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延胡索,简称延胡,始载于《开宝本草》,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后因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至清代避康熙(玄烨)讳,又改玄为元,故又有元胡索及元胡之称。本品味辛、苦,性温,入肝、脾、心经,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能,在临床上可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如胸痹心痛、胃痛、月经不调、癥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等等。其既可煎服,又可研末服,多使用醋制品以增强止痛药效。
由于其止痛作用优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故深得古今医家之喜爱。《本草纲目》言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求真》:“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往往独行功多。”《本草汇言》:“凡用之行血,酒制则行;用之止血,醋制则止;用之破血,非生用不可;用之调血,非炒用不神。随病制宜,应用无穷者也”。
在临床上,各医家也是灵活妙用,每每取得神效,无不应验。如治胸痹心痛,配伍瓜蒌、薤白、丹参、川芎;治胃痛,配伍白术、枳实、白芍等;治妇女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配当归、红花、香附等;治寒疝腹痛,配小茴香、吴茱萸等;治跌打损伤,配乳香、没药;治风湿痹痛,配秦艽、桂枝等。若偏气滞者,配香附、木香;偏血瘀者,配丹参、五灵脂;偏寒者,配桂枝、高良姜;偏热者,配栀子、川楝子。
另据现代临床报道,用元胡10g,白花蛇舌草50g水煎取汁服用治疗浅表性胃炎,疗效甚佳。将醋制元胡、广木香、郁金各等分,共研细末,温开水送服,15g/次,3次/日,治疗腰部、胸背部及四肢急性挫伤,效果满意。
对于内外上下气血不宣之病,非此药不可除也,其通滞散结,主一切疼痛诸证,实乃止痛神药。
(附:延胡索是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30厘米。块茎圆球形,直径(0.5-)1-2.5厘米,质黄。茎直立,常分枝,基部以上具1鳞片,有时具2鳞片,通常具3-4枚茎生叶,鳞片和下部茎生叶常具腋生块茎。总状花序疏生5-15花。苞片披针形或狭卵圆形,全缘,有时下部的稍分裂,长约8毫米。花梗花期长约1厘米,果期长约2厘米。花紫红色。萼片小,早落。外花瓣宽展,具齿,顶端微凹,具短尖。蒴果线形,长2-2.8厘米,具1列种子。)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三七又称“金不换”,药效卓越
三七在古书中被称为“金不换”,这足以说明其疗效卓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于三七止血活血也早有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了三七有良好的止血、活血双相调节作用,与我们常说“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相符合,同时还有一定的补血作用,可以促进血液中血细胞的再生。
三七是五加科三七的根,性甘、微苦,温。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临床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打肿痛等,为止血、疗伤的要药。不仅可以内服还能外用,内服药方法多为研末冲服,故临床常用剂型为三七粉。
但三七粉并不能替代西药进行降压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三七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三七不仅在血液系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对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物质代谢系统,以及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多方面具有生理活性。
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可以扩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于冠心病有很好的疗效。目前有药理实验研究认为,三七有扩血管、降血压的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诸多研究证明三七对于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有一定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此类研究并未进行临床试验,仅仅是细胞和动物试验,到底实验是否真实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并没有可靠证据能证明三七能够直接代替西药来降压!
根据《内科学》教材、欧美以及中国的相关指南可以给出答案:原发性高血压病(就是我们讨论的这种、最常见的“高血压”)几乎都不能根治,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而降压药物中并未提价三七粉或其它三七产品。
注意,由于高血压病患者人数众多,很多推销人员看中了这一块市场,他们对高血压侃侃而谈,宣称三七等中药能根治血压,这里特别要来辟谣!警惕那些说治高血压吃三七的人!高血压病的朋友们其实不必担心焦虑,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的疾病,我们如果能坚持吃药,同时注重运动、减肥、戒烟、低盐低脂饮食……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
三七粉是药不是保健品,服用需要注意5点
三七虽有多方面的疗效,但是并非“神药”,再好的药材也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不是像保健品那样人人都能用。除了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用药,还有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1. 三七不宜与蚕豆、鱼类以及冷酸食物一起食用,因为会影响三七的吸收,是功效减弱。
2. 感冒的人不宜服用三七。
3. 三七不宜吃太多,每天6-9克,分次食用。
4. 女性朋友月经期间不宜食用三七粉,因为三七有活血的功效,会导致月经量的增多。
5. 怀孕期间不宜服用三七粉。
现在的年轻人,单位聚会,朋友聚餐,同学聚会,亲戚聚餐等等,经常胡吃海喝,胃肠处在高负荷状态下。高油脂、高蛋白加之烟酒,且晚餐又是聚会最多选择时段……很多人临近过年这几天便会出现上腹痛、胃胀、嗳腐、吞酸、烧心、不消化、便秘等不适,其实就是饮食不节倒致脾胃失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十分重要。脾气主升清,也就是把营养物质运化后输布周身;胃气主降浊,把剩余浊气下降排出。脾胃失调后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使中焦混沌、淤滞,从而出现上面提到的不适。
夜间人们都要休息,胃肠也要休息,如果饱食、饮酒和吸烟后睡觉就容易宿食停滞胃肠,给我们本就超负荷的脾胃增加负担,恶性循环,脾胃就会罢工出状况。
那么怎么办呢?
首先是管住嘴,减轻脾胃前负荷,减少高脂肪及精蛋白摄入。其次可以用被封为三仙的三味中药来和解治疗,即山楂、六神曲和麦芽。
山楂酸甘,微温,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尤善消肉食,此外山楂还能化浊降脂,对高脂血症,冠心病,体胖乏力患者效优,也是减肥要药。
六神曲是由面粉或麸皮与杏仁泥、赤小豆,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搅匀,放入筐内,覆以麻叶,保温发酵一周,长出白霉衣时取出,切成小块,晒干即成。性甘,辛,温,能消食和冒,尤善消宿食。相当于现在最火的益生菌大集合,对维护人体肠道菌群的丰富多样性有很大帮助,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具有很大的作用。
大麦用水侵泡后,维持适当温度及湿度,让它发芽,芽长约0.5厘米时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或炒用入药,即是麦芽。麦芽味甘,平,能消食行气,健脾开胃,回乳消胀,《本草纲目》:“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并且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三仙中山楂消肉食,六神曲消宿积,麦芽消米面诸果,合用可用各种食积,达到“全覆盖”。所以最近若应酬较多不访试试三仙各15克酌加陈皮10克煎汤口服,缓解胃胀、胃痛、不消化。
速效救心丸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或者心脏不好的人来说都十分熟悉。速效救心丸主要用于祛瘀止痛、行气活血,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从而起到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所以常被认为是能够快速治疗心绞痛患者的救命药,也是很多冠心病患者家庭常备的一种药。
有学者进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采用用单盲随机对照,速效救心丸治疗组430例,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70例,观察两组对心绞痛速效止痛时间,量效,证效关系及中效治疗作用。结果发现两者在起效时间,心电图改善,心绞痛改善,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很多人都认为,速效救心丸作为缓解心绞痛的中成药,就没什么副作用!事实上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的药物包括中成药,多少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只是发生率高低的问题。近日,国家药监局就发布了速效救心丸相关的公告,对其说明书的“不良反应”“警示语”“注意事项”和“禁忌”统一进行修订。
速效救心丸说明书修改了哪些部分?
国家药监局要求,修订说明书应该按照相应说明书修订要求进行。此前的速效救心丸说明书中并没有任何警示语,其中,禁忌项和不良反应都为“尚不明确”。由于速效救心丸具有行气活血作用,孕妇应用此药物就会增大先兆性流产的几率。
因此,此次修订说明书要求显示,说明书中应增加一项警示语—孕妇禁用;在不良反应这一方面,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也显示,该药品可见头痛、头晕、口干、恶心、呕吐、乏力、瘙痒、皮疹、潮红、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不良反应项应该由尚不明确增加上述这些不良反应;同时,禁忌项应由尚不明确增加—对该品或者所含的成份过敏者禁用以及孕妇禁用。
心绞痛心梗急救时该如何选药?
心绞痛发作通常是指当心脏动脉血管出现严重狭窄时,然后在一些刺激因素下,比如暴饮暴食、运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胸痛、心前区疼痛等不适症状。心绞痛常会诱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猝死。
目前,对于治疗心绞痛来说,最有效的药物就是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一种常见的西药,见效速度快,并含有一些挥发成分。因此,心绞痛心梗急性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要在最短时间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基本上能缓解大约93%的心绞痛患者。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比如颅内压增高、青光眼、严重贫血患者。对于会出现低血压的心梗患者来说,也不适合含服硝酸甘油。另外,如果没有硝酸甘油或者有禁忌症无法使用硝酸甘油时,可以使用速效救心丸或者复方丹参滴丸,但用时也一定要注意这些药物的禁忌,不能盲目用药!
结语
总之,速效救心丸作为心血管经典中成药,如果病情需要,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但客观比较其和硝酸甘油的效果,还是稍逊一筹。同时,我们没有必要宣传中成没有什么副作用,当然,也没有必要刻意夸大药物的副作用,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寒主收引”。寒冷的环境可以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让在体表的气血瘀滞不通,进而出现气滞血瘀的疼痛症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看看民国中医张锡纯先生是如何用一张自创的小方子来治疗这种气滞血瘀的。
在说这张方子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张锡纯先生当初创制这张方子的初衷,正是因为这位患者,才有了这张流传至今的活血化瘀效方。
沈阳的冬天很冷,尤其是在民国时期。那时候的冬天更是寒冷。话说本案的主人公高某某,50多岁的年纪。平时身子骨就比较弱。有一天到邻村看个朋友,这朋友也非常够意思,设宴款待,俩人不知道多久没见面了,反正是一聊聊了一个通宵。
当时正是冬天,早上天亮了以后呀,这位高先生就起身告辞。大早上的天气特别冷,冒着风寒往家走。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觉得两腿酸麻,并且还出汗。突然就走不动了。没办法,就地坐着歇会吧。然后就坐在冰凉的路边歇了一会,起来慢慢活动活动,又能走了。然就就这样回了家。
到了家以后呀,就开始觉得这两个腿疼。东北那时候治疗风湿的土办法也很多,直接拿来一块砖放在炉子上烤烤,烤热了以后就拿这块砖放在腿上热疗。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热转放上来之后,这位高先生疼的更厉害了。原本这位老高同志也懂一些医术,于是就给自己调配了几张发汗的药,想着把体内的风寒邪气给表散出去。但事情的发展又出乎了他的预料。这个发汗药吃下去,不但腿疼没有减轻。反而给他燥热的吐血了,大便也拉不出来了。
后来请了张锡纯给瞧病,张锡纯看到这位高姓患者躺在床上,腿是屈起来的。就让他家人试着把他的腿拖起来,这一托可好,把这老高疼的是又哭又唱,凄惨无比。
张锡纯给诊断了一遍,看这脉是弦细的,而且跳的还有点快。于是赶过来思考这个病,他就琢磨。
为啥他自己用了热砖熨烫之后,疼的厉害了呢?
这应该是热砖把寒气逼的往体内钻。
吃了发汗药加重疼痛又是啥问题呢?
这个呀,主要是因为发汗药只能散肌肉里的寒气,但是散不了骨头里的寒气。而且,出汗多了伤气血,气血一旦不足,那他肯定疼的更厉害。
琢磨了半天,张锡纯给用了一张方子,没错,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活络效灵丹。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用药,很快患者的腿疼就好了。
活络效灵丹虽然只有4味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但却是很经典的1张小方子,我们千万别小瞧了这四味药。组合起来却有大作用。
既能够行气活血,治疗上肢和下肢疼痛,以及脏腑内部因气滞血瘀导致的症瘕积聚。还能治疗外在的疮疡。做到这些的核心功效,就是活血化瘀,并且还带散结的作用。所以即便是气滞血瘀日久成瘤,此方也可对证用之。
最后,针对这张小方子的使用,我们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疼痛,减化裁或者单独用,也可以合在其它的方子里配合使用。药证相符,则气血行而疼痛减。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疮”、“蛇盘疮”、“缠腰火丹”等,疼起来非常厉害。西医认为,这个病是水痘病毒通过人体的口腔黏膜或者鼻黏膜,病毒先附着在黏膜表面,然后逐步的渗透到体内。之后沿着肋间神经游走,所以我们能看到,得了蛇串疮之后,会沿着肋间神经的走向起疱疹。
很多人经过治疗,疱疹控制住以后,还会后遗神经痛,这个神经痛可长可短,短则一周,长的话可以疼好几年。很多人深受其苦。
现在我们治疗带状疱疹的手段有很多,西医的抗病毒治疗,中医的清热解毒疗法;有内服,也有外用的。虽然如此,但是疗效仍不尽如人意。
这张方子是在邹孟城的书里读到的。邹孟城说这方子也不是我发明的,我是从明朝医书《医旨绪余》里悟出来的。为什么说邹孟城悟出来的呢?
因为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则医案,主人公是孙一奎的弟弟,突然左侧胁肋部疼痛,疼的地方发红,有碗口那么大。并且在这顶上还有三五个小水泡。当时孙一奎还在学医,碰到这种事自己也不敢下药,连夜就请来大夫给他弟弟治病。
大夫来了诊断为肝经郁热,用了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这样清肝泻火的药。没成想当晚疼痛加重,第二天早上皮肤上红的地方变大了,从碗口大小变成了盘口大小。小水痘从三五颗变成了三十多个。
孙一奎又给大夫请来了,大夫就让孙一奎给准备上白矾,用水调了敷在疱疹上。内服的方子在前边的基础上加了青黛和龙胆草,增强清肝泻火的力量。
没想到这这方子吃下去,孙弟弟的疼痛又加重了,第二天看到皮肤上,半个身子都红了。水泡从30个变成了几百个。病的已经非常严重了,孙一奎就赶紧去请他的老师黄古潭先生出手。
黄老师看了病情和孙弟弟的用药经过,说这是燥郁而非火郁。于是就用了一张仅有3味药的小方子。孙弟弟吃了以后呢,当晚没疼,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皮肤红的范围、水泡和疼痛都好多了。
这方子被邹孟城记住了,邹大夫用这个方子治了很多带状疱疹的患者,很多人症状都比较重,用上之后症状都有很大的改善。因为孙一奎也没给这方子起名,所以到邹孟城这就给这方子暂定了一个名字,叫“瓜蒌草红汤”。
了解这张方子以后,也曾经给一位带状疱疹的朋友用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恢复的差不多了。
回头再来看这张方子,从郁论治带状疱疹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在这个基础上,能细微的区分是燥郁还是热郁,这就非常能体现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使用这张方子还需要注意药物剂量的配比,瓜蒌的量不能少,红花和甘草的量不能多。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读中医经典多年,颇有心得,每每与中医大夫讨论验方,虽然显露身手的机会不多,但往往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当时科里收住一病人,男性,五十多岁,因四肢末端疼痛住院。该患者从心内科转科而来,已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转科后查风湿性疾病相关指标均正常,唯有CRP和血沉明显升高。患者疼痛的特点是白天正常,夜间子时开始发病,而四肢远端皮温,肤色均正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不予以治疗,天亮后可自发缓解。
反复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未能与西医诊断的任何一个疾病相符合,类风湿,风湿性多肌痛,反应性关节炎…均不相符,而即使应用糖皮质激素,曲马多(编辑按:止疼药)等药物仍罔效。
迁延至约三周,患者及其家属焦灼万分。而作为医生这边而言,患者配合做各种检查,而耗资两万余元,竟然不知道是何病,甚至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烦恼异常。晨起交班,主任问计当如何是好,众皆默然。最后领导发话,让我去看下,于是领命而去。
问诊持续约十分钟,秉承一个理念,病皆有缘由,特别是新发的疾病,我于是详细问了发病由来的生活情况,患者自谓当时已是冬日天寒,徒手驾驶三轮车去集市,来回过程觉寒冷异常,自此发病,几乎夜夜不息;再问有无好转之时,答曰有,自发病以来只有一晚上未疼痛,再问当时是何种情况,答曰因当时有发热,体温达38.5摄氏度以上,值班医生遂给予吲哚美辛栓(编辑按:退烧药)1/3粒肛塞,结果大汗淋漓,衣服被单尽湿,当晚未发疼痛,但第二日夜又恢复原状,疼痛依旧。
病史问诊清楚,其实当时胸中已有丘壑,缘于当时正在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越看越与一段经文所述病情相似,且患者伤于寒病因明确,并已有实验验证,虽然药症并不十分相符,用镇痛消炎药大汗淋漓后后疼痛明显减轻,于是就恍悟该用麻黄汤,先开三剂试用:
就五种药物,麻黄,桂枝,甘草,白术,杏仁,开三天量,嘱其按时服用。
翌日晨,问患者感觉如何,答曰似乎有好转,再问有何好转,答曰似乎发病的时间有延迟,原来子时必疼痛发作,而今丑时后才发作且疼痛程度似有减轻,遂嘱其继续应用,隔日晨再问,答曰药太好了,疼痛明显减轻且下肢疼痛已消失,唯余上肢疼痛且疼痛已经明显减轻,能耐受,不影响睡眠,再一日,已霍然痊愈。随后患者出院两月后电话随诊曰:已痊愈,未再发。
遂在科室内名声鹊起,传为佳话。
细思整个治疗过程,真的可谓是效如柎鼓,而其思路却是来源于约1600年前的东汉末年,按仲景方书所云,是为病因--伤寒,病位--太阳表证,病机--虽发病约3周,病情并未六经传变,仍在太阳经,脉浮紧,患者药后发热,微微汗出,再观仲景书云,药后应微微汗出而解,不可大汗淋漓,若药后不出汗,应予热粥做引。
推而广之,全国又该有多少这样的病例,又有几例能完美解决,即使动用所有的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又岂能窥得疾病之一二,而这在仲景书中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稀松平常的一方。
中医西医孰高孰低,无需多言,再读仲景书,可叹仲景书字字珠玑,全书一百余方,若能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则虽不敢说包治百病,但至少所见之大部分疾病均可治愈,可叹当今又有几人读仲景书,又有几人能娴熟应用,更遑论有几人相信老祖先的智慧,继承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发扬了,中西医结合更是一句空话。可叹,可悲!
编辑团队按:
该患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异常,却又未符合任何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时医患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本例中的不被疼痛困扰,当西医方法已经无效而且花费高昂的时候,张大夫勇于果断采用补充与替代疗法——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一、乌贼骨与浙贝的现代用药史
乌贝散是中药中比较成熟的组方之一。
对它的研究、观察、纪录其实已经很多了,最早记录它的文章应该是1960年的《消化性溃疡有效方剂——复方乌贝散》,文章发表在《云南医药》1960年的第1期上,最近的研究则是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赞助的一个项目,四逆香苏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研究,文章发表在《陕西中医》 2019年的第9期上。
总的来说,这个方剂在临床上被使用、观察、研究了59年,我搜索了一下这59年的历史,截止目前没有发现有显著的不良反应,是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方剂。
在这个方剂中,所谓“乌”,就是乌贼骨。乌贼骨又叫海螵蛸,是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内壳。乌贼骨中含有碳酸钙,能够中和胃酸,能够改变胃内容物的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面愈合。
在中医中,乌贼骨咸,涩,温,属于收涩类中药,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涩精止带,收湿敛疮的功效。
将乌贼骨打成极细粉,乌贝散就制作成功大半了,这时还要加上一些浙贝母。
浙贝母,苦,寒,是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作用,一般来说,纯用收涩药,有敛邪之虞,加上浙贝母后,恰好可以化解这个弊端,以免闭门留寇。
虽然川贝粉,有很强的制酸止痛散结的作用,但是,其制酸作用,远远不能与西药质子泵抑制剂相提并论。
不过,制酸止痛,也并非力度越强越好,就有一些文献提示,质子泵抑制剂虽然可以强而持久地使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但代价则是胃分泌胃酸的功能的萎缩——很早就有医学研究者怀疑胃酸抑制会增加萎缩性胃炎,增加获胃癌的风险,但是使用弱一些的制酸剂例如雷尼替丁却少有这样的风险。
由此可见,乌贝散虽然是比较弱的制酸剂,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特别是在和三大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合用的时候,能大幅度提高根除HP的概率,促进溃疡愈合。
二、使用乌贼骨类方剂的注意事项
乌贼骨与浙贝这个组合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比较好地与其他经典方剂配合,经常与半夏泻心汤,四逆散,黄连温胆汤,左金丸配合,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证,肝脾不和,脾胃湿热,脾胃郁热而伴有反酸、烧心、胃痛者。使用乌贝散打粉越细越好,如果太过粗粝,脾胃不容易吸收。
使用乌贝散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就是便秘,一般来说,轻的,可以加一些火麻仁,重的可以配伍少量熟大黄,大黄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对于脾胃的推陈致新,颇有裨益。
心情烦躁者,可以配合珍珠母,生甘草,定惊,安神,缓急。
对于胃部灼烧感严重者,多与大剂量的蒲公英,连翘相伍。
对于伴有腹胀者,多会加上理气消滞的紫苏,紫苏梗。
总之使用这类乌贼骨与浙贝这类中药,需要注意灵通二字,不能仅仅见酸止酸,见痛止痛,应佐以理气和胃之品,做到收涩而不呆滞,以最终恢复胃气的正常升降为目标。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偏于郁热,症状比较急者,应选“四逆散”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胁胀与胁痛是不同的。
胁下胀满,胸胁苦满,这是胁胀,适宜于用小柴胡汤(偏实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偏虚者),大柴胡汤(胸胁苦满,且伴有便秘,燥屎者)——在这儿胀满是主症。而胁痛,则可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怒时尤甚,经常叹息,适宜于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减——在这儿痛是主症。
《伤寒论》是这样描述这个方证的: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儿没有一句是描述“苦满”的,但是“腹中痛”却被放到了很关键的位置。
四逆散很简单,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味中药所组成。
此为降逆行气止痛的主方,当胃脘痛甚时,应当用赤芍,赤芍清热通达的力量要比味酸性敛的白芍强很多。
川赤芍
伴有大便秘结者,可酌情添加莱菔子,生白术;嗳气频繁者,可加丁香,柿蒂以降气;日久郁热者,可见蒲公英;燥热伤阴,舌红少苔者可配石斛,麦冬,知母;有急痛者,可加木香。
总的来说,胁痛偏于郁热者,偏于急性发作者,偏于气机郁滞者,均可用四逆散加减,但是,偏寒,偏虚,处于慢性期者除外。
枳实
二、偏于虚寒,处于慢性期者,宜选“延年半夏方”
上面聊了中医治疗胁痛的经方四逆散。四逆散主要针对偏于急性发作的,以郁热为主的胁痛证型。今天要介绍的经典方,则主要应对处于慢性期的,偏虚,偏寒的胁痛证型。这个经典方叫“延年半夏方”。
“延年半夏方”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方》。这个方子以“从胃脘到季肋区到肩背部这一线疼痛”为目标,“伴有体力衰弱,腹力弱”也是这个方证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患者经常会出现手足冷,脉象偏于弦细。
此方由半夏,槟榔,桔梗,枳实,前胡,鳖甲,人参,吴茱萸,生姜所组成。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其中的槟榔一般只用到3-6克之间,吴茱萸用到0.5-3克之间。
此方中,人参培植元气,生姜鼓舞胃气;前胡,半夏祛痰消痞;鳖甲解痉散结,槟榔疏肝行气,两药共畅肝气;桔梗,枳实一升,一降,两物同调胃气;再用吴茱萸散寒止痛。
散寒止痛的吴茱萸,一般建议小剂量使用
简单来说就是:
补益、鼓舞胃气:人参,生姜。
调畅气机:鳖甲,槟榔,桔梗,枳实;
祛痰消痞:前胡,半夏;
散寒止痛:吴茱萸。
此方在顺气、化痰、消痞、止痛的同时,亦有培植元气,鼓舞胃气之品,尤其适合体力衰弱,舌苔白腻,肝胃不和,气郁痰停,胃脘胁肋窜痛者。伴有胁胀者,再添柴胡,效果更佳。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表现为簇状丛集样水泡,呈带状分布,一般长在身体的一侧,不会超过前后正中线,中医称作“蛇串疮”“蛇盘疮”“缠腰火丹”“缠腰龙”等。
中老年患者治疗不彻底,或是不治疗,常常会留下后遗神经疼,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与烦恼。临床上治疗也是比较困难的。我曾经见过一例37年为治好的患者,在北京上海各大医院都治疗过,就是没治好。
我在临床上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疗效还不错。在这里分享出来供广大皮肤科工作者讨论和广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患者借鉴。不足之处请大家踊跃留言。
褚氏,女,55岁,1月前曾患带状疱疹,现在带状疱疹的水泡已经好了,留下褐色的色素沉着,经常感到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
在外治疗未见效果,所以来本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患者舌质紫暗,舌体瘦,两侧有红点,舌苔黄,脉弦涩,辩证为气阴两虚,余毒未清,兼有血瘀。
治以益气养阴,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用方为自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方加减。
白芍30g 炙甘草15g 百合20g 玄参15g
当归15g 地黄20g 炒僵蚕12g 丹参15g
太子参20g 蝉蜕9g 炒鸡内金15g 蜈蚣2条
板蓝根20g
7副 每日一剂 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大黄蛰虫丸 每次一丸,每天两次
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每次一粒,每天两次。
疼痛较前减轻,脉少数,舌质紫暗。原方加清热凉血药,以清余毒。
白芍30g 炙甘草15g 百合20g 玄参15g
当归15g 地黄20g 炒僵蚕12g 丹参15g
太子参20g 蝉蜕9g 炒鸡内金15g 蜈蚣2条
板蓝根20g 炒栀子9g 淡竹叶9g 牡丹皮15g
7副 每日一剂 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大黄蛰虫丸 每次一丸,每天两次
已停服西药,仍有偶尔疼痛,脉少数,舌质暗红。应较前加大活血化瘀和清虚热药力。载加上协和医院祝甚予老教授的经验瓜蒌草红汤,以助药力。
白芍30g 炙甘草15g 百合20g 玄参15g
当归15g 地黄20g 蝉蜕9g 炒鸡内金15g
蜈蚣2条 板蓝根20g 炒栀子9g 淡竹叶9g
牡丹皮15g 地骨皮12g 党参20g 红花12g
全瓜蒌24g
7副 每日一剂 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大黄蛰虫丸 每次一丸,每天两次
患者自述已不疼痛。为巩固治疗效果,让她把4/3的方子再吃一周,停药。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大多数患者属于气阴两虚,余毒未清,兼有血瘀。因为疼痛特点是疼痛剧烈,得按则减。
就是越是压住痛处,越不疼痛,这表明是虚疼,夜间加重,说明是阴虚,乏力不想走动属于气虚,疼痛阵法性,说明所余热毒往里,疼点固定说明是血瘀疼。
白芍具有缓急止疼的的作用,所以用量可以用20-100g。蜈蚣 和大黄蛰虫丸用的是虫类药物,破血逐瘀的作用大大增强。
蜈蚣容易破气,所以不能久服。治疗量程大约为一个月。文中数据真实可靠,希望广大皮肤科同仁们可以试一试。共同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味中药我以前主要用于落枕。所谓落枕就是颈部突然疼痛,后颈部强直,颈部活动受限,患部肌紧张,压痛明显。这个时候,我一般采用轻缓的放松手法,尽量避免使用力度大的扳法,辅以灸法,再配合些一些中药。
中药我首选葛根。葛根这个药物,在《伤寒论》中出现了4次,其中两次都是为了缓解项背强直,可见这是一味缓解项背强痛的药物。但是,使用中,我也发现葛根这味药,治疗颈部痉挛疼痛,时效时不效,开始我以为是剂量太小的原因,后来把剂量加到30克以上也是如此,我才发现其实关键在于配伍。葛根这个药很奇妙,和它搭档的药物改变,它的功用也会发生改变。
葛根与桂枝或麻黄合作都是为了缓解项背强直,只是服务人群不同
葛根擅长团队作战。在伤寒杂病论中,两个以葛根为君药的方子,“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都是为了治疗“项背强几几”。什么是“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到背部肌肉痉挛僵硬的状态。这两个方子药物很相似。
“桂枝加葛根汤方”的药物组成为: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加葛根汤方”的基础上多了三两麻黄。这两个方子的重大区别在于,一个有麻黄,一个无麻黄。
如果说舒缓经络的葛根,缓急止痛的甘草,柔肝止痛的芍药,三个好搭档奠定了两个方子“解除肌肉痉挛、疼痛”的主基调。桂枝和麻黄则像两位老司机,将两个方子拉给了不同的服务对象。
桂枝与“出汗”有关。含桂枝的药物,多用于表虚自汗的患者。而麻黄与“无汗”高度相关,无汗身痛是使用麻黄的指针之一。桂枝加葛根汤仅有桂枝无麻黄,意味着这方主要用于表虚自汗,颈部强直的患者。而葛根汤中有麻黄,则说明这个方子主要用于脉浮紧,无汗,肌肉拘急的患者。
当然,在实际临床中,假如患者没有发热,有汗,无汗经常难以分辨。
这时我们可以辨体质。适合“桂枝加葛根汤”的人群,体质要弱一些,颈背虽然痛,但脉比较弱,肌肉不那么紧张。而适合“葛根汤”的患者,脉有力,肌肉拘急。至于这两个方子的剂量,虽然有人考证汉代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克,但是在汉代,往往只煎一次,每次只喝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中病即止。所以,今天我们每次的用量依然不宜过大。
葛根单用,则能解酒
葛根很少单枪匹马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葛根入方7次,没有单用过。但是,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葛根被单用来解酒毒: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
葛根熬取的汁液特别适合用来治疗饮酒所致的烦热口渴,头晕头昏。这可能和葛根具有生津液,疗消渴的性质有关。现代研究也对葛根的这一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葛根提取物可以增加机体对乙醇的耐受,降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预防酒精性肝损伤。当然,要想不中酒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喝酒,因为醉酒必伤身,受伤之后再去修复,总是有缺憾的。
葛根的更多作用
总的来说,葛根药性甘、辛、凉,归脾、胃、肺经,能解表邪,生津液,舒缓肌络。
例如在“葛根解肌汤”中,葛根主要发挥的,是它发表、透疹、解热的药性。在“天花散”中则主要用来生津、止渴。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起到的则是舒缓肌络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在“葛根芩连汤”中,葛根起到的也是一个解表热的作用,去湿止泻的作用是由黄芩、黄连承担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需牢牢记住葛根的基本药性,毕竟葛根在各个方剂中的表现,离不开它的基本性质;一方面得熟悉它在各经典方中的伙伴,因为,它的搭档会像司机一样,把它牵往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