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药物浴最好一天泡 1-2 次,每次 15-30 分钟。
药物浴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液或含有药液的水洗浴身体局部或全身,起到治疗或养生的目的。主要包括:全身浴、坐浴、足浴。
药物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调和脏腑等治疗和养生的作用。药物浴只要控制好水温,还是很安全的一种治疗养生方法,沐浴的频率应先从每天 1 次,每次 15 分钟左右开始,等到程序熟练,对药物浴适应后可以逐渐增加泡药浴的频率和时长,但原则上频率不易超过 2 次/日,时间不宜超过 30 分钟。
药物浴的好处多多,但也需要知道一些注意事项: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药物浴;不宜空腹泡药浴;如果药浴后皮肤出现烫伤或过敏,需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临床常用到的中药,无论是中成药颗粒剂还是熬的中药汤剂,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喝温热的,尽量不要喝凉的。
中药汤剂加热可以采用水浴加热法,或倒在砂锅里用炉火加热。但要注意的是,中药最好不使用微波炉加热。
在临床上一些患者使用微波炉加热中药,结果影响了药物的临床疗效,使疾病治疗阶段停滞不前。
中药为何不能用微波炉加热?
这其中的原理包含了中药学、分子物理学、微波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原因如下:
仙鹤草,也叫脱力草,泡水喝能够让人更加有力。
仙鹤草并不算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药,和人参等相比,知名度要逊色很多,所以价格也低很多。但是仙鹤草确实是一味好药,作用并不比人参弱多少,更重要的是具有人参所不具备的多种功效。作为中医大夫,我喜欢到药房拿点仙鹤草泡水喝,确实具有很好的补虚作用,能够提高人的精力。
仙鹤草也叫脱力草,具有很好的强壮作用,民间常用来治疗脱力劳伤。认为仙鹤草能够治疗贫血衰弱,精力痿顿,方法是仙鹤草一两也就是三十克,加上红枣十个,水煎熬,当茶叶分多次口服。其实仙鹤草具有很多用处,现在药理研究也很多,认为仙鹤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适用于肺病咯血,肠出血,胃溃疡出血,子宫出血,齿科出血,痔血,肝脓疡等症。
仙鹤草是很常见的中药,全国范围内均可以见到。和补虚相比,仙鹤草更重要的凉血止血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用于咳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脱力劳伤,痈肿疮毒,阴痒带下。
我在临床上给患者开药,其实更多的用来治疗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如果不积极治疗或者治疗不得当,容易出现肾损伤等问题,出现血尿蛋白尿等情况。仙鹤草的作用是收敛止血,同时还能解毒,治疗由血热引起的过敏性紫癜有很好的作用。文献记载,仙鹤草用于治过敏性紫癜。方法是仙鹤草三两,生龟版一两,枸杞根、地榆炭各二两。水煎服。引自苏医《中草药手册》。
用仙鹤草泡水喝,我的方法是取仙鹤草30克,加上大枣三枚,代茶饮。当然,这是在我了解自己体质的前提下做的,读者要服用最好先找中医大夫看看自己适合不。
(附:仙鹤草,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相关论述
1、《岭南采药录》: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有时腰痛、发热。
2、《滇南本草》: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
说到荨麻疹大家并不陌生,它属于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可反复发作,在生活中稍不注意,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时,就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所以有荨麻疹史者平时要注意防护,那么当患上荨麻疹时要怎么治疗呢?能用艾草泡澡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当患上荨麻疹时,是可以用艾草泡澡的,它属于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有多重功效,可起到温经、去湿、散寒的作用,另外还有止血、消炎、安胎、抗过敏等效果,而荨麻疹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多种过敏因素而引起的,所以用艾草煮水泡澡时是可以缓解过敏症状的,能起到止痒的效果。
荨麻疹怎么用艾草泡澡呢?有以下用法:
1、干艾草煮水泡澡:对于荨麻疹面积大的患者,可取适量的新鲜艾叶晒干,或是直接买干枯的艾叶回来,洗净后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煮开再转为小火继续煮10分钟左右,把艾叶捞出来,取药汁倒入澡盆中,温度适中时即可用来泡澡,建议可一天泡一次。直到荨麻疹消退。
2、徐长卿加艾草擦洗:荨麻疹患者可取适量的徐长卿、防风、艾叶、当归,先用清水泡20分钟,之后再煮20分钟,去渣留汁,等药汁温度在40C左右时,即可用纱布蘸药液在患处擦洗,直到风团疹面发红为止,一次15分钟,一天两次,1剂可反复煎洗数次。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效果。
艾草除了用来煮水泡澡治荨麻疹外,也可内服治疗,荨麻疹患者可取适量的生艾叶、白酒,先用白酒煎煮艾叶20分钟左右,然后弃渣留汁顿服,一天一次,有温阳固表止痒作用,对于卫阳不固型荨麻疹伴恶寒自汗者适宜。
艾草泡澡能治荨麻疹吗?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用它治荨麻疹是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艾草不只可用来泡澡,同时内服也可治疗荨麻疹,对于有荨麻疹的患者不妨可以选择用它来泡澡或是内服,以更好的消除荨麻疹症状,尤其是对于孕妇和儿童来说,更适宜外用艾草来治疗。
不药博士是一位资深的品茶爱好者,不管是家里还是单位,放着各种各样的茶,咱不挑,随心情,想喝哪种就喝哪种。
不是说我对茶多有研究,而每个人喝茶都有一些自己的独特习惯。有的人有特定喜欢的茶,比如有人喜欢喝白茶,有人喜欢绿茶,有人喜欢红茶,有人喜欢黑茶,甚至有朋友习惯饮用特定品类的茶,如铁观音、碧螺春,西湖龙井,云南普洱,黄山毛尖,日照绿茶等。但是对于健康而言,是有很大讲究的,茶泡多少合适?长期饮用浓茶对身体有什么坏处?
茶泡多少比较合适?
常饮茶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个上图这样的小杯或小砂壶,容量一定,水量一定,每次冲泡的浓度只与加入茶叶的量有关。如果仅从外观是不能很好的判断茶的浓淡的。不同的茶冲泡出来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黑茶可能稍微冲泡一点,颜色就很深了,而绿茶,可能加入2倍的量,依然感觉很淡。
而且这与每个人的口感有关,同样一杯茶,有人觉得淡了,有人觉得正合适,而有的人可能觉得浓了。
如果一定要有个推荐量,1克茶对应100ml水的比例,适合大多数人。这也是买茶时,从一位茶艺师那了解到的。在这里,不要考虑颜色,浓淡只与茶与水的比例有关。所以,如果您喜欢喝浓茶,那么就多加一点,1.5克对应100ml水。喜欢喝淡茶,就少加一点,我个人比较喜欢喝淡茶。因为我觉得浓茶对身体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浓茶对身体的影响
其实主要是摄入总量的问题,如果冲泡较浓的茶,喝一小杯可能也没啥问题,但如果浓茶饮用过多,则可能会导致血液循和心跳加快,也会强烈的刺激大脑神经,产生心悸、失眠、尿频等症状。喝大量浓茶,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消化功能会受到影响。我主要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不喝浓茶的。
而且茶中鞣酸含量较高,特别是绿茶,鞣酸有收敛作用,过量饮用浓茶,可能会形成或加重便秘问题,也会丢失部分铁元素。茶浓度较高时,很容易就饮用过量了,所以不建议饮用浓茶。
随性的茶饮
我现在一般是中午午休之后,泡上一杯红茶,一杯冲泡两次。因为现在正直冬季,适合喝点红茶,提神暖胃,能防打盹儿。当然夏季,可以换用绿茶,消渴祛暑。
当然,您可以随着季节和自己的身体需要,饮用一些花茶。比如泡点昆仑雪菊,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喝点莲子芯茶,清心降火,都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4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甘草10g,小麦10g,大枣十枚。名叫甘麦大枣汤,是用来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的很好方剂,养心安神效力彰。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小儿夜啼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
病例一:前几天看到的一个患者,50来岁,管理者全北京的房子买卖。应该说生活工作都很不错吧,但就是有一点问题,那就是心烦失眠。她找我的时候告诉我,她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同时伴有胸闷、心慌,胆小,心烦以及关节疼痛等。然后就听她讲故事,比如一到晚上家里的一根针落地,她就被吓得不行。以前完全不是这样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这样了。
病例二:很著名的一个明星,男性,他来找我看病。他是因为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而出现的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症状是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以前很开朗的一个人,突然变得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或偏于主观、急躁、好胜心切,整个人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
第一个患者,很典型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她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而是因为年龄因素引起的激素水平问题。这类患者,有一个系统的临床表现,比如容易紧张、心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胸闷心慌,胆小怕事。还有一类人会出现更年期水肿,也就是早晨起来双手肿胀,慢慢的会出现双下肢水肿,这些水肿并不是因为肾病等引起的,二是因为更年期激素水平诱发的。
第二个患者,是一位明星,明显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引起的神经衰弱类疾病。他的情况比较严重点,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情况。
这两个患者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然后好转,控制病情了。现阶段就是对疾病的巩固治疗,我给他们推荐了文章开头的这个处方。很显然,每个人都可以用的一个处方。虽然很简单,但是来头很大。因为这个方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虽然只有3个药,但是有着很好的配伍。
甘麦大枣汤,治疗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所致的疾病。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治宜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方中小麦为君药,养心阴,益心气,安心神,除烦热。甘草补益心气,和中缓急(肝),为臣药。大枣甘平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为佐使药。3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使心气充,阴液足,肝气和,则脏躁诸症自可解除。
我的办法是,给患者开出处方,让患者平常泡水喝,效果还真不错。
关于泡桐花的记忆很多,故事也很多。小时候的农村,颜色是单调的,没有人会单独开辟一块地种些花花草草的,能够耕种的田地全部被农作物覆盖。泡桐花,是那时间最常见的春花,这得益于老家的土壤适合泡桐树生长。
我喜欢摘下泡桐花吸吮里面的花蜜,淡淡甜味,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小女孩更喜欢梧桐花蒂,用线绳穿起来,就是好玩的项链。每年春天,姥姥都会晾晒好多泡桐花蒂,串起来挂在墙外,成为村子里的一道风景。
泡桐属于玄参科泡桐属的树种,为落叶乔木,我国共9个种和两个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我出生的农村老家,是泡桐的主产地。
这几天,北京的泡桐树陆续开花,那种熟悉的味道会随着风儿钻进鼻腔。泡桐花也是很好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肿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火,急性结膜火,腮腺火,疖肿,疮癣等疾病。
用泡桐花治疗痄腮,是老家人皆知的单方。我曾见过他们用过,效果很不错。取新鲜泡桐花八钱,水煎,白糖一两冲服。小时候的我很容易就咳嗽扁桃体发炎,父母会用新鲜的泡桐花熬水给我喝,每次都能药到病除。
也有人为了方便,尝试将泡桐花制成水,治疗鼻炎、中耳炎乃至结膜炎,效果也不错。将新鲜泡桐花煎熬成膏,外用治疗手足癣,也是当时特殊条件下老家人的创新。
(泡桐花为玄参科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和毛泡桐(P.tomentosa (Thunb.)Steud.)的花。春季花开时采收,晒干或鲜用。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野生或栽培。泡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陕西、山东、江南等地引种栽培。毛泡桐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疮癣等病证。)
很多患者取得中药后,经常会咨询我中药如何煎服的问题,而我的回答往往与坊间流传的中药煎法不同,让他们很诧异,所有我觉得我有必要撰文写一下我的看法。
坊间或很多中医师通行的方法是:
1、中药煎前先浸泡药物30分钟,然后以先武火后文火的方法煎药。
2、中药煎三次,三次的水混合在一起,然后分三次喝。
3、中药煎煮时,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第三煎则时间更长,以便将所有成分提取出来。
但是我使用经方时,不赞同这种方法,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伤寒杂病论》的原方法,就是叮嘱患者只煎一次,分三次服用。
以我前面写过的小青龙汤为例,我是这样嘱咐患者煎药的:小青龙汤一共有八味药。先往锅中用“度量勺”舀水2000毫升,然后放麻黄,小火熬之。等水只剩1600毫升后,用勺子滤去麻黄的沫,然后放其他七种药物,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200毫升。
不用先浸泡,也不用再煎!理由如下:
一、多数药物浸泡与否,对于其有效成分的滤出影响微乎其微。实际上按照汉代的古法,严格控制水量,其有效成分已经可以有效煎出。即使,先浸泡有利于中药成分释出更多,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中药“释出”成分都有用,会不会改变原方的功效,这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再煎后,会稀释药物的有效浓度,改变组方的药物配伍比例,降低临床疗效。
以小青龙汤的主药麻黄为例,麻黄的主要起效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一般来说麻黄的最佳煎煮时间为 30分钟左右,之后 ,随时间延长 ,煎出率降低,原因可能是麻黄碱的成分跟随水蒸气蒸发了。
其他含有挥发油的药物不宜久煎的药物,例如薄荷,荆芥,香薷,生姜,紫苏,羌活等等,其有效成分更是在第一次煎煮时已全部释出,待到第二次煎,或者第三次煎,除了让患者喝的中药浓度下降,别无它用!
而且,第二次煎,第三次煎,再混合的办法,还会彻底改变原方的药物比例,君臣佐使,仍以小青龙汤为例,第一次煎煮后,麻黄,桂枝的大部分成分已经全部释放出了,如果连煮三次,然后把汤液混合在一起,此时麻黄,桂枝的有效成分比例就会大大降低,早已经不是原方的比例了。
由此,可见翻煎法彻底破坏了中医方剂的组方配伍比例,使得医师的精心辩证配伍,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所谓二煎,三煎法在唐及唐以前是没有的,当然,对于一些比较昂贵补益类药物,例如人参,西洋参,灵芝,鹿茸,枸杞等等倒是可以嘱咐患者反复煎煮,开水浸泡,反复饮用,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患者一付药煎三次,然后混合服用,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使用经方,绝对不能让患者使用翻煎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在不破坏原方比例的情况下,提高药物使用率呢?有的,那就是煮散法。
所谓煮散法,就是把药物制成碎末的散剂加水煮汤,最后去渣取汁。这种方法,开始于唐,鼎盛于宋,衰退于明清。
我们可以从宋代的经典方书中窥见当时煮散法的兴盛,在《太平圣惠方》中几乎全用煮散之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汤剂方共128 首,采用煮散法的即有68 首。
宋代人口增多,有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救助体系,社会对中药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有关,而煮散法将中药粉碎后使得药材表面积增大,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大,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煎出,有助于节省药材。
煮散法的诞生,有可能是宋代后,中药方剂用药剂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当然,由于煮散法有一些弱点,例如,富含油脂的种子类、胶质类、角质类和含黏液质的生地、枸杞子等,粉碎有难度;粉碎后,患者辨认不出药材,容易混入假药;煎煮后,汤液浑浊,需要用纱布过滤;制作工艺繁琐——这种方法便逐渐被美观的切片煎煮法取代了。
不过,我发现现在部分民间中医,草医依然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持药物的神秘感,增加药物的浸出率,提高药物的疗效,所以受到了对保密处方非常重视的民间中医、草医的青睐。
我个人认为,煮散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医经方是指汉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子,若再宽泛些还可以加上唐代孙思邈的方子。所以经方也被称为汉唐方,以“普、简、廉、效”,直达病所著称。
汉唐两代酿酒业发达,人豪迈,极其好酒,那时的人喜欢以酒待客,品酒赏舞,用酒祭祖,取酒作诗,汉代焦延寿的“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直抒胸臆,与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遥相呼应。
汉人好酒,酒的特性便也为他们熟知——酒,甘苦辛,温,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所以他们在开药时,常用酒来做特殊的溶媒。所以,经方中自然少不了对“酒”的运用。那么经方中有哪些酒,这些酒的度数大概是多少,今天该用什么来代替它们呢?今天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伤寒杂病论》一共45处,提到了四种酒的“称谓”,涉及到32首经方。它们是苦酒,清酒,白酒,酒。
苦酒是极其重要的中药媒介,最古老的中药书《五十二病方》即用它来入药疗疾。东汉末年的《释名.释饮食》是这样描述它的:苦酒,醇毒甚者,酢苦也。意思是说,这种酒,味道醇正,厚重,“酢”是酸的意思,“酢苦”就是酸苦了。
苦酒被运用于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乌梅丸等经方中。一般认为,苦酒并不是酒,而是指现在的“醋”。醋苦,温,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之功。
汉代的白酒,《周礼.天官.酒正》称之为“昔酒”,是从冬酿至春,历经两季的“陈米酒”;也有人认为它是“事酒”,也就是刚刚酿成的“初熟的米酒”,相当于今天的“醪糟酒”。
“醪糟”是以糯米为主要材料的制作成的酒,它口感醇美香甜,酒精含量极少,色质白而浑浊,是补气养血的佳品,尤其适宜新产妇和体虚者服用,在有办“满月酒”习俗的地方,若赴宴,你多能品尝到这种美味。
汉代的清酒,是从冬酿至春,历经三季的“米酒”,它用稻米制成。与“白酒”相比它更为清澈,而香味不减,《周礼》中认为它是最好的酒,可以用来祭祀,怀念先祖。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曹操献给汉献帝的“九酝春酒法”就是它的制作工艺之一。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最好的清酒是在日本,酿造清酒,他们追求极致“清澈精细”的境界,要将米磨去外层后再酿,以便提高酒香的“纯度”,他们最好的清酒,可以将大米磨得只剩8%!也就是说,白酒与清酒,白酒色泽相对浊,清酒色泽相对清。
清酒一般用于血脉病变,借其清纯温通之性,通达血脉,推动血行,并且煎煮后有补养阴血之效,代表方剂是“炙甘草汤”。
白酒(浊酒,醪糟)热力极强,有温阳,通壅之力!可以用来振奋胸阳,通堵、镇痛、救急,代表方剂是“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在经方中,除了苦酒,清酒,白酒是特指外,还有仅称“酒”者,这时可以酌情选用清酒,白酒中的一种。不过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在经方中,例如“红蓝花酒”,“下瘀血汤”中的“酒”也是特指,特指“黄酒”。理由是,黄酒乃中医中重要的药引,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是汉民族特有的上古之酒,营养极丰富,被誉为“液体面包”,《伤寒杂病论》不可能弃之不论,而且从药效而言,用黄酒做引,效果确实好——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最早的蒸馏酒,源于元代,本草纲目将其称之为火酒,阿剌吉酒。只有蒸馏法才可能酿造出高度酒。
汉代的酒无论清酒,白酒,还是黄酒,采用的都是压榨后自然发酵之法,在酒精浓度达到20%后,酵母菌就很难继续发酵,所以经方中酒的度数大约是在零度至十几度之间,不会超过20°。
所以,在经方中,以酒为药时,必须遵循古法,使用高质量,低度数的清酒,白酒,黄酒,这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绝对不能使用高度酒。
泡温泉时,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药浴汤,甚至可以闻到浓浓的中药味道。是不是噱头呢?其实啊,这确实属于药浴中的全身浴,也就是俗称“药水澡”。时下流行的“足浴”,也是药浴的一种,属于局部洗浴,另外还有像“烫洗”、“熏洗”、“坐浴”等等,都是药浴的形式。
药浴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代的中医药著作中几乎都有关于中药洗浴防病治病的记载,比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熏浴方8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关于药浴的文字资料;而《黄帝内经》中也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上以合百一升,以水一斗,渍之—宿,以洗身……”,就是记载了治疗百合病的百合洗方。可以说药浴的历史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泡泡水为什么就能治病呢?
是的。药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皮肤具有吸收、渗透的生理特性,将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功能;而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渗透、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来调整脏腑功能。
日常工作生活忙碌的我们,总不可能天天去泡药浴温泉呀,什么药材能治什么病呢?有没有我们自己可以操作的药方呢?下面来介绍几个常用的药浴方。
1、关节疼痛:
丝瓜络、千年健、海风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 g,煎熬取汁,倒入浴盆中,加热水至能够浸没患处为度。水温应该保持在45-50度左右,每天洗浴1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腰背部以及各个大关节的风湿宿伤疼痛。
2、小儿感冒:
白芷、防风、荆芥、生姜各15克,入季葱6根,薄荷8克。煎水洗浴,祛风解表,对风寒感冒有显著疗效。
3、肩周炎:
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g,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 12g。将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 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用1周。
4、头痛:
川芎15g、晚蚕砂30g、僵蚕20g、香白芷15g。将药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1碗,用厚纸将沙锅口糊封,并视头疼痛部位大小,盖纸中心开1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熏之;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上面覆盖一大块毛巾罩住头部,以热药熏蒸。
这么神奇的药浴,即使不能够经常泡药浴温泉,日常在家也可以选择相应的药方进行调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呢。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这几天,有个比较要好的女性朋友和我聊天,说她的一个同事迷恋上了火疗。原本她有一个很不错工作,结果也辞去了,自己开了个火疗店。饶恕我的见识短浅,在她描述火疗这种东东之前,我竟然没有听说过是什么东西。原来火疗是在人身上放块类似于毛巾样的东西,然后在上面洒上酒精,点火之后就出现很恐怖的现象,整个背上都在着火。这是我考察她的店时候看到的景象。知道我是中医大夫,她就和我聊火疗这些事儿。她并没有说原理,只是说火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风湿等疾病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可以调理亚健康,减肥等等。
总之吧,火疗是一个很神的一种体验,至少在她的嘴里和她店里的体验者是这样认为的。抱着科学的态度去看这件事,我回去就查资料,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火疗,不出我所料,肯定和传统的艾灸疗法扯上关系。在能够查到的关于火疗的介绍,常常可以见到火灸这一表述。更有商家说火疗是清朝时期宫廷御医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和现代神经、循环、消化、代谢理论,在古代熏蒸疗法、民间热敷疗法、道教火烧疗法和中医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究出的宫廷秘方。经过加热与皮肤广泛接触、浸润、透过表皮,由真皮吸收渗透到体内的肌肉、骨骼及血液中去,使药物直达病灶,该法同时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无禁区;作用于全身上百个穴位,无死穴;作用于全身数十条经络,无任何毒副作用。
了解之后,我发现火疗只是一个概念,至少在传统中医理论里没有见到过关于火疗的阐释。查了下专业的数据库,发现火疗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6年,是厦门市的一个体育从业人员提出的。 2008年之后,专业文献库里偶有提及,但是也很少有专门对研究,都是一些学术会议场合的交流文章以及一些不入流杂志上刊登的软文性质的报道。总之,从学术层面,很难看到火疗的理论基础和适应症等情况。所以,我认为火疗是一种不入流的疗法或者说是民间的一种疗法。
中医有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叫艾灸,通常来说我们会将艾灸和针刺疗法和在一起叫针灸疗法,学术上叫针法和灸法。灸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直接灸包括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如果非要往艾灸上靠,火疗和直接灸有很大的相似性。直接灸,就是用点着的艾条直接灸皮肤,有那么一点着火的意思。但问题是艾灸和针法一样,都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辨别穴位的情况下灸的。而火疗,我看到的就是在背部等洒上酒精,直接烧灼,很显然和灸有很大的区别。艾灸疗法最主要的作用机理就是起到很好的经络调节作用,也就是利用经络原理,加上艾灸的刺激,达到一定的作用。火疗显得没有章法,不符合中医严谨的治疗方法。
所以,我说火疗是火疗,但千万别和中医混为一谈。
带脉淤堵,中医称为“带脉不通”,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带脉位于人体腰部,是连接人体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经络。带脉淤堵可能导致腰腹部疼痛、月经不调、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按摩
按摩是缓解带脉淤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专业按摩师的按摩,可以刺激带脉,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按摩时,可以重点按摩腰腹部,特别是带脉穴位。
二、药物治疗
对于带脉淤堵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中药如当归、川芎、香附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带脉淤堵症状。
三、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疏通带脉。例如,瑜伽、普拉提等运动可以加强腰腹部的肌肉力量,促进气血循环。
四、日常保养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穿低腰裤、露脐装等,以免带脉受寒。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预防带脉淤堵的重要措施。
五、针灸治疗
针灸是治疗带脉淤堵的传统方法。通过刺激带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症状。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带脉淤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缓解带脉淤堵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了解经络堵塞
经络堵塞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体内的经络因各种原因出现气血不畅、阻塞不通的情况。这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如疼痛、肿胀、麻木等。
二、经络堵塞的常见原因
1. 生活习惯不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经络堵塞。
2. 情绪因素: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经络堵塞。
3. 外界因素:如寒冷、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经络堵塞。
三、经络堵塞的症状
1. 疼痛:身体出现局部或全身性疼痛,如头痛、肩颈痛、腰痛等。
2. 肿胀:局部出现肿胀,如手脚肿胀、关节肿胀等。
3. 麻木:身体局部出现麻木感,如手脚麻木、肢体麻木等。
4. 疲劳无力:身体出现疲劳、无力感。
四、经络堵塞的治疗方法
1. 中医治疗: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可以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
2. 西医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3.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经络堵塞。
五、预防经络堵塞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学会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负面情绪。
3.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
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类都相信人体内存在着与水系相似的“脉络状管道”,这种观念在解剖学不发达的时期是正常的。古埃及的医书《纸草医书》中记载了人体的METU系统,共22条脉管,与尼罗河等水系相对应。古希腊医书《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描述了人体的通道系统PHLEPS,包括了血管、神经以及肌腱等条索状结构,其分布与走向与中医经络循行的路径相似。古印度医书也提出了人体的管道系统NADIS,认为人体经络共有24条,并注明了其中物质的流动方向,此外还指出人体有107个穴位。
“经络”成为了中医的核心内容,中医认为“一脉不通,全身不遂”。《黄帝内经》对经络的描述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古人认为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的、数目少的叫经脉,小的、数目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然而,现代解剖学已经清晰地了解到人体通道联络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而“经络”只是古人对这些系统的笼统认知。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十二条主要的经络,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十二个脏腑。经络负责传输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分布和功能,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例如,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寒性体质还是热性体质;根据经络的功能,可以判断出患者是气虚还是血虚。
经络学说在中医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等。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学说,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在中医养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中医养生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按摩、拔罐、艾灸等。
总之,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叫小明,今年32岁,生活在唐山市。前几天,我一觉醒来,左腿就开始疼痛,已经持续了三天。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想着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是长时间坐着的缘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感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强烈,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疼痛,包括热敷、按摩和休息,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由于疫情的原因,我选择了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包括左腿关节不适、带有小腿麻木的酸胀感、偶尔的腰疼和头疼头晕。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包括是否有小腿外侧或内侧麻木、是否有肌肉疼痛等,并建议我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了腰CT和脑CT,但结果都显示正常。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可能是局部经络不通,也可能与腰椎有关系。他建议我先自己做一些局部按摩,如果没有好转,再去医院查一下。
经过几天的按摩和休息,我的左腿疼痛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不适感。医生再次强调了去医院检查的重要性,并提醒我要注意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健康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利用这一资源。
我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最近,我的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尿道口疼痛,大腿内侧隐隐作痛,这些不适感让我感到非常困扰和焦虑。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只是暂时的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包括自我诊断和尝试一些网上的建议,但都没有什么效果。我的朋友建议我去看医生,但我总是拖延,直到症状变得无法忍受为止。最终,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我选择了线上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平台与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了咨询。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要求我提供舌头的照片以进行舌诊。通过舌诊,医生判断出我有肾虚水肿的问题,并且我的脾胃功能也不是很好。医生还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包括睡眠、饮食和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医生给出了中医诊断:脾肾亏虚,经络不通。医生解释说,这种情况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包括尿道口疼痛和大腿内侧隐痛。医生还告诉我,西医可能会将这些症状归类为前列腺炎或尿道炎等疾病,但中医更关注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调理。
医生开了一份中药方子,并建议我在线上购买药物。由于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大凉的中药,导致胃部不适,医生特别强调了这次的中药不会有这种副作用。医生还提供了一些养生建议,包括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并且在一段时间后,我的症状明显改善。现在,我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感谢医生的专业帮助和关心。我也深刻体会到,及时寻求医疗帮助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在调理身体方面的独特优势。
我从小就对高蛋白食物过敏,虾、蟹蛹类的食物我一碰就起红疹。2020年打了新冠疫苗之后,身上开始痒,刚开始我没太在意,认为是皮肤干燥或者过敏引起的。然而三个月后,痒感加剧,变成了慢性荨麻疹。每次挠痕都是一条一条的,手拎重物就会发疼发痒,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我开始频繁服用西替利嗪来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太大,吃完之后整天都昏昏欲睡,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我的IgE值高达1300多,医生告诉我这是免疫系统失调的表现。我非常焦虑,担心这病会伴随我一生。
在网上搜索治疗方法时,我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通过文字和图片描述我的症状,医生很快回复了我。他们建议我检查呼气实验、血常规、食物不耐受、粪菌检测、甲状腺功能等项目,找出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同时,医生推荐我口服依巴斯汀,控制症状后缓慢减量,并补充复合益生菌益生元改善胃肠道环境,或者做经络调理治疗和粪菌移植治疗。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果然有效。现在我已经不再依赖西替利嗪,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让我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非常方便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