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脏瓣膜问题可以说是“老年人必备的疾病”,从70岁开始,患者人数以4~10%的速度增加,预计到100岁左右,大部分人都有瓣膜问题。其中最可怕的是主动脉瓣膜狭窄。
主动脉瓣膜是心脏最重要的瓣膜,像奔驰车的标志一样成长,由3个瓣膜构成,心脏收缩、张开时分别输送血液狭窄,血流不能顺利输送到全身,全身缺血、缺氧。
症状:胸闷、头晕、哮喘、胸痛、不明原因昏厥、声音丧失。
先天性(二瓣症):3个瓣膜只剩下2个瓣膜,或者3个瓣膜有2个粘结形成2个瓣膜,变窄。
风湿性心脏病:早期常见的心脏感染,但现在很少。
狭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只有两种选择,但只接受药物治疗,通常1年内死亡率为50%,5年内死亡率达到约100%,医生多劝患者接受手术。
人工主动脉瓣膜可以帮助血管扩张。
主动脉瓣膜手术的风险确实很高,现在的手术分为传统的开胸手术、微创伤手术、导管置换瓣膜手术3种。对于70岁以上的人来说,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经过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TAVI)是风险最小、最安全的手术。
通过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
一根导管深入血管,顺流入心脏,更换人工瓣膜,解决瓣膜狭窄的问题。股票(大腿、鼠新部)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或胸心尖直接放入导管。
适用对象:开胸手术风险高,年龄大(70岁以上)适用。有洗肾、糖尿病等并发症者不受限制。
限制对象:70岁以下现在没有症状,或者有其他心脏病,必须考虑是否可以用导管处理。否则,必须进行开胸手术。
导管手术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需要像传统手术一样让心脏,停止”;外部安装人工心肺机,当心脏停止时,会有很大的风险,可能会产生全身炎症反应,血液中的蛋白质和营养也会被人工心肺机损坏,后遗症会更多。
导管手术在心脏还在跳动的情况下,可以更换主动脉瓣膜,风险相对较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微创手术正夯,以前心脏瓣膜钙化,心脏周围只能打开15~20厘米的伤口,更换瓣膜,住院观察3周,现在可以用导管做微创手术,只要在老鼠的奇怪部分打开0厘米的伤口,观察1周就可以出院。
心脏主要有4个瓣膜,主动脉瓣膜负责从心脏输送全身循环的血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瓣膜钙化开口闭锁,血液不能输送,引起胸闷、缺氧、晕厥的情况,钙化瓣膜不要认为清晰,那真的很硬
传统的手术需要6~8小时,而且伤口大,麻醉风险高,手术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期,体力差的人需要先切断,但这种微创的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手术1~2小时,伤口小,恢复时间也快。
微创手术一般从某个部分开始,“部分的血管最接近表层,经常处理”,将金属导线送入血管,到达心室后勾住,沿导线放入气球扩张器,支撑钙化的瓣膜回收气球扩张器后,放入导线。
目前,血管支架做的心脏微创手术已有100例以上,在逐渐成型中,也看到瘦弱或血管过细的患者,不适合在老鼠的新部分做导管。此时,在心脏周围或胸骨部分进行手术,优点是直接管到心脏,伤口也大,约3~5厘米。
但目前,微创手术必须满足“;纽约心脏医学会2~4级心脏衰竭程度(NYHAII-IV),心脏超声波测量主动脉开发面积小于0.8平方厘米或0.6平方厘米/平方米,主动脉瓣压力差≥40毫米或主动脉血流速≥4.0m/sec,至少两名心脏外科医生决定不能进行传统的心脏手术,患者“患者至少有1年以上的存活率。
但是,微创手术现在只是发展中的东西,也有自己的风险,用导管送瓣膜,到达定点时可能无法卡住或喷出,或者瓣膜压迫在心脏节律点,引起心律不规则。传统手术十几年,技术成熟,风险不足1%,如何证明微创手术比传统手术风险低,效果好,需要时间积累。
目前,心脏各瓣膜手术也在临床实验中,技术越来越成熟后,希望成为普遍的手术,每个案例都很珍贵,希望在证明手术价值后,将来加入健康保险,在高龄社会给更多人带来利益。
若以服药治疗的急迫性来看,无疑高血压是三高中最需要立即治疗的。血压高的原因有很多,血糖也是一个原因吗?
另一项综合性研究表明,摄入超过8周的高糖分食物(蔗糖占热量的1/3),可以显著提高收缩压(6.9mmHg)和舒张压(5.6mmHg)。若将糖业赞助的研究排除在统一研究之外,则血压升高更明显,收缩压增加7.6mmHg,舒张压增加6.1mmHg。
高血糖只是一种代谢状态,糖尿病只是长期高血糖的一种表现。造成高血糖的原因和情况也有很多,如吃太多甜食、三餐过于油腻、药物性胰岛素抵抗等都会造成短暂的血糖升高。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胰岛素抗性(具体原因见下文)。很容易理解,有研究表明,大约50%-8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抗性;相反,血压正常的人中只有10%-25%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抗性。
虽然说,高血糖在疾病发展中处于高血压上游。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血糖会导致高血脂和高血压。那么这样来说,三高的第一位就是高血糖。因此,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就可以想象了。一项发表在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就会增加18%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这与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无关。与那些每天摄入10%以下总热量的人相比,每天摄入10%至24.9%总热量的人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将增加30%。
若蔗糖摄入量超过总热量的25%,则危险将会增加到原来的3倍。为何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有如此大的危险?这位科学家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发人深思的理论是2012年澳洲科学家提出的“血糖记忆”。从根本上说,高血糖会持续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血管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因此,即使血糖恢复正常,这些连续的反应仍会持续,即所谓的血糖记忆。
由于2018年国人死亡原因统计中,第二位是心脏病,第四位是脑血管病,第八位是高血压病,血糖对心血管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三个因素的综合计算,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此类心血管疾病。
所以三高疾病都是不能够让人掉以轻心的,尤其是知道了高血糖是三高之首就更需要注意平时控制血糖了,只有让这些慢性疾病从一开始就远离我们,才可以让自己之后的生活更健康。
一、冠心病是咋回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一慢性疾病,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导致病变冠脉所供应的心肌缺血改变的一种疾病。所以,通俗的来讲,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冠心病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时间的转移,病变和病情可能会逐渐地加重。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多数冠心病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或者不能活动,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疼、气短或者憋气等不适症状,休息后可缓解。但也有冠心病直接表现为猝死、心律失常或者心功能不全。
二、冠心病有哪些可怕的结果?
1.影响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长期缺血的情况下,最终会导致远端下游相应的灌注区域的心肌缺血,从而导致患者活动后不适,甚至不能活动,或者静息状态下也发生心绞痛,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导致心功能不全
长期持续的心肌缺血,会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肌重构,心脏扩大,从而使得心脏泵功能衰竭,患者出现活动后气喘,不能平卧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或者合并下肢水肿,肝淤血,胃肠道淤血等右心功能不全症状,甚至同时出现全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3.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表现为早搏,房早或者室早,严重者可表现为室速、房颤,甚至室颤或者心脏骤停。而心律失常多数继发于心肌缺血之后,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长期持久的冠心病,即使在服用药物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进展,如果不服用药物,进展的速度可能会更快,冠心病五种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是大家了解最多也最常碰到和听到的一种类型。冠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的破裂会导致血小板急剧聚集,从而导致血管管腔的急性闭塞,就是常说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死亡,也是冠心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5.猝死
冠脉狭窄的突然加重或者堵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从而导致心脏骤停的结局,就是心源性猝死。在冠心病的分型中,分为“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无症状型、心力衰竭或(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共五种类型。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到,猝死型可能是冠心病最为残酷的一种也是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一种类型和结局了。
当然,除了以上危害,冠心病还可以有其它一些并发症或者危害,但无论怎样,一旦出现并发症或者不良结局,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生存寿命。
三、怎么防止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虽然冠心病的危害比较大,但我们也不要对过于恐惧冠心病。因为,冠心病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发生的疾病。即使已经换上了冠心病,也可以通过二级预防而得到效果很好的治疗。我们怎么防止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呢?
1、控制体重,饮食清淡
控制体重可减轻心脏负荷,也可减少冠心病的相关并发症。清淡饮食可减慢冠心病进程,日常饮食中,无论是食物的颜色还是品种,都要注意均衡搭配,保证食材的新鲜,只有从细节入手,才可以让冠心病更长久。
2、避免超负荷工作,减轻日常压力
超负荷工作和压力太大,是现代人的常态,长期使体内的心脏“发动机”全速运转,可能是现代人冠心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的主要原因。 学会调节生活节奏,张弛有度,工作有节,才能让我们远离冠心病和其他疾病。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健康体检
避免抽烟喝酒,避免熬夜吸毒,避免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减少相当比例的冠心病。而且定期健康体检,尤其是已经罹患冠心病的人群,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可以尽早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冠心病并发症。
4、住的离医院近点
对,你真的没有看错,住的离大医院近点是减少冠心病不良结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一旦发生严重的冠心病并发症,可以自己处理的概率非常小,而发病时离大医院太远而延误治疗,是冠心病常见的遗憾。有基础病的人应尽量避免在拥挤环境中活动,如果一旦发生冠心病,及时到有急诊手术条件的大医院就诊,可减少相当比例的不良风险。
冠心病,很可怕;但是直面已经发生的冠心病,正确的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冠心病,也可以幸福快乐的好好活着......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甚至猝死!一旦确诊,往往难以治愈,大家一定要在年轻时就做好一级预防,戒烟戒酒、均衡饮食、规律作息,远离容易诱发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然而,有一些危险因素,我们却难以避免,它们就是那些来源于基因的“缺陷”。
一. 什么是冠心病?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冠心病具体指什么。冠心病,学名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又名缺血性心脏病。心脏作为人体血泵,为全身供血的同时,自身也需要血液的“滋润”,而为心脏供血的就是缠绕在心壁上的冠状动脉了。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到一定程度,出现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就会发展为冠心病!
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狭窄呢?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谓粥样硬化,指的是一种由于脂质等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一种“粥糜样”斑块,进而引起的动脉狭窄和硬化。粥样斑块形成后,还可能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病变,进一步加重冠脉狭窄,引起严重的心绞痛等症状。
二. 四大冠心病危险基因 [1]
1. 致高Hcy的基因
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导致冠心病的一大危险因素[2]。原来,高Hcy容易发生氧化,产生大量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人体内很多基因的表达产物都会参与Hcy的代谢,这些基因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导致高Hcy,进而诱发冠心病。
2. PAI-1基因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人体内一种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阻止纤溶酶溶解血栓的蛋白质。PAI-1基因一旦出现异常,表达出过量的PAI-1,发挥促进血栓的作用,就容易堵塞冠脉,诱发冠心病!
3. 致脂质代谢障碍的基因
我们都知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有关。人体内的很多基因都会参与脂质的调节,这些基因如果出现异常,导致高脂血症等脂质代谢紊乱,也容易诱发冠心病。
4. ACE基因与AT-1基因
血管紧张素 Ⅰ转化酶(ACE)和1型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AT-1)是两类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和发挥作用的蛋白质,而血管紧张素有着收缩血管的活性,一旦表达过量,也容易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冠心病。可见,ACE基因和AT-1基因的异常也是冠心病的一大危险因素。
上述四大类型的基因,和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基因如果出现缺陷和异常,也容易诱发冠心病。可见,冠心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冠心病家族的成员一定要小心了!但是,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遗传因素在所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其实“分量”较轻,没有饮食和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健康的影响大,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首先还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肌梗死确实越来越年轻化和很多因素有关系,这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我们也会提到。但大家发现没有,在原来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心肌梗死非常的少,为什么现在心肌梗死就多了起来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年轻化的心肌梗死,讨论一下和上面这个问题以及和如何预防的问题。
一、心肌梗死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化?
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出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我们的疾病谱也在发生了变化,原来可以轻易让我们致命的消化道感染等疾病,现在已经非常的少见,但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越来越多见,这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改变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早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突然中断,而血管的中断导致远端心肌供血的突然停止。停止血供对于心肌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时间一旦足够长,那么就会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坏死,在患者心肌坏死的过程和心肌坏死以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以及相关的并发症,甚至会死亡,而这种概率非常的高,这也是心肌梗死可怕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永远都是一个常谈常青常谈常热的话题。其实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之前,50%~80%的患者都会出现世贤的先兆症状,但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先兆症状没有识别,或者识别以后没有及时处理,才导致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及早识别先兆症状可能是预防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当然对于没有先到症状或者有先兆症状不能识别,以及即便识别没有处理的这些患者,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呢,那么就贵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干预,老生常谈的几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酒、心态美,便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最好的法宝。
心肌梗死会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长度,所以足够重视,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足够重视心肌梗死先兆的发生,我们才能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心肌梗死,绝对是一个让我们闻之丧胆的名字,我们身边有很多因为心肌梗死而发生悲剧的病人和例子。如此恐怖的一个疾病,他是怎样发生发展,又到底能不能被治愈呢?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心肌梗死,看一看真实的心肌梗死是什么样的?
一、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心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就蓄谋已久。当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生发展,我们的心脏血管——冠状动脉就会出现斑块,斑块加重导致狭窄,当心脏血管的斑块不稳定或者破溃的时候,就会导致心脏血管内急性血栓的形成,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心肌梗死怎样治?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必然会有心肌的坏死。没有心肌的坏死,也称不上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怎样治疗呢?用最快的方法开通堵塞的血管,使得缺血的心肌尽快得到,灌注和血供便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肌梗死造成的危险。而开通堵塞的血管的最为有效和快速的两种方法就是急诊手术介入治疗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前所知道最有效的两种方法,还没有发现其他更有效的方案。
三、急性心肌梗死能够被治愈吗?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难以回答,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答案,而是因为读者们所理解的治愈和医生所理解的治愈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两者也并不相同。患者所理解的治愈是指没有症状以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医生所理解的治愈是指心梗和没有发生过是一模一样。但令人遗憾的是,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有心肌的坏死,而心肌是不可再生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行动再早也会有心肌的坏死,而这些坏死的心肌永远不可能再生。
所以如果用读者的角度来理解能不能被治愈,那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治疗及时干预方法得当,那么很多心肌梗死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带病生存,活得很好。但如果从医生的角度来出发,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预防大于治疗的最重要的原因。看懂了吗?关注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一、什么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内科常见病。心肌梗塞有两个要素,有血管的堵塞,有心肌的坏死,就成为了心肌梗死的必备的两大特征。所以,心肌梗塞导致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心肌的坏死,而正是心肌的坏死,才引起和诱发了一系列的心梗后并发症,严重者甚至致人死亡。
二、心肌梗塞算不算大病?
来看一个数字你就知道心肌梗塞到底算不算大病了!
我国目前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大约有2.9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约有250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类型,据统计,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比较高,约有1/3到2/3的患者在送至医院之前死亡。而在住院的患者中,也有10-15%的患者会发生死亡。
当然,心肌梗死病人是否非常严重,跟好多因素有关系,比如梗塞的大小、部位、并发症和自身情况、治疗情况等多种原因有关系,但可以明确的是,心肌梗塞是威胁我国居民死亡的一大杀手毫无疑问。
所以,现在你知道心肌梗塞算不算大病了呢?
三、心肌梗塞的常见死亡方式?
心脏破裂:心肌坏死面积越大,且发生心脏破裂的风险可能也就越高,但同时也跟心梗的部位等其他因素有关系。心肌梗塞后的心脏破裂,有时候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比如室间隔缺损等,但不管怎样,一旦发生心脏破裂,能够生还的概率极其渺茫。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梗后常见的死亡方式,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多,比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动过速,等等,但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多数为心室颤动,而这些心律失常的发作,多数也是和心肌的坏死后导致的电活动紊乱有关。
泵功能衰竭:随着心梗后心肌坏死,心功能也会逐渐受到影响,面积越大,位置越重要,其心功能受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泵功能衰竭,也是心梗后常见的死亡方式之一。
其他脏器受累:心梗后常见的比如肾脏灌注不足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心梗后心衰导致的肺水肿,肺部感染等等,其他脏器受累的同时,会反过来影响心脏功能,从而走进恶性循环,也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心梗后还有其他的一些死亡原因,比如室壁瘤形成后附壁血栓的脱落,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抗凝药物后的出血等等。
总之,虽然随着医学的进步,心梗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心梗仍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救护车的呼啸声刺破天穹,当车门打开的一瞬间,一个年轻小伙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然而任凭医生如何呼唤,他也没能睁开双眼。
他叫小金,今年21岁,是一名高校大学生,按照同学的反应,小金虽然比较瘦,但身体还是挺好的,经常打篮球,对于他的昏迷,同学都非常不解。
鉴于小金病情危重,病因不详,他很快被安排进重症监护室,对于突然昏迷的患者,很多人往往首先要考虑的是颅内疾病,比如急性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肿瘤都可能会引起。
但一切却并非如此简单,通过头部CT检查,医生很快排除了颅内疾病。
随着检查的进一步完善,医生不禁脊背发凉。
导致小金突然昏迷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甲亢,所谓甲亢全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它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
很多人都对甲亢并不陌生,它是一种高发于青少年的内分泌疾病,但问题是,它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会让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突然昏迷,病入膏肓,奄奄一息。
原来,甲亢会引起诸多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是甲状腺危象,也称甲亢危象,它的主要表现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烦躁,焦躁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
甲亢危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创伤与精神刺激。
同学反应小金昏迷前的确有咳嗽,发热,当时还在校医务室开过药。
至于甲亢,医生分析肯定已经有很久了,只是小金一直未到医院看病,所以也未确诊,虽然突眼,怕热多汗,消瘦,手震颤是甲亢患者的突出表现,但也有一些患者症状并不典型。
甲亢是可以治疗甚至治愈的,但甲亢危象却非常严重,致死率可以达到20%,虽然小金很年轻,但病情拖的太久,所以病情恶化的很快,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仍无力回天。
父母的声嘶力竭并不能挽回悲剧,生命脆弱,命运无常,即便年轻,也不应该忽视自身健康。
人常见的死因有6种,窒息、损伤、中毒、高低温、电击以及疾病。
疾病作为一种死亡原因,也被分为严重疾病导致的正常死亡,和潜在疾病导致的非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因为毫无预兆、死亡过程急骤,大多数时候需要法医来进行甄别和判断。
WHO对猝死有定义。
“平素身体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身疾病而突然发生的死亡称之为猝死。”
所以,大部分人谈“猝死”而色变的原因,是因为它“杀人于无形”,给亲人、朋友以沉重的、不可预料的巨大打击。
其实,猝死往往发生在5大时刻,只要做好防范,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时刻一:吃撑了
为什么?
饱餐以后,胃部被撑大,自然体积就会增加,使横膈肌往上移动,从而使得胸腔压力升高,导致心脏受压,同时,大量的血液会流向胃肠道才能帮助食物被消化和吸收,如果长期饱餐,就会使得心肌的供血量变少,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按理来讲,心脏应该自我调节以改善这种不平衡,但是如果心脏有问题的老人,就要格外注意!
大量的实验表明,当心脏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时,吃太饱就会造成心电的不稳定和非同步性,并且诱发缓慢性心律失常,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是心脏停博,最终导致了猝死的发生。[1]
怎么办?
有冠心病的朋友一定要记住,只吃7-8分饱!就是感觉不饿了就停止进食。老人呢,尽量选择软烂好嚼的食物,而且吃饭的时候避免和家人交谈,防止因为咀嚼不充分而引起呛咳。
普通人也要注意,近些年因为“大鱼大肉”引发的胰腺炎事件,屡见不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会产生心肌抑制因子,也容易造成心脏骤停!
时刻二:用力拉便便
为什么?
因为便秘而用力排便的时候,血压、心率以及心脏的负荷都是正常情况下的5倍。
排便的同时会不自觉的“屏住呼吸”,这时候心房的压力会随之升高,心脏在“回血”的时候会过分充盈,很容易发生心脏衰竭。
排不出去的大便会感觉肚子很胀,直肠也会充满气体,也会反射性的影响心率和冠状动脉血流量。[2]
怎么办?
除了使用通便或者促排便的药物,这边还给大家整理了8个日常饮食技巧。
1.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吃两三根香蕉。
2. 每天早上的时候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或者是蜂蜜水,盐水不能够太咸,最好能够在喝的时候感觉到咸味是最好的。
3. 将黑芝麻粉、大米粉准备好,加入适量的清水和冰糖,放入锅中煮开,然后直接喝汤。
4. 将菜籽成粉末,然后每天吞服三次。
5. 纤维素疗法,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一些纤维素含量非常丰富的食物,例如粗粮、芹菜、菠菜、黄瓜、海带以及胡萝卜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6. 润肠疗法,老人长期便秘食疗可以食用植物油,特别是在炒菜的时候加入一些菜籽油或者是花生油,这样在煮开之后所产生的脂类就能够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了。
7. 芝麻粥,将芝麻以及粳米还有蜂蜜准备好,将准备好的芝麻放入锅中翻炒熟,将粳米和清水一起熬煮成粥,大约八成熟的时候加入准备好的芝麻以及蜂蜜,搅拌均匀煮熟之后就可以了,每天早晚的时候各吃一次。
8. 蜂蜜饮,将蜂蜜和开水一起冲服,可以经常喝,并没有限制。
时刻三:大量饮酒后
为什么?
有资料记载[3]经常大量饮用酒精或者酒精饮料者,猝死率是普通人的2.5倍。
酒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破坏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还会抑制呼吸中枢,造成呼吸骤停,另外,血糖的下降也可能是致命因素。
另一方面,酒精会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肌的损伤,心律失常的出现。
怎么办?
俗话说:小酒怡情,大酒要命!聚会切勿贪杯,遭遇劝酒还是要巧妙的避开,尤其是心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危重症都是出现在大量饮酒之后。
时刻四:刚睡醒时
睡眠不足的确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刚睡醒”也是!
为什么?
人在睡眠的时候,身体会处于“三低一高”的状态。“三低”是指血容量自行减低、血压自动下降、血液循环自行减慢;“一高”是指血液粘稠度变高。这些变化很容易引起“冠状动脉”闭塞不通。
而从睡觉到清醒的过程,心脏稳定性会被破坏,心律失常会随之发生。
如果心脏不好的人,夜间做了噩梦,因为恐惧心脏在睡梦中会发生心动过速,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出汗、血压上升等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猝死的![2]
有文献报道[4]猝死最常发生在凌晨或者上午。
怎么办?
这种情况比较难避免,所以,普通人还是要保证每年的体检,确诊心脏疾病后要到医院评估。
时刻五:劳累之后
为什么?
这个诱因也是大家最了解的,剧烈的体力活动和过度疲劳,心脏的负荷都会急速增加!
对于有心肌病或者心肌炎的患者,因为劳累血液环境会发生突然的改变,心肌会急性缺血且会发生心功能不全,最终也会导致猝死的发生![5]
怎么办?
除了多休息、少劳累,没什么更有效的办法。
即使工作再多、事业再忙,我们还是要保证心脏有一定的歇息时间的。否则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您说呢?
参考文献:
[1]王雷,郭亚东,等.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及预防[J].华西医学,2007,22(4):790-792.
[2]高柏青,黄津芳,等.老年冠心病猝死诱因调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7.
[3]盛怀汤,高诚编译.心脏性猝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
[4]谢英,洪昭光.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675-676.
[5]郭景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法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7.
审稿医生 |平陆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荆亚军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心脑血管病是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很多现代的生活、饮食习惯,无时无刻都在危害着我们的心血管,所以,下面十条,帮你我守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病。
坚持经常锻炼,使身体活动起来,不仅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而且能让你心情好了,压力也会减轻。每周积累中等强度的150分钟活动时间,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多走路少开车、关掉电视等,都能增强心脏强度。
超重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几率,保持营养均衡,少油少糖的饮食,均衡地吃蔬菜和运动,体重控制并不难。可多用工具检测体重是否过重;还建议一起计算基础代谢率,使体重控制不再困难。
充足的纤维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专家建议每天至少30克纤维。各种食物都能产生纤维,如全麦面包,燕麦,有皮土豆,普通蔬菜和水果。
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因此,要改变饮食习惯,多吃瘦肉,少吃低脂乳制品,而不是全脂乳制品,这才是增强心脏的健康饮食。
研究表明,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可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几率。一天4份蔬果就能产生显著效果;如果增加到8份,保鲜效果会更好。但在各种蔬果中,绿叶菜、十字花科蔬菜、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对冠脉的保护尤其有效。
进食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根据卫生部建议,每日钠摄入总量不应超过2400毫克(即6公克盐),但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进食比以往更咸,钠摄入超标情况,越年轻越严重,几乎超过建议量的两倍,应避免食用含钠高的食物,如泡面、洋芋片等。
每周吃两次鱼,例如:多吃富含脂肪酸的鱼,如沙丁鱼或三文鱼,可以保护心脏,预防心脏病;孕妇或哺乳期的妇女尤其要注意,一周不能吃超过两份富含油脂的鱼,若不能每天吃,补充营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鱼油。
以上就是保护心脑健康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想要心脑健康,做到以上几点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