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参归脾丸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药物组成:
功效: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是补益剂-补血剂,出处《正体类要》
主治: 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人参归脾丸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治疗心悸:证属气血两虚。症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失眠:证属心脾两虚。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失血,各种原因的贫血贫血等。3.眩晕:证属气血亏虚。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发色不泽,饮食减少,身倦乏力,神疲乏力,心悸不宁,少寐多梦,舌质淡,脉细弱,血虚引起的失眠烦躁不安。治疗贫血失血:证属气不摄血。症见四肢、前胸甚则全身出血点或出血斑,或鼻出血,或牙龈出血,刷牙时出血。治疗妇女月经量多或崩漏下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现在一般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神经衰弱,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中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一向热爱中医,尤其喜欢通过中医养生。所以我经常自己读一些关于中医的书,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保健的书,书上说我可以经常利用党参煮水,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党参煮水喝的功效有哪些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党参煮水喝的功效
党参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药材,很多人都把党参当做是人参中的一种,其实尽管它也有一个参字,可是它和人参却有着天差地别。党参本身具有补气养血、增强身体免疫能力、提高造血能力、扩张血管、降血压等作用,所以党参泡水服用它也具备这些功效。因此当觉得自己身体比较虚弱,容易感觉到疲劳,免疫能力低下,甚至气血不足的时候就可以泡上点党参片来服用。
二、党参煮水的操作方法
尽管党参煮水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但是还是需要说一下该如何泡制党参才能发挥功效。一般来说,老师每次的泡水量仅仅只需要两三片就够了,先用开水将其泡开,如同泡茶一样,待水温适宜就可以服用,而这两三片党参一般可以泡3到4次,久了就没功效了。
三、不建议长时间服用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使得记载党参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其基本没有副作用。然而由于党参是补气血的,所以长期泡水服用的话,会补得太过,以至于伤身。因此党参泡水一定要控制住每次服用的量,而且不能够长时间服用,最好服用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
四、注意事项
党参对女孩子是很好的,党参有能够降火的功效,在夏天的时候,如果食欲不振并且有些上火的话,不妨试试用党参来煮水,对降火有一定的帮助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解决很多女孩子的妇科问题。
以上就是党参煮水喝的功效有哪些的有关内容,我相信大家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党参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很有效,它不仅是党参,而且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数不清的草药。当人们选择的时候,最好是去医院详细的询问中医。
东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人们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和鹿茸。其实何止这些,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成就了很多极有价值的道地药材,今天就介绍一味被李时珍称为“宁得此药一把,不要金玉满车”的天赐良药——刺五加。
东北人听到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殊不知一方道地药材也养一方人,这就是人与水土、物产的不解之缘。对东北人来说,刺五加不是只有医生处方上才有的药材,它更是一道菜、一盏汤甚至一顿家常主食。
东北人亲切地把刺五加称为“刺拐棒”“坎拐棒子”或者“老虎潦”,把它的鲜品做成凉拌刺五加、刺五加炒鸡蛋、刺五加鸡蛋汤、刺五加炒肉,还有那刺五加馅儿的饺子更是让人觉着新鲜!
实际上,刺五加和人参同属于五加科,可以说是人参的近亲,它同样浑身是宝。上面提到它的鲜品可以做成各种美食,其实它的嫩芽叶、根茎以及种子也各有其用。
刺五加的嫩芽叶在春天的时候可以采摘,经过一定的炮制做成刺五加茶,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可以作为失眠、心慌、神经衰弱、气虚乏力等人群的代茶饮。刺五加籽的功效和刺五加茶基本相同,也可以用来泡水喝,还可以用来泡药酒。
而中药里面使用的刺五加,一般是指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茎。刺五加味甘微苦,性温,归肺、脾、心、肾经,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临床常配伍其他药物加减,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致疲劳乏力、咳嗽,肾阳虚所致腰膝酸软,以及心脾不足所致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等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刺五加茶、刺五加籽还是药用刺五加,都属于甘温之品,阴虚燥热之人应谨慎使用,处方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此外,就中药药用而言,刺五加与五加皮、香加皮的药用部位均为根茎并且名字相近,因此很容易混淆,这是需要中医专业人员必须详细区分的。
从功效划分,刺五加属于补气药,五加皮属于祛风湿强筋骨药,香加皮属于利水渗湿药。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产地在南方,因此一般称之为“南五加皮”;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产地在北方,因此也叫“北五加皮”。香加皮有毒,用量一般控制在3~6克,需要谨慎。
按:补气常用四君子汤为基础,而补血多用四物汤加减,气血双补除了有八珍汤之外,还有归脾汤是临床比较常用的药方,有补养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是临床上滋养心脾气血最常用的药方之一。
【归脾汤的药物组成】
由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木香、龙眼肉、远志、酸枣仁、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归脾汤的组成特点及功效】
1、补气健脾——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2、补血养血——当归、大枣、龙眼肉
3、宁心安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另外用到生姜、木香等,主要能够起到醒脾理气,使补而不滞,为佐使。
【归脾汤主要适用病症】
1、心脾气血亏虚病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导致的心悸、健忘、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舌淡脉细弱等。
2、心神不宁。由于心脾亏虚、气血亏虚不能养心神而导致的失眠、健忘、多梦、易醒,容易受惊、心悸怔忡等症状。
3、脾不统血。因为脾气气血亏虚,中气不足不能固摄血液而导致的皮肤出血、便血、女性月经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病症。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女性月经不调、心律失常、失眠、神经衰弱、贫血等,只要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都比较适合用归脾汤治疗,临床应用广泛。
【我对归脾汤的理解】归脾汤滋养心脾、补养气血,但归根结底是以治疗脾虚为核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藏神主血脉,脾气不足,运化不良,气血的生化不足不能滋养心神,或加上劳倦思虑伤神,加重了气血的损耗,所以会导致中气亏虚、脾胃不足,以及气血不足以及心神不安等证候。
通过健脾补气、充养气血的方法,来改善中焦脾胃不足,清阳不升,心血亏损而导致了面色萎黄、脉弱症状,或治疗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而导致的出血病症,应用归脾汤是非常适合。
在临床上,有很多药方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炙甘草汤,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这里面很多配方成分和归脾汤里面用到的药物有很大的重叠,功效有很多相似之处,功效互补,大多能够治疗虚损虚劳、心悸不安、失眠等证候,表现为面萎黄或苍白,舌淡而脉细弱的,应用这类药方滋养,大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归脾汤的加减】归脾汤以滋养气血为主,补气补血的功效比较突出,而如果兼有阳虚的,可加入桂枝、附子等药物以加强温阳的作用;如果兼有心阴不足的,可加入麦冬、五味子;如果是治疗脾不统血导致的出血病症,可适当地加入阿胶、仙鹤草等药物;归脾汤相对滋腻,如果兼有脾胃不和运化不良,可加入陈皮、麦芽等药物,以促进脾胃运化。
这些具体的加减法,能增强归脾汤的临床功效,使其应用更灵活。
写在前面的话
每一味“经方中药”都是一个庞大的宝库,我们不得不佩服几千年前先贤们选择药物的眼光。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写“五味子”这味药,这是个了不起的药!光是通过研究它的成分结构,就开发了几代经典的保护肝脏,降转氨酶的药物,比如五仁醇、联苯双酯、双环醇。
五味子家族(五味子生药,提取物,有效成分衍生物)的确有保护肝脏,降低转氨酶的效果。《中药大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即记载五味子烘干,研成粉末,过80~100目筛,成人每次5克左右,每日3次,30天一个疗程,有很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不过也有报道认为,若停药过早,会有反跳现象。所以现在服用五味子制剂,比如双环醇,需服用至少6个月,而且应根据肝病的分型,选择与“促进肝细胞再生类保肝药物”,“解毒类保肝药物”、“抗炎类保肝药物”等不同类别的保肝药物联用,才会有好的疗效。但中医秉承“整体观”来辩证用药,只知五味子能降“转氨酶”,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绝对用不好五味子的。
《神农本草经》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描述了五味子的治疗范围:味酸温,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在《伤寒杂病论》中,这味药出现12次,在《伤寒》中仅言治咳逆,在《金匮》兼言治上气。
咳逆:剧烈咳嗽,有时伴有呼吸困难。
上气:伴有上冲之气,胸部变得胀满。
当患者咳逆上气得厉害时,有时上冲之气会聚集到颜面,导致面色红赤如醉酒貌,如有物蒙蔽头目,头晕目弦!一般而言,只要出现咳逆上气,就可以使用五味子。但是,光记住“咳逆上气”,仍不足以理解五味子的功效,要理解五味子,必须从它的性味入手。
关键词:收敛,生津
五味子药性以“酸”为主,兼少许“甘温”。酸具有收敛,固涩,生津的作用。甘则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所以,在五味子的药性中,压倒一切的是“收敛”的作用,兼有少许“温补”的作用。一言以蔽之:五味子能收敛全身的气阴,兼有少许生津,温补之效。
下面我列出五味子对部分脏腑的作用:
肺:能使肺气肃降 → 代表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
肾:能补肾涩精 → 代表方剂:五子衍宗丸
肠:能涩肠止泻 → 代表方剂:四神丸
心:能宁心安神 → 代表方剂:天王补心丹
脉:能益气生津 → 代表方剂:生脉散
肝:使肝的“疏泄”不那么剧烈,回归平和,使肝能够得到休养生息,这也是五味子能够护肝的根本原因→ 代表方剂:名医姜春华的→ 三合一甲方
这些作用,都是由“五味子”收敛气阴,生津,温补而衍生的。
禁忌与巧用之法
由于“五味子”有很强的收敛气阴的作用,所以,外感初起,恐其敛束不散,所以外有表邪,咳嗽初起,痧疹初发时忌用。不过张锡纯也有解决之道,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的,就将它和干姜、生姜、麻黄、细辛等有“辛散之性”的药物同用,如此才不会留邪。
凡入煎剂均应捣碎,因为它的“核仁”性味为辛,捣碎后辛酸相济,就不会酸敛过甚,服后胃脘胀满了。一般来说北五味子质地比南五味子优良。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
我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常贯穿其始终。
患者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呆、恶心、腹胀、肢倦、口苦等,部分患者把这些症状归结为胃病,耽误了病情,中医病机责之于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
若患者出现身目黄染、尿黄等黄疸表现,中医病机则为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因此清热利湿为本病主要治法。肝胆湿热证临床上多见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勤于应酬、过度饮酒、过食肥甘者,容易滋生湿热,导致疾病发生发展。
由于湿热在每个患者表现程度和部位不同,临床上要辨证施治,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运用祛湿清热之法。
又因本病病程较长,常兼有虚症,故在清热利湿药物选择上尽量避免过于寒凉,多采用健脾利湿、清热而不伤正之品,如茵陈、黄芩、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肝郁气滞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机,因此治疗上必须疏肝解郁。
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伴有肝郁之症,可见两胁疼痛、喜叹息、急躁易怒、夜寐欠佳、月经不调等肝郁气滞症状。
故常在用药时加入柴胡、郁金、川楝子、香附、佛手、黄精、玫瑰花、合欢皮等品。
《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鉴于肝郁脾虚证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为主要证型,且是常见相兼证型,由此可见实脾的重要性。
“实脾”包含“健脾”,可用茯苓、猪苓、白术、淮山等健脾化湿;或用山楂、麦芽、谷芽等运脾消导,以消为补。其中,山楂一味,被认为味酸入肝而不敛,既可消食运脾,又能活血化瘀。
此外,脾与胃互为表里,在健脾的基础上加用顾护胃气药物,其中葛根最为常用,取其升阳,鼓舞胃气,生津功效。
慢乙肝患者机体长期处于正邪相持过程,脏腑阳气不断削弱,无力驱邪,致使病情缠绵难愈。
肾为阳气之根,内藏“元阳”。在“元阳”的温煦鼓舞下,肝阳得以疏泄;脾阳得以斡旋上下,生化气血,脏腑功能强盛,才能祛邪外出。
补肾可分为温肾阳和滋肾阴两方面。本病基本病因以湿热为主,故在选方用药方面,主张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兼有温养肾阳和补益肾阴之效。
慢乙肝发病过程易产生湿、热、毒、瘀、痰等病理产物,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等症。因此在治疗上需辅以理气化痰、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法。
微循环障碍及瘀血存在于各型慢乙肝之中,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与吸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肝具有“主疏泄,喜调达”、“肝藏血”的生理特点,故在慢乙肝治疗同时,应注重调理气血。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颈椎病困扰着很多患者,因为颈椎病不仅是颈肩的疼痛,更严重的是颈椎病导致的一些其他症状,比如头晕、恶心,严重者还要猝倒的情况,所以现在人越来越重视颈椎的保健。治疗颈椎病可以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等等。
中国有三亿人患有轻重不同的颈椎病,以前都是四十岁以上中来年人士颈椎病的高发群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上了颈椎病,患上颈椎病的原因很多,颈椎负重过度、长期低头,坐姿不良等等都是会导致患上颈椎病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除了颈椎部位疼痛酸胀之外,也会导致头晕、视物模糊、耳鸣、恶心、猝倒等很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一些症状。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种,物理疗法、中药疗法、康复训练等,一般治疗都是以颈椎生理曲度的矫正、活血化瘀、改善骨质增生等为主要治疗方向。
一般来说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变直、反弓、骨质增生、棘突等,有一些患者病情严重的还会在颈椎骨质凸起的同时,引发表面的软组织增生、水肿,导致经常会感觉到颈肩部位酸胀、疼痛、僵硬,这种症状俗称颈椎大包,不仅影响美观,看上去肩部肥厚,更重要的是颈椎大包会引起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使患者时常有头晕、恶心等症状。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缓解和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1、中药疗法: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将以上中药加水煎服,一天一次。这副中药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防寒祛风的功效。
2、物理治疗:可以使用颈部牵引矫正生理曲度;颈椎热疗;艾灸;针灸;颈椎病患者可以将睡觉的枕头更换成专门的颈椎枕,颈椎枕是非常适合颈椎正常曲度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颈椎反弓,恢复生理曲度。
3、康复训练法:颈椎病患者大多数都是由于日常的不良坐姿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所以要改善颈椎病,光靠吃药治疗是不管用的,主要还要依靠康复训练。首先在电脑前办公的颈椎病患者,不要久坐,半小时左右就要起身活动脖子,做一些米字操;要将头部前伸,不要长时间低头;同一个姿势不要保持太久,大部分颈椎病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肩颈劳损,如果一个姿势或者动作重复太久,回到肩颈劳损;颈椎病患者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游泳、投篮、打羽毛球这些运动都非常的适合颈椎的康复治疗。
颈椎病治疗起来一般是比较漫长的,所以很多颈椎病患者长年忍受着颈椎病带来的身心创伤,甚至有一些患者因为颈椎病导致的长期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引起了比较严重的心理负担,希望患者能够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不但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多活动、多运动,保持一个强健的体质、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
肾脏是人体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同时肾脏的好坏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元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比较注重肾脏的保养,补肾也成为了养生的热门话题,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盲目跟风的,对于肾脏根本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肾脏的具体作用都有哪些?肾脏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这些估计都不是十分清楚,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谈谈关于肾脏的一些知识,等你看明白了之后,再去补肾或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肾脏的作用
排泄和排毒
这两个作用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人体任何时候都在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的过程,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会通过肠胃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这是因为肾脏具有过滤和排泄的作用。另外肾脏还具有排毒的功能,有毒物质进入人体之后通常都会通过肾脏进行过滤,绝大部分的有毒物质都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不过当肾脏的排毒功能受到影响的话,有毒物质就会在肾脏积累,引发多种肾脏疾病。所以说肾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清洁工,保持身体处于健康干净的环境。
泌尿系统的主体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构成,血液在流经肾脏的时候,肾小球会从血液当中过滤出不含蛋白质的液体,这种液体就是尿液的主要组成成分,通常也被称为原尿。之后原尿会流经肾脏当中的肾小管组织,肾小管会将原尿当中大部分的水分,糖分和盐分重新吸收之后再次释放到血液当中,至于有害的物质和新陈代谢的产物会继续留在原尿当中,这就形成了尿液。之后尿液会被储存在膀胱当中,时刻准备排出体外。肾脏在此体现的功能不仅是排泄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再次吸收利用,肾脏每天过滤的血流量大概有200L左右,每天形成的尿液量在2L左右,如果没有肾脏的话,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将会大大降低。
保持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度
肾脏对人体内的多种电离子成分具有调节的作用,比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等多种电解质具有调节的作用,对保持体液渗透压有着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肾脏对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肾脏对人体产生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具有选择性排出的作用,从而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度,当酸碱度失衡的情况下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帮助红细胞再生
说到红细胞再生,可能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骨髓的造血作用,没错,骨髓是人体最主要的造血系统,不过肾脏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这种激素会作用于骨髓系统,起到促进红细胞生成和成熟的过程。当肾功能出现衰竭的话也有可能造成贫血的情况,所以可以说肾脏也是人体造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很多人可能觉得骨骼生长和肾脏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实际上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维生素D可以大幅地提高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当维生素D缺乏的时候,容易导致钙质和磷质的代谢出现异常,另外钙质不能有效的附着在骨骼上面,容易导致骨骼出现变形和发育不全的情况,我们也常常称之为佝偻病。所以说维生素D是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不过维生素D需要经过肾脏处理之后才能发挥作用,肾脏当中的1位羟化酶能够将维生素D转化为维生素D3,进而促进人体对钙质和磷质的吸收,促进人体骨骼的发育。所以说肾脏是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肾脏理论
以上所说的都是从生理角度去分析肾脏的作用的,接下来从中医的角度谈谈关于肾脏的作用。中医认为肾脏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肾脏主髓,这里所说的髓是指人的大脑,中医认为健康的肾脏有助于智力的发育。同时认为肾主藏精,这里所说的精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体的生殖系统,认为肾脏对生殖系统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对精子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功效。另一方面是指人的精气神,认为肾脏的好坏关乎人体的气血,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补肾的原因。
肾脏的养护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应该知道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了,所以说肾脏的养护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养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食疗的同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肾脏主黑色,所以很多黑色食物具有补肾的作用,比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黑木耳等等。除此之外,像山药,枸杞,蛤蜊,牡蛎,莲子等等食材也都有不错的养精固肾的作用。除了食疗的方法之外,还要尽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肾脏的伤害,比如熬夜,喝酒等等。就拿喝酒来说,当血液当中的酒精浓度偏高的时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酒精分解之后形成的乙醛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说想要健康的肾脏的话,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好了,关于肾脏的知识暂时就先跟大家分享这么多,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肾脏有很多作用都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一旦肾脏出现问题的话就会产生多种健康问题,比如说当肾脏失去排毒功能的时候就会出现尿毒症,这个时候人体想要排毒的话就要通过血液透析的方法,不仅费用昂贵,毒素在人体的沉积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除了尿毒症,肾脏问题还可能会带来尿蛋白,尿路感染,糖尿病,水肿,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所以说肾脏的养护就从当下做起。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了帮助,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分享。
头痛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好治的不用吃药,睡一觉就行。不好治的,吃上十几天的药,该疼还是疼。针对头痛,民国年间的中医秦伯未先生颇有心得。
秦老先生说,头痛虽然有气血虚导致的,但是头痛的治法却很少有用补法的。这里边涉及到了疾病虚实的概念。如果患者单纯的身体虚弱,体内的气血经络都是畅通的,那么这种情况多数是不会头痛的。
在临床上,大多数人都是在身体虚的基础上,继发出现头痛症状。以气虚头痛为例,患者首先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外感风寒。寒邪痹阻经络,出现头痛症状。又比如血虚头痛,患者必然先是因为血虚而生火,火气上攻头面而有头痛症状出现。这个虚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自愈能力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感受同样强度的风寒冷湿,若是放在平时肯定没事,但若此时人体处于亏虚状态,那便容易生病。但是生病的本质是因为自身亏虚,导致邪气乘虚而入所致。
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先治疗导致头痛的原因,也就是外来或者内生的这些邪气。如因气虚导致外感风寒的头痛,需用荆防芎苏饮内服加外熏,治疗头痛。若是血虚有火,火气上攻的头痛,可以用知柏四物汤,清热养血而止头痛,再加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而收功。
但是,在治疗之前,我们一定要确认脾胃是否有积滞存在。如果没有积滞,我们用前边说的办法,可以随手而愈。但是,一旦胃中有积滞,比如痰饮、食积、痞满等。导致胃中阳气不能向上布散到巅顶,而让头部气血空虚,此时最易感受邪气而生头痛之疾,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在治疗中一定要合入平胃散或者保和丸这类方剂才能起效,否则任凭你三十二种治法,七十二般变化,也是枉然。
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头痛时需要看患者的脾胃是否有积滞,如果有,那么一定要注意先散积滞,让胃中阳气上达头顶,这样再治头痛,方能奏效。这属于战略层面的用药部署,涉及到疾病治疗先后的问题。就好比我们准备打一场战争,但是援军的道路被堵住了,这时候一定要先给援军铺好路,再组织进攻。这样才能一鼓作气,取得胜利。这点很多人意识不到,所以别小看头痛这个病,如果治疗不得法,任你用出何种手段,效果就是不好。
单纯的头痛,可以根据病因对症用药。但如果患者在头痛的基础上伴有脾胃积滞的话,则需要先解决脾胃积滞,让脾胃之气能够直达巅顶,扶助正气祛邪外出。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卯时是上午5:00-7:00之间,此时间段是手阳明大肠经当令(值班)。一般到了这个点天就亮了,古代也曾把天亮称为开天门,天门开了相应的魄门也会开,魄门就是肛门,所以早上这个时间段很多人会有排便的习惯,这是人体气机的自然走势。
大肠经与排便有密切的联系,二便情况对人体身体状况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人体是一个自洽的有机系统,进食获取物质、能量很重要,排泄废物也同样重要。
中医里提到某个脏、腑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某个具体的器官,同样的,说到大肠,就不能只考虑大肠的问题。接下来我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例讲解一下脏腑之间的关系。
在“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组关系中,大肠为腑为阳为表,肺为藏(zang)为阴为里。举个通俗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脏(藏)与腑之间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同中国传统妻子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丈夫在外操劳挣钱,妻子在家里持家照顾老人孩子,丈夫挣的钱都寄回家交给妻子管。那么在脏腑之间呢,好东西都是藏在五脏里的,而六腑更多的是运化,他们要保持常“空”的状态,如果他们把东西自己藏着那身体就出问题了,比如大肠小肠藏着消化物不运化,身体便无法承受。所以说六腑要经常保持动的状态,还要把好东西输送给五脏藏起来。
身体要将食物残渣加工成精致的香蕉状,大肠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肠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津”,津从水,是将水液渗出的能力。而津的能力又和肺有关系,如果肺气太实,津的力量就会过强,水液渗出太多,导致便秘。相反如果肺气过虚,津的力量不够,大便就糖稀不能成形。津的能力的强弱,除了和肺有关系,还和脾阳、肾火等能力有关。
中医上说,胃生津,脾行津,补充津液不是喝水就能补的。《黄帝内经》中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液体先进入胃,然后通过脾舒布到身体,再经过肺、膀胱等转化成水谷精微被身体利用,营养全身。
而这些过程都是我们大脑无法控制的,所以说身体是无为,大脑是有为,人们总是用有为的大脑想当然,总觉得吃了钙片就能补钙,吃了人参就能补气。但其实身体能不能承受全然不知,所以养生不要盲从,要先明白身体运行的机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看自己需要什么。
写在前面的话
人参和黄芪是非常经典的两味补气药,都能用于气虚乏力,身体羸弱。从性味以及功效来看,两味药似乎差不多。人参性甘,微苦,微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黄芪性甘,微温,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上,两味药用途迥然不同。
在中国古代最好的实用临床指南《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入方51次,其中在“伤寒论”中出现22次,在“金匮要略”中出现29次。黄芪则不然,在“伤寒论”中从未出现过,在“金匮要略”中出现8次。
最关键的区别在后面,在危急的时刻,比如“腹中虚寒”,“气脱亡阳”,“气阴两虚”时,只用“人参”,而不用“黄芪”,例如“理中汤”,“参附汤”,“人参参麦饮”。
有一个病例,逾今已许多年了,可我记忆犹新。那时我刚刚学习中医,不求甚解。我一个朋友家亲人70多岁了,病情很重,身体羸弱,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她听说我正在学“中医”,就请我去看看。
我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气虚”,就该用“黄芪”啊,“黄芪”还便宜点,于是买了包黄芪,让老人家泡来喝。结果老人家一喝,晚上呻吟喘促,开始出汗,病情反而加重了。为什么在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呢?
回到《神农本草经》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别看后世的书。因为后世的书有个特点,中药的功效,越来越繁复,到了现代更不得了,加上了“现代药理学”化学成分分析后,这也能治,那也能治,每味常用中药背后,洋洋洒洒几百种作用,让人眼花缭乱。
为什么要回到最开始的《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去呢?因为这些书是古人跨年代,长时间实践的产物,没有染上“后世”虚言玄揣,推演附会,取象类比,胡乱联系的色彩,一个“药”,一个“方”,就对应着一组症候群,抽象概念少,非常朴素。所以这些书或能揭示,“中药”或“组方”,最主要,明确,可重复的作用。
那么《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记载“人参”,“黄芪”的呢?
人参: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黄芪: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以上,就是《神农本草经》的论述。
人参,黄芪,一个走里,一个走表
我们仔细琢磨人参,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会发现,两者均能“补虚”,但是,人参的药力主要向内走,能固五脏之气;而黄芪的药力则向上走,向肌表走,故能治痈疽,排脓。
对此,日本的经方家江部洋一郎先生提出了一个假说,我觉得能够很好地解释“人参”与“黄芪”的区别,对于指导临床实践颇有裨益,他的叙述如下:
人参——向内走,守胃气,补胃气,生津,使气得到储存,避免了气的消耗,最终达到益气的目的
黄芪——引导胃气向上走,补肺气,加强肺的宣散作用,堪称虚证的麻黄。因为肺有主气、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故又能利水。
引导胃气向外走,可补皮部卫气。
引导胃的气津从肺“流向”→心→脉→使脉中之血,脉外之气得到补充和推动→生血。
这个假说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人参能“守胃固本”,而黄芪虽然能补虚,也有一定的“宣散”作用,在“气脱”时,依然会将“胃气”源源不断地向上,向外供应,导致“气散”的情况更重,病情更凶险。
也能解释为什么治疗外感的“伤寒论”中,从来不用“黄芪”:因为,人参起到的是守护脾胃之气,生胃津,安精神,这样的“固本”的作用,它的药力是向内走的,可以迅速提高患者抵抗外邪的能力,所以在治疗外感的“伤寒论”中,频繁用之。
而“黄芪”可引导胃气向外走,补皮部卫气,能“实表”,所以“有表邪者”忌。
也就是说,人参起到的是“给发动机加油”(守胃气)的作用,黄芪起到的是“给门上防盗锁”(实表)的作用,所以,外邪入侵肌表后,为避免闭门流寇,当然不能用“黄芪”了。
青春期是女孩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出现贫血的时期。导致青春期少女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铁是制造红细胞的必需元素,如果摄入不足,就会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从而引发贫血。
除了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也是青春期少女发生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女性每月的经血量不超过100毫升,不会造成贫血。但如果月经量过多,就会导致失血过多,引发贫血。此外,肝脏、肾脏等器官疾病,以及长期腹泻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贫血。
那么,青春期少女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贫血呢?首先,要引起高度重视。贫血虽然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对身体健康和发育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影响生育和后代健康。
其次,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头晕、心慌、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确定是否患有贫血。医生会根据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是否患有贫血。
对于缺铁性贫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和治疗:
1. 增加铁的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鱼类、豆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同时,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C,帮助铁的吸收。
2. 改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尤其是避免盲目追求身材苗条而限制饮食。
3.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贫血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4. 补充铁剂: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铁剂。
5.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总之,青春期少女要重视贫血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健康成长。
孕期生理性贫血是女性常见的现象,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本文将为您介绍孕期生理性贫血的成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改善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生理现象。
一、孕期生理性贫血的成因
1. 血容量增加:孕期子宫内胎儿的发育和胎盘的形成,使血容量增加,而红细胞的生成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血液稀释,红细胞相对减少。
2. 铁质摄入不足:孕期对铁质的需求量增加,而部分孕妇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铁质摄入不足,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二、孕期生理性贫血的症状
1. 乏力、头晕: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
2. 心悸、气短:血氧供应不足,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
3. 面色苍白:红细胞数量减少,面色苍白。
三、孕期生理性贫血的诊断
1.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指标,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
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测定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正常值约为110-150g/L。
四、孕期生理性贫血的预防和改善措施
1. 均衡饮食:孕期应注意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C等营养素,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2. 适当补充铁剂:对于缺铁性贫血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
3.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油漆、农药等,以免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心悸能否被治愈呢?这取决于引起心悸的具体原因。
心悸,又称心悸病,是一种以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在众多引起心悸的疾病中,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针对这些疾病,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来改善病情;高血压患者则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除了药物治疗,心悸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要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心悸能否被治愈,关键在于找到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保养,心悸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贫血,这个看似平常的词汇,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健康隐患。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的病理状态。面对贫血,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贫血并非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贫血需要对症下药,找准病因。
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贫血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1. 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原因是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治疗上,除了补充铁剂外,还需要纠正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改善胃肠功能。
2. 巨幼细胞性贫血:这种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治疗时,除了补充这两种维生素外,还需要查找原因,如消化系统疾病等。
3. 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的疾病,治疗上较为复杂,可能需要骨髓移植等手段。
4. 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引起的。治疗上,需要查找原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贫血的调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加铁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豆类、坚果等。
2.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可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3. 避免饮酒和咖啡:饮酒和咖啡会影响铁的吸收,不利于贫血的调理。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血常规,了解贫血情况。
总之,面对贫血,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应对贫血带来的困扰。
贫血,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身体各器官组织缺氧。贫血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耳鸣、眼花、心悸等。这些症状的产生,是因为贫血导致全身器官组织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贫血有多种分类,包括按贫血进展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贫血的临床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贫血发生速度、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的代偿和耐受能力等。
贫血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主要与受影响的系统有关。例如,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晕和记忆力减退,肌肉系统以疲劳为特征,循环系统出现心悸和心率加快。消化系统表现为消化不良和腹胀,呼吸系统表现为窒息、呼吸困难,有时胸闷。溶血性贫血可能会引起皮肤黏膜黄染,影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运行,导致消化不良、少尿及无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预防和治疗贫血,首先要注意日常饮食,多吃益气养血的食物,如蛋黄、大豆、大红枣和黑木耳等。同时,要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在轻度贫血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如果是中度至重度贫血,最好不要进行运动,最好卧床休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有利于造血原材料的吸收,治疗贫血。
如果出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输血治疗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
1. 遗传因素:部分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症状
1. 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2. 出血: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3. 感染:容易感染,如发热、咽痛、肺部感染等。
三、诊断
1. 骨髓穿刺:通过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细胞数量和形态,有助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2. 骨髓活检:通过骨髓活检观察骨髓组织结构,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四、治疗
1. 现代医学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2. 中医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
五、日常保养
1.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减少与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的接触。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均衡,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3.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贫血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那么,贫血患者应该如何饮食调理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贫血的基本概念。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身体缺氧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及血细胞比容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但受到年龄、性别、生理血容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指标会有所波动。
针对贫血患者的饮食调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常见的维生素C来源包括柑橘类水果、西红柿、草莓、青椒等。
2. 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贫血患者应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蛋黄、豆类、坚果、绿叶蔬菜等。
3. 避免阻碍铁吸收的食物: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铁的吸收,因此贫血患者应减少饮茶量。此外,牛奶中的钙质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在食用含铁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
4. 补血汤品推荐:莲子桂圆汤是一道传统的补血汤品,具有补心血、健脾胃的功效。制作方法如下:莲子、桂圆肉各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将莲子泡发后去皮、心洗净,与洗净的桂圆肉、红枣一同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煎煮至莲子酥烂,加冰糖调味。睡前饮汤吃莲子、红枣、桂圆肉,每周服用1~2次。
除了饮食调理,贫血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贫血症状加重。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身体缺氧,加重贫血症状。
3. 定期复查:贫血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贫血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调整,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尿毒症作为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典型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下降、呼吸中有氨味、呕吐、水肿、贫血和意识障碍。
1. 食欲不振:尿毒症患者的食欲通常会明显下降,这可能与消化系统受到损害有关。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
2. 呼气有氨味:尿毒症患者的血液中尿素氮含量会不断积累,导致呼气时出现明显的氨味。
3. 水肿:尿毒症患者常常会出现水肿现象,主要表现为早晨眼睑水肿,下午或疲劳后足部水肿,休息后可以消失。
4. 贫血、出血:尿毒症晚期会影响血液系统,导致贫血和出血。
5. 意识障碍:尿毒症脑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意识障碍和惊厥。
尿毒症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 一般治疗:尿毒症患者需要通过限制蛋白质摄入,特别是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奶等,为长期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做好准备。同时,需要控制盐的摄入和钾的摄入。
2. 药物治疗: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口服碳酸氢钠是控制水钠紊乱的主要方法。应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减轻心肺等器官负担,调节钙磷平衡。可以使用口服磷黏合剂,如碳酸钙和醋酸钙。以上药物均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3. 手术治疗:大多数尿毒症患者需要考虑肾移植。如果患者有其他器官疾病,应先控制。为了减少排异反应,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尿毒症患者应食用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乳制品等,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胡萝卜、菠菜等新鲜蔬菜。同时,要减少钾含量高的食物,如香蕉。
贫血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准妈妈都会担心,患有贫血的孕妇能否顺利分娩?下面,我们将从贫血的原因、对顺产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贫血的原因
1. 营养不良:孕期孕妇的饮食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均衡,易引发贫血。
2. 叶酸缺乏:叶酸是孕期重要的营养素,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叶酸缺乏会导致孕妇贫血。
3.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缺乏会导致孕妇缺铁性贫血。
4. 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溃疡病等也会导致孕妇贫血。
二、贫血对顺产的影响
1. 影响子宫收缩:贫血会导致子宫收缩无力,影响分娩过程。
2. 增加分娩风险:贫血孕妇的分娩风险较高,容易出现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问题。
3. 影响胎儿:贫血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三、预防和治疗方法
1. 营养指导:孕妇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铁、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
2. 补充叶酸和铁剂:根据医生的建议,补充叶酸和铁剂,以纠正贫血。
3. 定期产检: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4. 适当休息: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 遵医嘱:孕妇应遵医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总之,患有贫血的孕妇并非不能顺产,但需要加强预防和治疗。通过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素、定期产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贫血,降低分娩风险,保障母婴健康。
血红蛋白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点是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缺氧。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以下是一些饮食原则,供参考:
一、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
血红蛋白病患者应保证饮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可从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食物中获取;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可从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食物中获取。
二、适量摄入铁质食物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红蛋白病患者应适量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黑木耳、黑芝麻等。同时,建议适量摄入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
三、避免摄入影响铁吸收的食物
有些食物会抑制铁的吸收,血红蛋白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如茶叶、咖啡、牛奶、豆类等。此外,一些药物也可能影响铁的吸收,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四、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暴饮暴食
血红蛋白病患者应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适量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
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对血红蛋白的合成和功能有重要作用,血红蛋白病患者应适量摄入。维生素C可从新鲜蔬菜、水果中获取,维生素B12则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总之,血红蛋白病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多样化、均衡,适量摄入铁质食物,避免摄入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时适量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在饮食调理的同时,患者还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