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抑郁呢?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抑郁呢?
发表人:主任医师常向东

 

 

我个人感觉现在年轻人容易出现抑郁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之前的年轻人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成长中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为欠缺;

 

(2)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年轻人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身压力;

 

(3)年轻人缺少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他们遇到困难与阻碍后,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年轻人还容易走极端;

 

(4)家庭对年轻人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学校的教育多注重的是智力教育,而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较为欠缺等。

 

总之,年轻人容易出现抑郁问题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苦难会让人变得坚忍,苦难会让人变得成熟,苦难会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苦难会让人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北京治疗治疗抑郁回来一年后,我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没有彻底地从抑郁中走出来,但有了朋友;

     

    虽然有时也会抑郁,想要逃避,但敢于从隐藏的地方走出来,可以开始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和自己过不去了。

     

     

    其实,治疗抑郁的过程正是善待自己,关爱自己的一个过程。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不总是指责自己,打击自己,有时候是苛求自己!抑郁症的治疗过程其实是和自己和谐相处的过程!

     

    既然我都敢于和朋友交往,既然我都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我的学业和事业呢?我的未来与发展呢?这个问题也慢慢成为了我关注的问题之一,毕竟我不能一辈子在工厂里打工,以后的人生该怎样度过呢?

     

    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呢?没有经历过的经历总是有着无限的诱惑。大学,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我来说就似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学习,可以交友,可以恋爱,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为了以后找工作铺平道路……

     

    不上学三年多了,但我真的可以吗?我真的可以坚持吗?我真的可以做到吗?离开高中已经三年多了,等我考上大学,过去的同学都快大学快毕业了,我这个年纪还适合回到高中考大学吗?

     

    回到高中是否会被别人笑话?我是否可以从失败过的地方站起来?太多的担忧在我的头脑中盘旋,是挑战还是放弃,是坚持还是妥协?

     

     

    最终我还是决定重回高中,有几个原因:其一,可以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可以完成自己过去没有完成的心愿;

     

    其二,在自我治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爱上了心理学,本来我是一个拙于表达的人,但和母亲谈起心理学却总能滔滔不绝;

     

    其三,虽然我的情绪已经稳定了很多,但我不知道抑郁会不会再来,心中依然存在着隐忧与不安全感。

     

    所以学习心理学还有一个自私的目的:就算抑郁再次袭来,我也不会恐惧它。就好像一个平日里胆小懦弱的人练习武术一样,不乏防身之用。虽然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但现实中的困难依然重重。家人是否同意?工作怎么办?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

     

    同妈妈和外婆说了我的想法,妈妈是比较同意的,但是外婆有些不同意,她希望我可以在这份工作岗位做下去。

     

    正在这个时候,我的单位放了无限期长假,因为生意不景气,所以不得不停工。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最后外婆也不得不同意,并且跟我讲了一个条件:把留给我以后结婚的钱拿出来供我上学,但以后结婚的事情就要靠自己,家人就帮不上忙了。

     

    我欢喜地答应了外婆,因为在我看来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去活比结婚重要得多。之后我顺利地再次回到了原来辍学的高中。今日回首,已经离我当初想要上大学,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相隔了10年之久。

     

    回首这10年,虽然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但却因为自己没有放弃梦想而庆幸。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也完成了从一个患者到心理咨询师的蜕变。

     

    还记得当年的那个梦,梦中的那个人及那双手,而我现在正在用自己的这双手尽力地帮助那些心灵备受煎熬的人们。这一切我用了10年,想必没有抑郁我定不会坚持10年做一件事,而且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放弃。

     

    处于抑郁之中的时候,我绝不会想到抑郁还有什么好处,但当我真正趟过抑郁这条河后才发现,原来抑郁也和其他生活中的磨难一样,如果打不倒你,将会使你更坚强。现在我已经不再伤感抑郁改变了我的人生,反而庆幸抑郁曾经流淌过我的生命……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规律作息和饮食、从稳定、有秩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看书、跳舞、下棋等,来帮助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其次,合理饮食,可以适当进食一些甜食,如巧克力等,为机体提供能量,还能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使人心情愉悦,帮助摆脱抑郁情绪,但不宜过度食用,避免肥胖、血糖升高等情况。还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进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草莓、栗子、菠菜、猪肉等,可以帮助机体转化糖分进行供能,帮助摆脱抑郁情绪。

     

     

    再次,要适当运动,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因此适量运动可以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神经兴奋性,可以进行慢跑、瑜伽等有氧活动。但睡前一个小时不要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以免入睡困难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大脑无法充分休息,造成抑郁情绪加重。

     

     

    从次,要学会表达自身的情绪,多与亲近的人交流、沟通倾诉。宽于待人,更要宽于待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内心开始改变,释放正能量,用平常心看待抑郁,相信自己能战胜抑郁,若仍无法摆脱抑郁情绪的,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引导帮助自己摆脱抑郁情绪。

     

    最后,不要讳疾忌医,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合的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帮助减轻抑郁,提高情绪。

  • 说到抑郁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随着对抑郁症的不断了解,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个疾病给人们带来的身体损害。抑郁症属于精神范畴内的疾病,它不仅让我们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也渐渐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而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伴有幻听幻觉的情况,在疾病的折磨下,很多患者走向了自杀的深渊。抑郁症虽然很可怕,但是这种疾病的发展不是一时之间的。在经过长时间的抑郁和压力之后,患者的精神压力达到了巅峰,从而爆发了疾病。其实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你经常说这4句话,就要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了。

     


    要是我死了,大家就都解脱了

     

    抑郁症患者在自己饱受折磨的时候,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抱了很大的歉意。他们对自己身上出现的这些症状,既无奈又自责,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家人和朋友。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和自己默默斗争了很久,但还是被这个可怕的疾病吞噬了。觉得自己拖累了别人的患者常常觉得只有自己的死亡才能给大家带来轻松。所以如果你经常脱口而出这句话,就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人

     

    患上抑郁症之后,患者在心里对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贬低和否认。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心底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一点用处的人。这样的想法让抑郁症患者在病情中越陷越深。如果在你的内心中始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经常把"我没有用"句话挂在嘴边,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状况,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问题。

      
    我的心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当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患者心理对外界有了隔阂。身边的悲喜都影响不了他,患者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冷暖感知。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的内心空荡荡地,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很有可能已经被抑郁症悄悄缠上。

     

    一定是我不够好,不够坚强

     

    当疾病来临的时候,抑郁症患者在痛苦挣扎之余,对自己充满了否定。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坚强,做得不够好,才让疾病缠身。其实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父辈遗传,成长阴影,基因突变等,都可能诱发抑郁症。但是在失去正确的感知之后,抑郁症患者只会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否定。所以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坚强的人,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疾病面前,人类是十分渺小和无助的。特别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他们痛苦不堪。在深深的自责和自我贬低中,他们在疾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但是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能配合医生,进行一定的药物控制,抑郁症患者也能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

  • 想起很久之前和朋友的聊天,她说有一段时间她的情绪不是很好。

     

    工作压力大到爆,事情推不动,又被上司质疑自己能力。但情绪上不敢显露分豪,只能自己忍着。

     

    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应对各种人和工作,一旦独处就像浑身被抽干了力气,像被榨干了所有的情绪价值,有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死了算了。

     

    我有些心惊,因为印象中的她是一个很乐观的女孩,很爱笑,怎么到如此地步了?

     

    幸而她后来表示自己最后爆发了,痛哭后平复情绪,才让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糟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疑惑:

     

    明明看起来挺开朗的人,为什么会轻生?

    患抑郁症的人平时也会爱笑吗?

     

    事实上很多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正在受到情绪的折磨,甚至最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对于有轻生意念的人,我们有什么办法提前阻止和给予帮助?

     

    看起来阳光的人,可能「心」病了

     

    阳光型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又叫微笑抑郁,是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难过低落的一面掩饰起来,外表仍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外表,但内心却深受痛苦。

     

    与普通抑郁的最大区别就是,阳光抑郁者并没有丧失社交能力,反而还有着更强的社交能力。

     

    这类人也往往更善于压抑自身的感受,这种隐蔽性也让抑郁更难以识别,甚至自己都难以意识到。

     

     

    当我们强颜欢笑、故作坚强时,其实采用的是一种回避的防御策略,将负面情绪压下去,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好像现代人的嘴角被各种社交规则社会压力被迫上迁,眼神里却满是疲惫。

     

    成年人光鲜亮丽的背后,就只剩下了无尽的心酸和麻木,好像连悲伤的权力都丧失了。

     

    卸下微笑的保护色

     

    你会用微笑来防御吗?如何避免自己成为阳光抑郁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扯下微笑的「面具」:当你不想笑时,请不要勉强自己。不用说「我很好,我没事」,允许自己有坏情绪,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2. 及时发泄情绪: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不要把负面情绪积埋在心底,通过健康的积极的方式去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3. 掌握放松技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可以练习冥想、瑜伽,或是养花、听歌等。

    4.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在情绪压力难以排解的时候,可以向你的朋友、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心理帮助。

     

    识别自杀信号,提前积极干预

     

    自杀预警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要注意了:

     

     

    •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 身上有各种自伤痕迹,如割伤、刀伤等。
    • 一个平时很开朗的人,突然变得很沉默安静,或终日闷闷不乐、容易落泪。
    • 反常的不注重个人卫生、外表仪容。
    • 对以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
    • 逃课次数增多,疏远朋友和家人。
    • 经常表现出「我真的没用」「活着真没意思」「我死了有谁在乎?」等无助无望的想法。

     

    我能为TA做什么?

     

    ● 确定问题和严重程度

     

    询问对方的感受和现状,了解情绪低落的原因。耐心倾听对方的问题,鼓励对方说出情绪和感受。

     

    可以通过握手、拥抱、拍肩膀等方式,使对方感受到支持,避免批判、指责。

     

    ● 确保对方的安全

     

    时刻留意对方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确保对方不会自杀。

     

     

    多陪伴、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可以告诉对方,你很关心Ta,自己就在身边,需要帮助时会一直陪着他们,也很乐意帮助。

     

    ● 给予支持

     

    帮助对方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信。

     

    比如可以通过请对方帮助自己做事,或一起参加活动等行为,让Ta意识到自己是有用有价值的,是被人需要的。

     

    ● 转换思维

     

    在对方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无法跳出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很痛苦时,我们要帮Ta认识到,有很多应对方式可以解决问题,用建设性的思维去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如果自己有轻生想法该怎么办?

     

    舒缓焦虑的情绪

     

    我们可以在焦虑的情境中把焦虑点转移,通过转移焦点的方式来减少焦虑情绪。

     

    也可以在焦虑的情绪产生前或之后,去做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如打扫卫生、练字、听歌、做手工等。

     

    认知重评

     

    如果引起焦虑的情境和刺激已经出现,可以改变我们对焦虑事件的认知。

     

     

    改变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改变情绪事件对自己的意义,焦虑情绪就会大大减少。

     

    宣泄

     

    • 倾诉:向朋友倾诉,不是为了让他们帮我们解决什么,而是让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平静。
    • 冥想:将所有心绪都沉下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体会自己身体的感觉,慢慢地就会平静下来,进而能更好找到情绪的源头。
    • 放声大哭:哭泣有时候是负面情绪最好、最直接的宣泄方式,能帮助我们舒缓情绪,释放怒火和减少压力。
  • 今天好像是个晴天,

    但我的头顶被蒙了一层黑布。

    灰蒙蒙的,无法遏制的落寞突然降临。

     

    刺耳尖锐的闹铃声响起,我想去关掉它,奈何我的手臂像绑了千斤石一般,粘在了床单上,尝试了大概几秒钟后,我果断放弃挣扎。

     

    我呆呆地望着出租屋泛黄且有裂痕的天花板。

     

    屋外,天亮了,可屋内似乎又是漆黑一片。

     

    从头到脚充斥着疲倦,我似乎是一夜无眠,又似乎是从噩梦中醒来。

     

    终于,令人讨厌的闹铃声停了,屋里很静,我能感受到自己加快的心率,沉重的呼吸,以及疼得快要炸掉的头。

     

    厌烦透了,人为什么要有这多余的呼吸、心跳。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创造人这个物种?

     

    好像很快,又好像很慢,刺耳尖锐的闹铃声又响了。

     

    我想起床,可是我动弹不了。我的身体僵硬而疲惫,完全不受控制。我发了一会呆,叹了几声气。

     

    ……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连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完成了,我真是个废物。

     

    我看向窗外,如果我从这里跳下去,那么是不是一切都能解脱了?

     

     

    上面是一段来自抑郁症患者的第一人称叙述。

     

    如果你未曾得过抑郁症,你可能很难想象,抑郁发作时那种无法描述又具体的痛苦,和身体被世界剥离的感觉。

     

    “心脏疼,头疼,严重的时候疼到呼吸都困难、缺氧,但是做了检查又没有生理上的问题,没有办法制止。”

     

    他们可能正在承受这样的痛苦,但并不一定能让你看出来,或者,他们自己已经躲了起来。

     

    “你就像是被放在了一个玻璃罩子里面,我们看到你笑、打招呼、出门逛街、吃饭、手挽手一起走,可是就是觉得你不在我旁边,像个空壳子。”一位母亲对她患抑郁症的女儿如此说。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些被忽略的言行里,甚至出现了“微笑抑郁”这种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但在微笑和乐观的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发表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照此计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

     

    但事实上,接受了有效治疗的患者不足一半。

     

    因公众对精神疾患普遍存在偏见与污名现象(含自我污名),哪怕是在一线城市上海,也只有41.6%的人能正确识别出抑郁症。

     

    大量患者直到变成重症后,自己和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酿成悲剧。

     

    战战兢兢隐藏自己的抑郁患者,可能就是我们的至亲好友,甚至我们自己。

     

    01

    我懒,不想出门,是抑郁吗?

    有戏言称,焦虑抑郁不分家

     

    终于到了休息日。

     

    什么都不干都觉得累,话都懒得说,字也懒得打。答应好的聚会突然不想去了,只想赖在床上抠手机,饿了吃困了睡,无忧无虑没有束缚……连出门拿快递都不想在外面多待几秒。

     

    这只是正常的懒,谁都有惰性。 多数人的懒惰,大多是一种行为习惯

     

    这种懒惰通常是有选择性的。大多是不愿去做那些费心、费力又吃苦的事情,或者不愿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则乐此不疲。

     

    抑郁症患者的懒惰则没有选择性而是有普遍性,即无差别地不愿做任何事情。一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几乎不能做任何事,包括吃饭、如厕等日常活动……即使以前喜欢的事情,也引不起患者的兴趣。患者往往感觉行动不起来,或力不从心,或一拖再拖。有的患者即使打起精神去做,也体验不到以往快乐的感觉。

     

    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并非真正的懒惰,而是其行为被抑郁情绪抑制了,看起来显得懒惰而已。患者处于抑郁状态后,只会从不懒到懒,或者从懒到更懒——就像从平地进入低谷一样,前后有一个落差。

     

    抑郁症有很多种病因可能,包括遗传基因易感性因素(多基因遗传疾病)、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体内生化系统(例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不平衡、生活压力事件、性格缺陷、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等。通常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当然,也有很多抑郁症患者是无故发病的。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在非专业人士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人格问题相混淆,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

     

    很多家长难以理解——他们认为,孩子就是变懒了、好逸恶劳、逃避学习、“玻璃心”、“无病呻吟”。

     

    这样的看法,对患者不仅极其不公平,还会把他推进更深的深渊。处于抑郁状态的孩子不是懒,只是在别人不知道的世界里遭受着折磨,并且很多患者不敢告诉家人,“怕给身边人添麻烦”。

     

     

    如果你一直不想出门达一周以上,不想理人,心情低落,经常想哭。兴趣下降,没有喜欢的事情,思考困难,不能集中注意力,对生活失去希望,甚至想自害、轻生,你或许要警惕抑郁症。请一定想办法咨询专业医生,拿上医保卡,到精神科挂个号,很便宜的不必有压力,也不用害羞,医生会对你的情况负责且对别人保密。

     

    如果你不想出门,不想社交,不敢到人多的地方,与人说话就脸红,不敢对视,一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就浑身紧张冒冷汗,极度不自在,坐立不安,头脑一片空白,注意力不能集中,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呆在家中就放松很多。久而久之,经常有逃避行为,变得不爱出门,避免与人打交道,虽然心中想与人交流但做不到,这可能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高达7.6%。 

     

    但这只是“焦虑障碍”的冰山一角。成年人中常见的病理性焦虑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社交焦虑症、广场恐惧症、特殊恐惧症、惊恐障碍。所谓的病理性焦虑包括这些特点:无明确致焦虑因素,致焦虑因素和反应不相称,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过长。

     

    有戏言称,焦虑抑郁不分家。实际上,焦虑和抑郁虽是两种疾病,但很多人同时受到两者的困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70%的抑郁症患者有焦虑障碍,而约一半的慢性焦虑者也有明显的抑郁症临床症状。两者的重叠使得病程拖长,并可能损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且增加他们的自杀风险。

     

    02

    抑郁中,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绝望

    “我跳下去的时候,你们能不能赶快把我盖住,别吓到我家人?”

     

    *若你处于深度负面情绪,请谨慎观看*

     

    来自自身的痛苦

     

    人生没有任何乐趣,只有痛苦。”

     

    作家安德鲁·所罗门的一段描述:“人类文字中对于抑郁的崩溃阶段描述并不多,处于那个阶段的人几乎全无理智,但他们却又需要尊严,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无论怎样,那种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当你陷入抑郁的时候。”

     

    除了抑郁症患者,没有人可以真正了解抑郁带来的痛苦和绝望。你可以想象,虽然身上没有伤,但是痛苦却切切实实地烙在感官上的状态。

     

    “自制力像脑子里的一个开关,我的开关已经坏了。”

     

    有人会在上课时突然哭出来,也有人会在上班时疯狂地用头撞墙——只要还在能够忍耐的范围内,就感受不到疼痛。感知被关闭了,不开心被放大了。即便入睡也仍然感到不安。经常做梦,梦境被暴力、血腥和鬼怪的元素围绕着,醒来之后头痛欲裂。

     

    “当你意识到快乐的那一刻,就是它开始消逝的时候。”

     

    很多人对抑郁症的看法是,抑郁无非是人对于生活感到失望和悲伤,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小事,比如:工作压力逼退发际线,爱情举步维艰……但事实上,抑郁症是即使所有的事情都很顺利,你依然可以感觉到这种悲伤。就像身处漩涡,被巨大的阴影笼罩。

     

     

    在精神遭受如此的长期折磨下,厌世情绪也随之而来:“如果有一个按钮按下去,可以让我消失掉,不再有任何感受,爱我的人都能把我忘记,不给任何人留下难过与悲伤,我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去,即使我的确爱着家人、朋友、爱人。我只是,讨厌活着这件事情而已。”

     

    接下来,患者的接纳度和耐受度会跟着降低,整个人从内到外都呈现出一种被“压缩”“封闭”的状态,也就对应了“抑”和“郁”二字的含义。

     

    “没有任何原因的沮丧、哭泣、猜忌,觉得没有人爱我,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跟我在一块儿。”

     

    除了情绪低落、思维阻滞之外,很多人往往会浑身乏力,肢体僵硬,呼吸急促、心跳过速、头晕目眩、各种疼痛……身体也慢慢不堪负荷。

     

    “做噩梦了,醒不过来,有时候梦里都是现实,醒来后很恍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醒了,但真正要起床的时候睡眠又像沼泽一样,要付出搏斗一样的努力才能睁开眼睛。”

     

    这些感觉,不是只出现一分钟、一小时或一天,而是以月甚至年为单位持续着的。

     

    财新传媒的张进在他自己的抑郁症笔记《渡过》一书中回忆道:“我还记得,那时我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因为太害怕而无法起来洗澡,但同时,心里又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我在心里复述着一连串动作:起身,然后把脚放到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边,打开水龙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干,走回床边。12个步骤,对我来说就像经历耶稣的艰险历程一样困难。我用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但是之后觉得万念俱灰,害怕得又转过身躺回床上,但脚却还在地上。然后我又开始哭泣,不仅因为我没办法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而且还因为这样让我觉得自己愚蠢无比。”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开心一点,出去走走,对于他们来说可能难于登天;一个无心的玩笑,一个小小的分歧,甚至一个简单的事务,一个阴沉的天气,都有可能成为万劫不复的导火索。

     

    就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如此说的:“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是的,他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来自他人的折磨

     

    “凭什么奇怪的动物被保护被喜爱,奇怪的人类反而被远离被讨厌?凭什么?”

     

    除了来自心灵深处的折磨,和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有更加糟糕的事情:

     

     

    说出这些话的不仅是陌生人,还有抑郁症患者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

     

    “最令当时的我痛苦的,是家人对于这个病的不理解,和我自己的病耻感。其实对于心理上的疾病,大部分年纪较大的人就会有这种病耻感,估计他们觉得和精神病扯上关系是件不好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我,不关心我。 ”

     

    “对于患上了抑郁症的人来说,感知爱的能力也消失了。任何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都会被解读出很多种不好的敌对意思,尤其是身边同事亲人朋友。所以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容易突然生气和哭泣。”

     

    当面对别人的偏见时,那些话在抑郁症患者听起来就像是——不会游泳的我溺水了,岸上的人却都在对我大喊:“撑住啊!用嘴呼吸啊!傻x!”

     

    劝是没有用的。劝一个抑郁症患者“别多想”,就好像告诉一个烫伤了皮肤的人“你别觉得疼”一样徒劳。

     

    相信对抑郁症持有偏见的人,并不在少数。正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偏见,很多抑郁状态的人,不能被理解,或者恐慌自责、不敢求助,正在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无助和痛苦。

     

    即使有人的身心状态还没有发展到“症”的阶段,但这样的大众认知环境,恐怕真的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一部分患上抑郁症的人,会被大家评价为无私、善良、好脾气、认真负责、完美主义、乐于助人等等。仿佛这个病,也挺喜欢跟我们眼里的“好人”过不去。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微笑抑郁”。这种现象来自抑郁症本身那个令人讨厌的特点——抑郁症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从外在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

     

    他们 假装自己过得很好,假装把自己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但是内心的荒凉却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当周围的一切褪去,他们往往又要承受更加沉重的负担,更加难以释怀的情感。

     

    这些“好人”劳心费力了半天,也许总是在成全别人、顾及别人、照亮别人,恰恰忽略了自己,不停地燃烧着自己。

     

    或者,这些“好人”在不停让自己坚持和维护着一大堆高标准、严要求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真有什么确切的意义。

     

    但别忘了,不管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还是对别人认真负责重感情,都需要先有个身心健康的状态,让足够的能量去支持你完成这些事情。

     

    当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神不宁、百病缠身之时,再去强迫自己追寻什么奉献他人或者实现自我价值之类的东西,恐怕就又变成了本末倒置。

     

    心病还需心药医,但每个人的「心药」都不同,它只能靠你自己去找到。”

     

    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应对,易抑郁的人群,相对更为敏感,更难抗压、更在意别人的言语、更会情绪自攻。这导致他们在平日里更易处于一种自我高压的状态下,不能放松。然后经历量变到质变,让体内调整压力的开关按钮处于一种失控或者是高疲劳状态,从而容易将一些心理疾病转换成生理疾病。

     

    我们和身边抑郁症患者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从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角度看,最亲密的朋友会去理解自己,陌生人知道自己的抑郁症也无所谓。他们最不想被身边关系一般的人知道,尤其是那些躲不开的同事同学和普通朋友。因为那些议论会一直萦绕在耳边:“你干吗想那么多”“没必要”“会自杀吗”“你的事情解决了就好了”。

     

    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解决的,也不是所有“想太多”都是可以被控制的。最终,他们的情绪被当成小孩子的无理取闹,没有被当作一种疾病加以重视同龄人不理解,父母更不理解。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即便和最亲密的人接触,他们也敏感地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有患者在崩溃边缘时对心理咨询师说:我依然打心底里觉得,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接受那种负能量,也没有义务接受我的压力,所以我不愿意把负面情绪带给别人。  

     

    03

    抑郁症是“温柔”的疾病? 可别再乱贴标签了

    温柔这个词跟抑郁症没有半毛钱关系

     

    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会对“抑郁症”这三个字感到不满——没说几句话,5分钟的时间,医生就用这三个字概括了他所有的痛苦。

     

    徐凯文(精神科医生,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副教授)认为,仅仅从现象层面进行描述而发明的医学标签本身就是粗暴的。“人类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的认识还是很不足的。无论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学家,都不应该停留在只是简单地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世界上有几百种精神疾病,有一些是有明确原因的,比如梅毒、吸毒导致的精神症状,治好了梅毒,相应的症状就会消失;还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人经历地震、战争,经历了生死,受到了惊吓,经历了丧失的痛苦与创伤,这些都是明确病因的。但抑郁症的诊断,只在症状层面有相似性,它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不同的抑郁症患者在实际发病机理有很大的不同,跟生物、社会、经济、文化都可能有关系。”

     

    很多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从来不会称对方为抑郁症患者,而是“抑郁的人”。这背后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他们认为人不该被精神疾病所定义,也不希望对方总是在意这个标签。治疗师们也希望,“抑郁的人们”永远不要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不要让抑郁阻止任何人去做喜欢的事情或者成就自己。

     

    还有太多媒体,仍用不当的方式在宣传

     

    “抑郁症是一个很温柔的疾病,我希望你们去了解它理解它,关爱抑郁症患者群体。”

     

    网络上很多媒体和作者,在用类似上面这样的句式,把抑郁症当成情感话题在宣传:请关爱抑郁症群体。

     

    实际上,社会文化水平在提高,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现代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接纳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但是,上述宣传方式却可能造成很差的社会影响

     

    1. 这可能会让读者产生逆反情绪——你让我们了解这个了解那个,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解到。
    2. 这种美化的方式也回避了抑郁症最重要的本质——它是一个疾病。大众无法从“温柔”这种比喻中理解,为什么抑郁症是一个疾病。
    3. 这甚至会让一部分不懂事的人以得了抑郁症为荣,认为自己是“很酷的”、“有故事的”。

     

    有些作者或许会出来反驳:我这么说是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只伤害自己,而不伤害他人。

     

    别开玩笑了,别的大多数疾病就不是这样吗?

     

    以情绪式强加标签的宣传,反倒把抑郁症患者拉入了更难解的困局。这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自己都不懂:为什么我得了这个病,为什么我会这样,这是一个疾病?是因为我太温柔了吗?

     

    如果你真的跟抑郁症“相处”过,你就会知道,温柔这个词和抑郁症没有半毛钱关系。患者本身就要面对极其痛苦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症状,他们身边的人也要消耗更多的温柔与耐心来对待患者。

     

    抑郁症不该被美化。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诉求之一就是:请所有人都把抑郁症当成一个疾病。

     

    如果一定要把抑郁症与温柔这两个词关联,那只能说:抑郁症是需要学会对自己温柔的疾病,需要学会温柔地接纳自己,愿意去接纳自己患病的事实,愿意遵医嘱吃药治疗,努力摆脱这个疾病的困扰。

     

    04

    人大代表建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

    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内容……

     

    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建议,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由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有效模式。

     

    首先,抑郁症知识普及性不足,“污名化”严重,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和歧视有增无减。

     

    研究发现,早发现早治疗,超过70%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愈。但目前抑郁症的教育和普及还是比较落后,群众普遍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

     

    第二,抑郁症患者底数不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亟待开展。

     

    各地尚未能定期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缺乏抑郁症专项流调,抑郁症患者底数和患病负担亟需开展调查。

     

    第三,抑郁症干预治疗可及性不足,重点人群干预有待加强。

     

    目前,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

     

    以广州为例,在实际治疗中,公立医院心理咨询收费标准为300元/40分钟,私立门诊收费更为高昂。

     

    第四,心理服务人才不足,人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较低,校园、社区等免费心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即便筛查出患者也未能跟踪和开展相关治疗。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专科三级甲等医院)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称:“中国抑郁症的主要问题是诊断和治疗不充分。为抑郁症设置单独的科室,是近10来年中国精神医学的一大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抑郁症治疗的社会需求是很大的。社会关注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抑郁症不是一个小众的疾病,而是一个患病率较高的疾病。”

     

    在提高抑郁症治疗的医保报销比例的同时,在全社会去除抑郁症病耻感也同样重要。

     

    否则,即使报销额度提高了,大家也不敢享受,因为由“抑郁症”、“精神病”这些标签带来的歧视,给患者和家庭造成的损失,比经济损失更大。而消除病耻感,需要改善对于精神疾病的社会管理。

     

    笔者按:

     

    抑郁往往不是冲动,反而是理智下的悲观。

     

    外人根本无能为力,他们只能选择独自承受,然后用无数个无眠的黑夜消化。直到最后消化不完,这种痛苦也基本都是无声的。

     

    如果有一天,你身边那个平时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还有点佛系的朋友告诉你:我心里很难过。

     

    你可以给他陪伴,或者倾听就可以了。请不要随意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看法,不要打趣也不要反过来吐槽倾诉——可能他心里的垃圾桶早就满了,他想找一个宣泄口,你只要安慰他听他说,甚至都不用评价什么,他或许都可以找到一个生存的点。

     

    谁都有可能面临抑郁,它可能因为环境、事件、体内的化学物质,甚至很大程度只是你“运气不好”,所以请不要觉得是你自己的错。

     

    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这世界带给我们的欢愉,而并非独自承受无尽的悲观。

     

    如果你正深陷泥沼,却无人可求。

     

    找个靠谱的医生吧。

     

    即便他不能感同身受,但至少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

     

    即便他不能感同身受,可至少会用尽全力拉你上岸。

     

    或许人生的底色就是悲伤,但那些碎片般的片刻幸福和温暖,也是能支撑我们走过漫漫长夜的明灯。

     

     

    YOU NEVER WALK ALONE.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有人做过调查,主题是在学生时代的什么经历最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创伤,答案非常集中地指向了同一点:被群体孤立。

     

    人是社会动物,从儿时开始,大部分人就抱着融入集体、不被边缘化的心态在慢慢成长。而梦想着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几乎是每个人心中不肯承认的小秘密。

     

    学生时代的风云人物周围总围绕着一群人,工作后受欢迎的人,也更容易得到旁人的帮助,生活工作起来更加如鱼得水。

     

    很多人认为,一味地伸出自己友善的双手,在别人发声时报以应和,长此以往就可以收获好人缘。

     

     

    然而世事难料,有些非常友善的人却并没有如愿。比如电视剧《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女主角陈欣怡,她其貌不扬毫无特色,经常热心地帮助办公室同事买咖啡、打扫、复印,久而久之成了个小跑腿。

     

    她当然是非常善良的女孩,却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喜爱,甚至连尊重也没有。你或许认为这是人设使然,为了突出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奇妙缘分,是偶像剧的套路。

     

    但事实上陈欣怡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很多,她们能不能获得男神的爱情我不知道,但她们活得非常辛苦,因为她们是典型地讨好型人格。

     

    《萨提亚转化式家庭治疗》里写道: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景下,一个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景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便是讨好。

     

    记住这个词:取悦。为了让他人开心满意,做出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行为,最终忽略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所在。

     

    阳光型抑郁症患者普遍具有讨好型人格,正因为他们太想让别人满意,太想做受欢迎的人,因此总是违背本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朋友小凡是个单纯可爱的姑娘,别人冷场时她即使觉得不好笑,也会说两句话或者笑一笑,以免旁人尴尬。

     

    工作中不合理的分配要求,她即使完成不了,或者忙到停不下来,依然不拒绝。她害怕任何形式的冲突,更害怕别人不喜欢。结果屡屡受委屈,也只是一个人在四下无人时默默饮泣。

     

    小凡乐于夸赞别人,结果也被认为太爱拍马屁。同事们当她是无公害的傻白甜,她也觉得大家对自己都很友善。可是一到临时任务没人做时,大家不由分说地塞给她,从不问她是不是有空,是不是有困难。

     

    甚至连初来乍到的新人也开始使唤她。小凡明明善良热情,一心想和大家友好相处,最后却没有得到尊重,更没有获得与她的努力相匹配的薪酬。对自己评价过低的阳光型抑郁症患者,更是容易被他人的一举一动牵制。

     

    到底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我想到了两个人,第一个便是王菲。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为了维系人气,很多明星人前都极尽友善,男艺人个个是绅士,女艺人个个善良。如何应对刁钻的媒体,做出滴水不漏地回答成为演员的必修课。

     

    很多艺人稍有不慎,比如拒绝签名,节目中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流露出不悦情绪,就很容易被解读为耍大牌,难相处。但王菲却一直是个异类,仿佛她越个性、越不爱搭理人、越爱谁谁,歌迷们就越疯狂地迷恋她。走红的时候,她说自己的烦恼就是太红了。

     

    演唱会上别人都卖力弹唱跳说,恨不得演杂耍,她就是站在那儿,酷酷地唱着歌。她我行我素,让媒体人害怕,也赢得了很多同行的喜欢。有的人极尽所能讨好他人却不被喜欢,有的人爱搭不理却被爱得死去活来,似乎看起来世界太不公平。

     

    事实上,王菲的受欢迎恰恰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渴望,渴望自己拥有独特的个性,也仍然为人所爱。为什么王菲能做到呢?

     

    第一她专业过硬,唱功一流。不容置疑的能力才是让人获得尊重的前提。

     

    第二她的确我行我素,但仍然有礼有节,并非无理撒泼。相对于很多明星领奖台上甩脸,或者台下明争暗斗开撕,私下嘴脸和人前表现相差太大令人失望。王菲虽然也常常冷冷的,但做人的礼貌和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道理,她都做得很好。

     

    这就是她独特的魅力,也是她吸引人之处。所以当有媒体说,“你的性格这么不适合娱乐圈怎么办?”她说:“我从来不觉得我不适合娱乐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她不缺朋友,更不缺粉丝,关键是在盛誉之下,她能活得自在快乐。

     

    另一个人是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这个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有一篇散文你可能读过,叫作《给英雄鼓掌的人》。在念小学的女儿总是中不溜的成绩,让人着急。女儿的心愿是做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

     

    这当然是美好的事,但在大人眼里多少有点胸无大志。父母望女成凤,给她报了很多补习班希望拔苗助长,让她冲进尖子生的行列。结果女儿成绩没怎么提高,身体却垮了。

     

    于是父母无奈放弃,女儿虽然成绩平平,却在同学中极其有人缘。她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什么这个看起来不优秀不突出的女孩子却很受欢迎呢。

     

    首先,因为她非常有趣,比如堵车时,同学们焦躁不安时,她讲的笑话一个接一个,逗乐了大家,手中剪出很多小动物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从而不再焦躁。她的有趣不是扮小丑,哗众取宠,而是把自己热爱生活的心分享给众人。

     

     

    其次她非常放松,她没有铆足了劲和别人一拼高下,也就不怕掉份,不害怕做出不够“优秀”的举动。最后也取决于她的人生观,就是想做一个在路边给英雄鼓掌的人,想做一个和孩子快乐在一起的妈妈。

     

    这决定了她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有自己的定位和原则。因此同学们都说她热心助人、不爱生气、好相处、乐观幽默,让人喜欢。要打破过分以他人的评价为标准,屡屡陷入讨好型人格的误区,就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没有唯一的标准。

     

    活泼开朗的人,沉默不语的人,平凡无奇的人,闪闪发光的人,他们都可能成为很受欢迎的人。

     

    共同点是:他们很放松,不因为别人一言一行而神经紧张,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追求,也有自己的兴趣和快乐所在。不要把任何一个别人作为假想敌,也别一味靠近你以为的受欢迎标准。

     

    只有当你是快乐的,散发着正面能量的,才会变得受欢迎。只有当你真的友善而独立,才会为人尊重。为了讨好取悦他人,沦为跳梁小丑,或是懦弱憨包,很容易一步步走进阳光型抑郁症。让自己快乐,别人才会因为你而快乐。

     

    【抗抑郁小贴士】

     

    1.培养一个可以独立进行的兴趣,如烘焙,如画画,如唱歌,只要它能让你彻底放松,让你快乐。

     

    2.学会对做不到的事情说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39健康网5月18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得出结论,儿童之所以会转变成抑郁的少年是由于大脑中出现了某些突变的缘故。

      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的朱迪斯教授发现,人脑负责高度抽象思维的部分是最后成熟的,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少年人忧虑抑郁行为。她对人们的大脑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扫描研究,研究的对 
    象包括从4岁的儿童到25岁的成年人。她的研究发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也经历了一个从后部向前部逐渐成熟的过程。最后成熟的部分是位于大脑前端的突出部,据称这个部分主要是负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朱迪斯所在的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位于马里兰州的比菲斯达市。她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后评论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少年人一些不成熟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他们大脑前部的某些叶瓣还没有发育完全。”

      现在研究已经证实婴儿在出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所有类型的脑细胞组织,这些结构直到接近成年时才逐渐被替换掉。而且在婴儿成形的前18个月内,脑细胞之间已经建立了相当复杂的联系。

      这项研究的受试共有13人。脑细胞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物质通常称为“灰白质”,此项研究就是观测人们成长过程中灰白质密度所出现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少年人的成长,灰白质的密度反而不断降低,这说明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减少。这个发现和原来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有理论称大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会减少一些神经细胞之间的链接,以便让剩下的链接得到加强。

      朱迪斯教授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大脑产生了过多的脑细胞之间的链接,但是随着儿童不断成长,这些链接不断消除。我们所进行的这个研究主要是为了揭示少年人大脑成熟的过程。结果表明大脑发育是一个从后向前脑细胞链接逐渐消除的过程。”她指出最后经历这一变化过程的是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

      朱迪斯教授还指出儿童大脑10多年的发育过程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人类数百万年以来的大脑的进化程序。大脑进化最早的部分在人们大脑的发育过程中也是最早成熟的部分,但是象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就是最后发育成熟的部分。最早发育成熟的部分主要负责的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例如控制人们四肢运动的部分;最后成熟的是负责思想和推理的部分。朱迪斯研究组还发现,控制人们右手运动的大脑左半球要比右半球优先发育成熟。这叶可以解释,在儿童开始上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右手写字。

      此项研究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它的发现有利于治疗精神分裂和精神抑郁等精神疾病。研究者称这些疾病的出现或多或少都是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紊乱。

      朱迪斯教授指出将来研究的重大是大脑成熟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她说:“要解释一些精神错乱问题,我们还要更加清楚的认识人类大脑正常的发育过程。”(章田)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发展的背后是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所以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不少人都患上了抑郁症。随着这种疾病的不断科普,我们知道这是属于精神范畴内的一种疾病。

     

     

    虽然很多人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确切地得知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根据医学临床统计出来的数据,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足足是男性发病概率的两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生理因素

     

    男性天生坚毅,而女性较为敏感柔弱。但是造物者却将生儿育女的重担放在了女性娇弱的肩上。在怀孕期间,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迅速增多,所以这个时期她们的内心是平和而安宁的。

     

    但是生产之后,雌激素水平会呈断崖式地下降。再加上照顾婴儿的劳累,升级做新手妈妈的不适应,都会让她们陷入抑郁之中。这个时候,要是家人没有注意到她们的精神变化,只会进一步刺激病情发展。


    环境因素

     

    女性本身的压力很大 ,不仅需要在工作的时候和男性们一较高下,回到家的时候,还要料理家务,监督孩子学习。

     

    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一样都不得推卸。长期生活在这样高压的环境里,女性们容易精神紧张,从而出现焦虑的情绪。

     

    这个时候要是再不引起重视,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倒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的女性有抑郁症的倾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平常心来对待她们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她们每天都深陷在自责和自卑的漩涡中。她们努力伪装自己,不让别人发现异常。如果我们已经悄悄察觉她们的病情,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地当面求证。

     

    更不要时时刻刻地想去开导她们。我们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她们。抑郁症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是她们不是疯子。


    默默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

     

    人生短短几十年,谁不想活得安宁而温暖。但是肩上的责任,只能让我们披甲上阵。患抑郁症的女性就是因为担负了太多的责任,而忽视了对自己的疼爱。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种女性,就让我们默默给予她们更多的爱。当她们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水,或者是简单的几句问候,就可以帮助她们缓解一些压力。当她们需要倾诉的时候,我们只要静静聆听就好了。


    虽然现在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但是我们也不必谈抑郁症色变。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去锻炼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并且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吃药,一定可以慢慢地走出抑郁症的阴霾。

  • 事业上坚韧的TA,为何背后却脆弱不安?

    TA生活的那么努力,为什么会放弃?

    TA看起来很正常啊,为什么会想不开?

    ……

     

    抑郁症不一定就是看起来「死气沉沉」、「颓废沮丧」……很多人习惯用面具来伪装自己,将自己的脆弱和不安隐藏起来,藏入人群中。

     

    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9500万人,这意味着每15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抑郁症,它与我们的距离真的很近。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乐观的人会得抑郁症?它与「完美主义」的性格是否相关?药物控制是否可以治疗抑郁症?

     

    京东健康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李冰为您解答↓

     

    问题一:为什么“微笑型抑郁症”不易察觉?是否与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相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医学上没有“微笑型抑郁症”的分型,这是1种社会名词

     

    从医学上,精神心理诊断是没有“微笑型抑郁症”的,这是老百姓的一种描述,这类病人,往往是表现为“人前乐观,人后自我伤感”。在门诊接诊也常常见到,他们往往有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在人群中有效的控制情绪,但微笑背后是内心的郁郁寡欢,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情况。表面上的确看不出来,但临床抑郁量表中会提示,自我意志分数较高。

     

    专家观点2:病耻感,使很多精神心理疾病不易被察觉

     

    这些年,像抑郁症这类的精神心理问题,逐渐得到大众关注,但仍存在病人“病耻感”的现象,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中年人,他们如未及时就医,的确是会被忽视。 关于“微笑型抑郁症”的严重后果(自杀),可以这样理解:

     

    人类是利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应付生活的变化。抑郁症患者外部防御机制启动的话,是可以完成“正常交流”、“微笑回应”、“正常推进生活、工作事项”等动作的;而回到家人身边或者独处时,就会开启自我防御,一旦出现问题,心理就会全线崩溃,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所以,自我防御又称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二:社会精英为什么抑郁症高发?抑郁症是否与“完美主义”的性格相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抑郁症存在一定的性别倾向,但与社会属性无直接关系

     

    据临床数据统计,抑郁症的发生率女性较高,因抑郁症引发的自杀率女性占比大,自杀成功率是男性更高。而“微笑型抑郁症”的发生,更多见于中年人。但不是说社会精英多引发抑郁症,而是因为社会精英患抑郁症的事件影响力更大,引发的关注也更多。

     

    专家观点2: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使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

     

    完美主义者的性格是事事循规蹈矩、处处认真负责,随时担心闪失和意外的发生,压力是比正常人高很多的,这很可能成为引发和加重抑郁症的重要环节。

     

    问题三:运动对抑郁症是否有好处?谈谈药物控制、环境等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能够辅助治疗抑郁症

     

    国外文献有证据证实,运动后机体可以产生多巴胺,使身心愉悦,可辅助抑郁症的治疗。精神心理科的医生,除了给予病人药物治疗外,一般也会叮嘱病人规律运动。但仅靠运动来对抗抑郁症,一定是达不到控制病情的效果的。

     

    专家观点2:超2周的情绪低落,建议去医院就诊

     

    越来越多社会事件的发生,使大众对抑郁症产生了重视。但是什么节点去就医,仍很难判断。中度及重度的抑郁症,若不能通过药物干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简单的办法,只要情绪低落超过2周,一定要去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让医生通过专业手段判断病情,及时干预治疗。

  •  

    抑郁症是心理医学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有不少患者因为对抗抑郁药的误解与抗拒,不愿意服用或坚持服用抗抑郁药,导致抑郁症加重或复发。

     

     

    经常有患者咨询,抗抑郁药物是否有成瘾性,通常情况下,抗抑郁药物没有成瘾性,一般不用担心。抗抑郁药是帮助病人的身体逐步恢复正常,它并不具备身体依赖的特征。另外,抑郁症病人服药的初衷是缓解抑郁情绪,达到正常稳定的情绪,而非去追求超乎正常的额外的愉快或快感,故抗抑郁药也不具备心理依赖的特征。按照医嘱服药,是不会成瘾的。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这一些药物安全性比较高,没有成瘾的问题,可以在医生的医嘱之下服用进行治疗。还有一些是属于双通道药物,比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这一些药物也没有成瘾性,可以放心去使用,另外一些中药,如疏肝解郁胶囊、圣约翰草提取物、乌龙胶囊等,也比较安全。

     

    虽然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停药患者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在临床,据一些调查得知,近2/3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漏服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另外,由于抑郁症的病耻感,以及患者担心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和对抗抑郁药物治疗不太了解,许多患者都会有意地大幅减量或骤停药物,导致停药症状的出现。

     

     

    一般而言,抗抑郁药物的停药症状一般在停药5天内出现,一般会持续1-2周的时间,主要是由受体反跳现象导致的,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恶心和失眠等,这些症状通常并不严重。

     

    抗抑郁药物所致的停药症状比较多,有人将抗抑郁药物的停药症状分为了6大类:情感症状、胃肠道症状、神经运动方面症状、神经感觉方面症状、血管舒缩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l  情感症状:如易激惹

    l  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

    l  神经运动方面症状:如共济失调

    l  神经感觉方面症状:如感觉异常

    l  血管舒缩:如出汗

    l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梦多

     

    要想预防停药症状的出现,就需要按照药物的半衰期来进行减药、换药和停药。一般而言,需要时间至少4周,对于药物半衰期越短的药物,越是需要遵守这个原则。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减药或停药的后期,速度要更慢一些。

     

     

    一般而言,停药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不长,患者都能耐受。但切记要在减药、换药或停药之前和医生沟通,了解停药症状,以及最常出现的症状有哪些,患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若真的发生了停药症状,家属要耐心安慰患者,让其安心渡过这个阶段。若是停药症状很严重,需尽快和医生取得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原来的抗抑郁药物,或者换用同一类别但半衰期更长的药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