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听力筛查,一般是6个格通过了,但是只要不超过20的话,也都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一般会做2次,第1次是出生后3-5天左右的时间,第2次是孩子42天左右的时间也做1次,如2次都通过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2次都不通过的话,那么3个月的时候需要再复查1次,一般3个月左右的时候,根据情况一般需要做脑干诱发电位等等相关的检查。临床上听力筛查主要用于那些早产儿,有高胆红素,或者是患儿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有48小时以上的监护过程,或者孩子有小耳或者耳道畸形的,或者是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有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感染的病史等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孩子根据生长发育,和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5个时期:
胎儿期:从受精卵到胎儿娩出,,约40周 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日。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
幼儿期:自满1周岁-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入小学前(6-7岁)。
学龄期: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12-14岁。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11-12至17-18岁),男孩(13-14至18-20岁)
除此之外,爸爸妈妈们也一定要记住以下知识点!
1、 计算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出生时的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
2岁-青春期前:体重=年龄×2+8㎏ 衡量小儿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是体重,
2、 计算小儿的身高:身高=年龄×7+70厘米 正常小儿12个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分别为:9㎏、75厘米、46厘米。
正常小儿2周岁,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
3、 出生时新生儿的头围约33-34厘米,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1周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约46厘米。
上部量和下部量相等,中点恰在耻骨联合上缘的年龄在12岁。
出生后小儿发育最晚的系统是生殖系统,发育最早的是神经系统。
体重的第一个增长高峰是生后第一年。 小儿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阶段是5-6岁 小儿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是4-6个月。
4、 人的一生,总共有20颗乳牙,恒牙32颗,出生后4-10个月开始长牙,2.岁半乳牙出齐,6岁开始长恒牙,12个月未长牙,称为乳牙萌出延迟。
小儿乳牙最先长出的恒牙是第一磨牙。 前囟门一般在出生后1-1岁半闭合,后囟门一般在出生时已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
9个月小儿听感知发育:区别语言的意义4岁听觉发育完善。
3-4个月: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3个月:抬头较稳。
4月能抬头自由转动4个月会翻身6个月能独坐8个月能坐稳并翻身, 8-9个月能爬,能站,11个月能独站片刻,15个月能走稳月 ,24个月双足跳。
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语音,10个月就能叫爸爸妈妈。小儿6个月能辨认陌生人,9-12个月时对母亲依恋达高峰。
最后要记住,小儿生长发育顺序遵循的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导致儿童听力丧失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由于儿童在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听力损失可能会对他们的大脑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儿童,要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以确保他们的发展达到最佳水平,以跟上他们成长的步伐。
一、鼓励儿童交流
患听觉障碍的孩子,语言能力的进步会比一般孩子慢很多,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事实。儿童越是感到羞耻,越是不愿意交流,发展就会越慢。所以父母必须完整地向孩子解释情况,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并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加倍努力,赶上正常的发展步伐。父母应通过日常谈话、书本或音乐与孩子进行交流。发音清晰,字迹清晰,并使用肢体语言和其它物品帮助孩子理解。
二、寻求外部援助。
教师和看护人员应了解幼儿的情况,并给予良好的额外照顾和协助,以减少幼儿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父母还应该让孩子使用助听器,或者个人FM数码无线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助听器,让孩子在各种场合都能得到信息。
1. 如果父母和看护人知道保护孩子听力的重要性,就要避免让孩子处于噪音环境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听力损失:注意音量的大小、通过把声音(电视、收音机等)调低,可以减少噪声污染、儿童保护设备(耳塞,耳机),在嘈杂环境下使用。别将有噪音的东西放在孩子耳朵旁边。
2.早诊断和早预防
避免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大大降低听力损害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听力损失,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定期进行听力测验和刺激。越早发现听力障碍,则有越高的机会让孩子得到帮助和治疗,将来的发展也更能跟上年龄的增长。初生婴儿在出生后两天内实施第一次听力刺激,并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检查。如婴儿测验不及格,应立即向儿童耳鼻喉科医师做进一步听力检查。
失聪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后几年内发生,所以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不参与谈话
经常让别人说话时要慢慢来,大声些、必须将声音放大(电视、喇叭等)、很难理解这些文字、病痛还能导致听力损失。
有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丧失,父母也需要注意这些后天的因素,例如:
在患有中耳炎或称中耳感染,梅尼尔氏病,儿童水痘,腮腺炎或麻疹后,在恢复后也可能发生听力丧失。
在我们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的社会中,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容易出现病症的部分。在我国,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高达18%左右,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甲状腺疾病。
临床上,如甲状腺退行性病变、炎症、自身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表现为甲状腺问题。哪些人群更易患甲状腺疾病呢?
一、 缺碘或高碘人群
甲状腺功能是否良好与碘元素的摄入量有关。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物质,所以无论是碘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有可能会增加甲状腺疾病的患病风险。
二、所有年龄段的女性
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甲状腺疾病,因为女性的内分泌比较活跃、稳定性差,在面对压力大和情绪改变时,如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容易出现自身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高代谢症状。尤其是甲状腺肿、甲亢、甲减等疾病,都以女性高发。中青年女性多发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年女性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中老年女性多发桥本甲状腺炎、甲减。
三、自身免疫缺陷的人群
有自身免疫缺陷的人,通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甲状腺疾病会同时存在,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病、1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长期接触辐射的人群
电离辐射是甲状腺结节形成和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辐射对甲状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是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同时,电子产品高使用率及年轻化,产生辐射越来越多,各种X线、ECT、职业暴露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刺激甲状腺结节的形成[1]。
五、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
一般情况下,不能证明甲状腺疾病就是一种遗传病,但如果自己的母亲,奶奶,姨妈等患有甲状腺疾病,那么后代患上此类疾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
甲状腺疾病的筛查
大部分的甲状腺疾病是通过体检或甲状腺B超发现的,除了易发人群外,建议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或下降;失眠、烦躁、易怒;多汗、怕热、手抖;心率失常;不孕不育;妊娠早期妇女等可能与代谢有关的症状时,就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筛查和甲状腺彩超检查。
甲状腺功能筛查是通过检查血液中甲状腺相关激素有无异常的增多或减少来判断是否有异常问题存在;甲状腺彩超检查是通过影像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判断是否有结节、增生或萎缩,以及血流供应是否有异常。两者检查的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应按要求定期复查。一般来说,口服抗甲药治疗者,在甲亢症状未得到控制前,每2周检测1次,症状控制后,4-6周检测1次;甲减患者在药物治疗初期,每月检测1次,用药剂量稳定后,3-6个月复查1次;甲状腺肿瘤切除患者,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甲状腺炎患者按是否伴有甲亢或甲减,来安排复查时间。
重视甲状腺疾病的早期预防检查和定期复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一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给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一、听觉过敏、恐声症、厌声症、耳鸣耳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听觉过敏是听觉耐受下降的表现,听觉耐受下降还包括恐声症、厌声症。听觉过敏症状主要是对声音的容忍度降低,使声音刺激变得异常敏感,声音稍微有点大,就会出现全身不舒服的症状,可出现畏声、焦虑等情绪。厌声症是指对某种特定声音的强烈不喜欢或厌恶,是对某种特殊声音的方式和内容有负面情绪,声音的物理特性比如强度和频谱居次要地位。当害怕的情绪占主要地位时,就是恐声症,是一种特殊的厌声表现,是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厌声症和恐声症通常和听觉过敏相关,可由严重的听觉过敏发展而来。耳鸣患者主要表现为在无声源的情况下,主观感觉可以听到声音,与年龄增长、巨大噪音以及各种类型的听力丧失等有关。耳聋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可伴有耳鸣、听觉过敏、头痛等症状,其病因根据耳聋类型不同而不同,家族性耳聋病史、自身有耳病史、应用耳毒性药物等均为本病的风险因素。
二、如何更好的照顾听觉过敏病人?
1、饮食调理:听觉过敏的患者,其饮食原则没有特殊要求,但是最好清淡易消化,且要吃富有营养的食物。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可以吃一些八宝粥或鱼肉,同时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日常护理:听觉过敏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要做好听觉过敏的护理,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回归美好生活,其护理方面主要是治疗原发病、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迎接声音刺激等。根据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日常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原发病引起其他症状。保持心情愉快,适当放松,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舒缓心情,避免神经过敏。适当进行声音刺激,不要因为过敏把自己隔绝在声音之外,要适当经受声音刺激,重建正常的听觉耐受能力。
3.心理护理:听觉过敏患者受困扰程度越严重,焦虑症状越严重,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又进一步加重听觉过敏,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一方面安抚患者的焦虑心态,让其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让患者更多的接触声音,积极地配合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儿童听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至3岁是儿童言语功能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如果此时儿童听力下降,语言能力不能形成,结果就很可能变成聋哑小孩。
婴幼儿由于年龄小,不能像成人一样,做纯音听力测试,因此判断儿童听力是否有问题,需要结合家族史、妊娠期间用药情况等综合判断,评价婴幼儿有无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在做听力测试之前,还应检查外耳道是否通畅及鼓膜完整性。
儿童的听力测定可分为主观听力检查与客观听力检查。主观听力检测可简单筛查及诊断儿童有无听力损伤。六个月以下的孩子可进行行为观察测听,主要就是对婴儿发出刺激声音,看起婴儿有无反应,如吓一跳或中止吮吸等动作;1至3岁的小儿可进行视觉强化测听。这种主观听力测定只能协助观察儿童听力的发育状况,不能得出儿童听力下降的具体数值。
客观听力测定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其测定方法大致有以下3种:1.耳声发射;2.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3.声导抗。这类客观听力测定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如耳声发射只能检测出中度听力损失的患儿;听觉脑干诱发测试可检测出高频听力下降,但对低频听力下降不明显。
因此,需要主观测听与多种客观测听同时进行,才能准确判断出儿童听力下降的具体情况。而家长要在平时生活保护好儿童的听力,要了注意以下几点:
1、很多小孩子经常都会将细小物件塞入自已的耳朵中。当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应保持镇定,然后立即带同小孩去看医生。
2、耳朵的清洁耳垢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
3.避免噪声污染婴儿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损伤稚嫩的听觉器官。
4.家长应提醒孩子注意用耳卫生,听MP3等音乐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音量不宜过大。
5.积极防治传染病麻疹、流脑、乙脑等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
所以,儿童听力检查、保护非常重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儿童的听力,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夏寅 丁玉静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耳鸣是什么?
耳鸣定义: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感觉。通俗讲就是外界本没有声音,是您自己“听到”的。
耳鸣其实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耳鸣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耳鸣的声音多种多样,常见的描述有:嗡嗡声、嘶嘶声、轰隆声、蝉鸣声、铃声、汽笛声等,耳鸣可以持续存在也可以间断出现,可以是一种声音也可以是多种声音或者声音不断变化,耳鸣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耳鸣,也有患者表现为双侧耳鸣。
中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美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成人耳鸣发病率为10~15%。耳鸣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为50~60岁,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噪声暴露增加,耳鸣发病率逐渐升高。此外,随着入耳式耳机的流行,年轻人耳鸣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为什么会耳鸣?
耳鸣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普遍认为:耳鸣是由耳部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心身疾病的症状。
正常情况下,声音通过听觉传导通路传导至听觉中枢,大脑中的过滤系统可以过滤耳鸣声等恼人信号,将其阻断而不被感知。当耳部、颅脑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及过滤系统出现问题,耳鸣声就会一并传导,并被患者感知到。
耳部(听觉系统退行性改变、噪声暴露、使用耳毒性药物)、脑部(脑外伤、脑炎、脑膜炎、颅脑肿瘤)、精神心理(焦虑、抑郁等)、全身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贫血、肾病)疾病均可导致耳鸣。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大脑是一定参与其中的,并且耳鸣与大脑中的许多区域都存在关联。
耳鸣了怎么办?
耳鸣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出现耳鸣后首先应到耳鼻喉科就诊。
如前所述,耳鸣的病因很多,因此医生需要详细的询问病史、认真的查体,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一步步靠近并发现可能引起耳鸣的因素,如外耳道炎、中耳炎、耳聋、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当这些因素存在时,需要先进行针对性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疗耳鸣可能得到相应缓解。
如果治疗原发病后,仍然存在耳鸣,再进一步寻找耳鸣可能的原因。有时治疗原发病并不能缓解耳鸣,因为耳鸣太复杂了,引起的耳鸣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所以耳鸣的治疗应为综合治疗。
在治疗已知病因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睡眠和情绪。
耳鸣与许多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有关,精神紧张、睡眠不佳与耳鸣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改善睡眠,调整情绪,让其循着良性方向去发展。
总而言之,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让自己情绪放松,过得充实,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耳鸣上。严重睡眠困难或者存在焦虑、抑郁时需要相应的药物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最近门诊来了几个宝宝,都是三岁多,都是预备上幼儿园,体检时听力检查没有通过,体检单位各区的妇幼保健院均有。家长捉急地抱来检查。
在这里想说的是,入园听力检查是一项筛查,没通过并不一定代表着完全听不到。有以下原因可能影响检查:
1宝宝外耳道堵塞。如耵聍堵满耳朵,仪器声音可能传导不进宝宝耳朵,影响检查结果,入园听力检查没通过的宝宝大多数是这种情况。这种问题清理耵聍后会得到解决。但是,对于小宝宝来说清理耵聍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有时需要宝宝的配合。
2宝宝近期感冒过,可能处在中耳炎期间。在儿童期,感冒伴发中耳炎较成人比率高,中耳积液(分泌性中耳炎)没有吸收前,入园听力检查结果可能受影响。这个问题,需要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并间隔2-3周复查,检查积液吸收情况。
3听力确有下降。比如单耳听力下降,轻度听力下降等。尤其单耳听力时,宝宝对声音定位可能存在一定障碍。这种情况家长不容易发现,而听力检查(排除耳道堵塞问题)可能能捕捉到相应的改变。排除外耳道堵塞、中耳炎后,这种情况需要更为详细的听力检查。
4宝宝情绪不好、疲劳,不愿意配合等。
对于出生后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没再进行复筛的宝宝,如果入园体检听力检查没有通过的话,更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超级传播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传染给十人以上的病毒携带者被称为超级传播者。
相比起病毒感染的人数,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病毒传播的场景: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病毒携带患者在不同场景和不同的状态下把病毒传给了十个人,另外一个病毒携带者在一次聚会就把病毒传染给了十个人,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前者。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是在病毒防控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是病毒本身发生了变异。
从病毒的角度考虑,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死宿主,而是为了能和宿主和谐相处:如果一个病毒的致死率过高,其实是不利于这种病毒的传播的,因为过高的致死率,无形当中就切断了很多的传播途径,新的传染者还来不及把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就因为其去世阻断了传播,慢慢的这种病毒就会从人群中及时的发现并剥离出去,者对于这种病毒的生存是毁灭性的。
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病毒的大量传播和复制,必然发生变异,变异结果就是传播性更强,更不容易被发现的病毒会更利于其自身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会有潜在成为超级传播者的可能性。当然这是从病毒的发展的角度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超级传播者。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会导致超级传播者:
比如病毒传播者存在基础疾病,或者本来就体弱多病。这个也很好理解, 因为这部分病毒传播者有基础疾病,本身就较容易感染病毒,其次当其感染后,很容易忽视病毒感染给自身健康带来的影响,他会觉得是基础疾病加重了,或者是本来身体就不好,这只是又感冒一次而已。在疾病的初期没有有效的进行救治和隔离,所以更容易变为超级传播者。
此外病毒防控不到位,也极容易产生超级传播者。
比如现在吉林的疫情,就出现因为聚集,再加上长时间密闭的环境导致出现了超级传播事件。
根据官方的披露,吉林的这起超级传播事件的主角是位业余的“讲师”。其多次往返黑龙江和吉林等地,主要的工作就是给一群老年人讲课,并售卖商品。我们先不管他的售卖行为是否合规。
但其工作环境就凑齐了超级传播事件的几大必备要素:
1聚集:一般是三四十人聚集在一个小屋授课,并且无严格的防控手段,也不测体温,也不严格要求每人佩戴口罩,每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更是奢望。
2老年人居多:这位业余的“讲师”的主要听众就是老年人,这在无形之中加速了病毒的传播。综上就导致了此次的病毒超级传播事件的发生。
在这里也老生常谈的建议大家,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勤锻炼,遇到感冒发烧咳嗽及时就医。另外临近春节了,非常理解在外奔波的人们盼望回家过年的心情,但是现在多地的疫情出现了反复,建议大家非必需,最好就地过年,并严格遵照国家的防疫政策。衷心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安静祥和健康的新年。
病毒感染的持续时间会因人而异,也取决于感染的病毒类型、个体的免疫状况以及治疗措施等因素。一般来说,轻度的病毒感染可能在几天内自行缓解,而较重的感染可能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如果是普通感冒,一般持续约 7-10 天,症状逐渐减轻;流感通常持续 1-2 周;胃肠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通常持续 1-3 天,有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健康成人中一般持续 1-2 周,但对婴儿和年幼的儿童来说可能会更长。如果感染了病毒并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诊治。
认识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又称人类副流感病毒 (HPIV),有四种血清型。人类副流感病毒常导致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及咽痛),亦可导致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炎)。
副流感病毒怎么传播致病的?
副流感病毒含于呼吸道分泌物内(包括患者及隐性感染者),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被传染?
疫苗:至今为止,我国一直致力于研制副流感病毒疫苗,但尚未投入使用。目前在研的副流感病毒疫苗以鼻腔接种为主,一般需要分2剂或3剂接种,以确保得到持续有效的保护效果。
预防副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包括:勤洗手,室内通风,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口鼻,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常见症状
副流感病毒可引起所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然而不同的亚型,其所引发疾病的特点和发病季节也不同。
哪些人容易感染?
副流感病毒是婴儿和低龄儿喉炎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可引起各年龄段人群的普通感冒。HPIV-1、HPIV-2、HPIV-3是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HPIV-1和HPIV-2流行发生在秋季,HPIV-3流行全年可见。HPIV-4较少致病。
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患者感染后引发严重疾病的风险相对更高。
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1)潜伏期:人副流感病毒感染常见潜伏期3~8 天,多数副流感病毒感染没有症状。
(2)疾病持续时间:副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病程多为1~14 天。
(3)是否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会自行恢复。
(4)感染后是否会再次感染:婴幼儿免疫力较低有可能会再次感染。
防范措施
症状轻微者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外出,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需要戴好口罩,注意避免传染他人。
当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痉挛性咳嗽、声音嘶哑、耳闷、听力下降等表现时,应及时咨询医生。当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心慌、气促、手脚冰凉等表现时,应尽快前往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就诊。
目前尚无副流感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采用支持疗法,必要时可尝试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可能有一定疗效。
注意:该部分只是作为科普,具体应以临床医生建议为准,不主张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