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黄继斌

小柴胡汤是治感冒,肝病的好方,关键要抓住它本质

小柴胡汤是治感冒,肝病的好方,关键要抓住它本质

用途最广的方子之一

在中医经方中,用途最广泛的方子,一个是桂枝汤,另一个并驾齐驱的方子,或许就是小柴胡汤了。《伤寒杂病论》中用了整整二十二段文字来阐述这个方子,在这本惜字如金的书中,是不多见的,很多经典方子,仅仅只有寥寥几段字来论述。它的用途很广:

 

可用于各种以“寒热往来”为特点的热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肠伤寒;

 

可用于各种以“胸胁苦满”为特点的胸胁疾患,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黄疸,支气管炎,肺炎,气肿;

 

亦可用于各种神经性疾患,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癫痫,失眠;

 

我整理了一下《伤寒杂病论》对小柴胡汤的描述,涉及到的症候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胸中烦,心下悸,心烦,默默不欲饮食,腹中痛,往来寒热,四肢苦烦热,经水适断,头痛等等——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一个方子作用越多,就越难掌握,很容易把它用成万金油,所以必须以简驭繁,掌握它的实质。

 

小柴胡汤的实质

从中医的宏观角度而论,当外邪犯表时,人体会进入战时动员状态,气血的生成为平日的数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也由胃所输出,然后加速供应给肺、心、肾等各脏器,最终投放到战场:正邪交争之处。

 

若是皮肤腠理结实的人,正邪交争于皮部,皮外乃外邪,皮内满满当当是同仇敌忾的胃气,胃气过剩后便产生了郁热,这郁热来得快,往往会是高热——这时所以身体结实的人,如果感冒,就容易出现高热,用麻黄汤类方后,也会好得快。


若是皮肤细嫩,腠理疏松者呢,病邪便会直中肌部,正邪交争于肌,胃气在此汇集,然后扩散,这时也会发热,但因为皮肤腠理是张开的,热象往往不重,但是由于邪已入表,所以,病情会绵长得多,此时当以桂枝汤类方,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现在我们发现了,正邪相争,导致胃气聚集,是超出正常值的“热”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开始思想实验了。

 

假设有什么东西,在表里之间像门一样挡住了气血运行的通道,导致胃气向上不能输注入到心、肺,向外不能输出到肌表——假如这扇门摇摆不定,忽开忽关,患者就会“寒热往来”;假如这扇门闭得紧紧的,胃气就会聚集在那,患者就会“胸胁苦闷”。

你可以将它叫做“膈”,位置大概在胸腔、腹腔之间

我们假设有这么一扇门,导致了表里之间气血的出入不利。在现代解剖学中,有一个“膈”的概念,它是一层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腔与腹窍之间。我们不能把这扇门与“膈”完全雷同,但可以想象这扇门就在那儿。它是气血升、降、出、入的必经之道。

 

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或是外邪进入半表半里,或是患者自身的机体出现了问题,总之这个位置气血的升降出入出现了阻塞,于是患者一系列症状就出来了。

 

或者是气血受阻于此,患者自觉“胸胁苦满”,“胁下痛”,医师触诊发现“季肋下有抵抗感”、“胁下硬”;或是气血时畅,时阻,导致患者“寒热往来”;或是气机升降不利导致的“心烦喜呕”;或者留滞于手足的胃热,因为回流受阻,所致的“四肢苦烦热”——总之病机的关键就在于,“膈”这个部位的气血升降出入不利。

 

其实伤寒论已经对小柴胡汤证的病位,描述得很清楚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伤寒论 第九十七条


所以,“胸胁苦满”是柴胡诸证中最关键之处。

 

理清药明

明白了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小柴胡汤的用药就清楚了。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斤洗、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可以清除“膈”这个部位的“邪热”;人参补气健脾,生姜鼓舞胃气,大枣补益气津,这三味药在这儿起到的是增强“正气”,守护胃气,避免外邪进一步传入的作用;半夏止呕,协同生姜去胃中停饮;柴胡开膈,导气外出,和黄芩一起清除膈热。

 

这个方子起到的是,扶正祛邪,促使气机恢复通畅的作用,体现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道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汗少且关节疼痛该用什么方?

写在前面的话 从现在开始,我准备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是努力将经方医学中治疗风寒湿痹的方案完整地呈现出来。所谓痹证,以中医宏观的视野来看,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停留于肌肉、关节,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肢体肌肉、关节重着,疼痛,酸楚,麻木,渐渐出现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最后损及五脏,人形销骨立。 这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炎,痛风,以及各种四肢疼痛性疾患。这是一类极其顽固的疾病,病因复杂,部分疾病还涉及到了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以治疗上很是棘手,以治疗强制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现在比较靠谱的方法是生物制剂(TNFi),它能拮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骨破坏和关节炎证,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副作用是长期服用容易罹患结核、乙肝等感染性疾病,而且有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当然后面这一点目前的研究尚有争议。 总之西医的疗法是用一个点撬动一个面,而中医的疗法是直接去推动那个面。中医领域,很多人声称他们治疗风湿有独到的,崭新的方法,但是,实际调查下来,真正好转的并不多。 其实在中医治法上,创新是可以的,但首先还是应该先把经方医学中治疗湿痹的方法掌握透彻再说。这是一个完整,严谨,用药之道秩序井然的体系,有大量的病案报道行之有效。当然,与西医疗法相比孰优孰劣,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试验来进行评估,这有待于中医的研究者们努力了。现在让我们从最粗浅,最简单的方剂开始。这是两个神似的方子,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有一些细微区别。 风湿在表,偏于寒者:麻黄加术汤 所谓麻黄加术汤,顾名思义,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再加上白术。白术这个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小剂量燥湿健脾,大剂量利水。麻黄汤这个方子有很强的发汗解表的作用,加上白术后,就兼有祛湿、利水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外感风寒夹湿这样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组成和用法: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温似汗。——《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上面四味药和麻黄汤是一模一样的,剂量也一样。但在后面加是了燥湿利水的白术,所以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风湿相搏。 什么是风湿相搏,就是在体表,风寒和湿邪兼而有之。它的症状就是关节痛而烦,身体有沉重感。麻黄汤证,因为风寒束表的缘故,所以脉象为脉浮紧,但是,麻黄加术汤证,由于体表有时湿邪,湿邪重滞,所以脉多为浮缓,或浮濡,浮软,如果湿邪再重一些,甚至可能出现沉而缓的脉象。 风湿相搏的治法,金匮中说得很清楚,不可大汗,不可用火法,微微发其汗,同时利小便。这时用白术,有两种作用,一,就是前面说的燥湿利水,二,就是有缓麻黄汤发汗之势,使其发汗而不过汗的妙处。 我临床运用下来,这个方子更适合,肌肤腠理致密,结实,汗极少的患者,若肌肤细嫩,或平时就爱流虚汗,自汗,应慎用之。我曾经给一个体虚的关节疼痛患者用了这个方子,她流了一夜的汗,又虚弱又难受。对于这样的患者,用桂枝汤加白术其实更适合一些。 风湿在表,偏于热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薏甘汤的方义和麻黄加术汤比较接近,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 桂枝这味药味甘,辛,温,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的作用。麻黄失去了这位好助手,发汗的力量就变得更缓了,也没有那么热了。 它的组成如下,在这儿我取的是《外台秘要》中的比例和剂量,一般认为,这个剂量更适合急性期,身疼发热甚的患者:薏苡仁半升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三两(炙)、 杏仁二两。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外台秘要 卷第十九》 如果是慢性的风湿痹症,我觉得用金匮中的剂量更好,金匮中使用这个方子,用了煮散法,剂量比较小,适合较长时间服用,这个方法多见于宋代,所以这种方法很可能是宋人的改进: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炒)。四味药,粉碎后,每次用四钱匕(约为4克),舀水一大碗(约为500毫升),煮自十分之七,即可温服之。 薏苡仁这味药,味苦微寒,可祛湿,除痹,排脓,从药性上说,比白术寒一些。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以这个方子就特别适合治疗身体疼痛,发热的风湿证。 《金匮要略》是这样阐述麻杏薏甘汤的功效的:患者周身疼痛,发热,到了日晡则发热甚剧。(解释:日晡,就是申时,即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这是人一天胃气最为旺盛之时。此时邪正斗争甚烈,发热也便加剧。) 这种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经常贪凉,湿从外入。湿邪停于肌表,就会出现身体疼痛,重着;由于湿邪的存在,气血出入被阻,难以回流,滞于体表,就会出现发热。 总的来说,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所面对的病患,病机是差不多的,都是风湿相搏于表,阻滞气机,身体重着疼痛,不同的是,麻黄加术的对手要寒一些,麻杏薏甘汤的对手要热一些。这两个方子,发汗的力量都挺强,如果面对肌肤腠理疏松,肌肤细嫩,平时容易自汗的患者,需要细细斟酌,分清虚实,虚人就不要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5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脉虚浮,手足冷该用什么方子?

关于风湿痹证,我们前面介绍了用于无汗偏热的麻杏薏甘汤,无汗偏寒的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但又表虚自汗的防己黄芪汤,现在我们来认识另外一组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桂枝附子汤系列。桂枝附子汤只比桂枝加附子汤少一味药。所以,我们应该先来熟悉桂枝加附子汤。 看到桂枝,就知道这个方证对应的就是“有汗”,患者不仅仅有汗,而且汗流得还很厉害,伤寒论第九条形容它就是:“发汗,遂漏不止。”患者特别怕风,怕寒,由于津液流失太过,体液丧失,所以会出现解小便困难,四肢拘挛,难以屈伸。 其实这个方子对应的,就是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的,表阳虚的症状,表阳虚的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汗遂漏不止,一个是喜卧困倦,一个是脉虚浮或者脉微细,见到其中之一,就要往这方面考虑。 我最近治疗了一个患者,他也是感冒之后七八日,输了一段时间抗生素,无咳嗽无痰了,自述出汗不停,头晕头紧,全身冰冷,呼吸乏力,右背,关节痛甚。我一看,这就是典型的表阳虚证啊。 遂投一方:桂枝12克、 芍药12克 、炙甘草12克、 生姜12克 、大枣12枚、 制附子12克、加葛根20克。中药三付,附子先煎半个小时,2000毫升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三天之后,患者反馈汗少了,颈背关节不痛了,有一种周身轻松的感觉,精神睡眠也好了,就是口略干。我就想,这就是方证对应了,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玉竹30克,叮嘱患者巩固服用。我这个方就是蝇量级的桂枝加附子汤(再加葛根以滋润项背部的肌肉)。 而桂枝附子汤就是从桂枝加附子汤减去“白芍”。大家知道,白芍这味药,苦,酸,微寒,能敛阴止汗,缓急止痛。将白芍减去后,此方温通经脉,补火助阳的力量就更强了,湿邪最怕阳气,此方最适祛风除湿,让我们看看这个方子的风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四两 (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时候,患者周身关节疼痛,重,所以,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这是在和少阳证,阳明证相鉴别,说明依然属于表阴证,病尚未传里;脉浮虚而涩,脉浮则说明表证未去,脉涩说明经脉流动不畅;这是一个典型的风湿在表兼表阳虚,风邪>湿邪的症候。 遂用甘草,大枣守护胃气;生姜鼓舞胃气,推动胃气向肌表输注;桂枝温经通络;附子振奋一身之阳气。 这儿有一个加减之法。如果患者不仅恶寒,湿气更重,湿邪>风邪,患者身重,身痛而四肢浮肿,则需加用白术以利水消肿,皮间有风水结肿,则重用白术,让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之未得除,是经方的一个重要规律: 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炙)、 大枣十二枚。煎法同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第174条在解释这一规律时,加了一句话,“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这一句话各家注解不一,不是很容易理解。去桂可以理解。小便多,最伤津液,不可大发汗,不能重用桂枝。 因为白术本来就有燥湿利水的功效,如果大便硬,小便自利,为什么还要加白术呢?大概是因为此时的小便自利是膀胱机能衰退,膀胱括约肌松弛引起的,而白术,附子合用,有健脾益气,振奋阳气,恢复脏器功能的效果。这儿就涉及到了一个部分中医能够双向调节的问题,白术既能治疗小便不利,又能解除小便自利,其实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把脏器的功能往正常的方向拔动,中医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5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女性体质寒凉,易产生经期疼痛,什么食物能调理?

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每个月的“那几天”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如果脾气暴躁、脸上爆痘这些现象还可以忍一忍,那么痛经应该是大多数女生绝对不能忍的一项了。曾有网友形象地描述过痛经的感觉——像是一把电钻在钻自己的子宫。这样痛苦的痛经都是女生体内的寒气所导致。而想将寒气排出体外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调理过程。 首先,需要找出体内出现寒气的原因,究竟是哪些行为习惯使大家的身体内积攒了寒气呢?罪魁祸首便是朋友们经常食用的例如冰砖、冷饮等寒凉食物。在炎炎烈日下,如果能吃上一口还冒血凉气的冰砖,喝上一口刚刚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饮料,真的如同广告中说的一样“透心凉,心飞扬”。但是,这些凉气会顺着肠胃一直到达人体内,囤积于人们的身体中。 其次,很多中医大家也曾提出,输液也会使人体逐渐变成寒性体质。相信不少朋友都输过液,输液就是把本身不属于人体内的药液通过针管输入体内,而这些药液比人体内血液的温度更低,输入体内无疑会带来寒气。但是这种说法目前还未得到科学的考证。尽管如此,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挡一部分轻微疾病,大家也无需稍有病症就去寻求打针、输液等方式。 当然,除了避免以上所说的行为习惯以外,还可以通过食补来祛除寒气。榴莲就是在暖宫驱寒方面非常有疗效的一种水果。榴莲在泰国被称为水果之王,就是因为它不仅软糯香甜,而且还是一种补品。刚刚生育完的产妇多吃榴莲可以保宫护宫。而它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对于痛经的女性朋友来说,恰恰可以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经常被人们作为调味品的姜也具有治疗痛经的作用。姜在驱寒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是众所周知,很多女生也常在经期服用姜丝红糖水来缓解痛经。并且,被称为“女性之友”的红酒也有此作用。正所谓“不通则痛,不痛则通”,痛经也是因为有淤血凝集在子宫处,而红酒可以疏通脉络,通经止痛。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4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