以60岁,被人们称为寿命决定期,这个年龄开始,更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应该注意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更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体检。

     

    60岁开始,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主要是身体受不了,建议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方式,比如走路,走路一方面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走路还可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有助于提前发现疾病。无论男女,走路有六个表现,恭喜你很健康。

     

    第一,60岁开始,每天依然能坚持走五千步左右,而且没有任何不适,那么恭喜你很健康,五千步,既不会太累,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第二,60岁开始,依然能迈开步子朝前走,步履矫健,没有异常的步态,所谓异常的步态,比如慌张步态,剪刀步态,偏瘫步态,跛行等,这些异常的步态往往提示着身体异常的疾病,特别是颅内疾病,如果没有,那么恭喜你。

     

     

    第三,60岁开始,走路时依然呼吸平稳,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如果你罹患了某些肺部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容易出现肺功能下降,走路的时候则会出现气喘吁吁,发绀,呼吸困难等表现。

     

    第四,60岁开始,走路时依然精神抖擞,每天走五千步依然不觉得很累,而且坚持走路让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相反,如果你走路的时候精神萎靡不振,总是感到疲惫,乏力,别说五千步了,走几百步就感到身体不堪重负了,那么你要重视了。

     

     

    第五,60岁开始,走路时没有胸痛,心悸的表现,这提示你的心脏功能良好,相反,如果心脏出现异常,走路时容易出现胸痛,心悸。

     

    第六,60岁开始,走路时没有腿痛,麻木,酸胀,抽筋的感觉,不仅提示着下肢血管良好,也提示着膝关节良好。

     

    走路有两个注意事项,选一双合脚的软底运动鞋。如是专门的跑鞋更好,这样可缓冲脚底的压力,以防止不太运动的关节受到伤害。二、穿一套舒适的运动装。这样能让自己的心情和身体放松,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走出来。

  • 提到胆固醇,很多人将它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摄入过量会给血管添堵。

     

    胆固醇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指标:

     

    • 总胆固醇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种“好胆固醇”,有助保护心血管。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偏高会让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聚集,血管变窄,血流不足,引发冠心病等。

     

     

    坏胆固醇指标越低越好吗?一个新研究可能颠覆你的认知: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癌症风险可能会翻倍。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解读新研究,并教你科学调控胆固醇。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刘菊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胆固醇过低,癌症风险翻倍

     

    《美国癌症研究杂志》近期刊登我国一项新研究称,胆固醇过低是个危险信号,或可导致癌症风险倍增。

     

     

    为了评估血清胆固醇、血糖状况和癌症风险间的相互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于2014~2016年对中国心血管代谢病与癌症队列研究项目进行了再研究,对涉及全国16个省份、20个社区站点的13.8万名参试者展开平均为期3.8年的追踪调查。

     

    研究人员监测参试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指标。

     

    参试者接受了相关病史、用药情况及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久坐行为、运动及饮食习惯等)的问卷调查。

     

    随访期间,平均1710人确诊偶发癌症(所有部位任何类型癌症的首次发生)。

     

    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100毫克/分升的参试者,罹患肝癌、消化道癌症、胰腺癌和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比其他人群高出2.59倍、1.03倍、1.97倍和0.92倍,其中糖尿病患者患癌风险最大。

     

    如果一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既差,而且LDL-C<100 mg/dl,则会增加42%的癌症罹患风险。其中尤其是胰腺癌风险最高,增加197%。

     

    有无糖尿病患者不同LDL-C水平的癌症发生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细胞的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胆固醇参与,以激活免疫信号传导,调节免疫功能。

     

    如果同时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癌症风险会进一步降低。

     

    坏胆固醇过低,提示3个问题

     

    不同人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是不一样的。

     

    血液里的胆固醇总量,正常范围应为3.6~5.2毫摩尔/升;含量若在5.2~6.2毫摩尔/升,表示有中度患病风险;超过6.2毫摩尔/升则有高度风险。

     

    “坏胆固醇”正常值:

    如果没有冠心病、脑梗,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坏胆固醇应该不高于3.4毫摩尔/升。反之,则需要积极管理坏胆固醇,通常应控制在1.8~2.6毫摩尔/升以下。

     

    “好胆固醇”正常值:

    男性为1.16~1.42毫摩尔/升,女性为1.29~1.55毫摩尔/升。在标准范围内,好胆固醇是高点好,但也不能过高,那样总胆固醇也可能相应偏高。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值太多,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下面这3种问题:

     

    消耗性疾病

    如果不是药物或饮食导致的胆固醇过低,就需要警惕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甲亢等。如果胆固醇过低并且消瘦,就要考虑是否有患肿瘤的可能。

     

    胆固醇过低一样会影响健康。比如,使细胞膜稳定性减弱,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甚至引起脑出血。同时还会减少糖皮质激素合成,减弱人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饮食习惯

    坏胆固醇过低,也有可能是饮食不合理、摄入脂肪过低造成的。

     

    例如素食者,或是过度减肥者,都有可能因摄入脂肪过少而形成严重营养不良,胆固醇自然也会偏低。

     

    肝脏问题

    严重肝病患者,会因为肝脏代谢异常、胆固醇合成功能障碍,造成坏胆固醇值偏低,老年人更易出现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总之,坏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指标是否过低还应该征求医生的建议。

     

    不同人群,这样调胆固醇

     

    不同的食物胆固醇含量如何?生命君为你总结一张表,看清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各有一套调胆固醇的方法。

     

    年轻人

    “坏胆固醇”水平超标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针对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做好预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其中就对蛋类、内脏类、脂肪类有明确的建议:

     

    • 蛋类建议每天40~50克(大约1个鸡蛋的量),吃鸡蛋不弃蛋黄;
    • 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尤其是动物的脑部,建议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 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摄入量为每人25~30克(半两左右)。

     

    中年人

    中年是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关键阶段。

     

    防治重点是将饱和脂肪酸控制在全日总能量的8%~10%左右。比如,少吃肥肉、奶油、牛油、肉类外皮等动物性食品,烹调选择玉米油等。

     

    严格将每日胆固醇摄入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同时配合减重、规律锻炼、戒烟、限盐、控制血压等手段。

     

    老年人

    老年人除了配合医生进行药物干预和控制摄入胆固醇以外,还应重点摄取一些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成分。

     

    比如,植物甾(zāi)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

     

    小麦胚芽、麦麸、花生、杏仁、孢子甘蓝以及植物油(玉米油、芝麻油、芥花油、橄榄油等)等食物含有植物甾醇。

     

    水果、燕麦、洋葱、黑木耳、海带等富含膳食纤维成分。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饮食要注意几个细节:

     

    • 每天可吃一个鸡蛋,但不要炒或煎,最好改成煮蛋、蛋羹和蛋花汤;
    • 每天一两肉或一两鱼,不要煎炸和红烧,多用蒸或炖,并去掉浮油和肥肉;
    • 蛋白质不足的部分,可以把以前过多的主食、零食和肉类砍掉,换成每天半碗豆腐和一杯酸奶;
    • 主食吃至少一半的全谷杂粮,特别是多喝杂粮豆粥;
    • 多吃少油烹调的蔬菜,绿叶菜每天至少半斤,水果每天一个即可,坚果每天一小把;
    • 在烹饪方式上,建议选用不粘锅,改爆炒为蒸、煮和凉拌,烹调油减半,或改用玉米油。
     
    参考资料:
    Li M, Lu J, Fu J, et al. The association and joint effect of serum cholesterol, glycemic status with the risk of incident cancer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4C)-study.Am J Cancer Res. 2020, 10(3): 975-986. eCollection 2020.
  • 由于医药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步入老年后如何活得健康,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65岁以上的人中,每100人中,有8人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因跌伤而求医,并且在之后仍有很高的几率再次跌倒。受伤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钱包。数据显示,跌伤老人平均住院费用在9-13万不等!更糟糕的是,由于跌伤而卧床一段时间,所有的病痛都来了,不仅仅失去了行动力,搞不好连自己的生命都受到伤害了。

    「长者防跌倒」,除了小心,避免不安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增强肌肉耐力、平衡感及柔软性,但我国一向不是一个运动风潮盛行的国家,许多长者年轻时忙于为家人打拼,很可能没有机会养成运动习惯。对于想要防止跌伤的银发族,或者想要激励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动起来的年轻读者,可以参考下面这四点,让运动融入生活。

    1.逐步进行

    对那些希望重新获得运动乐趣的老年人来说,一开始就挑战那些需要高肌肉耐力的重训型运动,很容易就会让他们对健康乐活的“野心”感到恐惧。慢慢地养成锻炼的习惯,一点一点地积累,比风风火火地开始来得重要。

    2.制定短期目标

    对于长者来说,设定短期目标可以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给目标就像给方向一样,给了行动的概念,使它不再仅仅是让人“流汗”或“疲倦”,而是有了新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最好不要设定像“一个月减三公斤”这样的目标,因为这会给长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会浇灭他们运动的意愿。推荐更适合作为“减压”或“增加能量”等目标。

     

     

    3、一切从简

    老人最怕麻烦。如果想让他们好好运动,最大的前提就是要简单,好上手,这样运动就不会太有挑战性,运动最好是长者本不熟悉的。器械也不能太复杂,而且运动场所离家越近越好,例如街口的社区体育中心,楼下的公园等等,也许远处的器械精良,但年长者很难步行到达的高档体育馆。

    4.多元和多才能是有趣的

    如果只做一项运动,就会让人觉得无聊,久而久之就受到伤害继续运动的动力。年长的人可以建议多做一些运动,或者在运动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比如跳舞时配上动听的音乐,跑步时戴上耳机听喜欢的节目等等。诚然,「独乐不如众乐」,年长的人与朋友或好邻居一起运动,大家互相陪伴,建立人际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年长的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提醒大家,安全第一!天雨路滑时,请长辈尽量避免在户外运动。身体有任何不适,就算是轻微的头晕、喘气、心悸也不能轻忽,应马上暂停运动。若对健康有疑虑,或是担心筋骨受伤而不愿运动,建议向医事专业人员咨询。

  • 一直以来,主食都是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但近年来,对于主食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晚餐少吃主食、减肥少吃主食、糖尿病少吃主食……主食似乎成了“万恶之源”。

     

     

    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主食消费量明显下降,2002年谷类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且仍在持续下降。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主食摄入量与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息息相关。尤其步入50岁后,主食摄入量适当增加,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揭秘碳水化合物与身体之间的神奇联系。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  张坚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高阳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刘云瑽

     

    主食摄入与死亡率紧密相关

     

    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分析了1961~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及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879份死亡率情况,证实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比例是不同年龄死亡率的有力预测指标。

     

    研究发现:

     

    20岁以下,蛋白质供能占比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各占约42%,可使死亡率最低。

     

    20岁以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缓慢增加,脂肪供能比逐渐下降,蛋白质供能比变化不大。

     

    到了晚年时期(男性约60岁,女性约70岁),供能比迎来巨变:蛋白质供能占比下降至11%,脂肪占比下降至22%,而碳水化合物占比高达67%,此时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应逐渐提高。

     

    既往观点认为,步入65岁后,人体新陈代谢和消化功能减弱,不应摄入过多主食和限制蛋白质,但此次研究结论猛烈冲击着旧有的观点。

     

    研究人员建议中老年人采取高碳水、低脂肪饮食模式,并适当减少蛋白质,更利于延长寿命;而以高脂肪低碳水为特征的“生酮饮食”,对健康中老年人有害无益。

     

    主食吃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过去人们多从事重体力劳动,食物种类单一,主食是果腹的生存食物。

     

    但近三四十年来,粮食产量提高,加工工艺进步,主食更精细化,而吃太多精米白面不利健康,才有了低碳的健康饮食理念,但现在看来有些矫枉过正。

     

     

    比如,很多餐馆都是先上菜后上饭,每人只有小小一碗米或者多人分食一盘,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吃主食。减肥者更甚,不吃肉和主食,只用水煮菜或水果替代。慢病患者也将主食视为升糖祸首,导致很多老人不敢吃主食。

     
    2011年,《中国白领膳食健康白皮书》针对国内5个大城市白领的调查显示,近四成人每天主食摄入不足250克,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谷薯类推荐摄入量达250~400克的建议。

     

    老人的主食摄入情况更不乐观,2002~2012年,60~74岁的城市老人每天主食摄入量为231克,75岁以上者只有206克。农村虽整体摄入量好于城市,但也低于全国平均值(300.8克)。
     

    近年来,关于主食的新研究不断推出:

     

    《柳叶刀·公共卫生》2018年刊登的研究结果显示出相似趋势:从50岁开始,摄入中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人,平均预期生存期为33年;而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的人,会减寿4年;吃得太多则减寿1年。

     

    2019年《欧洲心脏杂志》刊载的研究发现,低碳水饮食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2%,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0%。

     

    主食的益处超出你想象

     

    一直以来,人们对主食有很多误区:吃饭要七八分饱,因此故意减掉主食摄入量;主食吃多会升糖发胖等等。

     

    其实自古以来,《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膳食指南更是将主食视为膳食金字塔的基石。

     

    1.张坚: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
     
    学界一直都保持清醒,对公众提倡“均衡饮食”,从未让大家减少甚至不吃主食。更多的是建议大家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也就是未经精细化加工或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2.左小霞:蛋白质、脂肪不能替代主食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谷物富含淀粉,是大部分食物中碳水的主要来源,经人们咀嚼、吞咽后,在肠道中水解成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葡萄糖,提供每日所需能量,对维持机体组织活动和神经系统运转有重要意义。因此,蛋白质、脂肪等,都不能替代主食发挥作用。

     

    促进肠胃蠕动

     

    主食中的粗粮薯类、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足量的膳食纤维会大大增加肠道内的菌群数量,利于预防便秘、促进肠道蠕动。

     

    膳食纤维有很强饱腹感,从而会减少食物摄入量,更利于控制体重,有助减肥。

     

    增强人体免疫力

     

    主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镁、钙等。经常不吃主食的人,容易出现微量营养素缺乏。

     

    长期不吃主食的人,轻则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嗜睡,严重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便秘口臭、月经紊乱、肌肉无力、贫血、 发抖等症状。

     

    调控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主食深恶痛绝,但主食本身并不升糖。相反,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吃的主食少于三两,体内升糖激素将很快升高,不仅使血糖升高,还会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加重肝肾负担,还会导致低血糖。

     

    维持脑、骨、肌肉正常运转

     

    老年人的主食更不能轻易减掉。因为碳水化合物是维持脑功能、骨骼、肌肉运转的重要来源,一旦主食吃得少,就要“浪费”更多蛋白质来为机体供能,长期下来,体重、肌肉量会严重丢失。

     

    老人还可能会缺乏微量营养素,不利健康。因此,健康的老人,千万不要因为年纪增长,消化能力下降,就大量减少主食摄入,甚至用蛋白质替代主食,这可能适得其反。

     

    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摄入量”

     

    正常人要遵循“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的科学膳食模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谷薯类摄入量是250~400克,约等于两三碗米饭的重量(一碗二两米饭在150克左右)。

     

    每餐建议不要都是精米白面,粗粮占主食比例的20%~30%。老人要保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小于50%,蛋白质不超过20%,脂肪不超过30%。

     

     

    日常生活中,吃好主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搭配至少一种粗粮

    大家在蒸白米饭时,可加入高粱米、藜麦、糙米等杂粮,熬粥时可以加点小米、紫米、燕麦、坚果等。

     

    烙饼或做馒头时,掺点玉米面、黑米面,不仅能增加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还可以丰富口感。

     

    红豆、芸豆、绿豆、鹰嘴豆、蚕豆等杂豆,与谷类食物搭配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蛋白质互补作用。

     

    薯类适当替代

    除了精米白面,薯类可以起到替代部分主食的作用,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等薯类每天可摄入50~100克,其中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可促进肠道蠕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与吃精制谷物相比,每天吃土豆,饮食质量、血液指标和整体健康指数会更好。土豆中钾含量较高,适合血压高人群。

     

    换种烹调方式

    炒饭、油饼、油条、年糕、炸酱面等主食可能油、盐、糖都超标。

     

    除了尽量少吃这些,也可以改变烹调方法,炒饭、炒面可以只放一次油,用不粘锅来炒;做油饼、酥饼等时,不用油煎,可尝试蒸烤;带馅儿的主食,要少放肥肉,多放蔬菜、豆制品等配料。

     

    特殊人群主食的食用方法

     

    一日三餐,可根据个人习惯来分配主食摄入量。

     
    年轻人早餐经常因通勤延迟或耽误,但无论如何都要吃早餐,早餐中一定要有主食,这是一天工作学习的能量来源。

     

    中年人有晚餐时间应酬多、喝酒多、不吃主食的情况,应有意识地“加个餐”,避免不吃主食带来的健康风险。

     

    老人时间较充裕,早餐尽量做得丰富一些,主食量多一点,杂粮、薯类搭配起来,再加一些肉、蛋、奶、坚果、小菜等。

     

    高龄、衰弱、消化能力差的老人,可减少粗粮摄入,多吃一些粥、米糊、米浆等,也可以粗粮细做。例如,借助压力锅烹调、煮粥、混合面做发面食品等。

     

    有糖尿病的老人,每天主食的推荐摄入量为250~400克,食物不要做得太软烂,搭配肉、蛋、水产品、大豆、蔬菜一起吃,可抑制血糖快速上升;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主食可以少吃一点,但在每两餐之间要适当加餐,定时定量,保持血糖平稳。▲

  •   运动有助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近日,美国西奈心脏病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年男性和女性经常运动还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研究者回顾了1200例年龄在35~65岁的猝死病例,发现在运动过程中(如慢跑或骑自行车)出现的猝死仅占5%,还发现运动相关的猝死比运动无关的猝死经心肺复苏的存活率更高。猝死并不是完全出乎意料,其中1/3以上的患者在猝死前一周曾有胸痛或呼吸困难。虽然敏感人群进行用力运动会增加心脏性猝死和心脏病发作,但普通人群应当经常运动。规律运动可减少心脏病发作风险、减少猝死和卒中。

      首先,规律运动能增强心脏的电稳定性。心脏电不稳定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电不稳定,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经常运动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平衡交感和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心脏电稳定性,从而降低猝死发生率。

      其次,长期合理有氧运动能降低猝死的相关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都是猝死的风险因素。规律的户外有氧运动可辅助降压、降脂、减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糖尿病和骨质疏松,还能消除紧张和压力、调节心情。

      最后,常运动能降低心脏骤停风险。除了步行、做家务外,中速度较长距离的跑步、游泳、健身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是不错的运动。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每周需运动3~4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不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时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增加5~6倍;经常运动的人,心脏骤停的风险只有静坐工作者的40%。

      运动强度的掌控可用年龄和心率作为标准。健康成年人常规运动的心率应控制在170减去年龄,例如年龄为40岁的人,常规运动心率是170-40=130次/分。但如果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且体质虚弱,常规运动心率的计算,可改为静息心率加上20~40。例如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为58次/分,常规运动心率可采用58加20~40,达到78~98次/分。

      需要提醒的是,不良天气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老年人还容易跌倒摔伤引发骨折,遇到雾霾天气、低温以及雨雪天气时,建议这些情况下避免户外活动,可在室内做些健身运动。

      另外,身体疲劳、环境含氧量低时要减少运动量。因为紧张和激烈运动时,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加上疲劳和低氧状况,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急性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律失常或心性猝死。

  • 跑步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之一,只要一双舒适的鞋子,就可以开始健康之旅。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并不是谁都坚持得下来,可能跑那么几次,感觉身体好多了,其实只跑几天,心里作用更明显罢了,要想通过跑步锻炼身体,需要长期坚持菜能看到效果。那么跑步30分钟后菜能燃脂,需要坚持跑步30分钟才行吗?不是的,只不过看你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啊。

     

     

     跑步要三十分钟才开始燃脂,那么之前的是不是前功尽弃了?

     

    跑步是有氧呼吸运动的一种,跑步20分钟之后脂肪就开始燃烧,通过跑步,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它能使全身的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和松弛,使肌肉纤维增多,蛋白质含量增高。肌肉发达是健美的标志之一。

     

     

    当然不是的呀,运动任何运动都是消耗能量的,只是能量消耗的大小之分,跑步有可能你之前有热身、有开始慢跑这部分刚开始消耗能量没有那么高是很正常的,只是那也消耗能量,只是热身这种运动可能消耗的热量比较少,而慢跑也要有个配速,刚刚开始运动肯定要慢一点的,然后到一个匀速的状态,这时候能量消耗的峰值上来了。

     

    可能大多数在三十分钟的时候,一般热身也热身好了,开始到达峰值,其实不管是慢跑还是其他运动只要坚持就会减脂,至于你到底喜欢或者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更多要靠你的毅力。

     

      跑步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一般情况下我们推荐的运动量是中强度的运动量,每周坚持2-3次,只是这样的强度如果跑步来说的话最好能够坚持每次在40分钟左右,跑步肯定要带热身,那么之前之后都需要之前需要热身,之后需要能够很好的拉伸,防止拉伤。

     

    那么在慢跑的时间可能就在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我一般的配速是三公里,也就是3000米,因为肺活量的事儿,所以一般情况下就是这种配速,如果能够每天坚持也是很好的,我一般在晚上做,一般大约在一个月左右看到效果,当然也会配合饮食,有些人跑步时间比我长,效果也当然比我好,只是我个人觉得这还要看你自己的身体情况和你想要达到的效果,快来跟着我一起跑起来吧!

     

  •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现在"健步走"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把 "晒步数"变为了一种潮流。为了在朋友圈步数置顶!很多小伙伴日走万步甚至几万步!日常生活中跑步和走路是我们最普遍的运动了,而走路更是被称为百炼之祖。那么走路确实有什么好处

     

    1. 经常走路会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摄入更多的胆固醇,从而诱发动脉硬化的发生,走路不仅可以燃烧脂肪,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其次,走路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可以把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动员起来,增强人体代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几率。

     

    2、经常走路会降低血糖

     

    对于糖友们来讲,有氧运动是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措施。其中最简单、成本最低、效果显著的方法,可能就是步行了。实验证明:中老年人以每小时3000米的速度步行,每分钟的行步90~100步,机体代谢率可提高48%。糖尿病患者经一日的徒步旅行后,血糖可降3.4mmol/L。

     

    注意:一般来说,糖尿病人的最佳运动时间是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运动时间为 30分钟最佳。

     

     

    3、经常走路可以防止便秘

     

    运动太少容易造成内脏拥挤地"堆"在一起,极其容易导致便秘。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地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慢步时可握拳有节奏地捶击腹部,以感觉不痛为宜,每分钟捶腹30下左右.每天捶腹1次,每次坚持半小时,可使排便通畅.

     

    4.经常走路可以让精神快乐

     

    行走锻炼是天然的镇静剂,定时坚持步行,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这是因为人不愉快与血性有关系,步行能减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症等血里的垃圾,血里没有垃圾,气血通畅,人会愉快。人的血里没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丽。

     

    走路被誉为21世纪最好的锻炼方法之一,不但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行走速度可快可慢,从而达到不同的健身效果。但现在网友们问到底是走6000步还是1万步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厉彦虎主任医师在发布会上介绍,运动在于科学,运动是有科学性的,要遵循生命的基本规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你说1万步也好,6000步也好,这个争论本身就有问题。其实运动还是要因人而异。如果是年轻人,身体状况好,运动量大,就可以增加运动量,甚至还可以考虑力量型训练。但是如果是老年人,体机能差,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坚持走步就很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衰老会给人带来紧迫感,无论是对自己的年龄感到不适应,还是对自己的皮肤感到无奈,甚至是对身体健康情况感到无措,都体现了衰老发生时,我们的抗拒心理。其实衰老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人有能力改变,而衰老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可能才是我们抗拒它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说,过了45岁之后,我们会迎来人生的“高危期”,在这段时间,我们可能会面对来自于各种疾病的考验,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体质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身体越来越差,抵抗力越来越弱。但越是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越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保养好身体,为抵御病魔建起“高墙”。

     

    过了45岁,为了健康,希望人人做到“改二习、护三处”

     

    改二习

     

    改掉熬夜的习惯

     

    可能大家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熬夜的危害,只是道听途说熬夜会让黑眼睛加重,会让精神变差,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等。其实,熬夜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多,长期熬夜,会损害大脑,导致老年痴呆提前;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速卵巢的衰老;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给疾病留下可乘之机。

      
    熬夜还会让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超负荷工作,导致器官工作效率下降,影响身体新陈代谢,造成体内毒素淤积。长期熬夜,受伤的不止是一两个器官,人体所有器官无一幸免。希望大家在熬夜的时候,也能考虑一下身体的感受,不要轻易尝试通宵、晚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改掉久坐的习惯

     

    不知道大家平时每天坐着的时间有多长,很多上班族一天下来,活动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一小时,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光是坐着的时间可能就超过了七个小时,如果平时还经常加班的话,缺乏锻炼将会成为我们致命的缺点。

     

    相信很多朋友也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越来越忙碌,人越来越懒,运动所占用的时间会不断减少,甚至“运动”这个词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时间久坐,首先影响的就是下肢的血液循环,容易导致下肢水肿。

      
    但水肿并不是最严重的,下肢血液循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一部分,下肢血液流通不畅,也会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体内毒素增多,甚至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引起血管堵塞,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惕,尽可能多地起来活动活动。

     

    护三处

     

    护心脏

     

    对于大部分来说,人体似乎没有什么器官能比心脏还重要,在心脏病面前,我们也无能为力。所以大家在提到心脏健康的时候,也会比较重视。心脏不停跳动,不断“更新”血液,把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础,但很多朋友却没有意识到心脏也会因为不良习惯而发生危险。

     

    饮食油腻、体重超标、血管硬化、抽烟喝酒、心情低落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的“罪魁祸首”,希望大家能控制好情绪,控制好饮食,别给心脏受损的机会。

      


    护胃肠

     

    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不论吃什么,都要经历肠胃的“加工”,才能转化成营养被人体吸收。但是到了中年,我们的胃肠功能也会发生退化,可能跟长期抽烟喝酒有关,可能跟饮食无度、暴饮暴食有关,也有可能单纯跟衰老有关。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护好肠胃才是我们的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保养肠胃的重要性,别等到胃痛、胃痉挛发生时,才知道后悔。远离油腻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学会放慢进食速度,每天按时按点按量吃饭,是对肠胃最好的帮助。

      
    护腰椎

     

    人到中年,最容易受伤的就是骨骼,而腰部的骨骼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出现腰酸、腰痛等问题。腰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连接着下半身和下半身,一旦受伤,很有可能会影响行走,甚至会导致瘫痪。

     

    希望大家能学会“服老”,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要硬着头皮干体力活了,像搬重物、抬东西这样的工作,就交给年轻人吧。

      
    总结:人到中年,有很多“不可言说的痛”,希望大家能敞开心扉,及时向医生反映自己身体的不适,不要硬撑。

  •  

    日本人的人均寿命排在全球首位,是公认的长寿人数最多的国家,同为亚洲国家,中国的人均寿命,在排在了全球50名之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事实上,导致差距如此大的原因,就是慢性病。


    日本的老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并没有脱离社会,反而依然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体现着人生价值,由于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与社会脱节,使得日本老人,罹患慢性病的风险很低。


    反观中国,2019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论重磅论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居民的死亡原因,其中排在前10位的死亡原因,依次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茨海默症、新生儿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除了新生儿疾病和道路交通伤害之外,毫不夸张地说,其他八种疾病都是慢性病,恰恰是这些慢性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


    究竟如何做才能这些慢性病呢?晚上做好六点至关重要。


    第一,晚上坚持多喝水,很多人认为晚上要少喝水,因为要睡觉了,喝水太多,会导致夜尿次数增多,事实上,你在睡前一个小时停止喝水就行了,而其他的时间,都应该多喝水,只要多喝水,才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才能稀释血液,降低血脂,让慢性病离你更远。


    第二,晚上坚持多清淡饮食,晚上不应该再大鱼大肉,因为太过油腻的食物很容易加重肠胃的负担,晚上坚持清淡饮食,不仅有利于肠胃蠕动,而且还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第三,晚上坚持多运动,经过一天的繁忙,如果你的工作性质就是坐着,动得特别少,那么晚上空闲时间多了,建议你多运动一下,运动不仅能够控制体重,还能让你远离各种慢性病。

     


    第四,晚上坚持少吃盐,很多人喜欢晚上吃得特别咸,觉得不这样吃容易乏力,于是炒菜的时候放很多盐,还特别爱吃腌制和烟熏的食物,这些都容易升高你的血压。


    第五,晚上坚持少熬夜,喜欢熬夜,长期熬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长期熬夜的人,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都会更高。


    第六,晚上坚持少吸烟酗酒,长期吸烟的人,更易罹患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喝酒,则容易诱发胃癌和肝癌。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