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发表人:张旭
心血管疾病现在研究认为它的重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终于把心血管疾病归为心悸和胸壁的范围。因为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血亏虚气,治血瘀痰瘀互结等相互作用引起的。所以中医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是针对她的病因来进行的。
 
心血管疾病最根本的原因为气血。这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阳气逐渐的减少,这时候有形的阴邪就会逐渐的积聚。包括痰浊,淤血等!而这些痰浊和淤血等有形实邪阻滞了人体的经络就会导致经络的不通,导致了心肌的这种缺血,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以调理气血,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基本的方法。顾护人体的阳气是最基本的。有好多种方式来保护人体的阳气。比如可以通过艾灸来直接补充人体的阳气。也可以通过药物健脾补肾,培育先天和后天。若人体阳气充足的话,那就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会大大的减低。
 
但是一旦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话,我们也有好多方法来治疗。中医还是需要辨证论治的,如果辨证为痰浊互结证,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者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来治疗。如果辨证为淤血阻络者,可以用血府逐淤汤来治疗。如果是心阳痹阻证也可以用炙甘草汤来治疗。总之中医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很有优势的。在心血管疾病的初级,我们就应该寻求中医的治疗方法,这样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是从根本上逆转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血管硬化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高血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我们应该做那些来保护自己呢?而且血压的升高会使我们经常感到头晕,肢体麻烦,是可以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那如果是自己不慎得了高血压,我们是可以做那些来预防高血压的呢?

     

     

    1. 药物治疗

     

    我们平时可以预备一些有助于降低血压的药物,合理的控制血压的水平,如果趋于正常可以适当的减少药物的使用,使用药物也可以防止一些高血压的并发症。

     

    2. 运动

     

    平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运动,因为运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为除了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也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形成,也可以增加和预防肌肉,骨骼,关节之间僵硬的发生,同时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食欲促进肠胃的蠕动,可以有效的预防便秘,也可改善睡眠。

     

    3. 戒酒

     

    我们应该有个合理的饮食习惯,但是除了有个健康的饮食我们也应该要学会戒烟戒酒。少量的饮酒可能会到来一些好处,但是大量或者过量的饮酒肯定是有害的,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我们动脉发生粥样的硬化,加重高血压。

     

    4. 体重

     

    控制和减轻体重也是预防高血压的一种措施。我们应该控制一些油炸,高蛋白食物,含热量高的食物摄入,时常的多吃一些水果蔬菜,高纤维等食物,不仅可以保持体重,而且也会补充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5. 心理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平常的心理,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解压方式去释放自己的压力。因为情绪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会引起血压升高出现头晕目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颗积极放松的心态,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避免大起大落的情绪。

     

    6. 饮食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下,尽可能的减少钠盐的使用,比如腌制食品,零食等都可以减少摄入;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含有钾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有纤维的杂粮等,要学会平衡膳食。 

     

     

    平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学习一些疾病的小知识,了解一下疾病的症状,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疾病的伤害。

  • 动脉粥样硬化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够听到的很多耳熟能详的疾病,其实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常见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等。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很多人都关心一个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这么多见,我们医学这名发达,难道就不能根治动脉粥样硬化吗?

     

    一、动脉粥样硬化能根治吗?

     

    动脉粥样硬化其实是我们生老病死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我曾经开玩笑的给大家说,如果我们能根治动脉粥样硬化,那么我们的寿命提高到200岁都不成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疾病谱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而随着我们的寿命不断地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就成为了我们疾病的主流,成为了最常见的疾病。但无论怎样,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都不能被抑制,只能是减缓或者减轻,以现在的医疗水平,还不能达到根治!

     

     

    二、听说瑞舒伐他汀的研究可以逆转斑块,是真的吗?

     

    在瑞舒伐他汀做的一项研究中,确实发现口服他汀后的一段时间后,斑块负荷减少了。但做科普的医生经常会打个比方,斑块负荷是减少了,只是原来松软的斑块变得稳定坚固了,原来皮薄馅儿多的包子变成了皮儿厚馅儿少的包子了。我们经常把他汀的作用归结于降脂和稳定斑块,也正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斑块负荷减少,也只是其形态和性质的暂时变化,使得斑块消失和以后永远不再发生的可能性还没有。

     

    三、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这个话题一直到最后才写出来,主要是因为写这个写的太多了,关注我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其实我们所有科普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这个话题来展开的。要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就需要把我们所有能够改变的因素和控制的因素都控制好,才能有效的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如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同时控制好诸如动脉炎等其他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再者就是做好生活方式的干预,戒烟限酒、适量运动、良好心态等,也都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法宝之一。只是能够坚持下来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看懂了吗?动脉粥样硬化可防可控,但还不可根治,所以做好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 class com.jd.security.xss.encoder.FilterForRichText:filter error

  •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死因,在我国居民的死亡中,40%以上都是心血管疾病!而且我国目前有三亿心血管疾病病人,可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高!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我们要如何防止心血管堵塞呢?

     

    一、能够避免的一定要避免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

     

    心血管诱发因素中,抽烟、酗酒、不运动、加班熬夜、焦虑抑郁等因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素,避免这些因素,可以减少很大部分的心血管堵塞!所以,能够避免一定避免非常重要!

     

    二、需要改善的一定要改善

     

    心血管诱发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都是心血管堵塞的重要帮凶!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而这些因素,只要我们稍加注意,这些因素也是完全可控的!所以,能够改善的一定要改善也很重要!


    三、不能改变的坦然面对

     

    心血管堵塞的诱发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性别、遗传基因、性格等,对于这些没有办法改变的因素,我们需要坦然面对!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心血管堵塞,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找上门来!

     

    亲,看懂了吗?我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心脏是心脏的发动机。心脏,是人最重要器官之一。心脏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人的心脏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 四腔有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也是我们全身所有脏器的血液、能量来源,所以,保证心脏的健康,尤其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心脏的健康呢?

     

    一、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

     

    生活习惯很重要,尤其是规律而且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为重要!不吸烟,不喝酒,不加班熬夜,不暴饮暴食等,是保证心脏健康的重要前提!

     

     

    二、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是基础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心脏容易生病的又一个重要基础!所以,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是保证心脏不出事的又一重要基础!当然,如果血压血糖血脂等都没有,那么就没有必要了!

     

    三、一级预防药物同样重要

     

    如果有必要,进行合适的药物进行一级预防也很重要,如果有需要,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板块、心率控制等同样重要,当然,如果没有必要,那么就不需要口服药物了!

     

    四、控制体重和运动

     

    体重是心脏有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控制好体重非常重要,合适的体重需要运动和饮食同时注意才可以!这也是避免心脏有问题的又一因素!

     

     

    五、心态好,最后一道关卡

     

    心态好,是心脏不出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卡,焦虑、抑郁、恐惧等诸多情绪障碍,都是心脏有问题的又一独立因素!

     

    要想让心脏好,这些问题是一定要注意的!所以,注意这些问题,避免这些问题,可能你罹患心脏疾患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心血管病发病人数之多,超乎你的想象,目前有统计显示我国有心血管疾病病人近3亿,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心血管病病人,可见其发病率之高。今天,我们关心的是,如果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一、规律服药,良好的依从性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无论是心衰,还是冠心病,还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大多数都是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服药的,只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才能保证心血管事件可以减少,而如果不能按时服药,那么发生事件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所以,规律服药,良好的依从性是首先需要注意的。

     

    二、戒除恶习,保持良好习惯

     

    吸烟喝酒,熬夜加班,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本身就是心血管病的高发诱因,但如果罹患心血管疾病后,这些恶习仍然会加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以及增加其不良风险,所以,戒除恶习,保持良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控制体重,适当科学运动

     

    肥胖不仅仅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还是心衰、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因为肥胖可以加重心脏负担,从而诱发更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由于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所以,运动对于心血管病病人来讲尤为重要,一定要科学运动,因为运动过量会诱发加重心脏负担,而运动过少不利于心脏康复。所以,控制体重,适当科学运动也很重要。

     

     

    四、规律作息,心态也很重要

     

    规律作息,过度的紧张劳累,过快的生活节奏,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都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所以规律作息,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一旦罹患心血管疾病,到医院定期复查,及时和主管医生进行沟通也非常重要,所以,谨遵医嘱就是最好的注意事项。

     

    亲,看懂了吗?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心律失常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在生活中,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生活中也会出现病理性心律失常,这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在生活中需要多加预防。预防病理性心律失常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让我们看看有哪些预防心律失常的方法吧。


    中医注重未病先防,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心律失常的预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保持精神愉快


    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则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

     

     


    患者应做到少私寡欲,养心敛思,处世达观,消除嫉妒,加强道德修养,舒畅情志。有病的人宜移情易性,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


    (2)选择适当的居住环境


    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影响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健康长寿。人类适宜的生活环境应有,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室内宽敞适中,光照调和,自然通风良好。

     


    (3)有合理的起居作息


    起居有常是养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起卧有时,生活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养神气,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衣着调摄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着衣制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掌握适度,使其具有防护、保健作用。

     

    (4)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保证机体气机通畅,血脉调达,五脏安和的重要环节。贪逸无度,过度劳累,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而致病。因此,应该做适当的体育锻炼。


    (5)饮食适宜

     

    饮食要全面调配,因人而宜,五味调合,营养全面。就餐注意定时、定量、卫生,注意避免过度油腻、厚味、生冷。多食益气养血、益心气、养心阴的食品,如小米,大枣,鸡蛋,红糖,龙眼,胡桃,鱼等。同时戒烟酒。

     

     


    以上内容介绍的就是生活中预防心律失常的方法,这些预防措施是不是很简单啊。只要平时保持好的心态已经情绪,在平时饮食方面也要合理,工作也要劳逸结合,其实预防心律失常是非常简单的。

  • 随着人口出现老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心脏相关的疾病已成为大众主要的健康危机之一。心脏疾病是指心脏本身或与心脏有关的疾病,如动脉疾病、静脉疾病等。在这些心脏疾病中又以冠状动脉阻塞最为常见,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肌梗死”。

     

    1.冠心病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

    我们出现晕倒现象时就要及时到医院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地发现我们心脏的冠状动脉有无堵塞,控制心跳的心肌有无缺血,血液供应足不足,我们的心脏有无隐形的问题。如果出现昏迷了还不去医治的话,若是拖得久了,就会造成永久的心肌损伤,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2.坏的生活习惯会让心血管疾病复发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来源,两个最大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是糖尿病,高血脂,压力和熬夜等。平时应该养成测量心跳和血压的好习惯,可以减少心脏病发生的几率。此外我们还应该配合定期体检,找出自己身体的问题,才能找到您预防心血管问题的办法。

    3.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心脏

    除通过药物和手术预防心血管疾病外,对心脏的保养我们也可以从运动和饮食上着手。在运动中,我们可以尽量选择固定的有氧运动,定时的运动就可以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此外饮食中除了避免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外,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健康食品,比如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杏仁果,核桃,酪梨,以及富含抗氧化物的浆果,如蓝莓,草莓,覆盆子,更好的来保护心血管系统。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黑巧克力,因为它的在浓度超过60%时,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保护作用,所以我们可以适量食用黑巧克力。巧克力中含有一种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凝血、抗炎症等作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体内坏胆固醇浓度,降低血压,还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预防中风和心血管疾病。

     

    4.要预防患,就必须定期做检查。

    有时候,遗传或衰老导致的心脏病,这些危险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监测你自己的血压情况,并定期进行体检,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疾病发生几率。

  •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都是频繁“活跃”在中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疾病,是让人避之不及却又防不胜防的存在,要知道,全球每年有大约1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居各种死因之首位。而在心血管疾病众多的诱发因素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说,很多的心血管疾病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吃出来的,因此,吃,对于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一、主食搭配

     

    米饭、面条、馒头、饺子等等是人们最常吃的主食,但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米、精面都属于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重提升主食摄入的合理性,科学搭配粗粮和细粮的摄入量,增加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1],如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小米等等,每天尽量保证50-75克,既提升饮食丰富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营养的互补作用。

     

    二、肉类选择

     

     

    研究表明,大量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引起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从而增加血管垃圾,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肉类的选择上,诸如肥肉、动物内脏等的摄入要严格控制,猪、牛、羊等瘦肉也应适当少吃,因为其中也含有大量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脂肪。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食用鸡肉、鸭肉等禽类以及鱼肉,尤其是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日吃肉控制在100-175克,其中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肉类50-100克为宜。

     

    三、钠钾摄入量

     

    有研究表明,每日盐摄入4克以下的人很少患高血压,而超过20克的人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高于4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以等于或低于5克为宜,而心脑血管病人应控制在2-3克。要注意的是,钠的摄入可不仅仅来自食盐,还包括酱油、味精、榨菜以及咸菜、大酱等所含的钠。平时可以尝试在做菜时放点醋来提高菜肴的鲜香味,或是加入柠檬汁、橙汁等均可,减少用盐量。此外,要少放糖,因为甜味会掩盖咸味,无形中增加盐的摄入量。

     

    四、食用油选择

     

    食用油宜选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因为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而像茶油、橄榄油中富含的是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花生油、玉米油等一般植物油,更有益心脏健康。每人每天油脂用量应控制在25-30克左右,但调查显示很多的城市居民用油已经超过50克。建议平时可以多使用清蒸、水煮、凉拌、炖等烹饪方式替代,以减少油的食用量。

     

    五、多吃新鲜蔬果

     

     

    研究表明,每天吃至少8份蔬果的人要比每天吃少于3份蔬果的人心脏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因为新鲜的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叶酸、纤维素及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氧化反应对血管的损伤,增加血管的扩张力。每日饮食中应有不少于500克的新鲜蔬菜,多吃如西红柿、菠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水果量不少于200克。

     

    以上就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些日常饮食原则,无论是对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只要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有所裨益,希望大家都能吃出好身体!

     

    参考文献
    [1] 董延妍.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护的研究[J].饮食科学,2017(24):39.
  •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居民罹患人数最多,也是危害最大,造成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生命长度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居民死亡的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绝对的占据了头把交椅的位置,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注程度,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家的焦点。今天咱们就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和讨论一下!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要查找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很多人可能会有所耳闻,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所谓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长期日积月累的一个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脂质逐渐沉积于血管内皮,并造成血管损害,导致血管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的一个过程。所以,心脑血管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二、吃什么食物可以软化血管?

     

    既然明白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我们很多人都关心,吃真的和心脑血管病,也就是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而且吃喝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密切,高盐饮食、高脂饮食、高胆固醇饮食、高饱和式脂肪酸饮食、低钾饮食等,都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诱因。所以,如果说吃什么食物可以软化血管,那么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低盐食物、高钾食物、低胆固醇食物、低饱和式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的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而简单的归纳起来,就是多食果蔬、鱼类、杂粮,增加食物摄入的多样性,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这些食物的量有规律吗?

     

    这个真的还不是有特定的规律,但至少增加果蔬、鱼类、杂粮等的摄入,减少食盐等的摄入,是有明确的证据可以改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的有效饮食方案。在2019年4月《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就推荐,每日食盐少于6g,杂粮125g以上,水果250g以上,可以有效的减少疾病,增加健康质量。但至于鱼类、果蔬等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多食用这些食物,增加食物种类,增加食物摄入的多样性,保证膳食营养的平衡,可以增加我们的健康可能。

     

    看懂了吗?食物的使用,确实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所以,正确的饮食方法,你我都需要加以注意。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