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脏上的冠状动脉里面产生了动脉硬化,那么在早期的冠心病,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体检才发现患者的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里面出现了钙化或者是动脉硬化。
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由于患者血管开始逐渐变窄,这时候已经开始逐渐影响患者冠状动脉向人体的心脏当中的供血,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呼吸困难等等一些症状,所以说冠心病的早期,很多患者是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蛋白、低脂肪,豆腐有着“植物肉”的美称,也是一种深受国人喜爱的家常菜。白白嫩嫩一个小方块,只要简单加以烹饪,就可以赋予它各种美妙的滋味。
近日,一项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的新研究为豆腐爱好者带来了福音:常吃豆腐等富含异黄酮的食物,或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相关研究并采访专家,告诉你一块豆腐隐藏的养生功效,以及如何科学营养“吃豆腐”。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 王玉梅
山东营养学会理事、济南大学营养学副教授 綦翠华
这项由中美学者联合发表的覆盖3个大规模队列的前瞻性研究提示,常吃豆腐等异黄酮(一种植物性雌激素)食物对冠心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年轻女士以及绝经后未补充激素的女士获益尤其明显。
分析数据来自美国三项大型队列研究:护士健康研究(NHS)、NHS II、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分别纳入7.4万余例30~55岁的女护士、9.4万余例25~42岁的女护士以及4.2万余例40~75岁的男性卫生专业人员。所有受试者受访前均无心血管病或癌症。
在研究人员随访期间,共发生8359例冠心病事件。在校正多种因素后发现,异黄酮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
随着异黄酮摄入量增多,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下降
此外,豆腐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也呈负相关(HR 0.82,95%CI 0.70~0.95,P=0.005)。与每个月不吃豆腐的人相比,每个月至少吃一次豆腐的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降低18%。
研究人员指出,豆腐的护心作用,主要与其富含的大豆异黄酮有关,可以将其作为预防冠心病的健康素食的一部分。
豆腐被誉为“中国第一菜”,其口感鲜嫩又极富养生效果,几乎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必备菜。除了有益心血管健康、一块豆腐还拥有以下几大功效:
1.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
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1、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素有“植物肉”之美称,是谷物很好的补充食品。
2.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豆腐含有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经常食用可预防乳腺癌、白血病的发生。同时,豆腐还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
3.促进牙齿和骨骼发育
豆腐富含钙质,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其对牙齿、骨骼的生长发育颇为有益,特别是青少年还有需要补钙的人。
4.益于脑部发育
豆腐中的卵磷脂,是促进大脑和人体神经发育的重要物质。经常食用豆腐有助于增进智力发育,提高记忆力。
5.牛奶的替代品
豆腐的营养价值与牛奶相近,对因乳糖不耐症而不能喝牛乳,或为了控制慢性病不吃肉禽类的人而言,豆腐是很好的替代选择。
豆腐可以说是厨房里的一道“百搭单品”,怎么做都好吃。但多种烹调方式,哪种最能发挥豆腐的营养功效呢?
第一名冻豆腐
豆腐在冷冻后,组织间的水分冻结形成冰,这些冰结晶会把豆腐的网状结构撑大,从而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而且,冷冻后豆腐中的钙、蛋白质等营养素基本上没有损失。
▸ 冻豆腐的做法也简单,把切好的豆腐凉水下锅,加适量盐,待水煮开后,继续煮1分钟,将豆腐捞出,过凉沥干后放入冰箱冷冻室即可。
第二名拌豆腐
这是豆腐最简单的烹调方式,对其中营养素的影响也最小,且不会引入过多的油脂。
▸ 需要提醒的是,豆腐比较容易变质,买回家后最好先彻底加热,拌时要少加盐。
第三名烧、炖、煮豆腐
这是大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比如麻婆豆腐、鲫鱼豆腐汤、肉末豆腐等。此过程中,豆腐本身的营养损失较小,且跟其他食物搭配,营养素利用也更全面合理,但烹调中容易引入过多的油盐,不利于健康。
▸ 炖煮豆腐除了要少油少盐外,还要给豆腐找好“搭档”。比如搭配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可以促进豆腐中钙的吸收利用;搭配肉类等可以实现氨基酸互补,使蛋白质的组成更加合理;搭配青菜,可以补充更加丰富的维生素。
第四名煎、炸豆腐
煎炸之后,豆腐表面微黄,口感香脆浓郁,特别受人喜爱。但这样也使豆腐的含油量大大提高,而且煎炸时温度往往过高,豆腐的营养损失也最严重,甚至还可能产生致癌物。
▸ 平常尽量避免这种烹调方式,若实在想吃,要控制好用油量、油温和加热时间。
除此之外,把豆腐做成腐乳也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吃法。因为豆腐发酵后,部分蛋白质变成了更容易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和多肽,并且产生更多的B族维生素,钙、镁等矿物质的吸收率也会提高。
但豆腐乳是高盐食物,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痛风、以及肾脏疾病和肠胃疾病患者不宜食用,以免加重病症,危害身体健康;正常人也要控制其日常摄入量。
豆腐虽然营养丰富,但食用不当反而会损伤身体健康。
No.1控制摄入量
每天最好控制在100—150克,否则可能导致以下健康问题:
▸ 消化不良: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 增加肾脏负担:植物蛋白质被人体摄入后,经过代谢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含氮废物过多,加重肾脏的负担;
▸ 促使痛风发作:豆腐含嘌呤较多,易使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尿酸结石或痛风发作。
No.2注意搭配
▸ 豆腐所含的大豆蛋白缺少一种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若单独食用,蛋白质利用率比较低。
可以搭配鱼类、蛋类、肉类等富含蛋氨酸的食材一起吃,比如,鱼头豆腐、豆腐炒鸡蛋、肉末豆腐等,能使整个氨基酸的配比趋于平衡,有利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充分吸收。
▸ 豆腐含钙量很高,如果常和草酸含量高的蔬菜一起吃,会生成不易被吸收的草酸钙,可能生成结石。
吃豆腐如果要搭配菠菜、空心菜、红苋菜、茭白等草酸高的蔬菜,一定要把蔬菜焯一下,减少其中的草酸含量。
No.34类人不适合吃豆腐
身体出现以下问题时,要严格控制豆腐摄入:
▸ 患有与肾代谢相关的疾病。对于慢性肾炎、肾衰、尿毒症或因肾脏功能下降出现的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过高情况,需要严格控制;
▸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如果尿酸水平的确非常高,痛风情况十分严重,确实需要控制豆腐等较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了;
▸ 高血钾、高钙血症患者。无论因病理原因还是药物作用导致的高血钾和高钙血症,都需严格控制;
▸ 严重泌尿系结石患者。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草酸钙有关,需控制草酸含量高和钙含量高的食物,避免加重病情。▲
本期编辑:赵子莹
近日气温变化大,出现多例心脑血管意外死亡案例,青壮年人如果发生猝死,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心律不整”。正常状况下,人体的心跳为每分钟60至100下,若心脏电流传导系统被各种可能因素所扰乱,导致心跳太快、太慢、不规律等状况,就称为“心律不整”。
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并不会去检测自己的心跳,因此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也有心律不整的问题。
心律不整症状盛行率大概为全人口的1%~2%,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的比率也会逐年增加,65岁以上的盛行率更高达5%~10%。
大约有80%的心律不整都是属于良性的,患者的病情不会影响寿命或生活,甚至根本不会察觉。但是,仍有20%的心律不整属于恶性,像是心房、心室颤动,原因可能包括了血管异常、药物使用等等。恶性心律不整容易产生血栓,这一类病人的中风几率,是一般人的5倍。
一般来说,临床上最常发生的症状是心悸、突然感觉心脏的跳动和撞击。如果说仅是偶尔出现,并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话,可以透过正常作息,改善问题。
但是,有些病人会出现胸闷、胸痛、冒冷汗、血压低以及突如其来的恐惧,这一类的症状,就比较会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主动向心脏专科医师咨询,透过心电图详细检查。心律不整的治疗方式包括了药物以及电烧治疗,无论是心房还是心室的颤动,都可依照医师医嘱服用抗凝血药物及心律药物,降低包含脑中风在内的中风风险。如果病情太严重,可以用电烧治疗。
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钟跳动60~100下,脉搏跳动次数与心脏相同,当心脏收缩力量不够传导脉搏,就会发生脉搏不规律,大家在家的话,可以利用听诊器自我检视心律是否不整。将听头置于左乳下听诊,可听到咚咚两声心音,用任一心音为基准,听诊两次相同心音为一次心跳,以此连续听15s,听到的心跳数乘4倍,非常准确。
医师也交代,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疾病,还是需要心里有数,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像是冒冷汗、恐惧感等等,也比较知道该往什么方向治疗,避免像无头苍蝇一样,想要治疗却不得其门而入。
一般来讲,体育锻炼是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提高自己身体健康的,但是对于患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来讲却并不一定。这就需要考虑心律失常的患者到底是心率过缓、还是心动过速。不同的情况,有与之对应的不同解决方式。但最好还是要遵循医嘱的前提下,来进行适当的选择。
以下经常有病人询问的问题罗列以下:
问题一:能不能运动?
首先,心律失常患者是可以运动的,做什么运动及可耐受的运动强度取决于所患心律失常的类型。
绝大多数良性心律失常(指发病时不会影响到血压等生命体征不会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早搏、绝大多数房性心律失常等)患者未发病情况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运动,但建议开始运动时以小运动量运动为宜,如:打太极、做广播体操、步行、快走、走跑交替、骑自行车等。
问题二:运动量多大合适?
运动量是否合适一般通过主观感觉和心率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来判断。
在锻炼时轻微的呼吸急促应在休息后约4分钟内明显减轻,心率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否则应考虑运动量过大。心血管病患者或高危者锻炼时应以不引起特殊不适为限。
问题三:运动频率多少合适?
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推荐,每周4~5 次20~30分钟的低运动量耐力运动,或每周3次以上中等量耐力运动,每次持续从事40~60分钟。
合理的运动计划包括:5~10分钟的热身活动;20~30分钟耐力运动或有氧运动;5分钟的放松阶段,逐渐减少运动。
问题四:有哪些特殊注意?
在国内外都出现过一些年轻人因长跑而发生猝死的,这些年轻人通常都是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往往都会有一些不便利的地方。因为一旦不小心一些行动,就很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负担。虽然通常情况下来讲体育锻炼是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人体减轻一些疾病,恢复健康的。但是对于患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来讲却并不一定是这样。那么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吗?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运动吗?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是合理的吗?
从原则上来讲,患有心律失常的心脏疾病患者,是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的。只不过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最好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听从医生的嘱咐,进行适当的调理。避免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p><p>如果是心率过缓的患者,比如说患有窦性心动过缓症的患者。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运动可以促使患者的心率速度加快,增加患者的心排血量。不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危害,同时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但是对于心率过快的患者来讲,特别是患有心动过速的患者。由于他们的心律不齐以及心律失常的症状,主要偏向的方向是心动过速。这就导致他们心率本身就是比较快的,如果进行体育运动的话,就会使他们的心率速度更快。这会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心排血量降低而引发各种合并症的产生。所以对于这些患者来讲是并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的。
所以心律失常的病人是否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主要需要考虑心律失常的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哪一种。建议最好想要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失常的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应该积极的咨询一下自己的医生。看医生建议你是否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并且适合进行哪一种体育锻炼,在遵循医嘱的前提下,慢慢的摸索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这样就可以在很好的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也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了。
心率是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正常范围你们知道是多少吗?一般意义上的的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又叫安静心率,正常参考范围为60~100次/分。不同年龄段的人心率是不一样的,接下来给大家讲解下成人正常脉搏次数 。
成人运动心率正常范围是多少?
心率(HeartRate):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通常我们会用过脉搏数来计算心率。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理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女性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因为心脏没次博出量增加,静息状态是心率较慢。运动会使得心率增加,而心率增加的幅度通常也被用来作为运动强度的判断参考。运动心率的简单测量办法是在运动后立即把脉,10秒钟的脉搏数乘于6即可得近似的运动心率数字。不直接把脉一分钟,是因为停止运动后,心率会很快衰减。
运动心率的正常范围计算公式如下:
男子高心率=205-年龄。女子高心率=220-年龄。国际一般用220-年龄所得值为大心率。对普通锻炼者来说,高心率的60%~85%是合适有效的运动心率范围。
例如一个20岁的女性,她的适合的运动心率范围即为(220-20)x60%~85%=120~170,对于绝大多数身体健康的普通成年人来说,控制在140-150的运动心率范围佳。
心率的正常范围是多少?什么是心率的正常范围呢?为了让大家对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关专家就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分点介绍,具体如下:
1、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一般不超过16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150次/分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正常人运动、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和喝浓茶后。也可见于发热、休克、贫血、甲亢、心力衰竭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
2、如果心率在160~220次/分,常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
3、心率低于60次/分者(一般在40次/分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运动员;病理性的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类药物过量或中毒。
4、如心率低于40次/分,应考虑有房室传导阻滞。
5、心率过快超过16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大多见于心脏病病人,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人的心率正常范围是多少?
正常心率范围因人而异,或因年龄,性别,体质等而不同。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初生儿的心率很快,可达130次/分以上。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
心脏正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沿着传导系统下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依次抵达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如果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就会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了,研究表明,生活因素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远离诱发该病的一些生活因素。那么,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现在让专家为您介绍。
一、烟: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植物神经,常会引起心律失常。
二、衣服:合成纤维衣服可使一些人出现室性早搏。这可能与机体对合成纤维过敏导致组织胺类物质释放有关,也可能是合成纤维衣服引起皮肤静电干扰,改变体表电位差,从而使心脏电传异常。
三、情绪:喜、怒、哀、乐、惊、恐、悲、这七情的调节失控均可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心脏神经功能及内分泌激素释放失衡,导致心律不齐。
四、体位:据研究,人体在体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有些人的适应力、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但也会很快消失。
五、饮:多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大量喝咖啡也会导致同样结果。
六、外界的刺激:机体突然受寒、受惊吓、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七、运动: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会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八、吃:有些人在吞咽食物3到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的出现心动过速、频繁早搏,有的则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因此吃东西时还是应该细嚼慢咽,这样也有助于消化吸收,对健康有益。
上述内容讲解了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哪些,大家知道这些病因了吧。总之,为了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希望大家要注意日常生活方面的调理,远离诱发心律失常的生活因素,为心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本文转载自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
一名房颤患者正在接受导管消融术
什么是心律失常?
当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时,就会发生心律失常。有时患者会感觉心跳漏跳了一次,但也有时会有持续超过30秒,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甚至数年。有时,心脏的电信号会陷入一个小的短路环路,可以是被称为心房扑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小扑动。
房颤(AFib)是全球最常见的持续性异常心律失常,其特征是从上心室开始出现快速、不规则的搏动。AFib可能会使心脏容易出现血栓,也可能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或加剧。
是什么导致了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由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心力衰竭或高血压等既往疾病引起。生活方式也可以使情况恶化,比如吸烟、过度饮酒或压力。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请务必与心律专家联系,以进行准确的诊断。
心律失常的症状是什么?
这取决于心律不齐的类型:如果您的心率太慢,您可能会感到疲倦、头晕甚至昏厥。如果心率太快,则可能会感觉到心跳加速或在胸口重击。
不过,有些患者可能对异常心律不敏感。他们会疲惫地走进来说,‘我就是走不了以前那么远了。’有些人感觉到他们的每一次心跳都是重击。因此,从毫无感觉到感到疲倦、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和晕厥,这些都是我们在心律失常中看到的症状。医学艺术的一部分就是将那些真正有症状的人和根本没有症状的人区分开来。
心律失常有多严重?
如果您偶尔感到心跳漏拍,这被称为心悸,通常是无害的。心律失常的真正警示信号是昏厥。如果您失去知觉,那就需要医生来评估。心律不齐可能是心脏病等潜在问题的症状。现在也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加以治疗并持续下去,心律不齐本身就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快速的心律和心率实际上会导致心力衰竭。通常,通过纠正电问题,这是完全可逆的。
我们如何治疗心律失常?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我们使用药物、植入式装置(如起搏器)、心脏复律或消融来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缓慢的心跳通常用起搏器来治疗,而加速的心跳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治疗。心脏复律经常用于治疗AFib;它涉及到通过胸部的电极向心脏输送小电流脉冲。电流重新建立了心脏的正常节律。
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涉及到精确定位,然后通过极冷、激光技术或高温来破坏导致心律失常的组织。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手术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如果我有心律不齐,我可以运动吗?
运动是保持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只是简单的散步。为了避免触发因素,患者常常会产生一种对劳累的恐惧;有时,这种恐惧可能会发展到极端,导致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下降。如果您有心律不齐,请与您的医生谈谈对您而言正确和安全的运动量与运动类型。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是否患有其他心脏疾病,是否佩戴起搏器或除颤器,您可能需要避免某些活动,例如接触性运动。您的医生也可能会要求您进行负荷心电图检查(也称为跑步机测试),以测量您的心脏对各种运动的适应程度。
已经97岁的刘胡华(化名),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已经快要百岁高龄的时候,还能够经历一场心脏手术!
出生在峥嵘岁月的刘胡华,经历过战争的硝烟,陪伴了新中国的艰难起步,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历经无数风风雨雨的他,已经对很多事情看得云淡风轻。
虽然已经年近百岁,但自己身子一直很硬朗,能够健健康康地活到这个岁数,刘胡华已经很满意了。不过最近他总是头晕,容易疲劳、困倦,生活质量大不如前……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吴永全主任,在心脏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的诊治方面是权威专家。安贞医院作为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顶尖医院,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的吴永全主任,可以说是“观心无数”,同时他作为缓慢心律失常起搏治疗专家团队的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在专业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了许多难关。
吴永全主任根据他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常给他的学生们讲述不同的心脏病变情况——人的心脏就像迷宫,这个迷宫不仅有墙壁,其中血管、传导系统的走行就像水管、电线一样,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去钻研技术和方法,才能最终攻破疾病的机理,打通心脏的脉络,让它正常运转。
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吴永全主任的团队近年来,已经完成了上万例心脏的心律失常介入手术!
原本刘胡华老人以为头晕疲倦,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想将就一下。但时间长了,愈发觉得生活不便,家人也注意到了这点,最终,拗不过家人们的担心,老人去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报告——发现罪魁祸首是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又叫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一系列能够引起心率减慢到每分钟60次以下的疾病总称。人体中,心、脑、肺等重要生命维持器官,肌肉、骨骼等运动器官,每时每刻都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一切是通过规律的血流供应实现的,因此人的心脏要夜以继日的规律泵血。
而缓慢的心率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无法正常供应人体所需。所以,严重的心动过缓,不仅会让人经常乏力、疲劳,甚至还会晕厥,最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猝死!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对于较为严重的心动过缓,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
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起搏器植入人体,通过发送安全频率的脉冲电流,来刺激心脏兴奋完成跳动,使心跳次数维持在正常频率,以满足人体的需求。
这一技术,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挽回了生命、改善了生活质量。而刘胡华老人的心动过缓,是需要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来治疗的。
但是一个97岁的老人?谁敢轻易给他做手术呀!
家属带着刘胡华老人,兜兜转转去过很多医院。因为高龄老人的心脏手术风险实在太高,很多医院都不敢承担。刘胡华老人频频被拒,他都觉得就这样算了吧。但家人说:“不行,爸辛辛苦苦照顾了我们一辈子,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
家属安慰着老人,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吴主任的团队。吴主任和他的团队接诊后对老人的身体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让刘胡华老人和家属感到惊喜的是,吴主任并没有拒绝老人收住院,并且愿意给老人进行起搏器植入治疗!当吴主任跟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时,家属表现得很配合。
作为医生,在手术之前,必须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手术相关的风险和益处,包括术中可能出现的损伤,还有术后应该怎样治疗。老人的情况家属们很清楚,因此都表示理解,并且真诚地说道:“吴主任,我们相信你!”
将近百岁的老人,一场心脏手术对于任何团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这场手术不仅考验着医生,也考验着家属。只有当患者充分信任医生,家属知情同意和医疗团队充分评估、商定包括手术具体流程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手术才能够顺利展开。
最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手术过程很顺利!
其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在手术台上,还未麻醉的刘胡华老人问:“大夫,手术后,我的起搏器大概能用多久呀?”对于这位保持着乐观心态的老人,吴主任开玩笑似的道:“大概能用到110岁吧。”这是对老人长寿衷心的祝福。
手术后,老人康复的很顺利,很快便出了院。
“我常常会感觉,医生相比于其他职业成就感更强。这份成就感来自哪里?
古人曾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把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这种精神成就感,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无法替代的。每一个病人痊愈对于医生来说,都是非常开心的事。
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有些医生不太愿意接受风险,患者可能兜兜转转去很多医院。对于患者来说很困扰,所以我很能够理解像刘胡华老人这样的患者。这些高难度的病例对于医生来说,其实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只有接受挑战,才能够成长。
百岁老人的心脏起搏器植入,这样的经历,哪怕是在我们医院,也是非常罕见的。现在的互联网医疗也很方便。
一方面,医生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发表一些科普的文章,给大众科普医疗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患者了解医生的专长,在选择医生就诊时具有参考价值。而且通过互联网医疗,医生在术后与患者沟通随访时,具有很大的便捷性——能够线上线下结合,节省双方的时间,尤其是与外地患者远程沟通时非常方便。
不久之前,我线上随访过刘胡华老人,沟通了一下他的术后病情,老人恢复地很好,我也很欣慰。”
“张医生,吃什么能软化血管呢?”
今天中午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王阿姨,她跟我说自己得了冠心病10多年了,之前听别的医生说冠心病是因为心脏上的大血管发生了硬化,所以她就一直想弄清楚吃什么东西能软化血管,因此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最近这十年,我国的人均寿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老年人的数量也在增加,所以发生血管“硬化”的人群数量也在增加。不少人陷入了软化血管、让血管变年轻的误区,为了让大家对此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我来分享一下个人我的看法。
1.常见的软化血管的误区有哪些?
醋
喝醋能软化血管:现实生活中估计有很多朋友都听过喝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吧,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符合科学的。
我们都知道,醋的主要成分就是醋酸,作为一种调味品,它具有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当人吃了醋以后,这些醋并不能直接进入血液中,这样的话要想软化血管无异于天方夜谭。吃醋不但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还有可能会损伤消化道。
人吃了醋以后,它们需要进入消化道内被人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醋都被破坏了,真正进入血液中的醋真的很少很少了。
喝红酒可以软化血管:之前有不少人认为红酒中含有一种名为白藜芦醇的物质,而这种物质能够软化血管,其实这个观点压根就没有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康涅狄格大学曾经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关于红酒中白藜芦醇作用的近150篇文章都涉嫌数据造假。
退一万步讲,即便白藜芦醇具有“软化”血管的作用,那抛开剂量谈效果也是不科学的。一般情况下1000ml红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在0.5~10mg之间,含量如此之少也就注定了它效果不会多好。
在2018年的时候,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也公布了一项研究: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只要你喝酒那就会对身体有害。
吃洋葱能软化血管:之前曾经有人做过研究,把洋葱中含有对前列腺素A提取出来,然后给小鼠喂食。过了一段时间后,确实发现小鼠的血管有了一定程度的“软化”,而且血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不少人就据此认为吃洋葱能软化血管。
但是需要注意,这个研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前列腺素A在人体内的代谢可能和小鼠不太一样,而且洋葱“软化”血管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强有力地证实。
与此同时,洋葱中前列腺素A的含量也是比较低的,要想靠吃洋葱来获得足够多的前列腺素A,那就需要吃很多的洋葱。洋葱吃多了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引起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吃黑木耳能软化血管:网上有很多文章、视频都提到黑木耳具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并且认为这和黑木耳中的木耳多糖有关。
确实有不少文献都提到木耳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这点来看好像经常吃黑木耳确实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很多文献的这个结论都是来源于动物实验,而且临床上也没有把木耳多糖作为药物。虽然黑木耳中含有木耳多糖,但是它的含量是比较少的,要想达到药用价值,那每天需要吃很多的木耳,很显然这个不太现实。
2.要想延缓血管硬化,需要注意以下4点:
我们需要注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血管硬化属于一种衰老性的变化,既然衰老很难逆转,那要想逆转血管硬化那也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能做的主要就是延缓血管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体的总结如下:
坚持清淡饮食方式:动脉硬化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血脂升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清淡饮食。平时应该注意采取蒸、煮、炖、凉拌等的烹饪方式,否则再健康的食材也可能变得不健康。每天保证摄入的食盐量在6g以内,每天油脂的摄入量控制在25g左右,尽量不吃糖果和饮料,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以及鸡蛋、牛肉、虾等的摄入。
散步
坚持运动:运动不仅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增加能量的消耗、增强血管的功能。
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每天运动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不低于5次。具体选择什么运动方式应该结合自身的状况而定,以安全和第二天不感觉到疲劳为原则。对于中老年人朋友来说,可以优先选择散步,因为这种运动方式不仅安全,而且相对来说还容易坚持。#健康明星计划#
在运动之前需要做热身运动,这样可以减少肌肉拉伤。如果天气恶劣,尽量不要出去运动了,尽量选择在室内运动,否则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风险。
使用某些药物:动脉斑块是很难被逆转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稳定斑块、延缓斑块的进展。
目前来说,临床上用得最多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可以抗血管聚集,他汀类药物可以控制血脂,二者合用不仅能稳定斑块,而且还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但是需要注意,这两种药物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否则会存在着安全风险。
尽量纠正损伤血管的因素:当血管受损以后,就会有脂质沉积在上面,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后,就会使血管“硬化”。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纠正损伤血管的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等。
虽然像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病目前很难被根治,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它们对血管的损害。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被快节奏推着走,从孩童到成年人,似乎都承受了来自学业、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很久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喝杯咖啡就能撑过半天;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十几个钟头,呼吸新鲜空气成了一种奢侈;没空好好陪伴亲人,下班到家老人孩子都已经睡去……
别拿累不当病,长期疲劳会给身体带来很大危害。《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教你科学对抗疲劳这个隐形“杀手”。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侃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庆国
本报记者 丨江越
本文编辑 丨鲍捷
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并死亡,相当于不到1分钟就有1人猝死。有研究发现,大多数猝死者生前都经历过连续加班和异常疲劳。
2018年,一项针对上海某中学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96.59%的学生有下午打瞌睡、提不起精神的现象;81.23%的学生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
中年人更是因家庭、事业双重压力而疲惫不堪,数据显示,大城市七成白领都处于“过劳”状态,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连续出差、加班,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长期睡眠不足、三餐不定,处于面色暗哑、头疼胸闷、易怒烦躁的状态,自嘲为“被累倒的一代”。
疲劳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的。在病理性疲劳中,有一种最易被人们忽视的疾病,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据统计,全球至少1700万人受到该疾病影响,20~50岁的中青年较多。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上海、北京、广州等10个大城市开展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步调查显示,各城市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0%~25%,且大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30%左右的人竟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
一般来说,持续3~6个月不缓解的疲劳,并伴随低热或淋巴结肿大,或其他系统的紊乱或损害,如脱发、睡眠障碍、体重增加或减少、厌食、腹泻等全身多部位不适的,可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这类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和身体内致敏因素增加,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患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险都比健康人群高,而且患癌症和抑郁症的几率也随之升高。
但统计结果显示,只有6%的慢疲患者就诊过,绝大多数患者认为这不是病,更有一部分人因睡眠障碍而自作主张乱服安眠药,造成严重的药物依赖,这部分人最终极易发展成为棘手的慢性疼痛患者——心因性疼痛。因此,识别并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非常重要。
除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一些疾病会导致机体代谢异常或过度消耗能量,从而导致人体容易产生疲劳感。专家提醒,身体疲劳还应警惕以下几类疾病。
1. 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梗、心衰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容易疲劳、头晕、头痛、气喘等症状。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近日发布的研究也显示,易疲劳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一些患者长期感到疲劳,但经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明显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缺血,应由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明确病因。
2.糖尿病
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最初都会感到疲劳乏力,但这种早期症状常被忽略,误以为是生活压力大、工作太累等原因造成,导致很多人的血糖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因此,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疲劳、乏力症状时,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尽早到医院就诊。
3.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国“癌症网站”2016年总结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机构的研究数据后提示公众,睡眠、休息充足的情况下,仍长期感觉疲劳的人群,需要警惕癌症、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排除疾病导致的疲劳,生理性疲劳在人群中更为普遍,通常发生于中青年人群,一般由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睡眠不足、不科学减肥等主观原因以及天气、季节等客观因素引发,一般适当休息后便可缓解。
疲劳对人的影响一般分为两个层次,轻度疲劳会导致身体不适和认知能力下降,重度疲劳可能造成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等。长期疲劳人群需要重视从运动、睡眠、饮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必要时还可通过中医调理、辨证治疗逐步改善。
1.坚持锻炼,赶走疲劳
美国乔治亚大学研究发现,久坐会让人感觉很累,每周坚持锻炼3次,每次运动20分钟,能有效赶走疲劳,而且运动还有助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2.规律作息,定期体检
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是抗疲劳的关键。建议大家养成午睡习惯,但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另外,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都要保证每年体检一次,以便对疾病早诊早治。
3.饮食规律,营养均衡
饮食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均衡,远离“垃圾食品”。建议适量多吃些牛肉、深绿叶蔬菜、坚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缺铁会降低人体内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导致人出现思维迟钝、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另外,缺水也会降低氧气和营养物质在血液内的输送能力,进而导致人体感觉疲倦,所以成年人每天至少需饮用1.5 升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
4.心情愉悦,别太较真
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自己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凡事别太较真。
同时,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感到焦虑时要学会积极调节,比如短期旅游、爬山远眺、跳舞唱歌、摄影绘画等都是缓解疲劳的好方法。▲
本期编辑:邓玉
心脏疾病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将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并及时治疗对于患者而言非常重要,这不仅能让患者在最佳时间治愈疾病,而且可以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的症状,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心律失常的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以上的了解,相信大家对心律不常这种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以上症状,一旦发现时应该及时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超过2.7亿,其中高血压患者就占了一半。那么,如何远离心血管疾病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十种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在闹市骑车、用力解大便、大量饮酒或咖啡、心情抑郁、暴饮暴食、性生活纵欲过度、吸食毒品、吸烟或被动吸烟、吃得太咸太甜、久坐不动等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次,要控制好血压和血脂。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大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此外,血脂异常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要定期检查血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再次,要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2.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鱼类等,少吃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
3.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要戒烟限酒。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壁的脂质沉积、纤维增生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则能够降低血脂、稳定斑块,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则是将患者自身的血管或人工血管移植到冠状动脉旁路,绕过狭窄部位,恢复血流。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其中,合理膳食尤为重要,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保持营养均衡。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选择一家专业的心血管医院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在我国,有许多知名的心血管医院和科室,如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心震颤,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原因相关。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和心脏神经症。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心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患者常伴有心绞痛、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和猝死。
心脏神经症,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患者常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失眠等症状,甚至有濒死感。心脏神经症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心理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诊断心震颤,通常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心电图可以帮助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心脏彩超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血流情况。
治疗心震颤,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冠心病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甘油等;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心脏神经症患者,可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日常生活中,预防心震颤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
3.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4. 注意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窝右下侧隐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首先,心源性因素可能是导致心窝右下侧隐痛的主要原因。这包括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包炎是心包膜的炎症,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原因引起。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脏血流受阻。
除了心源性因素,外力也可能导致心窝右下侧隐痛。例如,胸骨或肋骨骨折、周围软组织挫伤、挤压伤、拉伤等都可能导致该区域的疼痛。
为了明确诊断,患者应该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确诊为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等。在必要时,患者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心窝右下侧隐痛,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例如,对于胸骨或肋骨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软组织损伤,可能需要休息、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那么,如何预防和改善冠心病呢?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对于预防和改善冠心病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以下食物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很好的益处:
1. 杏仁:富含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能够预防血小板凝结,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2. 薏仁: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加速肝脏排出胆固醇。
3. 黑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摄入蛋白质:虽然冠心病患者应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但适量摄入蛋白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适当食用鱼类、鸡肉等优质蛋白质。
2. 注意饮食顺序:冠心病患者在用餐时,应先吃蔬菜,再吃鱼、肉等蛋白质食物,最后吃水果。这样有助于减少油脂的摄入。
3. 多样化饮食:冠心病患者每天应摄入多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例如,早餐可以食用小米、黄米熬粥,加入花生、腰果等坚果,搭配鸡蛋、芝麻烧饼和水果。
总之,预防和改善冠心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心律不齐的情况。那么,年轻人心律不齐究竟是否会自愈呢?这与心律不齐的类型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心律不齐。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节律不规律,可分为窦性心律不齐和非窦性心律不齐。其中,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心电图现象,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且具有一定的自愈性。这种心律不齐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跳加快,呼气时心跳减慢,因此做心电图时会出现窦性心律不齐。
然而,如果心律不齐是由早搏、房速、房扑和房颤等非窦性心律失常引起的,那么自愈的可能性就较小。此时,需要查找引起这些心律失常的可能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早搏可能与饮用浓茶、咖啡、饮酒、熬夜等因素有关,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这些由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可以自愈。
对于年轻人而言,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据病因进行。例如,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引发心律失常。这类患者主要进行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如积极治疗冠心病。一旦心肌缺血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心律失常也会缓解。如果仍未缓解,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此外,年轻人心律失常的风险还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是否伴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各种早搏和窦性心动过缓都不会有危险。但如果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则会有危险,并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
为了预防心律不齐,建议年轻人平时注意饮食,多吃含镁和锌的食物,如香蕉、紫菜、小米、龙眼等。这些食物可以补气补血,养心安神,有助于预防心律不齐的发生。
总之,年轻人心律不齐是否能够自愈,取决于心律不齐的类型。对于窦性心律不齐,一般可以自愈;而对于非窦性心律不齐,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生活中,年轻人应注意饮食、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心律不齐的发生。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日,一项关于心绞痛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这种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发现,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可以降低心脏病事件发生率42%,尤其是在静息心率大于或等于70次/分钟的患者中效果更为显著。在这些患者中,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可以使心脏病事件发作的风险降低近四分之三,并使冠状动脉重建操作降低一半以上。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的出现为心绞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它不仅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还可以降低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对参与BEAUTIFUL调查的心绞痛患者的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可以使所有心绞痛患者的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降低24%,其中所有终点均有所改善。通过使用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致命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作率也降低了42%。对于心率大于或等于70次/分钟的心绞痛患者而言,心肌梗塞风险下降了73%。
除了降低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还可以降低对冠状动脉重建术的需求。在所有心绞痛患者中,这一需求降低了30%,而在心率大于或等于70次/分钟的患者中则降低了59%。
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是一种选择性If抑制剂,它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降低心脏负担。这种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Procoralan(R)(伊伐布雷定)*可以与β-受体阻滞剂等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这种联合用药方案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从而降低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
生气,这个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情绪,却可能成为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尤其是对于本身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生气往往会引发心脏病的加重。
心脏病,顾名思义,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它包括多种类型,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可能源于遗传、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因素。
那么,生气是如何影响心脏健康的呢?研究表明,生气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等。这些反应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的加重。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气可能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对于心肌病患者,生气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导致心力衰竭。
除了生气,其他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应对生气带来的心脏健康风险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学会调节情绪: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平和。
2. 增加体育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脏健康。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保证充足睡眠等。
4. 积极治疗心脏病: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群,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定期复查。
5. 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总之,生气对心脏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途径。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壁上的脂质沉积和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影响心脏血液供应。
那么,冠心病患者可以喝酒和抽烟吗?答案是不可以。尽管在病情稳定时,患者偶尔可以适量饮用红葡萄酒,但吸烟和过度饮酒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因此,冠心病患者应坚决戒烟限酒。
除了戒烟限酒,冠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2.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3.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呼吸道感染。
4. 按时服药,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等。
5. 如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