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1、从三个治疗“少阳证”的经典方谈起
在《伤寒杂病论》构建的“六经”模型(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中,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证。
所谓少阳证,就是邪气进入人体后,深入到表里之间,正邪相搏于半表半里,当“邪气”胜过“正气”时,人就会“恶寒”,当“正气”压倒“邪气”时,人就会发热,由于“正邪之争”处于“胶着”的状态,所以,人的状态也会在恶寒和发热之间交换,会觉得“忽冷忽热”。这种忽冷忽热也叫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由于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会导致少阳枢机不利,出现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等症状,这是少阳病第二个重要特征。
当少阳病进一步发展,出现内外阳气俱虚(所以怕冷),邪气聚留于胸胁(所以胸胁微胀满),津液不布(所以口渴),兼有气虚者(人累)时,则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少阳病往虚的方向发展,若是往实的方向发展呢?也就是说,患者不仅仅出现了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呕吐等少阳证的症状,还出现了“按之心下满痛”,“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甚至“汗出而谵语”等“热结在里”,“燥屎在胃中”的症候,这时不仅仅需用“和解”之法,还需要“急下之”,此时可用大柴胡汤。
好了,总结下来,主要规律是,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在少阳证主症不变的情况下,往虚的方面发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往实的方向发展,用大柴胡汤。
柴胡是治疗少阳证的标志性药物
但是,经过发展,后世中医发现,光用这三个方,也解决不完“寒热往来”的问题,特别是少阳证兼有“湿邪秽浊之气”时,于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治法,叫“芳化透达膜原”法。
《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经典方子。后来,后世中医经过探索,发现光用这三个方子治疗“寒热往来”,“半表半里”,是不够的。那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新的临床现象,想出了什么新的办法呢?
2、这类临床现象的典型特征是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
那是1882年,一个叫雷丰的人,发现一年四季,人都有可能感受“不正之气”而得病。
此人的医术乃是家传,其父雷逸仙的医术在当地已有显赫名声。雷丰传承得父亲的手艺,且孜孜不倦,刻苦专研,行知合一,最后撰写了一部书叫《时病论》。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看看他发现了什么样的临床现象。患者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时时欲呕,腹部胀满。特别是伸出舌苔来看,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脉缓或者脉滑。
如果我们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整合起来,那么这类症状就叫“少阳证兼感湿邪秽浊之气”。
在这儿“少阳证”分析的是人体的状态:病邪正处于表里之间,正邪处于反复交争之势,病性属阳。而“湿邪秽浊之气”,则是在对“病邪”进行分析,发现此乃“湿邪秽浊不正之气”。所以两者其实是不矛盾的。
患者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可见湿浊郁结极重。此时用一般化湿之品,只是隔靴搔痒。遂用厚朴,槟榔,草果温燥湿浊,破戾气之郁结,除伏邪之盘踞,再用藿香芳香化湿,半夏畅气和中,生姜温中止呕,黄芩祛除湿中蕴热,甘草调和诸药。
草果
这就是雷氏家传的“雷氏宣透膜原法”。
这个方子和吴又可的达原饮有什么区别呢?吴又可的“达原饮”没有这个“雷氏宣透膜原法”猛烈,“达原饮”中没有生姜,半夏,藿香,但是有知母,芍药滋润酸敛,所以“达原饮”当用于“湿浊壅盛”兼有“热伤津液”之象。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什么是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风寒外袭,肺部失宣导致的感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伤风着凉,没有细菌、病毒感染。导致风寒感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吃多了生冷的食物,空调温度太低,运动以后体温还没降下来就冲冷水澡,都容易患上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两白一疼咽喉痒”,所谓两白,即鼻涕白、痰液白;一疼指的是几头疼痛;咽喉痒指的一痒就咳嗽,但咽喉没有肿痛。
除此之外,风寒感冒还有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喜热饮,舌苔薄白等特征。治疗风寒感冒,可以多泡脚,多喝姜糖水,多发汗,就能好得快。购买感冒药,不能只看药名,还要看一下成分。风寒感冒用药,建议选择有祛风散寒功效的药,这类中成药的成分里会有像麻黄,紫苏叶,白芷,防风等辛温发散的药。
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导致的感冒,多伴有炎症和微生物感染。可这风热之邪是哪来的呢?一般来说,爱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过度饮酒,都会导致体内积热,引起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两黄一红咽干痛”。所谓两黄,指的就是痰黄、鼻涕黄;一红指的是舌头红;咽干痛指的是咽喉肿痛。
除此之外,风热感冒往往发热重、头胀痛、咳嗽、苔薄白微黄。而且,风热感冒通常都是便秘2天后,喉咙痛1~2天,然后再出现感冒症状。
治疗风热感冒,以清热解毒为主,一般解毒类的药物都可以用,清热解毒的成分有生石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芦根,地丁等等。
如果不喜欢吃药,可以吃些萝卜汤,白梨水,各种瓜类等清凉的东西,效果也非常不错。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关注我,咱们下期再见。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在炎热的夏天不仅仅是小孩会出现热痱子,而对于很多爱出汗的成年朋友也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热痱子,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很多朋友对于大人起热痱子的偏方这个问题很关注。那么,治疗大人起热痱子的偏方有哪些呢,下边就详细介绍一下。
1、花椒水除痱子:成年朋友身上出现热痱子的症状时,可以把适量的花椒放到搪瓷缸内冲入开水,放在小火上煮五分钟左右停火,等水温稍凉不烫手时,用药棉蘸花椒水轻轻擦拭患处,具有清热解毒,去痱止痒等功效,可以很有效改善热痱子的症状。
2、艾叶水:这个偏方就是把适量的艾叶清洗干净后,放到锅中加水煮半个小时后,等水温适宜的时候,患者用毛巾浸泡轻轻擦拭或直接清洗患处,都具有去痱止痒,清热除湿等功效,对治疗成年热痱子的症状很有疗效。
3、马齿苋水:成年朋友起热痱子的时候可以把适量马齿苋洗净,放到锅中加水煮二十分钟,等水温适宜时用毛巾蘸取擦拭,或者是直接浸洗痱子处,具有清热解毒,去痱止痒等功效,能够很有效地去除热痱子。
4、苦瓜汁外涂:很多朋友们在夏天都喜欢吃苦瓜,因为它具有清热除湿,消肿之痒等功效,而且苦瓜还可以治疗热痱子,所以当成年朋友起热痱子时,只要把苦瓜洗净后捣烂取汁,把苦瓜汁涂抹在痱子处,或者是把熟透的苦瓜切开后,掏出适量的瓜瓤,加入少许硼砂,等硼砂融化后会流出水,患者取此水涂抹在患处,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去痱功效。
在这里建议爱出汗的成年朋友们在炎热的夏季要每天多洗澡,多吃些比较清凉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胡萝卜,白萝卜等,而且当朋友们大量出汗时要及时用毛巾擦干。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汗液在皮肤表面的停留时间,而很有效的避免出现热痱子的症状。
按:湿热很常见,肝胆湿热下焦湿热都是很多见的类型,今天郑医生给大家科普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症状以及调理养生方法。
患者问:肝胆湿热怎么回事,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出现肝胆湿热,多数跟长期吸烟喝酒、辛辣肥腻饮食过度有关;一些人是长期心情压抑,肝郁日久,气机不能条达导致化生湿热;有些人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差,胃肠湿热阻滞,影响肝胆也会导致。
胸胁部位是肝经所管,如果湿热郁结,便会发生乳房胀痛、胸胁胀痛等现象;湿热蕴结,影响肝气条达,便会发生压抑、烦躁等现象;如果肝胆湿热影响胃肠,会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反胃、腹胀等问题;肝胆湿热下注,会引起男性阴囊潮湿、下肢湿疹,女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问题;另外,口干口苦、大便黏滞、困倦乏力等症状,都是湿热的表现。
如果长期出现以上症状,那就要考虑是肝胆湿热引起的可能;调养以疏肝利胆、清热去湿为主,中成药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日常可多使用菊花、桑叶、夏枯草、茵陈、鸡骨草、溪黄草等药材泡茶或者熬汤;可以多吃芹菜、苦瓜、冬瓜、茼蒿菜、西红柿、马蹄等食品,能清利肝胆;注意少抽烟喝酒,少辛辣肥腻,饮食宜清淡,注意调畅情绪,注意保护胃肠。
患者问:下焦湿热怎么回事,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如果人体的下部出现湿热的现象,包括泌尿系统炎症、前列腺炎、女性妇科炎症、阴囊下肢湿疹、下肢皮肤病热毒等,如果属于湿热类型的,便可称为“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大致可表现为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女性白带黄赤、皮肤湿疹红肿、口干口苦、大便粘滞等现象。形成的原因多跟居处潮湿闷热有关,与长期辛辣肥腻、海鲜甜食类食品食用太多有关,这些要注意避免。
中医经典配方如二妙丸、四妙丸,是治疗下焦湿热的经典配方;如泌尿系统的湿热炎症,如尿道炎、前列腺炎,属于下焦湿热的,可选择三金片、八正颗粒等;如女性盆腔炎、阴道炎,属下焦湿热的,可选择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等;如果是下肢湿疹、皮炎,可选择湿毒清胶囊、二妙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俗话说“十人九胃”,说明胃病的高发性,又有“十个胃病九个寒”,说明胃寒是胃病的最常见情况之一,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渐渐变寒,一些老胃病特别容易复发。所以,生活中我们很有必要做好对胃的保养,从而预防胃病的发作。
现在,正处于胃病高发的季节,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达到预防胃病的目的呢?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几个“绝招”,帮您轻松预防胃病!
绝招一,吃的要温,细嚼慢咽。
胃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嗜食生冷、暴饮暴食。比如经常吃凉菜、冷饮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脾胃阳气虚损引发胃病。因此,要尽量选择吃热炖饭菜、热粥等,还可以多吃一些温阳暖胃的食物,比如炒板栗、开心果、核桃、羊肉等,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中医药膳食用,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另外,建议大家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从而减轻胃负担。
绝招二,穿的要暖。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到了秋冬季为了美观,穿的很少,甚至有的还会穿露脐装,忽略了对腹部的保暖,使胃部容易受寒,久而久之,造成胃寒而引发各种胃病。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及时添衣加物,有时还可以在腹部贴上暖宝宝。
绝招三,动的要多。
很多人吃完饭后要么坐着,要么躺着,食物存留于胃部不易消化,时间久了,造成胃功能下降,引发各种不适。所以,建议大家吃完饭后可以散散步,如果室外太冷,可以在室内活动30分钟左右。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比如健身、跑步等,这样不仅起不到促进消化的作用,还可能对胃部造成更大损伤。
绝招四,劳逸结合,心情舒畅。
由于工作任务大,很多人长期坐着,有时甚至熬夜加班,时间久了也会造成阳气不足,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加上精神压力大、心情抑郁等,从而出现一系列胃寒症状。所以,大家要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患者是一个年轻的妹子,女,24岁,身高162厘米,体重才75斤,从事的是自媒体工作,经常熬夜通宵写稿,有长达4年的熬夜史。2月末月经结束后,出现了头晕症状,头晕2+周,无恶心呕吐症状,无腹泻症状,未作任何治疗,上症未见缓解,遂语月7日就诊于当地医院,12导联心电图提示:频繁室性早搏;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五项(-);腹部B超(-);心脏B超未见异常,甲状腺B超未见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6791个,每小时284个。有1+年糜烂性胃炎病史。具体用药不详,患者上症未缓解,于2018年3月13日就诊于我处。
患者面有郁郁寡欢之色,脉象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脉结而无力;舌淡嫩有齿痕而少苔,舌苔如下:
遂诊断患者为阴阳两虚证,建议用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法,患者家属犹豫再三,改去某中医院中医处就诊,处方:山银花15克、 板蓝根15克、 苦参10克、 五味子5克、黄芪25克、 麦冬15克、 丹参20克 、鸡内金15克、酸枣仁20克、 百合15克、 茯神15克、 甘草5克、太子参30克、 羌活10克、 牡蛎20克、 龙齿20克、浮小麦60克 、郁金10克 、灵芝15克、 黄精25克。
此方中有大量苦、寒清热之品,甘、寒质润之品亦多,一派阴霾之象,患者服用后,头晕无力较前加重,且出现心下灼烧感,腹胀,腹泻,手颤,卧床则稍安,起则眩晕,其母亲遂复诊于我处。
甘草
处方:炙甘草21克、 栀子5克、柴胡15克、 龙骨30克、陈皮12克 、牡蛎20克、 大枣30克、 百合12克、麦门冬20克、 桂枝16克、 地黄60克、 醋延胡索12克、茯苓12克、 山药12克、 丹参12克、 焦白术12克、人参10克 、郁金12克。中药1付,加姜四片,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患者服药后,胃部灼烧感消失,腹泻较强好转,腹泻较前稍好转,仍有便稀,腹胀。
遂去清热凉血之栀子、郁金,清心安神之百合,因为此散药其性偏凉,既然患者心下灼烧感已消,不可留其寒凉伤胃。处方:炙甘草21克、 醋柴胡15克 、生龙骨30克、 陈皮12克、牡蛎20克、 大枣30克、 麦冬20克、 桂枝16克、 生地60克、醋延胡索12克、 茯苓12克、 山药20克、 丹参12克、 白术15克、人参10克、 木香6克、 干姜6克。中药1付,加姜五片,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此方乃炙甘草汤打底。《伤寒论》第11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炙甘草汤乃桂枝汤的变方,此方中无药势沉降之白芍,所以药力趋于向上。大剂量炙甘草,大枣,可以滋补胃津,守护胃气;人参补胃气;生姜可鼓舞胃气;大剂量麦冬,地黄生津,以补血中津液;桂枝温通经脉,且有引药上行之功。此方阴阳相谐,有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
不过炙甘草汤原方中的火麻仁有润肠通便之效,阿胶则滋腻碍脾,而此患者伴有腹泻,遂去之。患者情绪低落,犹豫,遂以醋柴胡以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延胡索,丹参,一温一凉,共奏活血之功。龙骨,牡蛎镇惊,安神。陈皮,木香理气健脾。再加山药,茯苓,白术健脾脾胃,干姜温中散寒。
患者服药后,脉象渐平,精神渐好,腹泻减少,叮嘱患者续用此方。考虑到炙甘草汤药势主要向上,温补脾阳之力不足,患者动辄眩晕,脾阳不固,故叮嘱患者配合服用附子理中丸,以守脾阳。
如此十余天,患者眩晕渐渐好转,逐渐能够正常活动,3月末月经期间,又有一次反复,眩晕加减,治以温中健脾的苓桂术甘汤后,好转。4月初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6791个降到4748次,嘱患者服用中成药稳心颗粒以善后。
患者体力恢复后,又嘱咐其查一个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是阳性,遂建议其做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术,以便其糜烂性胃炎能够痊愈,邪气去而正气自生。
后回访,患者已渐渐回归正常生活,希望她不要再熬夜,成功的自媒体人寥寥无几,身体的健康比阅读“十万加”更重要。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饮食调节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在临床上,我们会遇见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原因不同的高热。以经方医学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比较常遇见的有四种:太阳伤寒证高热,太阳中风证高热,少阳证高热,阳明经证高热。要理解这四种高热,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将它们联系起来:邪正斗争,互有进退。
这个邪,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表邪,理解为外来入侵者,一切使得阴阳不能调和的因素,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邪”,一切有利于人体复归阴平阳秘的因素,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正”。而这四种高热,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正邪交锋的四个不同的阶段。
不是每一个人感受邪气后,都会按顺序出现太阳伤寒证的。一般来说,只有体质比较强健,皮肤腠理结实的人才容易出现太阳伤寒高热。这样的人,当外感寒邪,寒邪束表时,由于皮肤腠理关得紧紧的,外面的邪气进不来,里面的汗出不去,所以战线就僵持在人体的皮部。
这个时候,人体已经感受到了外邪的入侵,全身都动员起来了,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此时也开始加班加点的生成,大量的胃气被输布到了皮下,而由于皮肤腠理关得很紧,这些胃气也释放不出去,所以积聚在皮下的胃气就逐渐化为郁热。这是太阳伤寒证高热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高热不要看它体温很高,是比较容易治疗的。治疗的要点就是发汗,当然这个汗不能是大汗,如果是大汗,门户大开,邪气就闯进来了,应该是“覆取微似汗”,慢慢地将胃气释放出去,与邪相争,使邪随汗解。部分人不需要治疗,发一身汗,病就好了,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这个病,发汗则愈,从理论上而言,当用“麻黄汤”。
但实际上,用葛根汤的机会比用“麻黄汤”的机会多,这是因为,使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会使得人体的津液随之受损,葛根这味药,本经谓之能治消渴,能治身大热,是一味能生津液,且能使津液向肌肉、项背输布的中药。
所以,我们治疗太阳伤寒证时,一旦患者出现了“项背大块肌肉僵硬”,“口噤不得语”,“背反张”之时,就提醒我们,患者筋、肉已经开始出现了津液不足现象,这时候,在麻黄汤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的葛根是完全应该的。
当然,若患者郁热太盛,持续高热,不汗出,但烦躁,口渴,这时在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的同时,可以开辟另外一条通道,用石膏+杏仁将热通过膀胱排解出去。
无汗,高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如果伴有筋、肉部位的津液不足,就会出现项背强直,口噤不得语,若出现郁热太盛,津液受损,还会出现烦躁,口渴。
什么是太阳中风证呢?太阳中风证是指邪气突破了皮肤卫气的防御网,侵入了肌部,如同离弦之箭直接命中了目标。如果说太阳伤寒证中的战斗,战场是在围墙之外,那么,太阳中风证,战斗则是在城门,城墙之上进行的。这时人体的卫气比较虚弱,皮肤腠理处于一种微开的状态,汗自出,脉寸浮尺弱。大量被鼓舞的胃气涌入肌部,短兵相接在肌部展开。
这样的短兵相接也会导致发热,但是这是一种正邪双方互有损耗的发热,所以发热程度不及太阳伤寒证,在邪气被驱散的同时,正气也处于被消耗的状态,恶风,恶寒的感觉也会越来越重。这发热,以及自汗逐渐消耗着人体的胃气,而胃气有所伤,又会损及肾气。这种损耗性的发热,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主要的治法就是用桂枝汤来补益营卫,解肌发表。
何为补益营卫?就是促进脉外卫气的循行,推动脉内营血的运行,从肌部将邪气祛除。而要实现这一点,又必须守护胃气,鼓舞胃气。这也是桂枝汤中,汇聚了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的桂枝,活血止汗的芍药,鼓舞胃气的生姜,固守气津的大枣,甘草的原因,这是一个以补益为主,解表为辅的方剂。
当发热使得患者肌,筋,肉的津液开始出现亏虚时,仍应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葛根,以滋润人体肌部。汗自出,发热,恶寒,恶风,脉浮而软是太阳中风发热的典型特征。
少阳证的病机,伤寒论第九十七条解说得很细致了。就是血弱,气尽,腠理开,外邪横冲直入了。这时战场进一步退缩,正邪相搏于胁下,横膈膜这个地方。
这儿很特殊,上面是胸腔,下面是腹腔,所以正邪在此相争,涉及到很多脏腑,会出现一大堆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思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伤寒论 第96条
这些症状中,最核心的就是胸胁苦满,因为战场就在这儿,而这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气机运行不畅,膈时开时闭,膈开,胃气达肌表,患者则热,膈闭,胃气郁于胸胁,患者则寒——寒热往来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少阳证的治法一是除膈热,解膈邪;二是补益脾胃。
通过,柴胡,黄芩除膈热,将邪驱出膈外;同时巩固正气的大后方,用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这些药物来补益脾胃,鼓舞胃气;用半夏除饮,止呕。把这些药组合在一起,就是小柴胡汤了,可见小柴胡汤也不默默不欲饮食难理解呢。需要补充的是,柴胡如不久煎,不再煎,可透表泄热,解三阳之热;若久煎,再煎,或用醋炙的柴胡,则专解膈邪,除膈热。
少阳证病正邪相争于胁下,横膈膜一带,此处常牵涉到心肺,肝胆,脾胃等脏腑,所以症状以胸胁苦闷为核心,兼或有往来寒热,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沉弦等等症候。
阳明经热,战场已迁移到了人体的气血加工厂:脾胃。
这儿的战争最为激烈,这时的抵抗已无后路!因为这已经是大后方,处理不当,患者很快就会因津液亏耗,转变为亡阴,亡阳。所以这是患者会出现津液流失导致大烦渴”,“大渴”,“口燥渴”,“渴欲饮水”等以渴为核心的症状。同时伴有的还有自汗,大汗,口不知味,口干舌燥等等。病机就是胃中之火,熊熊燃烧,胃中津液干枯。
所以治法也很简单,一是清火,用石膏,知母;二是滋补胃中津液,用大剂量的甘草,梗米。
石膏这味药作用广泛,不可将其仅局限于阳明经证,小剂量可解肌部之温邪,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中剂量可解肺部之郁热,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较大剂量可解严重之肌、肉部郁热,如大青龙汤;超大剂量可解胃部之邪火,如白虎汤。
石膏的剂量可随病位及热邪的轻重而变化:
桂枝二越婢一汤:石膏二十四銖:15.625克——肌部之温邪
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二两:30克——肺部之郁热
大青龙汤:石膏如鸡子大:50~60克——严重之肌、肉部郁热
超大剂量:石膏一斤:100克~220克——胃部之邪火
以上就是中医面对高热不退之时,常用的四种清热消火之法!但是,这依然只是中医治法中的沧海一粟。
随着气候变冷,咳嗽的患者人数突然增加。许多人不想用西药缓解咳嗽,而是希望服用中成药来缓解咳嗽。尽管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咳嗽中成药均具有缓解咳嗽,化痰,止咳,平喘等功能,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以中成药为主。根据证候分化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适当的治疗效果。
风寒咳嗽
它主要是由外生风寒引起的。咳嗽的特征是剧烈咳嗽,稀薄的痰液和白色,伴有畏寒,头痛,严重的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病人的舌苔是白色的,大多数人怕冷。因此,适当服用温咳化痰止咳药,如消咳喘,半夏路,桂龙咳喘宁,消轻龙颗粒,通宣利肺口服液等。
风热咳嗽
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咳嗽频繁,咳嗽声大,痰黄稠密,并伴有发烧,头痛,咽痛,口渴,浑浊和黏稠的鼻黏液等症状。宜使用退烧药和镇咳药。常用药物有羚羊清肺散,蛇胆川贝液,琵琶露,罗汉果止咳颗粒,仙竹里口服液,祛痰灵,吉之糖浆和珍克宁堂纸浆等。
风燥咳嗽
这种咳嗽的症状是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很难咳出来,或痰中有血丝,伴有风干患者的喉咙干燥,鼻子和嘴唇干燥等。咳嗽时,宜使用清肺润燥,散肺润肺的药,可以使用雪莉药膏,枇杷叶膏,川贝雪莉糖浆,羚羊清肺丸,杏苏二陈丸等。
痰湿咳嗽
这种咳嗽主要发生在体弱的老年人中。它的特征是浑浊的咳嗽,痰液的黏稠和灰白色。吃甜而油腻的食物会加重病情,并伴有胸闷,进食不足,疲劳,大便稀疏等症状。适用于调节肺活脾,平喘止咳,祛痰等功效,如半夏乳液,半夏天妈湾,橘子红痰止咳颗粒(口服液,药膏),二陈丸等。有痰和哮喘的人可以服用人参健脾丸,但不可以服用雪梨膏等。
久咳阴伤
这种咳嗽的特征是咳嗽时间长而干,咳嗽声短或痰中有血斑,常伴有黄斑红潮红,盗汗,精神疲劳等症状。患有慢性咳嗽和阴虚伤的患者应使用能滋养肺阴,祛痰,生津,减轻不良气虚的药物,如蜂蜜精制川贝琵琶软膏,白鹤骨金丸,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
使用中成药止咳时,应注意不要盲目使用止咳药。咳嗽是对身体的保护性反映。当呼吸道中有痰或异物时,身体会通过咳嗽将其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因此,偶尔轻微咳嗽不必使用止咳药,但如果咳嗽频繁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止咳药和祛痰药。同时老年人剧烈咳嗽时一定要服用镇咳药。有时咳嗽止住,其中痰液常常会给老年人带来危险。因此,老年人应使用祛痰止咳药,多喝水稀释痰液。
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如果病症已经到了一定的危险阶段,如果救回来都要看运气,就算是名医也不一定能救活。就跟我们常在古代剧中所听到的,“就算华佗再世也不一定能救活”是一个道理。
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就曾记载过这么一个事,朱家媳妇儿因为一次偶然,不小心小产了,紧接着就患上寒热往来的病症,一日一夜就要发作5次,这种病症按照《伤寒论》中的记载,应该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服药后只要出汗就可痊愈。但朱家人却因为误治,白白地搭上了朱家媳妇儿的命。
开始听人说这是疟疾的表现,于是请来了西医,用了治疗疟病的药。药注射完以后,寒热往来的症状倒是消失了,但又出现了不停发热的症状。后来经过西医检验,并没有发现疟原虫。从那以后便出现了全身都痛的症状。这病症原本就不是疟疾,又何来疟原虫呢?
后来又请了王仲奇先生,先生用了疏风通络的药,身上的痛缓解了很多,但大便又不通了。后来经人介绍辗转找到了曹颖甫,曹颖甫先生去看的时候,朱家人说:“今天早上便已经有了身体抽搐,神志不清的表现。”病症已经变得十分危险。
曹颖甫先生查看后发现,朱夫人脉象实大有力,而且朱夫人身体烧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再加上不停的口渴想喝水,应是阳明燥热证的表现,应用调胃承气汤进行治疗,再加上凉血通络的药,也许能救朱夫人一命。曹颖甫开的方剂一共8味药,分别是生大黄、枳实、芒硝、生甘草、丹皮、大小蓟、丝瓜络。曹颖甫诊治两次后,朱夫人的病症不断变化,救过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但又怕是自己能力不够,于是就请朱家人另外再找医生。但后来听说朱夫人还是没有救过来。
其实朱夫人原本的病情很简单,原本属于太阳病,却因误用其他的药,加上小产后身体虚弱,导致病邪进一步内侵,病情越来越重,最后无药可医。
在曹颖甫生活的那个年代,越有钱的病人越难医治,倒不是因为脾气大难伺候,而是因为一旦病人有点钱,生病后,就会相信偏方或者一些人的不靠谱的建议,随意用药。药物再加上病人身体的缘故,导致病情越变越严重。不止以前,现在也是这样,得了病一定不要随意用药,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药,不然可能会引起什么后果,无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