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个是脑血管意外的最常见的情况,但是是比较轻的类型,它的常见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脑血管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这个斑块可以发生继发性改变,而这个斑块的形成往往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这些因素有关,再者就是微血栓那么微血栓微栓塞,包括白色血栓,红色血栓,这些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这些因子的作用也是造成脑缺血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就是各种心脏病,尤其是心房颤动,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是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出现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此外就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利用动力学的改变就是血流速度快或者是血流速度慢,这个时候都会造成缺血或者是造成脑水肿而出现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此外血液成分的改变,那么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血糖太高,血脂太高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影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即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急性、有血管源、导致持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脑溢血,即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即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血液无法到达大脑所致。
大多数中风病人会有后遗症,75%的中风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部分或全部丧失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
脑出血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肉力量下降、行动不便或完全无法自由移动,经常出现同侧肢体感觉障碍,如冷热、疼痛等轻度或完全不知,还可伴有同侧视觉障碍。
运动性失语是指患者能够理解他人所说,但无法表达自己所想。
情感性失语是指没有语言表达障碍,不但不能理解他人所说的内容,而且不知道自己所说的内容。
名符其实就是看到一件东西,能够表达它的用途,但是叫不出它的名字。
混合物性失语是指同时存在着感觉性失语和运动性失语,病人既不能理解也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脑溢血后遗症病人的护理十分重要,而护理的第一要义是为病人建立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使病人避免出现大情绪波动的情况,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
让病人心平气和,有助于稳定病人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常失语,无法正确表达意愿,或咳嗽、咽下困难,无法保证饮食,饮食量不足或过剩,家庭应充分重视。确定食谱,定量分析,确定供料时间,必要时,鼻管饲给。
脑溢血后遗症患者的主要表现一般为肢体瘫痪、语言及智力障碍,因此应坚持康复训练,防止患者肌肉功能衰竭,关节强直。同样的,语言和智力也是如此。
大便多结,大便时用力过猛,可诱发出血性脑期、脑栓塞。为了使大便畅通,定时排便,宜吃芹菜、胡萝卜、水果等。根据需要可用药物,如蕃泻时泡开水,麻仁润肠丸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体质的不同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舒服的情况,这些和很多的原因都是有关系的,还有就是有人会经常的出现小手指发麻的问题,那么右手小指麻怎么回事?
一、颈椎病
引起手指发麻的最常见疾病是颈椎病,它是中老年人好发的疾病之一,而且此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长期久坐不愿活动、颈部姿势异常,尤其是电脑手机应用时间过长,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或是关节突发生增生或肥大,这些突出的颈椎间盘或增生的关节突一旦压迫邻近的颈神经根时,便出现了手指发麻。当然颈椎病除了有手指麻木,感觉异常以外,还伴随其它症状,如颈肩部肌肉酸痛,上肢有放射痛或活动障碍等。确诊颈椎病并不困难,只要照一张X光片就可以。
二、一过性脑缺血
手指发麻是一过性脑缺血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偏于一侧时,好发于老年人。一般起病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常常伴有肢体无力、头晕、头痛等其他症状。一过性脑缺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多为脑动脉壁微栓子脱落、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出现血压下降,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全面筛查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房纤颤等,并给予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三、糖尿病
双侧对称性出现手指发麻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流行病学显示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4%,总量已达3100万人。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多种并发症在病程的早期阶段即已出现。因此患了糖尿病后,一定要进行正规合理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还应配合应用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手指麻木感便会消除。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定义为,由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伴有急性梗死的影像学证据。下文主要总结了AIS治疗进展的相关临床证据。
静脉溶栓治疗
20世纪90年代,两项随机临床试验纳入了624名患者,研究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与安慰剂相比,在症状出现3小时内治疗AIS的益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 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在3个月时获得无残疾或轻微残疾的良好结局(39% vs 26%;OR=1.6,95% CI 1.1-2.6)。
针对9项rtPA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 当患者在症状出现后3-4.5小时内接受治疗时,阿替普酶治疗带来显著获益(35.3% vs 30.1%;OR=1.3,95% CI 1.1-1.5)。在高危人群中也观察到了这种治疗益处,例如80岁以上的患者,服用华法林且国际标准化比值<1.7的患者,有卒中和糖尿病病史的患者。
对于有残疾或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且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就诊的AIS患者,阿替普酶的益处显而易见。然而,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不会给予阿替普酶,即使高达25%的此类患者90天时会出现功能性残疾。
PRISMS试验纳入了313名有轻度症状的疑似AIS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溶栓治疗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由于入组率降低,该研究提前停止。结果显示,两组患者90天功能结局没有显著差异。阿替普酶治疗的154名患者中有5名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而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157名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
在症状出现后超过4.5小时就诊或就诊时间未知的患者可能受益于阿替普酶。WAKE-UP试验纳入了503名符合入组标准的AIS患者,随机分配至阿替普酶组或标准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更多的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在90天时取得了良好结局(53% vs 42%;OR=1.61,95% CI 1.09-2.36,P=0.02)。
EXTEND试验纳入了225名在症状出现后4.5-9小时内就诊的AIS患者,随机分配至阿替普酶组或标准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90天时,35.4%的阿替普酶组患者和29.5%的对照组患者获得了无残疾或轻微残疾的较好结局。
替奈普酶是一种长效溶栓药物,可以单次静脉推注给药,可能是rtPA治疗AIS的合理替代药物。一项针对5项随机临床试验(n=1585)的荟萃分析表明, 替奈普酶治疗后,3个月时的患者结局并不劣于rtPA组(57.9% vs 55.4%)。EXTEND-IA TNK试验纳入了症状出现4.5小时内就诊的AIS和大脑动脉闭塞的患者,随机分配至rtPA组或替奈普酶组。结果显示,与rtPA组相比,替奈普酶组患者的90天功能结局更好,血管造影时大血管区域再灌注更多(22% vs 10%)。
机械血栓清除术
大血管闭塞引起的AIS,患者预后相比无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更差,只有大约10%-15%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和25%-50%的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患者,静脉注射rtPA后可实现血管再通。对于前循环近段大血管闭塞引起的AIS患者,机械清除血凝块的两种主要方法包括:(1)可收回式的支架;(2)抽吸导管。这些血栓清除装置通过引导导管进入股动脉或桡动脉,并使用透视血管造影引导进入闭塞的大脑动脉。
2015年,五项针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AI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表明,与单独的标准药物治疗相比,机械血栓清除术可以改善90天时的功能结局。一项纳入1287名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 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治疗的90天残疾率更低(46.0% vs 26.5%),且未增加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或死亡率。事后亚组分析支持在符合和不符合阿替普酶治疗条件的患者中进行血栓清除术。
2项随机临床试验验证了 血管内治疗对涉及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益处:BEST和BASICS试验。由于招募不佳(131名参与者)和高交叉率(22%的对照组接受了机械血栓清除术),BEST试验提前终止。意向治疗分析显示,接受血栓清除术的患者与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良好结局方面没有差异(42% vs 32%)。
BASICS试验纳入了300名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或标准药物治疗。结果显示,两组间的良好结局没有差异(44% vs 38%)。由于后循环血管闭塞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指南推荐, 对于症状出现6小时内就诊且合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的AIS患者,应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
2项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支持症状出现后6小时就诊的AIS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的益处:DAWN和DEFUSE 3试验。DAWN试验纳入了206名症状出现6-24小时就诊的患者,而DEFUSE 3试验纳入了182名在症状出现后6-16小时就诊的患者。针对2项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 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功能结局有所改善(53% vs 18%),两种治疗间的症状性脑出血率没有差异(6% vs 4%)。机械血栓清除术还可以降低死亡率(17% vs 22%)。
其他
一项针对29项随机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纳入了5902名卒中患者,入住卒中单元,由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给予管理。结果表明, 与未入住卒中单元的患者相比,入住卒中单元的患者死亡率或残疾率降低(52.4% vs 60.9%;OR=0.75,95% CI 0.66-0.85;P<0 .0001)。
一项针对9项随机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在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中,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改善生存率(70.2% vs 31.4%)。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手术与6-12个月的功能结局改善相关(26.2% vs 14.9%)。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爸爸突然感觉左侧肢体麻木,这让我非常担心。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爸爸的症状,并根据他的情况推荐了一些检查。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我爸爸有脑缺血的症状。
医生***的态度非常专业,他不仅详细解释了病情,还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建议。他说,爸爸目前的情况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并推荐了一些药物,包括敏使朗和弥可保。我非常感激医生***的耐心和专业,他让我觉得安心。
用药一段时间后,爸爸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他的头晕症状减轻了,肢体麻木也有所好转。我非常感谢医生***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爸爸。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他不仅关注病情的变化,还提醒我注意爸爸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床时要注意慢慢改变体位,防止摔倒。这些细节的关心让我深感温暖。
现在,爸爸的病情已经稳定,我们继续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爸爸的病情会越来越好。
那天,我因为一阵阵的头晕而焦虑不安,那种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在旋转,我甚至不敢轻易走动。我记得自己之前血压低,于是试着吃了些升血压的药,但效果并不理想。
我鼓起勇气,决定通过网络咨询一位神经内科的医生。医生在了解了我的症状后,耐心地询问了我一系列问题,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于脑供血不足、耳石症等原因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虽然我担心检查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医生的话语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他告诉我,只要按照医嘱进行检查,就能找到病因,对症治疗。于是,我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进行了头部CT和生化检查。虽然检查的过程有些繁琐,但当我看到医生在电脑前认真分析结果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最终,医生告诉我,我的头晕症状很可能与贫血有关,建议我调整饮食,并服用一些补充铁质的药物。
在医生的关怀下,我开始了治疗之路。虽然治疗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我一定能战胜病魔。
脑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指的是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各种神经系统症状。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脑缺血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颈椎病
颈椎病是导致脑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颈椎错位、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会压迫椎动脉,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从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脑缺血。
2. 血管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逐渐老化,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缺血。
3.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功能,导致心脏泵血不足或血管阻塞,从而引发脑缺血。
4.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血管健康,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为了预防脑缺血,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 健康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3. 适度运动
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总之,了解脑缺血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风,这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打击。许多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中风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红指出,突然出现的嗜睡、说话不清等症状,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其中,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中风总数的80%以上。
除了嗜睡、说话不清之外,中风的早期症状还包括面部口舌歪斜、肢体麻木无力、严重眩晕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几分钟,也可能短暂消失,容易被忽视。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近年来,中风患者的年龄逐渐年轻化,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吸烟、熬夜、不规范用药等都是导致中风的高危因素。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为了预防中风,周红建议,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其次,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疾病;最后,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自救或互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联合介入与血管外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学科建立了江苏省卒中急救中心。该中心通过开通绿色通道,使病人从就医到获得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缩短至25分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TIA是一种短暂的脑血流障碍,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并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TIA的病因、症状、诊断和预防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TIA的病因
TIA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TIA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动脉壁的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狭窄,血液流速减慢,易形成血栓。
2. 血栓形成: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血液中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
3. 血管痉挛:由于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液流速减慢。
4. 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瓣膜病等,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
二、TIA的症状
TIA的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
1.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面瘫、肢体无力等。
2. 视觉障碍:如单眼失明、视野缺损等。
3. 眩晕、恶心、呕吐。
4.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
5. 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三、TIA的诊断
TIA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
1.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血管超声等。
3. 心电图:检查心脏功能。
四、TIA的预防
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TIA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
2. 调整血脂: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调整血脂。
3. 控制血糖: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应积极控制血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应戒烟限酒。
5.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TIA的发病率。
6. 注意饮食:饮食应以清淡、低脂、低盐为主,多吃蔬菜水果。
7.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脑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在轻微的脑缺血情况下,许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只是感到轻微的头晕、疲乏、踩棉花感或走路不稳。颈内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短暂的一侧眼睛黑蒙,伴随另一侧上下肢麻木无力或语言不清。而后循环缺血则可能导致复视、眩晕、恶心、呕吐、跌倒发作或共济失调等症状。
脑缺血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因素有关。
治疗脑缺血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常用的药物包括抑制血小板凝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益脑宁片和西比灵片,以及降血压、降血脂药物等。
此外,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预防脑缺血的发生。
当出现脑缺血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简称TIA)是脑卒中的一种早期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为‘小中风’。它是由脑部暂时性血流中断引起的,导致大脑局部区域暂时性功能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短暂性视力模糊、言语不清、面部或肢体无力、麻木或刺痛感、步态不稳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但不会超过24小时,且不会留下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虽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它是一种严重的警告信号,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脑卒中风险。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部CT或MRI,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和降血压药物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改善脑部血流。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此外,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虽然及时的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恢复治疗同样重要。在长期的恢复治疗中,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脑血流,可以持续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为受损的脑区域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在恢复期,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方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语言、运动、认知等方面的功能。然而,这些恢复过程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坚持。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一些辅助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在恢复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复发风险。
此外,日常保养也是恢复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选择一家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医院的神经内科、康复科等科室在治疗脑卒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方案。
总之,急性缺血性脑卒的恢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有望逐渐恢复健康。
在广州市,一个5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在两月前感染了病毒,接受了输液治疗。然而,在第七天的治疗过程中,她突然出现了左侧手脚不能动、视物重影、头晕等症状。幸运的是,这些症状只持续了几分钟便自行缓解。第二次发作发生在第三天,症状更加严重,患者全身不能动,意识模糊,持续数分钟后才恢复。随后,患者被诊断为腔梗并住院治疗,期间服用了降压药物。出院后半个月,患者在低头玩手机时再次出现头晕、血压升高、头抖和全身麻木等症状。由于对医院的不满和听信乡镇医生的建议,患者停止了原来的药物治疗,改为针灸和服用强力定旋片。然而,血压仍然高达158/94 mmHg。
患者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与肾虚有关的头晕、视物模糊和重影等症状与自己的情况相似。于是,她来到京东健康的线上问诊平台,向一位专业的医生寻求帮助。医生通过详细的询问和分析,认为患者的症状更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非肾虚引起的。医生解释了TIA的特点和可能的诱因,并强调了需要长期用药来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医生还提醒患者,耳石症也可能是引起头晕的原因,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诊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同时,医生建议患者不要轻信乡村医生的治疗方法,尽量选择规模较大、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进行诊治。
患者表示理解和感激,并承诺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患者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使用这种服务。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因为最近一个月,我总是感到左手发麻,有时候连带着脸和嘴唇,还有点晕。这种情况在坐着的时候尤为明显,即便是站着走路,也会有这种感觉。我37岁,这个年纪出现这样的症状,让我有些不安。
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互联网医院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预约了神经内科的一位医生。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预约的房间,心里有些紧张。
医生是一位中年女性,看起来和蔼可亲。她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告诉我,一个月中出现这样的症状,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要进一步检查。她的话语让我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医生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包括运动、饮食、作息等。她告诉我,我最近运动比较少,经常开车,开铲车,这可能是导致症状的原因之一。她还提醒我,熬夜和抽烟也是危险因素。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预约了头和颈椎的核磁共振检查。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确实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她建议我尽快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抽烟,并定期进行复查。
在互联网医院,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知识、耐心和细致的沟通,让我对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治疗有了信心。虽然这只是我治疗过程中的一小步,但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