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迎来了暑假,睡个懒觉,畅游一夏,好不惬意……
然而在现代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更多陪伴孩子的不是小伙伴,而是电视,IPAD,手机等电子设备!
对青少年的父母来讲,“上瘾”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词。也许在媒体上会了解关于国外青少年毒品成瘾和酗酒,但另一种上瘾,却往往被忽视,那就是:移动电子设备!!
维基百科关于成瘾行为的定义: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通过刺激中枢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基于这个定义,应提醒父母们重视,很多青少年正沉溺于移动电子设备!
在一份媒体对1240名家长及其青少年子女进行的调查中显示:
这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父母及其子女在移动电子设备成瘾上存在相当的一致性!
信息绑架。在它的方寸之间,只需不多的带宽,未经筛选讯息就会源源不断的滚来,是善,是恶,是美,是丑影响介入占据主导着人们的意识、思维、生活。然而从身边溜走的却是即时的人生感悟,刹那间的生活美景。
影响学习。那些滴滴作响设备可以使孩子在学习新材料,思考新问题,记忆新知识时分心。
影响社交。当沉溺于手机,难以建立真实可靠的社会关系,难以在现实社会中磨练社会交往技能。
影响睡眠。睡眠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及其重要,基于移动电子设备的虚拟网络社交必然会影响部分睡眠时间。
影响人身安全。骑车,过马路等状况下使用是危险的。
影响两代人的交流。对于父母若沉溺电子设备也会也会存在上述不利影响。并且影响到和子代的交流和教育。
所以移动电子设备应该被青少年合理的、受管制的使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炎炎夏日带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蚊子。
我们想尽办法消灭蚊子,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危险。
花露水+电蚊拍=剧烈燃烧?
近日,一个八岁女孩被大面积烧伤。
当天,因家里正在装修,长时间没有关门,屋里进来了很多蚊子。
于是,父亲用花露水喷洒房间。
八岁的女儿也帮忙消灭蚊子,她手里拿着电蚊拍在屋里转悠。
父亲喷洒的花露水落在了电蚊拍上面,一下子就燃烧了起来,孩子的胳膊和脸部立马被火焰烧伤……
花露水和电蚊拍,都是夏季家中必备的灭蚊神器,为何一起用会突然起火呢?
原来,我们从小用到大的花露水,其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且酒精含量一般都在70%以上,一旦靠近火源就会点燃。
而电蚊拍在通电状态下,遇到蚊虫会产生电火花,这个小小的电火花足以成为“点火凶手”,在接触到易燃物后,便会起火。
如何安全使用花露水?
除了花露水,生活中诸如杀虫剂、香水、空气清新剂、发胶、指甲油等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避开火源,以免发生意外。
如果身上着火,该如何自救?
*本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供稿。
胎儿的大小不仅与遗传和胎盘功能有关,还与母亲体重的增加有关。但这里的重量不是你想象的重量,而是扣除脂肪重量后的净重。胎儿的大小与脂肪量呈正相关,但与你增加的总脂肪量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先弄清楚两个概念。第一,新生儿的体重尽量不重;第二,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没有绝对的相关性。与孕期饮食相比,影响出生体重的原因更多,比如基因比例高。
此外,孕期健康状况和胎盘功能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控制糖尿病差或妊娠期糖尿病导致高血糖的环境,会增加巨大儿地风险,影响胎儿肺的成熟发育;慢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等。会影响胎盘的功能。胎盘像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果我们多施肥,树苗就很难长高。
但不可控的孕吐、厌食、孕妇4个月后故意减肥导致的长期热量不足,或者营养不均衡、严重贫血、做过广泛胃肠切除的孕妇、处于上述极端情况的孕妇也会影响胎儿体重。建议咨询营养师调整饮食。
100克瘦牛肉含有20~25克蛋白质、铁和维生素B12,是制造血红素所必需的。但饱和脂肪酸相对较高,建议每周摄入不超过500g,避免半熟烧烤烹饪。
牛油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叶酸、钾和镁,而牛奶含有钙。这种组合营养价值很高,但有时会添加过多的糖来增加风味,所以要多加注意。
含糖量高的水果和饮料往往会提高孕妇的血糖浓度,这确实可能会增加胎儿的体重。但是要注意高血糖的环境,高血糖容易影响胎儿肺部的发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也应避免食用。
液体的吸收真的更好吗?还是在治疗过程中损失更多的营养成分,增加更多的加工品?事实上,如果孕妇没有胃肠道疾病,并且由于严重的孕吐而无法进食,固体食物当然有更完整的营养成分,其吸收不会比液体食物差。
市面上大品牌的奶粉,一份蛋白质等于一个鸡蛋,但含糖量高达10~20g,就像喝一杯微糖半糖之间的奶茶。除了钙之外,母乳粉中其他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都很低,应该归为营养丰富的“含糖饮料”。
根据孕妇饮食指南,以上提到的在循环的产前食物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种都含有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表明,如果你疯狂地吃这些食物,胎儿会更大,所以孕妇当然不需要吃牛排,直到她们想呕吐,把牛油果牛奶当成水喝。在平衡、健康和多样化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和有效地使用营养补充剂是养育胎儿的唯一途径。
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也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最常用药。
头孢类药物分类
头孢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四代,其代表药物分别有:
1、 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2、 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4、 第四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相同点:毒性较低,存在过敏反应多为轻度如:皮疹、荨麻疹。但与青霉素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口服偶见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大剂量使用头孢类药物可发生头晕、头痛及可逆性中毒性精神系统反应。
不同点:一、二代头孢类药物肾毒性相对较大,且一代头孢类药物大于二代头孢类药物,三、四代头孢类药物几乎无肾毒性。一、二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较小,一般不会发生二重感染,而三、四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广,使用不当可造成二重感染。头孢孟多与头孢哌酮还可引起低凝血原症或血小板减少从而导致严重出血。
头孢类药物用于儿童,应注意以下三点:
1.有适应症才能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何诊断呢,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因此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如果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过量,因为宝宝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过大剂量可能会带来肝脏或肾毒性。
2.头孢类使用疗程要足量,不可自行停药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则达不到疗效,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减量或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上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足够疗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再服用3-4天巩固。如果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可能。
3.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时却拒绝使用抗生素
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对儿童毒性较大,说明书也规定儿童禁用,家长应该让宝宝远离它们。但头孢类、青霉素类、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诊断为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是可以用于婴幼儿甚至新生儿的。如果儿科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化验检查等诊断认为细菌感染明确,家长们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因为细菌感染不通过抗生素来遏制,宝宝病情会有加重可能的。
综上所述:头孢菌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细菌药物优点众多,但一定要在有明确指针情况下用药,最好在专业人士(医师、药师)指导下用药方可保障治疗效果,降低用药错误事件发生率。
参考资料: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时会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也会成为四只眼。到底近视能不能遗传?不药不药博士查阅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总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共同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就像肥胖一样,也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饮食和环境因素。
先说说遗传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是眼球结构可以遗传,就是说爸妈一方近视,而孩子恰好遗传了相同的眼球结构,则孩子也可能有近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存在与近视有关的基因。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600+)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中度近视以下,是否与遗传有关则存在争议。已经确定有5个基因与高度近视相关。
高度近视中有一种病态近视成为病理性近视,这种疾病被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近视起发于5~10岁,其患病率约为1%~2%。进展很快,可继发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再说说环境因素:
近视和近距离的工作,学习,阅读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已经达到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时,孩子的近视可能性增大的问题。这不属于遗传,但确实孩子的近视受到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父母视力都正常的孩子比父母高度近视者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药不药赞同这样的观点: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何保护眼睛?
可以经常做做眼保健操,主要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的目的。
【不药博士】简介:滚吧!疾病!来吧!健康!关注不药博士,就是关注健康!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睡眠呼吸暂停症”全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它是一种睡眠呼吸疾病,目前病因不明。顾名思义,人体在进入睡眠之后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暂停之后死亡。
由于发病情况特殊,在睡眠中除非患者自身及时发现并呼救,否则发病之后很难有有效的抢救措施能救人一命,所以一旦在不自知别人更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致死性极高。
由于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找到明确病因,故对于此病的预防只能根据以往类似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而定。
一般会发生此病的患者多见有如下临床表现:
1. 打鼾:睡眠中打鼾是由于空气通过口咽部时使软腭振动引起。打鼾意味着气道有部分狭窄和阻塞,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这种打鼾和单纯生理性的打鼾有区别,此病的鼾声音量大,且十分响亮,一般所见于鼾声没有规律,时而出现时而间断。
2.白天嗜睡:“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可能由于夜间呼吸不畅睡眠质量欠佳导致出现白天乏力或嗜睡。
3. 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此症状多见于时间较久的深度睡眠中,患者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憋气,甚至因为呼吸不畅而突然坐起,大汗淋漓,伴随濒死感。也有在白天睡觉时出现类似症状的。
4.夜尿增多:正常情况下普通成人一个晚上出现一到两次夜尿,且会随着年龄、季节的变化而有波动。而此病患者夜间由于呼吸暂停导致夜尿增多,个别患者出现遗尿。
5.头痛:由于呼吸不畅出现缺氧,患者多出现晨起头痛明显,类似于感冒症状。
6.性格变化和其他系统并发症:包括脾气暴躁,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及成人常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多办法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了解以上症状对于此病的预防大有裨益。如自己或小孩、家人朋友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异常响亮的鼾声如呼吸不畅、难以通气症状,白天精神差、萎靡不振且睡眠质量差,睡眠中常被憋醒、感觉出不了气无法呼吸,没有肾脏疾病而夜尿不明原因的增多,早晨起床常感头昏昏沉沉、头痛难耐,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等状况时,都需要警醒此病的发生。
对于没有自我辨识能力的婴幼儿,监护人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睡眠及平时生活中的情况,且需特别注意孩子的睡姿。切忌不能模仿网上唯美的照片任由孩子趴在父母胸口或床上睡,因为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发生多见于习惯俯卧而眠的孩子。
最后,有研究表明,肥胖者的呼吸系统及内激素分泌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导致此病发生的一个原因所以关注肥胖问题特别是婴幼儿肥胖是防止此病发生的有效渠道。
注意孩子的均衡营养而不是可以给孩子增重,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防御机制,调整身体机能,且注意关注、纠正平时的睡眠习惯,若有异常及时就医才是防止睡眠呼吸暂停之悲剧的可行之道。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新生宝贝到手,爸妈真是怎么看也看不够,不过真正“把玩”起来,还是有些小禁忌的,尤其下面这8个危险的动作。
特别容易惊醒的新生宝贝,可以用包被包裹起来改善睡眠,但不可太紧。正确地包裹新生宝贝,既可以保暖,也使得喂养等动作来得方便,但一定不可以裹得太紧或是捆绑成“蜡烛包”!
这样,不仅限制了胸部活动,影响肺和横膈的活动和功能,导致肺发育受限,影响宝贝呼吸,使肺部抵抗力降低,增加肺部感染机会;同时也会压迫腹部,影响胃和肠道的蠕动,使消化功能降低,影响食欲,宝贝会经常溢奶、吐奶。
另外,由于四肢活动受限,不利于四肢骨骼、肌肉的发育,还会使新生儿的动作发育受限。最后,包裹太紧容易出汗、刺激皮肤,使汗腺口堵塞、发红,严重时发生皮肤感染。
宝贝的脑袋无论长度还是重量,在全身所占的比例都较大,而且宝贝颈部还比较柔软,控制力较弱。
大人的摇晃动作容易使宝贝稚嫩的脑组织因惯性作用在颅腔内不断地晃荡与碰撞,从而引起宝贝脑震荡、脑水肿,甚至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婴儿摇晃综合征”等问题。
10个月以内的小宝贝尤其危险,年龄越小,受害越大。至于将宝贝抛起来或抓住宝贝臂膀左右摇动的做法,更应绝对禁止。
新生儿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贝时,宝贝头的重量全部压在颈椎上。宝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贝脊椎的损伤。
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宝贝将来的生长发育。一般来说,宝贝在2个月以后就能锻炼抬头,3个月以后在俯卧位时可把头仰起,已能在直立位时很好地把头竖起,4个月时会向左右转头,这个时候才可以竖着抱。
宝贝喜欢被竖抱,因为直立位后宝贝可看到许多东西,而仰卧位时只能看天花板。故若太早竖抱宝贝,宝贝就不愿意被横抱,会哭闹,从而迫使家长竖抱,所以,错不在宝贝,在家长哦!
新生宝贝需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宝贝独自躺在舒适的床上睡觉,不仅睡得甜香,也有利于心肺、骨骼的发育,增强抵抗力。
如果经常抱着宝贝睡觉,宝贝睡得不深,影响睡眠质量;同时,他的身体不舒张,四肢活动受限,全身肌肉得不到休息;另外,抱着睡觉也不利于宝贝呼出二氧化碳和吸进新鲜空气,影响宝贝的新陈代谢;还不利于宝贝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宝贝刚吃完奶,不宜进行换尿布、摇晃等大幅度动作。因新生宝贝胃呈水平位, 乳汁易反流导致误吸致吸入性肺炎,严重时甚至可出现窒息等情况。故喂完奶后动作应轻柔。
建议喂奶后抬高宝贝头位拍嗝,促进胃内空气排出,减少吐奶情况发生。有些宝贝食欲旺盛,喂奶前哭闹明显,常可发生喂哺后短时间内大量呕吐。
解决方法:可在喂哺到一半时,先行拍嗝,将胃内大量气体排出后,再继续喂哺,可明显减少呕吐。
安慰奶嘴对宝贝确实是有正面的作用,只要看宝贝想睡而烦躁不安时,塞入奶嘴就安静下来微笑入睡,任何照顾者,都要为安慰奶嘴鼓掌。它能满足口欲,增加安全感,有助于宝贝顺利渡过断奶期。
但如果父母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会出现奶嘴不卫生、奶嘴过大,或是使用奶嘴时固定绷带过紧致窒息,有时也会出现宝贝吸入过多空气造成腹胀腹痛。
安慰奶嘴使用时期过长,还有可能影响宝贝的颌面部及牙齿发育。1岁左右宝贝的吞咽方式逐渐向成人过渡,因此建议在此之前尽早停止使用安慰奶嘴。
婴儿的眼球发育尚未成熟,非常脆弱,强光会对视网膜造成强烈刺激。照相机闪光灯的强光,如果距离过近,危害会更加明显。
因此,年轻的父母若想给宝贝留影,一定要慎用照相机的闪光灯。最好选择在自然光照较强时,不用闪光灯拍照。如果非用不可,要尽量选取对宝贝损伤最小的角度来拍摄。
大多数宝贝掌控大小便的神经和肌肉在18~24月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尤其是1岁以前。
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宝贝,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宝贝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这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排尿训练。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宝贝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尿后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1岁之后,宝贝开始有一点控制排便排尿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
很多家长苛求宝贝,一旦宝贝“把”尿时不尿,或者不“把”尿时尿湿裤子,就会责怪宝贝,甚至呵斥打骂。这样不仅给家长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会给宝贝施加心理压力,造成伤害。传统的“把”尿,有时会使宝贝髋骨损伤,或者遗留尿频的毛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医疗保健已经逐渐变成人们关注的对象。然而,关于因用药不当而导致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不良用药究竟为什么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呢?
每年因为用药不当,造成的严重反应或死亡不计其数。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提醒大家买药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点,给大家总结一下: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比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买风热感冒药,觉得药盒上有清热两个字,一定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实际就不是这样,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的清热作用非常弱,是治疗风寒感冒的。
日常生活中,需要买药多数是因为生病了,少数是作为家庭药物储备用。治疗同种疾病的同类药物很多,该怎么选择?
对于普通大众自行选药,只能通过说明书和药品包装盒来进行购买。这两个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买药之前,要对使用药物的人的身体状态有所了解。
1、是否患有高血压?如果有,那么一些含有钠盐的药物就要谨慎使用,含有甘草的药物也要谨慎使用,另外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也能引起血压升高。药盒上出现“麻”字说明含有伪麻黄碱,能收缩血管,高血压患者是慎用的。
2、是否患有青光眼?如果有,那么一些散瞳药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就要谨慎使用。
3、是否经常有胃部不适?特别是有胃溃疡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药物,他们会加重出血风险。
4、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是否有慢性哮喘?伴有心律失常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应当慎用氨茶碱。哮喘患者伴有冠心病的,也要谨慎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5、是否有肝肾功能不全?这一点要通过说明书来进行判断,如果能不能自行判断,请一定告知药店的药师,帮助您顺利选购最合适的药物。特别是慢性病,需要联合用药的时候,更要引起注意!
6、是否有高空作业,是否操作精密仪器,是否要开车?如果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群,是不能用含有“扑”“敏”等药物的。扑尔敏、苯海拉明等额会引起嗜睡、困倦等症状。
还有其他的慢性疾病,买药时都要考虑,一定一定要告知医生或药师。
先总结以上这么多,有能补充的,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有些家长无意间发现宝宝两边阴囊大小不一样,宝宝还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是特别担心。当孩子几岁的时候还是两边不一样,便开始着急。
对于孩子隐睾的情况, 是否严重?为什么会出现隐睾?需不需要手术?
什么是隐睾?
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是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降至阴囊,停在下降路径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睾丸在阴囊以外的位置,也可以包含睾丸缺失(有证据显示睾丸缺失患儿最初睾丸存在,但在发育过程中消失,其最大可能为精索扭转或血管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隐睾?
其实在胎儿早期,蛋蛋不是在阴囊里而是在肚子里,跟肾脏一样都在腹膜的后方,随着胎儿的发育,蛋蛋会逐渐沿着腹膜后向腹股沟再向阴囊下降。如果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的下降过程发生障碍,“抛锚”于下降途中,阴囊里找不到睾丸,就发生了隐睾症。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目前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孩子早产,这个下降过程还没完成就生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早产的孩子隐睾发病率高的原因。再比如妈妈怀孕的年龄大了、太胖了、内分泌有问题等等。
隐睾在男性新生儿发病率为3%-4%,早产儿中发病率约为30%,是正常成熟儿的6倍左右。出生后睾丸仍有自行下降可能,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1岁以后睾丸基本不会自行下降。1周岁时发生率为1%,成人约0.7%。单侧约占75%,双侧约占25%,右侧明显多于左侧。
隐睾有什么危害?
睾丸未降及其相关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腹股沟疝、睾丸扭转、睾丸外伤、生育能力低下和睾丸癌。其中生育能力下降和睾丸癌最为严重。睾丸的生精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孩子出现隐睾需要手术吗?
宝宝在出生时多数下降不全的睾丸可在半年内自行下降。若睾丸仍下降不全,在 1 周岁前开始影响生育力。对于先天性睾丸下降不全,推荐手术治疗在 6 月龄后尽早进行,一定要在 2 周岁前完成。对于后来在儿童期出现睾丸上升的患儿,一般来说应当在发现后 6 个月内进行手术。
目的为保全患者生育能力,避免精神心理不良影响,减少性功能不正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建议在0-6个月时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等待患儿隐睾自行下降;6个月-2岁时候优先采取内分泌治疗,促使睾酮升高以促进睾丸下移。如内分泌治疗失败,加以采取手术治疗即睾丸下降固定术,最佳的手术时间是18个月以内;对于青春期睾丸仍未下降的患儿,推荐行睾丸切除术,预防以后癌变。
这里要注意,睾丸回缩这种生理现象。
男性的睾丸有提睾肌,当受凉或者受到刺激后提睾肌就会收缩,睾丸会回缩到阴囊的上方。当我们在比较高的温度下或者洗热水澡时,观察阴囊内的睾丸是否会下降到阴囊内,如果能下降到阴囊内就是正常现象。睾丸回缩不代表有疾病,它只要不在腹股沟区就没有任何问题。睾丸在阴囊内,可以发挥睾丸的正常生精功能。当阴囊收缩时就会导致睾丸回缩,阴囊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阴囊的温度,大家不要担心。
所以,如果发现睾丸不在阴囊内,不要着急,建议多次不同时间给予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当然,是不是要手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手术,应该先去医院好好检查,交给专业的医生判断和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铅超标对孩子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在孩子摄入了一定的铅以后,身体就容易出现一些变化,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
严重的话还会容易导致中毒的现象,危及孩子的生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铅在人体内的代谢半衰期为1460天,天天进入人体内的铅长期积蓄,即可造成慢性铅中毒,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而对于孩子来说,问题就更严重了。
如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等。
由于儿童的血脑屏障尚未健全,铅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对大脑发育造成永久性损伤。
轻度的铅中毒早期也可导致患儿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与学习困难。
铅中毒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很多儿童会因此而患上多动症。
血里的铅含量第一次超标,孩子的智商就会降低11.7分。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即便后续进行治疗,血铅水平恢复到正常状态,孩子的智商也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严重的铅中毒会使孩子成为低能儿或死亡。
研究发现,7岁以下儿童的血铅水平,与身高、胸围成反比。血铅水平每上升100mg/L,儿童的身高就会下降1.3cm。
注意了!!!
长期处在刚装修不久的新房或是空气污染严重的生活环境,以及接触劣质的含铅玩具,使用锡器盛放食物,都可能导致儿童铅中毒。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近期公布了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一项新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8亿儿童及19岁以下的年轻人血液内铅含量超过5ug/dl的警戒线,而中国血铅水平>5ug/dl的儿童人数有3千多万人,毋庸置疑,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
1、特别要注意,饭前洗手以及勤剪指甲,不要让婴幼儿吸吮手指,以防止食入铅尘。
2、避免使用锡器、内部绘有花纹的含铅瓷器盛装食物,在购置袋装食物时,要避免塑料袋上的字、画等和食物进行直接接触。
3、日常食用蔬果之前要注意清洗干净,防止残留农药中含有的铅成分。
4、多吃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和铁的的食物,这些食物都能帮助铅的代谢与排出
由于儿童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如成年人完善,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铅中毒的影响。
在同样浓度的铅暴露下,儿童吸收摄入的铅量是成人的4~5倍,所以,一定要避免让儿童暴露在铅环境下。
孩子一旦铅中毒非同小可,觉得有用的宝爸宝妈记得点击下方大拇指哦~
最近, 7岁的小明总是喊着肚子疼,吃什么拉什么,每天能大便5~6次,食欲也特别差,小明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以为是食积了,给他吃了山楂丸,效果却不好,为此可把爷爷奶奶给急坏了。
爷爷急忙带小明去医院,医生询问完小明的症状后,初步诊断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检查最后了医生的诊断。可是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这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后来医生询问了小明爷爷的一些情况,发现爷爷也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而爷爷经常会和小明一起用一套餐具吃饭,于是医生怀疑是这一用餐习惯引起了孙子的感染,最后发现爷爷也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究竟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呢?
幽门螺旋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是中老年人中广泛传播的慢性细菌性感染。而且传染性极强,90%以上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幽门螺杆菌是如何传染的呢?主要是由“粪口途径”传播,如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感染。研究显示人们在唾液中也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因此口对口传播也是可能的。文中爷孙共用餐具,极有可能将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
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服用抗生素治疗很难彻底消除,多数人会终身带菌。而且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口腔和胃肠道内,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因此若经常感到胃痛、腹胀、不消化、口臭,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目前有三种检测方法:抽血化验、呼气检验、电子胃镜。临床发现,胃病的发展史为:胃炎-胃溃疡-胃癌,工作的忙碌,饮食的不规律、食物不洁净都对自己的胃有损害。建议有胃癌家族史的朋友,更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胃,若被感染,请遵循医生指导规律服药。
爷爷奶奶带孩子,餐具没有分开,或者更亲密者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如果有上述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症状的中老年人,就极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要将大人的餐具和孩子的分开,保护好孩子娇弱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