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不是便血就是直肠癌

不是便血就是直肠癌
发表人:京东互联网医院

有便血的朋友,如有疑问请咨询专科医生, 敬畏 生命,不得马虎。

 

我们今天通俗地讲讲肠道癌症的症状。

 

 

1. 便血

 

痔疮、肛裂、肛乳头肥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血管畸形、肠道肿瘤等等疾病都有可能出现便血。从简单角度讲,我们自己来区分便血的性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致区分出血的部位。怎么分析部位呢?看颜色。

 

 

肛门局部出血,一般是鲜红色的血 ,这类出血,大便会和血分开,非常清晰。少一点的话,就是擦屁屁的时候纸上有鲜红的血。

 

 

但临床上我们也能见到痔疮出血量大时,排便有少量血块或陈血,这是因为出血量大或者痔疮破口大回流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极易误诊,一般就建议患者找专科医生判断了。

 

 

2. 粘液便

 

肠道肿瘤出现长时间粘液,天天有随时有,只要一便便就有,希望你警觉了,尽快上医院检查。

 

 

3. 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

 

肠道肿瘤的腹部隐痛腹胀一般不明显,而且发展比较慢,持续时间比较长,天天有随时有,不会因为你今天吃很多水果便便通畅就缓解。腹痛位置在肚脐周围,或者下腹,包括两边,位置固定,说明肠道多半有器质性病变了。

 

4. 比较重要的,叫大便性状改变

 

什么是性状?就是大便习惯、大便次数、大便质量、大便形状都变了

 

大便性状改变确实是我们考虑肠道肿瘤的非常重要的项目,但几句话说不清,所以希望大家上述情况都有的时候还是要警觉一些,问医生,特别注意大便变细!!

 

 

5. 不明原因的消瘦

 

癌症是消耗性的疾病,患癌症有普遍不明原因的消瘦。但注意,不是绝对的

 

总之,有问题希望大家正视,不要随时吓自己,也不要掉以轻心。对专业的问题有疑问,还是留给专业的医生来判断。希望大家注意运动,戒烟戒酒,健康生活,远离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筛查和早期发现可以降低结直肠癌(CRC)的死亡率。仅十年来,出现了多种侵入性、半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筛查方式。随着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重视,提高了结直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效果,新技术在检测肿瘤方面的作用,如人工智能,也正在迅速崛起。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者对各种筛查方式进行了研究。这些方式包括 基于粪便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胶囊内窥镜的半侵入式方法,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直接观察远端或整个结肠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基于愈创木酯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g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CRC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发表结肠镜作为筛查工具的临床对照试验;然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支持其应用。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lT)尚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测试,但其有效性是有理论支持的,其对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gFOBT更高。CT结肠造影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还没有在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中进行过探索,有一些研究对它们检测CRC的能力与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下文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和具体筛查方式的证据。

     

    筛查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对结直肠癌进行筛查,但没有确定首选方案;美国多社会工作组(USMSTF)提出了一种分层筛查方法,建议将结肠镜检查或FIT作为首选方案,然后再选择其他方案。

     

    在大多数进行CRC筛查的国家, 建议的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USMSTF和美国内科医生学会建议,对于一般人群,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美国癌症协会(ACS)最新的CRC筛查指南建议,初 始筛查年龄为45岁,因为早发CRC的发病率大幅上升。USPSTF最近的建议草案也将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但它将这一建议证据等级定为B类,对50-75岁人群进行筛查为A类建议。

     

    美国胃肠病学会的临床指南建议将筛查年龄降低到45岁,这是一个基于极低质量证据的有条件建议。ACS和USPSTF的建议都是基于CRC流行病学以及计算机模型分析的结果,还没有研究证实CRC筛查对45岁-49岁人群的有效性。 CRC风险较高人群被建议在较早的年龄开始筛查,包括一级亲属中有CRC患者。建议这类人在40岁时开始筛查,或相对家族中被诊断出CRC最小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结肠炎)、有CRC家族史或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人来说,开始筛查的年龄和连续筛查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因为这些人群CRC的终生风险一直在增加。

     

    在所有指南中,一致强烈建议对50岁-75岁人群进行CRC筛查(例如,USPSTF为A级)。一般来说, 大多数指南不建议在85岁以后进行筛查。对75-85岁的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如果以前没有接受过筛查,或者他们的估计寿命在10年以上,则建议接受筛查。一项评估了≥85岁年龄组筛查的研究显示,这一人群的预期寿命的增长很小,建议对老年人筛查的风险和益处进行仔细评估。

     

    筛查方式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式包括gFOBT、FIT和包括FIT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基于粪便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CRC会引起隐性出血,可以从粪便中检测出来。基于粪便的筛查的好处是无创、低成本。gFOBT检测伪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间接测量,某些饮食和药物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Hemoccult Sensa(高灵敏度FOBT)对CRC的单次测试灵敏度达76%,特异度>85%。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基于粪便的筛查对降低CRC的死亡率有好处。这些临床试验表明了 每年或每两年筛查一次筛查的益处

     

    与gFOBT相比,FIT直接测量粪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多数指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检测,以筛查CRC,但美国医师协会建议 每两年进行一次gFOBT或FIT,而不是每年一次。这是基于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每年或两年一次的gFOBT筛查效果,结果显示两个筛查队列的死亡率没有差异。

     

    与FOBT相比,FIT有几个优点,包括使用一份而不是三份粪便样本,检测前没有饮食限制。一些研究将FIT与gFOBT和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一项纳入1996-2003年间1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FIT在检测CRC方面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94%

     

    结肠镜检查

    粪便检查显示阳性都需要进行后续的结肠镜检查,有研究探索了粪便筛查阳性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的临床影响。一项研究报告称, 粪便试验阳性后肠镜检查延迟超过6个月会增加死亡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FlT阳性后超过6个月才进行结肠镜检查,则整体CRC和IV期结肠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CT结肠造影(CTC)或虚拟结肠镜检查是一种评估CRC的半侵入性方式,USPSTF和USMSTF认为可 每五年评估一次。对于大于10mm的病变,其灵敏度从67%到94%不等。这种检测方式的不利因素有:成本高、偶然发现的病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来进行评估,但整体效益较低,且在大多数中心没有基础设施可以在CTC检查的同一天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需要进行第二次肠道准备以进行后续结肠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CCE)是一种较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2009年推出了第二代名为Pillcam-2的CCE检查,其对大于6mm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2%。CCE已被FDA批准用于因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还没有学会组织推荐CCE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基于血液的筛查测试

    检测早期CRC和癌前息肉的血液测试非常受欢迎,可以提高筛查的接受率,减少筛查的危害和成本。检测mSEPT9 DNA的血液测试是FDA批准的检测,可用于拒绝其他筛查方式人群的筛查。对19项筛查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其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92%。

     

    该方法并未得到USMSTF或USPSTF的推荐,因为其灵敏度较低,成本较高,且有遗漏高风险病变的风险。其他潜在的血液标志物,如检测循环肿瘤DNA或基于血液的多组学标志物正在研究中。

     

    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柔性乙状结肠镜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已被证明能够大幅减少CRC的死亡数。切除癌前息肉,尤其是晚期病变,并在最早阶段诊断出CRC是这种检查方式的优势。队列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可以大大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波兰的一项国家级CRC筛查项目报告称,在超过17年的随访中,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CRC 发病率降低了72%,死亡率降低了81%

     

    参考文献:
    BMJ 2021;374:n185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当我们结束了一天,躺在床上与朋友微信互道晚安后,很多人并不会立马睡觉,而是关灯开启属于自己的夜生活:追剧、刷微博朋友圈、逛购物网站……在平板、电脑和手机的无缝对接中,伴随而来的是无孔不入的蓝光。

     

     

    夜间蓝光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少人都有所耳闻,但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蓝光下,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结合研究解读蓝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教你如何降低蓝光伤害。

     

    受访专家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副主任医师 高付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周 涛

     

    晚上暴露蓝光下, 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美国《流行病学》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蓝光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大约2000名成年人的数据,其中660人患有结直肠癌,其余的人是从当地人群中随机抽取的,并且有夜班工作经历的被排除在外,同时,利用国际空间站(ISS)的图像确定了夜间室外人造光的水平。

     

     

    来自这两个城市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暴露在蓝光下最多的参与者比暴露较少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60%,且未发现与全光谱光具有相关性。

     

     

    研究人员表示:“夜间暴露在光线下,尤其是蓝色光谱光,会减少褪黑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并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由于蓝光暴露水平是通过卫星图像估算的,因此该计算未考虑个人行为,例如使用卷帘,这在西班牙和其他地中海国家很常见。因此,可以将蓝光暴露估算值解释为人们在出门以及在关闭百叶窗和就寝之前在其住所内所暴露的光量。

     

    什么是蓝光?

     

    蓝光其实是自然光的组成部分,我们平常看的太阳光,其中就包含蓝光。

     

    太阳光并不是单一波长光,而是由红、黄、蓝等可见光组成。

     

    红光波长 600~700 纳米,黄光波长 500~600 纳米,蓝光波长 400~500 纳米。

     

     

    通常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强。

     

    蓝光是指波长在400~500纳米的高能量可见光。

     

    蓝光普遍存在于电脑、手机、投影仪、LED显示器、激光笔等中。在可见光的7种颜色中,越靠近紫外线区域的可见光(如紫光和蓝光),能量越强,对人体的伤害也会更大。

     

    蓝光比紫外线更伤皮肤

     

    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除此之外,蓝光还会“侵袭”皮肤。

     

    蓝光会引起皮肤的黑色素沉着,尤其易在表皮颗粒层和更深层的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导致皮肤变黑、暗沉、长斑。

     

    蓝光和紫外线一样,都会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且更活跃,从而加速皮肤衰老,导致皮肤缺乏弹性、皱纹增多。

     

    有研究表明,由于蓝光比紫外线波长更长,因此能够渗入皮肤深层,造成细胞DNA氧化损伤,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引起毛孔粗大、黑眼圈等皮肤问题。

     

    蓝光还会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若经常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强蓝光会破坏激素分泌平衡,从而影响睡眠质量,间接导致皮肤暗黄、长痘、脱发等问题。

     

     

    4类人群要格外防蓝光伤害

     

    1. 糖尿病患者大多有视网膜病变,承受光损伤的阈值大大下降,蓝光对其视力影响较大。

     

    2. 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眼睛未发育完全,蓝光更容易作用于视网膜,加之婴幼儿仰卧在床常常直视LED灯,无法对蓝光进行过滤,因此受影响较大。

     

    3. 夜间驾驶较多者、有眼部手术病史者、电子产品重度使用者(每天超过10个小时)。

     

    4. 生活中很多药物是有光敏性的,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四环素、扑尔敏、口服避孕药等,服用后光损伤可能更明显。

     

    如何减少蓝光伤害?

     

    首先,不必过于恐慌蓝光的危害:

     

    455~500纳米之间的蓝光是有益的,具有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促进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波长在415~455纳米之间的蓝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可能损伤视网膜,这与年龄、晶体的透明度都有关系。

     

     

    目前公认的蓝光对视觉的损害主要是与年龄相关的黄斑病变,其确切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

     

    另外,即使有害蓝光对眼睛不好,但目前仍没有研究明确指出,多少能量的蓝光、照射多久可能导致视觉损伤。

     

    目前可以明确是,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屏幕容易造成视疲劳,可能导致眼睛发干发涩,进而增加干眼症的发病几率,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工作。

     

    另外,在黑暗环境中看屏幕时间太长,可能使存在青光眼潜在风险的人眼压升高,造成青光眼急性发作。长时间近距离看屏幕,可能还会诱发近视。

     

    要抵御蓝光的危害,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可能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停留或处于蓝光辐射的环境中。

     

    减少夜间使用电子产品

    在夜间不得不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时,应开启夜间模式,减少蓝光对人体的辐射。

     

    适当防护

    对于需要长期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人群,建议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适当防护,如涂抹矿物防晒霜或粉底等。

     

     

    饮食调节

    饮食均衡有利于护眼,建议大家多吃绿色蔬菜。

     

    劳逸结合

    建议大家多走到户外,接触大自然。一些人群可能因为工作原因必须长时间面对屏幕,那么应注意劳逸结合:

     

    • 看半小时或1小时屏幕就要闭眼休息一会;
    • 还可以快速眨眼,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角膜上;
    • 工作间歇喝茶喝水时,闭着眼睛;
    • 让热气熏蒸眼睛也是不错的方法。

     

    如今,市场上很多号称“能防蓝光”的眼镜备受欢迎。高付林表示,防蓝光眼镜多为商家噱头,能起多大作用,没有确切的研究依据。

     

    有些所谓的防蓝光眼镜是黄色镜片,一方面是否能阻断蓝光不确定;另一方面,对于有青光眼的人来说,防蓝光眼镜看到的不是正常光线,而比正常光线暗一些,戴了这种眼镜,可能导致眼压增高,诱发青光眼发作。

     

    另外,国外研究发现,黄色镜片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病情加重和狂躁。因此,不建议大家随便购买和佩戴,最关键的是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过度疲劳,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

  • 结直肠癌之所以为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主要原因就是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人不会察觉;一旦发现,通常已经到了晚期。虽说大多数人刚刚患上结直肠癌的时候无声无息,但当有一些症状出现时,我们就需要格外注意,是不是你的肠道在跟你“闹情绪”。

     

     

    结直肠癌的早期预警信号

     

    想了解肠道健康,最直观的就是看粪便。结直肠的异常表现,有三个关键点,即黏液便、凹槽便、血便。

     

    (1)黏液便:粪便中存在有大量的黏液被称之为黏液便。肠道在正常情况下会分泌黏液,不仅能够保护肠道黏膜,同时还能促进粪便的排出。当肠道有疾病时,黏液分泌比较多,伴随着粪便一起排泄出来,形成黏液便。

     

    (2)凹槽便:正常大便是浑圆形状的,大便有凹槽就是指大便有压迹,一般是指排出的大便一侧有明显的压迫的痕迹,即凹槽;大多数是肠道肿瘤引起的。

     

    (3)血便:血便是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症肿块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也各不相同。

     

    除了这三点以外,结肠癌早期还会表现出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习惯的改变、全身乏力、消化道不适等。对于直肠癌来说,早期常出现肛门的坠胀感,以及排便困难,还有因为直肠压迫出现的肛门疼痛或大便带血等。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以上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风险人群,主动筛查

     

    一般结直肠癌刚刚来临时无声无息、极为隐匿,这也是为什么肠癌发现率低的原因。那么结直肠癌的风险人群最好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哪些人群属于结直肠癌的风险人群?该如何筛查呢?

     

    (1)风险人群:首先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其次,本人曾患有肠道肿瘤,或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以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另外,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等也属于结直肠癌风险评估的因素。

     

     

    (2)筛查方法: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乙状结肠镜也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远端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较高,但对癌前病变灵敏度有限,FIT阳性者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当然,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还有其他方法,比如DNA检测、结肠CT等。选择什么方法,筛查结果怎样,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师哦~

  • 年龄越大患上大肠直肠癌的风险越大,需要及早筛检,及早就医有保障。

     

     

    近几年来,大肠直肠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老年人患病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肠胃没有不适,就不去检查的习惯。然而大肠直肠癌早期症状其实不是很明显,如果没有定期检查,就有可能会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增加患病的风险。患有大肠直肠癌常见症状会出现血便、排便的习惯也会改变、体重会出现异常的减轻、甚至会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就诊,判断是否患上大肠直肠癌的风险。

     

    为了保证病情判断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检查大肠潜血,检查用肉眼无法从粪便表面看到的血液,但检查本身存在就风险,只能是作为初步诊断的标准。如果本身就是疾病高危的人群,我们就应该定期地安排大肠镜检查,及时检查及时治疗。

    多种因素联合使用可减少早期肿瘤的转移

    如果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那么在术后再配合化疗、放射治疗及靶向药物等辅助治疗,可减少未来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如果是不能手术的晚期转移型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配合标靶治疗,先使肿瘤缩小并降低复发的几率,然后在安排手术切除,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

    专家治疗团队协作的医学评价综合化

    对大肠直肠癌的治疗比较复杂,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所以当今大肠直肠癌的治疗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意见,共同来制定治疗的方案,不但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患者面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希望。

     

    除积极治疗外,我们也要充分的了解治疗的方案,及早地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降低患有疾病的风险,近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肠癌筛检和主动就诊的人数均明显减少。但是如果本身就是大肠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定期检查,若已出现可疑症状,也应主动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多摄取一些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平衡饮食,还可以帮助我们加快肠胃的蠕动,集中废物的排泄,也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病的几率。另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疾病要有信心,用平常心去对待各种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上,虽然痔疮和肠癌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无论是从出血的特性以及性状来看,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痔疮便血的特点是被动出血,因为痔疮就在肛门区域,所以大便下来的时候容易擦伤痔疮的伤患处,之后导致血液下来。所以通常是在大便排完之后,血才会滴下来,跟粪便不会混合,也没有什么粘液。所以,痔疮都是大便表面有血,手纸上擦拭会带血,而且血液的颜色都是正常的鲜红色。

     

    但是肠癌的出血就是主动出血了。因为肿瘤表面会不断的溃破,进而导致出血和渗血不断,而且肠癌发生的位置都是高于痔疮部位的,血液渗出来后不会流出来,而是和大便混合在了一起,肠癌导致的便血颜色多为黑色或者暗红色的。而且肠癌发病阶段,癌细胞不断破坏直肠粘膜,导致粘液分泌,使得肠道发生感染和流脓,进而大便还会带有粘液和脓液。

     

     

    所以综合来看,痔疮和肠癌可以从三方面来辨别:出血颜色,是否有粘液,跟粪便是否混合。

     

    除此之外,痔疮除了出血一般不会有其他症状,但肠癌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结肠癌复发转移别放弃,术后生存率可达30%

     

    临床上,约50%以上的进展期结直肠癌病人,会发生手术区域内的局部复发和肝、肺等器官的远处转移。所以手术后的规律复查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时干预和治疗,可以争取最好的治疗结果。

     

    数据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30%左右,其中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达50%以上。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肝脏部位或者肺部的转移,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手术的前后辅助于全身治疗。如果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经过手术前综合治疗,也能得到切除的机会。对于已经不能切除的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比如化疗或者辅助靶向药物疗法等,可以有效的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预防复发转移,医生有话说

     

    目前,临床上的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可达到90%,没有淋巴结转移的2期病人的治愈率达70-80%,有淋巴结转移的3期病人术后的治愈率为50-60%。

     

    所以对于很多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在治疗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吃饭还是日常生活的作息,都应该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行,否则极有可能复发或者转移。

     

    患者除了要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外,定期的复查体检也非常重要。一些病人在手术后前两年复查很积极,但之后可能会放松警惕,这就给病情的复发和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通常,结直肠癌病人治疗结束的前两年,每三个月就要复查一次。治疗结束2年后,半年复查一次。5年以后1年复查1次。复查的项目主要是肠镜、B超,胸片、CT、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

     

    只有积极的治疗,治疗后正确的生活方式加上定期的复查,才能保证癌细胞不会卷土重来。

  •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为何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快,偏爱发达地区?


    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外,关键还有两点

     

    一、“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

     

    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

     

    这点可以在我国居民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得到印证。

     

    “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食物滞留时间,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患大肠癌风险。

     

     

    很多年前,美国关于结直肠癌预防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少吃红肉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同时,大量的研究也显示,素食或低肉饮食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二、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不仅会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也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患癌的风险,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结直肠癌患者中以肥胖者、不常运动的人居多的原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些人是慢性肝炎,早期没有接受正确的治疗,一直拖延着,慢慢变成了肝硬化。

     

    然而,肝硬化的患者早期也没有什么症状,都不怎么留意,久而久之就拖成了肝癌。

     

    大象不会一口吞下,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一些不被关注的“小肝病”,最终会发展成“肝癌”,其实是比癌本身更可怕的!

     

    酒精肝不全是喝出来的

     

    酒精肝患者真是不少,有传言说:“十男九酒精肝”。长期饮酒的人自然患病的风险很高,还有2类人也要注意!

     

    二类易患酒精肝人群

     

    1. 心脏疾病者:

     

    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的病患非常容易被酒精肝盯上。而且,酒精具有使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作用,在饮酒后患者会出现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的症状,这种情况非常危险!

     

     

    2. 胃肠疾病及糖尿病患者:

     

    因为患者的肝脏本身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荷,过量饮酒对机体的损伤是多系统、多器官的,可导致患者出现胃炎、消化不良、酒精肝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胃出血。

     

    程度决定症状

     

    1.轻症酒精性肝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乏力、腹胀、食欲差等;

     

    2.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纳差等,同时合并有尿黄、眼黄等症状;

     

    3.酒精性肝炎:明显的腹胀、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4.酒精性肝硬化:食欲不振、乏力、纳差、消化道出血、神志不清、腹水、胸水等。

     

    脂肪肝也不是胖子的“专利”

     

    正常人的肝脏只含有少量的脂肪,约占4%至7%。

     

    这少量脂肪中的一半为中性脂肪,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肝脏是中性脂肪合成和利用的主要器官,而不是储存脂肪的场所。

     

    脂肪肝瞄准大腹便便

     

    腹部肥胖者最容易发生脂肪肝,因为肝内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外,主要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再与肝细胞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甘油三酯释放入血。

     

     

    当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超过了肝脏将其转运出去的能力,或形成输出发生障碍,就可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程度决定症状

     

    1.轻度脂肪肝: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于体检做B超时偶然发现;

     

    2.中度脂肪肝:乏力、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转氨酶轻度到中度升高,B超显示前方回声增强,后方有衰减;

     

    3.重度脂肪肝:明显的食欲不振、疲倦乏力、黄疸等症状,如合并肝硬化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表现。

     

    酒精肝和脂肪肝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肝硬化,而肝硬化的终点就是肝癌。

     

    肝硬化就是肝癌的“上一站”

     

    近年来,肝硬化的比例在上升,很大原因是因为酒精肝、脂肪肝的患者比例的上升。

     

    这两个疾病都是导致肝硬化的诱因,而肝硬化就是肝癌的“上一站”。

     

    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应该先多补充维生素和锌,因为肝硬化的患者常常是多种维生素缺乏。这类患者本身对维生素摄入就少,小肠的吸收肝脏的提取储存也比较低。

     

    另外,吃一些高碳水化合物也是很有必要的。高碳水的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增加肝细胞以及糖原的含量。

     

    上述两样补充足够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就会增强。

     

    日常如何护肝?

     

    肝脏是人体的大化工厂,有较强的解毒作用,每个人都需特别好的保护肝脏:

     

    1.饮食清淡:

     

    多吃一些蔬菜,白菜,油菜,西红柿,菜花,而羊肉狗肉什么的,胡椒花椒,大辛大热的东西和过于肥腻的食物也会加重肝火。

     

    2.好好休息:

     

    能减少体力消耗,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使肝脏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的供给,促进肝细胞的康复,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但对所有的肝病患者过分强调卧床休息与睡眠反而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影响大脑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功能的协调,也不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

     

    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50%,获得充足睡眠时,免疫力完全恢复。

     

    3.戒烟戒酒:

     

    日常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应酬什么的,当你说身体有问题的时候,相信没人会勉强你!

     

    4.多喝蜂蜜红糖红茶:

     

    茶养胃,而蜂蜜和红糖温中,所以此茶有温中养胃、驱寒的功效。

     

    5.运动不要太过剧烈:

     

    运动之后,气血顺畅,吐故纳新。但是如果过度,肝火就会过燥,会伤及肝阴,切莫过于剧烈运动。

     

    6.正确睡觉:

     

    中午有可能的话,尽量要午睡,晚上要尽量减少夜生活,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

     

    7.戒骄戒躁:

     

    保持情绪的安定,不烦躁。

     

    肝脏有较强的代偿功能,但中年人要格外关注,对肝区出现的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要知道肝癌就是一点一点形成的!

     

    作者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张振江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现在很多人一到医院去检查就发现自己是癌症,据调查显示得知:直肠癌现在的发病越来越高,癌症很多人一听就非常的害怕,也不愿意了解此病的相关知识,导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病症,那么,生活中怎么预防直肠癌呢?


    直肠癌的预防:


    (1)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健康饮食:

     

    “通肠便,排肠毒”,很多人对这句话已经耳熟能详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多吃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即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入脂肪和蛋白质,即肉蛋类;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可适当喝些酸奶,摄入肠道有益菌,调节菌群失调,从而减少或避免肠道炎症的发生,进而降低炎症相关性直肠癌的发生率。如能配合适当的运动,效果更佳。

     


    (2)轻微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大便习惯改变,经常伴有腹泻或便秘,排便不畅,便中带血或黏液,腹胀、腹痛、下腹坠胀或不适感,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下降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求医,切不可乱用药。因为这些是直肠癌早期可寻的蛛丝马迹,应给予足够重视,摒除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量数据表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直肠癌的危害,提高远期生存率。这就告诉我们,要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我们要转变观念,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行之有效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直肠癌。体检的花销相较患病后的治疗费用显得微乎其微,但其收效却十分巨大。

     


    直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目前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并不非常理想,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反而还会严重削弱患者的免疫力,这更让经过备受煎熬的患者换来的可能是渺茫的希望。无疑达到了更加紧迫的局面,而多细胞生物免疫治疗相当于“灵巧炸弹”,对特定的癌症患者,采用量身定做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案,比如说直肠癌,当我们把γδT细胞输给直肠癌患者的时候,γδT能够非常精准的找到直肠癌细胞,然后直接杀灭它,而对其他的正常细胞没有损害作用。


    温馨提示:

     

    直肠癌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晚期,一般是大家没有及时发现,病症越来越严重才导致的,直肠癌患者在早期会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的想象,所以大家在平时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有问题及时就医,保障健康。

  • 确诊晚期癌症?你会怎么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既然是晚期癌症还有什么治的,做任何治疗都无济于事。

     

    也有的人认为,即便是晚期癌症,也不意味着什么治疗方法都没有,同样可以进行治疗,有的人虽然得了晚期癌症,但治疗后可以多活好几年的时间。

     

    对于46岁的王某来说,确诊癌症的那一天意味着噩梦的到来,可也意味着必须要做出新的选择。

     

    王某说自己是在三个月前出现的便血,一直以为自己是痔疮,所以一拖再拖,直到整个人越来越瘦,这才引起重视。

     

    到医院一检查,很快就被明确为直肠癌。

     

     

    糟糕的是,确诊直肠癌的时候,医生就发现,王某的肺部和肝脏都有多发转移瘤,这意味着,王某的直肠癌已经是晚期。

     

    才46岁,确诊晚期直肠癌,医生说不能进行手术了。

     

    不能手术,还能怎么办?剩下的就只有放化疗了。

     

    在确诊晚期癌症的那一瞬间,整个家庭都坠入深渊,王某的妻子痛哭,医生,我老公还能活多久?

     

    如果任何治疗都不采取的话,可能只有半年的寿命,可积极一些呢,也许能活一年,也许更久,但是谁都说不好。

     

    医生说,像王某这种情况,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犹豫了好几天,这个从未在妻子面前哭过的男人,第一次流了眼泪,生活这么好,有这么好的家庭,谁又愿意去死呢?

     

    最终,王某决定采取放化疗,他被转入肿瘤科,第一个周期的化疗,王某反应还行。

     

    如今已经进行了三个周期的化疗,复查显示肿块都有缩小,这让王某一下子有了信心。

     

    不过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

     

    等待王某的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如今,在医院进行了第四周期化疗的王某,人瘦了很多,整个人特别虚弱,需要依靠妻子的搀扶才能走久一点。

     

    确诊癌症以来,王某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告诉医生,活一天算一天,多陪陪老婆和孩子,活着的每一天,他都觉得是那么美好。

  • 吃喝拉撒,人生大事。

     

    作为胃肠外科医生,先从“拉”这个平时令人尴尬的话题聊起。


    据说99%的人解大手之后,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再冲掉。


    其实这回眸一看还是挺重要的,也许某一次回眸就能发现重大健康问题,因为在便便中可能就隐藏着结直肠癌的信号。

     

    结直肠癌有哪些信号


    据2018年中国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7.6万例,死亡19.1万例,其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3位及第5位。


    近20年来,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可能与高脂肪及高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纤维素饮食、缺乏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关。

     

    大便的性状可随食物、消化功能状态而改变。


    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次,一般呈黄褐色圆柱形软便。(这个我们上期有说过,可以看看大便粘马桶是怎么回事)


    大便出现以下情况时,我们就要留意是否要做结直肠肿瘤方面的筛查了。


    鲜血便:

     

    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发生直肠癌时,常可见大便表面带血。


    而痔疮多见排便之后滴血。鲜血便切不可掉以轻心,很多直肠癌患者就是误以为痔疮出血错过了治疗时机。

     


    粘液脓血便:


    结直肠癌表面坏死组织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粘液脓性物质,随大便排出,形成粘液脓血便。直肠病变的粘液常常附着于粪便表面。

     



    细条样便:


    直肠狭窄时,便条形状变细,呈细条样或扁片状,一般见于直肠癌。

     


    便频:


    饮食正常时,大便次数增多可能提示直肠病变可能。如伴有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则更应引起重视。

     

    当怀疑结直肠病变时,适当而全面的检查必不可少。


    直肠指诊是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中国约70%病例为低位直肠癌,直肠指诊能够触及。

     

     

    大便潜血检查适用于高危人群的初步筛查,优点是花费低、无创、便捷,但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

     

    结直肠癌偏爱哪些人


    5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要定期复查肠镜筛查结直肠癌风险。


    超过91%的结直肠癌症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对于一个70岁的老年人而言,其体内细胞有更多的时间积累癌症细胞所需的突变。


    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惧怕的肠镜检查,实际上是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日韩等发达国家胃肠肿瘤治疗效果好,得益于胃肠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肿瘤诊断率高。


    所以,尽管那根粗粗的管子看起来有点可怕,但想想肠镜检查的重大意义,还是强烈建议广大中老年朋友迎难而上,克服心理障碍,接受检查。

     


    高脂肪、高热量的西方饮食模式,目前仍然被认为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红肉及加工肉类列入2A类致癌物清单。


    红肉是指猪、牛、羊等畜肉,是中国居民消费量最大的肉类。


    而香肠、热狗、火腿、腊肉午餐肉等则属于加工肉类。


    倒也不是不能吃,只不过要有个度,成人每天进食畜肉类不超过75g,大概一个手掌的量。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100g未加工红肉,一些慢性疾病(中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当然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原因。


    肥胖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减肥不是为了好身材,更是为了甩掉结直肠癌的纠缠。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

     

    哪些习惯可以远离结直肠癌


    饮食中添加蔬菜、高纤维膳食、叶酸等则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高纤维膳食目前仍被普遍认为能够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类型蔬菜,如十字花科(包括大白菜、萝卜、西兰花等),能够减少结直肠癌罹患风险。


    红肉及加工肉类在减少食用的基础上,也应注意烹饪方式,尽量蒸、煮、炖,减少煎、炸、烤等容易产生致癌物质的加工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适当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对结直肠癌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忙碌工作之余,每个工作日30分钟的体育锻炼也许可以让你远离结直肠癌。


    肥胖与结直肠癌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人到中年,“游泳圈“不知不觉爬上腰围,有的人一个还不够。


    一定要重视控制腰围和体重。

     

    告别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与饮酒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抽烟喝酒,肠癌之友。


    饭后一支烟的潇洒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作者 | 徐凯 肿瘤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