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制霉菌素+炉甘石洗剂
联用原理:炉甘石洗剂与制霉菌素联合应用能够充分发挥炉甘石对肛周湿疹的消炎、收敛、止痒作用,可以减轻组织的红肿和渗出,保护局部皮肤。制霉菌素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生长、繁殖,两者合用对于治疗肛周湿疹疗效显著。
使用方法:将每片剂量为 50 万单位的制霉菌素 6 片磨成粉末加入 100ml 的炉甘石洗剂中,用时摇匀,用棉签蘸取溶液轻轻均匀的涂于患处,涂后尽量暴露臀部,每日 4-6 次。每次涂药前将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试去,再重新涂药,并保持侧卧位,避免局部受压。
3、炉甘石洗剂+克林霉素
联用原理:炉甘石洗剂有收敛、中和皮肤酸性分泌物的作用;克林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作用,同时对厌氧菌中的非芽孢菌也有同样敏感性。克林霉素粉末易溶于水,与炉甘石洗剂混合局部外涂治疗寻常痤疮具有一定疗效。
使用方法:炉甘石洗剂每 100ml 加入适量克林霉素粉末混合局部外涂,每日外用 6-8 次,7 日为一疗程,一般使用 2-3 个疗程,使用 3 个疗程后仍未见好转时,需立即停用改用其他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石斛是一种兰科植物,早期人们并不知道石斛的功效,只把石斛作为一种观赏植物从未被人们所知。但现在,石斛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产品,这与其强大的功效有关,它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同时具有优良的抗寒性,是兰科植物中抗寒性最强的品种,一般是以种植的比较多见,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石斛叶的功效与作用。
1、抗衰老
石斛有着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一作用,让它一夜之间红遍全国。人们对青春永驻的追求永远不变,而石斛给了人们这样的一丝希望,让大家都期望自己可以长保青春,尤其是女性朋友,能够保持少女的脸蛋是多么美好的事。
2、抗肿瘤
其次,石斛还可以抗肿瘤。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疾病,肿瘤是比较多的一种,能够摆脱肿瘤是每位患者的梦想,石斛的抗肿瘤功效,让它成为一位珍稀的中药材,现在很多肿瘤治疗当中,都会加上一味石斛,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治疗眼科疾病
除此之外,石斛还能够治疗眼科疾病,比如说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炎症等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不清东西的感觉很难受,当石斛被发掘出来,确认对眼睛疾病有用时,无疑是眼疾患者们的福音。眼睛好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日子当然越过约好了。
4、治疗脾胃虚弱
它可以对我们的肾脏肝脏起到保护调理养生的作用,它能够治疗脾胃虚弱或是体内湿气过多,能够使我们虚弱的五脏变得强健起来。滋阴养颜,由于它其中含有的营养特别丰富,而且特别适用于女性滋补。
相信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石斛叶的功效与作用了,石斛具有多种功能,可治疗多种疾病。除了上面列出的,还有其他的。但我们不能盲目服用石斛,我们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地服用以避免身体伤害。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今年冬天流感盛行,医院儿科和呼吸科爆满,根本住不下院。门诊也是人满为患,尤其是儿科医生亚历山大。
虽然医院加派人手,医生没日没夜的工作,但是病人仍旧看不完,有些医院甚至在门诊竖起了你还需等待10小时的牌子。
试想哪个流感发热的孩子等得了10小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还是换一家医院看看吧!孩子等不起!
我们家孩子很小,只有两岁半,虽然不怎么出门,但是我和爱人都是医生,不免把病毒带回家,孩子也得了流感,症状很重发热39.2℃,咳嗽,流鼻涕,精神不振,不吃饭,还闹人。
当然我们没有去麻烦儿科大夫,自己听了听肺里没什么事,就自己买药吃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布洛芬颗粒和小儿肺热咳喘颗粒)。
前两天吃了退烧药会退烧,但是还会烧起来,所以着急起来,有人说得吃奥司他韦,可惜一直买不到,想着老是咳嗽发热别并发了支气管的感染,又加了希刻劳,一直吃着药,精神好多了,但是咳嗽没有改善,还是不吃饭。所以我想起了中医,医生给看看后,说这次流感用麻杏石甘汤效果好,遂给开了个方子。
由于中药实在是太苦了,孩子只喝了一次小半碗,再也不喝了,但是很幸运,第二天早晨就不很咳了,西药就不喝了,又喝了了小儿肺热咳喘颗粒2天,基本痊愈。
孩子快好的时候,孩子的妈妈也得了流感,表现症状更重,除了孩子的症状外还有全身疼痛,脖子硬,头晕,恶心等症状。直接也没吃西药,也吃的是中药,也是这个方子,就是加倍了剂量。基本吃了三天就好了。
很多人对石膏,知母这些药物很恐惧,这种恐惧和对附子的恐惧是一样的,其实是因为对药物的药证不熟悉,又被一些既往的理论框架囿住了。中医的一些理论,其实只是前人对经验的总结,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象”的摹写,但是请注意,摹写出的“绘本”并“象”的本身。
对石膏恐惧,应该源于《温病条辨》的四禁: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也源于《伤寒论》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所以,石膏证往往会被局限于用于阳明经证,用于朗朗之明日高悬于空,患者汗流浃背,口渴欲饮之时。很多医家认为表证不可用,无汗不可用,阴虚不可用。但是使用中药,不谈具体的剂量和配伍,空洞地谈禁忌,都是耍流氓。
其实表证,我用到石膏的机会蛮多的,特别是患者外感风寒,迟迟不愈,开始郁而化热,此时用石膏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
这个方证的病机和桂枝麻黄各半汤相近,乃是太阳表证,得了八九天,依然在发热恶寒,但热多寒少,病邪交争于表,无呕,大便也如常,也就是说,没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这样的柴胡证,大便也正常,没有阳明腑实证。
于是依然要经常坚持补益肌表,发汗解表,使邪随汗去的原则,一方面由于患者热多寒少,出现了口干舌燥,口渴,乃至烦躁,观其舌证,可能会有舌苔薄黄或舌面干燥等情况。汤本求真先生认为还应该看看尿,尿多见赤浊。脉或洪大,浮大或脉微弱,脉象,舌象这些都是表象,烦躁,渴而欲饮,所提示的无形气热之存在才是根本。
此时可用石膏: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切)、大枣四枚(劈)、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七味药,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第二十七条
在这儿,依然用了桂枝,麻黄,所以这儿所谓的不可发汗,应该是指“不可大发汗”的意思。石膏用量不大,按一两为15.625克,而一两为二十四铢,石膏也就用了15.625克。石膏在这儿的作用使清除肌腠之间的郁热。
麻黄,石膏,杏仁,白术这些药物若配伍在一起,在汗解之外,可开辟另外一条祛除热邪,湿邪的出路:内泄,尿解。这是石膏更大的奥秘所在,我觉得值得反复揣摩。
其实在小青龙加石膏汤中,使用石膏,取的也是上述的思路。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证治第七
只是,在桂枝二越婢一方证中,无形气热位于肌腠之间,外象即为热多寒少;而在小青龙加石膏方证中,无形气热乃郁于肺,外象则为烦躁而喘。
所以说,即使是表证,一旦窥见无形气热,虽仍发热恶寒不解,可外象已呈现出或渴而欲饮,或烦躁而喘,或尿见赤浊,即可用石膏。当然此时,石膏的量不宜过大,最好控制在十几克左右,还需配伍甘草,大枣之类守胃的药物,以防止其耗伤胃气,肾气。
一般来说,太阳表证,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之时,的确不该单用石膏,或者用白虎汤。这得从麻黄汤证为什么会出现发热、无汗说起。
麻黄汤证,之所以出现高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因为寒邪外束肌腠,正气被鼓舞,正邪交争于皮下,于是郁热内生,出现高热。这个郁热是正气源源不断集合于皮下,气过剩导致的,这时你发汗解表,正气外出把邪气一驱散,病就好了。
此时,若你投以石膏,或者白虎汤,或者其他的清热药物,正气也被清除了,正气一虚,邪气就可肆无忌惮地入侵。所以,在无汗时用石膏,是非常有讲究的。
以大青龙汤为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你看,这个大青龙汤证,它也是发热恶寒,不汗出,身疼痛,和麻黄汤证相似,但,其肌肤之间的郁热比麻黄汤证更甚,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烦躁的程度。
这个时候,一方面依然重用麻黄,桂枝这些发汗解表药;一方面坚持守护胃气,用生姜,甘草,大枣;另一方面需要开辟另外一条通路,用杏仁,石膏组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内泄,尿解,这样的特别通道来泄热。因为单靠发汗来除热,力量显然不够了,而且汗多亡阳: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石膏如鸡子大(碎)。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这个温粉是什么啊?就是炒热的米粉。就是白虎汤中的粳米,这个梗米有守护胃气,生胃津的作用。所以也一再提醒我们,无论是汗法,还是清法,都必须时刻铭记守护胃气。石膏在这儿用得比桂枝二越婢一汤多一些,用了多少克呢?如鸡子大,实测下来是50~60克左右。
一些医家认为阴虚发热不可用石膏,实际上阴虚发热而渴且欲饮水,亦可用石膏。当然这个阴虚,我们要搞懂《伤寒论》中阴虚的原意,在伤寒杂病论中,“阴虚”这个词只出现了一次,在伤寒论第111条: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这儿的阴虚,就是津液虚竭的意思,和后世所言的肾阴虚还是有所不同,肾阴虚会出现烦热,但很少出现渴而欲饮,若有,那就证明合并有无形气热,依然可用石膏。
著名的治疗余热未尽,津液枯燥的方剂就是竹叶石膏汤。方中在用竹叶,石膏清解余热,麦冬滋阴润燥,人参益气、生津的同时。用了大量的甘草,梗米来守护胃气,再次提醒我们使用石膏时,守护胃气的必要性!
总之我们看伤寒杂病论症中用药,是非常活泼的,表证可用石膏,无汗可用石膏,阴虚可用石膏,抵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矩”是指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并非是指后世编出来的各种条条框框,理论定式。
要用好石膏,关键是要洞悉石膏证之无形气热存在的病机,观察到口渴欲饮,烦躁而喘,尿见赤浊等外象,注意把握好配伍和剂量,做到趋利避害。
有一种美食,几乎没什么人会不喜欢,因为你可以“涮”一切你想吃的东西,那就是——火锅。所以,一到众人相聚的时刻,火锅就成了不二的选择,一群人围着一个锅子暖暖地吃着,显得格外有氛围!
但是,火锅虽好吃,吃完以后也常常会引起上火。不少人吃完火锅,尤其是麻辣火锅后,脸上冒出了痘痘,嘴里起了口疮,还可能伴随着咽喉肿痛不适,这就让人有点烦恼了。其实,我们可以在火锅底料中,加一些有特定功效、但无特殊气味的中药来进行平衡,防止吃完以后上火,在这里笔者给大家推荐中药“芦根”。
芦根,就是常见的长在河边湿地处的植物芦苇的根,农村的朋友应该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常常摘了芦苇玩耍,时候常常摘了芦苇玩耍,长大后当了中医,芦苇的根又成了我手中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廉价良药。芦根气味甘寒,无毒,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作用,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烦热口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痰稠难出、小便发黄等诸多病症,合理配伍后收效甚好。
笔者之所以推荐芦根作为火锅底料中的一员,一来是因为它可以缓解吃火锅后引起的上火,其次则是芦根本身没有特殊的、让人感觉不适的味道,除此以外,它还能应对很多餐桌上的“小麻烦”。比如,明代的《本草蒙筌》中就精炼地记载了芦根的妙用:“解酒毒退热除烦;止呕哕开胃下食。食鱼蟹中毒即劫,怀胎孕发热即驱。”人们吃火锅时,难免会喝酒,或者会涮一些鱼虾之类的海鲜,而芦根具有一定的解酒毒、解鱼虾蟹毒的作用,而且对孕妇不但没有妨碍,还能起到除热的作用。
听了这么多关于芦根的介绍,是不是有些心动了呢?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具体是怎么个用法。新鲜的芦根比较难找,因为有季节限制,但是中药干品芦根在一般的中药铺都可以买到,且价格十分便宜。每次吃火锅时,可以放30~50克的干芦根到汤锅里面,最好装进火锅底料专用的汤料篮中,这样可以让芦根充分浸到汤里面,也不会占太大的空间。
最后需要嘱咐大家的是,芦根虽然是一味良药,但要对证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芦根性味甘寒,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单用或长期用,最好像上面介绍的那样,进行合理搭配之后再用。
丝瓜,已经成为一种日常蔬菜,它属于一年生攀援草本,常攀延在树或竹枝上。少许的丝瓜种子,可以开花结出好多丝瓜,每年夏天,家里结的丝瓜根本吃不完,有些丝瓜成熟太过,家里老人会把它摘下来,去皮晒干,这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丝瓜瓤。
丝瓜瓤,也是一味中药,不过在中药学中称它为丝瓜络,是葫芦科植物丝瓜的网状纤维状的枯老果实。丝瓜成熟后,晒干去掉外层表皮,内部丝状物部分即为丝瓜瓤。性寒味甘,能祛风化痰、凉血解毒、通经络、活血脉、下乳汁,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哮喘、乳汁不通等。
在门诊,曾遇到一位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手掌心长了一个坚硬的包块,这种包块的形成,多是由于肝脾损伤,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除喝汤药外,老师还建议患者每日用丝瓜络6克,泡茶喝。丝瓜络对这种瘀血内停形成的坚硬包块有治疗作用。
丝瓜络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报道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丝瓜瓤煮水喝,还能消炎杀菌,能有效预防女性乳腺炎发生。人们用丝瓜瓤经常煮水喝能促进乳汁分泌,对女性生小孩以后,出现了产后无奶或者乳汁不足等症,都有明显调理作用。常用丝瓜络30克,橘核仁3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此外,丝瓜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用处。家里的老人喜欢用成熟的丝瓜络刷锅洗碗,特点为不粘油,清洁干净。现在很多洗碗的工具都是由丝瓜络做成。丝瓜瓤经过开水烫过后,还可用于洗脸,去油控油,清洁彻底,面部长有青春痘的可用丝瓜瓤进行清洗。利用丝瓜络做成的鞋垫和鞋底,具有透气、耐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欢,销路也挺好。
丝瓜络还可以除水垢。我们日常生活中烧水,时间久了,就会发现烧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白色水垢,大城市的水经过处理后,水垢不明显,但在农村,自来水只经过简单的处理,水垢比较明显。丝瓜络有很好的吸附水垢的作用,所以烧水的时候,可以在壶里加些丝瓜络。水壶里的丝瓜络可每周更换一次。
本文旨在普及中医药知识,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呕吐,中医病证名。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在跟诊的时候看到一个呕吐的病人,已发病2个多月,食入即吐,嗳气乏力,咽中自觉有痰,色白,舌质暗,苔白,脉弦沉。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肝气犯胃证。笔者在处方中看见了“吴茱萸6克,黄连3克”的字眼,一时间有些犹豫,这是左金丸么?为什么吴茱萸的用量比黄连还大?在查阅了资料并和老师讨论之后,才发现是笔者太狭隘了。
左金丸,又名回令丸,出自《丹溪心法》,在古籍中是治疗肝火犯胃的要药。原方中黄连性寒为君,吴茱萸性热为佐使,按6:1入药,以大比例黄连清肝火,吴茱萸制约黄连的寒性,同时助胃和降。而本方此处却用了吴茱萸6克,黄连3克,比例倒置。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仔细看病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位病人虽然同是肝病及胃所致的恶心呕吐,但其总体表现为寒证,若仍是大比例黄连,寒上加寒,则会加重病情。故使用吴茱萸6克,佐以黄连,在肝胃同治的基础上彰其温热之性。此方不过是在左金丸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调整。
其实临床上有很多类似的运用,就单拿左金丸而言,黄连和吴茱萸的比例不同,则针对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也有相应的研究。古语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床中经常见到肝、脾、胃同时发病,出现恶心呕吐,嗳气不舒等症状。黄连为大寒之药,可清肝胃之热,吴茱萸性热味辛,有和胃降逆的功效,二者合用时肝胃同治,可互为佐使,效果显著。当黄连与吴茱萸为6:1时,更适宜于肝经郁热,热邪犯胃的病证;而当黄连与吴茱萸为1:1时,寒热之性不显,则适宜于寒热夹杂的肝气犯胃证。反之当二药的比例如本方中倒置时,则针对于寒凝肝经所致的肝气犯胃证。
通过这个事情笔者也意识到经方不仅是方,更是法,需要经方上再加以辨证运用,扩大其使用范围。如若生搬硬套,恐会像笔者这样贻笑大方,特此与同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