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看过《甄嬛传》的人都应该对“一丈红”有一定的印象,就是华妃用“一丈红”教训常在夏氏,那种情景让人触目惊心。这“一丈红”,在古代是后宫用来惩罚犯错的妃嫔宫人的一种刑罚,取两寸厚五尺长的板子责打女犯腰部以下的位置,不计数目打到筋骨皆断,血肉模糊为止,远远看去,鲜红一片,故曰“一丈红”。这种刑法,轻则把腿打断,使人致残;重则因为疼痛,发炎等导致受刑人死亡,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法。
然而,在大自然中,有一种植物也叫“一丈红”,不过,这种植物一点也不残酷,而是一种全身是宝的治病良药。“一丈红”,学名蜀葵,是锦葵科蜀葵属二年生草本,这种花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蜀葵,又因其高达丈许,花开红色,故名“一丈红”。
一丈红全草入药,且每个部位的药用功效也不一样。比如一丈红的花,具有通便、解毒、散结等功效,适用于大小便不利,梅核气等症,还可以用于缓解河豚毒。一丈红的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痈肿疮疡,烧烫伤等症。一丈红的子,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水肿等症。一丈红的根,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等功效,可用于肠炎,痢疾,尿道感染,小便赤痛,子宫颈炎,白带等症。一丈红全草入药,具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吐血、崩漏等症。
关于蜀葵治病的经验,也有一些方子,或单方,或组方,但都是真金白银的好方,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比如说小便淋痛,可以用蜀葵花和根,水煎服。血淋,可以用蜀葵的花和根6克,车前子3克,水煎服。尿血,可以用蜀葵的茎,研为细末,用无灰酒服用适量。石淋破血,用蜀葵的种子炒后研末,食前温酒服下3克。大小便不通,可以用白花蜀葵子研为细末,煮浓汁服用。
还比如说妇科方面的疾病,据《圣惠方》记载,若是妇人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困,可以用蜀葵花30克,阴干为末,每次空心用温酒服用3克。
一丈红在疮痈疱毒方面作用较好,比如说肠胃生痈,症见内痈有败血,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等,可以用单叶红蜀葵的根、白芷30克,白枯矾、白芍药各15克,研为细末,黄蜡溶化,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心米饮下二十丸。又比如小儿口疮,可以用红色蜀葵的茎,炙干后研为细末,蜜和含之。又比如痈肿无头,无名肿毒,可以用蜀葵子研为细末,水调敷之。还比如蜂蝎螫毒,可用在端午节收取的蜀葵花、石榴花、艾叶心各等分,阴干为末,水调后涂在患处。
每一种花都有一种花语,一丈红也不例外,一丈红的花语是“梦”。相传是古代有一位修道的人,平素就喜欢花花草草,在百花之中,又独钟蜀葵。有一天他在花园中睡着了,睡梦中有一青衣人领他去看仙子的歌舞表演,但见众仙笙歌悦耳、轻舞曼妙,正直陶醉之际,他却从梦中醒来,一时青衣人、众仙子都消失无踪,只有那阵阵凉风吹拂得轻轻摇摆的蜀葵,似乎在对他点头致意。如此梦幻之境,让他觉得人生如梦,从此以后,这蜀葵就有了“梦”的花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看到某同学在桌上放了一瓶“六味地黄丸”,问之答曰:最近感觉有点虚,有点阳痿,随便吃吃……回答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六味地黄丸是不是神药?
目前市场上的六味地黄丸共有655个批准文号。同一种药居然有六百多家药厂生产,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需求量太大。而且粗略估计一下,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居然高达近140种,OMG!这是什么概念?感觉日常的毛病没有它治不了的,这还不叫包治百病?所以是有些滥用了。
但不可否认,六味地黄丸确实是补益类的经典名方,确实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更适合肾阴虚的人。它被认可的适应症主要为肾 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肾阴虚的判断
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前提是,经中医辨证为肾 阴 虚的患者。这些症状可以辅助判断:舌红潮热、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失眠、头晕、腰膝酸软、脉细快。
三补三泻
六味地黄丸不仅是补虚,也兼有泻下成分,方中重用熟地黄,滋 阴 补 肾,山茱萸和山药辅助。而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相互配合又能清虚热,方子共奏补肾 阴,清虚热的功效。
所以如果不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症,而滥服六味地黄丸,其实是有副作用的。
以下人群忌用!
六味地黄丸,针对肾阴虚,所以肾阳虚的人不能用,肾阳虚可以用桂附地黄丸。感冒发热病人、急性肠胃炎腹痛腹泻的病人,需暂停使用。健康人请勿当作保健药品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很可能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情况。
注意其他几种地黄丸的区分
不同的症状可以服用不同的地黄丸,但最好在医生药师指导下服用,勿乱用!
枳柏地黄丸,重滋阴降虚火。麦味地黄丸,重滋养肺肾。杞菊地黄丸,重滋补肝肾。归芍地黄丸,重补阴血清虚热。桂附地黄丸,重温阳,针对肾 阳 虚。明目地黄丸,重养肝明目。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看到某同学在桌上放了一瓶“六味地黄丸”,问之答曰:最近感觉有点虚,有点阳痿,随便吃吃……回答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六味地黄丸是不是神药?
目前市场上的六味地黄丸共有655个批准文号。同一种药居然有六百多家药厂生产,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需求量太大。而且粗略估计一下,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居然高达近140种,OMG!这是什么概念?感觉日常的毛病没有它治不了的,这还不叫包治百病?所以是有些滥用了。
但不可否认,六味地黄丸确实是补益类的经典名方,确实具有滋 阴 补 肾的功效,更适合肾 阴 虚的人。它被认可的适应症主要为肾 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肾阴虚的判断
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前提是,经中医辨证为肾 阴 虚的患者。这些症状可以辅助判断:舌红潮热、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失眠、头晕、腰膝酸软、脉细快。
三补三泻
六味地黄丸不仅是补虚,也兼有泻下成分,方中重用熟地黄,滋 阴 补 肾,山茱萸和山药辅助。而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相互配合又能清虚热,方子共奏补肾 阴,清虚热的功效。所以如果不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症,而滥服六味地黄丸,其实是有副作用的。
以下人群忌用!
六味地黄丸,针对肾 阴 虚,所以肾 阳 虚的人不能用,肾 阳 虚可以用桂附地黄丸。感冒发热病人、急性肠胃炎腹痛腹泻的病人,需暂停使用。健康人请勿当作保健药品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很可能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情况。
在临床上,六味地黄丸的服用应该遵照医生的指导来服用。另外,在六味地黄丸服用期间应该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戒烟、酒等情况。
注意其他几种地黄丸的区分
不同的症状可以服用不同的地黄丸,但最好在医生药师指导下服用,勿乱用!枳柏地黄丸,重滋阴降虚火。麦味地黄丸,重滋养肺肾。杞菊地黄丸,重滋补肝肾。归芍地黄丸,重补阴血清虚热。桂附地黄丸,重温阳,针对肾 阳 虚。明目地黄丸,重养肝明目。
1.防治冠心病:三七粉1g+丹参粉2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2.防治高血压:三七粉1g+天麻粉2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3.防治高血脂、肥胖:三七粉1g+决明子2g+荷叶2g+山楂粉2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4.防治肺心病:三七粉1g+川贝粉1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5.防治高血压,高粘血症:三七粉2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6.防治糖尿病:三七粉1g+石斛粉2g+葛根粉5g, 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7.防治气阴亏虚,瘀血阻络:三七粉2g+西洋参2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8.防治气虚血瘀:三七粉1g+黄芪粉5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9.防老抗衰:三七粉2g+灵芝粉2g+西洋参粉2g+桑葚2g+枸杞2g+黑芝麻2g+核桃粉2g, 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
10.痛风、骨质疏松症:三七粉+醋调敷患处。
11.三七粉面膜:三七粉+珍珠粉+灵芝粉+陈皮粉+蛋清面膜;三七粉+牛奶面膜;三七粉+蜂蜜面膜。
1.对三七过敏的人群。
2.不可过量服用,有报道一次冲服5g,有引起Ⅱ°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
3.妊娠期间慎用。经期慎用。
4.三低人群慎用。
5.10岁以下儿童不宜长期服用。三七粉有提高免疫力作用,儿童长期服用可影响自身免疫力发育。
6.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血虚无瘀者忌服。
7.感冒时慎用。
8.服用三七粉期间,不宜同时服用蚕豆、鱼虾及冷酸食物。
一般情况,早饭前,晚饭前,温开水冲服。空腹服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但如果脾胃不好,就饭后服用。另外,晚饭前可以服用三七粉改善睡眠,但晚饭后最好不服用,服用三七粉容易口渴。另外,晚上也不能过量服用,不要超过3g,过量服用容易导致兴奋。
号外!景天三七不是三七!
注意,三七没有叫“景天三七”的别名!景天三七另有他药!景天三七又名费菜、土三七、八仙草,血山草,白三七,胡椒七,吐血草,活血丹,墙头三七。是景天科植物费菜、横根费菜的根或全草。具有散瘀止血、安神、解毒的功效。内服外用均可。脾胃虚寒者禁服。
中国人十分看重认祖归宗,不少流落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论身在何处,都对故土念念不忘。倘若,历经战乱,一代代远离故乡的人们死去了,故乡的名字已经渐渐淡去,许多人只能从父辈的口口相传中知道,自己的故乡在一个大槐树下。
相传山西洪洞县城北五里贾村有座广济寺,寺内有棵大槐树,还流传有这样的一句话:“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当地人为了满足异乡人的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古代农业技术落后,每每遇到干旱、蝗灾,或者遇到内乱、外地入侵等等天灾人祸,基本就颗粒无收,史书上关于饥荒的记载比比皆是。这时候人们发现开的一串一串的槐树花,花瓣净白肥厚,饥饿的人们就摘下槐花填充辘辘饥肠,不料槐花味道甘甜,肉质鲜美,于是便有了人们称槐花为“槐米”。
于是,从此我们便和槐花结缘,家家户户都在自己房子边种上了槐树。在著名的民间故事天仙配当中,古老的槐树精还充当媒人,见证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可见人们对于槐树的热爱。其实,我们对于槐树的认识,远不止这些。在中药当中,槐树的花就是一味止血良药,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吧。
槐花,又叫护房树、豆槐、槐米,是槐树干燥花及花蕾。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等病证的治疗。一般用量为5~9g。
槐花性寒,有很好的凉血止血作用。治疗痔疮出血,大便下血,常与侧柏叶、荆芥穗、枳实配伍,可以起到清肠凉血、疏风行气的作用,如槐花散。治疗血崩及肠风下血,与凉血止血药地榆一同相须使用,是一个重药药对,如槐榆散。
治疗吐泻不止,可以单用。治疗小便出血,可以与凉血行瘀的郁金配伍,《箧中秘宝方》记载治疗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治疗热毒下痢,下血不止,与郁金、甘草一同使用,如郁金散。《世医得效方》还记载槐花用于治疗治鼻子出血不止的方子,将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碾成细粉末,吹入鼻中,可以迅速止血。
槐花入肝经,可以清肝经的火热邪气。治疗肝热目赤,头痛眩晕可以用槐花单味煎汤,代茶饮用,也可以配伍清泻肝火的夏枯草、菊花等药物一同使用。在元代医书《世医得效方》记载有一个方子治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在明代的《本草纲目》当中也有记载,用槐花炒香频嚼,可以治疗失音与喉痹。所以可以认为槐花对于治疗喉痹应该是确切的疗效的。
槐花不仅可以食用、药用的历史悠久。北方的很多地方直到现在还有吃槐花的习惯,有的用槐花煮饭,还有用槐花制作小吃、糕点等。槐花谢后结成的果实槐角,也是一味良药,性味、作用、功效和槐花相似,清降泻热的作用比槐花强,而且还能润肠。但是止血的作用不如槐花。
记得多年前,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雪花飘飘,漫天洁白,少年的我一骨碌从床上爬将起来,冬日的寒冷一点也挡不住啊,起床洗漱后,围在火炉旁烤东西吃。在农村,冬天在火炉旁烤的东西最多的大约是红薯、土豆等,但还有另外一样东西,也是我特别喜欢吃的,那就是——柿子。
在老家,我们通常会把柿子摘下来后,放在楼上一个干燥的角落,需要吃的时候,就拿一个下来,放在火炉边上烤着,烤的柿子裂口、白水直流的时候,想必一个美味可口、风味独特的烤柿子就可以吃了。又加上是在冬日这么吃,别有一番滋味!
对于柿子来说,也许有人觉得它的味道有点涩涩的,但是只要制作好了,那种甘甜也一样一览无遗。比如北宋词人张仲殊就很喜欢吃柿子,还留下了美妙的诗词,如︰“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其实柿子不仅仅是一个美味的果子,其实也是一个食药两用的佳品。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具有养肺胃、清燥火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但是很多人并不太知道,柿子的蒂儿的作用也是出人意料的。对于柿蒂这个东西,大部分都是把它扔掉了的,因为这个东西的确不好吃啊!但是它在中医人的眼里,就是一件宝贝了。中医认为,柿蒂味苦、涩,性平;归胃经;具有降气止呃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呃逆症,一般用量为4.5~9g。
柿蒂除了治疗呃逆不止之外,还对百日咳和血淋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百日咳时,用柿蒂12克,妩媚20枚,白糖9克,煎水服。在用于治疗血淋的时候,将柿蒂适量,烧灰存性,研为细末,空心时,用米饮调服,每次6克。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芪就被医生们广泛运用于临床,且屡建奇功,被誉为“补药之长”。其实黄芪不仅仅是补药,还是治病的良药。总体来讲,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
有很多疾病,都可以用黄芪泡水喝来解决。黄芪味甘微温,味道并不难喝,所以有不少人在一些膳食中加一些黄芪,也有一些人在饮品中加入一些黄芪,以此来养生防病。那么,这黄芪究竟有些什么作用?能治些什么病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黄芪具有益卫固表的作用,能够止汗。在鼎鼎有名的玉屏风散中,其中就用到了黄芪。一般对于出汗又分为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和盗汗(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一般来说,自汗属于阳虚,可用黄芪、白术、防风泡水喝,也可加入浮小麦、麻黄根等药;盗汗属于阴虚,可用黄芪、生地、麦冬等滋阴药泡水喝。
对于肾炎水肿来说,如果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的,有古方防己黄芪汤为代表。也就是说,由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可用黄芪、防已、茯苓、白术等合用。如果由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水肿,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药同用。
对于黄芪来说,补气的作用是很强的,比如补中益气汤中就有黄芪。一般对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脏器下垂,也可以用到黄芪。如果偏补气健脾,可用黄芪与党参、白术等药同用;如果偏益气升阳而举陷,可用黄芪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如果是肺气虚证,症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壅于肺而无力咯出,可用黄芪与紫菀、款冬等药,温肺定喘,健肺益气。
对于痈疽这种疾病,不仅人体体表会有,人体内部脏器也会有。一般来说,凡是疮疡溃破,久不收口,用黄芪有生肌收口的作用,可与金银花、皂角刺、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果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用黄芪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若痈疽久不穿头,可用黄芪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等药。
如果是脏腑痈疽,如肺痈,据《圣惠方》记载,可用黄芪研为细末,煎水服用。
如果是肠风泻血,可用黄芪、黄连二药,各等分,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饮下。
如果是尿血沙淋,痛不可忍,可用黄芪适量,研为细末,取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用蜂蜜60克将萝卜和黄芪淹制片刻,再行炙干,以不焦为度,以盐汤送下。
在《圣济总录》中记载,吐血不止,可用用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克,用姜蜜水送下。
酒疸多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如果症见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可用黄芪100克,木兰50克,研为细末,用黄酒服下,每次3-5克,每日三次。
还有一种叫做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的疾病,也大多是由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以致内寒生湿;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由湿浊滞留阴部所致。如果出现阴部汗出,潮湿,且瘙痒,可用绵黄芪适量,用酒炒,研为细末,以熟猪心同吃。
在《外科精要》中记载,黄芪具有治渴补虚的作用。如果“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可用黄芪六一汤。具体用法是,取绵黄芪180克(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甘草30克(半生半炙),研为细末,每次服用10克,用白汤点服。
在古代方书中记载,用黄芪和陈皮可以治疗老人便秘。具体用法是,取绵黄芪、陈皮(去白)各15克,研为细末,每次服用10克。服用时,用大麻子适量,研为细末,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加入白蜜一汤匙,再煎沸,与黄芪陈皮粉调和,空心服下,一般服用两次就可见效。
黄芪作用广泛,但多用于虚证。如果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之人,不宜服用黄芪,切记切记!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老在关节”。目前全球有3.55亿关节炎患者,亚洲地区每6人中就有1人会患上关节炎。
风湿性的关节炎或类风湿性的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的变形和肿胀,它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也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近年来,有车一族、肥胖、高跟鞋一族,青年骨关节炎患者明显上升,每逢发作,患处红、肿、灼热、剧痛,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令患者痛苦不堪。
风湿性的关节炎或类风湿性的关节炎,它在现代一些的治疗,一般是基于几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止痛,另外一个是抗风湿治疗,用的是一些免疫抑制剂类的药物,另外严重的情况下,活动期用一些激素类的药,那么这些药物长期来说,它是一个缓解关节的变形和肿胀,中医学对于疾病的一些活动期,缓解症状是比较有优势的。
类风湿即坏死性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围。近年来有学者称其为顽痹、历节风、湿热毒痹等。很多医家认为此证属湿热毒痹,根据其病急性期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 痛,并伴有身自热、烦躁、口干、汗多等全身症状,且发病急骤。
故认为热毒湿浊癖阻是急性期病机所在。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英国学者通过对本病病理组 织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坏死性血管炎。
四妙勇安汤是用于治疗外科的“热毒型脱疽”的一张名方,脱疽是一种中医病名。
该病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即现代的脉管炎、静脉血管炎和脉管血栓等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因皆因血管发生病变。
在四妙勇安汤的基础,加上一些清热祛湿通麻痹的一些药,比如说海风藤、青风藤,槲寄生强筋骨还有一些虫类的药,那么它就可以治疗关节炎,并且对其病因坏死性血管炎进行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老先生在古方《四妙勇安汤》的基础上加味,创立了现代的中成药金藤清痹颗粒,它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痛、解热、免疫调节作用。副作用小,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神农氏察访百姓生活时来到一对年轻夫妻家吃饭,男的叫椒儿,女的叫花秀。小两口准备了一种神奇的香料,让人吃了还想吃。果然神农氏吃了感觉到一股清香直往鼻孔里钻,连连称赞这饭煮得好,并询问里边加了何种香料。
花秀说这饭里加的香料是从山上的一种“宝树”上采回来的,然后晒干磨成细末做成的。第二天神农上山寻宝树,摘了一颗果实放到嘴里,香味儿很快散发开来,向喉咙窜去;他拿事先准备好的凉开水将果粒冲到肚里,不一会就感觉到脾胃发热、胃气上冲,连连点头说这是一种能医病的良药。
于是,神农氏便用这一对勤劳的夫妻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果实——花椒。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所熟悉的花椒,通常都是被用作香辛调料。其实,花椒可不止有调味这一种作用,更是一味良药。
温中散寒的“美人果”
花椒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温肾、燥湿、健胃、杀虫的功效,可药食两用。花椒在中医古籍中有很多记载,古书上称蜀椒,就是蜀地所产的花椒;温中的中则是指我们的中焦,对脾胃之气有补益的作用。
医圣张仲景使用花椒最著名的一个方子,就是记载在《金匮要略》中的大建中汤:用花椒三钱、干姜五钱、人参二钱、饴糖一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而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又被称为“美人果”。
花椒的药理作用
生物碱是花椒的主要活性物质,而挥发油是花椒香气的主要来源。这两类物质在药用方面有很大作用。
(1)抗炎镇痛:花椒的生物碱和挥发油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效果,且挥发油对于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作用。
(2)抗肿瘤:青花椒中的青花椒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可通过抑制癌前病变肝细胞的 DNA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对实验性肝癌具有治疗作用;另有研究报道,花椒对白血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抗癌效果较强,尤其对病毒所引起的癌症效果显著。
花椒挥发油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且对人宫颈癌 HeLa 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红白血病 K562 细胞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3)抗氧化:花椒的挥发油在一定程度上有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推断可能与花椒中所含酚类、皂苷类、黄酮类、醛类、生物碱类等物质相关,这些物质能使具有高度氧化性的自由基还原,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小小的花椒,药理作用可是不少。所以,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不起眼的调料哦,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好好加以利用。
张从正,是“攻邪派”的创始人,对汗、吐、泻等攻邪治法的认识别具一格,而且擅长使用药性猛烈的药物来治疗疾病,这在中医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张从正生活的金朝,金宣宗完颜珣曾因为张从正医术高明,将张从正征兆为宫廷太医,不过宫廷之中太医院太过闲暇,且有小人常常排挤。张从正想着自己有悬壶济世的志向不能埋没在宫廷之中,于是没干多久就辞官回家,继续他的“游医”生活。
话说张从正有一次过亳州时,遇到了一个得了怪病的女子。那是什么怪病呢?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精神病,这位女子半年前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突然的就变得疯疯癫癫的、见人就嬉笑不止。家里人和她说话,她也似懂非懂。家人怕她乱跑就把她关在家中,谁知她在家中又打又砸,还跳窗逃了出来。就这么整日在村子里游荡,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她的丈夫将附近但凡有点名气的医生都请过来,为妻子看过病,有的医生认为是心火扰神,用清心火的药物;有的认为是痰火扰神,用祛痰火的药物;还有些认为药物难以治疗,用针灸治疗等。如此种种办法都用过了,就是不见效果。
这位女子的丈夫本来都想放弃治疗了,不过听说亳州城最近来了一位郎中,以前还是皇宫里的太医,想着这位郎中名气这么大,万一能治好自己妻子的病呢?毕竟普通人家,哪里供养的来这么一个活菩萨。于是,便哄着疯癫的女子去找张从正碰碰运气。
这天张从正在当地一家药房门前坐诊,慕名而来的病人不少。在排队看病的人群中就有一个男人带着一个疯癫的女子,由于那位疯癫的女子太过显眼,不一会儿便引来了人们的围观。这也引起了张从正的注意。
张从正说:“这位兄台,你的妻子得的什么病?”这个男人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妻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这样疯疯癫癫半年多了,附近的人都说你是神医,你可要救救她啊!”这时药房的一个小二对张从正说:“张先生,这男人为了自己老婆的病,把附近的郎中都请了个遍,都拿这病没辙。”张从正看了看,那个女人,反而放声笑道:“这位兄台,今天你怕是找对人了,这个病我能治。”众人听了大惊,心想“太医”果真这么厉害?
只见张从正接着说:“《黄帝内经》有说到神有余则笑不休,这里所说的神便是心火,火如果遇到风则会变成烈焰,所以就会笑个不停。这个病必是因为痰热内盛,久郁化火,上扰心神导致的。所以这病很好治,只要祛除痰火即可。”
众人听到这纷纷觉得分析的十分有道理。这时候药房的抓药老先生出来了,向张从正行礼后,客气地说道:“张先生,果然是高见,只是老朽抓药多年,能看出这病机的郎中怕是不少,只是这体内之‘痰火’先生打算如何祛除啊?”
张从正微微一笑,说道:“此事简单,取沧盐成块者二两余,用火烧令通赤,放冷后研成细末,用河水一大碗来煮。放温后分三次喝完。然后用钗子伸到口中探吐,以催吐之法来呕吐痰涎。然后再用大剂量黄连解毒汤,以苦寒直折来清泄火热。老前辈以为如何?”
药房的老先生听后,捋了捋胡须,细想了片刻说道:“先生用药好大的手笔,敢用如此峻猛之手段,老朽佩服。”说完便吩咐药房的小二赶紧按照张从正的方子去配药,给那对夫妻带了回家,嘱咐一定按照张先生的方子吃药。
果然,这位女子吃药后探吐,一下呕吐出了热痰五升,接着服用大剂量的黄连解毒汤几天,那病果然就好了。后来张从正将这个病案记载在了自己的医书《儒门事亲》之中,在病案末尾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法虽无奇,但医者审因论治,确值后人仔细揣摩。”
附:《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黄连三两(9g),黄芩二两(6g),黄柏二两(6g),栀子十四枚(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