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他们经过医疗机构的反复检查确认,并没有感染,但他们仍然非常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很多人不知道恐艾症是怎么形成的?患者该怎么办?我从精神心理多学科诊疗的实践,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临床经验出发,谈一下我的理解。
实际上,恐艾症患者是遭受了有关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部分患者有过不良的性接触史,特别担心自己患上艾滋病,内心恐惧,在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驱动下引发了灾难化思维:他们会想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然后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化的后果,比如自己会面临死亡,工作没了,家人和孩子也会受到牵连......越想象越恐惧,越恐惧越想象,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最后甚至可能进入一种类似于疾病妄想的状态。
现实中,他们也会去医院反复检查,检查结果正常,但是他会解释为感染艾滋病有潜伏期,自己还处于潜伏期,所以检查不出来。或者现有的技术检测不到等等,即使过了潜伏期,他还是这么认为,自己坚信不疑。这个时候,他已经走不出来,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的不良性接触史是别人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可能还会去报复对方。
这个群体非常痛苦,而且不被人理解。因为他们有不良的性接触史,对家人和朋友羞于启口,也怕大众的道德谴责,用最近流行的话说就是被“社会性死亡”,所以他们压力很大。严重者最后会演变成重度抑郁发作,甚至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从精神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 1,需要进行医学的检查,排除感染艾滋的可能性,这是必要的环节。
第 2,要让患者知道问题形成的心理根源,实际上是遭受了与艾滋病有关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在深度催眠下进行创伤修复,才容易走出来。
第 3 个解决方案就有待医学的发展进步了。比如有一天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研发出来,这个病可以完全治愈,不再让人恐惧了。那么,恐艾症患者的恐惧感也会骤然减轻。当然,这个方案的实现可能遥不可及,远水解不了近渴。
同时,如果恐艾症患者病情严重的话,需要去医院寻求精神科大夫的帮助,通过药物减轻他们的焦虑恐惧情绪,甚至抑郁情绪,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作为家人,也要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味指责,否则只会加重他们的病情,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冠心病,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那么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你肯定听说过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是冠心病中的一种类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在我们身边非常的多见,所以说冠心病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它严重的危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怎么引起的又该怎样预防呢?咱们一起走进冠心病的世界来看一看。
一、冠心病是怎么引起的?
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我们的心脏心肌细胞也需要营养、能量和血液供应,而冠状动脉是给我们的心肌供血供氧的主要通道。当我们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较重的狭窄和堵塞,这就是冠心病的整个发病过程,所以说冠心病是怎么引起的呢?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二、冠心病有什么危害?
冠心病既然如此多见,那么冠心病有哪些危害呢?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畏惧和害怕冠心病呢?冠心病的危害有很多,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导致心绞痛频发,还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的出现,而这些不仅仅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当然罹患冠心病以后还会消耗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害。
三、冠心病又该如何预防呢?
冠心病危害这么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呢?其实所有疾病的治疗都远远没有预防意义更大,怎样预防冠心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其次是控制好冠心病的相关等危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第三就是良好的心态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也关系密切!最后就是如果有必要进行药物的使用,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带您看不一样的科普知识。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阿尔茨海默症目前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缓解症状,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另一类是控制精神症状的药物。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具有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障碍,学习能力下降,综合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下降。这些症状都与兴奋传递受到抑制有关,需要应用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
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与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降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从而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到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强对突触后膜胆碱能受体的刺激。
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用于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主要药物,主要包括石杉碱甲、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失眠、头痛、头晕等,对此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 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具有调节谷氨酸活性的功能,临床上多用于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美金刚。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便秘、嗜睡、高血压,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 脑代谢赋活剂
临床上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常用药物有奥拉西坦、茴拉西坦。主要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恶心、精神兴奋、睡眠紊乱,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此药过敏者禁用。
许多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如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睡眠紊乱等症状。医生通常会给予患者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
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出现抑郁、情感淡漠的时候,可以选用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氟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主要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胆固醇水平升高、嗜睡、眩晕、头痛、恶心、呕吐、便秘、瘙痒、关节痛、耳鸣等;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可选用此类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头晕、头痛、口干、便秘,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对此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应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得擅自加减药物,更不得擅自停药,应该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用药期间严格监测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应激因素,它常使外科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术前1天或数天睡眠质量差,情绪复杂,烦躁,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危机。
外科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可能会影响到、循环、内分泌等多种系统,严重干扰了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1.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关注手术效果、预后及相关并发症;
对于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担忧,特别是对于有不良麻醉史或平素怕痛的病人更明显;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离开父母的不习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和害怕打针等,年长的病人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疾病和经济负担;
有些病人在暴露其手术部位时会产生羞涩、紧张心理,尤其在需暴露隐私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等,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2.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术中可引起病人躯体功能障碍,甚至社会角色改变等;
医疗费用高,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表现明显,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配偶的关心、关心、理解和体贴不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危机或恶化
麻醉科病人心理危机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麻醉前心理危机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给工作带来困难,麻醉前过度紧张现象常发生在手术中,肌肉特别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易度和风险,给手术管理带来麻烦,增加药物量,使用更多种类的稳定镇静药、麻醉镇痛药等
2.麻醉前手术患者过度心理危机对疼痛阈值的影响:
焦虑不安,恐惧,缺乏自信和不良的周围刺激都会影响病人的疼痛阈值,过多的焦虑不安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效果。
焦虑程度愈重,机体的痛阈愈低,心理高度恐惧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与高;此外,痛阈值的降低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经历,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增加对下一次手术的恐惧。
3.手术病人麻醉前精神危机过度的其他影响:
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延迟伤口愈合的过度紧张会影响胃肠蠕动,增加术中呕吐和误吸地风险,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术后康复。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应激因素,它常使外科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术前1天或数天睡眠质量差,情绪复杂,烦躁,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危机。
外科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可能会影响到、循环、内分泌等多种系统,严重干扰了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1.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关注手术效果、预后及相关并发症;
对于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担忧,特别是对于有不良麻醉史或平素怕痛的病人更明显;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离开父母的不习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和害怕打针等,年长的病人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疾病和经济负担;
有些病人在暴露其手术部位时会产生羞涩、紧张心理,尤其在需暴露隐私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等,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2.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术中可引起病人躯体功能障碍,甚至社会角色改变等;
医疗费用高,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表现明显,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配偶的关心、关心、理解和体贴不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危机或恶化
麻醉科病人心理危机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麻醉前心理危机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给工作带来困难,麻醉前过度紧张现象常发生在手术中,肌肉特别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易度和风险,给手术管理带来麻烦,增加药物量,使用更多种类的稳定镇静药、麻醉镇痛药等
2.麻醉前手术患者过度心理危机对疼痛阈值的影响:
焦虑不安,恐惧,缺乏自信和不良的周围刺激都会影响病人的疼痛阈值,过多的焦虑不安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效果。
焦虑程度愈重,机体的痛阈愈低,心理高度恐惧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与高;此外,痛阈值的降低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经历,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增加对下一次手术的恐惧。
3.手术病人麻醉前精神危机过度的其他影响:
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延迟伤口愈合的过度紧张会影响胃肠蠕动,增加术中呕吐和误吸地风险,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术后康复。
当天气越来越冷,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有的朋友发现心情变差了,焦虑情绪难以平复。
特别是近期周围的人纷纷被奥密克戎攻击,朋友圈平均体温38℃,感染新冠后隔离的人和还没感染但怀着对疾病担忧的人,心中都有焦虑情绪在反复涌动,甚至影响到工作、睡眠,看着脱发增多,令人更担忧了……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在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时,短时间内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甚至还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比如百姓常说的「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适当地焦虑能促使我们进步」、「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适度的压力反而能让自己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挥。
心理专家也常常拿「适度焦虑」来激励大家,适度焦虑能够帮助我们预警风险,分辨重要的事情,激发工作、生活的动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实际生活中,什么是「适度」,什么是每个人特有的「适度」,就要靠专业人士来把控。
「当你意识到自己焦虑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焦虑很久了」,这句话讲的是,很多病理性焦虑症隐匿性很强,但都被人们当成焦虑情绪。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病理性焦虑的典型症状,病理性的焦虑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一旦发现,不可拖延太久,要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干预与治疗决心。
可以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治疗,并辅以心理咨询,尤其是对自我认知方面要有改善,这就需要一定疗程的正规治疗。
一般来说,广泛性焦虑有这样5大特点:
1. 无缘无故地出现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但是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总惴惴不安,觉得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2. 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担心,这种焦虑不是针对现状的,而是针对未来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感觉被即将发生的某些威胁伤害,但又无法对这种所谓即将出现的危害说出个所以然来;
3.焦虑持续时间比较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这种低迷恐惧的状态;
4.很难自己调控,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既往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对这种萎靡状态的调控帮不上忙,甚至反而让自己产生负罪感,常常会觉得「我怎么那么笨」;
5.失控的焦虑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认为6个月以上。
哪些人容易得焦虑症呢?
● 性别
从性别上讲,女性高发,女性可能是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较缺乏安全感,导致她们在这方面的发病率较男性高。
● 年龄
一般来说青年时期发病比较多,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对于女性来说,焦虑在围绝经期,也就是通常说的更年期发病率较高。
● 人格特征
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的,一个是谨小慎微、胆子比较小的;一个是自我要求比较高,比较追求完美的,对事业、对生活、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多方面都有比较高要求的群体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焦虑。
● 自身健康
对自身的健康比较关注的,就是容易担心自己可能会患有某种疾病的,我们称为有疑病倾向个性特征的。
焦虑的分级
心理测评往往是软件系统打分,并不是最终结果,焦虑分级也不可拿非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自测,均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测评。
睡眠不足
失眠加重焦虑,焦虑也会加重失眠。如果长期睡不好,引起焦虑,影响学习和工作,需要一起治疗,不要私自寻求助眠偏方。
营养不良
大脑和心脏是人体发动机,需要强大的营养支持。如果长期偏食、营养不良,过度脑力劳动,就会出现透支,加重原有的焦虑。
要求助专业的营养咨询师和营养治疗师,从饮食干预上想法子,膳食平衡,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很多人在治疗和干预焦虑症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选择「名医名院名方名药」,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焦虑症的规范治疗。
精神心理科医生给出下面这4个小妙招,不妨一试。
总之,焦虑只是人生的一个音符,相信我们能度过难关,对感到焦虑的事既不要过度关注,也不要轻视。
阿尔茨海默症也称为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记忆力障碍、执行能力障碍、性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失语、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由于这些症状的存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生活中会面临许多困境。
1.记忆减退。
患者常常将日常生活中的人或者事物遗忘,比如刚刚把钥匙放在抽屉中,转过身之后,就忘记钥匙放在哪里了。患者有时候刚刚说了某件事,突然问,“哎,我刚刚说了什么?”。见到自己的亲人朋友,患者可能不认识对方,也记不得对方的名字。
患者独自出门后,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线,也记不得电话号码。严重的患者记不清自己是谁,叫什么名字,经常性地会问:“我是谁,我叫什么名字,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而且很容易把名字弄混。
患者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减退,以往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或者技巧渐渐地遗忘。
2.执行能力障碍。
患者面对生疏或者是复杂的事情,容易出现疲乏、焦虑、厌倦等消极情绪,往往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3.性格改变。
患者由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和经常性地遗忘事物,变得烦躁易怒、多疑、不爱干净。有时候会无端地指责自己的配偶或者儿女,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老伴有外遇。患者感觉自己不能与家人交流,不能够被家人接受,容易负气出走。
4.精神行为异常。
性格内向的患者突然变得兴奋异常,言语增多,且语言重复。原本性格外向的患者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情感淡漠,哭笑无常。
5.言语障碍。
语言重复,毫无逻辑,吞吞吐吐,甚至失去说话的能力。
6.思维异常。
患者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减弱。
7.生活不能自理。
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或者屈曲瘫痪,需要他人24小时照顾。有些老年人由于大小便失禁或失去生活的能力,内心变得羞愧自责,变得沉默寡言。
阿尔茨海默病在治疗上面临重大难题,目前尚未存在能够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法,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要尽早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表明,充分的睡眠,合理的饮食,良好的心境,健康的身体,充分的脑力活动都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孩子有学习压力,青年人有找工作压力,中年人有养家的压力,老人有养老压力。面临各种各样压力时,我们应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如果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将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能先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当焦虑状态不能很好解决时,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目前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总是坐立难安,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患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还有表现为过度担心或者恐慌,一部分人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表现为对疾病的放大,将痛苦无限放大,根据自己的臆想出现临床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沉不清亮等。
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疏导情绪走出误区,然而有些严重焦虑症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走出焦虑。有很多患者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些误解,认为副作用大、戒断难,从而拒绝口服药, 但是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不进行控制,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症,辩证的对待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当利大于弊时,应果断的选择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疾病的反复,所以焦虑症患者要做到对自己和主治医生有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的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当症状完全缓解时,不可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停药,以防疾病的复发。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一、艾滋病的预后如何?
无症状长期稳定:见于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且未出现病毒耐药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者。也见于感染后长期不进展者。
致残:部分患者因并发症未能治愈,可能导致失明或其它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见于晚期患者,未及时抗病毒治疗,常死于并发症或药物的副反应。
二、如何预防HIV感染?
传染源的管理: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抗体,医疗卫生部门发现感染者应及时上报,并应对感染者进行HIV相关知识的普及,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应进行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禁止性乱交,取缔娼妓。严格筛选供血人员,严格检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严禁注射毒品,尤其是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不到非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
保护易感人群:提倡婚前、孕前体检。对HIV阳性的孕妇应进行母婴阻断。包括产科干预(终止妊娠,剖宫产)+抗病毒药物+人工喂养。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程序,避免职业暴露。出现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进行冲洗;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包扎。
然后立即请感染科专业医生 艾滋病公益宣传进行危险度评估,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需用药,应尽可能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还需进行职业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
三、HIV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并发症最好的预防就是及时抗HIV治疗。
①CD4+T淋巴细胞<200/ mm3的患者,应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日预防肺孢子菌肺炎,至CD4+T淋巴细胞升至200/ mm3以上3-6个月。
②弓形体脑病: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肉类,避免接触猫及其排泄物。弓形虫抗体IgG阳性、CD4+T淋巴细胞低于100/ mm3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预防,至CD4+T淋巴细胞升至200/ mm3以上3个月。接触开放性结核的患者异烟肼预防。
四、HIV饮食及生活注意
每日摄取足够的能量,需肉、蛋、奶等高能量、高蛋白、好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尤其不进食生冷肉食。对于腹泻及消化不良的患者应保持足够水分摄入,多进食液体食物。戒烟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五、HIV疾病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除HIV外,还包括并发症的护理。除注意HIV的消毒隔离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并发症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体液及接触隔离。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隔离;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带好手套、口罩或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针对艾滋病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皮肤疾病、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进行不同护理。
心理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胁,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歧视,因此常常出现情绪异常,甚至自杀倾向。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倾听患者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家庭护理: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家属应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同时注意自我防护,防止HIV的进一步传播。
虽然目前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但在我国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也承受着很多痛苦和压力。目前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其中异性性行为致病率大于同性性行为致病率。建议高危人群固定性伴,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焦虑已成为当今人们精神上的一大天敌,虽然人们基本上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对心情进行调适。大约60%的精神疾病患者是由社区医生初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大约有11%的患者第一次就诊的主诉是焦虑。但是在社区初诊的患者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高达到10%~14%。
一、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上述临床症状至少已6个月。排除躯体疾病、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其他精神障碍伴发的焦虑。
二、焦虑症的治疗方式
由于焦虑症的病因和症状非常广泛,要尽早的去医院明确疾病的程度,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焦虑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平时的自我状态调整。焦虑症目前治愈几率非常大,具体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医生给予的具体方案而定,一般为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抗焦虑抑郁药物,例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或控释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以减少自身早期的致焦虑作用。当患者拒绝治疗,药物副作用影响治疗时,造成其治疗失败,此时显然需要一种耐受性更好且更有效的抗焦虑治疗方案。有时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其疗效可以让患者的接受性以及安全得到确认,其可以在治疗中快速起效。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适用于治疗广泛性的焦虑症,服用之后没有依赖性,对日常的生活功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可以向患者讲解与焦虑有关的知识及相关躯体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明确病因、诱因,确定影响因素,学习控制焦虑症状的简便方法等,既有直接治疗作用,又能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此外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疗效。通过生物反馈训练使患者放松,可以减轻焦虑。总体来说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增强支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处理焦虑反应引起的各种心身反应问题。
积极治疗,定时复查
给予焦虑症患者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焦虑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也要进行复诊,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复发。焦虑症一般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需要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症状进行控制。焦虑症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半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2~3个月复查一次,具体情况遵医嘱。
导语:我们该如何科学认识抑郁症? 京东健康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级主任医师 李凌江为您解答。
专家信息:
李凌江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级主任医师
中国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组长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委员会首席专家
抑郁是一种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人的七情六欲之一。几乎没有人从未体验过抑郁。一般来说,抑郁就是情绪低落,是对现实中某些重要东西丧失后发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如失去亲人、地位、财富,或者信念、名誉、理想等。
专家观点:病理性的抑郁具有三个特点
1)首先,病理性的抑郁除了最核心的症状,情绪低落和没有兴趣(或快感);还有很多其他症状,如睡不好、吃不香、没有精力、木讷(脑子转不动)、注意力不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易否定自己、对生活无望,甚至可能出现自杀。
2)其次,病理性的抑郁是连续的。今天情绪低落,明天又好了,症状不能持续2周以上的,一般不是病理性的抑郁。
3)第三,病理性的抑郁会有功能损害,比如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等,其中社会功能的影响更能指导诊断。社会功能指的是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工作能力及角色转换能力。生理功能指的是睡眠、食欲及躯体症状等。
如果一个人的抑郁具有这三个特征,这种抑郁就是病理性的,或者称为抑郁发作,那就需要医学的帮助了。
病理性的抑郁或者抑郁发作,可以见于很多情况,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病人有时亢奋,有时抑郁;分裂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既有精神病性症状,又可以同时有抑郁发作;躯体疾病比如脑卒中后出现抑郁发作等,这些抑郁发作不能按照抑郁症的治疗来进行,否则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抑郁发作如果经过专业人员诊断,排除了其他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伴随的抑郁症状,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但无论是抑郁发作(病理性抑郁),还是抑郁症,都应该及时寻求医学帮助,接受对抑郁症的规范治疗。
一旦情绪有了问题,自我调整不能起效,症状持续2周以上了,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或机构的帮助,尽快去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门诊、线上心理门诊就诊。
专家观点1:多数抑郁症治疗都是有效的
目前医学研究证明,多数抑郁症患者,通过专业机构的正规治疗,都能得到有效缓解,正常生活。抑郁症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其中最方便,疗效最稳定的是药物治疗。
人们常说的散散步、换个生存环境,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适度运动,对抑郁症的治疗也是有帮助的,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或者结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专家观点2:医生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时,会充分权衡疗效与副作用的利弊
不少病人爱问:“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副作用大不大?”
其实,精神专科的医生在制定方案治疗前,已经权衡过利弊了。药物控制病情的“利”,是远远大于副作用产生的“弊”的! 也就是说,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远远小于疾病对个体健康的损害。尤其是中重度的抑郁症,优先选择的还是药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
术业有专攻,抑郁症病人要相信专科医生的诊断,并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对抗抑郁症!
抑郁症是精神障碍,也是一种精神疾病。它的发生,一方面有生物学原因,与遗传因素、幼时经历等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为后天刺激,比如生存环境改变、精神压力大、外界刺激等因素,都可能促使抑郁症发生。所以,为了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要尽量减少精神压力,使情绪保证在正常范围内。
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坚信别人会对他做出不利行为从而产生恐惧,大多数见于偏执型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一、被害妄想症的发病原因
被害妄想症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和确切的病因,暂时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有关,本病主要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病史、心理缺陷,以及脑部有损伤的人。
1、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同一家族中有此病或者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后代更易有被害妄想症。
心理因素:患者在病前往往有性格内向、易被暗示的倾向,性格多敏感、容易猜忌,无法看轻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看法,主观、固执,没有安全感,或是因不良的社会因素造成心理创伤。
器质性病变:头部受伤、感染也可能与被害妄想症有关。
2、诱发因素
社会因素,如战争、迷信活动、童年阴影。
躯体因素,如脑外伤、颅内感染等。
心理因素,如爱人或亲人离世、生活受挫。
药物副作用或者吸毒、酗酒。
二、被害妄想症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被害妄想症的主要症状是患者产生恐惧,没有原因的相信有人要伤害他或对他进行一些不利的行为,往往有自杀企图。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和激动、焦虑、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并发精神分裂症。
1、典型症状:被害妄想症患者坚信被人用一种或一些恶意的方式陷害,包括躯体、名誉和权力方面的受害。患者搜集证据、罗列事实或反复诉讼(诉讼狂),不屈不挠。妄想形式比较固定,内容不显荒谬离奇,是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妄想的发展符合逻辑,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结构比较系统严密;患者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与妄想系统相一致,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典型病例缺乏其他精神病理改变,如没有清晰、持久的听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性症状,也无脑器质性疾病、物质滥用等的证据;病程演进较慢,妄想往往持久甚至持续终生,但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生活能力。
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幻觉,凭空感觉别人对自己做出不利行为、有人谩骂自己。部分患者伴有激动、焦虑、烦躁等情绪。
3、并发症:被害妄想症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长期发展下去可引起抑郁症,患者表现为焦虑、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可有自杀、轻生的想法。
在艾滋病治疗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延缓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当患者中断ART治疗后,哪些HIV病毒会反弹?
近期,一项来自瑞士和西班牙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该研究对20名接受间断治疗的HIV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这些反弹的HIV病毒主要来自潜伏池的病毒复制。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在接受ART治疗并达到病毒抑制(<50 copies/mL)6个月以上后,进行了间断用药(IT周期:2周停用ART,8周使用ART)4个周期后无限期延长,观察6.5年。在2周的中断药物时间中,病毒株显示单一克隆性,是早期感染的病毒形态,而非被抑制的病毒活跃。中断期的病毒量比ART前要低,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水平状态。而且中断期间没有发现病毒从CCR5往CXCR4演变的趋势。
因此,结论是间断ART期间病毒反弹以潜伏池病毒复制为主,而且速度慢,并显示在这一阶段病毒发生耐药突变可能性小,当然前提是按半衰期长短来停用ART药物。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艾滋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艾滋病的预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共同抗击这一疾病。
那天晚上,我经历了一件让我既害怕又困惑的事情。与一位不熟悉的人发生了性行为,虽然全程都采取了安全措施,但事后我还是感到忐忑不安。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
我添加了一位来自传染科的医生,向她描述了我的担忧和恐惧。医生首先安慰了我,告诉我全程戴套并且没有破裂和脱落,那么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非常低。她耐心地询问了我一些细节,包括性行为的类型、对方的性别等,确保了解所有可能影响风险评估的信息。
在得知对方是女性后,医生进一步解释说,口交几乎不会传染艾滋病,这让我松了一口气。但她也提醒我,虽然感染风险低,但并不等于没有风险。我告诉她,我昨晚完事后不放心,吃了自己准备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但她告诉我这种药物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医生还告诉我,没有必要再吃阻断药,因为根据我的情况,感染的风险非常低。她建议我可以继续观察,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就医。此外,她还提醒我,杀菌湿巾可能含有酒精,如果使用后感到不适,应该停止使用。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她不仅给我提供了专业的建议,还关心我的情绪,让我感到很温暖。虽然我最终没有感染艾滋病,但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那个晚上,我如往常一样,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打开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来自互联网医院的消息。那是一个陌生的号码,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打开它。消息来自一位患者,他告诉我,他昨晚和一位艾滋病病人有过亲密接触,他非常担心自己会感染上艾滋病。
我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回复了他。我告诉他,虽然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乳传播,但是通过口交的方式感染的概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如果对方病载阴性,即病毒载量控制得好,那么感染的可能性就更小。
然而,我还是建议他采取预防措施,即进行阻断治疗。我解释说,虽然感染的风险不大,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还是阻断。我告诉他,阻断治疗需要在暴露后72小时内开始,越早阻断效果越好。
患者听了我的建议,表示理解。他告诉我,他已经按照我的建议去了医院进行了阻断治疗。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预防措施。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渠道。无论是在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需要,我们都可以随时咨询医生,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以友善的方式与患者交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感染过程及检测一直备受关注。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血液中检测到,这段时期被称为艾滋病的窗口期。一般来说,窗口期大约为14至21天,这意味着在高危行为后,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通过检测确认是否感染。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人体。许多患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容易忽视。当出现咽痛、盗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次检测未发现病毒,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建议在窗口期结束后再次进行检测。
为了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避免不洁性生活、吸毒等高危行为。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目前,艾滋病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寿命。
在艾滋病检测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这些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艾滋病病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因此,在窗口期内进行检测可能无法得到准确结果。
在艾滋病治疗方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ART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提高患者免疫力。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休息等方面,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艾滋病,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至今仍无有效治疗方法。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侵袭,除了杜绝不洁性行为、谨慎输血、注意个人卫生外,合理饮食也至关重要。以下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艾滋病。
首先,黄豆是预防艾滋病的佳品。黄豆中富含蛋白质和硒元素,硒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大豆皂苷则能抑制艾滋病毒的繁殖。
其次,黄瓜也具有一定的预防艾滋病作用。黄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能增强免疫功能,黄瓜尾部含有的苦味物质还能杀死艾滋病病毒。
此外,苦瓜也是预防艾滋病的好食物。苦瓜蛋白能强烈抑制艾滋病病毒,美国科学家曾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食用苦瓜或口含苦瓜汁能有效改善病情。
海带中含碘丰富,碘化物能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对癌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海带中的硫酸脂还能保护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预防艾滋病。
大蒜中含有植物杀菌素,能灭杀各种病毒,提高免疫力。研究表明,将艾滋病病毒放入大蒜叶中5分钟便全部死亡,因此,大蒜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食物。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人体容易出现营养缺乏,导致体重下降、消瘦等症状。营养缺乏还会加快艾滋病的病程发展,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因此,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对艾滋病患者至关重要。
除了饮食,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接触艾滋病病毒,如共用针具、血液制品等。同时,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一次线上问诊,咨询了关于艾滋病预防的问题。医生在接诊后,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史和症状,要求我提供所有的检查报告和资料,以便进行全面分析。在我提出要购买预防药物时,医生也很快给予了回复,并告知了相关的注意事项。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的回复都很及时,让我感到很安心。
最终,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需要及时就诊。整个服务过程非常专业,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服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到很满意,对互联网医院的印象也大大提升了。
总的来说,这次线上问诊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让我觉得非常放心。我对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服务非常满意,也更加相信互联网医院的专业能力。
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艾滋病药物被研发出来,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中,名为“复方SH”的抗艾滋病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该药物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罗士德研究组与泰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厅合作研发,经过15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临床成功。SH由五味中药组方,采用高科技方法制成,是世界上第一个经过严格科学实验、由泰国卫生部正式批准的抗艾滋病纯天然药物制剂。
临床实验表明,SH在体外不仅能抑制HIV的生长,还能杀灭病毒。在150位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SH单独使用有效率达89%;与西药合用,可以提高疗效,使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提高T-4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并且无副作用。使用SH药物治疗艾滋病,可以使患者保持“亚健康”状态,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SH的成功研发离不开罗士德教授的辛勤付出。罗教授自1987年起就致力于中草药抗艾滋病病毒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了多项专利。1999年,罗教授的研究引起了泰国政府的关注,双方达成合作研究SH的协议。2001年,I-II期临床试验取得成功,2003年6月,III期临床试验完成,SH的成功研发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除了SH,还有许多其他抗艾滋病药物正在研发中,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这些药物的应用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防止艾滋病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疾病,只要积极治疗、加强预防,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我在家里洗了个澡,然后去了按摩店。我听说手交也会得艾滋病,我有点担心。我找了一个网上医生咨询了一下,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诉说了我的担忧,并详细解释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医生很友善地安慰我,让我不要过度担心。他还建议我不要自行在网上查资料,因为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最后,医生还特别强调了我目前的情况不需要进行艾滋病检查,让我放心。
总的来说,这次网上问诊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帮助。医生专业、耐心、友善,让我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很满意,如果有需要,我会考虑再次进行线上问诊。
近年来,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艾滋病流行区,约70%的医护人员不愿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与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恐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现状有关。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防治措施不完善等。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联合启动了一项反艾滋病歧视行动,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消除歧视,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相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举办培训班、开展专题讲座等,使医护人员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等。同时,还加强了对艾滋病患者的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在药品方面,我国已经研发出多种抗艾滋病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抗艾滋病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为了提高艾滋病的治疗效果,我国还加强了对艾滋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包括定期随访、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总之,消除艾滋病歧视,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艾滋病歧视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感染者将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治疗。
那天,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安静的房间里。我坐在电脑前,心里有些紧张,因为我即将进行人生中第一次线上问诊。
在屏幕的另一端,是一位来自传染科的医生。他微笑着问我:“你好,具体什么问题?”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说:“我是性工作者,长期服用艾滋病阻断药能起到了阻断艾滋病的作用吗?”
医生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艾滋病阻断用药的两种方案,并告诉我这些药可以作为事前预防艾滋用药。我听着,心里渐渐有了底。
我又问:“按你的意思是,每天各服一片?”医生告诉我:“是的,这是一种事前预防的方法,一般是提前一天服一次,当时服一次,事后服用两次。预防效果一般是不错的,但确实也不是百分百。”
听到这里,我有些担心,但还是问道:“长期服用对肝肾功能等的副作用要注意吗?”医生告诉我:“是的,要注意长期服药对肝肾功能等的副作用。带套保护比药物更重要。”
挂断电话后,我感到释然。虽然医生的话让我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