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察言观色谈望诊(一)

察言观色谈望诊(一)
发表人:主治医师孙清军

如今中医运用四诊于临床,多注重问诊与切诊,望诊一般流于形式,只看下舌头,装装样子,甚至不看,望神色观形体等内容更是抛之脑后。

其实望诊中的观气色是诊断的第一关,“望而知之谓之神”,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从病人进入诊室的那一刻起,就会留意他的形体、步态、神情、气色等,这样对病人的病情就已然了解了几分,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方向。

一般情况下,男性阳刚,气血俱盛,面红体壮;女性阴柔,血不足而气有余,隐忍内敛;少年单纯,语言无忌,老人多虑,欲言又止。。

此外,步态缓急反应虚实之变化,形体胖瘦说明寒热之不同,面色明暗提示气血之盛衰,这些都是第一印象,之后的诊断可由此展开。

舌诊更是望诊的重要一环,下一节重点讲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在给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的同时,也要知道,哪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哪些事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不会走路的少爷

    曾经读到一则古人的医案,说有一富户人家,老先生老来得子,对这个小少爷那是喜欢的不得了。真的是关怀备至,呵护非常。小少爷从小做任何事情都有佣人来帮助,更夸张的是,连走路都不需要做。每天有佣人全天候的抱着小少爷,无论想去哪里,都有人抱着他到达。

     

     

    一开始家里人还不注意,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同龄的孩子都会跑了,但是这位爷儿站还站不稳,蹒跚学步的意思两步后很快就重心不稳的倒下了。家长这时候才把这个当回事,于是赶紧请大夫来看。后来大夫说,这是孩子不接地气的原因,因为长时间被人抱着,孩子双腿很难沾地,久而久之,脾土虚浮。

     

    治疗的办法就是在健脾强肉的同时,让孩子和同龄的宝宝们一起在地上爬,在地上玩耍。这样孩子很快就能五脏调和,肌肉壮实。走路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小宝宝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值得我们思考。说有一位官员的孙子,口水流的止不住。请来大夫进家门的时候,被孩子的奶奶要求消毒后才能进屋。原来孩子的奶奶是个医生,对细菌深恶痛绝。所以家里面微生物的数量基本上都快赶上手术室的标准了。

     

     

    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种无菌的环境导致了孩子体内菌群的失调,所以小孩子不但体质比较弱,而且三四岁的年纪口水还不停的流。最后医生要求孩子的奶奶让家里和自然连通,让孩子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出去在公园里,在田野里玩耍,沐浴在阳光下。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健脾调胃的中药,慢慢恢复健康。

     

    虽然这两个小故事说的比较极端,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确有一些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会有一些过度的行为。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心理。

    中医如何看待宝宝“风吹日晒”

    巢元方说,小孩子刚出生,一定要多见太阳。如果不见太阳,不吹风,那孩子的皮肤就会比较脆弱,容易在变天的时候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抱出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玩耍,如果孩子整天宅在家里,就好比在背阴的地方生长的草木,因为不见风日,所以柔软、脆弱、不耐风寒。

     

    并且,中医还建议孩子最好穿的薄一点,但时候后背一定要暖和,也就是说在穿的薄的同时,配一个坎肩,护住孩子的后背。这也是老话说的春捂秋冻,但话虽如此,我们读者切不可断章取义。为啥这么说?老祖宗说了,锻炼孩子耐寒的能力一定要从秋天开始,你别大夏天就让孩子光着膀子,就咱们现在这生活条件,进个超市估计一下子就会被冰冷的空调击倒。

     

    所以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一定要从秋天开始,天气逐渐变凉,孩子的耐受力在一点一点的增强和提升。并且小孩子穿的衣服也不必太暖,太暖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宝宝融入自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宝宝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汗出当风。

     

     

    因为汗出的时候,体表毛孔是打开的,此时如果吹风受寒,那么邪气会乘虚而入,这对于宝宝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家长朋友带着宝宝户外活动时,要多观察孩子的汗出状态。

    综上所述

    过度的溺爱和保护孩子是不对的,会让孩子“不接地气”、“远离自然”,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吹风、晒太阳的孩子体质会更强壮一些。但是家长们不可以认为这样做好,就要求孩子经常吹风晒太阳,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体质,如果孩子平时就比较爱出汗,表虚的话,一定要调理的平和后,在吹风晒太阳。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甲亢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疾病。它是一种甲状腺疾病,而且是多发性的。由于患者年龄、病程及病理改变的不同,各脏器的异常情况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甲亢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所以必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精神亢奋。大多数疾病是由气、火、痰、瘀交织而成,其中以“火”最为突出。

     

    临床多见心、肝、胃之虚火及阴虚火。真正的火也被称为强火,“强烈火吃气”,这可能会导致阴损伤和天然气消费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但它会导致气血两虚、阴阴不足的肝脏和肾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缺阴和阳多动综合症和杨多动,所以有症状,比如怕热、出汗、心悸、暴饮暴食、消瘦、手指和舌头颤抖,等等。

     

    一般的饮食原则是添加维生素含量高的清淡蔬菜和水果,营养瘦肉、鸡、蛋、淡水鱼等,同时添加银耳、香菇、贻贝、燕窝等。此外,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药对甲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人有很好的滋阴补阳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中医食疗的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1、白虎汤合知柏地黄汤

     

    生石膏要熬制备用。取知母、甘草、生地黄、山药、山茱萸、麦冬、生牡蛎、五味子、玄参、香附、丹皮酚,加水煎煮,每日1剂,对甲亢患者有滋阴泻火、软化祛瘀的功效。更适用于阴虚、多动、心悸、出汗、易怒、过敏、体重减轻、舌红脉黄的甲亢患者。

     

    生地黄

     

    2、黄芪生脉饮合杞菊地黄汤

     

    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地黄、何首乌、何首乌、何首乌、水煎剂,每日1次,具有益气养阴、平肝抑阳的功效。一般适用于心悸、出汗、消瘦、乏力、腰膝无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气阴两虚的甲亢患者。

     

    3、消遥散合六君子汤

     

    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根茎10克,山药15克,白芥子6克,丹参3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养肝健脾,化痰消瘿。用于肝郁脾虚,精神抑郁、吞咽困难、乏力、便溏、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

     
    茯苓

     

    4、山药鹅汤

     

    材料:山药30克、鼠尾草15克、竹15克、鹅肉250克。调味:葱3克,姜3克,精盐3克,味精1克。将鹅肉洗净,放入砂锅中煮滚,去掉汁。所有药品装入纱布袋中以满足良好的需求。砂锅放在火上,放入鹅肉、药袋、葱、姜、盐,小火炖至肉熟,放入味精熬开。食汤,阴益气,止渴。鹅肉益气补虚,胃止渴。适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患者服用。

     

     

    中医讲究“标本兼治”和“防病”,所以甲亢的治疗和预防同等重要。从中医治疗的整体来看,治标治本,修复肝脾肺脏腑功能。调节免疫,减少自身免疫损伤,加速甲状腺素的降解,降低甲状腺激素靶器官和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实现内脏功能的恢复,促进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修复,实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以及患者自身心态的调整,从而正确认识病因,治疗注意事项等。

     

    本病多因阴虚肝郁,肝阳上亢,心阴不足所致。治疗原则是滋阴平肝潜阳,同时也要养血安神。这些都是甲亢患者需要注意的事情。

  • 中医优生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以前就有“取妻不取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优生择偶观点,往后进一步发展,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优生思想逐步成熟并形成体系。中国传统优生思想对婚配、房事、孕产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均有详尽论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选择良偶,忌讳早婚

     

    婚配是生育的第一步,古人有“婚配宜择优”“世有恶疾不娶”等说法,比如《广嗣纪要》里面的“择婚”一篇就己经提出“五种不宜”(俗称“五不女”)的说法,也就是说患有螺、纹、鼓、角、脉这五种生理疾病或缺陷的女子不适合婚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孕育重视婚前检查。

     

    同时,古人遵循“同姓不昏,惧不殖也”的婚配观念,避免近亲结婚,这与现代遗传学优生观点不谋而合。

     

    此外,多本古籍对结婚年龄有明确的记载,古人倡导适龄婚配,忌早婚。

     

    正如《济阴纲目》所言“合男女必其当年,男……必三十而娶;女……必二十而嫁”。《经效产宝》提出所言:“若产育过多……诸证峰起”等。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等优生优育思想高度吻合。

     

     

    二、合理选择孕育时机,同时注意不宜房事过多。

     

    古人除了认识到适龄婚配是优生优育的重要保证外,古人还重“视阴阳交合”的时机。古人重视“寡欲而求子”,认为房事过频会破坏父母气血,消耗男方精气同时引起女方气血不足,所以“寡欲乃有子,多欲则无子”,寡欲更有利于下一代健康。


    古人受孕讲求时机,如《景岳全书》《校注妇人良方》就告诫人们,只有在“天日晴朗,时和气爽”,自然气候环境好,人的“情思清宁,精神闲裕”的时候,男女阴阳交合,才能生出“少疾,且聪慧贤明”之子。

     

    如果在“大风大雨、严寒酷暑”等自然环境恶劣的时候交合,那么,即便怀孕了,也“宜下之,以免其祸”。

     

    此外,古人聚精之道还包括,息怒,指行房前应当心平气和;戒酒,指酒后不入室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晓珠. 中医综合干预对备孕二胎肾虚高龄妇女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 在上期中我们介绍了中医的分型,中医在治疗“渐冻症”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中药治疗及针灸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根本,气补了就能生血,气血充足了,五脏六腑虚弱的症状也就改善了,脊柱气血旺盛了,硬化的症状也就相应地得到改善的。  

     

     

    一、中药治疗

     

    1、加味健步虎潜丸:黄芪、仙灵脾、鹿筋各100克。海龙、海马、人参、龟版、当归、杭芍、熟地、枸杞、杜仲、川断、菟丝子、锁阳、白术、薏苡仁、陈皮、牛膝、木瓜、秦艽各30克、蕲蛇3条、炙豹骨9克,补骨脂、知母、黄柏、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各15克。共为极细末,水泛为丸,3-9克/日2-3次。视年龄、体质及病情增减用量。阴虚火旺者慎用。

    2、生髓复痿丸:熟地、桑寄生、淫羊藿、锁阳、巴戟、桂枝、赤芍各100克,黄芪200克、制首乌、补骨脂、骨碎补、续断、党参、白术各120克、蜈蚣10条、鹿角片、马钱子各15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300丸,1丸/日2次。

    3、益髓汤:生黄芪、熟地、鸡血藤各15克,台参、白术、当归、白芍、鹿角胶(或鹿角霜)、补骨脂、川断、川牛膝各9克,甘草3克、制龟版、枸杞、菟丝子各12克,盐知母、盐黄柏各6克。

     

    二、针灸治疗

     

    1、综合法

     

    主穴: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绝骨。

    配穴:命门、气海、血海、太冲、脾俞、内关、关元、鱼际。

    治法:主穴每次取4~5穴,酌配配穴1~2穴。大椎穴针时正坐头稍向前倾,缓慢进针,至患者感肢体发麻时,即出针。余穴均采用紧插慢提之补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施以补法。去针后,命门、气海、关元、脾俞等用无疤痕着肤灸法3~7壮。在颈、脊炷两旁及肌肉萎缩处,用皮肤针作中度中叩刺,以皮肤潮红,轻度出血为宜。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体针

     

    主穴:华佗夹脊。

    配穴:大椎、脾俞、肾俞及肌萎部位的远近经穴。

    治法:以华佗夹脊为主,将相应穴位有侧重地轮流针刺。用迎随补泻法,尽量获取得气感应,留针30~45分钟。每日针刺1次,第1疗程不得少于90天,间息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得超过90天;第2疗程可隔日1次。另外配合内服软索丸,外练八段锦。

  • 在《灵枢·决气篇》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在《济生方·吐衄》中认为血证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对于血证的病机,则认为多由于热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中医把血友病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气不摄血型

     

    气不摄血型气为血帅. 若气血双亏或心脾虚衰.不能统血、摄血,血失统摄,则血溢肌表。证见紫斑色紫暗淡,全身肌肉、关节散在出血,肿胀疼痛.或轻或重。反复发生,并常伴有倦怠、心悸、气短、眩晕.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白,脉弱。治宜健脾养血。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当归60克,木香10克,阿胶10克(烊化),龙眼肉30克,远志10克,艾叶10克,炙甘草6克,炒枣仁20克,荆芥炭10克,棕榈炭10克。

    加减:气虚下陷见小腹坠胀者,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气虚伤阳者,加炮姜10克,鹿角胶(烊化)10克,侧柏叶10克。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急服独参汤,并积极抢救。

     

    2、热盛动血型

     

    热盛迫血型血热炽盛.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致血溢脉外而致。血热炽盛者,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瘀点,紫斑形状不 一.大小不等.严重者甚至会融合成片,常伴发热、口干口渴、咽干鼻干、尿黄、便秘;有的还伴有鼻衄、齿衄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解热邪,凉血消瘀。

    方药: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地、赤芍、丹皮各15克,侧柏叶15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烊化),生甘草5克,仙鹤草30克。

    加减:阴虚较甚者,加玄参10克,女贞子、早莲各15克。失眠甚者,加远志10克,枣仁15克。六味地黄汤加减。具有滋阴补肾功效。适用于阴虚而火热。

     

     

    3、血淤动血型

     

    若表现为瘀血内阻,紫斑紫暗,肌肉、关节疼痛肿胀较重,舌有瘀斑瘀点等明显血瘀症。则宜适当重用活血化瘀之品。治宜化淤止血。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味。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生地各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赤芍各15克,枳壳、桔梗、柴胡各10克,茜草15克,三七粉3克(吞),生甘草6克。

    加减:出血较多者,加仙鹤草,大小蓟各15克。

  •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体寒”“湿热”等词汇,大家知道这是一些中医词汇,用来描述个体人的体质状况。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体质”吗?你知道“中医体质学说”到底讲的是什么吗?

     

     

    什么是中医体质?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先天禀赋加后天获得形成的;中医对体质的论述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往常的医学是研究人的“病”,而中医体质学说则是以生命个体为出发点,研究生病的“人”。体质主要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4方面组成;可高度概括为“形”和“神”。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国人体质分为9大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什么是五脏六腑?

     

    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但是要注意,五脏并不是通常解剖学意义上的这五个器官,而是中医理论中的五个系统,即心系统、肺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肾系统;更多强调的是功能而不是实体。

     

     

    五脏负责储存精气津液,六腑负责转运输出,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运转。

     

    脏腑与体质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盛衰决定体质的差异。脏腑是构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中心,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均离不开脏腑。所以,个体体质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全部特征。

     

     

    脏腑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根本因素,在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同个体常表现出某一脏象系统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化倾向。

     

    肥胖的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肥胖与饮食不节、脾胃失调、痰湿壅滞、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人体正气亏需,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湿热痰瘀壅塞。

     

     

    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汽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充分考虑个体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 上期我们介绍了从眼睛、舌头、耳朵辨病,五官对反应人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期我们将继续从鼻子和嘴唇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看鼻子辨病 

     

    脾胃的经脉与鼻窍是相连的,鼻头与鼻翼的部分变化,可能与脾胃的化有关。

     

     

    1、鼻翼发红——胃炎

     

    如果鼻翼两侧发红可能预示胃炎,其中,鲜红色一般是急性胃炎的标志,而暗红色往往预示慢性胃炎。胃炎患者通常在吃饭时或者饭后有胃痛的症状,如果饭前痛,往往是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的表现。

     

    2、鼻翼赤紫、蟹爪纹——胃溃疡

     

    而如果鼻翼出现暗紫色或者出现蟹爪纹(细细的红色纹路),则可能是胃溃疡的表现。据临床研究,鼻翼两侧出现蟹爪纹的人,大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西医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与此相对应。

     

    3、鼻头淡白色——脾气虚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化生心血、化生肺气,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主统血,能够统摄血液正常运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面部,鼻头反映脾的健康状况,健康人的鼻头应该是明亮、润泽而含蓄的淡黄色。如果脾有问题,鼻头的颜色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果鼻头出现淡白色,则说明脾功能不健全,脾气虚,此外,看鼻头的颜色,还应与面部、脖子、手背的颜色进行对比,如果鼻头颜色比这些部位更淡更白,也可能预示脾气虚。脾气虚的人,则可能出现不想吃饭、腹胀、便溏、大便出血等症状。

     

    4、鼻头发灰——脾湿热

     

    如果鼻头发灰,则表明脾湿热。脾主水谷运化,饮食的吸收、排泄需要脾的参与。如果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水湿就会侵犯脾胃,出现脾湿热证,有全身各处沉重、舌苔白腻等表现,严重者可能出现眼皮、下肢水肿。

     

    二、看嘴唇辨病 

     

     

    肠道是消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嘴唇出现一些变化,可以帮助判断肠道是否健康。

     

    嘴唇黑色斑块——肠息肉、肠癌

     

    有小肠息肉的患者,相当一部分会在嘴唇上出现黑色的斑块,可能是紫黑色的,也有可能是纯黑色的,而小肠息肉发病率相对较高,甚至有可能进展为肠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些诊断方法只是给大家起到提醒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己,一旦出现文中提及的变化,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疾病风险,遵医嘱用药。

  • 作者 | 李康宁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寒风凛冽,感冒患者越来越多,不少患者选择使用各种中成药对抗感冒。但是为什么对于有些患者来说,服药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面对各种感冒药物的时候,您知道是该“驱寒”还是“清热”吗?

     

    从中医角度看,治疗感冒要进行辨证,药一定不要乱吃。那么小小的感冒,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呢?

     

    今天咱们聊聊普通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外邪”。中医所讲的外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说的“六淫”——自然界中本来就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就像四季一样平常,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六淫邪气”呢?都是“过度”坏的事。

     

    风寒感冒

     

    举个例子,刮风是正常的,但如果风特别大,体弱的人、老人和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这时候“风寒”就成了主要的病因。

     

    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酸痛、流清鼻涕、打喷嚏,但一般发热比较轻、怕冷比较明显,而且嗓子一般不疼、不红肿,汗不多或者无汗,看看舌头,舌苔是偏白色的——出现这些感冒症状,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风寒感冒”。

     

    中医的辨证就是“风寒束表”,治法是“发汗解表”,感冒清热冲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这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风热感冒

     

    有风寒,就会有风热。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发热、咽痛、口干、不怕冷或者轻微怕冷、出汗多、流黄鼻涕,这时候往往嗓子是红肿的,舌苔发黄,小便也是黄的,这时候金花清感颗粒、银翘解毒片、金莲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清热解毒软胶囊、金莲花胶囊等等,就可以用了。

     

    其实风寒和风热很容易区别,无非就是有没有怕冷、有没有咽痛、舌苔颜色不同,当然脉象也会不同,不过对于非中医人士,脉象不作深究。

     

    胃肠型感冒

     

    还有一类感冒,我们习惯叫做“胃肠型感冒”,多半发生在夏季,天气炎热、湿气很重,吹空调又受了风寒,既有“风寒”来袭,又有“湿邪”作怪——“湿邪”有它独特的症状,比如身体沉重,头昏沉,流浊涕,口中黏腻,恶心,食欲差,大便稀或者粘滞不爽,舌苔是腻的。有了这些证据,“藿香正气水”往往是对症的选择。

     

    这是中医角度最常见的三种感冒,抓住主要症状就很容易分辨。当然临床上感冒变化很快,一开始是风寒,有可能过了几天就变成了风热,那么用药就要随之变化;有时候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情多变,如果中成药使用不当,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如果不确定的话,还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大夫,中成药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用汤药治疗。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一点简单的辨证、用药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里常用的生姜、大葱等看起来不起眼的食材,都是宝贝:风寒感冒了,切几片生姜外加一根葱白煮水,喝上一碗发发汗,没准儿第二天就有效果。

     

     

     

    什么叫“辨证”

     

    没有学过中医的朋友,对“辨证”一词总是有诸多的疑惑。证,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可以认为是一组症状的集合,也可以认为是从一组症状中提取出来的核心要素,它和“症”有着本质的不同,“证”一定是要经过医生的思维加工处理过的,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脑子里一定要有个公式或者模板才行,这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就是“辨”,医生是在心里去思考患者的“证”。

     

    “证”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动态变化着,患者服用了中药之后,病情在不断变化着,证也在变化着,原来的药物有可能就不对症了,需要随时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要定期调方子的原因,这也是重新辨证的过程。

     

    中医治病遵循 “理、法、方、药”这四个层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疾病的大部分信息,经过辨证确定疾病的主要机理。有了机理,就有了相应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应的方剂,自然就可以开出对应的中药来。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确定疾病的机理是第一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冠脉支架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一直思考着要写写这方面的内容,可每每看到支架的文章医生一定会被骂的狗血喷头,所以一直未敢动笔。直到昨天遇到了我曾经的一个患者,我才下了决心。

     

     

    这是一个45岁的男性,平素身体健壮,有大量吸烟、饮酒史多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年前一个早晨打完篮球后觉得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感,没有明显的胸痛及放射性疼痛,后到我科就诊,查心电图是一个心肌缺血的表现,结合症状,考虑不除外心肌梗死,当时患者不相信,仅仅有轻度的不适感,平素活动后无任何不适,本次活动后比平时略显无力,怎么可能是心梗呢?耐心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肯住院了。

     

    一查心肌酶,明显升高,确定心梗,再次复查心肌酶仍在升高,确诊心梗无疑。自此患者仍有怀疑自己患了心梗,3天后行冠脉造影:右冠脉中段次全闭塞,远端闭塞,左冠状动脉向右冠脉发出侧枝。建议置入支架,比较固执,最后签字放弃,要求转入北京进一步治疗,后签字自动退院。

     

    出院后3天回访,表示正在北京某医院准备办住院手续。我的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这种冠脉堵塞就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安放到体内,随时可能引爆导致人死亡。后来中断了联系,直到昨日遇见,剧情没有那么狗血,遇到这个患者并没有再次心梗,我也不屑编出那个噱头。患者见到我很是亲切打招呼,因为平素接触患者多一时没能认出,后来查阅病历才逐渐回忆起。一问患者并没有安放支架,个中原因我也没有问出来,只是说等5.1去北京准备放支架,问问近1年情况,一般生活中活动没有特殊症状,只是不敢再有剧烈运动,每天还是比较恐惧心脏问题,怕是会再次心梗,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交谈中发现用药也不规律,我把用药写给了他,叮嘱按时服药,建议尽快去造影安放支架。看到这也许有群众会说了,这没放置架不也没再次心梗吗?不能没死吗?更有之前看到看文章评论里说自己3次心梗了,不放支架也没死,而看评论时间是凌晨3点多。好吧,这样的人群我不和你犟,任性,你可以随意,祝你好运。但我们临床医生看到的是觉绝大多数的患者有事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不是个别固执,甚至别用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为了让患者安放支架收黑心钱。

     

    一个10年前心梗的阿姨,之前死活不放支架,几乎年年住院1-2次,近4-5年,每年要住5-6次,每次住院时间约1个月,吃口饭就犯心绞痛,小心翼翼不敢动都犯心衰,生活完全没有质量,现在后悔了,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样的例子,我们遇到的就不少,那么全国呢? 

     

    总会有人发表胡大一教授的文章,吃瓜群众甚至连内容都没看就看是发表言论,甚至大骂医生。医生每一个好东西,都下地狱。弱弱的问一句胡教授也是医生啊,你该怎么说?

     

     

    留言的大姐,你老公是什么情况,你就这么说,你看了文章了吗?看了也没看懂吧。稳定型心绞痛是不建议放支架的,而不是所有冠心病绝对不放支架,对于不容易控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是心梗,胡大一教授也是主张放支架救命的。不信你去挂号问问吧。

     

    傻子念半边的段子应该听说过吧,不认识字把徐仁保,读成余二呆。电视里说吸烟有害健康,为了吸烟从此就不看这个台了。看了个关于警惕过度支架的题目就笃定今生即使心梗了也不放支架?您想的我也能理解,其实谁也不想安放支架,毕竟是个异物,可有了问题不得不放,甚至必要时可以救命,怎么能不放?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医生离职,医学生越来越少,甚至流传“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更是有流传说,父母让孩子学医,最后孩子喝了“百草枯”。医患本应一条心,共抗病魔,却常常是患者不信任医生,猜忌、防备,甚至对帮助着自己的医生痛下杀手。支架也是备受媒体渲染的典型,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闭塞的患者认为植入支架正中医生下怀,是医生敛财的方式,经常会咨询他人或非心内科的医生。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进行干预,就会减少心肌坏死面积,预后越好,如果商讨了5个小时才做出决定,抑或咨询的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植入支架,后果不堪想象。信任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是这种信任的缺失,导致了医生想救而不能救,或者想救而不敢救,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患者的利益。作为医生要耐心讲解,作为患者或家属要相信,这才能救命。之前听专家讲课说:一个大胆的医生+患者信任=创造生命奇迹。现在信任少了,医生胆子也小了,好多本能够挽救的生命没了。谁之过?谁之错?

     

    以下是我个人原创的救命打油诗,希望大家能够细读谨记。

     

    有了胸痛很危险,120急救到医院。

     

    确诊心梗别犹豫,溶栓支架是关键。

     

    把握急救时间窗,耽误时间要遭殃。

     

    丢了时间丢了命,到了医院听命令。

     

    医学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不要妖魔化支架,作为医生也不能为了利益,昧良心神化支架,该放的放,不该放的不放。放了支架就是解除了解决了局部冠脉的狭窄或者闭塞,但是冠心病还在,心梗病史还在,抗血小板药物还是要吃,血压、血糖、血脂还是要控制,要不然,还会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者再次心肌梗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医优生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以前就有“取妻不取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优生择偶观点,后来进一步发展,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优生思想,逐步成熟并形成体系。

     

    中国传统优生思想对婚配、房事、孕产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均有详尽论述。

     

     

    上篇分享了,一、择良偶,忌早婚;二、选孕机,适时育。下面再分享三个:

     

    三、调理饮食、慎重对待起居

     

    古人讲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因此,调饮食、慎起居贯穿优生优育整个过程。受孕前应当养成规律的作息,以保证精充气足神旺?,饮食之类,必宜先有所慎,以免损伤后天,影响气血生化。受孕之后,饮食起居,尤当慎密。

     

    居处宜静宜燥,又要慎防风寒邪侵袭,饮食需注意养气以定五脏,不食粘硬难化之品,亦不可乱服汤药。否则,少有不和,就可能导致胎动不安,严重者还会导致堕胎等。

     

    四、注重胎教,谨慎言行

     

    胎教在中国历史悠久,昔太妊怀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生文王,己成天下。《娠子论》说“子在腹中,随母听闻”,可以看出母亲的各种活动能够对胎儿的发育造成影响。孕妇的喜、怒、忧、思皆可以使气血失和而致胎儿脏气不充,虽产而多疾痼。

     

    因此,若想“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则须行坐端严,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性情和悦,必慎所感,陈说礼乐”。

     

     

    五、疗母疾、下劣胎

     

    古人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十分注重母体的体质情况,也非常注重母体在受孕期间患病的治疗,即“疗母疾”,如《妇人良方》所记载:“若因母病而胎动,但治其母”。

     

    如果母体疾病难以治愈,或己因病重伤气血,不能养胎,其胎终不能成,古人认为应当及时“下劣胎”,“以免其祸”。这与现代优生优育所采用的人流术等手段以达到优生优育目的是一致的。

     

     

    综上所言,我国古代优生优育思想萌芽形成理论体系早,而且大多理论精辟科学,诸多观点领先于国外优生优育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挖掘学习,以更好地指导今后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珠. 中医综合干预对备孕二胎肾虚高龄妇女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