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现代药品保存,让吃药更健康

现代药品保存,让吃药更健康
发表人:手护妈妈

现代贮存药品总的要求是:掌握好环境的温度、湿度。一般药品存放在10℃~30℃的温度中保存即可,湿度要保持在45%~75%之间;要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光保存,防止受潮、虫蛀、霉变。 通常来说,药品说明书都会写有药品的保存条件,这些常用术语有“常温”“冷藏”“阴凉”等。如果发现说明书上写了冷藏,那就说明这些药品放在冰箱里保存比较妥当。 

 

部分外用药

 

如滴眼液、滴鼻药、滴耳液、洗剂应该放在冰箱。这类药物温度高的条件下容易变质,放在冰箱冷藏可以获得较长的保存时间。 不过,并不是上面所述的外用药都可放在冰箱里。不同药品成分,对储放要求不一样。比如同为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就可以常温下保存。


归根结底,看准说明书很关键,不要急着扔掉。

 

栓剂


栓剂一般指的是放在人体腔道发挥治疗作用的固体剂型,一般有退热剂或是女性用的阴道栓。栓剂在正常体温下会溶解分泌物,并且释放药物。这类药物适合放在冰箱里保存,避免在体外软化而失去药效。 

 

 胰岛素


胰岛素稳定性容易受到温度、光照等情况影响,如果保存不当,会缩短胰岛素的有效期。无论在什么时候,胰岛素都适合放在冰箱里保存,起到稳定功效的作用。 

 

煎好的中药

 


中草药有调理身体、治疗身体不适症状的作用,很多人平时比较忙,没有抽出太多时间煎中药,导致常常忘记或不按时服用中药。 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煎多一点中药,再选择独立包装保存是个不错的做法。

 

但要注意的是,药液在常温下容易变质,袋装中药保存在冰箱里可以减慢变质速度,但一定要在3~5天饮用完。 同时,不同成分汤药在同样条件下,变质的程度和时间也不同。若药液含全蝎、蜈蚣等动物类中药,或者是熟地、黄精、红枣等糖分含量较高的中药,保存时间会缩短,更容易变质。 因此,慢性病患者服用汤药不要贪图方便,一次煎煮过多。若发现药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则属变质,不可服用。代煎汤药从冰箱取出后建议加热煮沸后再服用。

  

膏方的保存方法


加工好的一料膏方,一般都要服用较长的时间,在服用过程中如果保存方法不当就容易发生霉变,因此在服用膏方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存。


要用清洁的容器,并且要保证容器干燥、无水分残留,不论容器是陶瓷、玻璃类的,还是有机材料类的、金属材料的,都要经过充分的消毒、干燥。取药的用具,如勺子等要消毒、干燥。如果取膏药的勺子不干净,或者勺子上的水分流入膏方药中,或者不注意卫生,边吃边取,这些都很容易导致细菌污染膏方药,并且很容易发生变质。


在服用过程中要将一料膏方药分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如果是近期不吃的膏方药要进行密封,并且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而随时要服用的药应该分开装。随时用的药,也应该放在通风干燥处,不仅要避免受热受潮,还要避光,因为受热受潮和暴晒都可能导致某些有效成分丧失,影响药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保健食品能否替代药物?在参加临床查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大爷糖尿病病情加重合并脑梗发作,检查发现血糖控制不好,最后找到原因是他平时不吃降糖药,平时只是吃保健食品降糖。我认为,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原因有:

     

    1.什么是保健品?

     

    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这是肯定的,因为保健食品的定义如下:根据2015年发布的《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的一种。《GB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明确了保健食品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从定义看出,保健品并非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这个和药物有鲜明差异,药物的目的简单粗暴,那就是治疗疾病,缓解痛苦。

     

     

    2.什么是药物?由古至今,从发现到发明,一直在超越

     

    根据经典的药理学教材,药物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任何能够影响生命体原生质的化学制剂。根据该定义,绝大部分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药物的定义则更加严格,必须是以治疗为目的,且权衡利弊,必须利大于弊。

     

    如今新药大都称之为发明,不再说发现,因为今天的新药几乎都是科学家通过通过实验方法,对物质的多种独立特性进行最优化而得到,过去不一样,新药的出现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对自然产物的利用过程中意外发现一些功效。简单来说,过去的药物往往具有偶然性,被动性,天然性,今天的新药则有必然性,主动性,合成性。

     

    举个栗子,咖啡,是古代阿拉拍修道院的人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而发现的,那就是他们看到山羊吃了咖啡树的浆果后兴奋不已,晚上不睡觉,蹦蹦跳跳,这才注意到咖啡树浆果的成分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从而发现了咖啡因药物。除了咖啡,经典抗凝药华法林、中药麻黄(含麻黄碱)、来自鸦片的吗啡等等都是来自天然植物。

     

    至今为止,很多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仍然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但随着近百年来合成有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作,药理学也发生重大变革,药物和有机化学紧密联系。这突出表现在抗菌药物新药如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上,随着抗菌化学治疗这一新纪元的开启,人们对有机化学领域倍感兴趣,而有机化学的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药理学既与化学相结合又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是有效治疗疾病的主要源泉,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更是如此。

     

     

    3.相信保健食品能替代药物会导致悲剧

     

    健康无价,当今大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经营保健品的不良商家疯狂进行夸大虚假宣传,美化保健品的预防甚至治愈疾病的功效,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感,让民众购买其产品,放弃正规的药物治疗,这实在是违背道德甚至是谋财害命之举,对此类行为应当人人喊打!

     

    事实上这些保健品并不便宜,民众花了高价钱服用了这些保健品,不但疾病不能治愈,严重的反而丢了性命,如开始我提到的那位大爷,放弃了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吃保健食品,结果血糖控制不好,产生严重并发症,后悔莫及。

     

    因此,呼吁大家都要告诉身边的朋友,特别是老人家,千万不要相信保健食品能替代药物,远离虚假的保健品广告促销!

  • 两年前笔者外出旅游,晚上住在一家青年旅社。快要睡觉时候,突然一位舍友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赶紧下床,跑去卫生间,过了十多分钟才回来,一脸的痛苦表情。刚刚上了床,还没躺下,肚子又痛起来,急忙跑了出去,又过了十多分钟,慢慢地扶着墙走进来,脸色惨白。刚要上床,又停下来,看情况又要出去。他的同伴上去搀扶着他,问他说:"你没事吧?怎么拉肚子没完了?"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肚子特别难受,想把东西都排出去,可一直感觉排不干净,肛门有重坠的感觉。

     

     

    笔者推测应该是急性肠炎犯了,将随身带的香连丸取出来给他吃。他的同伴还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香连丸的主要治疗功能。他半信半疑的吃了,过了一会儿肚子疼得就没那么厉害了。

     

    在古代,中医师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香连丸作为一种中成药,最早见于《兵部手集方》,其主要成分是萸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和木香,功效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要治疗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里急后重是医学的专业术语,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疼痛,很想解大便,但又没办法一泄为快。

     

     

    临床治疗的症状有:肛门灼热,舌头红、舌苔黄腻,下腹部疼痛剧烈,排便不爽,严重可见下痢赤白脓血。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辛辣的也不要吃。注意孕妇慎用,小儿和老人减量。对于体寒的人,可见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且次数较多,喜欢喝热水等症状者,用药须慎重。

     

    急性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可以随身带上一瓶香连丸,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帮助他人。在饮食无节制、生活重享受的今天,各种胃肠疾病都是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冬天,在外出期间,带上一瓶也是有必要的。

  •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在《木兰花》写道“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是的,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都会老去。经常见到的一个情景就是: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需要服用大量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于这情况,作为家人的您,应该怎么做?下面我们来全面了解下老年人用药需要注意哪几点。

     

     

    一、老年人如何避免用药安全隐患?

     

    (1)迷信广告宣传。(2)误服、漏服、重复用药。(3)滥用补药。(3)迷信新药、贵药。(4)中、西药同时服用。

     

    二、老年人如何选择药物?

     

    (1)明确诊断,权衡利弊。(2)特别注意病史、用药史及用药记录。(3)避免重复、误选和配伍不合理。(4)尽量减少用药的数量。(5)选择合适剂型,如缓释制剂。

     
    三、老年人个体化用药原则有哪些?

     

    (1)尽量减少用药种类,最好不超过5种。(2)可适当使用长效制剂,以减少用药次数。(3)坚持定期检查,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4)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做到用药个体化。

     

    四、老年人怎么选择用药剂量?

     

    (1)一般为成年人1/2或3/4:老年人用药剂量应比中青年人有所减少,60~80岁老年人用药剂量可为中青年人的3/4以下;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剂量可为中青年人的1/2。(2)应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减少一天内的给药次数。(3)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应选择最小的有效剂量,应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更换或停止用药。(4)根据老年人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五、怎样提高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

     

    (1)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2)与医师保持有良好的联系。(3)准备好药物的日程表和备忘卡:将每天要吃的量分开包装好,注明日期与服药时间。(4)药物包装易于打开。 (5)有用药列表和多室隔开的药盒。(6)接受依从性指导。

     

     

    六、老年人存在多重用药时,家属要格外注意

     

    老年人常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即所谓多重用药。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问题普遍存在,除了医师处方外,老年人还常自行购药,包括非处方药品、保健品和中草药。老年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因素决定其用药依从性较差,若使用不恰当药品,增加服药种类及次数,会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从而使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甚至增加死亡率。

     

    照顾存在多重用药的老年人,应做到:(1)鼓励老年患者按时门诊随访,知晓自己健康状况,一旦出现药物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时就诊。有条件者设立个人专用药物记录本以记录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事件。(2)家属要协助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家属需定时检查老年患者用药情况,做到按时按规定剂量服药。(3)教育老年患者及其家属避免随意自我药疗。不宜凭自己的经验自作主张,随便联合用药,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盒右上角有“OTC”)药物、中草药、食品添加剂和各类保健品。不要轻信民间“偏方”“秘方”。

     

    参考文献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33-3544.

  • 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在所难免,在我们熟知的一些衰老现象中,有些是自然老化的结果,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比如骨质疏松、听力下降、失眠、反应力变缓、老花眼等,但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生活里多加注意,也能够减轻衰老后身体退化给老人带来的痛苦。

     

    患老花眼要年年检查

     

     

    严格来说,老花眼不是一种眼病,它是自然衰老的表现。老花眼的度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所需的阅读距离也越来越远。绝大多数人在40~45岁会悄悄出现老花,最直接的表现为近距离阅读模糊、眼睛疲劳、酸胀、多泪、畏光、干涩并伴有头痛等。老花眼虽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老花镜的选购必须科学、谨慎。配老花镜最好先到正规机构做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一般来说,3~5年更换老花镜,但最好每年都做一次眼部检查。

     

    全身痛与骨质疏松有关

     

    许多老年人都有全身疼痛症状,而且服用许多药物都不能解决。老年人常出现的全身疼痛及不适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与骨质疏松有直接关系。

     

    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特别是在70岁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疼痛、不适及乏力等,其中以颈、肩、腰背的疼痛及不适为主。疼痛的性质为钝性痛,时轻时重,可突然加剧,休息后可缓解或减轻。咳嗽、打喷嚏及用力排便等均可造成明显疼痛及不适。

     

    全身的疼痛和不适感常迫使老年人减少活动,甚至卧床休息,而活动的减少又加剧了骨质疏松。建议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除了增加钙的摄入量外,还应适量运动。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被漏诊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或生理效应不足所致的全身性疾病,老年人多见。

     

    老人患甲减不易被发现,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疲劳、迟钝、抑郁、嗜睡、肌痛、声音嘶哑、耳聋及味觉减退、便秘和皮肤干燥等,即使有上述表现,常被误以为是由于衰老所引起而被漏诊。

     

    由于老年人甲减表现与衰老改变或其他老年病表现常难以区分,因此,曾经患有甲状腺炎或做过甲状腺手术及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如果有上述症状,应考虑可能是甲减,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提早预防。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医疗保健已经逐渐变成人们关注的对象。然而,关于因用药不当而导致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不良用药究竟为什么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呢?

     

    每年因为用药不当,造成的严重反应或死亡不计其数。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提醒大家买药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点,给大家总结一下: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比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买风热感冒药,觉得药盒上有清热两个字,一定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实际就不是这样,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的清热作用非常弱,是治疗风寒感冒的。

     

    日常生活中,需要买药多数是因为生病了,少数是作为家庭药物储备用。治疗同种疾病的同类药物很多,该怎么选择?

     

     

    对于普通大众自行选药,只能通过说明书和药品包装盒来进行购买。这两个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买药之前,要对使用药物的人的身体状态有所了解。


    1、是否患有高血压?如果有,那么一些含有钠盐的药物就要谨慎使用,含有甘草的药物也要谨慎使用,另外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也能引起血压升高。药盒上出现“麻”字说明含有伪麻黄碱,能收缩血管,高血压患者是慎用的。

     

    2、是否患有青光眼?如果有,那么一些散瞳药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就要谨慎使用。

     

    3、是否经常有胃部不适?特别是有胃溃疡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药物,他们会加重出血风险。

     

    4、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是否有慢性哮喘?伴有心律失常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应当慎用氨茶碱。哮喘患者伴有冠心病的,也要谨慎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5、是否有肝肾功能不全?这一点要通过说明书来进行判断,如果能不能自行判断,请一定告知药店的药师,帮助您顺利选购最合适的药物。特别是慢性病,需要联合用药的时候,更要引起注意!

     

     

    6、是否有高空作业,是否操作精密仪器,是否要开车?如果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群,是不能用含有“扑”“敏”等药物的。扑尔敏、苯海拉明等额会引起嗜睡、困倦等症状。

     

    还有其他的慢性疾病,买药时都要考虑,一定一定要告知医生或药师。

     

    先总结以上这么多,有能补充的,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质疑中医的声音,其中一种声音比较别致,应该是向《三体》中的环保主义者伊文斯学习来的,他们主要观点有两个:

     

    一、中医使用动物,植物入药,非常残忍;

     

    二、中医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

     

    这种观点影响了很多小清新,他们很愤怒也很伤感,愤怒于中医用可爱的动植物来入药,伤感于中医导致了物种凋亡。

     

    第一种观点不值一驳,因为只要他们低头看看自己餐桌上的食物,从猪肉,牛肉到大米,再到白菜,芥菜,豆浆,牛奶,就会发现无一不取之于动物或者植物。即使是西药药架上的西药,都经历了大批量小白鼠试验的残忍过程。

     

    第二种观点,则值得研究和正视。

     

    近代以来,确实有很多物种在陆续凋亡,例如澳洲的渡渡鸟,美洲的旅鸽,美国缅因洲海鼬。渡渡鸟的灭绝是因为荷兰人的大量捕食,和对澳洲环境的剧烈破坏;而种群极为庞大,高达50亿只以上的北美旅鸽,它们的消亡,则是由于肉味鲜美,于是陆续成为了美国人的盘中餐,最后一只北美旅鸽叫玛莎,它被美国人圈养起来,每天孤零零地呆在屋顶看看天空,最后于1914年9月1日正午苍凉死去。美国缅因洲海鼬的消亡,则是因为美丽,它们的皮毛细密亮丽,保暖性能极佳,是欧美贵妇的心头好,所以,就被陆续处于剥皮之刑,然后销声匿迹。

     

    已经消失的旅鸽

     

    这些种族的消失,根本原因不在于不能对这些动物进行利用。实际上,自从人类步入人类纪之后,我们身处的自然,已经是人化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本质即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也就是说,人当然可以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是对于自然若只知“取”,不知“舍”,那么就会导致对自然的巨大破坏,导致物种的陆续凋亡。

     

    那么中医导致了物种的凋亡吗?

     

    很多人言之确凿地说中医导致的物种的凋亡,但是却举不出实际证据出来。一些人说中国犀牛的消失是因为它的角有药用价值,实际上是因为犀牛皮在古代是各国制造盔甲的工具,犀牛皮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人装,《国语》中即有“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的记载。大规模地战争对犀牛需求巨大,最终导致犀牛成为数量稀少的脆弱族群,最终由于环境的变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还有一些人举了铁皮石斛,珍贵毒蛇的例子,实际上,正是因为它们是珍贵的中药材,所以陆续实现了人工种植和养殖,与中医实现了“共生”。举目四探,中国四处散布着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人工种植的实现是对野生种群的真正保护,因为人工种植出来的药材更加廉价和易得,这些人工种植基地不但使得铁皮石斛的种群能够延续下去,也使得很多地方农民的生活有了生机。

     

    铁皮石斛基地

     

    当然,相对于铁皮石斛,三七,丹参,太子参,党参,山药,大枣,栀子,甘草这些植物,阿胶、斑蝥、穿山甲、冬虫夏草、蛤蚧、全蝎、蟾蜍、林蛙、水蛭、毒蛇等动物的养殖药困难得多,但是在一代代中国药农的精心研究下,斑蝥,蛤蚧,全蝎,蟾蜍,林蛙,水蛭,海马,水蛭,部分稀有蛇类等等珍贵药材都已经实现了人工养殖,麝香,牛黄等等已经实现了人工合成,即使是养殖最为困难的穿山甲,中国也有资金不断流入进行研究,也有了若干养殖基地。

     

    可以想象,这些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若不是因为与中医已经实现了共生,任凭伊文斯这样的环保主义者狂喊疾呼,煽情演绎,也不会有资金流入去对这些动植物去进行保护,这些脆弱的族群只有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就随环境的变迁而摧枯拉朽地消亡。

     

    在人类纪,在人化的自然中,动植物只有与人类实现了共生,才不会有种族消亡之虞。虽然我们每天捕杀鸡,牛,羊,但是我们不必担心它们会消失。而猫,狗之类的宠物,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但不会消失,其族群还在不断扩张。

     

    所以回过头来,对于《伤寒杂病论》中206种药物,为何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存在,不但够中国人使用,还够韩国人,日本人使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会再惊讶。

     

    一是因为中国先贤很早就注意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与自然共生,例如,《周礼》 云 : “春田用火 ,此国家大搜之礼也。若民间焚山林则有禁 ,以蛰虫已出故也”。《逸周书·文传解》:“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麝不卵,以成鸟兽之长。 畋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驰骛,土不失宜。”

     

    可见先秦时代,华夏即已经有了 “禁止焚烧山林”,“非时不得滥伐植物,狩猎”的禁令,不会像初入美洲,澳洲的欧罗巴人一样,将一个个庞大的动物族群食之殆尽。到了汉代,相关法令逾加严密,《四时月令五十条》等法规以法律诏书的方式,要求人事活动和社会生产都应与自然四时的规律相匹配,对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做了明文规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是因为中国很早就实现了对常用中药的规模化种植,例如现在大热的“附子”,很早就实现了人工种植,北宋杨天惠的《彰明附子记》即云:

     

    生机盎然的附子种植基地

     

    绵州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会昌、昌明宜附子。总四乡之地,为田五百二十顷有奇,然秔稻之田五,菽粟之田三,而附子之田止居其二焉。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上。然赤水为多,廉水次之,而会昌、昌明所出微甚。

     

    可见当时附子的种植,已然规模化了,从那一刻起,附子这个物种就再难消失,因为它已经和中医彼此相依。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如果你有这些身体表现,很有可能就是湿热体质:面部暗黄油腻、大便不畅、小便短黄、口干口苦口臭,总感觉身体沉重疲乏、提不起精神来。湿热体质的人一般偏瘦,面部易生粉刺、痤疮;容易产生暴躁、厌烦的情绪。

     

    既然是中医理论中的体质判断,那该如何调理体质呢?药食同源一直是中医最有魅力的贡献之一,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湿热体质要如何吃吧!

     

    在食物选择上,湿热体质的人应多吃清热利水的食物,例如:冬瓜、丝瓜、苦瓜、山药、莲藕、芹菜、菠菜、五谷杂粮、鸡肉、鸭肉等。不宜吃羊肉、狗肉、桂圆、榴莲等温热性食物。烹饪食材时尽量清淡,远离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还要保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

     

    祛湿健脾的红豆薏仁粥

     

    提到祛湿,很多人都会想到薏仁。薏仁也叫薏米,性甘、微寒,具有健脾祛湿、利水消肿、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而且薏仁中的多糖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起到降糖降脂的作用。由于薏仁属于寒凉性食物,所以不宜长期食用;如果想要长期食用,建议先把薏仁炒一下:用文火加热后炒至表面微黄色,然后晾干即可保存留作长期食用。

     

     

    红豆,这里指的是赤小豆;红豆比较圆,赤小豆呈长圆形、稍扁。赤小豆可以健脾利湿、解毒排脓、消积化淤;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良好的通便、降压降脂、调节血糖、健美减肥的作用。

     

    另外再搭配上补脾益肾、除湿止带的好食材——芡实。熬粥前,先把赤小豆和芡实用水浸泡2小时以上,薏仁浸泡1小时,之后一起熬煮2小时左右。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加入百合或莲子。还要注意一点,红豆薏仁粥里面不要放大米,因为大米含有湿气,湿性粘稠。虽然放了大米粥的口感会更好,但是赤小豆和薏仁的功效就全白费了。

     

    健脾开胃的莲藕排骨汤

     

    排骨剁成小段,用水焯一下,去掉血水;加入葱姜蒜、莲藕、适量的盐,煨炖一至数小时。

     

    莲藕属于凉性食物,其中含有淀粉、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消食止泻、清热润燥、健脾开胃的功效。排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骨胶原及磷酸钙,可以起到强筋壮骨的作用;而且,排骨同样也具有滋养脾胃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等。

     

     

    除了这些之外,湿热体质的人平时也可多吃一些洋葱、冬瓜、芹菜、玉米、鲫鱼、鸭肉等食物,可以起到补肾养胃、健脾除湿的功效。

     

    怎么样,享受美食的同时调理体质,一举两得,快来试试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珍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渴求,决不能拿生命当儿戏。

    近日,“权健事件”引来舆论高度关注。在天津市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权健公司之后,经过调查取证,公安机关也已经于1月1日依法对其涉嫌传销犯罪和涉嫌虚假广告犯罪行为进行立案侦查。同时,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取缔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火疗养生场所、开展集中打击清理整顿保健品乱象专项行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保健品销售的套路不断被揭开。该事件已经成为一场了解和认识保健品功效的公开课,给消费者、行业企业乃至监管部门以思考。

     

    从媒体现有报道来看,一个售价千元的鞋垫,据称是对罗圈腿、心脏病、前列腺炎都有奇效;负离子磁卫生巾,则可以治疗各种男女生理疾病;有效成分和果汁无异的“本草清液”,却被标榜可以“排毒”、售价千元……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无所不能的疗效,遍布在产品销售的各种话术之中。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在保健品销售中,无中生有、夸大功效,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套路”。

     

    保健品不是药品,更不是“万能神药”,这应是一个共识和常识。

    但有的神化保健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让患者产生误解甚至放弃正常治疗;有的以免费体检、旅游、讲座等为幌子,打亲情牌推销产品;有的许以高额返现、多买多赚等承诺,设置消费陷阱骗取钱财……在不少案例中,一些保健品已经从专注健康、有益身心的产品,变成了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工具,给病人乃至家庭带来难以抹去的阴影。改善健康,决不能成为一门只顾赚钱的生意。

     

    我们需要提倡求真务实、能辨真伪的科学素养。从魏则西一家所相信的“高科技疗法”,到周洋一家所购买的“抗癌产品”,利用的都是人们对科学力量的信任。这种朴素的情怀,决不能成为不法之徒的可乘之机。任何故弄玄虚、虚无缥缈的“神秘力量”,都是对科学的曲解;任何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代理神话”,都是对成功的歪曲。

     

    我们必须强调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法则。无论是广告法还是食品安全法,都规定保健食品不能宣传可以治病,严禁虚假宣传。事实上,公安机关也一直在对此行为进行打击,去年以来就已破获保健品诈骗犯罪案件3000多起,追赃挽损超过1.4亿元。对企业而言,无论多大的规模、多响的牌子,只要触犯了法律、伤害了消费者,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给公众一个交代。

     

     

    健康中国建设,任重道远。对任何企业和任何人来说,都需要绷紧心中的弦,珍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渴求,决不能拿生命当儿戏。

  • 泡温泉时,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药浴汤,甚至可以闻到浓浓的中药味道。是不是噱头呢?其实啊,这确实属于药浴中的全身浴,也就是俗称“药水澡”。时下流行的“足浴”,也是药浴的一种,属于局部洗浴,另外还有像“烫洗”、“熏洗”、“坐浴”等等,都是药浴的形式。

     

    药浴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代的中医药著作中几乎都有关于中药洗浴防病治病的记载,比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熏浴方8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关于药浴的文字资料;而《黄帝内经》中也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上以合百一升,以水一斗,渍之—宿,以洗身……”,就是记载了治疗百合病的百合洗方。可以说药浴的历史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泡泡水为什么就能治病呢?

     

    是的。药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皮肤具有吸收、渗透的生理特性,将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功能;而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渗透、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来调整脏腑功能。

     

    日常工作生活忙碌的我们,总不可能天天去泡药浴温泉呀,什么药材能治什么病呢?有没有我们自己可以操作的药方呢?下面来介绍几个常用的药浴方。

     

     

    1、关节疼痛:

     

    丝瓜络、千年健、海风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 g,煎熬取汁,倒入浴盆中,加热水至能够浸没患处为度。水温应该保持在45-50度左右,每天洗浴1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腰背部以及各个大关节的风湿宿伤疼痛。

     

    2、小儿感冒:

     

    白芷、防风、荆芥、生姜各15克,入季葱6根,薄荷8克。煎水洗浴,祛风解表,对风寒感冒有显著疗效。

     

    3、肩周炎:

     

    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g,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 12g。将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 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用1周。

     

    4、头痛:

     

    川芎15g、晚蚕砂30g、僵蚕20g、香白芷15g。将药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1碗,用厚纸将沙锅口糊封,并视头疼痛部位大小,盖纸中心开1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熏之;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上面覆盖一大块毛巾罩住头部,以热药熏蒸。

     

    这么神奇的药浴,即使不能够经常泡药浴温泉,日常在家也可以选择相应的药方进行调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呢。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肝脏和肾脏作为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确实容易受到某些药物的损害。

     

    保证用药安全,杜绝药源性的肝损害,其实也不难!

     

    肝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在剂量正确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没有肝毒性或者肝毒性小的药物,是能够代谢掉的,基本不会造成肝损害。中药,中成药,西药,那么类别,必然存在一些有肝毒性的药物,西药很多,中药更要引起重视!

     

     

    西药


    常见造成肝损伤的西药,比如常见的红霉素、磺胺类抗生素,比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比如洛伐他丁、降糖灵等降脂降糖药,再比如多数的抗肿瘤药。西药因药物结构明确,相比中药,肝损伤较为明确!

     

    中药和中成药


    不药博士更想告诉大家的是一些有肝毒性的中药:川楝子、栀子、雷公藤、部分中药提取物(山豆根和苍耳子)、含蒽醌类的中药等,能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能够造成肝脏细胞DNA的氧化损伤。使用之前要引起足够重视!以上多数中药也能造成肾毒性。

     

    中成药能引起肝损害的也有很多:壮骨关节丸,多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炎。含有雄黄(硫化砷)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等,长期大量服用均能引起砷中毒,导致肝肾损害。含有朱砂(硫化汞)的中成药,如疳积散等,汞中毒,性质同上。

     

    中西药联合用,肝毒性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举个例子,含杏仁、白果的中成药,含氰甙,若与西药安定等合用,可过度抑制呼吸中枢,可损害肝肾功能。

     

    除了药品自身的毒性之外,与服药剂量、用药时间等都有关系,与患者本身体质及其地域、季节等各因素也都有关。

     

     

    不药博士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了解自己的肝脏状态!肝功能不正常的朋友要在医生指导下认真甄选药物。特别是老年人,一般肝肾功能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要避免有肝肾毒性的药物。

     

    2、充分了解所服用的药物,使用之前要了解它是否有肝肾毒性,如有,可找医生进行药物替换。

     

    3、一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更要特别注意!因为多数肝损害是与用药持续时间有关。

     

    4、不使用来源成分不明确的中药或中成药。

     

    5、保肝药如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肝损害,所以要合理使用保肝药!

     

    感谢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