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哪几类人不能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哪几类人不能用?
发表人:赵彦鹏医生

三伏贴是一种冬病夏治的疗法,具体就是在夏天天气最热的三伏天,在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上,贴敷药性辛温走窜的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属于寒性、虚性的疾病,比如鼻炎、哮喘、咳嗽、颈椎病、腰椎病、老寒腿等疾病。

 

药物通过穴位透达脏腑,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三伏时,贴阳经、用热药,激发阳气,治疗寒性、虚性疾病。治病起效的因素有三方面:时间、经络、药物。由于其简便验廉,副作用小,还可以避免吃药打针的痛苦,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伏贴虽然好处多多,但是也有几类人不宜使用。

 

一、孕妇

 

 

去年夏天做三伏贴时有一名29岁女性患者求诊,自诉平素体弱,每年秋冬都会因为受寒感冒,咳嗽好长时间,以前都是吃西药,但是因为今年怀孕了,怕秋冬咳嗽吃药影响胎儿,听说三伏贴可以冬病夏治调理身体,而且是外用药,于是就来找我贴敷。

 

我给她解释,三伏贴不适合孕妇使用,因为三伏贴时使用的药物都是药性辛温芳香走窜之品,这些药物通过穴位进入体内产生作用,穴位对这些药物起了放大和增敏的作用,扶助阳气,祛除体内的寒湿邪气,祛病的同时,这些药性芳香走窜的药物往往会对子宫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滑胎、流产。我建议她间隔地吃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对自己和孩子都有好处,这位患者后来育有一女,体质比怀孕前还好。

 

二、疾病发作期间

 

近日门诊,有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孩子来找我预约三伏贴,妈妈很高兴,自述自己去年贴过三伏贴之后,以前冬天怕冷,手脚冰凉,容易感冒的情况大为好转,今年还想巩固一下,并且把儿子也带来了,也想增强一下体质。本来这个孩子的体质非常适合,但是孩子近期感冒了,现在的症状:口渴、咽干痛、咳嗽、黄痰、舌苔有点黄,辨证属于风热感冒,近期不适合贴敷。

 

我给孩子开了对证的祛风清热的药物,并给这位妈妈解释,如果患者正在疾病发作期间,比如肺炎、胃肠炎、心脏病、脑病等疾病,有发热、咳嗽、腹泻、剧烈疼痛、肢体不遂等症状时,不建议使用三伏贴,应该等患者的疾病明显缓解或者痊愈时才能考虑贴敷。

 

三、糖尿病患者

 

 

老王是我门诊的一个患者,来诊时说因为看到邻居李阿姨的过敏性鼻炎,经过一个夏天的三伏贴治疗,到了立秋时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明显缓解了,老王也有过敏性鼻炎,希望通过贴敷治疗。

 

我仔细询问了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有15年的糖尿病史,现在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的不理想,空腹血糖波动在8-10mmol/L,我对老王说,您不适合贴敷,老王很惊讶,我解释说贴敷时,有个别人会对这种疗法比较敏感,贴敷部位产生水泡,因为三伏贴又叫天灸或者发泡灸,起水泡也是体内寒湿邪气外排的一个反应,但是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灭菌能力差,水泡破溃后容易感染,而且高血糖会造成局部血液循坏变差,伤口难以愈合,两相权衡,我建议老王服用中药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除了上述三类人群不适合做三伏贴之外,如果您是瘢痕体质,或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都是禁用三伏贴的。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贴敷,这是因为儿科又叫哑科,太小的孩子口齿不清,不能正确表达身体的不适症状,所以也不适合贴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有的人乱吃冬虫夏草,一点功效都获得不了,真是浪费了。虫草是最早的中药“网红”,而它的身份也一直扑朔迷离,究竟属于食品?药品?还是保健品?其实,冬虫夏草确实属中药材,而且不能药食两用,所以使用冬虫夏草相对还是要慎重的。

     

    冬虫夏草的功效

     

    冬虫夏草,作为这么受追捧的中药材,自然有它的保健优势。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经。冬虫夏草能治化痰止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慢性咳喘及腰膝酸痛等症,而且在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虫草也被用在了药品当中,比如:百令胶囊,是由发酵冬虫夏草菌粉制成的胶囊,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咯血、腰背酸痛、慢性支气管炎等辅助治疗。

     

    冬虫夏草的吃法

     

    冬虫夏草比较贵,虽然有一部分被炒作的嫌疑,但是确实价格不菲,但是很多人只知道买回来煲汤,实际上,煲汤或者泡茶并不是最好的食用方式,或者说是比较差的方式。

     

    因为冬虫夏草本身是一种真菌。一些活性物质会在高温下被破坏,造成冬虫夏草精华成分的组成比例改变、无法协同作用,使其保健功效打了折扣。

     

    泡水喝,就最差的一种方式了,多数有用的物质要么被损失了,要么就溶不出来,非常的浪费。所以说,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磨成粉服用。

     

    煲汤也不是不可以,最好配合其他其他一些共奏补肺肾阴亏之功的食材,效果才好。比如煲鸭汤、煲乌鸡汤等。特别适合于病后体虚,长久咳嗽不见好,感觉精神疲惫且不爱吃饭的人食用。

     

    食用注意有2个:

     

    1、注意卫生:冬虫夏草表面及虫体上粘附大量泥沙杂质,很难洗净,而且也会有存留的细菌、霉菌、寄生虫(卵)等,必须正规渠道购买。

     

    2、注意食用量: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量为3~9克,建议每次用量一次最多别超过9克。

     

     

    冬虫夏草属于炖品有健脾开胃、滋养肝肾、去瘀散结的作用。适合滋补强壮身体,汤水滋而不腻,补而不燥,最宜一家大小佐膳饮用。也适用于骨肿瘤病人。

     

    【不药博士】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 「冬病夏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很多人都知道是冬季频发的疾病在夏季来治,而关于冬病夏治更具体的治疗方式和方法,相信大家会比较模糊。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三伏天应如何做到冬病夏治,以及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三伏贴。

     

    又湿又热的中伏来了

     

    简单来说,中伏是伏天里最热的时候,从中医角度来说,中伏暑湿交加,湿热熏蒸,也就是「湿」和「热」很重,就像蒸笼一样。

     

    此时人体的心(心神)、脾(脾湿)、阳(阳气)最易受伤。

     

     

    而艾灸、三伏贴等方式就是通过温阳、散寒、除湿的方式来治病,不仅能够把身体当中隐藏的寒湿去除,也能够补回因为大汗或吹空调电扇而折损的阳气。

     

    很多养生达人在此时就会开始「冬病夏治,调养身体」,这也意味着三伏贴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过三伏贴,莫要轻易跟风,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此方法,用对了方法,身体舒畅,才能「事半功倍」。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主要就是针对冬天易发生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稳定的夏季进行调养,以达到缓解的一种方法。

     

    冬病:好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比如哮喘、老寒腿、腰痛等等。

     

    夏治:在夏季阳光充足、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最高峰的时候,通过中医传统方法助阳气生发,驱散夏至未退寒邪,恢复阴阳平衡,从而预防或治疗冬病。

     

    就像家里煮速冻饺子一样,无论是水温还是环境的温度不够,饺子馅都有可能夹生,甚至里面的冰都没有化开。

     

    利用三伏天来治病就类似于把锅盖盖上,增加环境的温度,而治疗方法就像是提高水温。

     

    总之就是利用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冬天的一些宿疾反复发作的疾病得以缓解和恢复。

     

    趁热要打「贴」

     

    常见的三伏贴的主要是以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白芥子等作为基本方。

     

    尤其是里面的白芥子,在中药学中白芥子擅治因寒而生的痰、疼痛、麻木等症。

     

     

    根据不同的疾病,三伏贴的配方和比例各不相同,用法用量更需要遵循医嘱。

     

     

    使用方法

     

    一般而言,三伏贴成人一次可贴敷6~8小时,儿童一次可贴敷2~4小时,贴敷时应注意贴敷部位的清洁干燥。

     

    贴敷之后,应适当忌食生冷,油腻等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利用排毒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要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贴敷部位。

     

    若出现红肿,刺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刻停止贴敷,清洗残留药物,观察症状是否减轻,如未缓解应及时就医。

     

    判断自己适不适合「三伏贴」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三伏贴来进行养生,所以我们要先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贴「三伏贴」。

     


     

    ● 适用人群

     

    1. 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如患有过敏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人群。

    2. 阳虚体质人群:如平素畏寒肢冷、脾胃虚寒性腹痛、胃痛、泄泻、宫寒痛经的人群。

    3. 疼痛性疾病人群:如患有关节疼痛、颈椎疼痛、腰部疼痛的人群。

    4. 养生保健人群以及亚健康的人群。

     

    ● 不适用人群

     

    1. 皮肤损伤:贴敷部位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患有严重皮肤病者不宜贴敷治疗。

    2. 肝功能损伤:有发热、出血、皮肤瘀斑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和血液病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3. 三高患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4.过敏体质:过敏体质或者瘢痕体质的人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5. 特殊人群:孕妇、传染病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6. 局部疾病:在适应症内但处于急性发病期间,也是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7. 湿热或内热体质:湿热体质及身体有内热、容易上火的人不适合,如有黄痰或黄鼻涕,舌红、舌苔黄腻、口苦、口臭等症状。

     

    在了解了自身的身体情况之后,就可以进行「三伏贴」的有效治疗了。

     

    让身体享享「伏」

     

    在三伏天当中,湿气很盛,所以养生上要注意祛湿,同时也不能让湿气在身体中停留。

     

    首先来说,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可以调到「除湿」档位,也不要回到家就立刻吹空调。

     

    因为夏季本就是激发人体阳气,通过汗液将寒湿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果在伏天经常不出汗,那么有可能造成湿气在身体当中滞留,到了秋冬季节引发疾病。

     

     

    三伏贴偏于热性,不适合体热、阴虚火旺、皮肤易过敏、疤痕体质的人群贴敷,可以选择泡脚或食用药膳来提升阳气,减少生病。

     

    比如使用红豆、黑豆、茯苓、薏仁米、红枣同煮,来达到有效的健脾利湿的效果。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一剂敷贴,常常能起到缓解病痛、治愈疾病的效果。

     

     

  •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患者常会感到胸部疼痛,有时为压迫感,紧缩感,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及常规的内科治疗。

     

    冠心病患者常需终身服药,大多患者每年都会去医院住院治疗,是医院的常客,每天都要吃药,病情依然时轻时重,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所以很多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即咱们老百姓所说的放支架),但是术后有很多人还是会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导致病情的反复。那如何找到一个既经济有效又使用方便没有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呢?这就需要借助咱们祖国传统中医药的力量了。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中医认为冠心病多由寒凝、血瘀、气滞、痰浊引起。冠心病患者在冬季症状较重,夏季较轻,这符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病机“阳微阴弦”的概括。中医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天通过穴位贴敷药物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良好了效果。穴位贴敷是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记载于汉代《五十二病方》,书中有“以芥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茶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来治疗疾病。清代名医吴师机将中医外治法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其外治法专著在《理瀹骈文》曾提出:“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穴位贴敷药物,既可以发挥经络腧穴的作用,又可以发挥中药药效,同时借助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多管齐下,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并能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下面为大家介绍我们总结的穴位贴敷的中药及穴位。中药处方:川芎20克,丹参20克,冰片10克,麝香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细辛6克,檀香10克,红花20克,三七10克。麝香比较昂贵,可以用人工麝香替代。

     

    上方研磨成粉,用穴位贴(药店和网上都有卖的)将其贴在膻中、心俞二穴,保留24小时,每周贴药两次,4周为一疗程。 膻中穴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心俞穴这样取: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就是第7胸椎棘突,找到这个突起,再向上推2个棘突,也就是第5胸椎棘突,旁边2个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的部位就是心俞穴。

     

    此方是我收集前辈们的73首穴位贴敷方剂,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学方法总结而成,可供大家临床使用。

     

    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后,虽然不能彻底治愈冠心病,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胸痛发作次数,减少西药的服用量及住院次数,提高生存质量,而且使用简便,没有任何副作用,大家不妨为自家的冠心病患者试上一试。

  • 感冒了,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其实只需5步就可自己处理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冬天除了有美丽的雪景,还有令人烦恼的冻疮。然而,有那么一部分人,一到冬季就会长冻疮,冻疮发作时不仅奇痒难忍,还有关节不利,难以弯曲等不适。一些对冻疮有防治经验的人,都有自己的调理方法,比如经常泡热水,或者是涂一涂冻疮药膏。

     

    不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了解一些防治冻疮的小妙招,但还是只能得到一时的缓解,终究是缓得了一时,缓不了一世,时间一久还是会复发。甚至还有一些人,会找一些“土方”,比如将萝卜切片,加热后敷在冻疮处,不过这种方式未必管用,还是少用为好。


    那么,为什么会长冻疮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皮肉被寒邪给冻坏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明明都是一样的环境,“为什么每次受伤的总是我”?其实这就跟体质差异有关,有些人自身的阳气充足,抗冻能力强,所以即使受到了一点风寒,身体也是可以自行调节的,那些阳气不足或者气血不足的人,自然就会成为冻疮的目标,同样是对雪景的喜爱,看来终究还是错付了。

     

    患过冻疮的人都知道,这个病症,来一次可能会落下病根,以后的冬季只要寒风凛冽,身体要是扛不住,就有可能会复发,所以想要“根治”,还得内调外治,以补充阳气和补益气血为主,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疗冻疮呢?这3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不妨了解一下。

     


    1.内调药方

     

    将桂枝、白芍、当归、炙甘草、大枣同用,正常煎水服用,在冻疮发作之前服用效果会更好,其实资深的中医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这5味中药的不凡之处,这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千古名方“桂枝汤”的基础上,将生姜换成了当归,这个方子其实是桂枝汤的变方,要不然说张仲景的桂枝汤是“万方之祖”,内调阴阳、外调气血,甚至毫不吝惜的说,世间有很多病症,都可以用桂枝汤加减来调理。

     

    既然冻疮是阳气不足或气血不足所致,桂枝汤可以辛甘化阳,源源不断地化生阳气,再加上具有补血活血的当归,从根源上解决冻疮的麻烦。同时这个方剂药性温和,其中的药材药性跟食物也差距不大,所以,针对有冻疮的人士,在冬季的时候服用,还可以改善自己的体质。

     

    2.艾灸

     


    嫌弃喝药太麻烦了,想要更简单的方式,有这样的方法吗?当然有,既然是风寒所致,将体内的风寒驱散,或能缓解,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中医特有的调治方式——艾灸,轻度的冻疮一般都能通过艾灸调理好,而且操作也很简单,采用回旋艾,在冻疮伤患处回旋,大概半个小时即可。

     

    3.冬病夏治

     

    提到“冬病夏治”,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冬天的疾病,夏天来调理,这是一种特殊的调理方法。像冻疮这种冬天的病症,想要去掉病根的最佳时期其实是在夏季,这非常符合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这是因为夏季的阳气旺盛,无论是外在还是体内,阳气都是充足的,这也有利于病邪的化解,可以在夏季的时候,将大蒜捣烂之后,涂抹在以前被冻伤的地方,然后在太阳底下暴晒,趁热在容易生冻疮的地方擦柔。

     


    其实调理冻疮最好的方式,还是在于预防,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在病邪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才是最重要的,关于冻疮的防范,首先要尽量避免手脚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并且在受寒之后不要马上用热水浸泡或者烤火,这样有可能让寒邪入里,更难宣发。

     

    其次就是适量的运动,加快自身气血的流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不要一味地依赖取暖设备。

     

  • 已是入伏天,炎热的天气让人感到很难受,尤其是胖人早早得就用上了空调,这样空调病就会逐渐多起来。那什么是空调病?

     

    空调病就是在空调制冷的房间内,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乏力、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嘴唇干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对于空调病怎么看呢?古代没有空调,也就没有空调病之说。但留下一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本意是空,这里理解为看不见、摸不着;贼指伤害,这句话就是说,人们尽量规避潜在的致病邪气。

     

    中医称肺为“娇脏”,而且是唯一和外界直接接触的脏,所以空调病最容易导致娇弱的呼吸道发病,轻则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状,重的可出现咳嗽、痰多等。

     

     

    空调病就是汗出后被冷风吹导致的。空调在南方又叫冷气,一语道破空调风的性质是冷风。当夏天来临,人们带着一身汗,从酷热的户外,进入开有空调的房间,冷风透过张开毛孔进入人体,结果感冒了,不是鼻塞流涕,就是身体酸痛不适,这就是空调病。

     

    从空调病发病过程来看,应属于中医阴暑范畴,什么是阴暑呢?就是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吹吹凉风,树底下乘凉,或者喝冷饮,导致的中暑。主要病状有发热、怕寒、身重疼痛、精神不佳、上吐下泻等。

     

    有阴暑就一定有阳暑,阳暑就是患者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而中暑,出现头晕倦怠、口渴身热汗出等,如不及时休息补水,甚至会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如果觉得不好辨别,我给打家一个简单分辨方法,阳暑就是一直晒,最后晕倒;阴暑是晒后凉,凉了再晒,晒了再凉,最后出现感冒症状,如果是喝冷饮引发的,胃肠道症状会更明显。

     

     

    空调病属于阴暑,可用三药预防。香薷10g,白扁豆5g、厚朴5g,加水300ml-500ml,武火急煎5-10分钟,去药渣,放凉后饮用,每服药量100ml,服药后若见从头到脚微微有汗,效果更佳。自从有了空调这种人造邪风,鼻炎、关节炎、头痛的人就越来越多,很多亚健康表现都是空调惹的祸。

     

    虽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预防的方剂,但是提高对空调病的防范意识才是根本,希望此文对大家有用。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好吃又好用的药膳、食疗止咳方深受咳嗽的孩子和家长喜爱,但是大部分家长却不知道,不同体质的咳嗽要用不同的食疗方。

     

    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诊的时候问我:“医生,我家孩子的咳嗽是不是可以吃川贝枇杷膏?”川贝枇杷膏知名度很高,所以一直被当作治疗咳嗽的万灵丹,但真的是这样吗?

     

     
    川贝枇杷膏适用于热性咳嗽或阴虚燥咳


    秋冬季感冒流行期间咳嗽的孩子很多,提到止咳化痰的中药方,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起来甘甜清凉的川贝枇杷膏。

     

    但是为什么有人咳嗽吃了止咳效果很好,但是有些人却完全没效果,甚至咳嗽反而更严重了呢?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川贝枇杷膏都是根据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古方加减调整而成,主要成分:川贝母、枇杷叶、沙参、陈皮、桔梗、半夏、杏仁、薄荷、五味子和蜂蜜等。

     

    其中川贝母性味甘苦微寒,具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功效;枇杷叶性味苦平,具有清肺化痰、下气止咳的功效;蜂蜜性味甘平,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综合来看,川贝枇杷膏性凉润,适用于热性咳嗽的咽喉肿痛、痰黄黏稠,或是阴虚燥咳的喉咙干痒、声音沙哑、痰少而黏稠难咳等病症。

     

    而属于风寒或是痰湿的咳嗽,就不适合吃川贝枇杷膏,因为川贝母性微寒,蜂蜜能助湿,咳嗽越吃反而越严重。

     

    通常这类患者,没有咽部肿痛的症状,痰是白色、量多而黏,没有发热或燥热的情形,而且可能会怕冷,例如哮喘咳嗽、感冒初期咳嗽就不适用于川贝枇杷膏。

     

     

    另外还要说的一点是贝母的选择。川贝,是指“四川贝母”,即产于四川的贝母。

     

    不同产地的贝母药性不一样,历代医家几乎都是指明是用四川贝母用于治疗咳嗽,时间久了就将四川贝母固定为一个专有名词“川贝”。

     

    除了四川出产的贝母外,还有浙江出产的贝母被称为“浙贝”,又称“象贝”,个头比较大,相较川贝滋润作用没有那么强,但行为更为苦寒,能祛邪化痰散结解毒,一般在外感热证(炎症发热)的时候使用。

     

    所以各位家长们要注意,不是宝宝所有的咳嗽都可以用川贝枇杷膏,只有在热性咳嗽(有咽喉肿痛、痰黄黏稠)或是阴虚燥咳(有喉咙干痒、声音沙哑、痰少而黏稠难咳等)情况才适用川贝枇杷膏。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每到“入伏”第一天,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就到来了。气温节节升高,挡不住的的滚滚热浪,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老天爷的这份“热情”,身体出现了状况。三伏天炎热,人们的饮食量和睡眠时间都比其他季节少,人体的水分也比其他季节失去得多,身体抗病能力减弱,因此极易引起疾病。那么,在三伏天,哪些疾病容易发作?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 三伏天有哪些“热”出来的病?

     

    1. 中暑:三伏天高温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失水过多,体温调节障碍,易诱发中暑。

     

    2. 肠胃炎:空气潮,给各种病毒和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温床,不少人贪食直接从冰箱取出的冷饮、水果、饭菜,患胃肠道疾病。

     

     

    3. 感冒发热:夏季由于温度高,常在室内吹冷空调,与室外温差大,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

     

    4. 皮肤病:伏天湿热,尤其是南方闷热潮湿更甚,易引起湿疹、痱子、皮炎等常见皮肤病。

     

    5. 心脑血管疾病: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中于体表,造成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闷热的天气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引起脑中风。

      
    二. 三伏天如何科学养生?

     

    1.三伏天,心火重,小肠积热等,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要保养,少吃辛热食物,如白酒、羊等。多吃莲藕、黄瓜、绿豆等。可以将淡竹叶、麦冬、金银花泡水饮用,清心除烦。

     

     

    2.注意补水,此最宜喝粥。“度暑粥”常选用粳米、绿豆、薏米、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黄瓜、冬、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凉清热蔬果,加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煮熬而成。

     

    夏天可以适度的运动出汗,一方面可以散热以调节体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汗来达到气血畅行,加快循环。但同时,也要避免长时间在室外高温环境下暴晒,少穿化纤类的衣物,以防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而导致中暑。

      
    三. 降暑药该如何选择呢?

     

    1.风油精 (外用):提神醒脑

     

    将风油精涂抹于太阳穴、人中等处,就可达到提神清凉的效果。但风油精含有樟脑等成分,因此孕妇、3岁以下儿童禁用;且在出汗时不宜使用,因为其芳香成分会通过汗腺被人体吸收。

     

    2.十滴水 (内服):突发中暑后恶心,短暂急用

     

    十滴水有健胃,驱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等症。但十滴水的主要成分樟脑,不适宜长时间服用,更不适合婴幼儿及孕妇等敏感人群。

     

    3.藿香正气液(内服及外用)

     

    内服:中暑预防、解暑、暑湿感冒头晕、空调病、胃肠不适(腹痛、腹胀、腹泻)。

     

    外用:湿疹、痱子、蚊虫叮咬、日光性皮炎等。

     

    特别提醒:防治小儿痱子,藿香正气液的使用方法:每天2-3支,放入洗澡水中,泡浴10-15分钟,对防治小儿夏季痱子疗效确切。

     

    此外,藿香正气液,因不含酒精,不含刺激性药材,不含糖,口感好,吸收快,所以特别适合婴幼儿、中老年人、驾乘人员、高空作业人员、糖尿病人群饮用。

     

    4.藿香正气水类(内服及外用):中暑头晕;胃肠道不适。

     

    藿香正气水,功能主治与藿香正气液类似,但婴幼儿及孕妇人群慎用:因藿香正气水口感辛辣,对胃肠刺激大。

  • “医生,我听人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话是啥意思?冬天应该如何保养身体呢?”


    最近气温降低了许多,冬天的感觉越发明显了,出门时碰到同小区的王大姐,跟她唠了一会家常,她感慨气温变化大,家里老的小的最近都感冒了,自己虽然内心着急但是也没有啥好的办法,这两天她一直在网上搜索养生的知识,希望能让全家人少生点病痛,然后看到有文章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不过具体啥意思她并不是很懂,所以就向我问了文章开头的问题。


    其实,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话最开始是出自《黄帝内经》,作为一句经典的养生谚语,历来也是中医很认可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在安全健康地度过冬季迎接春季的到来,今天医生就与大家详细聊聊这句谚语的意思,同时为大家总结了几点冬季养生要点,希望朋友们能够看完!

     


    1、在中医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到底是啥意思?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大致的意思是冬天人体的气机是收敛的,应该收藏精气,如若不然,正气不足,春天就容易生温病。


    《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其实是古人结合了自然规律总结而出的一句养生谚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四季的规律,人活在世上,只有顺应规律,那么身体才会更加健康,而冬季是属于一年当中的闭藏阶段,在这个季节,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寒气重,人的新陈代谢变缓,阳气收敛,阴精固守,可以说是机能蓄积能量的好时节,人就应该注意补肾藏精,养精蓄锐,这样才不容易变生他病。


    具体说来,从中医的角度,“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中的“藏精”,其实主要指的是藏“肾精”,精是构成人体并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包括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肾脏


    先天之精很好理解,主要是受自父母的生殖之精,从出生起就基本决定了,而后天之精主要是人后天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中生成的水谷精气,而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主藏精。肾有储存、封藏精气的作用,所以这些“精”就基本藏于肾当中。如果肾脏功能出现问题,那么也会影响藏精的功能。#健康明星计划#


    而“春必病温”中的“病温”,其实指的是温病,也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主要指因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它的范围非常广,一般的外感疾病,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基本都是属于温病的范畴,比如常见的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都属于温病。


    中医认为,如果冬天不能藏精,阳气不能固守,体内能量不够,免疫力也低下,人体易外感温邪,寒邪郁久化热,到了春天阳气升腾,伏热外发就容易发生温病。温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起病急骤转变比较快,主要表现是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治疗应以温热存阴为基本原则。#养老知识大赛#


    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冬季“藏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气存内”,才会“邪不可干”,而中医所说的“正气”,其实也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功能,正气充盛,人体抗病能力强,更容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那么,冬季藏精,保养身体,养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2、冬季应该如何补肾藏精,如何正确养生呢?


    精、气、神可以说是人体的三宝,其中精又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得好“养生先养精”,所以冬季养精,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在养生。冬季正确养生,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适当进补,因人而异


    “后天之精”主要来自于饮食当中,所以首先咱们就强调一下饮食调理的重要性,俗话说,“冬天一碗姜糖汤,去风去寒赛仙方。”“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其实都说明了冬季可以适当通过食物达到养生的目的。


    冬季适当进补可保护人体的阳气,建议进补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身体较为虚弱的朋友,不可胡乱大补。建议先吃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各种瘦肉、禽蛋、山药以及奶、豆制品等,再根据个人体质,将食补与药补结合:


    比如一些气血虚的女性朋友,可适当用羊肉、兔肉等食材与当归、阿胶、熟地、首乌等中药配伍,补养气血。比如肾虚的朋友,可适当多吃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等,多吃温性食物,如姜、韭菜、香菜等,多吃植物的根、块茎,如胡萝卜、白萝卜、红薯等。同时尽量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第二,防寒保暖,睡眠充足


    冬季讲究“藏”,所以到了这个季节,衣食住行方面就需要多加注意,补足阳气,顾护精气。冬季天气寒冷,人体机能处于封藏阶段,这时候起居方面,尽量早睡晚起,睡够七八个小时,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累。


    “常晒阳光,身体如钢”,冬天不妨常晒晒太阳,适当运动,活动四肢。不过需注意外出锻炼也最好等太阳升起之后,特别是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不主张过早出门锻炼。同时出门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保护好腰腹部以及膝盖等关键部位,避免寒邪侵犯人体,损伤精气。晚上可适当用热水泡脚,驱除寒气。


    第三,平和心态,调摄情志


    冬季万物萧条,加上活动范围受限,人的情绪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的就是情绪对人体的影响,所以冬季养生,也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以免阴虚内热伤阴液,尽量保持乐观积极情绪,开朗的性格,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 一到冬天,医院的心内科、呼吸科、神内科、急诊骨科,好像更忙了,在这里排着队的中老年人比其他时节更加多。

    事实上,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冬季是一个“鬼门关”。

    英国国家统计局曾发布过一组数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冬季死亡人数比其他季节多4.4万,其中7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3.6万,老人成为冬季死亡高发人群。

    2015 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也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 

    那么为什么到了天气比较冷的时候,老年人会容易生病呢?哪些疾病喜欢在冬天侵袭老年人呢?重点有以下 3 个。

     

    呼吸系统 首当其冲

     

    要问冬天哪个科最“热闹”,呼吸科绝对是其中之一。不但门诊熙熙攘攘,住院部也是一床难求。

    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冬季最为严重。

     

     

    老年人的支气管及肺泡组织弹力降低,易积聚呼吸道分泌物,造成细菌滋生的环境而致带菌状态增多。再加上很多老年朋友本身就有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比较低。

    所以,中老年人群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易感人群。 

    此外,很多老年人由于畏寒怕冷,家中门窗紧闭,很少开窗通风,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细菌病毒浓度可能增高,感染的风险也就进一步增加了。 

    应该怎么降低风险?

    为了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老年朋友应该:

    1. 建议在每年秋季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存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的老年朋友,出门要戴好围巾口罩等,减少冷空气刺激。

    3. 将支气管扩张药备在自己可触及处并告知家人知晓,以备不时之需。

    4. 避免去粉尘较多或人群聚集的地方。

    5. 顺应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要保暖,也要避免穿太多衣物,让身体太热。

    6. 常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动。

    7. 注意室内的保湿,有条件的家中备好加湿器。

     

     

    心脑血管疾病 不甘落后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处于上升阶段,报告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而冬天,又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

    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会有所升高。但因为不少老年人都有心脑血管的基础病变,血管壁弹性降低,对血压的缓冲作用降低,血压升高会更明显。

    这会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的负荷加重,从而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加速血栓的形成。

      

     

    而对于气候干燥的地区或者是室内温度高不注意补充水分的人群来说,干燥和干热会造成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血流减慢。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或加重。

     

    应该怎么降低风险?
     

    1.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疾病的老年朋友,一定要按时定量服用药物,控制好各项指标。

    2. 冬季到来前,可以做一次检查,并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量。

    3. 要注意保暖,避免忽冷忽热,避免过低温度的刺激。

    4. 适度锻炼,但一定做好热身,也要避免剧烈运动。

    5. 避免情绪激动。

    6. 依然保证营养充足均衡,冬天也要吃够新鲜蔬果。

     

     

    冬天也藏着其它的隐患,老年人的骨折也更容易发生在冬季。

     

    摔倒骨折 不能承受之痛

     

    跌倒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中国大于65岁的老年人跌倒死亡率为 58.03/10 万,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在中国,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是18.3%。

     

    老年人跌倒不但会造成扭伤、擦伤、撕裂伤,更让人害怕的是,可能造成的骨折、脑出血等等。

     

    在超过65岁、因跌倒造成髋关节骨折患者中,有25%在一年内死亡,25%的跌伤老年人失去重要的生理功能,并且有50%的老年人行动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人本身由于年龄的增长,关节僵硬不协调,肌肉萎缩力量下降,视力下降,平衡能力变差等原因,本身就容易跌倒。

     

     

    如果再加上天气寒冷,关节僵硬加重,厚重的衣服让行动更不灵活,地面湿滑等因素,跌倒的风险就进一步升高了。

     

    应该怎么降低风险?

     

    1.视力听力减退、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骨骼肌肉病变的老年朋友,需要及时科学地治疗。

    2.有基础疾病需要服用抗抑郁药、催眠药、镇静药、降压药、抗过敏药、降糖药的老人,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要格外注意自己服药后的精神状态和体能情况,量力活动。

    3.在家里,建议在卫生间、厨房等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平整、无障碍。

    4.如果不小心摔倒骨折了,建议听从医生建议,该手术的,果断手术,因为需要长期卧床的保守治疗,反而会增加脑梗、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死亡率。

    6.卧床期间,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家人朋友要悉心照料,包括不限于要帮病人更换体位、协助排痰、及时排尿,做好皮肤清洁护理等。

     

    对于广大中老年朋友来说,冬天是一个相对高危、需要格外留意自己身体状况的季节。

     

     

    总得来说,就是要记得维持基础疾病的治疗,把各项身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注意保暖,减少寒冷的刺激,居住环境不要太干燥。

     

    总之呢,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和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度过冬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