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8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 1.144 亿,换句话说就是每14个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更可怕的是,这当中一半以上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看到上面这些数据,你还会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遥远吗?
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生活环境和个人行为有关。我们或许无力改变遗传基因和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些生活习惯。
惯出糖尿病的8个习惯
1、平时吃过多高热、高脂、高糖食物
很多年轻人热衷于烧烤油炸、大鱼大肉、甜食饮料,沉溺于这些高热高脂高糖食品不能自拔,毫无节制的话,久而久之,肚子鼓了,腰圆了,体重也增加了,代谢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后果可能不单单是肥胖这么简单,糖尿病可能也会相伴而来。
2、一坐就是一天
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与缺乏运动有关。
现在大部分都市人,整天上班对着电脑、下班玩着手机,患上了“懒人症”,极少参加户外运动。要清楚,持续太长时间不运动,体重、腰围、体脂、血脂均可能有所增加,而胰岛素敏感性则会下降,导致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3、四高相聚: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都和「代谢综合征」有关,得代谢综合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胰岛素抵抗。
大家都知道,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同时,也有调节血脂、影响血压、调节代谢的功能。出现胰岛素抵抗后,身体对胰岛素发出的信息不敏感了,不听胰岛素指挥了,自然代谢紊乱,血糖、血脂、血压异常,体重还会增加。
所以血脂、血压、尿酸等这些控不好,会大大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4、饮食“精打细算”,只吃精米白面
我们都知道,精制的谷物口感好,从而更受大众的欢迎,但精米白面极易分解吸收,也会迅速升高血糖,从而加重胰岛细胞负担,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5、挑食偏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水果、蔬菜和全麦类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本身不会分解成葡萄糖,而且它还能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平衡血糖的浓度,增加肌肉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一旦每天饮食中膳食纤维不足,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6、吸烟、酗酒,烟酒不离手
烟草种含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物质,会使人精神兴奋,血管收缩,从而让机体处于一个应激状态,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酒精会刺激肝脏,对糖元的存储有影响,对血糖的稳定极为不利,另酒精对降糖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7、彻夜工作,经常熬夜
熬夜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睡眠不足,另外一个是心理应激。这二者都会刺激大脑皮层,使之活跃。大脑皮层的活跃导致下丘脑的交感神经中枢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导致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的升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2型糖尿病长期坚持用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选A或者选B的单选题,而是一个答案不一的开放式问题。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以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治愈,因为胰岛一旦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就好比摔坏的玻璃杯,即便可以重新粘合起来,但总归是有裂痕的,已经不能跟新的玻璃杯去比较了。
也许有人会说那我重新换个玻璃杯,换个胰岛不就行了吗?
确实,目前是有胰岛干细胞移植手术的,但是!这项技术目前并不成熟,而且不同的糖尿病人体质情况也不一样,另外还涉及到经费、愈后等等诸多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一旦确诊糖尿病,基本就意味着,它将终身与你相随,不过虽然胰岛损伤不可逆,但只要调养得当,完全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而治疗糖尿病,最为有用的方法还是“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
回归正题,对于2型糖尿病人来说,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包括了服用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
前面已经说过,糖尿病人吃药还是打胰岛素,其实并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糖尿病的分型、2型糖尿病的病程长短、肝肾功能情况以及病人胰岛功能情况等,然后由医生来决定是服用降糖药物还是打胰岛素。
降糖药物特点:方便、经济、疗效好,胰岛素特点:无肝肾损伤,降血糖效果好,但易引起肥胖、低血糖。
口服降糖药适合人群:
胰岛素适合人群:
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不过,当药物治疗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血糖时,就需要采用药物配合胰岛素进行治疗。当患者血糖明显改善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恢复药物治疗。
所以,具体使用药物治疗还是胰岛素,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实际上,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使用,以便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并防止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
糖尿病尤其是二型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的慢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胰岛损伤加重,血糖更难以控制,控制血糖的方法也要随之调整。
在2型糖尿病刚确诊的时候,会短期采用胰岛素治疗,等到血糖稳定后,一般会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配合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当病程延长,通过原来的治疗方法难以控制血糖,并开始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就需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治疗,所以,具体的治疗方案还是要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糖尿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一个疾病,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我们怎么样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或者是怎么吃可以把糖的值保持在正常水平的范围内呢?
如果糖尿病得病的是我们亲人,那么作为家属应该给他一些什么建议呢?
1. 我们就应该及时的补充蛋白质,那么我们的早餐就可以吃一个鸡蛋,但是糖尿病的患者不建议吃蛋黄,因为一般糖尿病的患者都会兼有胆固醇高所以不建议吃蛋黄;
2.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的饭菜也是要注意的,可以少盐,我们要口味轻一点,可以多吃一些含钾的食物,另外,在炒菜的时候可以少放油。养成减少油和盐的使用;
3. 我们平时的主食习惯的使用白面和大米,但是建议换成五谷杂粮,以荞面,莜面,玉米面为主,也可以混合白面和大米,不建议多吃;
4. 在吃饭的时候要有饮食的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做到定时定量;
5. 我们可以养成每天使用核桃的习惯,每天吃1-2颗为宜;
6. 蔬菜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可以吃大量的蔬菜。例如:白菜,苦瓜,冬瓜,西红柿,生菜,紫菜,菠菜,木耳等含糖量比较低的蔬菜;
7. 豆制品也是每天必须要摄入的食物;
8. 在平时的饮食中可以吃一点瘦肉,但是不建议吃市面的熟食,建议自己回家自己烹饪。
9. 还要控制平时的油脂的摄入量,少吃一点油炸和油煎的食物,花生,肥肉等高油脂类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10. 一些动物的内脏,蛋黄,海鲜类等含有高胆固醇的食物也要尽量的少吃;
11. 我们尽量选择煮,蒸,拌,炖的方式做菜,尽量减少炒菜;
12.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含糖量的食物的摄入,尽量吃一下低糖的食物。
糖尿病其实不是可怕的病症,真正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它可以导致我们视线模糊,足踝肿胀,溃疡不易愈合等。我们作为幸运的人被赋予了生命,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爱护自己,不算是不是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都应该做自身做起,有一个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精神充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膳食习惯,保证我们的饮食健康,最后我们也要有适当的运动,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糖尿病前期指的就是血糖持续介于正常值和糖尿病之间。糖尿病的迷惑性非常大,在病情初期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有些患者的生活都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你发现的不及时,不加以控制,最后很容易会演变成更加严重的糖尿病。
如果患上免疫系统异常的1型糖尿病,体内的ICA、Anti-GAD65、ICA 512抗体会呈现阳性,这一点是和2型的糖尿病完全区别开的重要条件。
至于与怀孕妇女有关的妊娠糖尿病,为了防止和判断疾病的发生,医生一般情况会在怀孕后做一次产检,之后会在第24周和28周时,再次检查孕妇的血糖指数。检测法为空腹血糖值与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如果有超标事宜,则代表患上妊娠糖尿病。
视情况不同,医生会有不同治疗方法。如果是1型的糖尿病,治疗方法目前一般还是长期的体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至于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注射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口服一些药物来辅助治疗,改善病情。
其实只要遵从医师、药师的指示施打,是非常安全的,而且目前的笔型胰岛素针使用上很方便,而且不是很痛,降低病人心理压力。
许多2型糖尿的患者自认为打胰岛素的方式对于病情控制不佳,所以不希望打胰岛素,或者认为打胰岛素属于非常严重和极端的治疗手段,之后吃任何的药物都不起作用,其实这只是病患臆想出来的,都是错误的观念。其实体外注射胰岛素反而是对身体的负担小而且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并非是糖尿病最后一道防线,而是可用于任何病程,医师会依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拟定治疗计划,目的都是在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
胰岛素类似物是一种通过对胰岛素结构的修饰,进而改变胰岛素的生物学和理化特徵,比传统胰岛素更适合人体需求。又称餐时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因为起效时间短,可以在餐前15分钟或是餐后注射。因为降血糖的持续时间也较短,可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不同的是糖尿病药物的服药时机各有不同,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才能稳定控制血糖。
文章首发于 | 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服务号
内分泌科医生往往会告知确诊了糖尿病的患者要定期看眼科,检查一下眼底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和患者年龄的增加,糖尿病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白内障、糖尿病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眼表及眼肌病变、糖尿病葡萄膜炎等诸多眼部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简称「糖网病」,是并发症中最常见和对视力影响较大的眼病,也是老人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
为何称糖网病为视力的「小偷」呢?
在糖网病早期,患者可能只是眼底出现一些微血管瘤或出血点,对于患者影响不明显,患者常常无任何眼部不适,很容易被忽视。
随着病变逐渐加重和持续,微血管瘤会越来越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或玻璃体积血,等患者觉察到视力明显异常前来就医时,往往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错过了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时期,对患者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拖延不治疗,可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直至失明。
据调查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6%,1型糖尿病占9%,有25%的糖尿病人在诊断时已经发生了眼底病变。
糖尿病患者5年内出现视网膜病变者占38%-39%,5-10年为50%-56%,10年以上者为60%-90%,20年以后,几乎100%的糖尿病人都有眼底病变。
不少糖友平时只注意治疗糖尿病,却很少主动去检查眼底,这是错失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如能在早期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及定期做眼底检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通过打激光等手段控得到控制,且早期治疗的费用低,效果也远胜于晚期治疗。
所以,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在加强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同时,还要定期到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眼部检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糖尿病人都爱吃饺子,但是饺子也属于主食,一不小心就容易让餐后血糖升高,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老糖人做饺子的经验,简单易做,营养美味,而且吃后不容易升高血糖!
分享人:糖尿病人赵姐,糖龄8年
今天午餐吃莜面蒸饺,分享给大家。
饺子馅:海参+鸡蛋+韭菜+白菜,配料:发泡海参2个、冰冻海参3个、四个鸡蛋炒碎。
莜面蒸饺的做法:首先用滚烫的水烫面,用筷子把面搅拌均匀后,少微降温,再下手揉面至光滑。莜面皮不能在面板上擀,因为莜面柔韧性差、发脆,只能在手里揉成圆球状,然后压平,再捏成圆皮,方可包馅。
包莜面饺子有讲究,在莜面饺子前后两头留小口,这样在上笼蒸时不易破裂。一般锅开上气8分钟即好!
今天顺便蒸了一些白面烫面饺子。
小菜:凉拌萝卜丝+土豆丝
分享人:糖尿病人老赵,糖龄20年
春节过后,孩子都出去上班了,所以,今天的晚餐,就是我和老伴的二人世界了,咱不能凑合。
有句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就准备包饺子吃了,只是我们在包素馅的、还是肉馅的饺子上有了分歧,老伴愿意吃素馅韭菜鸡蛋虾皮的,而我愿意吃肉馅的,我想着本来就吃不了几个,为啥还要吃素的?
在我的建议下,最后还是包了白菜、香菇、熟肉馅的饺子,饺子包的不大,皮是老伴擀的,挺簿的,我包的馅料大,里面放的蔬菜多,肉较少,很适合糖人食用!
一出锅,饺子包的很完美,一口咬下去,口中汤汁流油,满口留香!看着盘中的饺子,玲珑剔透的感觉,沾着我的腊八醋,吃上腊八蒜,再吃上一口饺子,简直回味无穷!
不过,糖尿病人不能多吃,今天我只是多吃了两个饺子,大概是8个小饺子,因为饺子包的小,主食量并没有增加。
再来上一小碗母鸡汤,3块小鸡肉,总的来说,这顿晚餐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满足!
分享人:糖尿病人龙阿姨,糖龄15年
晚上想要吃得简单点,饺子就是不错的选择,我还炒了一个番薯叶,下午临时和的面,现买的肉,自己手工剁的馅。
我准备了饺子粉,全麦粉,荠菜,大虾仁,瘦肉。
面粉呢,用的是雪花麦芯饺子粉,加上1/3的全麦粉,总共是350克面粉,馅儿呢,是450克的荠菜碎,150克的大虾仁,180克的梅头瘦肉,一起包了70多个,一顿吃了7个左右,其他的速冻了,准备留着下次吃。然后饭后一个小时出来步行,过两个小时,看了下血糖的结果,并没有超标。
很多人每当说到“糖尿病”就谈虎色变,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只“老虎”到底咋样呢?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大多见于30岁以下;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人,大多见于30岁以上。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即三多(多饮、多尿、多食)一少(体重减轻)和血糖高。
注意: 如果化验结果大于以上参考值,但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浆葡萄糖以确认。
症状典型易诊断;多数患者无症状,化验检测是关键,两次异常可诊断。
1)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2)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
3)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是指吃第一口饭计算时间,10分钟之内吃完,2小时后抽血检查。
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参考值,而且有些特殊情况不能诊断糖尿病,例如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不能以此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或衰竭 ,即为人们常常所说的眼睛看不清,甚至看不见,肾脏损害蛋白尿,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以及手足麻木,针刺感等损害,而且糖尿病容易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烂足、截肢等等。
这些都是对身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带来一些麻烦,例如经常监测血糖带来的痛苦,吃东西是需要有讲究,药物要坚持服用,有些注射胰岛素的出门携带不方便等等。确实如此啊!
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相关内容,其中管理人群里包括了辖区内18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有优先覆盖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具体措施;
2)积极签约家庭医生,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 负责式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能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可以为患者做好双向转诊服务,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3)积极参与学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有定期的健康讲座,以及看糖尿病的科普文章等收集相关糖尿病知识,加强自我管理;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条件允许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者两者同时做更有利于避免糖尿病的漏诊。
5)生活干预:
a:合理膳食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供能比的15%-20%,保证优质蛋白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b:适当增加日常活动,减少坐姿时间
运动时间: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微感疲倦,休息后可恢复,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游泳、慢跑等)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进行运动治疗。
c:限盐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有心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控制在5g以内。
d: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厘米)-105
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e:戒烟限酒: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50g 38度白酒,30g 52度白酒)
f:心理平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降糖药物分口服降糖和注射胰岛素两种。用药期间有何注意事项啊?
1)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糖(空腹及餐后),3-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2)及时发现低血糖:例如有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严重时可出现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有条件时可以测一个血糖,如血糖<3.9mmol/L更支持低血糖诊断。
3)药物遵医嘱按时服用,饮食定量定时。
看了这些之后,大家对糖尿病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看待这个病,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情,注意糖尿病饮食原则,坚持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蛋白尿、血脂、血压、体重、腰围等,及时注意药物调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得了这个病也不至于那么可怕吧!
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注意了以上这些事项,他们依然吃的美美的,睡得香香的,活的潇洒自如,延年益寿哦!
生病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过程中都经常遇到的事情,而生病的频率主要跟身体的免疫力,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关,如果免疫力本身就比较强,而且每天三餐规律,按时睡觉,自然就很少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如今我们享受着先进的医疗技术,身体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不用去医院,光靠吃药就能缓解,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就算是当下最先进的医疗手段,也无法彻底治愈,其中高血糖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虽然并不至于威胁生命,但却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一不小心还可能恶化成糖尿病。
其实我们身体出现的大部分难缠疾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都是慢慢积累恶化,因为大部分疾病在出现早期都会有明显的提示信号,如果能够及时察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就很容易将病情控制在最小化,而糖尿病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八成糖尿病跟拖延有关
血糖是血液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只有血糖存在,各部位才能够获得能量以及动力,但是并非血糖含量越高越好,因为血液中糖分太多,就很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自然也就会降低血液的循环速度,而血糖一旦升高,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变化,可是很多人因为工作忙碌经常忽略,所以血糖越来越高,最终导致糖尿病,所以国内目前八成的糖尿病都跟人们的拖延有关。
要想血糖稳定,必须做到2多3少
多喝水
我们体内的血液时刻都在进行着循环,而只有血液循环正常,身体各器官才能够保持活性,而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内水分不足,因为血液粘度高,所以身体需要消耗的水分也就比较多,所以大家平时多喝水,不仅能够稀释血液,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代谢,让血液中的糖分含量逐渐下降。
多运动
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强全身身体素质,缓解多种身体不适,糖尿病也在其中,因为通过运动能够有效的扩张血管,保证血液循环,促进血液中糖分的代谢,同时通过运动还可以增强胰岛活性,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让血糖越来越稳定,但是切记,糖尿病人群一定要控制好运动强度,而且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
少吃甜食
众所周知,甜食虽然并非糖尿病的根源,但却是血糖升高的主因,因为甜食里边含有大量的糖分,一旦摄入体内后,很难被身体消化代谢,转化后很容易形成糖原,然后进入到血管中,不仅导致血糖升高,还会导致血液粘度增加,对血管,心脏以及肾脏等多个部位造成伤害,像雪糕,面包以及碳酸饮料,都属于典型的甜食。
少吃油腻食物
除了甜食以外,油腻类食物也是糖尿病人群需要忌嘴的食物,因为它们里边含有大量的油脂,不仅营养含量低,而且还会导致血管内垃圾越来越多,同时还会导致血脂升高。而油炸类食物的热量也非常高,经常食用会导致大量脂肪堆积,引起过度肥胖,自然也就很容易引起糖尿病。
少熬夜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作息习惯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熬夜加班,工作应酬以及朋友聚会,都会占据大量的睡觉时间,所以也就让很多人养成了熬夜晚睡的习惯,但是熬夜会大大增加各器官的运行负担,自然胰岛的活性也会降低,分泌的胰岛素量会减少,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建议各位尽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糖尿病前期处于一种沉默的状态,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即使你感觉你很正常、健康。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绝大部分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虽然糖尿病前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一旦确诊,它往往会给大多数人当头一棒。 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仍然有能力改变病情。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但不足以被视为糖尿病的阶段。当你的身体无法使用胰岛素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胰岛素通过你的血液将葡萄糖(你的身体用来获取能量的东西)输送到细胞中。对于糖尿病前期,你的身体要么没有制造足够的胰岛素,要么没有正确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前期没有明确的症状,但风险因素包括:
超重:如果你的体重指数高于25,你就被认为超重了。如果你腹部超重,你可能会患上糖尿病前期。
45岁或以上:45岁时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加;65岁以后,你的风险会增加得更多。
家族史:父母、兄弟或姐妹患有2型糖尿病会增加你自己患这种疾病的风险。
缺乏锻炼:每周锻炼少于三次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病史: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生下体重超过9磅的婴儿或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都增加了妇女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前期可以通过简单的血糖测试来诊断。在进行糖尿病前期诊断之前,确认血糖水平很重要,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测试有助于诊断。测试会显示你过去两到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项测试测量你的红细胞中有多少百分比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水平超标与糖尿病并发症有关。
如果你知道你有这种情况,在尝试药物治疗之前,治疗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你可以通过减肥和定期锻炼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根据疾控中心的说法,减掉5%到7%的体重会有所帮助。建议一周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如果你现在采取措施保护你的健康,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治疗和逆转的,如果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肥和变得更加活跃,那么许多糖尿病前期患者将会在五年内患上2型糖尿病。
国庆节去探望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老人家85岁,除了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之外,身体没有别的大碍,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生活巨细都独立完成,极少依赖儿女,我们这些小辈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人的乐观豁达和顽强的自律精神。
就在我们纷纷对老人表现赞叹敬佩之余,老人却一个劲摇头摆手:快别表扬我了!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管不住自己,太贪糖了!记得单位每年发5斤劳保糖,十天半个月就让我拌稀饭、喝糖水给吃光了,夏天几乎每天都得1-2根冰棍,参加个婚礼拿回的喜糖也没几天功夫就吃个净光,这不一口气给自己吃出个糖尿病!
吃糖多真能吃出糖尿病?这个说法其实不止是第一次从这位老人口中听说,身边不少得了糖尿病的朋友也有相同的认识。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导致的。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胰岛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被称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多数情况。由于这些抗体的存在,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有效地分泌胰岛素,1型与遗传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而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周围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即使分泌,也无法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人,胰岛素功能没有问题,它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反,如果用胰岛功能出现障碍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血液中的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所以说,患糖尿病,首先是您的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象正常人一样把吃进去的糖分解利用掉,使糖长期地堆积在血液中而导致的,而并不是因为你猛个劲地吃糖给吃出来的。所以,我的这位邻居大爷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先出现胰岛素功能的障碍,而他并不知道,还毫不节制地吃糖,当然是雪上加霜喽。
过量吃糖与糖尿病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糖也绝对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糖也是产能大户,每克糖能产生4千卡的能量,吃了糖如果不减少其他食物,就必然发胖,造成体脂肪过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过多,就会带来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压、血脂上升等的综合效果,胰岛素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恐怕要加入糖尿病大军了。
而且单纯的游离糖,它除了能量什么都没有,想要代谢分解掉这点糖,还需要很多维生素帮忙,糖多了必然会造成营养素供需的矛盾,多糖实在是对身体无益。如果你一直大量地吃糖,包括白糖、砂糖、红糖、糖块、雪糕、冰淇淋等,先是不知不觉地会发胖,下一步,很有可能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虽然多吃糖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却是千真万确的成立,那就是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少吃、少吃、少吃糖了!那种甜甜香香的糖块、饮料、雪糕等加工类甜品,绝对是糖尿病人的禁区,除了能量,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营养素,而那些没什么甜味、但升糖速度很快的精制米面,比如白米饭、白馒头、白米粥、白面条,还包括粘性较大的糯米饭、黄米饭、粘豆包等,糖尿病要尽量少吃。
另外提醒大家,民间普遍认可的大枣、蜂蜜,升糖指数都非常高,大枣甚至超过了葡萄糖,对需要从大枣中补充维生素C的朋友来说非常适合,但糖尿病人就要敬而远之了。
很多糖友在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的时候就一直纠结: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就得吃药,一吃药是不是就得吃一辈子?就再也不能停了?
因为目前的医学,对于绝大部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没有根治的办法。现有的办法就是通过长期吃药来维持血压和血糖的平衡。
如果不吃药,不去控制血压和血糖,各种各样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就明显增加。
如果不积极尽早的控制血压和血糖,那么就极有可能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心衰、肾衰、截肢等等恶性结果。
但是少数人确实也不用一辈子吃药。对于部分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能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就能控好血糖,那自然不用吃药。
比如发现糖尿病以后,患者意志力坚定,能够低盐低糖低油饮食,能戒烟戒酒,能坚持运动,能控制体重减肥,能避免熬夜等等,健康生活后,血糖就恢复正常了,那自然就不用吃药控制。
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够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大部分病友需要长期吃药或者打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不吃药,这三类情况可能暂时不需吃药。
糖尿病前期
有一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糖友,胰岛功能损伤还不是很严重,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就能够将血糖控制平稳,这样的糖友可以暂时不用吃降糖药。
肥胖的糖友
一部分体重超重或肥胖的糖友,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者通过短期的降糖药物。
比如吃二甲双胍治疗后,体重减轻或者降至正常后,不用降糖药,仅通过管控饮食和坚持运动,血糖就能恢复正常,也可以暂时不再用降糖药。
应激高血糖
还有一部分糖尿病早期,有高糖毒性的糖友,由于高血糖抑制了胰岛细胞的生理功能,暂时无法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的糖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解除高糖毒性,受损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继续发挥降糖作用,胰岛素逐渐减量至停用,仅通过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就能达标的糖友,也可以暂时不再用降糖药物治疗。
其实上面出现的几类情况,在很多糖友在患病过程中也会经历,但在临床上,我们大都在被确诊为糖尿病后,血糖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了,还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一些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及早的监测血糖非常重要,无论是否血糖超标,大家都应该和了解自己身高体重一般,像了解自己的血型一样清楚知道自己的血糖范围,这样离糖尿病和并发症才会越来越远。
对于已经罹患了糖尿病的朋友也不要灰心,按时监测血糖,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饮食还是运动,都要长期坚持,不可私自停药。
因为一些糖友害怕吃药打胰岛素,听信能够根治糖尿病的偏方,或者私自用偏方来替代正规的降糖药。这样往往会让你的血糖失控,并发症爆发,或者因乱用药而出现危险,害了自己。
糖友一定要在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血糖情况听从医嘱指导用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很多患者可以逆转病情,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然而,对于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尽管饮食和运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无法彻底治愈。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在6.1-7.0毫摩尔每升之间,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每升之间,这被称为糖调节受损。在这个阶段,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实现治愈。
然而,当血糖水平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毫摩尔每升,餐后两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11.1毫摩尔每升,同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胰岛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增加日常运动量,并按时服用药物。同时,患者还需要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积极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治疗和康复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那么,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正常后,是否可以停药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其中,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药物治疗可以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治愈。
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正常并不意味着可以停药。这是因为药物治疗只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只有妊娠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在妊娠结束或原发病治愈后,血糖恢复正常后可以停药。而对于初发糖尿病患者,经过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停药,但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变化。
除了药物治疗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在饮食上,要避免摄入高糖分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劳累,同时做好情绪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出汗等症状。为了缓解这些症状,保持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适合夏季的饮食保健知识,并探讨如何通过饮食调节来预防糖尿病。
食物蛋白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两大类。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于谷类、根茎类、干果、坚果等,而动物蛋白则主要来源于鱼虾、禽肉、畜肉、蛋类及牛奶等。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蛋白中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生物利用率较低,过多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不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相比之下,动物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利用率高,营养价值好,尤其是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等动物食品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有利于保护肾脏,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指出,除了饮食调节,药物控制血糖也是预防和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糖尿病肾病一旦确诊,就无法逆转,因此要在早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尿蛋白排出量。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和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选用胰岛素治疗,并按个体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夏季饮食还应注重清淡、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总之,夏季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饮食调节、药物控制血糖、加强锻炼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老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威胁。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35岁-59岁的中年人,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成为生命的危险期。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二区邬英全教授指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吸烟、酗酒、超重肥胖、饮食习惯不好的人,都是易患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生活中要格外注意。
以下是一些预防脑血管病的方法:
1.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血压过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服药。
2. 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容易引发脑梗塞。因此,要积极预防心脏病,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3. 控制血脂
高血脂是导致脑血管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要控制血脂,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运动等方式,降低血脂水平。
4. 注意血糖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要定期检测血糖,并控制饮食,预防糖尿病。
5.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酗酒、超重肥胖、饮食习惯不好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脑血管病的风险。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预防脑血管病,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孕期血糖管理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许多孕妇在餐后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那么,这种升高需要多久才能降下来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孕妇餐后血糖升高的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孕妇餐后散步40分钟到1小时后,血糖水平会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帮助细胞摄取葡萄糖,降低血糖。
除了运动,饮食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孕妇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减缓血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风险。
此外,孕妇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等,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孕妇的血糖升高明显,或者伴有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总之,孕期血糖管理需要孕妇的重视和努力。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孕妇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保障母婴健康。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为了表彰在糖尿病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设立了科学贡献奖。2019年,贾伟平教授凭借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此殊荣。
贾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糖尿病专家,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她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特点,在遗传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遗传机制方面,贾伟平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系列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位点,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流行病学方面,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在诊断与治疗方面,贾伟平教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如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等,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外,贾伟平教授还积极投身临床实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关注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的设立,旨在表彰我国糖尿病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者,鼓励更多医生投身糖尿病科研工作,推动中国糖尿病领域的科研进步与学术繁荣。贾伟平教授的获奖,充分体现了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脑血栓,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一、预防脑血栓的药物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对于老年高危人群,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脑血栓的风险。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相似。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选择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3.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降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二、预防脑血栓的日常保养
1. 饮食:老年人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2. 运动: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等运动方式。
3. 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的持续发展和恶化。
三、预防脑血栓的医院和科室
1.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是负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包括脑血管疾病。
2. 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是负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3. 内分泌科:内分泌科是负责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科室,包括糖尿病。
在众多男科疾病中,勃起功能障碍(ED)是常见的一种,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E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D并非仅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现象,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因素。
首先,心理因素是导致ED的重要原因之一。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会导致一系列生物化学因素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阻碍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进而影响阴茎的血液供应,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同时,性问题的出现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糖尿病也是导致ED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的血管、神经病变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导致ED的发生。此外,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ED的发生率也会更高。
药物治疗也可能导致ED的发生。据研究,约25%的ED患者与临床用药有关。例如,治疗男性脱发的药物或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等,都可能抑制勃起功能,甚至抑制性欲。
此外,长时间骑行也可能增加ED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长时间骑行会导致会阴部受到压迫,进而影响通往阴茎的神经和血管,最终影响血液供应,导致ED。
高血压也是导致ED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不仅会损害血管,导致动脉硬化,影响血液供应,而且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也可能增加ED的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加重,ED的发病率也会呈上升趋势。
最后,神经疾病也是导致ED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神经类疾病都可能引起勃起功能障碍。此外,脊髓水平的其他疾病如脊髓裂、椎间盘突出、脊髓空洞症、脊髓瘤等都可能影响传入和传出神经通路,导致ED。而大脑水平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综合征、外伤等也可能引起勃起功能障碍。
低血糖,作为糖尿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不会直接致命,但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同样令人痛苦不堪。因此,了解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和缓解低血糖症状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低血糖的成因。低血糖主要是由于血糖水平过低,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因此,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以下是一些适合低血糖患者的食物推荐:
1. 虾皮腐竹:虾皮腐竹是一道高蛋白、高纤维的菜品,有助于预防低血糖和高脂血症。制作方法简单,适合作为家常菜肴。
2. 西湖牛肉羹:西湖牛肉羹具有补脾养胃、强筋壮骨的功效,适合低血糖患者每周食用1-2次。
3. 炸五香麻雀:炸五香麻雀具有补中益气、温中散寒的作用,适合低血糖引起的头晕、腰酸冷软等症状。
除了以上食物,低血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如蔬菜、肉类、鱼类等。
2. 多吃水果,少吃精制品或加工品。
3. 避免食用糖分高的水果和果汁。
4.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总之,低血糖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低血糖发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