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梗塞是一个常见病,也是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严重杀手之一。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得了脑梗塞以后要怎么样治疗,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呢?
一、尽快血运重建治疗
和其他动脉血管堵塞一样,脑血管急性堵塞以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急性脑梗塞。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窗内开通脑血管,那么就会出现脑组织脑细胞的坏死,而且是不可逆的坏死。所以,尽快进行血运重建,是急性脑梗塞患者,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一是药物溶栓治疗,二是急诊介入治疗。
二、基础药物应用治疗
急性脑梗塞一旦发生,就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药物主要是降脂稳定斑块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的治疗,而这些基础药物,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的。无论急性期还是稳定下来康复的脑梗塞!
三、生活方式的干预
一旦确诊脑梗塞,必须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因为这是治疗脑梗塞的基础。关于生活方式干预,我们已经无数次的提到过,包括戒烟,限酒,运动,避免劳累等等诸多方面。
四、稳定期康复治疗
在度过脑梗塞的急性期以后,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治疗也非常的重要,康复治疗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质,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脑梗塞以后造成的肢体,语言,运动等方面的障碍,进而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治疗包括方方面面,但尽早进行血运重建,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进行体育锻炼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非常重要。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作者 | 王春雪教授团队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可能会有很多睡眠方面的烦恼。小编为睡眠障碍患者整理了一些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Q1: 医生我在脑血管病后出现了失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睡眠是由多个睡眠周期组成的,每一个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周期组成,而不同睡眠周期拥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
有研究表明正常的睡眠周期可以通过神经-睡眠网络的修复对脑力和体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正常的睡眠结构和睡眠周期才是良好的睡眠质量的基础,而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成人公认的睡眠时间7-9小时就足够了。
有些老年人在脑血管病后,由于肢体残疾活动减少,情绪低落,体能下降,加上大脑的疾病损害,每天睡眠每日睡眠长达十多个小时,醒来后依然精神萎靡。这样的患者,需要进行专业的睡眠质量量表测评和多导睡眠监测来进行评估和诊断,必要时需要药物和行为治疗以纠正过度嗜睡。
Q2: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就一定是失眠吗?
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包括一系列睡眠问题,失眠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脑血管病患者常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些患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发作性睡病。
失眠的诊断相对容易,医学定义为睡眠时间和质量不佳,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夜间觉醒次数大于2次,多恶梦,次日感到头晕、嗜睡、乏力、学习能力下降、烦躁、动力不足等。这种情况持续3个月以上,医学上定义为慢性失眠。
有些失眠和脑血管病患者的用药相关,有些药物具有兴奋性,要注意药物说明书的标示,避免下午或睡前服用,而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诊断。
Q3:脑血管病后出现打鼾是病吗?打鼾对脑血管病有何影响?
人类正常的行为都经由大脑控制,睡眠亦不例外,脑血管病后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损害,会导致各种睡眠问题,如睡眠增多,睡眠减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大概50-70%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出现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它以打鼾为主要表现,医学上定义为尽管患者用力吸气,但呼吸停止仍超过10秒。所以,打鼾并不是睡的香、睡得实的表现,而是气道狭窄,呼吸不畅的表现,严重的气道狭窄会导致呼吸暂停继而出现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反应,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
因此,如果脑血管病后出现打鼾现象,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睡眠监测,以明确缺氧和低通气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治疗等。如果延误治疗,会显著增加脑血管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Q4:脑血管病后睡眠问题使用市场上的各种睡眠监测电子产品是否准确?
脑血管病后的睡眠问题非常复杂,各种异常的睡眠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市场是一些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具有一定的睡眠监测功能。多数产品可以监测睡眠时间,清醒时间,呼吸频率,夜间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但是这一类产品多缺乏脑电的监测,无法进行睡眠的分期,对于睡眠结构和睡眠周期的诊断具有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这类产品用于日常的保健性监测和辅助工具可以使用,但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应该以医院正规的医疗监测设备为基础。
Q5:脑血管病后是睡眠问题引起情绪不佳,还是情绪不佳导致睡眠问题?
睡眠问题与情绪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因果,不可截然分开。焦虑抑郁情绪多会伴发睡眠问题,比如失眠,早醒,睡眠浅,夜间频繁觉醒,多梦等,有时在情绪障碍不甚明显的时候,睡眠问题甚至会成为焦虑抑郁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抑郁焦虑患者的睡眠问题多以入睡困难和早醒为主,其中以早醒最具特征性。比如,有些患者表现为坐在沙发上困倦打盹,但只要躺在床上便会睡意全无、胡思乱想,思索一些陈年旧事或生活琐事,不能自拔,以致迟迟不能入睡,甚至需要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有些患者虽然能够很快入睡,但会频繁觉醒,醒后辗转反侧不能再次入睡。
与此相反,如果患者的原发疾病是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会诱发焦虑抑郁情绪,比如有的患者睡前会担心自己再次发生入睡困难,以致越害怕越睡不着;有的患者因睡眠问题导致长期日间困倦、乏力、没精打采、影响工作生活,以致逐渐出现情绪低落、烦闷、兴趣减退等症状等,这些情况都预示着患者可能存在继发的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无论是睡眠问题,还是情绪问题,都应该高度重视,寻求正规的医疗帮助,由医生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判断是否有情绪和睡眠问题。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脑卒中每年夺去1万2千人的宝贵生命。
脑卒中是全民极为关注的重大疾病之一,分为“出血性卒中”(17%)和“缺血性卒中”(83%)两种。据国内死亡原因统计,脑血管病是国内死亡原因中10大死亡原因中的第4位,共夺去11846条生命,平均每44分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
而且国人对脑卒中的恐惧更多的是癌症,除了高致死率外,最大的担忧是卒中所致的失能问题,根据卒中登记数据库,首次卒中一个月、三个月、55.58%、51.72%的首次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的失能比例分别为61.2%、3个月、51.72%,可见脑卒中对身体功能的严重损害程度。
无论你是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还是小中风(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中风的工作。这些“小中风”中,脑部小血管阻塞,发生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5到20分钟,24小时内就能恢复,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当时间一过身体就会恢复正常。
与之相比,另一种更轻微的中风称为“小洞性脑梗死”,是发生在大脑末尾稍小血管的栓塞,因为会留下直径小于1.5公分的小孔,称为小洞性脑梗死。
上面提到的这两种类型的小中风,虽然症状会很快消失,但它是更严重脑卒中的先兆,医生估计再发中风的机率是一般人的4-5倍,因此必须要小心。
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1.6%的人怀疑有过小中风,40-64岁的人群中,3.41%的人怀疑有过小中风,但竟然有37%的人未作进一步检查。
将近70%的人没有进行体重控制,这表明国人并不重视小中风的威胁。
这项研究表明,8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10天内经常打哈欠。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时,脑管腔变窄,脑缺血缺氧加重,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不断打哈欠,是中风预警的重要信号。
突如其来的,不可控制的流口水,口齿不清,失语,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情况,都可能是中风的征兆。
短暂的视觉障碍,或视野缺失,有时单眼暂时性的视觉模糊,复视,或因视网膜暂时性缺血,造成突然间的眼间黑眼圈,看不见东西,但过了一会儿又能看到东西,被认为是脑卒中最早的警报信号。
突然间感觉单侧手或脚无力或麻木,瘫软完全不动,即为中风症状。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而压迫脑神经,造成头痛或眩晕,或失去平衡感和身体协调,导致走路偏斜或跌倒,也可能是中风的症状。
如今,医疗团体普遍认为,应将小中风与脑卒中同等对待,而不应分开。对于小卒中患者,应立即送医急诊,并留院一至两天,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心脏辅助检查,以查明卒中原因和危险因素,防止小卒中复发或加重,以便尽早对症治疗。
病例:52岁的吴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虽然有吸烟,但没有慢性病史,后来在12月,在家里刚吃完饭,才坐在沙发上,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发闷,昏倒,呼吸急促,心跳停止,被判在到院前死亡。但由于家人一直在进行CPR,进院后又用心导管手术抢救,挽救了一条生命,却找不到心肌梗死的原因,常规超声也没有发现,很担心再次发生。
有的人中风、心肌梗死,但做了超声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反复发作,不但疼痛,还增加死亡的危险。常规二维超声成像仍有死角,无法完全分辨血管与肌肉的界限,特别是对心室内血栓难以发现,造成就医延误或找不到病因,无法正确治疗。
脑室是负责将血液排出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如果心脏衰竭,就会无力让血液排出,久而久之,脑室就像堵塞的臭水沟,形成烂泥般的血栓,约7.1%的人患有心衰竭。而且这种血栓一般都没有问题,只是偶尔会流出来,流到脑中变中风,卡住心脏变心肌梗死,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在2018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的研究发现,10~30%的心室内血栓患者由于没有发现,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因为对传统超音波来说,由于太胖,太瘦,肺病(特别是水肿),或者一个人在急诊室里插了管道,影像将非常不清晰,或者根本无法识别。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会想到要做核磁共振,但是一方面很贵,一方面有辐射,也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做,显影剂也不适合肝肾功能不佳的人;而且插管的病人,急救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做核磁共振,所以改良超声是个更好的方向。
而且超声对比剂是一种白蛋白状物质,只需2~3cc,即可使超声成像更加清晰,相当于将影像转换成高清晰度图像,若与3D超声配合,几乎可以达到与核磁共振一样的成像效果。其要点在于没有限制,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良者均可做,且只要在超声操作时注射一针,1分钟即可见效,且不会延误急救时间。
对比剂在欧美已有十多年历史,安全性很高,但在我国2019年才引进,所以还是要自费5000元,其实不只是心脏血管,周围的血管就像是脚的动脉,通过对比剂可以看得更清楚。但由于室内血栓的比例不高,建议高危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有家族史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进行此项检查,将此检查作为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利器。
脑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以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意外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其中以缺血性脑梗塞最为常见。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如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有人说,脑中风往往是其他一些疾病拖出来的,这话有道理吗?脑中风到底和哪些疾病有关?
脑中风和这些疾病有关,记住有病不能拖!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脑中风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对预防脑出血十分重要。对于高血压患者,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以保持血压稳定,如果血压高,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能拖!
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需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发生过脑出血的患者在发病后应每周至少测量一两次血压,同时应坚持进行治疗,控制高血压。如通过积极治疗,使病人舒张压稳定在100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中风复发率。如果再次发作病情十分危险,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应提高。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时间的血浆蛋白、纤维蛋白以及血浆内某些凝血因子的升高,导致其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故常常伴有微小血管病变及循环障碍,增加了脑中风的危险,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相当于非糖尿病患者的4到6倍,且其预后要比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预后差,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3)高血脂
高胆固醇会加速动脉粥状硬化的进展,使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脑中风。临床试验发现,使用降血脂药物可以减少22%脑中风的发生率。
(4)颈动脉狭窄:
有权威研究表明,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70%,两年内狭窄侧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26%。颈动脉狭窄可做颈动脉超声波检测,一旦确认狭窄超过一半,则可评估接受积极性治疗。除了药物外,还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成型术合并放置支架。
(5)心房颤动:
约15%的脑中风与心房颤动有关。研究显示,心房颤动会让脑中风的发生率提高五倍之多。可使用抗凝血剂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6)甲亢:
笔者在神经内科参与查房过程中,看到不少脑梗患者合并甲亢,这并非偶然!
甲亢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由于身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导致体内产生抑制因子和抗凝因子,这些因子可以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产生,并影响前列环素和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收缩和血管内皮损伤,这些可导致脑血管缺血或脑梗的发生。
同时,甲亢代谢率增强,血小板功能也随之增强,粘附作用增加,则会导致血流减慢,大脑血液灌注不足而引发脑梗。再者,甲亢患者容易发生高血压和房颤,继而诱发脑梗发生。
结语
上述6种疾病与脑中风密切相关,一旦有这些疾病,务必及时去医院规范诊治,才能避免发展成脑中风。除了疾病因素,脑中风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也息息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积极治疗导致脑中风的疾病外,还要做到: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平稳,防治过度疲劳等,定期体检,全面评估脑中风的风险,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手足癣通常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建议治疗前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后才能针对病因给予治疗,所以通常需要进行真菌化验检查。手癣通常累及手指间、手掌,严重时可能累及手背或腕部。而足癣容易好发于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等处。
出现手足部皮肤损害,建议不要盲目用药,避免用药不对症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建议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必要时会建议进行真菌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检查等,如果显微镜下有菌丝或孢子,通常考虑与真菌感染有关,会建议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口服药物包括盐酸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胶囊等治疗。
出现手足部位的皮肤损害,建议注意患处护理减少不良的刺激,必要时到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断,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查明原因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气管痒咳嗽可能是长时间待在干燥或者刺激性环境下引起,也可能是因为过敏性反应、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咳嗽变应性支气管炎等原因导致,通常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法。
1.干燥或者刺激性环境:干燥的空气或暴露在刺激性物质中,如烟雾、化学物质和空气污染物,可能导致气管痒咳嗽,通常远离不良环境,一段时间后可缓解气管痒咳嗽的情况,无需特殊治疗。
2.过敏性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炎等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气管痒咳嗽,可以采取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皮屑、尘螨等,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类固醇喷雾剂等。
3.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气管痒咳嗽。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和适当的水分摄入,使用舒缓喉咙的糖浆或含片,如苏打水或蜂蜜。使用抗流感药物,如奥司他韦等。
4.支气管炎和咳嗽变应性支气管炎: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气管痒咳嗽。可以使用抗炎药物,如类固醇喷雾剂。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胸部物理疗法和呼吸康复训练。气管痒咳嗽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出现风险。
上星期医院组织下乡义诊,碰到了两位很有意思的患者,一位80岁,一位50岁,但他们骨骼的年龄好像刚好相反一样。80岁的那位老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腿脚利索得一点都不像80岁,内分泌科的吴主任调侃说他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骨骼。
而另一位50岁的中年人,已经因为骨折住过2次医院,平时经常有双下肢疼痛,现在连走路都需要借助拐杖,他自述医生说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可以说是50岁的年龄,80岁的骨骼。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36%,许多患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甚至只能长期卧床。但其实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都会有,只要做好预防,骨质疏松就不会发生,像上面那位80岁的老年人一样。内分泌主任医生说:这位80岁老年人之所以仍健步如飞,他的这4个日常生活习惯值得大家借鉴。
老人保持骨骼年轻的4个好习惯
1. 爱喝牛奶
这位老人第一个日常生活习惯就是爱喝牛奶,每天都要喝一瓶250ml的纯牛奶或者高钙奶,几十年来几乎从不间断。牛奶中的钙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这两种营养素都是预防骨质疏松必不可少的,因为研究已经证明,缺钙和低蛋白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而牛奶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廉价,也是最容易获得和补充这两种营养素的食物,所以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2. 少喝咖啡,从不喝碳酸饮料
这位老人从不喝碳酸饮料,偶尔喝点咖啡,经常喝茶。碳酸饮料含糖量高,常喝会影响人体钙磷代谢,而最主要的,就是咖啡和碳酸饮料都含有咖啡因,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如果每天只喝1-2杯咖啡的话,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有些人可能每天都要喝十几杯咖啡,长期下去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了。相反,有研究发现多喝绿茶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绿茶中的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可防止骨钙的丢失,对骨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户外运动,多晒太阳
老人性格乐观,经常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除了钙的缺乏以外,另一大原因就是维生素D合成不足。维生素D除了药物补充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是最好的方法。老年人坚持户外运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又会促进钙的吸收,延缓骨钙丢失,防止骨矿化。
4. 戒烟限酒
吸烟和酗酒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吸烟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骨密度下降约9.7%。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改变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阻碍钙和蛋白质的吸收,同时烟碱又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引起骨骼破坏速度增加。长期酗酒也会影响人体的性腺功能,导致性激素分泌减少,使骨质生成减少,丢失增加。
养护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生活方式是关键。如果大家都想如上面的老人家一样,80岁的年龄拥有50岁的骨骼,不妨试试养成上面这4个良好习惯!
俗话说“十人九胃”,胃不舒服,胃酸,胃胀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发病率占全世界的42%左右;预计到2015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还将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
俗话说“十人九胃”,胃不舒服,胃酸,胃胀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但说起胃癌,很多人还是觉得离自己很远。浙江金华一大学生小文,几乎每天晚自习后都要去“搓一顿”,有时还会把烧烤当成主食。近期小文被查胃癌晚期,而罪魁祸首就是“烧烤”。
吃烧烤怎么就吃出了胃癌?哪些人更容易被胃癌盯上?我们该如何提早发现胃癌并有效防治?《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饮食习惯、环境污染致胃癌高发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年报显示,胃癌发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以及东南沿海各省,如上海、江苏、青海、甘肃等。男性的胃癌发病率远高于女性,特别是中年男性,多患有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如久治不愈就很有可能发展成胃癌。
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发病率占全世界的42%左右;预计到2015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还将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
专家认为,中国人胃癌发病率高,跟国人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关,比如中国人爱吃烤羊肉串、火锅,嗜辣,喜食腌制食品等,而口味太重的食品会刺激消化道,引起器官病变;国人喝酒多也是一个原因,白酒喝多不仅伤肝,对整个消化道都会有不良影响。
此外,国人胃癌发病率近年来猛增,与环境污染也有很大关系。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会刺激消化道,对胃造成伤害。此外,农药残留、滥用药物等同样会导致消化系统癌症增多。
3类人是胃癌高发群体
一是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
在两三代的亲属中,有得过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肿瘤,其得胃癌的几率就会更高。
应对方法是:比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提前10年左右,做专业的肿瘤筛查,针对胃癌应做胃镜检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体可根据医生建议。比如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为55岁,那么在40岁时就应做第一次胃镜检查。
二是 长期吸烟、饮酒者
特别爱吃烫食、腌制和烧烤食物、高盐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这些习惯会对胃造成较严重的损伤,应及时调整。
三是 胃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患者
患有这些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并定期去医院复查。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年存活率约在96%以上,5年存活率也在90%以上,30年存活率也可达70%以上,如果通过良好的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主要考虑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雌激素等因素作用下而诱发。可导致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溃疡、脱发、发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无力等不适症状,还可并发狼疮肾炎、肺间质病变、胰腺炎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病情持续进展,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可引发死亡。
虽然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无法根治的疾病,但是只要谨遵医嘱合理治疗,一般都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率。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等。如果情况严重,还可谨遵医嘱,选择长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强的松龙等。
如果出现不同脏器损伤,如肾脏病变,可采用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药物进行治疗。所以一旦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了解脑中风的相关检查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脑中风的常见检查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
脑中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1. 脑CT检查:脑CT是诊断脑中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对于判断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2.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有助于判断脑中风的病因和病情。
3.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出血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4.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可能与脑中风的发生有关。
5. 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源性脑中风。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脑中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脑中风的发生风险。
作者:王俊玲
脑卒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可能由脑出血或脑缺血引起。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中老年人应特别关注自己的血压状况。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而无需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压、低盐饮食和适量运动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措施。
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使用降血糖药物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偏瘫、大小便失禁和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言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职业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技能。
除了康复训练,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带来的变化而感到沮丧或焦虑,但积极的心态对于康复过程至关重要。患者需要学会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恢复。
此外,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医院和科室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专业的神经内科和康复科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患者应选择口碑好、技术先进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您好,医生。最近我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去年1月15号,因为脑出血入院治疗,虽然现在意识清醒,交流也正常,但左小腿和脚无知觉,行走需要辅助站架。经过治疗和康复,我于五月出院,但九月底复查时发现腔梗,左腿至今未恢复。现在睡眠差,精神状态不佳,肢体越来越差,站立不稳,还有味觉视野退化的感觉,似乎半边脸面瘫。
医生,我想咨询一下,我现在的情况是属于正常后遗症加心态问题吗?您建议我复查血常规和头部核磁,但我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不知道是否需要查其他项目,比如肢体机能。我还有个问题,我之前入院时有过敏体质,有几项检查不能做,包括一项看是否血管移位的检查,现在我想问一下,我们在这边做血常规和核磁后,能否带片子报告去医大看医生?或者最好带全资料先看看,然后再决定需不需要继续检查。
医生回复说,卒中后抑郁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我运动锻炼解压放松,必要时口服抗抑郁药。医生还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神经问题和后遗症造成的,并不是肢体本身发生问题。医生的态度非常专业,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医生,我想问一下,我这种情况是否需要专门去做个检查?我现在在本溪行动不便,等复查好了我再来挂号帮看下检查结果指导用药还是带她到医大现场看比较好?医生建议我现场比较理想。医生,真的很感谢您的帮助。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然而,突然的狂躁让我和家人都措手不及。我不断地重复着一些话,时而哭泣,时而咬自己的衣物,这让家人担忧不已。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线上问诊。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详细地了解了我的病史。他告诉我,我可能患有卒中后精神障碍,并建议我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去了附近的医院。医生***和蔼可亲,他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为我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他告诉我,我确实患有卒中后精神障碍,并为我制定了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始终关注着我的病情变化,耐心地为我解答疑问。他的专业和敬业让我深感安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我的家人也放心了许多。
感谢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关心,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
我是一名患有脑梗后遗症的患者,每天需要服用思瑞康药物25毫克。最近我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问诊,医生非常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为我开具了药物处方。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我的主诉,并给予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在问诊过程中非常友善地与我沟通,让我感到非常舒心。他充分尊重我的意见和选择,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在医生的帮助下,我成功获得了所需的药物处方,并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支持。
总的来说,我对这次互联网医院的问诊非常满意,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细心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早期症状不容忽视。以下列举了中风的一些常见早期表现:
1. 头痛:中风前可能会出现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头晕:突然出现眩晕,感觉周围景物旋转,甚至无法站立。
3. 一侧肢体麻木: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甚至无法抬起。
4. 短暂肢体无力:短暂出现肢体无力,通常持续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5. 肢体活动障碍:肢体活动不灵活,协调性差。
6. 肢体感觉异常:肢体出现蚁走感、针刺感等。
7. 言语含糊不清:说话不流利,吐字不清。
8. 精神行为异常: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
9. 视物成双:看东西出现重影。
10. 失语:说话困难,无法表达意思。
除了上述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压增高、走路偏斜、活动不便、不明原因的跌倒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为了预防中风,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血压、血糖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进行控制。康复治疗包括言语治疗、肢体康复等,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
总之,了解中风症状的早期表现,及时就医,对预防和治疗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脑中风,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面对脑中风,我们不仅要了解其病因和症状,更要掌握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方法。本文将围绕脑中风的治疗展开,从治疗时机、康复治疗地点、康复强度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应对脑中风。
首先,脑中风的治疗需要抓住最佳时机。研究表明,脑中风发生后,病情在48小时内会持续恶化,因此,尽早开始治疗至关重要。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是在脑中风发生的3个月内,超过半年后,恢复速度会明显减慢。因此,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
其次,康复治疗的地点选择至关重要。脑中风康复治疗应在具备正规组织与协同能力的卒中单元或康复科室进行。这些科室通常由内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心理治疗师、娱乐治疗师和运动治疗师等多学科团队共同组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患者家属也应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
此外,脑中风康复治疗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康复训练的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康复进程。
除了以上几点,脑中风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以降低脑中风的复发风险。
2.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3.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中风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患者有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经过积极的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为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除了必要的康复训练外,合理用药也是关键。
葛酮通络胶囊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那么,葛酮通络一疗程需要多久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葛酮通络一疗程的时间
一般来说,葛酮通络胶囊的疗程为3个月,每天服用2次,每次2粒。根据病情的轻重,医生可能会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葛酮通络胶囊期间,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二、脑卒中康复期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除了葛酮通络胶囊外,患者还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其他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降血压药、降血脂药等,以控制病情,预防复发。
2、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恢复的重要手段,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心理康复等。患者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日常生活护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三、选择正规医院和科室
脑卒中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设备。因此,患者在选择医院和科室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总之,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尽快恢复健康。
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卒中会导致大脑局部缺血或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预防卒中,首先要了解其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通过控制这些高危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
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病,也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病情,降低卒中风险。
对于卒中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治疗卒中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压药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则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总之,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预防重于治疗。通过了解高危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慢性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它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人发病,其中500万人死亡。在我国,脑中风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脑中风对患者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偏瘫、失语、痴呆等严重后遗症,还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了解脑中风的危害,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至关重要。
一、脑中风的危害信号
1. 突发的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瘫痪;
2. 突发言语不清、口歪、失语;
3.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意识不清;
4. 眩晕、耳鸣、视物不清、视物成双、大小便失禁,饮水呛咳;
5. 逐渐出现的智能下降,记忆力差,不认人,计算力下降。
二、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因素。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而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等。通过控制可干预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脑中风的发生率。
三、脑中风的预防和治疗
1.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形成;
4.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脑中风患者,如脑出血、脑梗塞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康复治疗: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