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21的flag,要从头立到脚!

2021的flag,要从头立到脚!
发表人:京东健康

 

喜忧相伴的2020已经结束

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或许该为健康立下flag了

用一个倍儿棒的身体

拥抱2021

 

新年Flag Top1

 

 

脱发原因千万条,

请各位对号入座早治疗。

 

#1

精神压力太大脱发——多吃多睡少动脑

 

#2

烫染发后脱发——能不染不烫是最好滴,实在是忍不住建议一年不超过1次,同时要注意配合头发健康护理喔。

 

#3

雄性激素脱发——进行抗雄激素效应治疗

 

#4

内分泌紊乱脱发——去医院查激素水平,找医生对症治疗。如果是感染细菌真菌就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啦。

 

最后附上防秃头食物: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另外还有黄豆、黑芝麻、核桃、黑豆、菠菜、虾仁、马铃薯。

 

PS:想远离斑秃烦恼,戳我~

 

新年Flag Top2

 

 

#1

大脑疲乏时,适当休息下:按摩按摩头部,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

 

#2

室内空气不够流畅呆久了头疼,那就室外走一走,呼吸下新鲜空气。

 

#3

每天盯着电脑的上班族,别再弓腰瘫坐翘二郎腿了,这对你的血液循环没好处。

 

#4

避免过度的焦虑,保持心情的舒畅: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临学习和工作当中的挑战,这样才能保持大脑的健康。

 

新年Flag Top3

 

 

#1

控制用眼的时间,每天盯着屏幕盯着手机盯着书本的时间不要超过8个小时。用眼每隔半小时都要适当的休息。

 

#2

保持眼睛到屏幕和书本的距离,另外躺着玩手机躺着看书有多爽就有多费眼

 

#3

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的朋友听好:选择合适度数、定期做检查、隐形定期换,避免戴隐形睡觉

 

#4

毛巾热敷或者滴眼药水都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在生活上要注意合理的饮食、不熬夜、多参加户外运动等等。

 

PS:想远离干眼症,戳我~

 

新年Flag Top4

 

 

#1

保护牙齿健康最重要的就是预防,最好是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1年洗一次牙

 

#2

关于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3分钟以上,使用巴氏刷牙法,牙齿的每个面都要清洁到位。

 

#3

饭后及时漱口,配合牙线,及时清理出牙齿之间的嵌塞物

 

#4

保持清淡饮食,不抽烟少喝酒,减少熬夜。平常多喝水,少吃糖等等。

 

PS:想知道正确的刷牙方式,戳我~

 

新年Flag Top5

 

 

习惯性驼背,气质秒没。这还不是盯电脑玩手机惹的祸。问题来了,如何爱护肩颈,做回气质女神呢?

 

#1

工作需要久坐的人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活动一下,低头族也别总低头玩手机,不时按摩或者伸展下你的肩膀和脖子。

 

#2

针对颈部和背部的肌肉进行训练,比如打太极或使用拉哑铃运动,但是要注意运动量和强度,避免肌肉损伤。

 

#3

日常的防护和保暖其实对预防肩周炎特别有效。

 

#4

买一个高矮软硬都合适的枕头,保证躺下的时候,头部不会出现仰头或者低头的现象,这样不单睡得舒服,还善待了脊椎。

 

新年Flag Top6

 

 

最勤劳的是它,最容易受伤的还是它。所以,从明天起对你的手好一点吧。

 

#1

疫情期间频繁洗手、用酒精类的消毒剂消毒,这其实对手都是一种伤害。在安全的范围内减少洗手的频率并且外出带着防护手套,卫生又不伤手。

 

#2

给脸投入那么多,也别忘了给手补水防晒。防晒霜、护手霜都给安排上。

 

#3

劳动的时候记得带手套,这样可以减少手部受伤的风险。

 

#4

温水洗手、定期修剪指甲、去死皮,保证你的小手水嫩光滑。

 

PS:想远离鼠标手,戳我~

 

新年Flag Top7

 

 

干饭一时爽,减肉火葬场。想要减肉你得先会吃。

 

#1

首先要注意食物搭配,选用营养价值高、热量较低且饱腹感强的食物。

主食类粗细搭配:可选择燕麦、荞麦、糙米、全麦等杂粮和土豆、红薯、山药、芋头类等薯类混合搭配。

适量的肉类:以清爽的鱼虾类、去皮鸡鸭肉、精瘦牛肉等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每天吃点坚果,另外每天再加一杯牛奶。

 

#2

其次要讲究吃饭方法,细嚼慢咽,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晚餐距离睡觉应间隔两小时以上

 

#3

最后要注意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烹调需低盐低脂,避免腌制、煎炸、熏烤等加工方式。

 

PS:想拥有完美腹肌,戳我~

 

新年Flag Top8

 

 

久坐族越来越多,腰椎间盘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怎样才能让老腰重回年轻状态呢?

 

#1

学生、上班族不要瘫着坐,腰要挺直坐反而不容易累。可以买个有弧度的靠背,作为腰部的支撑。

 

#2

避免突然的发力损伤腰部。避免搬重物,运动前要热身。

 

#3

工作环境比较阴冷的朋友注意腰部保暖,可以带一个护腰。

 

#4

选择一个软硬适中的床垫,过软的床垫易让腰部变形,时间长了会让人有疲劳感。

 

#5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腰背肌和腹部肌肉力量, 有助于维持脊柱稳定, 预防腰部损伤的发生。

 

新年Flag Top9

 

 

你知道吗?膝关节里脆弱的髌骨软骨在30岁以后就开始逐渐磨损,有缓冲震动保持稳定功能的半月板在40岁左右功能就开始退变。

 

#1

运动要适量,不要过量运动,感觉到膝关节不适就需要及时休息。

 

#2

肥胖会持续导致膝关节压力过大,减重绝对好处多多

 

#3

减少深蹲、搬运重物、爬高楼梯等行为。

 

#4

注意膝部保暖,尤其是冬天。有条件的可以戴一副护膝。

 

#5

剧烈运动时一定要佩戴护具,不要觉得麻烦。

 

#6

选择一双舒适有减震效果的鞋子能减轻运动对膝关节的冲击力。

 

PS:想要爬山不伤膝盖,戳我~

 

新年Flag Top10

 

 

说到脚丫,真的是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别总忽视它,它也需要被爱护。

 

#1

选择尺码合适,软硬适中的鞋,女生尽量少穿高跟鞋,保证足底的受力均衡。

 

#2

此外当我们参加体育运动时,尽量佩戴踝部护具,减少运动当中受伤的风险。

 

#3

足部皮肤的保养也很关键,经常洗脚、勤换袜子、保持足部的透气和干燥,不要跟他人共用鞋和袜子。

 

PS:想要安心抠脚不脚臭,戳我~

 

2021年

祝大家健康flag

永不倒!

 

审稿专家:京东健康医生团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中风是一种急症,当大脑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或大大减少时,在几分钟内,缺血的脑细胞就开始死亡。

     

    发生中风后,意味着——致残,身体某一边会麻痹或无力,甚至偏瘫;致郁,中风后焦虑以及抑郁很常见;失语,患者会出现失语症,包括口语,理解,阅读和写作方面的问题。

     

    而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英国杂志《Neurology》一篇统计研究认为,中国人的中风发生率高于白人。

     

    中风存在多种风险因素,中国人群中风风险更高,有着一些中国特色的原因。

     

    庞大的高血压人群

     

    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这是中国人长期高盐饮食引发的后果之一。

     

    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壁,增加血液凝结的风险,从而诱发中风。

     

    当血压持续高于115/75mmHg时,中风风险开始增加,高血压可以使中风风险增加2至6倍。

     

     

    超重的中国人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经济增长而迅速变化,其中非常明显的一项就是吃得更“油”了。

     

    中国人的总脂肪摄入量从1983年的88.1 g /天增加到2002年的97.4 g /天。

     

    从1994年到2002年中国的肥胖症在城市地区增长了13%,在农村地区增长了85%。

     

    过多的胆固醇会聚集在动脉壁上,聚集多了,血管就被堵塞了。

     

    吸烟让中风的风险加倍

     

    除蒙古外,中国男性的吸烟率高于其他任何国家。

     

    吸烟会伤害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长期接触二手烟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如果立刻停止吸烟,则在两到五年内中风风险将和从未吸烟的人相同。

     

    心血管疾病增加中风风险

     

    心血管病人中风的风险也很高。

     

    房颤患者每分钟的心房激动的频率可多达400余次,如果不及时治疗,中风风险会增加四到六倍。

     

    中国房颤患者中风率高还有一个原因,抗凝类药物的使用率比较低。合理使用抗凝类药物,能够降低房颤患者中风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风险,我们该如何避免呢?有些时候,我们的身体会给我们一个警示。

     

     

    中风发生前会有哪些征兆?

     

    有一种情况是身体在告诉你有中风的风险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后,4%~20%的患者会在90天内发生卒中,其中有一半的人会在两天内发生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都很突然,持续约15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一般患者只会感到一些不太明显的症状,比如运动障碍,失语,视力障碍等。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医生确认后,会开具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抗血小板药物或者其他抗凝药以降低可能的中风风险。

     

    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

     

    首先是要有健康的饮食。

     

    主要是确保吃足够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含有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多吃纤维含量高的食物。限制饮食中的盐也会帮助降低血压。还可以计算一下身高体重指数(BMI)也可以使用腰围和臀围测量来估算体内的多余脂肪量。

     

    其次是适当地体力活动。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你保持健康的体重,并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水平。

     

    对于成年人,医生建议每周进行2小时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快步走。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

     

    此外,尤其要记得戒烟忌酒。

     

    抽烟大大增加了中风的几率,如果你不抽烟,那就不要尝试抽烟。

     

    如果你吸烟,戒烟能够降低中风的风险。同时应该避免喝太多的酒精,这同样会增加血压。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

     

    检查胆固醇、血压、血糖等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身体状况。

     

    参考文献:

    [1] Staff, H. C. O. (2002). 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

    [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 & 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 (201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下). 心脑血管病防治(4).

    [3] Liping Liu, David Wang, K S Lawrence Wong, & Yongjun Wang. (2011). 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 huge burden, significant workload, and a national priority. Stroke, 42(12), 3651-3654.

    [4] https://www.cdc.gov/stroke/prevention.htm

    [5] Du, X., Patel, A., Anderson, C. S., Dong, J., & Ma, C. (2019).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JAC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3(24), 3135-3147.

  • 单纯的寿命延长可能不是我们真正羡慕的,最让我们期待拥有的应该是长寿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而脑部神经和血管健康恰恰是决定了这二者能否同时满足的重要因素。既关乎到我们寿命长短,也关乎到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仅现代医学主张益智,传统中医里也把大脑看作非常重要的、与长寿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提到“脑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头脑有主持精神的作用,要想全身不衰老,首先需要大脑不衰老。

     

     

    健脑别忘了双手

     

    我们知道手部的穴位和经络很多,在中医里手不仅可以观测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能通过手部穴位的刺激来改善健康状况。如果中指有较多的细横纹往往提示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中指根部有青筋,可能会有中风的倾向。同样,通过手指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脑益智。

     

     

    捏虎口

     

    以右手拇、食指捏左手虎口;再以左手拇、食指捏右手虎口,各 10 次。有增进手部功能,治疗头面部疾患的作用。

     

     

    揉搓健身球

     

    一只手就有 70 多个病理反射区和治疗穴位。手掌揉搓健身球通过挤压、摩擦,充分调动所有手部骨骼、关节,刺激按摩手部穴位相关的病理反射点,舒筋活络、强身健体。

     

    多项研究也证实,经常活动手指,能健脑益智、提高记忆力、消除疲劳。玩核桃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其凹凸的表面有助于穴位、经络按摩。

     

     

    摩拳擦掌

     

    手掌对手掌互擦36次,接着将一手掌放至另一手背上摩擦36次;完毕后,换手做36次;以反射性地刺激头、颈、肩、眼、鼻、背等部位,对肩痛、眼疲劳有缓解效果。

     

    搓揉手指

     

    以左手拇、食、中指依次搓揉右手五指,每指5分钟;然后以右手搓揉左手五指各5分钟。

     

     

    搓揉拇指可兴奋神经机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搓揉食指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健脾利胃,疏肝利胆;搓揉中指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搓揉无名指可调整神经功能,提高灵敏性:搓揉小指可增强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机能,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握放双拳

     

    双手用力握拳并吸气,然后突然放开,同时呼气;一握一放为一次,做20次。可以预防手部关节硬化、皮肤粗糙、十指冰冷等。

     

     

    运动小指

     

    每天早晚将小指向掌心做屈曲运动,然后再向后扳,各做1 0~50次。因小指外侧有心经运动,所以运动小指时,可刺激神经系统、强心健脑、防止视神经萎缩。

     

    这么多的手部锻炼方法,比都学会了吗?如果学会了,就看快行动起来吧,简单动动手,健脑不是难事。

  • 又到了流感的高发季节,为使公众免受病毒传染,流感疫苗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那么,流感疫苗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到底该不该打呢?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流行面广,传染性强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波及范围之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位于传染性疾病之首。

     

    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

     

    首先,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公认的对高危人群唯一效果明显的预防措施。

     

    另外,全球新冠疫情流行态势仍持续不减,这个特殊时期,如果出现发热咳嗽流感样症状,必然会进行相应的隔离和筛查,甚至家人也有可能需要相应的筛查,可能造成工作学习的暂时中断。

     

    所以,这个特殊时期,多一份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

     

    基于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流感病毒对全人群都有易感特点,因此,除了个别已知存在严重过敏禁忌的人士之外,所有年满 6 个月的人群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重点提到几类人群,为建议接种流感疫苗的优先人群,因为这类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相比健康成年人更高。

     

    6 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6 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重点场所人群:

    • 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
    • 医务人员
    •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员工

     

     

    60 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

    慢性病患者,包括心血管疾病(单纯高血压除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


    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


    什么时候接种?

     

    通常接种流感疫苗 2-4 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 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为保证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尽快安排接种工作,建议最好在 10 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

     

    对 10 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感流行季节都建议接种,即便已经到了当地流感高发时期,如果未接种流感疫苗也应该接种。同一流感流行季节,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重复接种。

     

    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鼓励大家都去接种。但实际上,疫苗数量是一定的,医疗机构也有它的承受能力。建议大家接种之前一定要做好预约,避免集中接种造成聚集,对医疗机构带来冲击。

     

    总之,不要轻视流感,它并不是「普通感冒」。虽然迄今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 100%,接种流感疫苗同样无法完全预防流感的发生,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以及发生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赶紧去预约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个被头屑困扰的人,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窒息?

     

    深色衣服基本不敢穿、眼镜怎么擦都无法保持干净,盘上、手机上、桌子上到处都是如雪的碎屑……

     

     

    可怕的是它不光影响形象,还会让人忍不住挠痒,然后陷入恶性循环:头屑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

     

    被头屑折磨的人到底该怎么做?《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彻底和头屑说再见。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淑霞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周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董正邦

     

    头屑过多,是因为头皮生病了

     

    我们的头皮每天都在自我更新,老旧的角质细胞不断成熟脱落,由新生的角质细胞顶上。当脱落的角质细胞不能相互分离,几个至几十个细胞相互连接,就形成了头屑。

     

     

    根据生成条件的不同,头屑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 生理性头皮屑较为常见,是一种干性皮屑,表现为糠状、灰白色的小磷屑,散落在毛发间。
    • 病理性头皮屑则是多种因素造成头皮发炎,一般表现为头屑过多,毛孔堵塞,毛发受损,甚至出现头皮瘙痒的现象。

     

    造成病理性头屑增多,最常见的是下面4种疾病。

     

    1 脂溢性皮炎

    头屑变多+头发变少(脱发)+头皮瘙痒,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脂溢性皮炎。

     

    常见于成年人,除了头皮屑增多外,还表现为头皮起红斑或小丘疹,头皮上的鳞屑是油腻性的,头发油腻、干枯,甚至有脱发现象。

     

    2 头癣

    在头癣种类中有一种为白癣,会引起头皮屑增多,同时会伴有脱发,初起为白色鳞屑性局限斑片,稍有痒感,逐渐扩大后,融合成片界限清楚,好发于头顶。

     

    3 头部银屑病

    部分银屑病仅局限于头部,头皮屑非常多,而且皮层很厚,出现边界清楚的、覆盖厚鳞屑的斑块,常超出发际线。

     

    4 石棉状糠疹

    好发于青少年,表现为头皮上有很厚的灰白色细碎鳞屑,呈干燥的粉末状,面积较大,弥漫性分布;毛发不受影响,既不变质,也不脱落,患者会有轻度瘙痒感。

     

    去屑洗发水认准4种成分

     

    摆脱生理性头屑和较轻的脂溢性头屑,用去屑洗发水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屑洗发水洗头可以去除头皮上过多的油脂,减少马拉色菌过度繁殖,进而缓解头皮屑。

     

     

    去屑洗发水最好选择含有下列成分的。

     

    ⦿ 吡啶硫酮锌(吡硫鎓锌):可减少真菌。

    ⦿ 二硫化硒:可抑制细胞更新甚至可减少真菌数量。

    ⦿ 水杨酸:可擦洗剥脱死皮。

    ⦿ 酮康唑:可抑制多种真菌。

     

    需要注意的是,对炎症较重的脂溢性皮炎造成的头屑,洗发水无法有效控制;头癣、银屑病、石棉状糠疹等头部皮肤疾病需要遵医嘱用药治疗。

     

    如果使用去屑洗发水后,仍然头屑、头痒严重,建议求助皮肤科医生,查明原因后遵医嘱进行治疗或选用合适的OTC(非处方)洗剂。

     

    5件事让去屑效果加倍

     

    有些人头皮痒、头屑多、爱出油,会选择每天洗头,殊不知过度清洗会破坏头皮层起保护作用的油脂,反而适得其反。

     

    在使用去屑洗发水的过程中,注意5件事效果更佳。

     

     

    1)1周用1次就够

    一些去屑洗发水中含有的抗真菌药物会刺激头皮,分解、剥落那些干燥、疏松的皮肤表面,频繁使用反而会加重头屑脱落。

     

    去屑洗发水最好每周用1次,如果头屑过多,可以增加至2次,但不宜超过3次。

     

    2)洗发水留5分钟再冲掉

    头屑多者洗发次数不要太多,以每周2~3次为宜,每次洗两遍。

     

    第一遍涂抹洗发水并用清水冲洗可以洗去头发和头皮上积攒的碎屑和油污;洗第二遍时,让洗发水泡沫在头发上保留至少5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掉,这样洗发水才可渗入皮质细胞,从而发挥作用。

     

    3)每个月换配方

    有些去屑洗发水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会变得不明显,头屑死灰复燃,这可能是你已对其有效成分产生了抗药性。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尝试轮换使用三种不同配方的去屑洗发水,每种各用一个月。

     

    4)冲1分钟再涂洗发水

    一些人性子急,头发刚一浸湿就抹洗发水,然而这样反而会造成清洗不彻底或打结,让污垢、头皮屑等残留在头发中。建议涂洗发水前,先冲洗1分钟左右。

     

    5)水温40℃最佳

    很多头皮屑较多、头皮发痒的人喜欢用温度较高的水洗头发,觉得这样去屑止痒的效果更好。其实,水温过高容易带走过多头皮中的油脂,不仅会损伤发质,还会令头皮出油、产生头皮屑的情况更严重,建议洗头发的水温以40℃为宜。

     

    6)先梳再洗

    相对于洗发水的成分,洗发的方法对头皮和头发的健康影响更大。

     

    把头发堆成一团用力揉搓非常伤头发,正确做法是:先将头发梳顺、冲湿,将洗发水打出泡沫后均匀涂抹在头发上,手由外向内做类似挤奶的动作,再用指腹轻轻按揉头皮,然后反复冲洗;擦干时不要用毛巾使劲揉搓,而是要蘸干。

     

    另外,生活习惯和压力也会对头屑产生影响,平时也要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吃煎炸、辛辣等食品。

  • 作者 | 人民日报组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或许是一年之中最为舒适的一段时间了,气温刚好,阳光明媚,在这样的时节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自然风光,可以说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感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就有研究者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亲近自然来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Passmore和Holder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亲近自然有理论依据吗?

     

    亲近自然能够让人变得快乐,这是我们通过日常体验发现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理论依据呢?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

     

    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认为自然环境存在丰富的刺激,因此可以调动我们的非自主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从而使我们的集中注意得到修复;

     

    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我们有亲近自然的本能,并且自然会本能地唤起我们的情绪;

     

     

    生态存在积极心理学(Eco-Existential Positive Psychology)则认为与自然接触能够减少我们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使我们感到幸福。

     

    亲近自然真的能带来益处吗?

     

    说了这么多理论,那么亲近自然是不是真的能够带来益处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Passmore和Holder(2016)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他们将被试分成自然干预组、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各个组别的操作如下:

     

    自然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自然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人造物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人造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控制组:与以往的日常生活保持一致。

     

     

    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意义感、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与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相比,自然干预组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显著更高。这表明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的确带来了益处。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者还统计了三组被试过去两周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自然干预组并没有在自然环境中待更长的时间,而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加以关注就使他们更加快乐、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更高。

     

    研究还发现了什么?

     

    除了干预效果外,研究者还对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分析,他们对自然照片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编码之后,提取出了对应的情绪词汇图(如图1、图2所示)。

     

     

    可以看到,自然照片的描述中更多出现敬畏、自由、希望、平静、活力等词汇,这些词汇全都是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汇;

     

    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中则更多出现时尚、安全、自豪、厌恶、嫉妒、压力、疲惫、羞愧、愤怒等词汇,这些词汇更多以消极情绪为主。这进一步表明自然景物会更多地唤起我们的积极情绪。

     

    另外,研究者还调查了参与者的感受。有许多参与者提到通过这项实验,他们认识到了周围的环境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的;一些自然干预组的被试提到自己之前就意识到自然可以带来积极情绪,因此这项实验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另一部分的被试提到他们没有想到自然会给情绪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人造物干预组也有部分被试提到认为相比于人造物,自然景物或许可以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尽管这一组被试的指导语中并没有任何与自然有关的信息。

     

    为什么要选择自然干预?

     

    这项研究表明,自然干预能够提高积极情绪、增强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法,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还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①自然干预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研究发现在人造物干预组中,也有被试主动提到了自然景物会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这表明人们更容易被自然所吸引,因此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或许是被试更加喜欢也更容易坚持下去的干预方法;

     

    ②自然干预非常方便。

     

    自然干预并不要求人们花更多时间待在自然中,也不需要对生活方式做出很大的改变,被试需要做的仅仅是“注意”他们身边的自然景物并拍照上传,因此自然干预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干预方法。

     

    说了这么多,不如行动起来吧。趁着天气正好的时候,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多多亲近自然吧~

     

    参考文献:

    Passmore, H. A., & Holder, M. D. (2016). Noticing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two-week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脑中风,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脑卒中的发生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慢病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也发布了通知,确定了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人生”,口号是“早诊早治”!这绝对不只是个口号,预防脑卒中真的应该渗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为什么呢?

     

    卒中发病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坊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一人中风,全家“发疯”!一人瘫痪,全家“瘫痪”!因此,识别卒中前兆非常重要。

     

    “中风”前兆 注意七个反常现象

     

    其实在脑卒中发生前数分钟,甚至数天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大家可以在发作前提早就医预防。    

     

    ① 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或活动不灵 。    

     

    ② 感觉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   

     

    ③ 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看东西有重影。    

     

    ④ 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⑤ 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    

     

    ⑥ 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与往日不一样。    

     

    ⑦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

     

    这些症状可能只出现一会儿,也可能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大家要提高警惕。

     

     

    “中 风”发作 三步快速识别

    中风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此时间内及时救治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呢?“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  “ 1 ” 代表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

    •  “ 2 ” 代表 “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

    •  “ 0 ” 代表 “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

     

    如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有中风可能,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家人突发脑卒中如何处理

     

    家人突发脑卒中时应采取哪些家庭急救措施呢?

    ①  立即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把以下情况说清楚:  您或其他现场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患者的大致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及主要症状,既往疾病。要求急救车到达的具体地点和该地点附近的明显标志,如建筑物或公交车站等。 

     

    ② 应使患者仰卧,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引起呛咳,或者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未清醒,切忌盲目给患者喂水或饮料。

     

    ③ 解开患者领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去除。

     

    ④ 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哭喊或者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⑤ 不要舍近求远,脑卒中患 者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不要只顾到有名气的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⑥ 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止血剂,安宫牛黄丸等,也包括平时服用的降压药,防止加重病情。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中风”的预防 

     

    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我们尽量不要等到疾病发生时再去补救。脑卒中的防治就是要遵循“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8点:

     

    ① 饮食要清淡,每天饮水要充足;

     

    ② 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但不要超量运动;

     

    ③ 防止过度劳累,如加班熬夜、长途旅行、生活不规律等;

     

    ④ 避免用力过猛,特别是老年人不要过快改变体位,比如起床、转头不宜过快过猛。避免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咨询医生帮忙调理排便情况,切不可用力过猛;

     

    ⑤ 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⑥ 注意气候变化,气温降低要及时增添衣物。洗热水澡时间不宜过长;

    ⑦ 保持情绪平稳,保持乐观情绪;

     

    ⑧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控制好“三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我们要记住,中风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悄悄窥视。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肆无忌惮地熬夜上网、大鱼大肉、抽烟喝酒,这也是中风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的原因。所以,预防中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

  • 来源:即墨区卫生健康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国家已批准新冠疫苗用于特殊人群应急接种。

     

    即墨区出国人员及留学生人群的接种点,设置在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人预防接种门诊

     

     

    需携带材料:

     

    即墨区户籍市民:

     

    请携带身份证、有效期内的护照和签证原件及复印件进行预约接种。

     

    非即墨区户籍市民:

     

    除携带上述证件外,还必须携带常住即墨的证明(房权证或者租赁合同均可)。

     

    接种年龄

     

    18-59周岁

     

    接种费用

     

    免费

     

    接种地址

     

    即墨区流浩河三路551号

     

    预约电话

     

    88510791       (工作时间)

    17667518597  (工作时间)

     

    预约时间

     

    2020年12月21日—12月25日

    上午 8:00—11:00

    下午14:00—16:00

     

     

    特别提示

    新冠疫苗需要接种两针次

    期间间隔2至4周 

     

    即墨区卫生健康局                  

    电话|0532--88512617

    地址|即墨区盛兴路78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很多人都有过与脚气做抗争的经历,只要脚部感到暖和了,就会脚部发痒,然后脚气就出现了。其实,夏天脚气严重蛀牙是和汗腺分泌有关,夏季高热潮湿的环境是皮肤癣菌生长的有利条件,所以,也成为脚气的高发季节。
    夏天脚气严重怎么办 生姜+花椒+盐+食醋治脚气
    这几种材料都很常见,治疗脚气也非常有用。我们先将生姜100g、花椒60g和食盐50g放入适量的水中,用大火煮10分钟,然后冷却到40-50度,放入盆中泡脚,泡脚时间不要太久,微出汗即可,一半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泡一周即可见效。
    碱面治疗脚气
    碱面书名碳酸钠,又叫苏打,也就是平时用来发馒头的那个碱面。碱面治脚气的做法:将水烧开,放入盆中,然后把碱面放进水里,搅拌至碱面溶解,待温度到40-50度左右泡脚。
    大蒜治脚气
    大蒜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将大蒜去皮之后,涂抹在脚上可以杀死真菌。
    白萝卜治脚气
    白萝卜去皮,切成片,放入水中煮,知道萝卜煮熟之后,取萝卜汤,待温度合适之后泡脚。
    夏天为什么脚气会严重
    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夏季,高热潮湿的环境,是皮肤癣菌生长的有利条件,是脚气的高发季节。很多人一到闷热潮湿的夏天就开始为“脚”发愁——瘙痒、糜烂、蜕皮、长水疱,让人不胜其烦。
    夏天怎样预防脚气 保持脚部干燥
    之所以会得脚气,就是因为脚部太潮湿,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炎热,出汗很多,如果出汗很多我们要及时清洗脚部,然后将毛巾将脚擦干,不让真菌有机可乘。(每天必须洗脚)
    夏天必须穿袜子而且每天更换
    夏季热,很所人就为了凉爽不穿袜子,这样做法是错误的,袜子可以起到吸收汗液的作用,没有袜子,我们的鞋垫一般是不吸水的,那么汗液一直在脚上,湿漉漉的,更加容易引起脚气加重脚气,所以袜子是必须穿的,当然穿凉鞋的除外,因为穿凉鞋是透风的,可以不用穿。既然刚才说到汗液是被袜子吸收了,那么袜子就得每天清洗,减少细菌的滋生,防止脚部感染。
    选择透气的鞋子
    鞋子不透气,脚部分泌的汗液和真菌不断的滋生,空气不流通,细菌越来越多,臭味越来越浓,所以一定要选择一双透气性好的鞋子。
    改变不良习惯
    夏天淋浴较多,许多朋友仅仅是把脚冲一冲,从来不清洗脚趾缝隙,殊不知脚趾缝隙处易出汗,是真菌生长的理想栖息地,专家建议每次洗澡时要彻底清洗脚趾缝,清除死角。
    不共用脚部使用的物品
    脚气是会传染的,所以不穿他人袜子、鞋子,自己的鞋袜也别借给别人穿,洗脚盆要单独使用,擦脚的毛巾也要单独使用。
    脚痒不要挠
    得了脚气,脚部时常感觉瘙痒,但是不能抓,手指甲有很多细菌,抓挠脚部容易把脚抓伤,把指甲的细菌带入脚部,让脚部感染糜烂,脚气加重。同时脚上的细菌有可能感染到手部,所以不管脚多痒都一定不要去抓。
    饮食清淡
    辛辣的食物易让人发汗,多汗就容易滋生细菌,所以饮食要清淡。
    治疗脚气期间最好不要吃南瓜、鸡蛋和鸭肉。
    从鞋子下手
    如果穿过的鞋子有臭味,我们可以用平时的消毒酒精喷洒在上面,像平时很多女孩子的喷水的小容器里装点酒精,然后不穿鞋子的时候也喷一喷。
    放橘子皮
    平常不穿的鞋子里面,可以放点新鲜的橘子皮,这样可以祛除鞋子里的臭味,当然放完橘子皮,还要把鞋子放到通风的地方晒一晒最好。
    如果条件允许,每天早中晚可以各洗一次,冬天可以用50度左右的温水,每次洗15分钟左右。千万不要用脏脚穿其他鞋,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同时也记得不能用手去抓挠,这样手上会感染真菌,脚气借此传播到其他部位。
    夏季治疗脚气的误区 脚气是慢性病,无法根治
    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只要选准药物,按说明书足疗程使用,彻底杀死皮肤内的真菌,并避免接触真菌环境,脚气是可以治愈的。赖维教授分析说,一个原因在于患者一般是有了症状就用药,症状缓解便停药,没有完成说明书规定的治疗脚气的疗程。
    另一个原因则是目前国内常用的脚气药多为抑菌药,疗程大约需要4-6周,患者一般无法坚持。用药不按疗程,导致皮肤内的真菌没有被杀死或者被清除,一旦环境适合,真菌便会在皮肤内继续生长繁殖,脚气症状便会卷土重来。
    不痒,就是脚气治好了
    赖维教授介绍,痒是脚气最常见且最难忍受的症状,它是真菌在皮肤内生长,损坏皮肤组织引起的皮肤炎性反应。除了瘙痒,真菌还能引起红肿、发热、脱皮等多种皮肤炎性反应症状。
    只有当皮肤内的真菌快速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对皮肤组织造成一定破坏,才会引起相应的瘙痒等皮肤炎性症状。一般在用药2-3天后,真菌得到抑制,生长繁殖速度变慢,炎性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但是并不代表皮肤内的真菌被彻底清除。市场上的抗真菌药物必须严格按照疗程使用,才能够起到“杀菌治脚气”的效果。
    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脚气
    赖维教授称,因为痒是脚气最难忍受的症状,所以很多脚气患者会使用一切可以止痒的药物来治疗脚气,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就是用来治疗皮炎和湿疹的激素类外用药。
    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脚气,相当于“治标不治本”,它们只能暂时缓解脚气因真菌生长引起的瘙痒、红肿等皮肤炎性症状。激素类药对真菌无杀伤作用,相反的,如果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脚气,其成份会滋养真菌生长,相当于为真菌“施肥”,会使真菌感染引起的皮损越来越严重。长期使用会导致脚气症状反复发作,甚至会引起深层的皮肤真菌感染等更严重的病症,加大疾病治疗的难度。
    泡脚剂就能治疗脚气
    治疗脚气不能单独使用泡脚剂,并且不是所有的脚气类型都能使用。赖维教授认为,由于浸泡的用药方式,它所含的抗菌成份不能在脚上长期停留,杀菌不彻底,需要配合抗真菌乳膏使用。而泡脚剂的主要有效成份是起剥脱角质作用的,对于“角化过度型”脚气,脚上皮肤又厚又硬的,可以先用泡脚剂去除角化的皮肤,再用抗真菌药物杀灭皮肤深层的真菌。因为泡脚剂刺激性大,“水疱型”或“趾间糜烂型”脚气,如果皮肤正在糜烂破溃状态,用泡脚剂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感染。

  • 手指每天在手机屏幕上来回滑动,一年下来“运动量”有多大?

     

    英国一家机构估算,单单浏览社交媒体,拇指一年就能“跑”出将近两个马拉松的距离。

     

     

    长时间玩手机,脖子、眼睛、手部关节等都将悄悄改变,甚至颈纹、双下巴也会提前出现。

     

    如果玩手机不可避免,怎样玩得更健康?《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帮你减轻玩手机对身体各部位的伤害。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主任  张洪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  耿引循

     

    拇指“刷”手机

    一年刷出2个马拉松

     

    英国这家名为“类型”的机构,基于英国通信管理局2020年6月提供的报告,按照人们每天耗时49分钟浏览社交媒体,其中约92%的浏览在手机等移动端完成(相当于每天大约45分钟),按移动端屏幕对角线长约25厘米、每滑动一次屏幕需3秒钟估算:

     

    • 一天下来,拇指在屏幕上滑动将近229米;
    • 一年下来,累计滑动超过83公里,而一场马拉松全程将近42.2公里。

     

    这家机构的社交媒体主管罗布·琼斯说,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可见“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影响之大”。

     

    英国《每日邮报》对此刊文提示,尽量减少使用手机,可以用食指等手指代替拇指打字,多使用语音功能,还可以每天做做腕部和手指拉伸。

     

    玩手机怎样影响你的身体?

     

    机不离手是很多人的日常,我们习惯性地利用碎片时间下拉朋友圈或微博,生怕错过什么大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公布的数据,我国手机网民达9.86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2个小时,大约每天4小时。

     

    也就是说,每天醒着的16个小时,我们大概有1/4的时间沉浸在手机里。

     

    或许你还没意识到,长时间玩手机,正慢慢改变你的颜值和身体:

     

    手关节,变僵

     

    手机过大(相对手掌的大小),玩手机时拇指需要长时间外展,整个手掌也会持续发力,时间长了易引起手腕劳损,诱发腱鞘炎,出现手指、手腕酸痛和痉挛等,甚至有人因为玩手机,导致手指出现了变形。

     

     

    推荐一个动作自测腱鞘炎:将拇指握于掌心,然后使腕关节被动尺偏(往小拇指处使劲),如引起桡骨茎突处(大拇指这一侧的手腕)明显疼痛,就表明可能存在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眼睛,变涩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模糊、干眼症。

     

    在昏暗的光线下用眼,人会不自觉地减少眨眼次数,眼泪不能均匀分布在眼球表面,更容易出现眼睛干涩、肿痛、充血等。

     

    眼睛处于暗环境时,还容易造成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增加青光眼发生风险。

     

    如果喜欢半躺或侧卧玩手机,还可能导致左右眼视力不一样,甚至引发斜视。

     

    颈椎,变直

     

    脖子有一个略向前倾的生理弧度,总低头容易使颈椎变直,还会让颈部前后的肌肉过度屈伸。

     

    美国纽约市脊椎外科和康复医学中心研究发现:

     

    • 身体直立时,普通成年人的脑袋平均重量为5公斤;
    • 而玩手机时,低头角度约为60度,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达27公斤,相当于一个7岁儿童的体重。

     

     

    注意力降低,事故频出

     

    走路或开车时看手机最危险,这时人不仅会忽略观察周围的交通状况,还不易保持身体平衡,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43%。

     

    各种“碰撞”↓

     

    各种“踩空“↓

     

    颈纹,变深

     

    低头玩手机时,脖子承受的压力比平常要大,而脖子的肌肉是垂直生长的,低头会缩短脖子肌肉,加速表皮细胞的衰老。

     

    长此以往,颈部肌肉容易出现下垂,使颈纹加深或提前产生。

     

    肠胃功能,变弱

     

    吃饭时很多人手机不离手,注意力不在食物上,无意中会摄入更多能量。长此以往,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变差,还有长胖风险。

     

    哥伦比亚西蒙・玻利瓦尔大学通过对1060名学生追踪调查发现,如果一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肥胖的风险将会显著上升。

     

    6招减轻玩手机的危害

     

    能做到不玩手机的人寥寥无几,做到以下几点,至少可以玩得更健康:

     

    姿势:学一个“奥特曼手势”

     

    • 脖子放松,将手机举起,放到与视线水平的位置上;
    • 然后左手支撑右手,以便更舒服地握住手机(如果习惯用左手就换一下)。

     

     

    不要长时间躺着、趴着玩手机,这两个姿势会增加腰椎和肩膀负担,诱发肩膀痛、椎间盘突出等。

     

    时间:持续看手机<30分钟

     

    放松状态下,人眨眼频率大于10次/分钟,而人在注视手机屏幕时,眨眼频率约为5~8次/分钟。

     

    持续看手机最好不超过30分钟,多站在窗口远眺,放松双眼。成人、孩子每天玩电脑、手机的时间最好少于2小时。

     

    距离:以35厘米为宜

     

    国外有研究显示,近距离视物1小时,相当于33厘米用眼4小时的负荷。

     

    美国梅奥诊所专家建议,调低屏幕亮度,且手机与脸的距离要保持33~35厘米。

     

    屏幕宽度:不超过虎口到食指第一节的距离

     

    一般来说,手机的宽度最好不超过虎口到食指第一节的距离,3.5寸至4寸的手机比较合适。

     

    手机太大了↓

     

    另外,不要用一只手、长时间、同一姿势握着手机。一会儿握着,一会儿捏着,一会儿放到桌子上,这样会减轻手的疲劳。

     

    打开“护眼模式”

     

    “护眼模式”或“黑暗模式”是在光线暗时,手机自动将屏幕亮度调暗,有助减少对眼睛造成的伤害。

     

    但黑暗状态下,瞳孔处于开大状态,进入眼后段的光线较多,仍会造成眼部不适。

     

    因此,黑暗模式对暗环境下使用手机有保护作用,但仍不建议在黑暗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手机。

     

    设置手机禁用区域

     

    比如卧室里、餐桌上不能出现手机。从空间上隔离手机是一种自律的有效方法,可以邀请家人尤其是孩子来监督自己,孩子最乐意做“监工”,自身也会收益。

     

    铃声、振动音会不停催促你关注实时信息,休息时不妨关闭消息提醒功能。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也许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以为是一次无力的喊口号,那就错了。

     

    小时候,我们总有些美好的梦想,长大了大多没有实现,于是告诫自己,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以后不要不切实际做梦,现实一点比较好!那么,什么是现实呢?就是不要轻易改变,因为那些都是瞎折腾,白费功夫吗?

     

    实际上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不论是个人形象的改变,工作行业的改变,还是生活状态的改变。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记得下面几点

     

    1.丢弃急功近利的想法,着眼眼下细小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梦想遥不可及,因为他们一下子定得太过长远,坚持了三天看到没有任何的改观和起色,就感觉到了不会成功,随即放弃。

     

     

    然而从眼下的细小事情做起,长此以往,改变就会发生,坚持得越久发生的变化越大。不要总是停下来想,停下来犹豫彷徨毫无意义。

     

    2.了解先驱楷模的成功案例

     

    你想要改变,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时,可以找一个楷模。比如你想减肥,就去了解一下很多由肥胖变为苗条的成功减肥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取舍。

     

    比如你想改变自己土气的审美,改变穿衣风格,就去了解一下穿衣达人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做出定位的方向。

     

    比如你想当律师,便去和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学习请教,如何进入行业,如何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已经在你所想改变领域获得成就的前人一定会给你很多良好的意见,避免你走许多弯路。

     

    3.享受改变的过程

     

    想减肥的人运动时候挥汗如雨一定很累,想转行的人独自看书一定很寂寞,但是不经历这些折磨人的过程,改变也不会轻而易举发生。

     

     

    所以尽量找一些激励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享受改变的过程,比如记录自己改变的进程和数据,是个很好的方法。

     

    4.切忌闭门造车,定期和同路人进行交流

     

    网络时代,无数的兴趣群组密布在各大平台,你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两个特别志同道合的组织加入。

     

    既可以互相督促,也可以及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动态,及时地调整方向。不要一个人闷头苦干,否则走错了方向都无从得知。

     

    5.适时地展现

     

    不论你想在哪方面做出改变,都记得边努力边展现成功,这是对你努力的实践。

     

    如果你想学习新的语言,可以选择群组进行语言交流。如果你想学化妆,在学习过程中,争取一些甚至是免费地帮别人化妆的机会,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不用害怕自己稚嫩的手法,还不精湛的技艺会漏了怯。

     

     

    不妨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状态,并且寻求改进的意见,你会改变得更快。

     

    6.永远相信改变可以发生

     

    最根本的一点便是不能泄气,失掉了对改变的信心。

     

    如果你不相信改变会发生,或者一步登天的梦破碎了,你开始将信将疑自己是不是能操控你的人生,那就要好好想一想,你改变的想法是否迫切,决心是否坚决。只有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才可以真的开始发生量变以至于质变,这就是主观力量的所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