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适当吃糖,快乐久久。
生活中经常听到大家说:不开心想吃甜的,吃糖会让心情变好,对甜食天生没有抵抗力的说法,仿佛糖、甜食就是“快乐源泉”的代名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吃甜越吃越上瘾又是怎么回事?别急,听我给大家一一解释。
首先,人们爱吃甜食可能是一种天性使然,人出生后第一口吃到的母乳便是甜的,因此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爱吃甜食可谓一种本能反应。
其次,当人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后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名为阿片类物质。这种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大脑感觉到这种兴奋,就越渴望。因为唯有这样,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才能释放更多阿片类物质满足追求的欲望。
不仅如此,身体也会对糖产生一种特殊的依赖。当人吃了糖以后,糖会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含量增高,面对这一情况,胰岛素会迅速行动起来,分泌胰岛素把血糖转化成能量。人吃的糖越多,人体内产生的胰岛素就越多,转化出来的能量也越充足,如此一来人体就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快感;但伴随而来的是,胰岛素消耗掉过多的血糖,导致血液中血糖迅速减少,这时身体就需要再来点糖类补充血液中的血糖。
糖吃多了会变胖、会加快衰老这都是众所周知的,除了这些,糖吃多了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坏处。
1.血压变高——糖摄入多了,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中风,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糖食吃太多,人体的胰岛素水平也会升高,从而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血管过度紧张,诱发高血压。
2.维生素B变少——当人体摄入糖分后,身体里的维生素B族需要参与代谢、解毒。如果摄入的糖过多,维生素B族就可能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最终导致机体代谢异常。维生素B缺乏,会引发身体出现一些列的症状,如精神不振、精神萎靡、口腔溃疡等。
3.骨骼缺钙——人体摄入大量甜食后,糖会参与到人体代谢中来,并产生大量的乳酸、丙酮酸痛等,令身体处于酸性状态。为维持身体酸碱平衡,体内的钙、镁、钠就要出动,发挥自己的中和作用。而当钙质不足时,身体骨骼就会处于缺钙状态,加快骨骼的骨质流失,提高骨质疏松发生的概率。
4.阴道感染几率变高——白色连珠球菌是引起女人患霉菌性阴道炎的原因,身体的血糖水平会升高,令女性阴道上皮中聚集的糖原变多。由于糖原能为白色连珠球菌提供很好的生存条件,因此过量吃糖易导致病菌大量繁殖,诱发阴道炎症。
1.饿肚子时——很多人会觉得,甜食可以迅速补充体力,是感觉饥饿时的好选择。其实,空腹时糖分基本不经消化就会被立即吸收,这会导致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尤其不适合血糖控制不好的人食用。暂时性的高血糖会与体内许多重要组织中的蛋白质产生反应,使其受到损害,导致患慢性疾病的危险增大。
2.经期时——甜食中糖分含量较高,会抑制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而这两种营养素能够缓解肌肉紧张,减轻子宫收缩状况,对于缓解疼痛有一定的效果。吃甜食还会造成血糖不稳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加重不适。
3.上火时——吃太多甜食,会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从而加重舌炎、口角炎、眼痛等“上火”的症状。另外,当人体缺少B族维生素时,不仅会疲乏无力、消化不良,还会有情绪沮丧、反应迟钝等表现。
当然了,不论吃什么都讲究一个量,吃糖坏处多,但也不是不能吃,毕竟它是很多人的快乐源泉,快乐和健康对于短暂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只要把控好吃糖的量,快乐和健康也是可以兼得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一个疾病,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我们怎么样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或者是怎么吃可以把糖的值保持在正常水平的范围内呢?
如果糖尿病得病的是我们亲人,那么作为家属应该给他一些什么建议呢?
1. 我们就应该及时的补充蛋白质,那么我们的早餐就可以吃一个鸡蛋,但是糖尿病的患者不建议吃蛋黄,因为一般糖尿病的患者都会兼有胆固醇高所以不建议吃蛋黄;
2.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的饭菜也是要注意的,可以少盐,我们要口味轻一点,可以多吃一些含钾的食物,另外,在炒菜的时候可以少放油。养成减少油和盐的使用;
3. 我们平时的主食习惯的使用白面和大米,但是建议换成五谷杂粮,以荞面,莜面,玉米面为主,也可以混合白面和大米,不建议多吃;
4. 在吃饭的时候要有饮食的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做到定时定量;
5. 我们可以养成每天使用核桃的习惯,每天吃1-2颗为宜;
6. 蔬菜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可以吃大量的蔬菜。例如:白菜,苦瓜,冬瓜,西红柿,生菜,紫菜,菠菜,木耳等含糖量比较低的蔬菜;
7. 豆制品也是每天必须要摄入的食物;
8. 在平时的饮食中可以吃一点瘦肉,但是不建议吃市面的熟食,建议自己回家自己烹饪。
9. 还要控制平时的油脂的摄入量,少吃一点油炸和油煎的食物,花生,肥肉等高油脂类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10. 一些动物的内脏,蛋黄,海鲜类等含有高胆固醇的食物也要尽量的少吃;
11. 我们尽量选择煮,蒸,拌,炖的方式做菜,尽量减少炒菜;
12.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含糖量的食物的摄入,尽量吃一下低糖的食物。
糖尿病其实不是可怕的病症,真正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它可以导致我们视线模糊,足踝肿胀,溃疡不易愈合等。我们作为幸运的人被赋予了生命,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爱护自己,不算是不是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都应该做自身做起,有一个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精神充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膳食习惯,保证我们的饮食健康,最后我们也要有适当的运动,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日益增多。GDM属于高危妊娠,对母婴双方皆有危害。对于孕妇来说会显著增加流产、死胎、羊水过多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胎儿来讲可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宫内发育迟缓、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增加胎儿死亡率。
糖尿病合并妊娠可能引起或加重孕妇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导致病情恶化。
如果患者在怀孕之前就有糖尿病,临床上叫“糖尿病合并妊娠”。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临床上叫“妊娠期糖尿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孕前需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常规、血压、眼底、神经系统及心电图,以便全面了解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脑、肾、眼等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
在计划怀孕前3~6个月便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如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只有当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控制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考虑怀孕。
GDM的高危人群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筛查时间:
孕妇在孕24~28周时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干预。
诊断标准:
OGTT符合下面3项中的1项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1.饮食控制
在饮食方面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每日5~6餐,为预防夜间低血糖,临睡前最好加餐1次。
2.运动控制
合理运动不仅有益于母子健康,而且可以辅助降低血糖。因此,除非孕妇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者需要保胎(如习惯性流产或先兆流产),均应适当参加户外运动。
运动宜在饭后1 h进行,持续0.5 h左右;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宫缩为原则;运动项目应选择较舒缓不剧烈的,如散步、缓慢的游泳和太极拳等。另外,运动时携带糖块、饼干、点心等,以便发生低血糖时备用。
3.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血糖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应首选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不通过胎盘,无致畸作用,对母子来说都是安全的。通过监测七段血糖水平来确定胰岛素的的用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血糖控制要求更加严格,具体控制目标:
除了血糖以外,还有一些项目需要定期检查,这些项目包括以下几种。
1.尿酮体检查
如果孕妇处于高热、感染等应激状态,或食欲不振、腹泻时,要同步检查尿酮体及血糖。
2.尿常规检查
如果尿蛋白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肾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如果尿白细胞阳性,往往提示存在尿路感染。
3.血压监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周需监测非同日血压≥2次。如果合并高血压,至少要坚持每天早、晚各量1次血压,并要求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4.体重监测
5.胎儿发育监测
分别在孕18周、24周、28周、32周和36周进行常规B超检查,以观察胎儿生长是否符合孕周,判断胎儿是否有发育畸形。
6.胎心、胎动监测
1.产后治疗
如果患者在怀孕之前就有糖尿病,分娩结束后可重新恢复孕前的治疗。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随着分娩的结束,这种患者的糖尿病往往会自行痊愈,不需要继续用药。
2.产后复查
GDM患者在产后6周行1次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判断患者产后糖尿病的转归情况,决定其是否需要继续药物治疗。
3.产后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不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证,母乳喂养不仅对后代有益,而且有助于产妇糖代谢紊乱的恢复。
总之,只要做好充分的孕前准备,妊娠期间采取恰当的措施,密切监测血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治疗,就可以将孕妇和胎儿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降至最低,“糖妈妈”照样可顺利度过孕期,拥有健康宝宝。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我们常说的三高中的一高,就是高血糖。即便糖尿病发病率非常高,但关于对糖尿病的认识,还有很多人存在很多的误区,咱们一起来走进糖尿病看一看糖尿病相关的一些知识。
一、糖尿病可怕吗?
糖尿病非常的常见,也没有见哪个糖尿病立马就因此而丧失性命,这也就意味着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糖尿病患者不遗传、糖尿病患者不传染、糖尿病患者能治疗,而且糖尿病能够预防。
对于一个被遗传不传染而且可防可治的疾病,你们觉得糖尿病可怕吗?
二、为什么谈糖尿病色变?
既然糖尿病没有那么可怕,那么为什么大家谈糖尿病就为之色变呢?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一旦罹患很难根治,而且糖尿病患者需要在管住嘴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而管住嘴正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痛处。
而且糖尿病患者不可怕,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相当可怕。糖尿病患者可以并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谈糖尿病为之色变的重要原因。
三、怎样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才可怕,那也就意味着糖尿病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怕之处的,毕竟它的并发症会让我们为之色变。
那么怎样预防糖尿病呢?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的干预,避免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肥胖减少,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的进餐规律。
这些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基础方法,其实说白了很多慢性病都是生活方式病,只要我们生活方式正确规律,而且没有不良嗜好,那么糖尿病是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的。
看懂了吗?糖尿病不可怕,但糖尿病的并发症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可怕,如果你不想罹患糖尿病,那么就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不良习惯,减少肥胖,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有效的减少和预防糖尿病。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这是许多糖尿病人都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其实只有一小部分糖尿病人有家族史,但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是体检时无意间发现血糖高,诊断了糖尿病。
糖尿病目前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有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
想要了解人得糖尿病的原因,就先要弄清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糖尿病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慢性病,目前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人体并不是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而是因为人体中的重要器官——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问题。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胰岛中至少存在三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有D细胞是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当胰岛功能正常时,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输送到血液中,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血糖,正常人的血糖都稳定的维持在一个范围内,这都是因为胰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旦胰岛出现了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
其中,胰岛素绝对不足是引起1型糖尿病的原因,即胰岛受损,β细胞功能完全破坏,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几乎产生不了胰岛素,只能靠“外援”(注射)来获得胰岛素,以便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
而当胰岛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相对不足,就会出现2型糖尿病。
所以,可以这样说,以目前的技术,1型糖尿病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手段,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等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引起发病。遗传与免疫无法改变,所以防治的难度很大。
而2型糖尿病占了大约80%以上的人群,它的发生因为与后天的环境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目前认为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只要改变环境因素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主要是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比如进食过多、运动过少、经常熬夜等等。
改变环境因素,主要还是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长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等。
建议平日要控制饮食,尽量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坚持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粗粮、绿叶蔬菜等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限制高糖食物、高油食物的摄入,比如含糖量很高的饮料、甜品及糕点或者肥肉等等。
因为长期摄入这种食物,一方面会增加胰岛的负担,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热量超标,引起肥胖或腹部肥胖,而肥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所以,管住嘴巴是保持正常体重的不二窍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运动。
现代人吃得好,但是动得少,以前干体力活的占大多数,吃得也是粗茶淡饭。
但现在人的生活大多反过来了,想吃的都能吃到,但是动的却越来越少了,而且还有很多是脑力劳动者,运动量就更少了。
所以在闲暇时间,最好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的“动”起来,不仅能甩掉肥肉,让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还能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建议平日加强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劳动或者体育锻炼,运动的方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比如慢跑、快走、打球、跳广场舞、打太极等等,实在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在家跳跳健美操,打扫打扫卫生,多动一动,对于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除了积极运动,还要戒烟戒酒,不要经常性熬夜,保证良好休息和睡眠,注意保证良好情绪,减少生活的压力,这样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并不是人体内缺少什么而造成的,应该说是胰岛出现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而这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无法去改变遗传因素,但对于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就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吃太多甜食就会得糖尿病吗?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要了解糖尿病的成因要掌握三个主要概念: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关係、胰岛素阻抗、升糖食物。
胰岛素其实简单来讲类似于一把钥匙,用来打开细胞的大门,好让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能进入细胞来产生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的能量。胰岛素如果分泌量过于低,就像是你丢了钥匙,原本开十个门的钥匙,你只找到了五把,而五把钥匙开了五个门却远远不够原来十扇门的量,当葡萄糖们进入细胞的通道减少,最后都堵在了门口,动弹不得。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随之越来越高,如果一直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就会得糖尿病。
另一种导致糖尿病的状况叫做胰岛素阻抗,这种类似于更换了大门的类型,变成了三把钥匙开一扇门,从而更难使葡萄糖被细胞来利用产生能量。
糖尿病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糖尿病类型有三种:第一、第二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快来看看他们的差别!
第一型糖尿病:
因先天基因问题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在幼年、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病,需要施打胰岛素控制。
第二型糖尿病:
「肚子有鬆垮的肥肉…」、「每天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爱吃大鱼大肉…」、「三餐不正常,常常大吃特吃…」、「日夜颠倒睡眠不足…」第二型糖尿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可谓是一脉相连。遗传也是此类糖尿病的成因。如果你的亲属中已经有了糖尿病的困扰,那么你也要注意了,定期的检查和早期的预防可以使你减少因为遗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妊娠糖尿病:
5% 的孕妇于怀孕期间出现暂时性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因此遗传、肥胖、高油脂饮食、压力、怀孕都有可能是造成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空腹血糖(饭前血糖)超过 100 mg/dL 且糖化血色素介于 5.7 - 6.4% ,这时就可能已近到了糖尿病的前期,也有例外,有时候数值变高可能是因为今天太饿了,突然吃了很多东西或者身体情况不稳定,但真正要确认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就要进行葡萄糖耐受试验。若确诊为糖尿病前期,先不要慌张。通过一些适当的运动,控制自己的体重或者从饮食上的改善来治疗,以至于战胜它。若确诊为糖尿病(空腹血糖 ≥ 126mg/dL 或糖化血色素 ≥ 6.5% 或葡萄糖耐受试验 ≥ 200 mg/dL),就要进入长期控制。不过不要过分担心,就算我们没有办法战胜糖尿病,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调整控制日常生活状态和血糖来和疾病和平相处。
今天在门诊有一个老太太问我自己得糖尿病是不是缺乏了什么物质?到底应该如何补充呢?
估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老太太的这种疑惑,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今天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不过考虑到内容较长,希望大家能用心看完,相信您们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1.身体缺乏什么会引发糖尿病?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对糖尿病很熟悉,但是要说到了解,估计很多患者都称不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可能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糖尿病还是没有什么认识。其实说白了,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的问题,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是缺乏胰岛素,而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如果人体缺乏了它,那血糖肯定容易偏高。
在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其本质就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也就是说人体不能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这种糖尿病的病因可能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存在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缺陷,所以功能下降。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偏低一些,主要好发于青少年,而且他们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比较明显。 2型糖尿病:此种类型的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好发于成年人,年轻人比较少见。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和)胰岛素抵抗。和1型糖尿病不同是,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不明显。在2型糖尿病患者之中,有很多是体重超标者,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他们会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糖尿病一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一会胰岛素抵抗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大家别急,我会细细道来。
胰岛素要想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是一个门上有两把钥匙,只有两把钥匙同时开门才能把门打开,否则就打不开门。
上面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是指这类人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之前同样量的胰岛素,现在肯定是控制不了血糖的。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是由于胰岛细胞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肥胖的情况,那自然也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如果他们能够减重10~20斤,那血糖肯定更容易被控制。
综合以上,糖尿病主要是人体直接或者间接缺乏胰岛素。
2.既然糖尿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应该如何补充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打胰岛素,他们为什么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呢?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出过答案。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所以它不能通过胃肠道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口服胰岛素以后,它会进入人体内转变成小分子的氨基酸,而要想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它必须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口服胰岛素是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细胞的功能是下降的,自然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那个时候,口服药物效果并不好,只能依靠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虽然说打胰岛素的针眼比较小,但是一天一次或者三次的频率,大多数也是扛不住的,而且皮下打胰岛素也会引起皮下脂肪的萎缩和发硬。
糖尿病,可能每个人都不是太陌生的代名词,它代表的是我们的胰腺功能是否正常,它代表的我们日常摄入的糖类是否能不能正常的分解。
胰腺,人们体内一个重要的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它可以分泌胰岛素,可以帮我们把血糖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还可以分泌胰液,分泌还有各种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参与人体的各种消化。
胰腺分泌不足,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足,也就形成了我们日常最常见的一种病---糖尿病。
1. 早期
在这个时间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它没有明显的不适和临床的变现,但是用血糖试纸可以测试出来
2. 1型和2型的糖尿病
1型的起病比较急,部分患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口渴想多喝水,上厕所频繁,饮食上吃的比较多,但是就是体重在下降,;也有少数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也有可能会出现腹痛的现象;也有极少数的患者起病慢,无明显特征,需要用血糖试纸来检测。
2型的起病慢,部分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会因为出现并发症或者在体检时检测出来,这种常常伴有家庭史。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心慌,牙齿出血不止,伤口溃烂不愈合等症状。
当病情发展到并发症这步,就意味着身体的好多相应的器官已经在发生着变化。
眼睛,可能会因为血糖的升高而导致模糊不清,视力下降,导致青光眼,白内障等;足部,可能会因为血糖的升高,导致受伤后的伤口不易愈合,还后引发全身感染的可能,严重的话还会截肢;心血管,会因为血糖的升高出现动脉粥样化,而且患病率是较高;肾脏,如果血糖一直是升高的状态,可能会导致肾衰竭;神经,血糖的升高会导致胃肠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心脏功能紊乱,也会影响神经系统。
可以合理地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的升高,进而预防并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1. 要合理的安排饮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食粗粮;
2. 要学习糖尿病的知识,接受糖尿病教育,要正确的对待;
3. 要养成每日监测血糖的习惯;定期去医院复检;
4. 要合理的做一些运动;
5. 在家里家属应做好监督,提醒,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了,而且有愈来愈年轻的趋势,在我国,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咱们年轻人也应该了解糖尿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早点预防糖尿病, 防范于未然。
很多人可能还不太了解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以高血糖为特征,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不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是生理状态下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当胰岛素分泌出现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血糖降不下来,高血糖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血糖来为身体提供能量,机能无法正常运转,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下降,但并不是每个人在糖尿病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典型症状,很可能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糖尿病已经悄悄找上你了,你可能只是会感觉身体没有力气、皮肤瘙痒、伤口难恢复等等,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有任何感觉,只有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血糖已经高的离谱了。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值,当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者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时,也可以诊断糖尿病。
一旦确诊糖尿病,就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学习糖尿病知识,并且坚持下去,才能够控制好血糖,稳定病情,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言归正传,虽然年龄越大,身体各个器官包括胰岛都在走下坡路,更容易发生糖尿病,但如果青少年不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也很容易成为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特别是那些超重及肥胖的青少年,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史的,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的,母亲怀孕时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这些类型的青少年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建议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最好从10岁左右就开始进行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可以每2-3年重复筛查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时,积极干预,及早预防。
去医院筛查糖尿病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是进行空腹血糖检查,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都能够很快的得出结果。
一些青少年之所以会患糖尿病,跟遗传、自身免疫缺陷等先天因素有关,这是无法避免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的。
那么,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首先是改变饮食习惯,均衡营养,不要暴饮暴食,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谷类等等,食物种类尽量多样化,高盐高糖高脂食物要尽量少吃,特别是现在一些人爱喝奶茶、烧烤、甜食、饮料等等,都是很不健康的饮食。
其次,要保持运动的习惯,现在很多人每天吃得多,但是动得少,身体内多余的能量得不到消耗,就容易引起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建议青少年每周要保持至少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这样也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
最后,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不熬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不抽烟少喝酒,定期体检等等。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地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碰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不分敌我,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人在现实生活中,心情难免会低落,吃点糖就能让心情变好。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对于减肥的小伙伴来说,却不敢吃糖,怕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使体重变得更重。
很多人认为减肥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越少越好,甚至连一点都不吃。所以低碳水饮食曾一度流行。那好,低碳水饮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低碳水饮食。
第一,从当前营养学观点来看,碳水化合物并不完全等同于糖,但是它包含了糖类,每天都提到不要多吃糖,并不等同于糖类。
现在,低碳水饮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普遍认为,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低于普通饮食可被称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饮食指南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该超过总能量的50%,而一般情况下,碳水化合物饮食所提供的能量不到20%。
理解了低碳水饮食的定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减肥原则。
避免人体摄取过量的碳水,使胰岛素保持在低水平。储存能量(糖原和脂肪)可以在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使用,这能慢慢地让体重下降。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是低碳水化饮食真的能减肥吗?下一步是详细的。
是的,当然可以,据相关研究表明,低碳水饮食和其它有效减肥方法(如地中海式、低脂减肥法)在减肥方面的总体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低碳水饮食也会带来一些小问题。
低碳水饮食难坚持
与低脂饮食相比,低碳水饮食的依从性较差,退出率较高,而且中国是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国家。生活中,谁一顿不吃一碗米饭或面条,各种各样的面食更是成为常客,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会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低碳水饮食。
所以,一旦开始低碳水饮食,人就容易情绪低落,这样会让积极性减少,减肥自然很难坚持下去。
低碳水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
低碳水饮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脂肪转化而来。蛋白摄入量增加,代谢加强,产生的尿素增加,会对肝肾造成更大的负担,而脂肪摄入量过多则可能导致无法完全分解,产生酮酸,加重肾脏负担。肝脏和肾脏功能不佳的人不建议尝试低碳饮食减肥。
要想减肥,低碳水饮食的确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营养的平衡,保持身体健康。大家都知道,选择哪种饮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控制摄入的总热量,这是减肥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