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这5个儿童饮食谣言,咱们一个都不能信

这5个儿童饮食谣言,咱们一个都不能信
发表人:徐维盛

牛奶+鸡蛋就是最营养的早餐模式、蛋黄有胆固醇不能吃、孩子不吃蔬菜没关系,吃水果也一样、大鱼大肉就是有营养、越昂贵的食物越有营养… …各位家长朋友的微信朋友圈是否会经常有这样类似的文章推送?看到这样的话题,您是选择相信呢还是选择相信呢?我想很多家长朋友都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一次又一次的转发给亲朋好友,甚至当做至理名言。今天,我就给大家剖析一下有关儿童饮食的误区和谣言。

 

一、牛奶+鸡蛋就是最营养的早餐模式

 

孩子每天都应该吃早餐,且早餐应营养充足。虽然牛奶+鸡蛋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但是这样的早餐缺少碳水化合物,因此牛奶+鸡蛋的组合,并非是最营养的早餐模式。一顿营养充足的早餐至少应该包括谷薯类、肉蛋类、奶豆类、果蔬类等至少三类以上的食物,可结合本地饮食习惯,丰富早餐品种。早餐也应该做到食物多样化,避免单一。

 

二、孩子不爱吃蔬菜,可以用水果替代

 

蔬菜水果在营养成分和健康效应方面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营养价值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首先,蔬菜的品种远比水果丰富,尤其是深色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合物的含量高于水果。而水果汇总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含量丰富,且水果食用前无需加热,其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因此蔬菜水果不能相互替代。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改变蔬菜的烹调方式、颜色搭配、餐具摆放等其他方面,慢慢引起孩子对蔬菜的兴趣。

 

 

三、鸡蛋黄有胆固醇,不能给孩子吃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其中内源性胆固醇由人体合成,每天约1-1.2g,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每100g鸡蛋黄中含胆固醇月1.5g,一个鸡蛋按50g计,蛋黄最多25g,提供的胆固醇仅约0.4g,仅约占人体内源性胆固醇的1/3,且蛋黄是蛋类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集中部位,富含磷脂和胆碱,对健康十分有益,因此每天一个鸡蛋,不要丢弃蛋黄,对健康有益无害。

 

四、大鱼大肉就是有营养

 

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认为大鱼大肉最有营养,孩子长身体,应该多吃肉。鱼类、肉类等动物性食物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蛋白质含量普遍较高,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这是大部分植物性食物所不可比拟的,但其脂肪含量较多,尤其是肉类,有些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长期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切不可过量摄入。同动物性食物相比,植物性食物中大多富含膳食纤维,对于维持肠道健康有益。因此,合理的饮食应该是多吃蔬果,适量吃鱼禽肉蛋类。

 

五、越昂贵的食物越有营养

 

对于孩子的饮食,想必每一位家长都非常用心,能力范围内的都希望可以给孩子好的,更好的,价格高的,自然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认为食物的价格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好,事实的确如此吗?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都要用数据说话。鲍鱼自古就有“海味珍品”的美誉,价格昂贵,其营养价值是否也同其价格一样高呢?咱们先看一组营养成分分析数据:每100g鲍鱼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2.6,同等质量的大黄花鱼为17.7g,田螺为11.0g;鲍鱼中脂肪含量较低,但胆固醇含量较高,其量是大黄花鱼的2.8倍,是田螺的1.6倍;钙、钠、铁、锌、硒的含量较高,但钙、锌含量不如田螺,硒含量不如大黄鱼。也就是说,鲍鱼的营养素含量与其他水产动物比较,有高有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同样的鱼翅、海参亦是如此。所以,食物价格的高低并不是其营养价值的直接体现,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人体对全部营养素的需求,所以,给孩子挑选食物还是要注意食物多样,并非越贵越好。

 

 

不造谣不传谣,让谣言止于智者。如何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巢专家给您几点小建议:

 

1. 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均衡,每天不少于12种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食物的摄入;

 

2. 拒绝高油、高糖、高盐食品,培养孩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

 

3. 回家吃饭,就是最幸福的选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小小读书郎,

    清早上学堂。

    要想娃健壮,

    营养需跟上。

     

    在2017年1月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对学龄儿童的如何健康饮食做出了五条关键推荐。作为小胖子学龄儿童家长的黄医森学习并反思,以下将读书笔记自编成顺口溜以飨读者。

     

     

    关键推荐一: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 人生技能多,
    • 饮食居其首。
    • 学啖珍美馔,
    • 健康不用愁。

     

    关键推荐二: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 一日饮食冷热温份份适宜,
    • 三餐规律早中晚顿顿不缺。
    • 五味清淡油盐醋样样少放,
    • 七天美味荤素乳种种都尝。

     

    关键推荐三: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 足量喝水不含糖,
    • 碳酸饮料酒少尝。
    • 快餐零食结死党,
    • 龋齿肥胖不远方。

     

    关键推荐四: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 暴饮暴食体重疯长,
    • 血压血糖代谢异常。
    • 环肥燕瘦皆入群芳,
    • 节食挑食惜指失掌。

     

     

    关键推荐五: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 壮骨强筋助发育,
    • 电脑用眼宜自律。
    • 户外运动一小时,
    • 多样健身不嫌迟。
  •  

    当妈真是不容易,又要担心孩子感冒发烧,吃少了怕饿着,吃多了又要怕孩子吃多了积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们从小就吃好喝好,家长们更是想方设法给宝宝们补身体,生怕孩子的发育比别的孩子慢。

     

    而小孩子也没有什么自制力,看到什么好吃的都是使命吃,从而出现积食,影响发育,还会给宝宝的身体带来危害。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一句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里讲到适当的耐冻训练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吃得少一点,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可以减轻宝宝肠胃负担,避免积食,厌食。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积食了呢?

     

    1、 食欲下降,胃口不好:明显的食欲不振,甚至有点厌食,吃几口就不愿意再吃了;

     

    2、 大便频次和质量的改变:宝宝腹胀、或腹泻,便便能明显的看到没有消化完的食物;

     

    3、 有口臭,舌苔变厚:舌苔发白厚腻,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4、 睡眠不安,精神烦躁:睡不踏实、不明原因的哭闹或经常翻身,有时候还会磨牙;

     

    5、 手脚冒汗,脸部泛红:脸部红的不正常,皮肤出现异常,鼻梁两侧发青。

     

    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积食的表现了。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那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的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所以,只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以上几点情况多加注意、判断,及时做好预防,就可以有效的避免。

     

    1、 调整饮食结构:在满足孩子日常营养所需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易消化的蔬菜、水果,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最好让孩子少吃。

     

    2、 饮食不宜过饱:给孩子喂饭不要喂的太饱,每餐吃7分饱就可以满足日常营养所需了。吃得太饱,容易造成肠胃负担。

     

    3、餐餐有规律:小孩子吃饭主要是讲究规律,最好做到三餐定时定量,这样肠胃就会形成一个规律,就不太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孩子身体健不健康,事关一个家庭,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保护孩子脾胃,让吃饭别再成为一种困难,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童年。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现在市场上的牛奶种类越来越多,但是不是所有的奶都是真奶呢?揭秘一下市场上常见的“牛奶”!

     

     

    1 乳饮料

     

    真相:这个真的只是饮料,跟牛奶任何没关系,不信的话可以看看配料表,配料表的第一位并不是牛乳,而是饮用水,乳饮料是以水为主,加入牛奶或乳制品、糖或甜味剂添加剂调制而成的。

     

    建议:如果想要从牛奶中吸收到营养,那就不要选择这类乳饮料啦。

     

    2 儿童奶

     

    真相:这种牛奶加入较多的糖或蜂蜜等,让孩子一喝就上瘾,想要再换成普通奶就难啦。会让孩子摄入的能量超标,增加发胖的可能哦,至于配料表中显示的益生元、鱼油等,只是杯水车薪啊,含量少之又少。

     

    建议:并不是孩子一定要喝儿童牛奶,只要好好吃饭,喝点普通奶或优格乳,这样的营养成分足以满足孩子的发育啦。

     

    3 红枣奶、巧克力奶、核桃奶、麦香奶

     

    真相:这是用了添加剂的调制奶,所谓的核桃、红枣、麦香、巧克力等,都属调味奶,牛奶添加量非常少,喝出来的香浓奶味,一般都是香精的作用哦。

     

    建议:实在需要,那就直接吃红枣核桃巧克力吧。

     

    4 早餐奶

     

    真相:这种牛奶虽然比乳制品好一点,但是营养还是不及纯牛奶,一般是由鲜牛奶、麦芽粉、白砂糖、果蔬纤维等制成,所以味道稍稍香甜一些,味道虽然不错,却把牛奶稀释了降低牛奶其中的蛋白质含量。

     

    建议:选择纯牛奶搭配果蔬、坚果等其它配菜,搭配出更全面的营养。如果时间太急,那就选择早餐奶,饱腹感比较强。

     

    5 高钙奶

     

    真相:牛奶或优格乳本身含钙量就比较高,说实在的,高钙奶的钙含量并没有比它们高出多少。此外,高钙奶中所含的钙多为碳酸钙、乳钙等,人体的吸收利用率也是有限的。

     

    建议:牛奶本身的蛋白质和钙是平衡的,过多的添加钙,反而会影响口感及品质哦。

     

    6 复原乳

     

    真相:复原乳是先把牛奶浓缩成奶粉,再还原成液态奶的过程。变成奶粉容易储存,再还原成液态奶价格会稍微便宜些。复原乳往往加了糖,口感会变甜。但这样反复加工后,营养势必会流失一些。

     

    建议:对于复原乳,一看糖量,二看口感。对于牛奶,只喝正常的纯牛奶就好了,毕竟我们喝牛奶主要想获取的是优质蛋白和钙!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 养生,在这个年代已然成了一种潮流,不论是年纪大的老人,还是经常拿着保温杯的年轻人,大家好像都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但是很多人对养生的方法并不了解,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学来的,而这些“养生秘诀”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就说前段时间河北的一对夫妻,男子55岁,女子54岁,每天沉迷于养生,却把自己“养”进了医院。不仅身体折腾坏了,还给子女带来了很多负担,庞大的医药费开支,以及下了班医院、家里两头跑,让子女也非常辛苦。

     

    4个“养生”方法,很多人都中招了,只怪这些谣言太“真实”

     

    谣言一:多走路更健康

     

    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些人甚至每天不走到一万步就不踏实,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非要把剩下的走完不可。更有甚者还成群结队,跟朋友约好一起走。其实上了年纪以后,关节是非常脆弱的,有些人走几步就受不了,为了达到“日行万步”的目标,硬撑着走下去,最后受伤的是自己的关节!

      
    建议:每天能走多少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量力而行,如果刻意攀比步数,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

     

    谣言二:每天“8杯水”,身体更健康

     

    不仅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也一直坚持着每天8杯水的习惯,有人认为多喝水可以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排毒,就日复一日地保持着这种习惯。但是,饮水过量其实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排尿,晚上容易起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建议:每天喝水的量在2升左右即可,如果白天出汗多的话,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同时,如果平时经常喝汤、饮料,也要适量减少饮水量。

     

     

    谣言三: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对中老年人身体好

     

    相信很多朋友一直以来都被这个说法迷惑了,毕竟从小就听大人说,大了以后又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对这个说法的科学性却没有探究。其实骨头汤里的钙非常少,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大头”,经常喝不仅补不了钙,还会导致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囤积。

      
    建议:在喝骨头汤的时候,尽量多吃里面的汤渣,少喝汤,因为钙并不会在汤里溶解,还是存在于汤渣里的。而且在煲汤的时候,尽量时间不要过长。

     

    谣言四:越早晨练越健康

     

    在很多中老年人眼里,晨练是一个非常养生的存在,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睡得晚,醒得早,醒了以后没什么事干,而晨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加上晨练终归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渐渐被大家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晨练时间选得太早,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也很多,会危害肺部和血管的健康。

      
    建议:如果需要晨练,尽量选择日出以后的时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也会好一点。同时,晨练强度不用过大,时间也不必太长,尽量选择一些缓和的锻炼项目。

     

    以上这些谣言,有没有你一直当做宝的?如果有的话,劝你尽早抛弃哦,以免危害健康。

  • 湿气重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说法,当一个人湿气过重时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当我们去看病时常常听到湿气重这个说法,对此,不少医生都持有“十人九湿”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来听听专家怎么说,这些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爱吹空调

     

    一到夏季,我们不少人就整天钻在空调屋里不出门,甚至有的人在大汗淋漓的时候直接就站在空调面前开始吹,但其实这些都会加重我们体内的湿气。空调排出的寒气会通过毛孔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尤其是出汗时,毛孔张开的非常大,寒气极易侵入人体。

     

    爱吃生冷的食物

     

    冷的,冰的这些刺激性食物我们应该少吃,这些食物会转化为体内的湿气,十分烦人。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体内的阳气会与这些食物相撞,形成湿气。当然偶尔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没有关系,但如果经常吃就要担心湿气找上你了。

      
    吃过量的水果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吃水果视作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但你恐怕不知道如果水果没吃对,可能会造成湿气重。一些人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吃过量的水果,再加上有的水果

     

    属于寒性,所以极易造成湿气重。

     

     

    不良的穿衣习惯

     

    不少女性甚至男性为了美丽,即使大冬天也露着脚脖。还有些人一年四季穿破洞裤。如果不注意保暖,湿气极易从关节处(比如脚脖)进入体内,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毛病。

      
    爱熬夜

     

    假如我们的身体里有了一定量的湿气,我们的细胞以及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代谢过程将这些湿气中和掉。但如果你爱熬夜,就等于不给机体代谢的机会,如果不能正常代谢,又怎么将这些湿气排出呢?

     

    这么多坏毛病都会导致湿气重,那么你知道到底什么是湿气吗?

     

    湿气是中医里的一种理论,极难医治。与湿气类似的还有寒、风、暑、燥、火。这也说明了湿气和上火的性质类似虽然没有特别致命,但它却可以引起好多疾病,比如风湿,大便粘腻,舌苔厚等。

      
    如果体内有了湿气我们一定要及时进行调理,以免引起过多慢性疾病,下面几个治疗缓解湿气重的方法你或许可以看看。

     

    1. 喝红豆薏米茶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的调理,红豆薏米茶甚至成了网红产品,不少直播间里都在售卖,但我们在挑选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要尽量挑选信的过的牌子,另外要选择添加剂少的,纯天然的。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自己制作红豆薏米水,将红豆和薏米风干,每次喝茶的时候取少量即可。

     

    2. 泡脚有利于祛湿气

     

    一方面,足底有不少的穴位,刺激到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祛湿。另一方面,人体的脚部一般有大量的湿气聚集,热水能够驱解这些湿气。对于湿气重的人来说,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

      
    3. 拔火罐或者刮痧

     

    这两种保健方法是中医的传统手法之一,两者原理类似,当身体里湿气过多时,拔完火罐后会有紫色物质渗出,颜色越深也就说明身体的湿气越重。刮痧也是这样,身体湿气越多,刮出来的痧也就越多。同时,湿气越重,刮痧,拔罐时的疼痛感也就稍强。当然这些东西因人而异,不少人觉得疼,也有不少人不觉得疼。

     

    4. 坚持按一个穴位

    漏谷,位于小腿内侧,距离脚踝大约六寸的位置。湿气重的人按摩这个穴位会感到十分疼痛,而且穴位会发紫发青,但这种症状会随着按摩时间的增长而减轻。

      
    5. 少吃肉和油腻食物

     

    吃肉和油腻食物能够造成体内湿气重,对于本身湿气就重的人来说更不该多吃肉以及油腻的食物,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要想身体好就必须管住自己的嘴,不要乱吃东西。

  • 邻居有一个7岁大的儿子,叫李志,长得很矮很瘦,不仅座位每次都是坐着班级最前面,而且他看着都没有5、6岁的孩子长得健康结实,个头也比5、6岁的孩子矮。

     

    这让李志的父母很担心,尤其是这2年来,孩子的一点也没有变化,原本以为是玩法与,但是现在孩子好像停止了发育一样。经过仔细考虑,李志的父母决定带孩子去做一个详细的体检。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发现了孩子一直发育不好、矮小的原因。

     

    医生告诉李志的父母,这是由于孩子脾胃长期虚弱,身体无法吸收营养,这才导致身体不能正常发育、成长。

     

    至于孩子为什么会脾胃差到阻碍发育呢?这个要从孩子的饮食开始说起。医生根据李志妈妈的话,猜测孩子可能是长期吃下面的3种“毒晚餐”造成的脾脏虚弱,影响了孩子的发育。

     

     

    一、吃1次等于吃10个塑料袋,7岁男童2年不长个,全因3种“毒晚餐”

     

    1、速食食物

     

    李志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平时加班到半夜,之前是奶奶照顾的孩子,给孩子煮饭次。但是奶奶因为身体不好,就回老家了,所以之后李志的父母因为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所以都是给孩子拿一些钱,让孩子去买饭吃。

     

    而李志经常就去吃方便面、罐头这些食物。这些速食食物含有很多添加剂和大量防腐剂。容易损伤脾脏,带来食物的堆积。

     

     

    2.泡菜

     

    现在家家都有咸菜,抽空做上一大缸,能吃上一整年,方便又实惠。但是,无论是早饭还是晚饭,每顿都有咸菜。

     

    特别是有父母加班的家庭,孩子很容易有这样的饮食习惯。但一般咸菜含盐量较大,孩子常吃,容易损伤脾胃粘膜。

     

     

    3、剩饭剩菜

     

    有的家庭也像李志家一样,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给孩子准备一天三餐,家里没有老人。经济条件也很普通。一般家长都会多做点饭,剩下的放进冰箱,等孩子们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可以加热了吃。

     

    但是,剩饭剩菜吃多了的话,很容易会使脾胃感染细菌,损伤脾胃,还会容易引起腹痛等问题。

     

     

    二、孩子脾虚积食时长不短,常出现6个现象,父母请注意。

     

    1、有红眼袋、蓝鼻梁

     

    2、舌苔厚,嘴巴酸臭

     

    3、没胃口吃饭,常吃几口饭就饱了

     

    4、脸色发黄、鼻头暗淡

     

    5、排便异常、便秘

     

    6、晚上睡觉流口水、盗汗

     

    三、多做两件事,孩子的喜好更好。

     

    1.、督促孩子正常休息

     

    有的孩子有熬夜的习惯,熬夜的时候也吃夜宵,这不仅增加了孩子脾胃的负担,还让会影响脾胃的休息、修复,对其造成伤害。所以家长平时要好好监督孩子早睡早起、不熬夜。

     

    2.保持运动良好的习惯

     

    很多孩子有长时间吃完就躺,或是宅家里玩手机的习惯,这样毒孩子消化很不利,容易积食。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促进孩子消化,提高身体抵抗力。

     

  • 隔壁几年前搬来一户人家,他们家有一个懂事的小男孩,小名叫果果,一直都是家里的老人带的,现在也在小区住了快十年了,果果刚刚来的时候,个头不算矮,每次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都比其他的孩子高一些。

     

    但是这几年时间,其他的孩子都升高了,唯独果果的身高一直止步不前,果果的奶奶说,孩子经常厌食、挑食,体质还不好,经常三天两头生病。

     

    前段时间果果的父母从外地打工回来看望孩子,发现孩子这几年身高都没有什么改变,感觉很反常,就马上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体检了。

     

    经过检查,才发现原来果果的脾胃很虚弱,而且还有积食的情况,所以果果身体一直不能好好的吸收营养,才导致了孩子一直不长个。

     

     

    跟果果奶奶问了孩子的日常饮食情况,才知道原来老人平时很宠爱孩子,经常给孩子吃一些“垃圾食品”,例如炸鸡、方便面之类的,这才影响了孩子的脾胃。

     

    一、儿科主任提醒:这3种食物,孩子不管多爱吃,也要少喂,免得损伤脾胃,导致积食

     

    1、冷饮

     

    饮料一般不建议家长经常给孩子喝,而随着天气的温度越来越高,很多孩子都喜欢喝直接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冷饮,觉得很解渴。

     

    但是这样的冰镇饮料,很容易就会刺激孩子的脾胃,损伤脾胃健康,导致孩子出现拉肚子、肚子疼等情况,引发积食,孩子食欲会受到影响,耽误长个。

     

     

    ​2、炸鸡

     

    经过油炸的食物,不仅大人喜欢吃,孩子也不例外,但是这样的食物不建议经常给孩子吃,一是因为这样的食物吃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脾胃消化,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容易积食,影响食欲。

     

    二是因为经过油炸的食物,本身并没有什么营养,反而有很多的油脂,不利于孩子的脾胃吸收,反而会容易让孩子长胖。

     

     

    3、骨头汤

     

    很多大人都认为给孩子喝骨头汤是很营养的,孩子也喜欢喝,对身体好。但是很多大骨熬成的汤水,是含有比较多的油脂的,孩子很难消化,经常这样喝,反而会增加脾胃的负担,耽误孩子长个。

     

    二、那么,孩子是不是积食了,其实家长可看看这4地方

     

    1、身体的免疫力

     

    长期积食的孩子,体质会比一般的孩子弱一些,因为脾胃的消化不好,所以对营养的吸收也差,很难通过脾胃去吸收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孩子就会变得经常生病。

     

     

    2、舌苔厚腻

     

    家长还可以观察孩子的舌苔情况,积食的孩子舌苔比较厚腻,而且会有发黄的情况,舌苔的两侧能够明显看见一些齿痕,孩子早上起来的时候,还能闻见难闻的酸腐味,打嗝的时候也很明显。

     

    ​3、睡眠不好

     

    有积食的孩子睡眠会被影响,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一直翻身,而且很喜欢趴着睡,还容易哭闹,睡觉的时候经常盗汗。

     

    4、食欲明显下降

     

    一旦孩子积食了,食物就会堆积在肠胃里面,食欲就会变得很差,不愿意再吃东西,胃口也不会很好,不管是什么喜欢的食物,都变得不爱吃。而且平时孩子会经常出现腹胀、腹痛的情况,小肚子一直圆鼓鼓的。

     

    ​​

    四、想要孩子脾胃好,平时多坚持2件事,养护好脾胃

     

    1、坚持运动

     

    喜欢运动的孩子,脾胃的消化能力会比一般的孩子好一些,所以,平时家长有时间的,可以带着孩子多出去运动运动,每周坚持三次左右,选择孩子喜欢的,一直坚持就可以。

     

     

    2、饮食调节

     

    对于孩子来说,脾胃的问题发生与饮食都是有关系的,例如一些“伤脾胃”的食物日常尽量少吃,如油炸、甜食、腌制的食品,这些食物孩子经常吃,对脾胃影响比较大,所以要多注意,平时饮食要营养均衡,荤素搭配,这样孩子的脾胃才能好。

  • 同事的有一个小女儿叫潇潇,今年6岁了。潇潇从小就性格开朗,而且成绩又好,说话又甜,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孩子和周围的邻居都喜欢她。对于这样天使一样的女儿,同事更是成天笑眯眯地在我们面前晒娃。

     

    但是,最近同事好像变得忧心忡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潇潇生病住院了。 说起来,潇潇啥都好,都是身体一直很差,身高也一直不如其他同龄的孩子长得高。特别是从去年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其他孩子 长高、长壮了,可是潇潇却是没有变化,还是一副瘦瘦小小的样子。

     

     

    这不 前几天,就是又生病了,连续好几天反复高烧和呕吐。后来同事带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脾虚积食已经很久了,现在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体质,还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身高发育。但是,同事并不知道孩子的身体状况,平时由着孩子的爱好,让她吃了很多伤脾的食物。最后,听完医生的话,同事哭了起来。

    一、这3种食物吃一次会10天不消化,但很多父母当宝贝喂娃,医生:愚昧

     

    1.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到处都有,比如街上的摊子、快餐店等有很多。而且油炸食品味道香,口味独特,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事实上,这些食物几乎没有营养,属于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孩子吃了,容易消化不良、使脾胃受损,还会导致发胖,增加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各种零食

     

    现在经济状况好转了,大家都更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各种各样好吃的零食也应运而生。有时候就连大人都很难抵抗这些点心,更别说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了。不过,辣条、糖、饼干、热狗等大部分零食,糖分、盐的量都很高,含有添加剂、防腐剂。孩子长期食用会增加脾脏的负担,引起食欲不振,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3.泡菜、咸菜等腌制食物

     

    泡菜、咸菜等,作为前菜很多人都喜欢拿一些来下饭吃。但是这些腌制食物含有大量的盐分。而且在长期保存下容易产生细菌菌落超标。孩子吃了,容易刺激胃,引起腹痛和腹泻,损害脾脏。因此,建议父母不应该给孩子多吃这类食物。

     

     

    ​二、孩子的脾脏虚弱,会引起食物长期累积,一般身体会通过以下表现告知

     

    1、积食的孩子不喜欢吃饭,经常肚子胀

     

    2、胃胀的孩子舌苔厚,黏糊糊的,嘴巴有口臭。

     

    3、脾虚的孩子有眼袋,下眼睑发红,发青。

     

    4、脾虚的孩子的鼻梁有青筋。

     

    5、积食、脾虚的孩子脸色发黄、出汗、没有精神

     

    孩子一旦脾脏虚弱,无法吃进去的食物运化成为可以吸收的营养,就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且食物堆积在胃里,还会造成孩子的脾脏变的更加弱。这样反复的结果,会使得孩子免疫变低,容易生病、甚至身体停止发育。因此,家长需要定期帮助孩子养护脾脏、消积食。

     

     

    四、养护孩子脾胃,家长每天还可以多做2件事。

     

    1、多带孩子运动

     

    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多运动促进骨头的拉伸,加速胃肠的蠕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反之,如果孩子长期不运动,体质会越来越弱,脾胃得不到锻炼,也不利于消化。

     

     

    2、保持孩子的饮食平衡

     

    俗话说,“病从口中来”。对于孩子的饮食,家长要 特别注意,建议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冰淇淋等冷食。其次,孩子别给吃太多,只吃七八分饱就够了。另外,如果孩子已经处在食物堆积的状态,如果强制进食,食物堆积也会变加剧。

  •  生活中人们肯定听到过很多“养生建议”,比如“清宿便,排肠毒,可以健康减肥”,“天冷了,喝酒暖身还能软化血管”,“趁热吃对胃肠好”等等。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养生建议”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甚至如果听信其所说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那么这些建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笔者就跟大家来分析以下几个养生谣言。

     

     

    这三个“养生建议”都是谣言,不可信!

     

    (1)清宿便,排肠毒

     

    医学上“宿便”是个伪概念,这是商家打广告的时候想出来的一个名字,大便本身确实会积存在体内,但是并没有所谓的“肠毒”。大便未排除之前在肠道内会存在有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而不是“毒素”吸收。

     

    所以所谓的“润肠排毒”的产品就是没有必要的,正常人只要有良好的排便习惯,就不需要使用通便的药物,即使真的是便秘的患者,也应该经过专业的消化科医生诊断,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而不是购买一些打着“清宿便,排肠毒”的幌子的产品。想要减肥也不能通过吃这类通便的药物达到,吃多了只会因为脱水而造成短期的体重减轻,喝点水就能恢复。减肥还是要靠管住嘴,迈开腿。

     

    (2)喝酒暖身,软化血管

     

    冬天快到了,人们在饭局上可能会遇到别人这么劝酒,“喝酒暖身”、“红酒健康,可以软化血管”。然而其实这个谣言早就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等很多权威机构明确辟谣了,少量喝酒,无论是红酒还是白酒,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最健康的饮酒量就是零。而且研究表明,酒精会在基因层面损伤我们的DNA结构,甚至导致严重染色体重排,诱导癌症的发生。所以千万不要觉得酒精少量喝度数低就没事。

     

    (3)趁热吃,对胃肠好

     

    一直以来,很多老一辈的人都会认为食物要趁热吃。甚至有的年轻人吃烤肉、火锅等食物也会趁热的时候吃。人们认为热的食物对胃肠道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其实早在2016年,就有研究表明:热食,特别是65℃以上的食物,会增加人们患食道癌的风险。我们的食道黏膜其实很脆弱,食物过于烫,会造成黏膜轻微灼伤,经常反复的灼伤就会刺激产生癌症。所以趁热吃不是一个健康的饮食方式,反而要晾一下,吃温热的食物。

     

     

    结论

     

    除了上述3个养生传言,还有诸如拍打肘部和肩膀可以预防心梗、输液可以疏通血管清除血管垃圾、每天早晨喝一杯水就能预防血栓形成等所谓的养生经验,其实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总之,谣言止于智者。面对人云亦云的“养生建议”,如果不确定是否可靠,就最好询问专业的医生,或者查阅专业的书籍和文献。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只要进过育婴室,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宝宝的皮肤和眼球都是微微泛黄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就跟长痱子一样,很快就好,不用担心。

     

    大多数新生儿都会不同程度地患上这种病,这是由于一种叫做胆红素的黄色色素在血液中大量出现,并在皮肤中沉积所造成的。胆红素的多少,可以通过采集新生儿的足跟血来测量。

     

    一:正常的黄疸和不正常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两种类型: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和不正常的(病理性黄疸)。

     

    婴儿出生时,体内往往携带了多于正常需求的红细胞。这些多余的红细胞就像一个个鼓鼓的小圆饼,里面充满了黄色的色素,即胆红素。当这些红细胞被体内的废物处理系统弄破时,胆红素就被释放出来。

     

    其实我们体内每天都在进行这种程序,但我们的皮肤不会变黄,这是因为我们的肝脏——体内主要的过滤器官一把这些多余的胆红素处理掉了。

     

    新生儿的肝脏还没有成熟到能处理胆红素的程度,所以这些黄色的色素就沉积在皮肤上,让婴儿的皮肤变黄了。

     

    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三四天后皮肤开始变黄,这是正常的黄疸。只要宝宝体内的“胆红素处理系统”逐渐成熟起来,让多余的胆红素逐渐变少,黄疸就自然消失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两周,不会对宝宝产生伤害。

     

     

    不正常的黄疸通常出现得更早,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就会出现。这是由于婴儿体内太多的红细胞被过快地破坏掉了。如果太多胆红素被释放出来(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胆红素水平过高”),这些多余的胆红素可能会造成脑部损伤(在现代医疗的预防与治疗下,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了)。

     

    只要婴儿是足月出生、十分健康的话,即使是这种不正常的黄疸,也不太会对他产生伤害。但对早产儿或者生病的新生儿来说,如果出现不正常的黄疸,则需要引起父母和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

     

    不正常的黄疸通常是由于母亲与婴儿的血型不相容引起的,比如母亲是O型血,而宝宝是A型或者B 型:或者母亲是Rh阴性,而宝宝是Rh阳性(为了防止出现Rh溶血症,母亲在怀孕最后一个月以及生产后都会立即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

     

    在怀孕时,母亲的血液会进入胎儿的血液,如果胎儿的血型碰巧与母亲不同,战争就会在胎儿的血液中爆发:胎儿的红细胞誓死抵抗从母亲那儿来的外来抗体,这场战争必然会导致许多红细胞牺牲,胆红素也就被释放出来,从而迅速形成了黄疸。

     

    医生会通过采血来检查胆红素水平和黄疸值。如果胆红素水平低,则基本无碍,不用担心。

     

    如果胆红素水平很高而且上升太快,医生可能会需要对宝宝进行治疗,让宝宝喝更多的液体借以冲淡多余的胆红素。医生还会把宝宝放在蓝光箱中接受蓝光治疗,以溶解皮肤上多余的黄色色素,让它从尿液中排出,减少血液中的胆红素。

     

    医生还可能会选择一种更亲近宝宝的解决办法——毯式黄疸光疗仪。

     

     

    宝宝被裹在一张毯子里,毯子内侧的治疗灯发出的光线能溶解胆红素,降低宝宝的黄疸值。用这种方法治疗黄疸,你可以在宝宝治疗时抱着他,给他喂奶,而不是让他孤零零地躺在有机玻璃做的小箱子里照着蓝光。

     

    这种新式治疗法效果非常好,常常能缩短治疗时间,让宝宝早日出院。

     

    如果宝宝出现了黄疸(大多数宝宝都会出现),你一定要请教医生,确认是哪一类的黄疸,再来决定你用不用担心。以我的经验来说,父母的忧虑值通常高于婴儿的黄疸值。在照顾新生儿时,父母的忧虑值和婴儿的黄疸值一样需要重视,应及时诊断并加以治疗。

     

    二:给黄疸宝宝喂母乳

     

    想象一下下面的情形:宝宝足月出生,出现了正常的(生理性)黄疸,他很健康,血液中也找不到造成黄疸的因素,只是看起来黄黄的。当医生看到宝宝的“黄色标志”后,就会把宝宝从妈妈身边抱开,放在蓝光箱里。蓝光治疗会让宝宝很困,并且有点脱水。而且,与妈妈分开会让宝宝不想吃母乳,这样宝宝就只能用奶瓶喝配方奶了。

     

    少了宝宝的频繁吮吸,又没有宝宝在身边对泌乳产生刺激,妈妈的乳汁也很快减少了,而这个时候宝宝正需要更多的热量和液体来排出胆红素。(研究表明,与水和配方奶相比,母乳能更有效地帮助宝宝排出多余的胆红素,也许是因为母乳有通便的效果,可以让宝宝的大便量增多。)

     

    这种情形应该尽可能少出现。医学界普遍认为吃母乳的宝宝比较容易出黄疸,但就我的经验来说,只要以正确方法采用母乳喂养,宝宝出黄疸的几率并不比喂配方奶的新生儿高。

     

    但是,按固定时间喂奶并且将妈妈和宝宝分开,确实会让许多吃母乳的宝宝出黄疸,这是因为限制时间的喂奶无法让宝宝得到足够的热量。这种黄疸是环境造成的,不是因为你的乳汁,而是因为喂母乳的方法不对。以下这些方法将教你如何控制宝宝的黄疸,让母乳喂养有一个好的开始。

     

    遵循成功喂母乳的好建议,尤其是在刚开始频繁喂奶的时候。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这将有助于减少黄疸的产生。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有助于宝宝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

     

    咨询医生,了解宝宝的黄疸是哪一种。如果宝宝很健康,黄疸也是正常的(我称之为没问题的黄疸),不用担心,多分泌一些母乳就可以了(担心会让妈妈的乳汁减少)。

     

    不要忽视昏昏欲睡的宝宝。黄疸有时候会让宝宝昏昏欲睡,想睡的宝宝吸母乳不像以往有力气,这样就使黄疽更严重了。

     

    如果你的宝宝黄疸出得很严重,就需要接受蓝光照射,有时还需要进行静脉注射,借此来排出多余的胆红素。这个时候,你要继续给宝宝喂母乳,除非医生不允许。

     

     

    三:母乳性黄疸

     

    有一种很少见的黄疸,叫做“母乳性黄疸”(与前面说的那一种黄疸不同)

     

    在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并出现严重黄疸的病例中,母乳性黄疸的比例小于l%。对于母乳可能会加重黄疸的症状,或者减慢黄疸排出速度的原因,现在我们了解到的还很少,生物学上的原因也不清楚。

     

    如果你的医生怀疑你的宝宝有母乳性黄疸,就会要求你在12 - 24个小时内停止喂母乳,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很快地下降了20%,说明医生的诊断可能就是正确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宝宝的胆红素并不是很高,许多妈妈还可以继续喂母乳。但如果医生通知你停止喂母乳几天,你就要每隔3个小时挤出母乳,直到恢复母乳喂养为止。

     

    但是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给一个有黄疸的宝宝停止母乳喂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