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饮食调节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说脾胃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损伤脾胃很严重,避免湿热上身,还要注意情绪,避免伤脾胃。
关于湿热病,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所以防治湿热首养脾胃。
曾见过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年龄30岁,已婚4年,没有孩子,因为老公时运不济,再加上双方父母体弱多病,这位患者天天焦虑,浑身不舒服,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疼,干什么都不顺心,意志消沉,一大家子都陷入愁云修雾中。
又有一回,这患者因二便不畅,且尿黄便溏腹胀来找我。一搭脉,一问诊,脾胃湿热引起的,给她开了健脾胃除湿热的汤药,建议她注意保持好心情,注意饮食卫生。
听说这话,患者又长呼短叹起来,说自己的家事如何如何,天天心里不舒服。她也知道自己近几年来的确是患了很多“毛病”,全都是自己的“心病”,可就是解脱不了。我劝她想开点,注意保持好心情,她说她明白,也会慢慢调整。
之后再给这位患者看病,努力做到心身同治。时至半年,患者的确淡然了很多,身体也更健康了,之前一些湿热的症状也消失了。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讲了情绪与脾胃的关系,他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在内伤病发病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尤其是使脾胃之正气受伤,这种危害是很严重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了54岁,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如对孤独生活的疑惑,对家庭或同事的恩怨,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等,这些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果经常出现,则可影响脾胃功能或出现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动气后脘腹胀满、疼痛、纳呆等,如果长期脾胃不好,则可能累及其他脏器,导致身体正气不足,待招惹湿热等内外邪时,诸多湿热症会出现。所以防治湿热症时,养好脾胃也要注意情绪问题。
① 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是要有一平常心,有一句话说“你的烦恼,都是你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别太追求美好,把生活看得平淡些,修炼自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人与事能充分理解,遇事能泰然处之,镇静自若,这样才能避免被不良情绪牵制,减少坏情绪对身体的危害。
②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视为社会的一员,并希望从团体中得到爱。在一个环境中,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友爱、互助、需要,那么充满快乐的人际关系就有利于清除不良心理。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和诸”自己的生活环境、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同时要学会尊重和奉献,学会感恩和真诚,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就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你获得的比你给子的更多。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不高兴而把自己同他人隔绝开来。孤独只会使不良情绪更加严重,伤害人更深。
③ 适当发泄不良情绪
心情不好时不要一直憋着,找个可靠的人,找个可靠的环境,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也可以在忧伤时哭泣、读诗词、写日记、看电影、听音乐,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另外,要注意有意识地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你的信心和乐心态、更有愉悦的心理感受,有益于培养好心情
总之,“气为百病之首”,为了保持身体气血平和,一定要注意保持好情绪,避免精神状况不佳久之影响脾胃产生疾病,同样也避免湿热的产生。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情绪不好会伤脾胃,而脾胃是维持一身正气的基础,所以保持好心情,有助脾胃安健,有助防治湿热袭身。
② 保持好情绪要有方可循,后面我们将给大家普及一些保持好心情的诸多方法。
按:气血亏虚是很多人身体普遍存在的状态,不同的人表现会有不同,因为生理特点的不同,气血亏虚在女性表现得会更加突出。
今天,关于这个问题,我为大家做一期答疑。
1、患者:气血亏虚主要会有什么表现?
郑医生:气血不足多会表现于身体困倦乏力、手脚冰凉、记忆力下降、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等;或表现为皮肤松弛、皮肤萎黄暗黄、精神憔悴、睡眠质量差等,一般出现以上的表现,并伴有舌像淡白、脉细弱,那一般就是属于气血两虚的状态,必须及时调养,以恢复身体健康。
2、患者问:如何通过药物或者食疗的方法改善气血亏虚?
郑医生答: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补养气血的常见食疗或中药,或者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中成药,对于自己调理好气血两虚的状态,都会很有帮助。
常见的补气的中药,以人参、黄芪为代表,温补的选择红参或高丽参;如果伴有气阴两虚的可以选择西洋参或者太子参;一般平补气血的可以选择党参,功效虽然稍弱,但是一般不良反应也比较少,比较平和。黄芪有非常好的补气作用,功效也不逊色于参类,黄芪对于增强免疫力、对于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等病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常可以泡茶饮用。
常见的补血的中药,比如当归,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熟地黄以滋补肝肾为主,也有比较好的补血作用;阿胶比较昂贵,是传统的补血的中药材,补血同时也有良好的止血的效果。
其他,平常的食材比如大枣、龙眼肉,都有不错的补气养血的功效,药性平和,价格亲民,不良反应也少,普遍老百姓都能接受,平常煲汤制作药膳,也多使用这些食材。
3、患者问:有没有哪些中成药能够补气血?
郑医生答:补气血,有一些中成药可以直接选择,是比较方便老百姓服用。比如经典的补气养血配方八珍丸,就是由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加四物汤组成;十全大补丸也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增强了补养气血的作用;其他的比较著名的补气血配方有归脾丸,也是在补气血的药物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宁心安神的作用的药物,以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另外还有像乌鸡白凤丸,也有很好的补养气血的作用,不同的是,乌鸡白凤丸兼有补肝肾调经功效,比较适合腰膝酸软、面色萎黄、面容憔悴、月经不调的女性。
还有,各类的阿胶膏,大多是补血的功效为主,配方上多数也兼有一些补气的药材,因为补气能生血,能够同时促进气血生成。
“以上介绍的这些中药材或者中成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使用,但如果自己身体的症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建议要找专业中医生就诊,以开出更有针对性的处方,不宜自行乱服药。
在临床上治疗气血两虚,很多人服用补气血药物也会出现肠胃不适或者上火的现象,尤其是有些脾胃不好导致的气血两虚,治疗上要以调理脾胃为主,不能单纯的补气血,否则的话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脾胃不能运化,就会导致郁热上火,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在生活上,气血不足的人也要注意运动要适量,注意不要太操劳,不要太熬夜,少吃生冷寒凉的食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才更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老在关节”。目前全球有3.55亿关节炎患者,亚洲地区每6人中就有1人会患上关节炎。
风湿性的关节炎或类风湿性的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的变形和肿胀,它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也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近年来,有车一族、肥胖、高跟鞋一族,青年骨关节炎患者明显上升,每逢发作,患处红、肿、灼热、剧痛,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令患者痛苦不堪。
风湿性的关节炎或类风湿性的关节炎,它在现代一些的治疗,一般是基于几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止痛,另外一个是抗风湿治疗,用的是一些免疫抑制剂类的药物,另外严重的情况下,活动期用一些激素类的药,那么这些药物长期来说,它是一个缓解关节的变形和肿胀,中医学对于疾病的一些活动期,缓解症状是比较有优势的。
类风湿即坏死性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围。近年来有学者称其为顽痹、历节风、湿热毒痹等。很多医家认为此证属湿热毒痹,根据其病急性期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 痛,并伴有身自热、烦躁、口干、汗多等全身症状,且发病急骤。
故认为热毒湿浊癖阻是急性期病机所在。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英国学者通过对本病病理组 织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坏死性血管炎。
四妙勇安汤是用于治疗外科的“热毒型脱疽”的一张名方,脱疽是一种中医病名。
该病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即现代的脉管炎、静脉血管炎和脉管血栓等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因皆因血管发生病变。
在四妙勇安汤的基础,加上一些清热祛湿通麻痹的一些药,比如说海风藤、青风藤,槲寄生强筋骨还有一些虫类的药,那么它就可以治疗关节炎,并且对其病因坏死性血管炎进行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老先生在古方《四妙勇安汤》的基础上加味,创立了现代的中成药金藤清痹颗粒,它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痛、解热、免疫调节作用。副作用小,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经常感觉浑身无力,脸色总比别人差,动不动就拉肚子,其实你可能是被湿气缠上了。对每个人来说,五脏六腑都各司其职,各有用处,但大家最重视的,往往都是心脏、肝脏、肺脏,而脾脏却总是被大家忽略。
脾脏,主管人体内的“气”,气通顺了,体内的毒素才能顺利排出,疾病不会轻易打扰。脾胃功能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也会直接反映在我们脸上。脾脏健康,人就会面色红润,气血充足,而脾胃功能虚弱,人也会有气无力,体虚体寒。
所以在面对脾脏功能下降的时候,我们不能大意,要把调理脾胃提上日程。
脾虚是什么意思呢?
脾主运化,我们每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喝进肚子里的水,都要通过脾脏的运化功能传达到身体各处,让人体充分吸收营养,而脾虚则是脾脏功能失常的表现,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
脾胃虚弱,身上会有这些变化
1、舌头胖大,舌苔厚腻
舌头对于我们而言,不只是品尝食物,分辨味道的工具,还是反应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因为当脾胃功能失常的时候,津液运行不畅,我们的舌头上就会出现一层厚厚的舌苔,舌头的体积也会变大,同时还会伴有口腔异味。
2、小肚子变大
没有人希望自己有小肚子,即使再不修边幅的人,也会在意自己的身材。但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些人,明明身体非常匀称,肚子却十分胖大,这种“局部肥胖”的原因,可能就是湿气在作祟。脾胃虚弱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运化不利,消化功能异常,食物囤积,腹部胀满。
3、下肢浮肿
可能有的人觉得身体浮肿只不过跟水喝多了有关,但如果你控制饮水量后,浮肿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改善的话,就应该好好想想了,可能是脾脏出了问题。脾主水运,当脾脏功能失常的时候,体内的水分就无法顺利排出,积存在体内,造成水肿。
脾有“三怕”,早知早受益
1、脾怕“湿”
长期生活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脾会渐渐受损,因为脾本身就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在潮湿的环境中,脾脏自身难保,就更不用说去运化水湿了。而且很多人平时喜欢吃一些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也会间接加重体内的湿气,从而给脾脏带来更重的负担,时间久了,脾也会越来越虚。
2、脾怕“冷”
我们说到养生,都会强调避开生冷寒凉食物,多注意保暖,追求养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吃寒食、喝冰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敢久吹空调、电扇。这是因为脾脏最怕的就是“冷”,寒气入侵人体,首先伤害的就是脾脏,若想保护脾胃健康,就要保证身体的“温暖”,避开寒凉刺激性食物。
3、脾怕“郁”
有人觉得情绪是人之常情,释放出来才能消散,但很多人往往不会科学地排解情绪,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当中。思虑过度、忧愁过度都是最伤脾的行为,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心境下,肝气郁结,会限制脾脏发挥作用,从而损害脾胃的健康。所以大家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脾不好的人,做对1事,能健脾祛湿,恢复健康
多吃“二果”
1、赤小豆
对于脾虚的人来说,赤小豆是非常有名的健脾养胃食材,很多人都喜欢在煮粥的时候加入此物,用以排湿排寒,补益脾胃。赤小豆中含有皂碱和纤维素,在润肠通便的同时,还能利尿消肿。
2、薏仁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薏仁有消水肿的功效,但却在喝薏仁水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出薏仁的“威力”。其实薏仁是需要先在锅中炒熟的,再用开水煮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若想健脾祛湿的效果翻倍,还可以在熬制赤小豆薏仁水的时候,加入大麦、橘皮、红豆等食材,能抵消薏仁的寒性,更加温和地调理脾胃。每天早晚喝一杯,脾胃会慢慢恢复健康。
生活中,脾肾两虚的朋友较为常见。有的人脾虚为主,兼有肾虚。有的人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脾肾这两个脏腑往往相互影响,一损俱损。
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滋养肾脏元气,肾脏元气温煦脾胃及其它脏腑。
脾肾两虚,痰湿内生
脾肾两虚之后,体内首先会产生痰湿浊邪。无论是肾虚累及脾脏,还是脾虚本脏虚弱,都会内生痰湿。因为太阴脾土,喜欢干燥而讨厌潮湿,当脾脏阳气不足或者肾阳温煦不够的时候,便会导致体内的痰湿浊邪内生,成为痰邪、湿邪、饮邪,影响经脉循行和气血流通。
体内有了痰湿之后,从舌苔上便能够看出来。患者的舌面上会有一层厚厚的白苔,甚至白腻。当痰湿邪气在体内郁久不化时,便会内生湿热,熏蒸脏腑,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民国中医治痰湿
说起民国中医治痰湿的方法,先给大家讲一则张锡纯的医案,主人公是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经常觉得害怕,平时胆小,有时候心口或者肚子这个地方,觉得突突的跳几下。然后气就往上冲,一直冲到胸口。在这憋着散不开。小伙子经常呃逆,觉得后脖子发热的时候就得高歌一曲。
甲状腺结节也凸起来了,年纪轻轻还肾虚,腿脚怕冷,脖子怕热,下身怕凉,上热下寒。家里人请了很多医生,用了不少药,但是最终都没有治好,病还是依旧那么病着。
小伙子也很郁闷,觉得自己得了怪病,找媳妇都不好找。后来家里人给他请来了张锡纯医生,张大夫来了之后,给小伙子诊断。
摸了脉,左手的脉比较平和,稍显没劲。右手的脉是直上直下的,很刻板的那种感觉。李世材的脉诀里说,直上直下的脉,这是冲脉。而且这脉还是外强中干,外表摸上去,紧绷绷的,好像还挺有劲儿似的,其实呢,你用力按下去,发现这是假象,按下去就散了,没什么劲儿。
再结合前面医生失败的治疗经验,张锡纯觉得不能按照之前医生的思路用药,这个病应该是肾虚导致冲气上逆,而且小伙子精神还有点失常,这个冲气里边夹着痰浊,冲上来的这个痰浊影响了小伙子的心神。
就给他开了一张理痰汤。这方子喝上,感觉不错,没过几天,小伙子这些奇怪的症状都没有了。剩了气短的症状,张锡纯又给用了几付升陷汤,调理过来了。
那么通过这个医案,我们能看到,对于身体虚弱,脾肾两虚这种情况,导致的痰湿随着冲气上逆、上冲的这种情况。张锡纯的这张理痰汤比较好用。
理痰汤
理痰汤一共有10味药,半夏、龙骨、牡蛎、代赭石、芒硝、黑芝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其中化痰用到了二陈汤,降冲气用了龙骨、牡蛎和代赭石,补肾虚用了黑芝麻,安神用了柏子仁。整个方子配在一起,可以不肾虚而化痰湿,降冲气而安心神。针对脾肾两虚的痰湿、痰浊上扰证,用之颇为对证。
这一章要解决的是一个小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暑热外侵所致的汗出,身热,口渴,脉象虚弱,精神疲惫等现象。
这种现象《金匮要略》称之为:中暍——“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暑热外侵,是这种现象的病因。“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是指这种现象的主症,提示暑邪挟湿犯表。“其脉弦细芤迟”这儿是说,容易患“中暍”的人体质多虚,弦、细、芤、迟四种脉象见一两种脉象即可,无须四脉俱现。
然后条文提到了患者容易兼见的第一种虚象:气虚兼阳虚——“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洒洒然毛耸,指患者因为寒栗而毫毛竖起,寒冷而哆嗦的模样。
接着条文提到了患者容易兼见的第二种虚象:气阴两虚——“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口开,是指暑热内扰所致的气逆而喘,前板齿是门齿的意思。这一句是说,稍微活动一点,患者就会感觉热气内扰,气逆作喘,门齿干燥,这是暑邪伤阴的表现。
因为患者一方面暑热外侵,一方面乃虚人之象。所以:
1、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容易阳气外散,恶寒更甚。
2、不可用温针,若用温针则助暑邪,遂伤阴更甚。
3、不可用下法,误下则津伤,小便则会淋漓涩痛。
暑热外侵犯表,最初病在太阳,随之病情的发展,则向阳明传变。病在太阳,恶寒发热,身重疼痛,此时如何处理,《金匮要略》中没有说,但是李东垣和王孟英,则根据两种不同的虚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气虚甚者,可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黄芪 、苍术、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炒神曲、 橘皮、 白术各五分 ,麦门冬、 当归 、炙甘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 黄柏三分, 葛根二分, 泽泻五分 ,五味子九枚。
李东垣是金人,所以这个方子的剂量用的是宋制。宋代剂量较小,可能是因为用的是“煮散法”的缘故。煮散法就是把中药粉碎之后,再煎熬,可使药力备增。大家实际使用时,剂量可稍大一些。
阴虚甚者,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西洋参 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梗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此方原书未著剂量,此剂量是现代习用的剂量 。
暑热外袭若第一阶段未及时干预、拦截,就会导致病邪向阳明传变,患者出现脉洪大或脉浮,或有大热,大渴欲饮水,或无大热,但口烦渴欲饮水。此时,暑热传变至胃,胃中有无形之火,胃津受损而生渴,且渴而欲饮。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会出现背微恶寒,有学者例如江部洋一郎先生认为,这是由于胃热炽盛,胃火上炎,从而导致胃气给肾的供应减少,出现肾气不足导致的。
此时当用经方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碎 甘草二两 、梗米六合、 人参三两、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中,知母清热,滋阴,且知母有使胃气与肾相衔之效;石膏清胃热,解肌热;甘草,梗米守护胃气,补益胃津;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五物共济清热、降火、生津,补气扶正之效。
按:湿热很常见,肝胆湿热下焦湿热都是很多见的类型,今天郑医生给大家科普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症状以及调理养生方法。
患者问:肝胆湿热怎么回事,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出现肝胆湿热,多数跟长期吸烟喝酒、辛辣肥腻饮食过度有关;一些人是长期心情压抑,肝郁日久,气机不能条达导致化生湿热;有些人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差,胃肠湿热阻滞,影响肝胆也会导致。
胸胁部位是肝经所管,如果湿热郁结,便会发生乳房胀痛、胸胁胀痛等现象;湿热蕴结,影响肝气条达,便会发生压抑、烦躁等现象;如果肝胆湿热影响胃肠,会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反胃、腹胀等问题;肝胆湿热下注,会引起男性阴囊潮湿、下肢湿疹,女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问题;另外,口干口苦、大便黏滞、困倦乏力等症状,都是湿热的表现。
如果长期出现以上症状,那就要考虑是肝胆湿热引起的可能;调养以疏肝利胆、清热去湿为主,中成药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日常可多使用菊花、桑叶、夏枯草、茵陈、鸡骨草、溪黄草等药材泡茶或者熬汤;可以多吃芹菜、苦瓜、冬瓜、茼蒿菜、西红柿、马蹄等食品,能清利肝胆;注意少抽烟喝酒,少辛辣肥腻,饮食宜清淡,注意调畅情绪,注意保护胃肠。
患者问:下焦湿热怎么回事,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如果人体的下部出现湿热的现象,包括泌尿系统炎症、前列腺炎、女性妇科炎症、阴囊下肢湿疹、下肢皮肤病热毒等,如果属于湿热类型的,便可称为“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大致可表现为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女性白带黄赤、皮肤湿疹红肿、口干口苦、大便粘滞等现象。形成的原因多跟居处潮湿闷热有关,与长期辛辣肥腻、海鲜甜食类食品食用太多有关,这些要注意避免。
中医经典配方如二妙丸、四妙丸,是治疗下焦湿热的经典配方;如泌尿系统的湿热炎症,如尿道炎、前列腺炎,属于下焦湿热的,可选择三金片、八正颗粒等;如女性盆腔炎、阴道炎,属下焦湿热的,可选择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等;如果是下肢湿疹、皮炎,可选择湿毒清胶囊、二妙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读中医经典多年,颇有心得,每每与中医大夫讨论验方,虽然显露身手的机会不多,但往往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当时科里收住一病人,男性,五十多岁,因四肢末端疼痛住院。该患者从心内科转科而来,已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转科后查风湿性疾病相关指标均正常,唯有CRP和血沉明显升高。患者疼痛的特点是白天正常,夜间子时开始发病,而四肢远端皮温,肤色均正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不予以治疗,天亮后可自发缓解。
反复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未能与西医诊断的任何一个疾病相符合,类风湿,风湿性多肌痛,反应性关节炎…均不相符,而即使应用糖皮质激素,曲马多(编辑按:止疼药)等药物仍罔效。
迁延至约三周,患者及其家属焦灼万分。而作为医生这边而言,患者配合做各种检查,而耗资两万余元,竟然不知道是何病,甚至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烦恼异常。晨起交班,主任问计当如何是好,众皆默然。最后领导发话,让我去看下,于是领命而去。
问诊持续约十分钟,秉承一个理念,病皆有缘由,特别是新发的疾病,我于是详细问了发病由来的生活情况,患者自谓当时已是冬日天寒,徒手驾驶三轮车去集市,来回过程觉寒冷异常,自此发病,几乎夜夜不息;再问有无好转之时,答曰有,自发病以来只有一晚上未疼痛,再问当时是何种情况,答曰因当时有发热,体温达38.5摄氏度以上,值班医生遂给予吲哚美辛栓(编辑按:退烧药)1/3粒肛塞,结果大汗淋漓,衣服被单尽湿,当晚未发疼痛,但第二日夜又恢复原状,疼痛依旧。
病史问诊清楚,其实当时胸中已有丘壑,缘于当时正在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越看越与一段经文所述病情相似,且患者伤于寒病因明确,并已有实验验证,虽然药症并不十分相符,用镇痛消炎药大汗淋漓后后疼痛明显减轻,于是就恍悟该用麻黄汤,先开三剂试用:
就五种药物,麻黄,桂枝,甘草,白术,杏仁,开三天量,嘱其按时服用。
翌日晨,问患者感觉如何,答曰似乎有好转,再问有何好转,答曰似乎发病的时间有延迟,原来子时必疼痛发作,而今丑时后才发作且疼痛程度似有减轻,遂嘱其继续应用,隔日晨再问,答曰药太好了,疼痛明显减轻且下肢疼痛已消失,唯余上肢疼痛且疼痛已经明显减轻,能耐受,不影响睡眠,再一日,已霍然痊愈。随后患者出院两月后电话随诊曰:已痊愈,未再发。
遂在科室内名声鹊起,传为佳话。
细思整个治疗过程,真的可谓是效如柎鼓,而其思路却是来源于约1600年前的东汉末年,按仲景方书所云,是为病因--伤寒,病位--太阳表证,病机--虽发病约3周,病情并未六经传变,仍在太阳经,脉浮紧,患者药后发热,微微汗出,再观仲景书云,药后应微微汗出而解,不可大汗淋漓,若药后不出汗,应予热粥做引。
推而广之,全国又该有多少这样的病例,又有几例能完美解决,即使动用所有的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又岂能窥得疾病之一二,而这在仲景书中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稀松平常的一方。
中医西医孰高孰低,无需多言,再读仲景书,可叹仲景书字字珠玑,全书一百余方,若能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则虽不敢说包治百病,但至少所见之大部分疾病均可治愈,可叹当今又有几人读仲景书,又有几人能娴熟应用,更遑论有几人相信老祖先的智慧,继承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发扬了,中西医结合更是一句空话。可叹,可悲!
编辑团队按:
该患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异常,却又未符合任何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时医患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本例中的不被疼痛困扰,当西医方法已经无效而且花费高昂的时候,张大夫勇于果断采用补充与替代疗法——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中医发展到宋代,有了自己的官方方药专著,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借助宋代科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的方剂中,有很多为后世经常应用的经典方剂,其中“藿香正气散”即出自该书卷二。
今日大家误解最多的就是藿香正气到底能不能治疗中暑。
首先,“中暑”这个词有歧义,在现代医学里,指的高温引起的“热射病”。藿香正气是不治疗“热射病”的。夏季高温中暑(热射病)需尽快将患者移到凉爽的地方,并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必要时候需要去医院就医。
而传统中医也有“中暑”和“伤暑”病。从外感六淫中看,暑邪的概念很大,凡是具有炎热、升散、兼有湿热的特性都可以称为暑邪。暑邪易上扰清窍,当出现发热、面赤、心烦、头晕、目眩等症状,即为暑邪所致。
一般来说,中暑较重,“中”即外邪直中、中暑与中风的“中”指代一样,即神志出现问题;而伤暑则较轻,神志正常。显然藿香正气也不治疗这两种疾病。
那么它到底治疗什么呢?藿香正气主要治疗的是“外感风寒,湿阻中焦”。其病因为暑湿邪内蕴后外感风寒,它仅仅治疗暑邪中兼夹湿邪,且病位在中焦脾胃的疾病。其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为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胸膈满闷,恶寒发热,头痛,舌苔白腻。
首先,夏季气候炎热,腠理开,易感外邪。当我们酷热难耐时,直吹空调或者饮食生冷就可能造成外感风寒,出现头痛颈僵,鼻流清涕等症状。如果体内有湿或本身便是湿重体质,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且会出现呕吐泄泻、肢体酸楚疼痛等。其中,腹痛、呕吐、泄泻即为中焦脾胃受损的典型症状。
笔者蜜月期间去泰国旅游,泰国热带水果较为便宜,我们买了很多,但泰国天气炎热,吃不了的水果便放到冰箱。第二天,拿出凉飕飕的水果,我们吃了个痛快,我的妻子便出现了恶心、腹泻。这便是很典型的,在炎热的夏季,感受了外邪,出现脾胃症状。而我的妻子那时比较胖,是典型的肥人多湿体质,舌苔常年是滑苔。
当时服用的是从国内带去的“藿香正气水”,一日两次,喝了两瓶,因味道太过刺激还吐了一瓶,但当天就好了,正所谓辨证精准,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