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于一个医生,技术和沟通哪个更重要?

对于一个医生,技术和沟通哪个更重要?
发表人:李建华医生

记得有句话一直在医学界较为风靡,叫“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可能不同的人对其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医生治疗的过程,也是一个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信任的过程。

 

 

1.对于医生来讲,技术是根本

 

医疗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医生自身技术的最好体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对于医生来讲,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以,好的技术,可以提高医生的业内地位;好的技术,可以更好地造福患者;好的技术,可以更多的解救病患。

 

2.对于医生来讲,沟通是必须

 

沟通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这里讲个故事,本院一个主任看病那是大家公认的好,可是就是本院的医生很少去找他看病。这一点本人一直比较纳闷,直到一个同事那天喝酒后聊到此事,同事酒后言语之间吐露出对该主任的种种不满。“不就一个科主任吗,能看这个病的人多了去,光是他们这个专业的副高职称就有一二十个,有病人也不会去找他看病,每次去了都是板着个脸,好像谁欠他几万块钱似的”!

 

由此可见,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沟通也会很重要,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技术再好也得不到施展。所以,沟通是实施技术的平台和基础。

 

3.对于医生来讲,好的医生两者需均有

 

患者不知道那个医生的水平高低,患者也没有能力评价医生的技术水平,所以,患者判断医生好坏的标准,一个是疾病是否真的轻了,另一个标准则是医生和我沟通的是否畅快,是否让我理解、认识和了解了疾病本身。所以患者判断的标准实际是沟通。

 

因此,好的医生,应该是具有良好医术和良好沟通技巧的医生,要不,再好的医术,不会沟通,也会得不到患者的认可。

 

 

4 对于医生来讲,两者应该相辅相成

 

好的医生,会让患者依从性更高,记得有人说过——医生也是一味药,所以,好的医生,应该是让人看病看的也心情愉悦,所以没有沟通作为基础,就没有信任的基础,也就无从谈到更深远的问题。

 

好的医生,应该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大娘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看病。大娘说,这个孩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才5个多月,但是最近几天一直是发烧的状态,用了退烧药当时降下去体温,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烧起来,这让她很担心!

     

     

    我从病因开始问起,希望能得到有效的证据作为诊疗参考。没想到刚一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烧,这位大娘已经是委屈又气愤的样子了,开始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我就说他妈妈不会带孩子吧,好好地开什么窗通风啊,最后把孩子折腾病了,说她还一百个不乐意!”从大娘的抱怨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上班族,平时也没空带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带。然而孩子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我捕捉到了重要信息,她说:“趁他父母不在,我赶紧带他来看看中医”。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奶奶来纯中医门诊这件事可能不知情,草率处理并不是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劝说孩子的奶奶,这件事应该告诉孩子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让他们知情是不妥当的。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很不情愿,找出了理由来搪塞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拨通了儿媳妇的电话。我坐在大娘旁边,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母亲的强烈反对,言辞间满是谴责…大娘悻悻地挂掉了电话,但还是坚持要求大夫给开中药退烧,抱着孩子在诊室不走。

     

     

    这个情景,让大夫很是为难。我跟大娘解释道:“不开药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并不同意您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家人,您最好还是征得大家同意,统一了意见再来就医比较妥当,否则即使开完药,回家后也可能因为吃药而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反复劝说下,最后大娘抱着孩子无奈地走了,刚出诊室就接到了儿媳妇催着回家的电话,“我知道了,我们不看了不就得了嘛,孩子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就好!我尽力了!”

     

    看着大娘抱着孙子走出门诊的落寞背影,再想想电话另一边儿媳妇声嘶力竭的“命令”,不禁感慨“小儿难养”。一方面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金贵,父母得子不易,爷爷奶奶也视若掌上明珠,两辈人常常因为养孩子理念及习惯差异而闹矛盾,有的甚至导致儿子儿媳闹到离婚。另一方面,关于孩子生病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曾见过儿子儿媳妇责怪老人带孩子看西医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抗生素等西药副作用较大,所以排斥西医。


    笔者在此要告诉大家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找到负责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不论如何,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好好说,动辄“训斥”,实在不妥。

  • 医生的水平和所处的医院有关系,但也和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国食管癌高发地是豫北的一个县级市林州市,全国许多大医院,特别是很牛逼的大医院的医生做个食管癌可能都需要三四个小时左右,但在林州市有个食管癌医院,哪里的医生做的最多的手术就是——食管癌。

     

    所以,在林州市做个食管癌,可能就需要两三个小时左右,这里讲的水平指的是手术水平,和所处的医院就没有关系,和什么有关系?和这个人所经历过得食管癌手术数量有关系。

     

    这里的水平,诚如《卖油翁》里的经典台词一样——无他,为熟尔!

     

    那么一个医生的水平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

     

    1.平台

     

    有个经典的段子,叫一起毕业的同学,分配到县医院就是县医院的水平,分配到市里就是市里医院的水平,分配到中央,就是国家级的水平。段子终归是段子,但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平台决定了你跃起以后能够够到的高度有多高。平台不一样,接触到的病人群不一样,平台不一样,形成的思路诊疗模式不一样,平台不一样,以后的结局也不会一样。

     

    2.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终将是一个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再好的平台,也有不成器的职工。再不好的平台,也有牛逼的人物。所以,个人的能力也决定了你能够跳跃的高度和远度。平台不好,能成大器,才是更牛逼的生活方式。

     

    3.机遇

     

    有人会有疑问,水平和机遇有什么关系?这里也讲个段子,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对牛顿是个机遇。苹果砸到你我头上,可能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顿饱餐。所以,水平的高低,和你的机遇也有很大关系。

     

    4.水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相对的意思是指在某个领域可能人家是领先或者牛逼的,但在另外一个专业或者亚专业可能就是落后的,没有十全十美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牛逼的人物,只有在某个专业做的风生水起和相对不错的人。相比较疑难病可能大医院专家更牛逼,相对于阑尾炎,可能县级医院做的更多。所以,水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其实看病和医生的水平有关系,但有时候和另一些人文的东西也有很大的关系。沟通和医生都是一味药,同样是一味药,两个不同的医生开出去的效果就不一样。

     

    所以,水平有高低,但沟通无止境。

     

    县医院可以有大牛,大隐于市的大牛,县医院也有不成器的医生。

     

     

    记得,牛逼的人不一定都在最牛逼的医院。但牛逼的医院一定有很牛逼的医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对于普通的心肌病患者,我们临床上的护理要素无外乎就是饮食、心理和症状的护理。但是我们在护理这些疾病的患者的时候还应该对应的给予患者最好的心理护理,因为任何心脏病的患者都不能接受很大的精神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1、饮食护理心肌病病人,由于心衰致胃肠道淤血,病人消化功能较差,食欲不振,饮食宜给予低钠、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产气食物(红薯、牛奶)因为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


    2、症状护理,呼吸困难,水肿。


    3、用药护理心肌病病人,由于反复发作心衰,长期用药,药物疗效受到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使用药物的品种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在应用利尿剂时发生水电解质的几率更高,因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

     


    4、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和心律失常,对心肌病病人的恢复不利,甚至导致猝死。到目前为止,心肌病尚无特殊治疗法,只能对症治疗,心肌病一旦确诊,病情进展较快,病人反复发作心衰,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属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病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烦躁、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


    5、护士应该多与病人沟通,向病人宣教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关心体贴病人,评估病人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请治疗效果较好、乐观的病人现身说法,亲人陪伴等。护士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且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心肌病的护理要素以上我们虽然给出了这么多,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是随着我们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心肌病的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环境,让患者提高治愈的信心,此外对于心肌病的患者还应该及时的给予知识宣教,告诉他们怎么做才会更好。

  • 一个群体,不能只看光鲜的外表;也不能只看华丽的过去,医改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群体说自己是受益者,那十年的医改成就,谁——受益了呢?

     

    医生群体无不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那时候大家都单纯淳朴,没有堵门闹事;那时候大家都简单憨厚,没有打砸烧闹;那时候大家都精神高尚,没有拉条幅烧纸钱......这是一个大家都不开心的时代?

     

    然而,改革十年,医生不断的喊收入下降,患者不断的喊医生挣黑心钱,医生不断的喊心身疲惫,患者不断的喊医生毫无医德,医生不断的喊缺人少药,患者不断的喊医德沦丧.....这是一个大家都不满足的时代?

     

    医生有多累?没有从事过医生行业的可能不会有亲身体验,陈大夫不想过多的怨天尤人,好像我也成了医生哭喊的代言人。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医生做手术到底有多累?

     

     

    1.身体疲惫,累是身体的!

     

    做手术是个体力活,一站很长时间,甚至有的手术需要跪着、蹲着、趴着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手术,需要穿着几十斤的铅衣负重手术,一做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陈大夫就有过穿着铅衣从早上八点做到晚上十点的亲身经历。手术下来,全身湿透,连内衣也湿的精透,累,全身酸痛不适,个中滋味,恐怕只有术者才能亲身体会。这个时候,累是身体的。

     

    2.精神紧张,累是思想的!

     

    做手术还是个技术活,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要好,能吃苦耐劳,还需要全神贯注,精神高度紧张,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要求高,而是自己的手下是一条鲜活的人命。就算是再道德沦丧的医生,也不愿意自己的患者死在自己的刀下;就算再毫无底线的医生,也不愿自己的患者在自己的手术中有任何不测;毕竟,看病手术,是自己吃饭看门的家什,还需要这个技术活来养活自己的下半辈子,谁又愿意让别人背后指手画脚的说——这家伙,故意手术台上害死病人?精神紧张,也只有术者才能体会,这个时候,累是思想上的。

     

    3.压力巨大,累是心理的!

     

    君不见医患关系已经坍塌到何种程度?做个手术,医生想的最多的,是如果病人手术台上下不来怎么办?所以,就有了现在的越重越没用人愿意接手的怪现象,就有了“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的奇葩民谣;医生不是需要考虑如何最大努力的救治病人,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个问题,需要反思的,恐怕是这个奇葩的社会和制度。每一个负面的医疗报道的背后,就会有一批不愿意继续冒风险的医生出现,每一场医闹被欢呼被热捧的背后,就会有一批畏惧相同现象出现而不愿前行的医生出现。毕竟,谁愿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谁愿意做手术以后被堵门,被打被骂,被拉条幅,被发网络,被新闻报道?压力巨大,累还是心理上的。

     

     

    啰嗦这么多,可能有人早就忍不住要喷陈大夫了,敬请留言,陈大夫的分量之轻鄙人还能认识得到,只是如果长此以往,可能下一次,陈大夫连出来写都不写了!

     

    累,终将铭刻在逝去的芳华中,在医疗改革的历史上,肯定会留下浓厚的一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国目前儿科医生确实很短缺,很多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使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不想当儿科医生,各中心酸只有自己体会。但是万万没想到,其实相比于儿科医生,麻醉医生缺口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只是关注的人不多而已。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风险高、收入低,这是最直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一台手术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麻醉医生。麻醉是“一人一方”,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耐受性都要考虑进去,麻醉剂量要精确到毫克,甚至微克,麻醉剂量少了,起不到麻醉效果,过量又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但是即使担当着这么重要的使命,收入却是很多行业中的垫底者。以无痛分娩举例,这需要麻醉医生介入,一个孕妇可能需要一天甚至两天才能分娩,麻醉医生需要寸步不离守着,但半身麻醉的收费却很低,且不说麻醉医生的积极性,在人手紧缺的当下,也不能调配麻醉医生做这些。

      


    2.社会缺乏对麻醉医生的理解和认同。很多病人都觉得即使是一台非常复杂、耗时很长的手术,麻醉医生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打上一针的角色而已,若说帮助做了手术,感觉又没有多大份量。但其实仔细一想,真的是这样吗?麻醉医生在给病人麻醉的同时,需要提前精确的计算出使用的麻醉药物的剂量,这既是对专业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将要进行的手术顺利与否、患者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命是否有保障的关键因素。而这一点,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这让麻醉医生找不到职业归属感。

     

    3.职业尊重缺乏,职业倦怠易发,很多病人甚至同是一个医院的临床医生,都不会认为麻醉医生是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而是称呼他们为“麻醉师”,虽然旁观者会觉得这个称呼并无不妥,但是对于麻醉医生而言却是会觉得没意思甚至觉得寒心的。这就是个人价值在这一个行业的体现。

      


    4.工作超负荷,收入来源单一与工作压力大这几点并存极易造成职业倦怠。麻醉医生工作环境单一,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既没有门诊收入,也没法完成一台手术就去休息,经常一整天都在负责连台手术。不少医学毕业生不愿从事麻醉行业,肿瘤科、外科等科室招人时往往“高学历人才挤破头”,而麻醉科招人时门可罗雀。

     

    最后,医护这一行业本身就是需要奉献自己甚至家庭的时间去捍卫和守护的职业,若在付出时间、精力之后,微薄的工资收入海=还不能养家糊口,这不仅是麻醉医生会犹豫的事情,也绝对是所有人都不会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勤勤恳恳的工作,就该获得相应的尊重和社会、职业价值,不然,麻醉医生这个缺口只会越撕越大。略微揣摩一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当麻醉医生吗?

  • 让人不可想象的是,现在的患者,动不动就能去北京上海找到全国最知名的专家,然后去北京挂号困难,还大呼看病难看病贵。殊不知,身边的县医院和卫生院,却几乎门可罗雀。为什么病人越来越愿意去大医院看病呢?尤其是去省里的三甲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医院技术可能更好

     

    大医院设备更好、医护人员学历水平更高、技术也更为先进,而越来越多的病人去大医院,也使得大医院的医生见到的病例更多,发生误诊漏诊的概率也就更小。这可能是很多人更愿意去大医院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大医院仍然可以报销

     

    想一想没有新农合的时候,住院不能报销,让你去大医院动不动花个十几万的,谁敢去啊?现在医保农合的全覆盖,让普通老百姓去大医院看病也可以报销了,这也是很多人去大医院看病的又一个底气。

     

    三、居民健康意识增强

     

    慢性病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了解到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也使得更愿意去大医院寻找更为先进和积极的治疗方法。

     

     

    四、手里的确比原来有钱了

     

    居民手中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很多人对于看病心中有了底气,这得益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增加,手中有钱、心中不慌,这或许是愿意去大医院的又一个原因。

     

    五、医疗能力分布不均

     

    全国各地的发展良莠不齐,医疗技术医疗水平更是如此,虽然三级诊疗不断的执行,但在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和水平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也使得大家更愿意去大医院就诊。

      

    六、医保对于分级诊疗的力度太小

     

    医保对于病人去大医院分流,并没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大医院和小医院看病虽然有报销差距,但最后这些差距很小,也使得很多人并不在意这种微小差别,使得很多人愿意去大医院看病。

     

    七、就医的心理导向

     

    当然很多时候,去大医院看病的选择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表现在很多疾病需要一定的就诊时间窗。但即便如此,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大医院,更愿意选择大医院,认为大医院就是选择了最好的医疗技术,虽然有时候可能并不一定。但大家的这种心理导向,恐怕不是一时半会能改掉的。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

  •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它。很多人虽然都听过脑梗死,但是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其实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这种类型的脑梗死大都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这些动脉斑块并不稳定,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暴饮暴食等的时候,斑块就容易脱落,引起血管的闭塞,进而出现脑细胞的坏死。脑栓塞主要好发于青壮年,它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房颤动,这种类型的心肌梗死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

     

    脑梗死这种疾病是比较危重的,如果抢救不及时,那病人很可能会死亡,即便能够熬过危险期,大多数患者也多有言语不清、不能走路、嘴角歪斜等并发症。于是很多朋友就考虑是否有什么比较好的药物能治好脑梗死。别说在临床上确实存在一种药物对脑梗死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它的价格比较昂贵。为了让大家对脑梗死有更多的认识,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目前治疗脑梗死最贵的药物是阿替普酶:

     

    可能很多患者都被医生告知,脑梗死目前是无法治好的,其实这话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脑梗死是否能治好,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如果脑梗死发病在6个小时以后,那就有可能通过溶栓而把堵塞的脑血管弄通,如果时间太久了,那溶栓的效果不仅不好,而且还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目前来说临床上治疗脑梗死最昂贵的药物就是阿替普酶,一支阿替普酶是50mg,一支的价格在5000左右,当然了不同地区价格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阿替普酶是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和传统的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相比,它的溶栓效果更好,而且出现的风险会小很多。阿替普酶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糖蛋白,它可以直使活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纤溶酶可以分解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栓溶解。纤维蛋白就类似于绳子,把血小板捆绑在一块,如果把纤维蛋白去掉,那血小板也就散开了,血管就通了。

     

    我最早接触阿替普酶的时候是在急诊科轮转,每天都能遇到几个脑梗死患者,一般发病在4.5小时以内,阿替普酶都具有比较良好的效果,我亲眼见到过有患者来的时候说话不清楚、走路不稳,治疗以后都恢复了正常。

     

    脑梗死发病以后的4.5小时以内,可以先按照0.9mg/kg计算用的量,然后先静脉推10%的量,剩余的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完。一般来说,越早使用阿替普酶,其效果就越好,超过了4.5小时,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就不好了。

     

    在药物治疗之中,无疑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超过了治疗的时间窗,那就不能用它了。如果错过了溶栓的机会,在48小时以内可以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但是需要注意溶栓后的24小时以内是不能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的。

     

     

    阿替普酶虽然效果好,但是也有很多限制:

     

    任何药物都不太可能十全十美,阿替普酶也是这样,应用这种药物是有时间限制的,发病6个小时以内是不用这种药物的。

     

    除了时间的限制,溶栓的禁忌症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阿替普酶这种药物是把堵塞的血管溶解开,那也就意味着它有出血的风险,脑出血的危害不亚于脑梗死。

     

    一般来说如果2星期内做过大手术、3个月有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病史、血压>180/100mmHg、主动脉夹层、1周内有不容易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大面积脑梗死等情况,都是禁忌使用阿替普酶的。

     

    脑梗死还有一招就是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那种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脑梗死的面积如果比较大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它的出血风险比较大,所以这种情况下是不能溶栓的。如果脑梗死患者出现了脑疝的情况,也是优先选择手术的,而且需要尽快手术。

     

    脑梗死患者如果发现的早,也可以在6个小时以内进行取栓手术,这种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比较高。不过手术的费用比较高,一般家庭不一定能承受得了。

  • 理解你的感受,可是你想过医生的感受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今天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一直到现在,都觉得有点不高兴,听完以后,各位看官说说大家有啥感受……

     


    昨天门诊,一个患者托我同学来找我,看看到底是不是冠心病!

     

    来了以后问老爷子,老爷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症状!我反问家属那为什么怀疑老爷子是冠心病呢?家人说老爷子脑梗塞后到医院住院,做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所以今天来医院确诊来了……

     

    没有症状,会不会是冠心病呢?当然有可能是,因为冠心病分五型,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无症状型,所以,没有症状,不能排除是冠心病!

     

    但没有症状,对于一个仅仅是心电图怀疑是冠心病的患者来讲,我个人觉得还是不查冠状动脉为好!

     

    其一、查完后没有冠心病,老爷子已经脑梗塞,阿司匹林和他汀也要长期应用!

     

    其二、查完后有冠心病,也需要抗血小板聚集和他汀长期服用!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检查后需要不需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也就是需要不需要支架或者搭桥!

     

    但所有的指南中,对症状的要求都有体现!如果仅仅是为了确认是不是冠心病而造影或者冠脉检查,我觉得指南或者我自己都是不推荐的!我把我的意见告诉家属和老爷子――回去把药吃好就可以了!

     

    但今天,家属又给我打电话!“陈大夫,我们昨天做了个冠脉CT,CT显示有狭窄,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不是说了不需要检查?为啥还要做?”我反问!

     

    “那你万一要是漏诊了怎么办?我们觉得又不差钱!所以找了个其他医生开了个检查!”家属有板有眼,有理有据的反问我……

     

    好吧!从一开始就是持不信任的态度,现在结果出来,我还是秉承我原来的态度――没有症状,不需要处理!只是,我很快就把他的电话拉黑了!

     

     

    因为,对于一个不信任你的人来讲,你做出的所有为他着想的行为,有可能都被其误解为你的水平不行,医德不行,甚至是人品不行……

     

    故事很简单,我觉得他没有必要做检查,但他确认为我对他可能不够重视,或者怕耽误病情!那么接下来我做什么他才能相信呢!信任,是治疗的基础!没有信任,你为什么还要在他那继续看下去呢……

     

  • 前几天,不药博士参加了一帮医学工作者朋友的聚会。大家同属于医药工作者,席间却对生病了吃不吃药的问题展开了一番热烈讨论。

     

    正方:年轻人生个小病,抗一抗,就过去了,不需要吃药。反方:生病了,要及时吃药,才能好的快。不吃药耽误病情。

     

    谁对谁错?

     

    不药博士认为双方都对,但是前提是要针对不同的人,考虑以下因素:

     

    1、 缺乏医学常识的人,建议不要盲目抗病。上述医药工作者都是具备专业医学常识的人,他们很清楚什么情况可以不吃药抗一抗,什么情况必须吃药。而一般的老百姓,没有医生指导,多数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当前症状是哪种疾病,是小病还是程度较重的并,该疾病是否可以拖着不吃药。

     

     

    2、 老人和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小病不治疗就容易拖成大病。发热、头痛、干咳、浑身酸痛,这些感冒的症状,同样也是肺炎的症状,特别是儿童,一旦发展成肺炎,痛苦不说,控制不好,还可能致命。虽然说儿童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但是本着风险与获益的原则,与危及生命相比,还是及时选用儿童可以使用的药物控制疾病为好。

     

    3、 在已经生病的时候,食疗通常起的作用很微弱,或者说只能起辅助的作用。比如风寒感冒了,喝碗姜汤,确实效果不错。风热咳嗽吃点百合,煮个冰糖雪梨,也有很不错的润肺止咳功效。但是这都不能当成药物使用。症状轻微,可以不用药,但是症状明显,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4、不少人可能认为,食疗更安全,如果食疗采用卫生部公布的100多种药食同源食物,在正常量的范围内食用是安全的。但是现在有的人很喜欢用药膳,没有医生的指导,便放一些中药在食物中。因为我们不能充分的了解这些中药的药理及其与其他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这样做很可能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安全风险。

     

     

    不药博士总结如果您能判断就是个头痛脑热,症状轻微,又对食疗有所了解,那么可以不吃药,选择食疗的方式。如果感觉身体不适,程度较重,就请别乱食疗,尽早用药物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老司机的术前谈话:


    1、手术无论大小,均有风险;打个比方:司机除非不上路,上路就可能出交通事故。

     

     

    2、手术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打个比方:司机开车从深圳去广州还是去北京?开的路程越长,风险越大。

     

    3、手术解剖越复杂,风险越大;打个比方:司机是在深圳开还是去戈壁开?越成熟的路况出现交通事故可能性越小。

     

    4、手术医生经验越多,风险越小;打个比方:老司机,经验丰富少犯错、新司机,无知无畏爱出事。但有时你不撞别人,别人撞你。

     

     

    5、手术越复杂,越要去综合大医院;打个比方:司机在复杂路况开车,一个人能力有限,有个技术、后勤团队支援,效果不一样。

     

    6、术前只是告知,具体术中应对;打个比方:司机再胸有成竹,也是上路后逢坑绕道,遇河找桥。

     

    7、术前告知风险,医患是一家;打个比方:司机载客,没有哪个司机愿意自己的车出事。

     

    8、术前要做各种检查,比如一个心脏,要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有的还要造影;打个比方:上路之前,肯定要检查车况,

    心脏就像发动机,彩超是看发动机外壳严不严,心电图是看发动机电路通不通,造影是看发动机管道堵没堵。

     

     

    9、手术出事,不要吵闹,先解决问题;打个比方:司机路上出车祸,听从指挥迅速处理,避免二次打击,以后会有交警评判事故该谁担责。

     

    10、手术需要备血,可能风险;打个比方:司机开车上路,沿途一定要有加油站,没油车就趴窝,油统一供应,司机只管加油。

     

    11、手术可能损伤周围脏器;打个比方:司机上北环大道,周围全是汽车,自己按道行驶,可难免出现磕磕碰碰。

     

    12、手术费用高,不是医生问题;打个比方:司机只管开车,收多少是运输公司的事。

     

    13、术中国产材料和进口材料的区别;打个比方:奥拓和奥迪有区别,但区别越来越小,量力而行,理性消费。

     

    14、术前有风险,但概率低;打个比方:天天报道交通事故,照样很多司机在路上跑呀,如果有条路经常出事,司机肯定不去了。

     

    15、手术病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打个比方:一辆开了15年的汽车,马路上的一个小坑,可能就会让它散架。

     

    16、术前无法确诊,需待术中所见;打个比方:有经验的司机,听发动机就能猜出车型,可明确还是要眼见为实。

     

    17、术后确诊,需要病理切片;打个比方:现在有很多盗版车,外观都差不多,你不拆开看零件,真不知道是李逵还是李鬼。

     

    18、术后需要随访,有复发可能;打个比方:每年都要给车子做保养,要定期年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行驶安全。

     

    19、术后继续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打个比方:司机载你去目的地,以后的路还要自己走。

     

    20、癌症患者,术后需要补充放化疗;打个比方:车子脏了,看见的垃圾用扫帚,看不见的灰尘用水冲。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