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破坏规矩只是冰山一角,内心害怕才是答案

破坏规矩只是冰山一角,内心害怕才是答案
发表人:西柚医师

日常中最令爸妈崩溃的事,就是‘明明孩子已经学会做这件事,今天却说不会!’举例:‘昨天成功戒尿布,今天又尿床’、‘教会坐餐椅吃饭,忽然硬要边吃边玩’、‘明明睡过夜,半夜却哭闹着喝奶’,不是孩子不会了,而是爸妈忽略孩子小小心灵中的恐惧。

 
 
爸妈育儿要有好奇心,否则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突然说‘不要’,爸妈先别动怒

每天洗澡,我通常都会习惯收拾东西,把灯关掉,再直接到浴室等孩子,通常孩子‘摸一摸’就会自动来洗澡了。

 

这一天晚上,孩子还在玩黏土,已经按照平常的步骤提醒她:‘准备洗澡了!’接着一样一样收后,就把灯关掉。下一秒,随即听到孩子大喊‘不要!’

 

面对孩子拒绝洗澡,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因为平常她也会有赖皮的时候,例如:跑来跑去,一直说‘不要洗澡、不要睡觉’,都是三岁小孩的日常。只是孩子每次都用‘叫’来表达,很容易惹恼我。

 

这次,孩子也疑似故技重施,并转头大叫:‘不!要!关!灯!!!啊~’这个举动让我不爽。孩子她是‘上层脑的生气’,想用赖皮的方式,达成目的,也就是多玩一会,‘怎么能让你得逞呢!’我心想。

 

我站在那边看着她,开始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坚守原则,并一边犹豫着:‘要不要打开灯?’可是又想着:‘不能因为你生气、大喊就破坏掉规矩啊!’

 


 

先倾听孩子怎么说

动作停止的时刻,我开始好奇,‘为什么孩子不去洗澡?’、‘为什么平常不叫?今天却叫了?’、‘为什么是叫不要关灯?不是不要洗澡?’、‘为什么是叫?不是哭?’心中开始充满各种问号。

 

这一好奇,我的想法变了。

 

不只是想解决问题,更想知道问题!从生气转变成关心,于是走过去,蹲了下来,问孩子:‘为什么会不想关灯呢?’她没说话。

 

进一步揣测她的想法,继续追问:‘是因为还想玩吗?’她说:‘不是,是因为关灯会有怪物。’

 

孩子一说完,他们才想起这阵子幼儿园流行一个‘关灯会有怪物’的游戏,有点哭笑不得。虽然客厅灯关了,但不至于到全黑,走廊的光还是能照亮客厅,真的有这么夸张吗?‘你会害怕吗?’爸妈还是要同理孩子的心情。

 

‘嗯...我想要自己关灯。’她说完,就拿着小椅子跑去把灯打开,然后自己关灯,接着,便开始脱衣服去洗澡了。

 

 

父母有好奇心,才能守护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会有一种‘嗯!一定是这样’的想法,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评断每一件事情。

 

就像孩子开始大喊、拒绝洗澡时,我马上就下定论‘她一定是贪玩、想挑战规矩’,也差点就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处理这件事情。

 

还好,有多一点好奇。我们所看到的行为,只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孩子行为背后,有更多的资讯,是爸妈看不到的。然而,爸妈却一直着重在孩子表面的行为。‘极力想要修正、想要去解决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试想,如果少了那么一个好奇,一个幼儿园的小游戏,却让孩子被误会成贪玩,害怕被误会成在生气,孩子的心里,肯定充满委屈、不谅解。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渐渐被扼杀掉。

 

提醒爸妈,在面对孩子时,抱持着好奇的心态,你会发现,问题自然就不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只要安静准没好事!一位妈妈上网分享自家孩子的杰作,表示自己才看个手机,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一探究竟后却被“这一幕"吓到花容失色,照片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留言!

     

     

    这位妈妈当时与两个分别5岁、3岁的孩子在客厅,吃饱后她看手机,两个孩子则在一旁玩耍。突然间,原本很吵的两人安静下来,她好奇往沙发看过去后发现有个人脸"浮现"在上头,吓到放声尖叫!

     

    原来,这两个孩子正在沙发玩躲猫猫,5岁长子躲进沙发套里面,把整张脸用力往外推挤,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张浮在沙发上的脸孔,让妈妈直呼真的很可怕!

     

    虽然吓人,但5岁儿的"杰作"仍引来众多网友回应,"太吓人了"、"好可怕"、"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哭出来"、"我很久没这样尖叫了"、"看起来好像人面鱼"、"我内心可能会留下创伤"、"会吓到不敢睡"。

     

    有些网友则觉得"好可爱啊"、"半夜看到这个笑出来"、"妈妈还能冷静拍下照片,拍得很好啊"、"看起来可以在低预算的恐怖电影中使用"。

     

    不过,也有为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孩子的行为果然都无法不可预测啊"、"我小孩也喜欢躲进沙发套"。

     

    居家安全不可忽视!儿科医生点出“10大危险处所”

     

    孩子通常好奇心重、天马行空、喜欢探索,常会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过针对幼龄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在家中玩耍,仍有许多地方有着潜在危险。

     

    为避免孩子受伤,需注意10个家中危险的地方,呼吁爸妈或照顾者留意居家安全:

     

     

    1. 浴缸、洗衣机

    即使浴缸的水深只有10厘米,也具有让婴幼儿溺毙的程度。平时要确定没有水在浴缸里头,并随手关浴室门。洗衣机周遭也不要放有垫脚物品,防止宝宝爬入。

     

    2. 门窗

    在开关门窗时,务必先确认孩子有无在门窗边,避免夹伤手指或撞到身体。

     

    3. 床铺、沙发

    不论宝宝在沙发或床上睡觉,只要孩子已会翻身,爸妈就必须要在一旁看顾,专家建议最好让孩子睡在“有装围栏的婴儿床”。

     

    4. 玄关

    家中若设有玄关,宝宝又正好处于‘喜欢四处爬’的阶段,建议可用围栏挡住玄关、防止孩子爬入。另外,也可在穿鞋区铺上材质松软的厚垫,以防宝宝不慎摔落。

     

    5. 柜子

    许多人会使用"玻璃装饰柜"摆放物品,建议最好能锁上柜子,避免宝宝被柜中物品吸引而打开柜子门、发生夹手意外。

     

    6. 插座

    婴幼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孔,进而发生触电。建议爸妈可在插座插上安全挡板、或更换为安全插座(例如:插座安全防尘盖、电源插座保护盖、自动安全防护盖)。

     

    7. 楼梯

    会爬行的宝宝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楼梯,要是一不留意可能就会滚落下来,因此建议,楼梯口最好能装置安全栏杆或围栏。

     


     
    8. 阳台

    阳台若未加护栏(或阳台门未上锁),甚至在阳台上堆放物品、让孩子有垫脚爬高的机会,恐容易发生意外。

     

    9. 厨房

    一般而言,厨房里的每样器具都有危险性,除了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之外,爸妈也切记不要带着孩子进厨房煮菜或洗碗。

     

    10. 桌子、桌巾

    婴儿幼容易撞到桌角而受伤,爸妈最好在每个桌角加上边角防护套,另外也不要铺桌巾,要是桌上有热食、重物或其他物品时,孩子可能会拉扯桌巾而使物品掉落,导致受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大娘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看病。大娘说,这个孩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才5个多月,但是最近几天一直是发烧的状态,用了退烧药当时降下去体温,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烧起来,这让她很担心!

     

     

    我从病因开始问起,希望能得到有效的证据作为诊疗参考。没想到刚一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烧,这位大娘已经是委屈又气愤的样子了,开始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我就说他妈妈不会带孩子吧,好好地开什么窗通风啊,最后把孩子折腾病了,说她还一百个不乐意!”从大娘的抱怨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上班族,平时也没空带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带。然而孩子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我捕捉到了重要信息,她说:“趁他父母不在,我赶紧带他来看看中医”。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奶奶来纯中医门诊这件事可能不知情,草率处理并不是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劝说孩子的奶奶,这件事应该告诉孩子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让他们知情是不妥当的。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很不情愿,找出了理由来搪塞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拨通了儿媳妇的电话。我坐在大娘旁边,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母亲的强烈反对,言辞间满是谴责…大娘悻悻地挂掉了电话,但还是坚持要求大夫给开中药退烧,抱着孩子在诊室不走。

     

     

    这个情景,让大夫很是为难。我跟大娘解释道:“不开药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并不同意您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家人,您最好还是征得大家同意,统一了意见再来就医比较妥当,否则即使开完药,回家后也可能因为吃药而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反复劝说下,最后大娘抱着孩子无奈地走了,刚出诊室就接到了儿媳妇催着回家的电话,“我知道了,我们不看了不就得了嘛,孩子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就好!我尽力了!”

     

    看着大娘抱着孙子走出门诊的落寞背影,再想想电话另一边儿媳妇声嘶力竭的“命令”,不禁感慨“小儿难养”。一方面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金贵,父母得子不易,爷爷奶奶也视若掌上明珠,两辈人常常因为养孩子理念及习惯差异而闹矛盾,有的甚至导致儿子儿媳闹到离婚。另一方面,关于孩子生病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曾见过儿子儿媳妇责怪老人带孩子看西医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抗生素等西药副作用较大,所以排斥西医。


    笔者在此要告诉大家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找到负责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不论如何,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好好说,动辄“训斥”,实在不妥。

  •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珍惜自己的身体,父母经常挂在耳边的一句话就是注意身体。 自残意识日(SIAD)是每年3月1日举行的全球性活动,其目的是消除自我伤害带来的耻辱感,鼓励父母、家庭成员、教育工作者和医护人员认识自残的迹象。

     

    在我们的成长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大大小小的磕磕碰碰,这些身体损伤往往会让我们经历十分痛苦的体验。

     

    疼,是我们身体本能的保护反应

     

    但身体上的痛苦,对于某些人来说,却反而会带来一种别样的心理安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来看,每年自杀人数几乎都会超过70万人,占据每年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大约1%的人群在一些困境中会选择自残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每年因为自杀而去世的人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已经超过艾滋、疟疾或乳腺癌等疾病引起的死亡任务,甚至超过了因为战争而去世的人数。

     

    青少年,是其中一个特别的人群

     

    有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11岁到15岁之间是自残行为发生的高峰。那些有过自残行为的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选择继续通过自残来缓解压力。青少年选择的自残方式,通常会选择割伤皮肤,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自残形式。割伤的部位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手、手腕、腹部和大腿。

     

    那些无法承受的悲伤,心中的焦虑、压抑,情感的麻木缺失,是导致自残发生的最主要触发因素,在许多青少年阐述自己为何想要自杀时,往往会提到——自残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情绪的方法,能够用来应对心中的焦虑,缓解压力以及其它消极情绪。

     

    因此,有些孩子进行自残行为,只是想让自己感觉更舒服一些。这种行为也能够得到一些科学理论的支持。

     

    我们的大脑会在感受到机体上的疼痛刺激时,释放有一种类似吗啡的镇痛剂——内啡肽。内啡肽不仅会有着镇静、镇痛作用,也会让人身心进行一种短暂的愉悦状态。在一些研究中,自残行为会激发身体内啡肽的释放,从而让进行自残的孩子们感受到缺失的快乐,从而减轻心中的焦虑,缓解压力。

     

    我们该如何预防孩子再次发生自残?

     

    首先,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子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是扭转自残行为的基石。

     

    父母需要对青少年自残行为有一个及早识别与科学认识,从而及时沟通,并根据孩子情况去安排心理治疗。

     

    辩证行为疗法(DBT)、认知行为疗法(CBT),诸如此类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孩子逐渐走出阴影,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会与孩子一起设定一个治疗目标,并让父母或朋友参与进来,从而一起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Suicide worldwide in 2019.
    2.   Whitlock, J.L., Muehlenkamp, J., Eckenrode, J. (2008). Variation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dentification of latent classe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7(4). 725-735
    3.   Whitlock, J., Eells, G., Cummings, N., & Purington, A. (2009).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ollege populations: Mental health provider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and need.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therapy, 23(3), 172-183.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孩子生病不肯吃药,妈妈这样教孩子吃药。

     

    宝宝生病的时候,是一定要吃药的,但是药很苦,很多宝宝都不愿意乖乖吃掉,于是妈妈要用很多方法骗孩子吃药。这些妈妈骗孩子吃药的方式简直令人乍舌。你是怎么哄孩子吃药的?

     

     

    爸爸妈妈一定要警惕捏鼻子喂药易窒息


    捏住鼻子灌药无法保证孩子把药物完全咽下,还会迫使孩子用口腔呼吸。药物灌进去,幼儿往往无法及时吞咽而吐出来,弄不好药物会随着吸入的气体进入气管,轻则咳呛或引起支气管炎、吸入性肺炎,重则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如果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咳嗽、脸色青紫、冷汗,可能就产生了窒息,需要及时进行抢救。

     

    之前我看过一些妈妈哄孩子吃药的视频,孩子之前老不能乖乖喝药,爸爸妈妈只能想出一个方法,因为孩子喜欢喝饮料,所以我就把药放在饮料罐子里,让孩子误以为药是饮料,如果是黑色的药就放可乐罐子里,如果是白色的药就放雪碧罐子里。这招对一些孩子很管用,也有的孩子很聪明,这招就不管用了。

     

    也有的孩子喜欢吃糖,但是平常爸爸妈妈一般都是不允许她吃的,只有在吃药的时候是个例外。孩子吃药时,妈妈总是拿一颗糖在她眼前晃悠,只有把药喝完了,才有糖吃,孩子为了吃糖,只能乖乖地将药喝完,并且每次吃完药之后她都会用水冲一下,证明已经没有了,然后找妈妈领糖。

     

    我曾经听过一个宝妈说:我家孩子聪明的很,骗他喝药是不可能的了,一般他喝药我都是简单粗暴,首先先让他来我跟前,然后让别人把药递给我,不等他反应,直接把药塞嘴里,孩子当然会哭,但是目的已经达到了,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吧。一直哭不停的话给孩子个玩具,或者给吃个好吃的,他自然就也不哭了。

     

    很多的家长也喜欢将药掺在食物中,但是家长首先要咨询一下医生,是否能将药物与食物混合,可以的话再尝试这个办法,但不要自行将药与果汁、牛奶混合,可能会降低药效,或者造成不良反应。​​​​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常自叹与惭愧自已是个懵懂的母亲,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照常规养育女儿,理由主要有两个:不知道或选择性的置之不理。

          近来无意间找到一个精美的奶瓶,那是女儿出世后,一个叫悦子的日本朋友寄来法国的礼物。“我可以用吗?”女儿兴兴致勃勃。我知道女儿甚好奇,爽口说:“随你呀!”只是我声明不可以盛牛奶只许装水。

          一个5、6岁大的孩子,生平首次吮奶瓶,她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她故意躺下喝,口里嚷着:“Baby喝奶啰!”我和她爹看了忍俊不禁。

          不仅是女儿首次用奶瓶,我也是首次洗。一直以来若替人看顾婴儿,我总是紧张兮兮的说:“我不会泡奶!”更不用说如何喂了。居然就有这么一个母亲如此好奇这两回事!在生女儿前,我就从书本中获知母乳是最好的,这是我在懵懂的育儿过程中,第一个做对的选择。

          从婴儿期开始,我也没有让女儿用奶嘴,因为书本说这是不正确的。坦白说,我搞不懂奶嘴有何功能,吮着入眠?为什么?我看女儿没有它也能好好入睡。“省点麻烦吧!”我如此想。此外,哭闹时似乎也派得上用场。我又纳闷了,“哭就哭嘛,迟早会停!干嘛要依赖奶嘴?”而且我想到要浪费时间找它,我就对奶嘴完全失去兴趣了。

          另一个所谓的婴儿必需品是学步车,一开始我就决定不让女儿用它了,因为,啊!又是书上说的,后来我自己观察女儿学习爬行后走路,我觉得这些技能是天生就会慢慢学会的,为何要用替代品让女儿在还不会走时就“逼”她依靠学步车乱冲乱撞呢?女儿在第十五个月才稳健行走,之前有母亲批评说太慢了,早就该学会,我不以为然。后来在女儿20个月大时,我们回大马过年,家婆问起女儿几时学会走路?我一回答,家婆就立刻应道:“啊!我们家的孩子都是在15、16个月大时才会走路的!”

          不照常规养育女儿是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心,即是说自信所作的一切是正确的,别人怎么做是个人选择,只求互不干涉。在我的个人孤独旅中,受争议的有自小不让女儿看电视、吃糖果零食汽水等,其中遭受抨击最深的是女儿茹素,而且是胎里素。不晓得在台湾,是不是较易令人接受?在马新呀,我们母女的遭遇可真是凄惨!

          朋友与外人的质疑,我可不理会,家人的攻击却令我流了许多眼泪。每一年回国过年如临大敌,在家的短短数天内战火连连。“小孩子需要营养,一定要吃肉!你会害了你的女儿发育不全!”我想我要被逼疯了!谁要故意与家人争吵,尤其是在新年期间?两方坚持己见,谁也改不了谁,既然如此,我能避就避!

          在不照常规养育孩子过程中,尽管议论纷纷,我最大的信心与肯定来源是女儿,她就是我的证明!                 

  • 一般自闭症的高发期在0-3岁,它比较不容易判断。如果家长们善于观察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从而进行改善。自闭症不会自然而然痊愈的,必须要干预,不进行干预的结果将会导致孩子未来在社交和学习方面都产生很大的障碍。

     

     

    不得不提的是,有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精神方面不太重视,重视的是身体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心理和社交方面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在世界上。对于自闭症我们需要引起重视,那自闭症的征兆有哪些呢?

     

    父母亲当中如果有一方,或者两方都曾经患有自闭症需要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当中,其中有一方曾经患有自闭症的情况下,那么遗传到孩子的时候,孩子患有自闭症几率是2%-6%这个范围内,如果父母双方都曾经患有自闭症,那遗传的几率高达约40%。

     

    除了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曾经得过自闭症容易遗传给孩子以外,父亲生育年龄较大,或者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意外等等的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几率高于父亲年龄不大,母亲孕期没意外所生下的孩子。


     
    对于孩子异于常人的社交判断,我们可以细分为以下情况:

     

    孩子1岁左右:不会对人微笑,特别是不会对亲人微笑,对人没有眼神交流,不会张开双臂表示需要爸爸妈妈抱,不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比较异常的社交征兆。

     

     

    孩子2岁左右:没办法说出单音字,也不会说简单的双音词(爸爸,妈妈,婆婆,奶奶等等)或者对环境不在意,总喜欢自己玩自己的东西,或者躲在一个角落自己玩,不合群。

     

    一般来说,使用以上的方法自检,在孩子1-2岁左右就能明确的观察出孩子是否需要带去医院进行医学判断。如果孩子已经超过了2岁,但是总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也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要引起重视。一般还会伴随着孩子行为上的呆滞,刻板,孩子严重的情况下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像痴呆儿,还会无法控制地流口水。这种情况就要马上到医学寻求医生的帮助。

     

    为什么自闭症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呢?

     

    因为目前医学界认为自闭症主因是因为孩子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伤而导致的,但是目前为止都没有寻找到一种非常好的治愈方法,但是通过训练干预能让孩子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对于孩子改善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能让孩子在日后能够独立生活,融入正常人的圈子。如果晚发现,错过了孩子改善的最佳时间,起到的效果往往没有早发现的效果好。

     

    作为家长,真的一点都不容易,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身体需要以外,还要预防和及时发现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以及社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在此,个人针对自闭症提出一点建议,如果真的不幸确诊了自闭症的患儿,在进行了干预的时候不要半途而废,一定要鼓励我们孩子继续坚持下去。并且家庭尽可能营造一种和睦的氛围,给孩子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传送积极的心态,这样对于孩子日后融入社会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自闭症不可怕,早期干预效果强。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曾经患有自闭症需要更加多个心眼,多多观察,在孩子0-3岁是发现自闭症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出现了社交异常需要引起重视和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及时作出干预,你记住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别执着地追究说谎的罪责,该正视的是孩子‘为什么需要说谎’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境,这些困境包含了很多的学习与适应,通常父母也都愿意陪伴孩子一起练习。不过有一件事情却比较让人难以接受。

     


    什么事让父母难以接受呢?那就是----‘我的孩子居然说谎了!!!’

     

    孩子说谎了,你会怎么做呢?

    1.戳破谎言并询问孩子为何说谎

    2.说谎就是不对,先处罚孩子再说

    3.撒点小谎无伤大雅,长大自然就懂了

    4.对孩子很失望,觉得他变坏或做了坏事

    5.觉得没把孩子教好,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教养者

    6.其它

     

    孩子说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当然也有外在的环境的因素,虽然我们可能大约知道孩子为什么说谎,但总忍不住会生气,那是因为孩子在我们的心中就是单纯善良的小天使,所以心中自然无法接受‘说谎’这个人格污点。

     

    当我们的心中开始有这样的忧虑时就会开始疑心、关注与放大孩子的各种表现,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而孩子也因此更害怕说出真正的想法。

     

    同样身为父母的我能理解当遇到孩子说谎时心里的不适感,但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会有这样的心情很正常别自责,因为‘说谎’通常是对彼此关系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一旦说谎发生,我们在对方心中的价值感与信任感就会受到损害,于是产生了不舒服也不能接受的感受。

     

    而不适的感受在各种担忧想像里不断放大,一不小心就会蒙蔽了父母原本最担心的其实是孩子,而不是提防孩子、掌握孩子的大小事好确认孩子不会再说谎。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要成为一个‘好人、好孩子’,也会在任何时候对孩子机会教育所谓好人、好孩子应该要有的形象,可是‘成为好人、好孩子’对孩子而言是抽象的甚至非常遥远。

     

     

    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人、好孩子’的确强人所难,这代表着不容许有错,更不能犯错,带着这些所谓的好人包袱,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认知互相违背时,孩子就必须用‘谎言’或是更多的谎言来弥补好人不应该要有的缺陷。

     

    孩子也会为此懊悔自责,在心里默默扛着这烫手沉重的秘密不敢告诉任何人,因为深怕好人形象就此毁灭。

     
     
    人不可能从不犯错,也不太可能从未说过谎,为了维护在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形象,努力不犯错,即使犯了错也极力掩饰或者在谎言中再一次的自欺欺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过活着,享受成为好人的扭曲荣耀,最后无法跳脱好人的形象让自我行为越来越不真实。

     

    我们期许孩子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孩子对自己的不信任感,或是在集体中为了成为好人中的榜首得到更多赞赏,可能制造话题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纵然知道并不属实也因背负着好人包袱而将过错推卸他人,甚至沦为不实散播的加害者。

     

    孩子慢慢长大,面对外界的诱惑只会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多重,除了家庭里的家人、学校的老师同学外,将来还有更多的人事物要面对,如果一昩的要求孩子成为好人,孩子只会专注在‘成为好人’并维护其实很表面的形象。

     

    孩子最应该要有的态度是对自己负责,我们不应该将‘成为好人、好孩子’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害怕犯错孩子就不敢承担自己的错误,也拒绝尝试任何创新改变,只做安全无虞的事。

     

    希望孩子不一样就要先改变父母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新的思维引导孩子了解真正的自己,也接受孩子的一切,别让孩子乖乖地待在父母给的框框里不敢真正地呼吸。

     

    谎言也是一种表达,‘你为什么要说谎’这句话里有父母的担心,也有对孩子的否定与质疑,没有人喜欢说谎与不断圆谎,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才是我们需要去努力了解的。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宁愿隐藏也不愿对我们倾诉,这些谎言背后的真相是孩子无声求救的讯息,孩子真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帮忙,别执着地追究说谎的罪责,该正视的是孩子‘为什么需要说谎’,这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学习与反思的方向。

     

    我们几乎不难发现所有人都高谈阔论着渇望自由开放,但其实思想却被自己禁锢着无法自由却未曾察觉。

     

    不论是教育或是教养似乎也是这么一回事,总是希望孩子自在快乐做自己却忍不住去担心和避免任何负面的自己。

     

    但是人本来就有正与负的面向,唯有认识自己才能不违背想法坦然面对、也接受‘人’本来就不可能完美。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拥有自主权勇于表达想法,父母从旁协助给予建议与正确教导,引导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不刻意闪避负面的自己。

     

    因为犯错才能更了解自己,也学习如何应变和发自内心地改善缺失,而不是伪装成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总为了藏匿过错而不断地说谎再圆谎。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请先倾听孩子心里真正想说的话并给予尊重,孩子有了父母给的信任才有自信面对自己的过错,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勇于承担后果更不害怕面对挫败!

     
     
    身为教育者与父母,要让孩子从经验里学习负责的态度,正确态度累积孩子的正能量,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做什么事,这些答案在孩子心中会越来越清晰的。

     

    不在无形中教导孩子用谎言维护别人眼中的好人、好孩子的形象,允许孩子犯错也能拥有最真实的想法,孩子就不会在好人迷宫里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尊重并同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与气质,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一定比例的细腻与奔放,所绽放的光芒才更显得独一无二。

  • 最近看了一部小说,故事里边的妈妈在孩子牙牙学语时期竟然一直教孩子叫“爸爸”,让爸爸感动不已的时候才发现,只要孩子有任何需要都直接习惯性地呼叫爸爸来解决,“爸爸,要吃饼干”,“爸爸,擦屁屁”……对于女性朋友而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但是,需要引起广大家长们的一直关注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说话越来越晚。一般来说,婴儿在六个月左右的时候,会出现无意识地呢喃。在9个月时,可以说出简单的词汇。1岁之后就可以说出较复杂的词汇了,并且会不断地发育。

     

    如果在孩子2岁时还没有开口说话,就会被认为是言语发育迟缓。有些长辈将孩子说话晚归为“贵人语迟”,但其实,这一后果可能是家长的坏习惯所导致的。各位宝妈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1、对孩子的要求反应过快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处于各种爱的包围之中,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反应得太快,有时甚至是孩子发出想要的信号之前,就已经给孩子满足了需求,时间长了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孩子开口说话越来越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有需求,比如说孩子要吃饼干,即便家长已经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也要耐心地等孩子表达出来,或者是引导孩子说出“饼干”、“要吃”等,让孩子懂得言语的作用。

     

    2、语言环境太复杂

     

    孩子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各项能力才刚刚开始发展,对一切事物尚未形成规律的认识。这个时候如果家庭里存在着复杂的语言环境,实际上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比如说,小燕的婆婆是河南人,平常也都说方言,小燕妈又是天津人,但是小燕两口子都是说普通话,好几种语言掺杂在一起,让小燕的孩子语言表达较为落后于同龄人。

     

     

    正确做法是,在孩子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也就是6个月到2岁的时间段里,家庭中最好是能保持一个稳定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普通话,让孩子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电子产品充斥孩子的周围

     

    现代家庭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等,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安静或者是乖一点,都给孩子看手机。这就导致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只是专注于电子产品上,与家长和他人的互动和沟通几乎没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可以多花点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和机会。

     

    4、孩子的食物太细小

     

    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消化食物,有些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都是水果汁、肉泥以及米糊等不需要咀嚼的,但是这样反而影响了宝宝口腔肌肉的发育,导致孩子说话时经常流口水,甚至是说话结巴。


    建议各位家长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准备不同的辅食,从细小的食物到成人的饮食依次过渡,锻炼孩子的咀嚼的能力口腔肌肉发育。

     

    养娃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需要家长朋友们细心再细心。培养孩子的说话和表达能力更是如此。希望各位都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一定能让孩子的表达准确又好。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妈妈做裁判,宝宝和爸爸来比赛。这样不仅调动了宝宝吃饭的热情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别跑了,来,吃一口……”宝宝不好好吃饭,妈妈只能追着喂饭,这种场景想想都头痛。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饿着?营养跟不上啊!小编教你几招,让你用心理战术让宝宝乖乖坐下吃饭!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这是不少妈妈都感到发愁的问题,可各种方法都试过后,孩子还是不肯好好吃饭。此时,小编为您提供几个心理战术,对付执拗的小家伙应该就事半功倍了: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一:利用宝宝逆反心理

     

    3、4岁的宝宝处在执拗敏感期,妈妈说东他就偏偏往西。在吃饭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哦。想让宝宝大口吃饭,不妨在饭菜开始摆上桌时故意冷淡他:“今天的菜真香,我们快吃吧!”然后再转身对孩子说:“你不想吃就去玩吧,我们吃完了你再来吃。

     

     

    ”这时候,小家伙多半会跳着喊“我要吃!”妈妈可以适时再演一出:“哎呀,这个鱼真好吃,宝宝你少吃点,不然妈妈不够吃了。”你会发现,这种做法,比单纯的催促、劝说、追赶更有效果。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又吃冬瓜,我不吃冬瓜!”当宝宝不喜欢某种食物时,他就会借题发挥,磨磨蹭蹭拖延吃饭的时间,甚至会磨光妈妈的耐心。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试试给他制定菜谱的权利吧。找个时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商量每天的食谱,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自己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

     

    例如今天的青菜有豆角、芹菜、白菜和西兰花,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吃什么。这样做,首先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其次也注意到了孩子的口味。说不定他就能乖乖坐在餐桌前吃饭了。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三:鼓励奖励不能少

     

    孩子都很好哄,针对宝宝吃饭的表现制定一个评分的标准吧。事先跟孩子做好沟通,让孩子知道怎样的表现会得到奖励、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有时候口头的表扬都能让孩子受到鼓舞。妈妈们也可以像幼儿园一样,给宝宝准备小红花。

     

    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可以得一个小红花,吃饭不到处跑也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等等。而宝宝攒够了小红花就答应带他去小公园玩玩,这样就更有吸引力了。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四:比赛法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试试和他比赛吧!给宝宝说今天吃饭我们来比赛吧,看谁能把饭吃得有快有干净。小朋友都喜欢这种游戏的方式。但是,小编提醒妈妈们,吃饭狼吞虎咽不利于健康。妈妈可以在比赛规则里加入一条:要一口饭一口菜,每一口都要嚼够15下。妈妈做裁判,宝宝和爸爸来比赛。这样不仅调动了宝宝吃饭的热情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小洋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是,自从上了一年级,小洋却越来越沉默,变得内向而且胆怯。小洋的爸爸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原来天真可爱自信阳光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孩子似的。后来,学了心理学的姑姑看见小洋后,经过耐心的引导和询问,才从小洋零零碎碎的回答中得知,有一次爸爸去接小洋放学,小洋一直揪一个小姑娘的头发,爸爸很生气地制止了他,并且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他,在学校不好好学习,考试成绩又差,还不会团结同学,以后别人都会讨厌他,再这样做就不配当爸爸的儿子。

     

     

    从此以后,一旦小洋犯错误,同学们就嘲笑他,他爸爸不会再要他了。渐渐地,小洋变得不爱说话,也不愿意跟同学们互动,生怕做错事,说错话被同学嘲讽。

     

    “大人要面子,孩子们也一样有自尊心,爱面子。以后可不能再这样批评孩子了。”了解了这个情况,小洋姑姑语重心长地对孩子爸爸说了这么一番话。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小,还有一部分人秉持“人前教子”的思想,觉得只有当着他人的面把孩子的问题提出来,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其实,这只是为了维护大人所谓“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样的面子。有这样几种场合,建议家长不要批评孩子,避免孩子出现逆反,甚至心理问题。

     

     

    1. 吃饭的时候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觉得只有在饭桌上才能和孩子面对面交流,所以选择在吃饭时批评孩子,提出孩子的问题。但是,人在被训斥时必然会心情不佳,孩子也是一样,饭桌上被批评简直是孩子童年的噩梦,会导致孩子完全没有吃饭的心情,影响孩子食欲,更有甚者,孩子会厌恶吃饭,导致厌食症。对于父母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


    2. 当着外人的面

     

    家长们常常觉得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会激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以后再犯错。事实上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们只会觉得在外人面前丢了面子,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缺乏自尊心。这样做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怯弱,内向,如前文中的小洋一般。

      
    3. 孩子正高兴的时候

     

    中国的家长要么奉行打击式教育,要么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不管孩子心态如何,只要自己想到了,或者自己生气了,就要立时教育孩子。当孩子正高兴的时候,其实是不太建议批评孩子的。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当时没有说,却选择孩子高兴时秋后算账,就好比你开心时被狠狠泼了一盆冰水,不仅于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无益,更会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4. 孩子生病的时候

     

    邻居家的宝妈奉行虎妈政策,但凡孩子有一点问题一定要立刻纠正,即使孩子在生病中也从不放松,为此跟爷爷奶奶闹得很不愉快。常常跟我吐槽爷爷奶奶太溺爱孩子。其实,孩子生病时身体虚弱,心理脆弱,便更不应该给孩子雪上加霜,批评教育了。人在心理脆弱的时候更加渴望外界的关心和体贴,孩子无理取闹更有可能是缺乏关爱的体现。


    那么,这么场合不适合批评孩子,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呢?我们建议,除非是必须立刻阻止的情况,其他的事件,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对每天,或者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信孩子会很乐意接受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