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茯苓有多种——用时要区分

茯苓有多种——用时要区分
发表人:主治医师李成伟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茯苓有很多种。医生开药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白茯苓,赤茯苓,土茯苓。那么三者是否一样,或者说是否存在区别呢。首先来看白茯苓和赤茯苓。其实赤茯苓与白茯苓来源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赤茯苓选用的是茯苓在切片之后,那些颜色为淡红色的茯苓入药使用而已。白茯苓甘淡而性平,能够入心经、脾经、肾经,其主要的作用是健脾宁心、利水渗湿。赤茯苓虽然也是味道甘淡平,但主要的作用还是利水渗湿,能够入膀胱经,《本草纲目》根据赤茯苓的这个特点,认为赤茯苓能够“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这一点恰恰是白茯苓所没有的重要特性,所以临床上常常使用赤茯苓来治疗那些有膀胱湿热,小便量少而大便又稀溏而不成型。茯苓和土茯苓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完全不一样。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生长在松树的根部,是真菌类。土茯苓是百合科菝葜的根部。在功效和临床应用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茯苓,入心、脾、肾三条经脉,功效利水消肿、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可以治疗身体水肿、眩晕、心悸、惊恐不安、失眠、健忘、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等病症。土茯苓,入肝、脾、胃三条经脉,功效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临床常用来治疗脚气、瘰疬、梅毒、关节屈森不利、小便淋漓涩痛等病症。土茯苓还具有较强免疫作用,对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酒精(学名乙醇)、碘伏、碘酒、双氧水…… 相信很多人对这些外用的药水都不陌生,那么这几种药水到底有什么不同,怎样使用才安全呢?

     

    酒精

     

     

    酒精用途很广泛,75%的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碘酒的脱碘等。比较浅显的伤口或缝线的外面可以用酒精消毒。较深的伤口或黏膜部位的伤口则不适合用酒精消毒,因为酒精的刺激性较大,容易引起疼痛,尤其不适用于忍耐力差的幼儿。值得注意的是,注射胰岛素前可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待酒精挥发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引起疼痛),不可用含碘的消毒液,否则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碘伏和碘酒

     

    两者的有效成分均为碘,两者的溶媒分别为水、酒精。

     

    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可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也可处理烫伤、皮肤霉菌感染等。与酒精相比,碘伏引起的刺激性疼痛较轻微,易于被患者接受,而且用途广泛、效果确切,基本上替代了酒精等皮肤、黏膜消毒剂。此外,低浓度碘伏是淡棕色溶液,不易污染衣物。

     

    碘酒又称为碘酊,通常指由2%~7%的碘单质与碘化钾(或碘化钠)溶于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构成的消毒液,具有强大的杀灭病原体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多种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医生为什么会在抹完碘酒后再用75%的酒精擦一擦呢?主要是进行脱碘,以免碘酒灼伤皮肤。应用碘酒几个注意事项:①不能大面积使用,防止大量碘吸收而出现碘中毒;②不宜使用浓度过高的碘酒,容易引起灼伤及皮炎;③碘酒不能用于皮肤已破损处及眼、口腔等黏膜部位的消毒。

     

    双氧水   

     

    双氧水即过氧化氢,医用浓度为≤3%,因为其具有强氧化性,主要用于创面冲洗或中耳炎消毒。双氧水“冒泡”的特点,医学上称之为“初生态氧”,是杀灭细菌的“生力军”。涂抹在局部所产生的气泡可以使伤口的血凝块、脓液以及黏附的坏死组织松动并易于剥离,适用于已感染的伤口。伤口用双氧水冲洗后,建议用生理盐水再冲洗一下。

     


    温馨提示:如遇到较大面积外伤,应该尽快去正规医院请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 论止咳,川贝枇杷膏确实是个神奇的存在。我自己在风热感冒再加咳嗽时,最常用的就是川贝枇杷膏,或者强力枇杷膏。

     

    川贝枇杷膏

     

    主成分: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化橘红、桔梗、法半夏、五味子、瓜蒌子、款冬花、远志、苦杏仁、生姜、甘草、杏仁水、薄荷脑。辅料为:蜂蜜、麦芽糖、糖浆。

     

    从这个方子的组成就能看出,16种主成分,15种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平喘利咽的功效,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君臣佐使共奏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而且止咳化痰力度很强,很快就能缓解咳嗽,呼吸变得通畅了。

     

     

    从名字也不难看出,枇杷在里面的作用:枇杷,性凉味甘酸,入脾、肺,兼入肝。可用于治疗肺热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等病症。

     

    枇杷果肉偏润肺止咳,果核偏化痰止咳,共奏润肺化痰、止咳降气的作用。用于肺经燥热,咳嗽咯痰。枇杷核,味苦,性平。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主治疝痛、咳嗽等病症。常用量为3~9克。枇杷根,味苦,性平。能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等病症。常用量为6~15克。枇杷叶,味苦,性微寒;入肺、胃经;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是止咳的常用药,枇杷叶生品与熟品药效不同,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炙枇杷叶: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生枇杷叶:长于清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吐、哕逆不止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

     

    【枇杷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咳嗽、胸闷多痰者。

     

    【禁忌人群】脾虚泄泻者、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关于止咳,再多说一些,因为很多朋友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中药的止咳糖浆和西药的止咳药:

     

    感冒症状多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一般像泰诺、日夜百服宁等药物,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效果挺好,但常见的感冒药中含有止咳成分的少,需要单独使用止咳药。西药中,感冒常用的镇咳药为右美沙芬、苯丙哌林和喷托维林。

     

    上述三种非依赖性镇咳西药,都适用于感冒引起的无痰性干咳,对于痰多症状,是慎用的。

     

    不能把川贝枇杷膏当做是止咳神药,只要咳嗽都喝,需查找病因后,按需使用,对症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很多人都服用过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2等。其实,还有一种维生素,就是老药叶酸,其价格非常亲民,几毛钱一片。

     

    这叶酸其实是一种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很多女性在怀孕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医生反复嘱咐自己服用小剂量的叶酸片,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其实,叶酸的用途远远不限于此。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叶酸。

     

     

    叶酸的缺乏原因

     

    一般情况,我们人体是不会缺乏叶酸的,这是因为我们日常的食物大都含有叶酸。健康人体内叶酸总储量为5毫克到20毫克,不过只够4个月的人体需求。

     

    在摄入减少(蔬菜和肉类食物摄入过少、偏食、限食等)、需要量增加(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溶血、长期血液透析)、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疾病等疾病;乙醇、柳氮磺吡啶、苯妥英等药物的感染)和利用障碍(甲氨蝶呤、氨苯蝶啶、乙胺嘧啶等药物的影响)等情况下,叶酸需要量大大增加,若补充不足可发生叶酸缺乏。

     

    小小叶酸的3大功效

     

    1)治疗巨幼细胞贫血

     

    服用叶酸后可迅速改善巨幼细胞贫血的异常现象,改善贫血,但是不能阻止因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神经损害;而且如果仍大剂量服用叶酸,由于造血旺盛而消耗维生素B12,就会进一步降低血清维生素B12的含量,反而导致神经损害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因此,所以最好宜同时并服维生素B12,以改善神经症状。

     

    2)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小剂量的叶酸应用于孕期妇女,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常饮食能满足人体对叶酸的需求,但是孕妇不同,需要补充更多的叶酸,才能保证胎儿的身体健康,且孕妇新陈代谢的加快会导致叶酸排泄更加快,所以需要补充适量的叶酸(一般是每天0.4毫克)。

     

    此外,对接受抗癫痫药治疗的女性,为了降低神经管缺陷的风险,所以建议在孕前和孕期应补充足够的叶酸(一天5毫克)。

     

    3)防治H型高血压

     

    H型高血压,是指体内血液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过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健康成人空腹血浆半胱氨酸平均水平在5-10umm/L。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0umm/L,称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同时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就叫H型高血压。

     

    其原因可能和遗传因素,摄入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不足,肾功能衰竭,部分药物或疾病,大量地摄入咖啡、酒精、吸烟等有关。

     

    《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中风风险,而我国高血压人群这一类型的高血压人数比例非常高!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同时有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其中风发生比机率比单纯普通的高血压要高出5倍!

     

    对于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也被称为最容易中风的高血压),需同时考虑控制血压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适量补充叶酸(0.4-2毫克/天)和维生素B12(500微克/天),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结语

     

    总之,叶酸片虽然价格低廉,但用途非常之大,主要用于有3大方面:各种原因引起的叶酸缺乏及由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小剂量用于妊娠期妇女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所致的H型高血压。

     

    参考文献
    [1]刘翠,吕春梅,刘迎春,鲁衍强,胡季芳,杨琦.路径保健管理在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4):186,195.
    [2]严金群."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推广应用分析[J].健康之友,2020,(15):121.
  • 作者:杜雨锡

    如今,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变的越来越不规律,这就导致很多人会有脾虚的症状,虽然脾虚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但这样长时间下去,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早些调理脾虚是有必要的,而参苓白术颗粒是一种健脾的药物,那么参苓白术颗粒怎么样呢?使用参苓白术颗粒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参芪白术颗粒是一种淡黄到棕色的颗粒,闻起来有淡淡的香气,参芪白术颗粒的主要成分有人参,枸杞,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它的辅料是糊精和蔗糖粉末。因此参芪白术颗粒主要用于脾虚,脾寒,有健脾的作用,并且它对于脾功能障碍,脾功能失常也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它对于肺气虚也有良好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参芪白术颗粒大多数用于治疗脾虚无力,湿邪内生,痰腹饱胀,厌食,大便腹泻,四肢无力,体重减轻,面色苍白,舌苔腻,脉沉等症状。

    参芪白术颗粒也能够预防人体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对维持胰岛素的正常使用有一定的功效。并且它也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益于心脏,具有平静神经,平息哮喘,延缓衰老的作用。它对于肝硬化或慢性肝炎也有辅助疗效,另外,对于癌症疾病放疗和化疗后发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服用一些参芪白术颗粒来达到调理的作用。

    在服用参芪白术颗粒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许多事项。在服药期间不要服用感冒药,否则会影响药效,对于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高血压的患者,要咨询医生服用合适的剂量,我们在平时也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菊花在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所以又有“晚艳”、“冷香”等雅称。所以自古以来,菊花都是名人雅士眼中的宠儿,尤其是陶渊明独爱菊花,更是被传为美谈。菊花在古代神话传中赋予了吉祥和长寿之义,且有有清净、高洁、我爱你、真情、令人怀恋、品格高尚等花语。但是,菊花也是一种非常出色的中药材,被称之为“延寿客”。

     

    那么,菊花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怎么说?在《神农本草经》中,白菊花是一味作用极广的药材,能够“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且久服还能”利气, 轻身耐劳延年”。所以,不少热爱养生的朋友喜爱喝菊花茶。

     

     

    其实菊花的主要作用还是清风和明目。在中药启蒙读物《药性赋》中提到,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本草纲目》也认为菊花“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邃”,《本草纲目拾遗》则进一步指出,菊花“治诸风头眩,明目祛风,搜肝气,益血润容”。菊花在用作清头目之风时,常与川芎搭配,如菊花茶调散;菊花在用作平肝明目的时候,常与枸杞搭配,如杞菊地黄丸。

     

     

    菊花除了清头目之风和明目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美容,在《神农本草经》中认为菊花能主“皮肤死肌”,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菊花“益血润容”,而现代研究发现,菊花却有抗衰老的作用。

     

    菊花在临床运用中,也有许多技巧。比如,在用于外感风热的时候,会常与桑叶配用,如果用于热盛烦躁的时候,常与黄芩、栀子搭配。在用于目赤肿痛时,如果是肝火或风热引起的,常与蝉蜕、白蒺藜搭配;如果是肝阴不足,眼目昏花的情况,常与生地、枸杞子配合;如果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常与珍珠母搭配。菊花除了内服之外,也常被用于外科疾病。比如,热毒疮疡、红肿热痛,就可以用菊花内服和外敷,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搭配。

     

    可能也会有人觉得,现在见到的菊花种类很多,究竟什么样的菊花才是药用的呢?在《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种”的记载,的确,菊花有很多种,但在药用方面,主要以杭菊、亳菊、滁菊、怀菊最为有名,有“四大名菊”之称。当然,四大名菊各有所长,作用也不尽相同,在临床中也应仔细挑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半夜时分,急诊诊室中,妈妈抱着孩子风风火火地来就医求助

    一问情况,原来是没有按照医嘱用药

    孩子吃完药后半夜又哭又闹

    可真是吓坏了妈妈

     

    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按医嘱用药、乱吃药、吃错药、误食药后影响健康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吃药"的事。

     

    每次大家拿到琳琅满目的药物时,总会被五颜六色的包装和说明书搞糊涂,出现吃错药的情况,同时也有不良服药习惯导致药品失效、不良药物反应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药品附带的说明书是药品情况说明的重要根据,不但是医师、药师、护师给患者选择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也是患者服药时的参考指南。

     

    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内容包括:

     

    药品名称、结构式及药物成分的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有效期贮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多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服药时,首先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药,用药量与用药频率、禁忌、不良反应等一定要熟知,不然很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不少人就觉得那就跟着一日三餐服用就行了,其实一日三次≠一日三餐,而正确的做法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使得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并且,如果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注明饭前饭后用药时,一般可放在饭后吃。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吃一次,再隔半个小时吃一次,以此类推。间隔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后产生药理反应。

     

    避免服药坏习惯

     

    很多人在用药时有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影响药物效果,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服药不用水

     

    有时很多人在吃药时不喝水,反而选择牛奶、果汁、茶、咖啡等饮品送药。

     

    尤其是当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药时,由于药物太苦,小孩子往往会抗拒。家长们竭尽全力才哄着孩子用甜甜的饮料把药吃下去,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有50多种药物都会与牛奶、果汁等饮料发生反应

     

    例如小孩子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老人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居家常用的消炎药红霉素、黄连素、碱性药物小苏打等等。

     

    发生反应后药物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性副作用 [1]

     

    同样,茶叶中的各种茶多酚、咖啡因、鞣酸等物质也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效果,产生不良反应 [2]

     

    因此在吃药时,应尽量用温水或常温水送服药物,不要用上述饮品送服!

     

    擅自调整服药量、盲目联合用药

     

    也有很多人在吃药时会单纯地想让病早点好起来,于是擅自更改服药量。

     

    例如说明书中明明要求的是一天3次,一次1颗,但有人偏偏自行改为一天5次,一次2颗,孰不知这可犯了吃药的大忌。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由血液将药物成分运往全身抵达病灶处发挥药物疗效,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为血药浓度。

     

    通俗来讲,血药浓度可以分为治疗浓度、副作用浓度。即在某一适宜范围内药物可起到治疗作用,然而超出这个范围后便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服药频率、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定制的,即根据我们肾脏、肝脏的排泄能力而计算出来的 [3]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用药,能让药物在摄入-排出之间保持平衡,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治疗浓度

     

    如果我们擅自更改服药剂量、频率,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超出了肾脏、肝脏的分解代谢和排出速度

     

    血药浓度就会超过治疗浓度,进入副作用浓度,药效得不到保证不说,还会对身体带来毒性作用,也给肾脏和肝脏的分解、排泄带来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自行选用药效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这和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是一个道理,最终会损伤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不过,也有人考虑到药物有如此不良反应,因此在症状稍微减退后就快速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要遵从医生医嘱、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服药周期来吃药,让身体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区间内并保持一定治疗周期,这样才能根治疾病,避免复发。

     

    儿童用药误区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会经验性地选择自己曾经使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的药物推荐给孩子服用,孰不知这样也进入了服药误区。

     

     

    前文提到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然而儿童的肾功能和肝功能并没有成人强大,因此同样的药物剂量对成人来说是治疗浓度,在儿童体内就可能成为了副作用浓度。

     

    并且有些药物压根就不适合给儿童服用,会对儿童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带来影响。例如,常见的止咳药大都含有可待因成分(麻醉类药物主要成分)。

     

    这类药物对成人来说尚且具有一定成瘾性,儿童服用更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甚至上瘾,并且影响儿童视力、听力系统成熟。因此,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都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4]

     

    同样,含有异丙嗪(抗组胺药)的药物也禁用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需严格禁止 [5]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人常用的药物儿童都是不可使用的。

     

    •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等沙星类药品可能会抑制软骨发育,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使儿童牙齿染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服。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肾脏毒性和耳毒性,使用不当会引起耳聋,留下终生遗憾。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造成儿童生长迟缓,影响身高。

     

    并且,对于儿童用药时应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即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选择药效好、副作用小的单一用药方法,切忌为了追求疗效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用药种类,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不只是儿童,就算成人在生病后也应该及时就医,在公立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用药,避免自己盲目用药,延误治疗时机还损伤身体。

     

    若想了解更多用药、服药的知识,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愿和大家一起学习药物知识,一起强健体魄,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 五类药物不能与牛奶同食[J].致富天地,2021(03):74.
    [2] 汪艳萍,侯加加,马惠兰.浅谈茶叶与药物的相互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6(06):39-40.
    [3] 蔡士铭,李月红.慢性肾脏病肾功能减退患者的药物代谢[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11):789-790.
    [4] 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7.
    [5] 澳大利亚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第一代口服镇静抗组胺药[J].中国医药导刊,2018,20(05):264.
  • T color=#000000>  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很常用的补气药,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既然都是补气药,为什么又要区别使用呢?因为人参与黄芪除了补气之外,还分别具有其它功效。如果不区别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再者,用之不当,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造成药物的浪费。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微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但前者补气之作用比后者强得多。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之功效,却为人参所无。由于它们的功效同中有异,所以应区别使用。
      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药,能益气固脱,故临床多用来治疗大病,或久病,或血脱致气脱而出现短气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脉细欲绝等。可单用,也可与黄芪或附子同用,效果很好。大补元气还表现在补肺肾、平喘息方面,如人参配胡桃肉,或配蛤蚧,治肺虚或肺肾俱虚喘咳,即是其例。人参配白术、茯苓、砂仁、山药等,可治脾胃气虚所致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等,说明人参大补元气,也表现在健脾与止泻方面。
      生津止渴,乃人参之又一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病证:
      一、热病伤津而见热渴、汗出、脉大而虚者,用人参配生石膏等治之,其效颇佳。
      二、热或暑热伤及气液而证见汗多、口渴神疲,或津气不足引起的心烦失眠、短气自汗、心慌、心悸、脉细弱者,用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等治之,每获奇效。
      人参能安神镇静,因而它又可用来治心肾不交引起的惊悸恍惚、急躁、入睡不安等证,且常与酸枣仁、远志、茯神等同用。心脾虚而证见神疲健忘、失眠多梦、心悸短气、食少便溏者,用人参配黄芪、龙眼肉、白术、酸枣仁、当归等治之,甚验。
      黄芪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三是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四是利尿消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综上所述,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混用之,否则,易弄巧成拙。

  • 小苏打和食用碱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两种调味品,有很多朋友对它们分不清,其实他们的作用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而如果混淆二者使用错误,吃下去可能导致健康受损,那么,这二者到底有何区别呢?今天一次性告诉您答案。

     

     

    小苏打、食用碱分别是什么?

    小苏打和食用碱都是食物膨化剂,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而食用碱主要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两者都是碱性的调料但是略有不同。

     

    1)小苏打

    小苏打的碱性较弱,遇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在制作馒头、油条等面食的时候,加热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得面食变得蓬松和柔软。而且对于老面发面的馒头,小苏打和食用碱均可用来中和老面中的酸性,使得口味更好。而且由于小苏打碱性较弱,也可以用来冲调苏打水,直接饮用,但是食用碱因为碱性较强,不可直接饮用。

     
    2)食用碱

    食用碱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主要使用来制作碱面。因为面食在烹饪过后可能会带有一种酸味,如果放入适量的食用碱,可以使得酸味被中和,而且面食变得更蓬松、润滑,面条更有弹性,但是注意用量,用多了反而不好吃。我们包粽子的时候,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糯米包出来的粽子会是金黄色,但是北方地区的人们会用食用碱代替草木灰水,这样也可以包出金黄色的粽子,小苏打由于碱性较弱,所以无法做到这一点。

     

    小苏打、食用碱有哪些区别?

     

    1)化学性质上区别:

    从外观上说小苏打和食用纯碱都是白色的物质,小苏打是细小晶体,而纯碱则粉末。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做碳酸氢钠(NaHCO3),食用纯碱的化学名称叫做碳酸钠(Na2CO3),小苏打为弱碱性,食用碱的碱性则相对强。食用纯碱的热稳定性比小苏打的热稳定性强。小苏打加热后会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食用纯碱加热不会分解。

     
    2)在厨房里使用方法不同

    肉类食物,加入食用碱能促进肉质软化,缺点是有股难闻的碱味。纯碱可泡软干货;小苏打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使肉质松软膨胀,鲜嫩爽滑。小苏打除了食用的功能外,还可以用于清洁,比如清洁砧板、锅壶,清洗果蔬,甚至可以疏通下水道,清除地上的污垢,炊具上的油污等等。

     

    在制作面食上两者表现不同。食用纯碱刺激性较大,在厨房中我们蒸馒头会经常用到它。小苏打作用比较温和。适量使用无刺激性。可以让食物蓬松多孔口感更好。

     

    3)安全性不同

    食用碱是不可以直接入口的,对身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小苏打相对安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胃不舒服,可以直接食用,有一定的效果。小苏打在制作菜肴时可以使菜肴熟得更快。

     

     

    无论是小苏打还是食用碱,在使用时都要注意使用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虽然这两个在调料界比较相似,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

  • 很多朋友都知道,当身体出现脾虚的症状之后,体内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紊乱。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提到的痰、饮、湿这些内生的邪气,都是在脾虚的前提下,乘虚而入的。

     

    从中医的角度谈虚实

     

    有人说,你们中医说的什么虚、实,我们实在是听不懂。那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是在平整的路面上出现了一个坑,过不了多久,这个坑里会堆满碎纸、树叶、尘土等垃圾。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脏腑虚弱之后,便如同这马路上的虚坑。原本正气充实的脏腑,出现了虚弱之后便会导致邪气聚集在此处。内生邪气的代表痰、饮、水湿则会因此而聚于脏腑。

     

     

    在这些内生的邪气当中,湿气相对来说是最常见的。身体里有了湿气以后,人们会觉得困倦,身体沉重,不轻松。并且还会因为脾胃距离心脏君主之地较近,所以湿邪内生以后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安宁,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

     

    祛湿的药茶

     

    针对体内有湿邪这个情况,给大家介绍一款药茶。就是茯苓茶。茯苓配上红茶,红茶本身有暖胃健脾的作用,配上茯苓健脾利湿,这俩搭档起来,可以让我们在喝茶的过程中,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本身茶水喝多了就会小便,而小便本身也是体内排出水湿的一条途径。有朋友可能会问,这两味药怎么个配比呀?

    茯苓和红茶的比例为3:1,用开水冲泡,一直泡到茶汤没了颜色和味道。每天喝上一壶。

     

     

    茯苓这味药,是四君子汤中的四位君子之一,因为它平淡,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又能够在这种平淡之中把脾虚之后生出来的湿气散掉,所以这是一个平淡中透着神奇的中药。

     

    冬天已经到来,泡上一壶茯苓茶,既能够暖胃温中,又能够健脾利湿。加上茯苓平淡,在利湿的过程中又不会损伤正气,在冬季饮用颇为合适。

     

    茯苓茶的作用

     

    茯苓茶可以解决因脾虚痰湿所导致的问题,比如说平时早上起来容易水肿的人;因前列腺炎导致小便不畅快的;哮喘患者咳那种清水一样的痰浊等等。总之脾虚痰湿引起来的症状,适用这款茶饮。

     

     

    需要注意的是,因茯苓淡渗利湿,虽然有红茶配合来暖中,但如果患者平时易腹泻的话,在饮用茯苓茶的时候要慎重,防止渗利过度而损伤胃肠。

  • 中国的饮茶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上千年的饮茶传统,催生了各种制茶工艺以及品类繁多的茶叶,各有千秋。各类茶叶除了色泽、口感不同外,带来的功效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不同的茶叶在泡茶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茶叶的分类

     

    目前市面上使用较多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焙火程度,也就是发酵程度来分,由轻到重可分为:绿茶(不发酵)、黄茶(微发酵)、白茶(轻度发酵)、乌龙茶(又称青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黑茶(后发酵)。

     

    茶叶发酵程度越高,咖啡因含量则越高。咖啡因过敏的人,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不发酵或发酵程度低的茶。

     

     

    花茶属于我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乌龙茶作为茶坯,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放在一起,采用窨(xūn)制工艺制成。花茶中以茉莉花茶的产量最大。

     

    另外按照季节分类:春茶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夏茶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秋茶指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

     

     

    怎样选择?

     

    如此多的茶叶种类,我们要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呢?

     

    (1)绿茶、黄茶和白茶都属于性寒的茶,具有降火去燥的功效,适合体质偏热的人。

     

    胃寒者不宜喝绿茶和黄茶,饭后可少量饮用白茶;胃热者可在空腹时适量饮用白茶;胃中性者,可以在任何时候饮用白茶。

     

    另外,俗话说“绿茶的陈茶是草,白茶的陈茶是宝”,所以绿茶尽量选择新茶,白茶可以选择陈茶。

     

     

    (2)黑茶和红茶性温,适合胃寒、体虚的人,而且更适合冬天饮用。

     

    喝红茶可以调理脾胃、补气养血、消除疲劳,喝黑茶能去油腻、解肉毒、助消化、降三高,适合喜爱食肉的朋友。

     

    而黑茶的饮用方法,以熬煮为最佳,煮出的茶汤颜色更深、味道更浓郁。但是要注意,胃热和睡眠状况不佳者不宜喝红茶;贫血和低血糖患者不宜喝黑茶;另外,最好不要在空腹的时候饮用发酵程度高的茶。

     

     

    (3)乌龙茶性平,适宜人群最广泛,可提神醒脑、降低胆固醇、助消化、促进脂肪燃烧,在日本被称为“美容健美茶”,很适合体型肥胖的人。但是脾胃有病症者不宜多饮。

     

     

    冲泡的注意事项

     

    首先,冲泡之前用热水或沸水洗茶。关于茶叶的冲泡温度,黄茶、白茶和绿茶,用80~90℃的水冲泡为宜,红茶、黑茶、花茶和乌龙茶需要用100℃的沸水冲泡。

     

    现在市面上除了六大类传统茶,还出现了一些新茶,比如:绞股蓝茶、青钱柳茶、罗布麻茶。这三种都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可以调节心脑血管。

     

    在我们选择茶叶种类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档次”,更不要看别人喝什么自己就喝什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