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发病率较前有较大增长,部分患者血糖控制较差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会进展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一般情况下分为五期,糖尿病肾病的第四期为大量蛋白尿期。如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正确治疗,完全可以逆转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即使后期的糖尿病肾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也可以延缓肾病进展到步伐。所以得了糖尿病跟尿毒症并不会划等号,应该更好注意肾脏保护,以减缓疾病的进展。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一个疾病,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我们怎么样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或者是怎么吃可以把糖的值保持在正常水平的范围内呢?
如果糖尿病得病的是我们亲人,那么作为家属应该给他一些什么建议呢?
1. 我们就应该及时的补充蛋白质,那么我们的早餐就可以吃一个鸡蛋,但是糖尿病的患者不建议吃蛋黄,因为一般糖尿病的患者都会兼有胆固醇高所以不建议吃蛋黄;
2.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的饭菜也是要注意的,可以少盐,我们要口味轻一点,可以多吃一些含钾的食物,另外,在炒菜的时候可以少放油。养成减少油和盐的使用;
3. 我们平时的主食习惯的使用白面和大米,但是建议换成五谷杂粮,以荞面,莜面,玉米面为主,也可以混合白面和大米,不建议多吃;
4. 在吃饭的时候要有饮食的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做到定时定量;
5. 我们可以养成每天使用核桃的习惯,每天吃1-2颗为宜;
6. 蔬菜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可以吃大量的蔬菜。例如:白菜,苦瓜,冬瓜,西红柿,生菜,紫菜,菠菜,木耳等含糖量比较低的蔬菜;
7. 豆制品也是每天必须要摄入的食物;
8. 在平时的饮食中可以吃一点瘦肉,但是不建议吃市面的熟食,建议自己回家自己烹饪。
9. 还要控制平时的油脂的摄入量,少吃一点油炸和油煎的食物,花生,肥肉等高油脂类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10. 一些动物的内脏,蛋黄,海鲜类等含有高胆固醇的食物也要尽量的少吃;
11. 我们尽量选择煮,蒸,拌,炖的方式做菜,尽量减少炒菜;
12.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含糖量的食物的摄入,尽量吃一下低糖的食物。
糖尿病其实不是可怕的病症,真正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它可以导致我们视线模糊,足踝肿胀,溃疡不易愈合等。我们作为幸运的人被赋予了生命,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爱护自己,不算是不是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都应该做自身做起,有一个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精神充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膳食习惯,保证我们的饮食健康,最后我们也要有适当的运动,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尿毒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位哥哥就是因为得了尿毒症,没过多久便离开了。在儿时的印象中,尿毒症就跟死亡联系到了一起。相信的多数人都跟我小时候一样认为得了尿毒症就是得了绝症,意味着死亡。
前几天,门诊来了一位小伙子,20来岁的模样,进门就问:“大夫,我会死吗?”经过一番询问,医生得知小伙子是一位有着十几年肾病的患者,前几年规律的治疗过一段时间,但是自觉疾病没有好转,症状也不太明显,因此就没有坚持治疗。这次是因为觉得乏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才来医院就诊。
查肾功能,血肌酐已经超过了1000mmol/L,已经到了尿毒症阶段,急需要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小伙子对于血液透析很是抗拒,在他看来,开始透析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因为在他周围有很多肾病朋友,都是在开始透析后,没几年就去世了。因此,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太久了,很害怕。显然小伙子的做法是不对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尿毒症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什么是尿毒症。
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肾脏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肾脏的功能基本丧失,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对于尿毒症的治疗,因为肾脏无法再生,因此只能依靠透析和肾脏移植。肾脏移植因为肾源有限,且费用昂贵,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透析的机器越来越精细,透析治疗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生存年限也越来越久。因此,只要治疗得当,尿毒症患者还是可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
其次,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得了尿毒症后都会拒绝,拒绝接受治疗,拒绝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是拒绝配合医生的治疗。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患者来说,更是难以接受这一事实。
记得曾经也有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幸被查出了患有慢性肾脏病,且已经到达了尿毒症阶段,只能接受透析治疗。因为患者年轻,可以在家自己做腹膜透析,以更好的融入社会。但是患者自己在家,不认真做腹透,没有半年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再次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患者情绪低落,极度烦躁,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生活质量很差。其实,患者若是能积极治疗的话,作为年轻的患者其生活质量还是能保持在一个正常水平的。
最后,尿毒症虽然是个不治之症,但其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
其依赖透析或者肾脏移植可以大体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它不同于肿瘤、癌症等疾病会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且生存期较短。只要积极治疗,生活还是能看到曙光的。
多少对糖尿病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临床上根据其严重程度是被分为1型和2型两种,而且越往后其症状越严重。专家介绍,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只能采取药物控制病情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最严重之时,是什么情况呢?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导致,少数患者由病毒感染所导致。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成年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仅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导致。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正常产生而导致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非完全丧失,因此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口服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功能可以正常产生,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发病期在30-55岁之间。
糖尿病一般会伴随很多慢性并发症联合疾病,患者通常罹患糖尿病后身体会出现许多因糖尿病引起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疾、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由糖尿病变转变而来,这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中危害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代谢困难形成肾小球肾炎,且由于患者自身代谢紊乱,肾病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最终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形成肾衰竭,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罹患合并症时应及早就医。
通过上文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若较为严重,是会引发肾衰竭的,因此,对于此病我们应积极重视。另外,专家提醒,患上糖尿病除了按时服药外,还应在饮食上注意糖分的摄取,且要每餐所吃的食物量要少一点。
肾脏可以把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调节体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如果肾脏出现了问题,那体内毒素就无法清除,导致肾越来越糟,最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直至尿毒症。提到“尿毒症”,相信很多人都会恐慌,因为尿毒症就是肾病恶化的终末,代表着肾脏功能基本丧失,人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据调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也就是说,有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患有此病。
为何“尿毒症”越来越多?
医生坦言:不是烟酒,多数是4件事害的!
习惯一:重口味
现实生活里,很多家庭都口味特别重,平时在炒菜的时候会放很多盐,却不知道,这样吃盐,特别危险。肾脏最怕咸,盐摄入过多,易诱发高血压,而高血压会促使肾脏血流量增加,损伤肾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5克。
习惯二:慢性病拖的太久
高血压、高尿酸以及高血糖,很多慢性病拖的太久都是尿毒症的导火索。
糖尿病患者的体内血糖升高会破坏肾脏稳定的滤过系统,增加肾脏的负担,未能正常清理体内物质导致蛋白质等一些有用的物质可能会被滤进尿液,而无用的肌酐、尿素等,却被留在血液中。这时,尿毒症就会被加重,疾病愈演愈烈。若是身体血压长期居高不下,随着时间延长,使病情的进展严重,最终导致肾脏纤维化。
习惯三:经常性熬夜
熬夜以及憋尿是损伤肾脏最严重的两个行为。因为肾脏在夜间会进入“待机状态”, 熬夜则会严重打扰肾脏的“休息时间”,加速肾脏的老化,影响肾脏功能。
习惯四:久坐憋尿
经常久坐憋尿,很容易导致体内的肾脏、膀胱等持续处于高压的状态,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诱发尿毒症。
日常生活中,怎么预防尿毒症?
1. 调整饮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会对我们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太咸、太油腻都可能肾病、高血压、糖尿病,最终导致尿毒症的发生。因此,饮食要一定要清淡。烟酒最好不要沾。
2. 勤锻炼: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增加抗病能力很有帮助。
3. 多喝水:众所周知,白开水有助于排泄体内代谢废物,从而避免尿酸过高,引发肾病。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上,不宜过凉或过热。
4. 切忌滥用药物:滥用药物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引起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等。所以,生病的时候切勿胡乱买药来吃,或者加大了药物的食用量。
5.肾脏的损坏超过90%以上,就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治疗,否则毒素会存留体内,对身体其它的脏器也会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所以,重中之重是稳定病情。不让病情恶化。
尿毒症是肾衰竭的最终的表现,它是因为患者的肾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患者出现了内分泌失调,导致出现大量代谢最终产物和毒物在我们的身体内堆积滞留,最后就会出现下面的一些症状,快来了解一下吧。
1. 早期的症状
早期的症状就是会出现恶心、呕吐、贫血、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都会加重。
2. 胃肠道的症状
如果我们的胃肠道里的水,电,酸碱平衡发生紊乱以及胃肠道的黏膜出现毒物的刺激等,我们的肠胃就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3. 血液系统的症状
我们去检查的时候会出现白细胞异常,就会出现贫血或者出血的倾向。
如果体内的促红细胞素缺少或者不足,红细胞的生长抑制因子或者寿命缩短,失血,蛋白的缺乏等因素都会导致贫血;如果体内的血小板功能下降,数量减少就会出现出血的症状。
4. 心血管的症状
如果我们出现心绞痛或者其他相关的症状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心脏猝死,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还会发生对干体重改变无反应的心力衰竭,或者无症状缺血等症状。
5. 神经肌肉的症状
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出现幻觉等;除了精神状态出现问题,我们的神经也会出现症状,例如抽搐,意识不清楚以及出现严重的扑翼震颤等症状;而且我还会出现肌肉无力和周围的神经系统出现病变,会导致我们的感觉出现异常等。
6. 矿物质骨代谢会出现紊乱的症状
如果我们出现骨痛,或者初夏容易骨折的现象,我们在检查时就会出现低钙的血症,高磷的血症等症状就会导致我们出现纤维囊性骨炎,骨质疏松症以及肾性骨硬化症等。
7. 皮肤的症状
如果我们的皮肤出现干燥,面色出现暗沉,或者体内的色素出现沉着,浮肿等现象,我们称之为“尿毒症的面容”。
8. 其他症状
如果出现多方面的系统紊乱,就会导致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最常见的就是肺部的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等,严重时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合并性功能障碍等。
以上的症状出现我们就要警惕,可能是患有尿毒症的风险,我们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也能获得更好的预防治疗方案。为了身体健康时常关注身体的变化吧。
看到这个话题,我忍不住大呼一声:是谁在瞎扯?
要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说瞎扯,先来了解一下尿毒症。
尿毒症,有个更加学术的用语“终末期肾脏病或慢性肾脏病5期”,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地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排除代谢废物,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肾脏内分泌障碍,表现出一系列自身中毒的症状,也就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进入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尿毒症在临床中,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最为常见。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人体在生理活动中会代谢一些酸性产物,如磷酸、硫酸等物质,因肾的排泄障碍而潴留,从而发生“尿毒症性酸中毒”,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呼吸深长等;
水钠代谢紊乱、还有钾、钙、磷代谢紊乱、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等等。
其中,水钠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由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无法自由饮水。
如果饮水过多,容易导致皮下水肿和或体腔积液,从而出现血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脑水肿。饮水过多是因为肾脏无法代谢,从而导致水分停留在血液、体液当中,无法排除,因而会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饮水过少,而尿量正常时,又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从而导致脱水。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问“水喝多了会得尿毒症”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医生真正想表达的应该是要适当控制水的摄入,因为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无论是喝多了还是喝少了,都对身体有负担,却没有想到会被以讹传讹,最后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正常人来说,喝水和尿毒症并没有必然联系。
从来没有哪个患者是因为水喝多了而得尿毒症的,正常人体内都有一个“阈值”,当你喝水到达“阈值”后,体内的神经反射会自动调节,告诉你“不要再喝水了”。
对于尿毒症患者想要改变这种喝水都是负担的情况,可能要接受肾移植手术,但是手术本身对于尿毒症患者的年龄、自身疾病、供体情况等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目前肾脏的来源不足,等待合适供体需要漫长时间,更重要是应该做好生活饮食的调整,同时做好日常病情监测。
无论是尿毒症患者,还是正常的普通人,再遇见这个问题时都能大声说,喝水跟尿毒症没半毛钱关系。
很多糖友在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的时候就一直纠结: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就得吃药,一吃药是不是就得吃一辈子?就再也不能停了?
因为目前的医学,对于绝大部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没有根治的办法。现有的办法就是通过长期吃药来维持血压和血糖的平衡。
如果不吃药,不去控制血压和血糖,各种各样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就明显增加。
如果不积极尽早的控制血压和血糖,那么就极有可能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心衰、肾衰、截肢等等恶性结果。
但是少数人确实也不用一辈子吃药。对于部分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能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就能控好血糖,那自然不用吃药。
比如发现糖尿病以后,患者意志力坚定,能够低盐低糖低油饮食,能戒烟戒酒,能坚持运动,能控制体重减肥,能避免熬夜等等,健康生活后,血糖就恢复正常了,那自然就不用吃药控制。
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够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大部分病友需要长期吃药或者打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不吃药,这三类情况可能暂时不需吃药。
糖尿病前期
有一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糖友,胰岛功能损伤还不是很严重,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就能够将血糖控制平稳,这样的糖友可以暂时不用吃降糖药。
肥胖的糖友
一部分体重超重或肥胖的糖友,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者通过短期的降糖药物。
比如吃二甲双胍治疗后,体重减轻或者降至正常后,不用降糖药,仅通过管控饮食和坚持运动,血糖就能恢复正常,也可以暂时不再用降糖药。
应激高血糖
还有一部分糖尿病早期,有高糖毒性的糖友,由于高血糖抑制了胰岛细胞的生理功能,暂时无法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的糖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解除高糖毒性,受损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继续发挥降糖作用,胰岛素逐渐减量至停用,仅通过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就能达标的糖友,也可以暂时不再用降糖药物治疗。
其实上面出现的几类情况,在很多糖友在患病过程中也会经历,但在临床上,我们大都在被确诊为糖尿病后,血糖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了,还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一些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及早的监测血糖非常重要,无论是否血糖超标,大家都应该和了解自己身高体重一般,像了解自己的血型一样清楚知道自己的血糖范围,这样离糖尿病和并发症才会越来越远。
对于已经罹患了糖尿病的朋友也不要灰心,按时监测血糖,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饮食还是运动,都要长期坚持,不可私自停药。
因为一些糖友害怕吃药打胰岛素,听信能够根治糖尿病的偏方,或者私自用偏方来替代正规的降糖药。这样往往会让你的血糖失控,并发症爆发,或者因乱用药而出现危险,害了自己。
糖友一定要在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血糖情况听从医嘱指导用药。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而且很多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不适很好,导致了青少年1型糖尿病已经常见的病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是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那样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一起来看看糖尿病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吧。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它最主要的危害之处,常见的有低血糖症,这种症状虽然后果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导致青少年学习下降,精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还会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下肢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也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病的本身是慢性的,控制合理没有太高的危害,但是这些并发症状一定要注意。
1型号糖尿病的危害还包括糖尿病性低血糖症,很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心悸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多汗和手抖德现象,情绪表现比较的烦躁,有时侯会手脚抽搐以至昏迷等一系列表现。
糖尿病酮症及酮酸中毒也是1型糖尿病的危害一种表现形式,极度的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导致严重脱水。而且,严重的还会导致大脑组织缺水,引起脑瘫等症状。
虽然1型号糖尿病的危害比较大,但是大家也不要恐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目前糖尿病基本上是可以正常防治的。但是,我们面临的威胁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侵害。不同的人群应该选择不同的降糖方法,比如定期服用糖尿病药物或者是使用胰岛素。
在饮食方面,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要控制饮食量,不要暴饮暴食,还提倡多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粗粮和含糖低的水果。尽量少吃含盐量高的食物和油腻的食物,尽量的避免烟酒,适量的增加运动。我们可以补充一定量的营养素如抗氧化剂、蜂胶等,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1型糖尿病是目前青少年较容易得的一种糖尿病,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对以后得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但是只要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中合理的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预防。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地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碰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不分敌我,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国庆节去探望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老人家85岁,除了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之外,身体没有别的大碍,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生活巨细都独立完成,极少依赖儿女,我们这些小辈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人的乐观豁达和顽强的自律精神。
就在我们纷纷对老人表现赞叹敬佩之余,老人却一个劲摇头摆手:快别表扬我了!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管不住自己,太贪糖了!记得单位每年发5斤劳保糖,十天半个月就让我拌稀饭、喝糖水给吃光了,夏天几乎每天都得1-2根冰棍,参加个婚礼拿回的喜糖也没几天功夫就吃个净光,这不一口气给自己吃出个糖尿病!
吃糖多真能吃出糖尿病?这个说法其实不止是第一次从这位老人口中听说,身边不少得了糖尿病的朋友也有相同的认识。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导致的。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胰岛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被称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多数情况。由于这些抗体的存在,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有效地分泌胰岛素,1型与遗传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而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周围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即使分泌,也无法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人,胰岛素功能没有问题,它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反,如果用胰岛功能出现障碍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血液中的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所以说,患糖尿病,首先是您的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象正常人一样把吃进去的糖分解利用掉,使糖长期地堆积在血液中而导致的,而并不是因为你猛个劲地吃糖给吃出来的。所以,我的这位邻居大爷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先出现胰岛素功能的障碍,而他并不知道,还毫不节制地吃糖,当然是雪上加霜喽。
过量吃糖与糖尿病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糖也绝对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糖也是产能大户,每克糖能产生4千卡的能量,吃了糖如果不减少其他食物,就必然发胖,造成体脂肪过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过多,就会带来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压、血脂上升等的综合效果,胰岛素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恐怕要加入糖尿病大军了。
而且单纯的游离糖,它除了能量什么都没有,想要代谢分解掉这点糖,还需要很多维生素帮忙,糖多了必然会造成营养素供需的矛盾,多糖实在是对身体无益。如果你一直大量地吃糖,包括白糖、砂糖、红糖、糖块、雪糕、冰淇淋等,先是不知不觉地会发胖,下一步,很有可能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虽然多吃糖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却是千真万确的成立,那就是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少吃、少吃、少吃糖了!那种甜甜香香的糖块、饮料、雪糕等加工类甜品,绝对是糖尿病人的禁区,除了能量,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营养素,而那些没什么甜味、但升糖速度很快的精制米面,比如白米饭、白馒头、白米粥、白面条,还包括粘性较大的糯米饭、黄米饭、粘豆包等,糖尿病要尽量少吃。
另外提醒大家,民间普遍认可的大枣、蜂蜜,升糖指数都非常高,大枣甚至超过了葡萄糖,对需要从大枣中补充维生素C的朋友来说非常适合,但糖尿病人就要敬而远之了。
子宫内膜癌,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一直被许多人误认为只有已婚已育的女性才会患上。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处女也有可能患上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异常。这种刺激与是否为处女无关,而是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内分泌失调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无排卵性月经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失调疾病,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增加患癌风险。这种内分泌失调与是否发生性行为无关,而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其次,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雌激素的分泌,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这些疾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与性行为无关。
此外,不孕不育也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之一。妊娠期间,孕激素的分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降低患癌风险。因此,对于不孕不育者,其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因素之一。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其家族基因可能通过直接作用或影响雌激素合成分泌环节,导致肿瘤发生。
除了上述因素外,部分卵巢肿瘤也可能导致雌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否为处女,女性都应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
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关键在于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这是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多”症状,由于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尿量增加;同时,高血糖导致细胞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多饮;由于细胞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导致食欲亢进、多食。
虽然患者食欲和食量增加,但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症状。
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导致人体能量供应不足,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
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
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导致人体能量供应不足,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糖尿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糖尿病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引起肢体麻木、疼痛、出汗异常等症状。
糖尿病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引起视力下降、失明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可导致肾脏病变,引起蛋白尿、水肿、肾功能不全等。
糖尿病可导致足部血管、神经病变,引起足部溃疡、坏疽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监测血糖等。
控制体重、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等。
定期监测血糖,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症状多样,危害严重。了解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积极预防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其中,糖尿病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尤其是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生。本文将从糖尿病导致ED的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导致ED的机制
1. 分泌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垂体前叶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糖的异常利用,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和合成促性腺素的分泌,使得血液中相应激素水平降低,从而影响男性性功能。
2. 直接损害精子活力与质量:糖尿病患者可能患有睾丸小动脉疾病和副性腺血管疾病,导致睾丸产生能量的能力降低,损害相应腺体的分泌功能,最终影响精液数量和组成,导致不育。
3. 诱导性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硬化,影响阴茎海绵体的血管,进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同时,糖尿病神经病变也会导致男性阴茎勃起反射不敏感。
4. 导致射精障碍:糖尿病可能导致全身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以及勃起阴茎的动脉和静脉的病理变化,进而导致射精障碍,如不射精和射精困难。
二、糖尿病ED的治疗方法
1. 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2. 药物治疗:针对糖尿病ED,可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进行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阴茎假体植入、血管重建等。
三、糖尿病ED的日常保健
1. 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并发症。
2.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降低ED的发生率。
3. 保持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注意个人卫生: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总之,糖尿病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ED的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血糖控制的难题,而心血管疾病更是他们需要时刻警惕的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呢?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外,合理的饮食选择也至关重要。
坚果,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杏仁、核桃、榛子、腰果等木本坚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血管协会期刊上的研究显示,在确诊糖尿病后坚持食用坚果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比不吃坚果的糖尿病患者降低了11%,冠心病风险降低了1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5%,全因过早死亡风险降低27%。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选择坚果呢?首先,要选择新鲜、无添加的坚果。其次,要控制好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能量过剩。最后,要将坚果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零食。
除了坚果,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限制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糖果、甜饮料、白面包等。
2.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豆制品等。
3. 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
4.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以及植入疗法等。
一、药物治疗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离不开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蛋白质、脂肪的正常代谢。
二、基因治疗
二型糖尿病不以胰岛素缺乏为特征,但通常以胰岛素缺乏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一些生理变化为特征。研究发现,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较低。通过GLP-1类似物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
三、植入疗法
植入疗法是一种先进的胃电刺激器。当患者进食时,仪器会感应到患者的进食情况,并向胃部发出信号,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摄入。同时,仪器还会促进患者身体同步分泌一些胃肠激素,对葡萄糖和脂肪代谢产生积极作用。
四、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
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长期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糖尿病饮食要合理分配营养素,控制总热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肥。同时,坚持药物治疗,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包括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指尖血糖监测、血压测量等。
五、医院与科室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内分泌科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种疾病的核心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环境因素如饮食、运动、肥胖、压力等也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早期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方面。在饮食方面,患者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玉米粉、海带、魔芋、新鲜蔬菜等。在运动方面,患者应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帮助控制血糖。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等。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期进行眼科、肾脏科、神经科等专科检查。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长期坚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同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预防同样重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小儿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小儿糖尿病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会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
除了病毒感染,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小儿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人患有1型糖尿病,另一人患病的概率高达50%。然而,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概率却较低,大约只有2%~5%。
此外,接触某些有毒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小儿糖尿病。例如,杀鼠剂等化学物质可能会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也是导致小儿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肥胖儿童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
为了预防和治疗小儿糖尿病,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肥胖和病毒感染。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糖尿病。
在治疗方面,胰岛素治疗是治疗小儿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此外,家长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管理,包括监测血糖、饮食控制、运动等。
总之,小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战胜疾病,过上健康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尿路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老人经常尿路感染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较高,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二、自身身体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此外,老年人的生理结构也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如女性尿道较短,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三、尿路梗阻:尿路梗阻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尿路梗阻可能导致尿液滞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膀胱炎:膀胱炎是尿路感染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尿道狭窄:尿道狭窄可能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尿道狭窄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伤、炎症等。
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是男性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可能导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等症状。
针对尿路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抗生素治疗: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多饮水,避免憋尿,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轻微的尿路感染,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热水坐浴、中药治疗等。
4. 手术治疗:对于尿路梗阻、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尿路感染,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视力健康。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实现治愈。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早期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增殖期视网膜病变,严重威胁视力。
那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首先,要控制血糖水平,这是治疗的基础。其次,可以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羟苯磺酸钙、胰激肽原酶等,以改善眼底血管微循环障碍。此外,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芪明颗粒、血栓通胶囊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对于中度以上的视网膜病变以及黄斑水肿,可以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2. 注意控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3. 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4. 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5.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总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不可怕,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保护视力健康。
尊敬的读者,随着冬季的来临,天气逐渐转冷,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避免病情加重。以下是一些关于糖尿病老人过冬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保暖。寒冷的天气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进而使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及时添加衣物,保持温暖。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其次,要注意饮食。天气转冷会使人的食欲增加,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饮食过度的情况。因此,要控制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
第三,要注意血糖、血脂和血压的控制。这些指标的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子女应定期带老人到医院检查,做好相关指标的监测,力争病情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
第四,要注意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足部并发症,如脚部磨出水泡、烫伤等。因此,要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同时,要注意足部清洁,避免脚部受伤。
最后,要注意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感冒发烧或肺炎等感染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