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看似正常的心理活动,可能是精神出了问题

看似正常的心理活动,可能是精神出了问题
发表人:心血管内科史医生

很多人聚德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抑郁症”和“精神病”等症状明显的精神疾病上,很少会注意到普通人可能会犯的一些心理疾病。事实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虽然表现轻微,但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有很多人病情不明显,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了。换句话来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就是心理疾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正常癖

 

或许大家刚看到这个词心中会充满疑惑,什么时候正常也是疾病的表现了。通俗点来讲,有正常癖的人会痴迷于遵守很多规则和习俗,而且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严格遵守标准,没有一点个性可言。正常癖患者的生活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每一步都踏在既定的轨道当中,丝毫不容许自己有半点越轨行为,非常枯燥和机械化。而且一旦有人和突发事件打破他们内心遵守的这种严格规律,他们就很容易崩溃,陷入极端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强迫性重复

 

心理专家发现,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重复的能力。当他们感受到深刻的开心或痛苦之后,会接下来的时间中刻意去寻找这种感觉,希望能够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就像很多人在分手之后常常感到过度悲伤,明明知道是对方给自己制造了这种伤害,还是希望与他(她)重修旧好,继续之前的感情。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比真正温暖的新事物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会一次一次甘心被伤害,并且重复体验这种伤心的感觉,直至这种病态的重复感再也不能被满足,才能使他们清醒过来。

  
分离性落魄

 

分离性落魄与人格分裂的症状有些相似,有些人在经历突然变故或重大事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内心会生出极端恐惧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习惯性的自我怀疑。落魄症患者心中的归属感严重缺失,脑海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在盘旋“我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我究竟属于谁,谁又属于我?”。

  


我们内心中最原始的归属感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种极端怀疑一旦产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心中温暖的归属感也会慢慢流失。

 

因此,不要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它其实就在你我中间。平时要认真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病例:52岁的吴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虽然有吸烟,但没有慢性病史,后来在12月,在家里刚吃完饭,才坐在沙发上,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发闷,昏倒,呼吸急促,心跳停止,被判在到院前死亡。但由于家人一直在进行CPR,进院后又用心导管手术抢救,挽救了一条生命,却找不到心肌梗死的原因,常规超声也没有发现,很担心再次发生。

    为什么心肌梗死是看不到的?

    有的人中风、心肌梗死,但做了超声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反复发作,不但疼痛,还增加死亡的危险。常规二维超声成像仍有死角,无法完全分辨血管与肌肉的界限,特别是对心室内血栓难以发现,造成就医延误或找不到病因,无法正确治疗。

     

     

    脑室是负责将血液排出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如果心脏衰竭,就会无力让血液排出,久而久之,脑室就像堵塞的臭水沟,形成烂泥般的血栓,约7.1%的人患有心衰竭。而且这种血栓一般都没有问题,只是偶尔会流出来,流到脑中变中风,卡住心脏变心肌梗死,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在2018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的研究发现,10~30%的心室内血栓患者由于没有发现,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因为对传统超音波来说,由于太胖,太瘦,肺病(特别是水肿),或者一个人在急诊室里插了管道,影像将非常不清晰,或者根本无法识别。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会想到要做核磁共振,但是一方面很贵,一方面有辐射,也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做,显影剂也不适合肝肾功能不佳的人;而且插管的病人,急救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做核磁共振,所以改良超声是个更好的方向。

    超声对比剂的益处

    而且超声对比剂是一种白蛋白状物质,只需2~3cc,即可使超声成像更加清晰,相当于将影像转换成高清晰度图像,若与3D超声配合,几乎可以达到与核磁共振一样的成像效果。其要点在于没有限制,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良者均可做,且只要在超声操作时注射一针,1分钟即可见效,且不会延误急救时间。

     

     

    对比剂在欧美已有十多年历史,安全性很高,但在我国2019年才引进,所以还是要自费5000元,其实不只是心脏血管,周围的血管就像是脚的动脉,通过对比剂可以看得更清楚。但由于室内血栓的比例不高,建议高危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有家族史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进行此项检查,将此检查作为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利器。

  • 经常心慌没劲,可以有很多种原因,心电图只是检查中的一种,不一定所有的心慌都能够使用心电图检查出来,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常见的心慌的原因有哪些,需要怎样检查才能确诊!

     

    一、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是心慌的最为常见的原因,心律失常的种类也有很多,常见的诸如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都会引起心慌不适。而且心慌不适还可能是心跳减慢导致,很多人说,心慌不就是心跳快吗?事实上,心慌只是主观症状,陈大夫就见过好多心跳减慢的患者出现心慌。

     

    那么心律失常需要怎样检查才能确诊呢?多数需要有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才能确诊,如果发病短暂,可能就需要行动态心电图来确诊是否有心律失常。

     

     

    二、冠心病

     

    患者活动后心慌,可能是冠心病的可能,而心慌只是活动后心肌缺血的一种表现。这类心慌,可能多数会伴随有胸闷、胸痛、肩背部放射等等,而且明确的和活动有关。需要加以注意,避免漏诊误诊。

     

    冠心病引起的心慌需要如何确诊呢?多数需要行冠状动脉的相关检查才可以确诊,常见的是冠状动脉CTA或者冠状动脉造影。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因为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会使得基础代谢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患者精力充沛,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此时的患者有好多都是以心慌为表现来院诊治的,需要提高警惕。

     

    甲亢的患者需要如何确诊呢?需要查甲状腺功能、摄碘率等相关检查来确诊,必要时还需要查甲状腺彩超等。

     

    四、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慌也比较常见,而且多发于女性,患者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心慌,只是患者躯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也需要我们仔细鉴别。

     

    神经官能症需要如何确诊呢?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方能诊断神经官能症,而且有的需要进行精神科量表进行评估方可确诊。

     

     

    五、其他疾病

     

    引起心慌的疾病太多了,陈大夫还真的不能一个一个列举完毕,比如贫血、恶病质、发热等等,都会引起心慌,而不同种类的心慌,需要进行多种检查来确诊,以出现误诊漏诊。

     

  • 人们的心理,就像春天的原野,应该是阳光明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心理却是“阴云密布”,常常出现心理失衡,这些人表现得或抑郁孤单,或喜怒无常,或猜疑嫉妒,或无端恐惧。

     

     

    一、心理失衡的三大表现


    很早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在进行心理失衡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心理失衡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第一种:灰色心理

     

    荣格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由于身体的变化或者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出现闷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出现这些不良状态的人以中年人居多。究其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发生变化,由旺盛期进入缓慢的衰退期,并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

      

    2、第二种:情绪饥饿

     

    荣格认为,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情绪饥饿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比如,贫穷者由于整日为生计操劳,思想有所寄托,不易缺少情绪体验。而那些生活富足、无所追求的人大多是情绪饥饿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缺少寄托,缺少亲情安慰,经常处于情绪波动的不良状态,时间一长,他们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3、第三种:信息膨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让一些人的精神负担加重,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这样的人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于信息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造成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的素乱,由此演变成信息膨胀综合征。

     

     

    二、心理失衡的常见原因


    实际上,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变迁过快、行为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更新等,都或多或少会让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为此,荣格曾经说过:“遇事能够泰然处之,并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身体上出现的变化,并随之做好调整的准备,才能积极主动地避开因为身体机能变化而对自身心理带来的伤害。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有效地避免精神上出现的种种不适、从根本上改善不良的情绪以及被压抑的精神、这样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和矍铄的精神。”

     

    三、摆脱心理失衡的4大方法


    为了让心理关衡的人尽快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煎熬”,荣格总结出了心理失衡的调节方法,最经常被提起的就是“转移法”(一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移情法)、指的是心理失衡的人为了减轻自身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心理平衡。要知道、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以在大脑里产生兴奋中心、人们通过外界的力量是可以使兴奋中心转移的,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愿意做的事情上去、进而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解脱出来。

      

    1、消转移法:通过散步或聊天,进行负面情绪的转移

     

    散步是一种悠然自得并让人心平气和的活动,也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转移方法。现实中,当人们面临负面情绪困扰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脱离现场,出去散步。散步的过程其实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更是重新认识自我、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散步时,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紧张的大脑皮层就会得到放松,负面情绪也得以宣泄。

     

    聊天也是消遣转移法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聊天对象时,要选择那些知晓自身秉性的人。这样的人不会率灾乐祸、更不会火上浇油,而是能站在你的角度,帮你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你从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2、繁忙转移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繁忙事务上,忘记烦恼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为患者分派一些危险系数低、工作量偏大的事情,避免由于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娱乐转移法:通过娱乐活动,如跳舞、跳水、攀登、下棋、绘画等转移注意力

     

    如果下棋,心神就要集中,将精力完全放在与对方的博弈中;而绘画时,要静神运气,心无杂念;放风筝时,要将目光投放在线上。通过这些方式,都能起到转移负面情绪的效果。

     

    4、开阔转移法:让患者开阔心胸,调节负面心态

     

    其实,欧洲一些国家的精神病院早就为患者开设了一些装有日月星辰的天花板,这种宏大的卧室可以让患者变得心胸开阔,为他们失衡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外出旅行也是一个好办法。旅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个人的思路打开,塑造人格魅力,因此,那些经常旅行的人大多是善于理解别人、心态趋于平衡、懂得战胜困难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抑郁症,一个不被重视的精神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等同于精神有问题、脑子不正常等这样带有歧视和贬低意味的代名词。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根本不曾听说过的陌生名词,不知是怎样“矫揉造作”出来的。

     

    但是抑郁症群体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庞大,而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忽视和不理解更是加深了他们的绝望。“我抑郁了”,真的不是“戏多”,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被理解,请多给他们一些心理上的关爱。

     

     

    与精神疾病进行斗争的抑郁症患者参加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情况发展到极其严重或是难以控制的地步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其中许多人对于自己究竟是何时患病得毫无察觉。

     

    因为抑郁症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很多人一开始就是感觉到心情不好,慢慢发展成比较持久的心情悲伤,再后来可能就是睡不着觉,精神恍惚,出现自杀等倾向。随之而来的,还可能有一系列不好的生理反应,头晕、消化不良等最为常见。

     

     

    每个抑郁症患者,遇过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治疗的痛苦,而是不被别人所理解的绝望。提到抑郁症,你能想到什么?消极?情绪低落?焦虑?的确,抑郁症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可是情绪是个十分主观的东西。

     

    当一个人偶尔对着一盆花流泪亦或是看着天空发呆。你可能觉得他是碰上烦心事了。说不定还能上前安慰几句。但是当你发现一个人老是态度消极,长时间焦躁不安,时不时还说自己真是不想活了,你会是什么态度呢?大多数人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我保护思维,多半会离他远远的。

     

     

    但更不应该的是,一些不明所以的人却总爱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多大点事啊”“过两天就好了”“别这么矫情”“怎么这么戏多啊”,这些不理解甚至嘲讽讥笑的话语成了压死抑郁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让患者更加怀疑自己这种情绪的表露是错误的行为,以至于病情更加难以得到疏解。

     

    而事实上,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它跟肾脏不好、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得到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郁症甚至更需要人们的理解与帮助。只是目前,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包容度都比较低。专业治疗抑郁症疾病的医生也相对匮乏。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抑郁症患者或者疑似抑郁症患者,请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爱护,生命的根本渴求,是希望被看见。

  • 中医一再提醒:肝一旦出了问题,全身上下都会发出“警报”。肝是全身的将军之官。肝若不好,全身都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1、脸:面部多黄斑、色斑,且爱出油。

    2、心:肝不好,人就容易情绪失控,经常烦躁、易怒、爱生气。

    3、眼: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常会干涩爱流泪,眼屎特别多。

    4、口:肝不好,解毒的功效就会下降,常会出现口苦口臭的症状。

    5、手:肝不好的人,血管经常异常舒张,掌心容易发红,指甲则易断。

    6、睡:肝火旺盛的人,容易失眠多梦,且经常早醒。醒了以后,很难再次入睡。

    7、便:肝不好的人,胃肠经常会受到影响,容易大便干结,尿尿发黄。

    8、腹:肝是身体的重要消化分泌器官,它所分泌的胆汁,是消化脂质、蛋白质必不可少的物质。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总是精神抖擞,眼睛也炯炯有神,身体没有异味,更没有口臭,而你却整天无精打采,哈欠不断,还经常放屁,嘴巴臭烘烘,爱发脾气,眼睛容易干涩,浑身疲劳,失眠多梦,凌晨还容易自然醒。

     

    这其实就是肝火旺盛的表现,经常这样的话,可能你的肝出“问题”了,要赶紧去降降肝火了!

     

    肝功能不好的人群身体表现症状是多方面的,平时不要酗酒,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的素质。

     

    肝脏要富养,别让你的肝太辛苦!肝“怕”4件事,劝你少做:

     

    1、肝怕熬夜——熬夜会消耗肝血,影响肝细胞活性;

    2、肝怕生气——生气会伤害肝脏疏泄功能,致使肝气郁结;

    3、肝怕油腻——可能会让脂肪存积,增加脂肪肝出现;

    4、肝怕喝酒——加大肝脏代谢负担,有损伤肝脏的物质(乙醛)出现。

     

     

    春季养肝,谨记以下4点:

     

    1、 饭后要有运动时间,不要久坐;

    2、 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绿色蔬菜;

    3、 保持充足休息时间,23点以前入睡;

    4、 注意水分的补充。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1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如何发现自己有可能心梗?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心梗需要符合几项条件,症状,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变化等,所以,今天咱们也来一起阐述一下,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现自己可能出现心梗了……

     

     

    1:持续不缓解的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心前区持续的不适,或者后背,前胸,颈部背部或者上肢等,我常开玩笑的说,从腹部以上,从头颅以下,出现了持续存在的不适,而且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症状,超过了半小时以上没有缓解的,都需要考虑心梗的可能!

     

    2:出现变化的心电图

     

    心电图变化,对于心梗有明确的提示,但不是所有的心梗,都有心电图变化,非st段抬高型心梗,心电图就可以没有典型的变化,有些不典型心梗,心电图甚至可以没有变化!但如果有症状,又有心电图变化,需要警惕心梗的可能!

     

    3:心肌酶学的升高

     

    心肌酶的升高,往往提示心梗可能性更大,但也不是绝对,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酶也会升高,有些诸如横纹肌溶解症等,也会出现心肌酶的升高!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有症状,有心电图变化,又有心肌酶变化,患者心梗的可能已经基本可以确诊!

     

     

    4:冠脉检查

     

    心梗后需要做冠状动脉检查,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认是否心梗,哪里心梗的又一重要检查!如果可疑心梗,需要尽早检查确诊!

     

    发现心梗需要专业的专科医生确诊和治疗,个人的施治对于心梗意义不大,因为心梗需要溶栓或者急诊手术,所以一旦可疑心梗,最明智的还是尽快到医院进行确诊!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个人的健康可分类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只有两者都达到比较平衡的一个状态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现在还有一种更加先进的说法,就是健康分为三大类,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但不管怎么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能了解这其中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呢?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在水中鱼才能活。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又如同人与氧气,人缺了氧气只能称之为:死人。

     

    生命的奇妙在于:生命是由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共同来维持的,缺一不可。只有精神没有身体,我们将会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只要身体,没有精神,就如同一块肉无法运行。所以,有了身体,才有精神活动的显现,而精神健康才能指导身体达到比较相对良好的状态。

     

    虽然,现在无法完全解释人死后,身体会消失,精神去哪里的深奥问题,但是不可否定的是现在,现在我们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体,只有身体和心理对相对健康的情况下我们才会不怎么痛苦。

     

     

    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下我们会产生:委屈苦,焦虑苦,压力苦,恐惧苦,抑郁苦,幻想苦,担忧苦等等等等一系列的苦。而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我们会产生:头痛,牙齿痛,手痛,腰痛,脚痛,脚趾痛,心肝脾肺肾不协调会导致整个人不在状态,慢性病也是一种折磨。如果我们是在身心不健康的状态中度过人生,那今生真的是很苦,很苦,很痛,很痛。

     

    而当我们心理方面发生了故障的时候,心理因素又会引起躯体疾病。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相成的。比如:一个人受了很大的惊吓,又或者自身的精神压力太大,会自然而然发生身体的改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

     

    而当一个人身体产生着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像是癌症,严重的炎症,非常猛烈的疼痛症状,自身严重的身体疾病,以及人体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出现心理疾病或者让人的精神在短期内发生不太好的症状。总而言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不过,如果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达到比较相对良好的状态,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相对来说是比较快乐的。所以,凡事不可堕两边,最好能保持中道。我们说的是相对良好的状态,而不是非常好的状态是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只能是相对而言。就像见到大的苹果,那是相对小苹果而言它是大的,而见到比大苹果更大的苹果,它又变成小的了。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是这样的,只能是对比于同龄,或者对比于某一类来说,相对健康。

     

    我们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不感冒,不咳嗽,不发烧,没有重病的情况下,身体能自动运行并且没有产生太多的不适,这个时候身体就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状态。而当我们心理相对比较平静,起伏不大,遇事不惊,抗压力相对比较强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心理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

     

    身体健康靠调节,心理健康靠心的转变。其实,身体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一个状态,有医生的帮助,一般来说让身体健康问题不大。交给有缘的医生调节,适当的时候进行保养,服用适量的营养品,一般来说就能让自身的身体维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而心理健康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它多样化,而且当代中国的心理方面发展也没太完善。我们有好的医生,有各大医院,但是心理医院基本上很少。

     

    不过,在心理健康方面,当一个人能接纳的程度变得很高的时候,也就是说能如同大地一样能包容万物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会有心理问题发生的。所以,对于心理健康的方面,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容纳程度,接纳程度。假如经常都是不如意就马上把脾气给炸出来了,这对于身心来说损害都极大。又假如总是委屈接纳,长期下去也会是对于身心受损比较大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中道,尽可能做到接纳但是不委屈。暂时接纳不了的先不接纳,能勉强接纳的尽可能接纳,这样能对于我们心理健康方面相对有利。

     

    总而言之,不管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什么种姓的人,什么性别的人,我们都离不开身体和心理,只有身心都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 作者:柯菲菲 主治医师 丽水市中心医院 精神科

    精神错乱是一种精神性的病症,很多人因为精神错乱而导致了不可磨灭的后果发生。了解精神错乱原因,日常注意预防,以免该病症给各位患者带来更多不好的影响。

    在脑部肿瘤的早期,精神错乱通常轻微并难以检测出,然而。当肿瘤侵犯小脑结构时,精神错乱加重并且患者表现出人格改变、行为怪异、感觉和运动缺陷、视野缺陷和失语。脑血管疾病该病产生精神错乱是由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短暂脑缺血发作时精神错乱为潜在的短暂的,而脑卒中时则为急性的永久的。

    轻微精神错乱是脑灌注降低的早期症状。相关的症状通常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脉搏不规则、心室奔马律、水肿、发绀。紊乱的程度决定于患者精神错乱的严重程度。通常,会出现脱水表现.如疲倦、皮肤肿胀、皮肤和黏膜干燥并有少尿,也可能出现低血压和低热。

    脑震荡、脑挫伤和脑出血,在受伤时、不久之后或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都有可能出现精神错乱。患者可为精神错乱,也可为定期意识丧失。呕吐、严重头痛、瞳孔的变化、感觉和运动缺陷也很常见。中暑随着体温的升高,该病所致的精神错乱逐渐加重。最初,患者可能会出现易怒和头晕;后来可能会表现为谵妄、癫痫发作和意识丧失。

    精神错乱可能为该病的早期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说话不清、发冷和皮肤苍白、深部腱反射亢进、脉速、低血压和呼吸频率减少。随着体温继续下降,精神错乱发展为木僵和昏迷,患者肌肉变得僵硬。呼吸速率下降。急性肺部疾病可导致低氧血症从而产生精神错乱,可从轻度定向力障碍发展至谵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产生持续精神错乱。

    严重的全身感染,如败血症,通常会表现为谵妄。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如脑膜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错乱以及头痛和颈项强直。饮食摄入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PP)、维生素B12不足时,表现为潜在的逐渐进展的经神错乱和精神退化。

    轻度至中度的精神错乱可能会在任何类型的癫痫病中出现。精神错乱通常在几个小时之内消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产生轻度至中度的精神错乱与不安、无法集中精神、体重减轻、皮肤发红和室性心动过逮,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产生轻度、潜在的精神错乱和记忆丧失、体重增加、心动过缓和疲劳。

    以上是针对精神错乱的原因分析,希望大家对于精神错乱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出现精神错乱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看看是什么病因导致的。如果精神错乱的情况比较严重,一定要尽快治疗。

  •   在电影《购物狂想曲》中,丽贝卡是个拥有12张信用卡却永远无法填补她内心欲望的购物狂。她拥有一个购物狂所有典型特征——见到喜欢的就买,买完了又后悔和自责,然而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她又投入了下一轮购物战斗中。有着病态购物习性的她却在《成功理财》杂志担任热门记者,最终她经历重重困难,将这个如毒瘾般的坏毛病改正过来。那么购物狂是不是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呢?那么这种行为需要接受怎样的引导呢?

      购物狂与过度消费有区别

      当今时下最流行的是团购,看似很便宜的商品和诱人的宣传,将许多人拉入了不理性消费的行列。“每天上网第一时间就是先去团购导航看看,碰到喜欢的火速抢购下来,当时觉得特别划算,可是事后不是没有时间去,就是发现自己不需要了,于是常常浪费了,加上网购的一些费用,常常超出了当月的预算。”上班族胡女士说“这种现象在我们公司的年轻女同事内很常见。”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张雨青介绍说:“当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进入一种购物上瘾、强迫自己消费的状态时,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过度消费了,而是一种病态购物症,在国外被广泛定义为‘强迫性购物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强迫症的一种,需要接受一定的指引和治疗。这种病态购物症和过度消费的定义是需要根据专业的精神鉴定分类来对症下药。”

      对于这个现象人民大学心理学老师董妍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判别购物狂心理和过度消费,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收支是否平衡,购买得多但是在收支范围内,那这是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第二,取决于购物者是否高兴。第三,是否干扰了正常生活,当个人的消费观演变成一种病态的消费方式,是会极大地干扰正常生活。如果这三条都满足了,那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过度消费是一种在欲望的趋势下超过自己的能力购买部分商品,而购物狂买的不是商品,是情绪,注重的是“买”这个行为和过程,买回去以后往往产生罪恶感和后悔的念头,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再去购买。这种症状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中,与强迫症的症状基本吻合。胡女士是一种不合理的消费,超额支出则属于过度消费。而丽贝卡常常在“买”与“不买”中做自我斗争,在后悔与自责中又控制不住地去购买下一个战利品。

      现代生活方式与压力的产物

      购物狂分为缺乏自制力的冲动消费型、由嗜好变成沉溺上瘾的过度消费型、“耳根软”的被动消费型、减低空虚感觉的逃避消费型、只爱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贪便宜而大量购买的疯狂讲价型等六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购物狂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源相似。

      在影片中丽贝卡曾经说道:“生活本来是不美好的,购物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但是购物完之后生活又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我只有持续购物,才能生活在美好之中,这也是我发泄的一种方式。”针对这种症状,董妍说:“购物狂的成因有三点。首先它是生活压力大的人群的一种发泄方式。当部分人群在工作中承受了较大的压力而无处宣泄时,从大量的刷卡和购物中获得快感成为他们发泄的渠道之一,因此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态购物症,因为他们很少向人倾诉无法融入团体,只能选择这种方式减压。其次,这是当今时代下一种过激的从众行为。购物狂常常盲目的跟风,看到别人买什么就想自己立刻也拥有,导致经常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张雨青指出:“一部分购物狂的产生与网瘾有关。有的购物狂沉溺于网络购物,琳琅满目的商品被商家制作成精美的图片展示,轻松点击即可送货上门,刺激了他们的过度消费。这种瘾建立在网瘾上,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快节奏的生活和层出不穷的购物方式,使得近年来中国患有病态购物症人群越来越多,他们在购物中释放压力、寻找快感、获得满足,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和疏导治疗。

      治愈购物狂有方法

      减轻压力是购物狂所需要进行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了压力的来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增进与周围朋友的沟通,及时地排解焦虑和困惑,这样购物狂独自在商场血拼的机会将减少。

      董妍指出:“基于行为主义的方法是一种不错的途径。通过给购物狂制定购物计划,尽量少带钱出门。并且对于较严重的人群建议与心理咨询师多沟通,可以和咨询师之间制定一个协议,完成一个阶段的协议再去制定下一个协议。”购物者还可以选择结伴出行的方式,让身边的人督促自己合理消费。

      此外,也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即改变看问题的方式。通过改变购物狂“购物可以宣泄心中的压力、带来所需要的荣耀、满足内心的欲望”这样的想法,合理转变购物狂的思维。在国外有一种方式是互助会,一群有着共同问题的人每周定时聚在一起,倾诉心中的困惑,互相帮助和鼓励一起寻找一条正确的治愈之道。丽贝卡正是通过舆论的监督和自我的觉醒,将自己所买的大量物品拍卖,积极参加互助会,最终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也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放弃、逃避、退缩、依赖、缺乏勇气,是处于抑郁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产生于现实中的挫折与失败,但其根源依然来自于内心中的“战争”。

     

    患者会表现出逃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有时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逃避也会以“病态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所依赖的人身边才能部分地面对生活,离开所依赖的对象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逃避会令他感觉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少一些自我挣扎。但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这是一场来自内心的战争,就算逃避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不会终结。

     

     

    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两个自我: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正是因为理想化自我无法达到,而真实自我又无法接受,所以他一直在两个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开始他会奋力地摆脱真我,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当这种挣扎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地变得自卑与自恨。

     

    当他既无法放弃幻想,又无法面对真我的时候,就会逃避现实来让自己“心安”。毕竟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这“丑陋”的自己,又怎敢让别人发现,所以逃避也是维系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真我的接纳,有时也会被外移,就好像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他,没有人会接纳这样的他,如果以这样的自己去见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抛弃。

     

     

    总之,因为这种外移的作用(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可以找到很多支持自己逃避的理由。如,失败、他人的否定、现实的艰难等。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场内心的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失败与挫折。逃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与真实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