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小蒲公英,治病效果好!既是一味食材,也是药材

小小蒲公英,治病效果好!既是一味食材,也是药材
发表人:金兰中医

有一种花朵,总是充满着朝气;有一种花朵,总是散发着幽香;有一种花朵,自带飞行器……这种花不是别的,正是蒲公英。

 

蒲公英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等地,一到暮春时节,就开始遍地开满黄色小花,甚是可爱。蒲公英是一种野菜,也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药材。别小看那小小的一朵花,可作用还真大。

 

 

蒲公英对于女性的乳腺疾病可谓是情有独钟,早在《本草衍义补遗》中就有记载,用蒲公英与忍冬藤一起减成浓汤,放入少许的酒服用,可以治疗乳痈。后世医家也用蒲公英、香附两味药按照2:1的比例煎服,可以治疗急性乳腺炎。

 

古代医书记载,用蒲公英捣烂外敷,以及捣汁加酒煎服,可以治疗疳疮疔毒;用蒲公英捣烂外敷尅治疗多年恶疮及蛇螫肿毒;用蒲公英、乳香、没药、甘草,水煎服,可以治疗治急性化脓性感染。

 

古代医书记载,用蒲公英和金银花两种药分别用水煎,去渣过滤,熏洗眼睛,可以治疗急性结膜炎;用蒲公英和黄芩按照3:1的比例煎水,熏洗眼疾,能够治疗目赤红肿。

 

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蒲公英30克水煎服治疗胆囊炎的记载,也有用蒲公英30g,柴胡10g,郁金12g,川楝6g,刺针草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记载;更有用蒲公英干根18克,茵陈蒿12克,柴胡、栀子、郁金、茯苓各9克治疗肝炎的记载。也就是说,蒲公英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蒲公英对于胃病,也是有较好的疗效的。在民间偏方中,可以用蒲公英干根和地榆根各等分,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汤送服,每次6克,可以治疗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用蒲公英30克,橘皮12克,砂仁9克,打成细粉,饭后用开水送服,每次0.5-0.6克,可以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用蒲公英20克,丹参2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用水煎服,可以治疗胃痛。

 

 

蒲公英在抗感染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比如急性热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就可以用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水煎服。又如,腮腺炎,可以用新鲜的蒲公英50克,捣烂后,加入一个鸡蛋清进行搅拌,再加冰糖少许,捣成捣成糊状,敷在患处,每天换药一次。还比如,用蒲公英、萆薢、生蒲黄、木通、车前子等药可以治疗尿路感染。

 

蒲公英虽然就是一朵小黄花,但是在医生眼里,却又是妙手回春的灵丹妙药。如能运用恰当,就是一味良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蒲公英,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强力清热消肿的中药!

     

    中药治病,多数利用的药物本身的偏性。而蒲公英则寒性较大,所以在中药分类里,蒲公英被归为清热药。蒲公英太能繁殖了,全国各地均产,药用为带根的全草。11~12月之间采挖,洗净,晒干为最好。

     

    蒲公英的药性功效:性寒,味甘苦,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目赤、咽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

     

     

    蒲公英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用,也非常好!关于蒲公英的食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讨论!简单用一些主成分为蒲公英的中成药来说明它的强大的清热消肿的功效。

     

    1、乳腺炎

     

    想必好多产妇在哺乳过程中,大多出现过乳腺炎的问题。高热,疼痛。除了用西药头孢抗生素以外,多数医生会给开蒲公英冲剂,很快就能退热消肿。可见蒲公英清热消肿的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已经成了治疗乳腺炎,特别是急性乳腺炎的良药。

     

    2、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还是依赖于蒲公英的寒性,发挥清热解毒作用。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如果配合绿豆熬汤,则效果更佳。

     

    3、清胃热,治胃炎

     

    蒲公英的抗炎、清热功效上面已经讲过。归胃经,对胃热胃炎也有良好的疗效。要说明的是,蒲公英既能清胃热又不伤胃。青壮年的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大部分是胃热所致。

     

    4、外敷功效也很棒!

     

    对于一些疮疖疗肿,恶疮,甚至是蛇螫肿毒,把蒲公英捣烂,敷上,能起到很好的消肿作用。蒲公英功效如此之多之强大,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特别是它的抗菌作用,抗乙肝病毒作用、通乳作用,抗肿瘤等作用。

     

     

    注意:

     

    1、蒲公英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用的,因为它的寒性较大,非实热证禁服。2、有些朋友用蒲公英泡水喝,也是要慎重的。因为用量不合适,很容易导致出现恶心、想吐以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不适的情况。3、还有可能出现过敏等问题,身体会出现荨麻疹或者是浑身瘙痒的过敏反应。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1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中国人十分看重认祖归宗,不少流落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论身在何处,都对故土念念不忘。倘若,历经战乱,一代代远离故乡的人们死去了,故乡的名字已经渐渐淡去,许多人只能从父辈的口口相传中知道,自己的故乡在一个大槐树下。

     

    相传山西洪洞县城北五里贾村有座广济寺,寺内有棵大槐树,还流传有这样的一句话:“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当地人为了满足异乡人的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古代农业技术落后,每每遇到干旱、蝗灾,或者遇到内乱、外地入侵等等天灾人祸,基本就颗粒无收,史书上关于饥荒的记载比比皆是。这时候人们发现开的一串一串的槐树花,花瓣净白肥厚,饥饿的人们就摘下槐花填充辘辘饥肠,不料槐花味道甘甜,肉质鲜美,于是便有了人们称槐花为“槐米”。

     

    于是,从此我们便和槐花结缘,家家户户都在自己房子边种上了槐树。在著名的民间故事天仙配当中,古老的槐树精还充当媒人,见证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可见人们对于槐树的热爱。其实,我们对于槐树的认识,远不止这些。在中药当中,槐树的花就是一味止血良药,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吧。

     

     

     槐花,又叫护房树、豆槐、槐米,是槐树干燥花及花蕾。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等病证的治疗。一般用量为5~9g。

     

    槐花性寒,有很好的凉血止血作用。治疗痔疮出血,大便下血,常与侧柏叶、荆芥穗、枳实配伍,可以起到清肠凉血、疏风行气的作用,如槐花散。治疗血崩及肠风下血,与凉血止血药地榆一同相须使用,是一个重药药对,如槐榆散。

     

    治疗吐泻不止,可以单用。治疗小便出血,可以与凉血行瘀的郁金配伍,《箧中秘宝方》记载治疗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治疗热毒下痢,下血不止,与郁金、甘草一同使用,如郁金散。《世医得效方》还记载槐花用于治疗治鼻子出血不止的方子,将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碾成细粉末,吹入鼻中,可以迅速止血。

     

     

    槐花入肝经,可以清肝经的火热邪气。治疗肝热目赤,头痛眩晕可以用槐花单味煎汤,代茶饮用,也可以配伍清泻肝火的夏枯草、菊花等药物一同使用。在元代医书《世医得效方》记载有一个方子治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在明代的《本草纲目》当中也有记载,用槐花炒香频嚼,可以治疗失音与喉痹。所以可以认为槐花对于治疗喉痹应该是确切的疗效的。

     

    槐花不仅可以食用、药用的历史悠久。北方的很多地方直到现在还有吃槐花的习惯,有的用槐花煮饭,还有用槐花制作小吃、糕点等。槐花谢后结成的果实槐角,也是一味良药,性味、作用、功效和槐花相似,清降泻热的作用比槐花强,而且还能润肠。但是止血的作用不如槐花。

  • 记得多年前,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雪花飘飘,漫天洁白,少年的我一骨碌从床上爬将起来,冬日的寒冷一点也挡不住啊,起床洗漱后,围在火炉旁烤东西吃。在农村,冬天在火炉旁烤的东西最多的大约是红薯、土豆等,但还有另外一样东西,也是我特别喜欢吃的,那就是——柿子。

     

     

    在老家,我们通常会把柿子摘下来后,放在楼上一个干燥的角落,需要吃的时候,就拿一个下来,放在火炉边上烤着,烤的柿子裂口、白水直流的时候,想必一个美味可口、风味独特的烤柿子就可以吃了。又加上是在冬日这么吃,别有一番滋味!

     

    对于柿子来说,也许有人觉得它的味道有点涩涩的,但是只要制作好了,那种甘甜也一样一览无遗。比如北宋词人张仲殊就很喜欢吃柿子,还留下了美妙的诗词,如︰“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其实柿子不仅仅是一个美味的果子,其实也是一个食药两用的佳品。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具有养肺胃、清燥火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但是很多人并不太知道,柿子的蒂儿的作用也是出人意料的。对于柿蒂这个东西,大部分都是把它扔掉了的,因为这个东西的确不好吃啊!但是它在中医人的眼里,就是一件宝贝了。中医认为,柿蒂味苦、涩,性平;归胃经;具有降气止呃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呃逆症,一般用量为4.5~9g。

     

     

    柿蒂除了治疗呃逆不止之外,还对百日咳和血淋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百日咳时,用柿蒂12克,妩媚20枚,白糖9克,煎水服。在用于治疗血淋的时候,将柿蒂适量,烧灰存性,研为细末,空心时,用米饮调服,每次6克。

  • 腰酸背痛、眼睛干涩、皮肤粗糙、过度的肥胖 ...... 亚健康一词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代名词,很多的人在都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身体一直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更是有了保温杯里跑枸杞的的梗,其实枸杞确实是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且它已经在历史的考验中站住了脚跟,枸杞作为药材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而且在食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南方那边的人做饭亦或者是煲汤都爱放上几粒,既能增加风味又能增加营养价值,更有甚者有人用它来泡酒。但是枸杞的功效真的有这么神奇么?他真的能治百病么?

     

    1、枸杞的功效

    其实很早就有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枸杞的功效非常多,有清肝润肺对于耳鸣、头晕眼花等诸多疾病都有治疗的效果,再加上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枸杞的产能大大增加,大部分的家庭中都会常备枸杞。很多人身体只有有点不舒服,就会来上一杯枸杞泡水。当然说到这里有的人会疑问,问问什么自己天天枸杞泡水,怎么就没有看到效果呢、相信大家不少人都会有这个疑惑,其实现在社会,在枸杞界有很多的乱象,很多人为了将枸杞卖上好的价格,用化学染料将枸杞染得鲜红,就是为了抢占市场的份额。这样的枸杞人吃了以后,不但不会起到好的效果,有时候甚至会有反面的效果。

     

    所以大家一定要甄别这些枸杞。而且,枸杞是需要长期喝才能看见效果的,短期内我们不会看到太明显的效果。除此之外,因为为了保存枸杞,不少商家会将他烘干,就会有很多谣言说枸杞烘干后营养会流失,其实并不会是烘干不仅不会让枸杞营养流失还会颜色变得更加鲜艳。烘干后的枸杞会更容易保存。那么就有人问了,为什么买不到新鲜的枸杞呢?新鲜的枸杞因为皮薄易腐烂,大部分的家庭根本买不到,就算买到也是价格高昂,所以更建议大家买烘干后的枸杞,价格优惠功效也是一样的。

     

    2、正确看待枸杞的功效

    枸杞作为一种养生品,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都是比较好的,男人可以缓解脱发的原因,女人可以美容肌肤,孩子们则可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但是枸杞虽好但是大家也要平常心对待,不要将它过于神化,正确的看待他就好。

  • 蛤蚧是壁虎科蛤蚧的干燥体,又称大壁虎,它的外形令人细看恐极,但它却是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它主要产于广西。蛤蚧的名字来源很有趣,唐代的《新修本草》中记载蛤蚧,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是也”,“旦”指早晨,“暮”指傍晚,大意是说这种动物快接近傍晚时,会自己叫自己的名字。实际上就是说蛤蚧这个动物发出的叫声有“蛤(gě)”这个声音,因此是根据这个动物的叫声而命名的。

     

     

    蛤蚧的药理功效

     

    《本草纲目》中记载,蛤蚧具有“补肺气,益精血,定喘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之功效。在中药分类中蛤蚧属于肺肾双补,主要是补肾阳,补肺气,止咳平喘。蛤蚧作为补阳药,可壮阳和治疗不孕不育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也把其作为一个补阳滋补类的补品服用。

     

    在中医理论中,我们人体的呼吸功能其实是由肺和肾共同调节的,蛤蚧虽能够补肺气,但是一般单独的肺气虚不用蛤蚧,而主要针对由于肾阳虚同时又有肺气虚出现的肾不能纳气造成的久咳虚喘,因肺肾同属水上之源,蛤蚧能使肺、肾皆得所养,从而治疗久咳。如 “人参蛤蚧散”中,人参补肺、蛤蚧补肾,对于肺肾两虚的久咳虚喘就有很好的疗效。那么若为风寒外邪所致咳嗽者(如感冒),或有实热病症者则不宜用。中药用药非常的精准,有最佳的适应症,不应人云亦云盲目服用,因此不可自行随意用药,而应当是在中医师指导下辩证选药。

     

     

    蛤蚧服用方法

     

    中药不仅讲究配伍,也讲究炮制方法,通过配伍和炮制来达到增效减毒的精准疗效。蛤蚧我们一般认为最好是作为丸剂或者散剂来服用,因其质地硬,煎汤效果不好,一般不用来煎水服用。并且蛤蚧属动物药,有腥味,口感不好。食疗可以用来炖肉,也是一味比较好的滋补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错误的养生观念造成这些滋补类药物的资源匮乏,导致供不应求,进而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伪劣品,如拿壁虎、红瘰疣螈、红点蛤蚧(背部有明显的小圆形红色斑点)等来冒充蛤蚧,还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参考文献:

    [1] 刘训红,王春根,陈彬.蛤蚧及其伪品的粘度鉴别[J].中药材,1992,15(8):20

    [2] 任仁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5.

    [3]邓明鲁.中国动物药资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3.

  • 桂枝这味药物,因为被张仲景反复应用,组成了不少名方,从而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和桂枝同出一物的另一味药物——肉桂,却很少被人们提及。今天就来好好学习一下这个药物吧。

     

    肉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樟树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干燥树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用于治疗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痿、宫冷、寒疝、奔豚、经闭、痛经等多种病症。

     

     

    这个药物性属大热,有很好的温里作用。排在第一位的作用就是补火助阳,这种作用和附子十分类似,通过补命门之火,从而温暖全身的阳气,所以可以用于治疗阳虚诸证。不论是肾阳虚、心阳虚、脾阳虚及脾肾阳虚、心脾阳虚、心肾阳虚等,都可以用肉桂配伍相应的药物来治疗。

     

    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阳痿宫寒等,常与温补肾阳的鹿角胶、杜仲、附子等药物同用。治疗肾虚咳喘,虚阳上浮导致的眩晕目赤、汗出肢冷、心悸等,常与山茱萸、人参、五味子等补肾益气的药物同用;治疗脾阳虚之胃脘冷痛、食少便溏,常与附子、人参、干姜等温脾补肾药物同用。

     

     

    治疗寒邪内侵或者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病情较轻的可以单用桂枝治疗,病情较重的常用干姜、高良姜等温中散寒药物与之配伍使用,还可以治疗寒疝腹痛,在《姚僧坦集验方》中记载了一个桂心汤,用桂心(桂皮)、生姜、吴茱萸等药物搭配,对于这种病症有一定效果。肉桂还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杂致,客于经脉,气血运行受阻,闭阻不通导致的风寒湿痹,可以配伍独活、桑寄生、杜仲等祛风湿、强腰膝的药物使用,特别适合寒痹腰痛,如独活寄生汤。

     

     

    寒性凝滞,感染寒邪较重的时候,常用于伴随着血液的瘀滞,肉桂的性大热而能活血通经,对于寒凝血瘀证可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冲任虚寒、寒凝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者女性产后瘀血阻滞导致的恶露不尽、腹痛不止的病症,可以用肉桂配伍活血祛瘀的川芎、桃仁、益母草等药物同用。治疗阳虚寒凝、血滞痰阻导致的阴疽,可以配伍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等温经通阳、散寒行滞药物同用,如阳和汤。

     

    在补气血的方子当中适当加入一些肉桂,起到“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作用,有利于补虚药发挥“阴生阳长”的效果。

  •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起源传说最多、活动最多、习俗最多的节日。各地庆祝方式不一,有划龙舟、包粽子、制香囊、插艾叶、带五色线、喝菖蒲酒、涂抹雄黄酒、躲端午等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节日也随之简化了,当下的端午节,估计多数人吃个粽子就算完事了。这节日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端午又称端阳,端是开始的意思。端午是仲夏时节的开始,正是寒气和暑气交替的时候,阴雨较多,容易形成寒湿之邪,因此古人在端午时节用艾叶、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湿以防疾病的发生。正因为有祛除端午时节寒湿的功效,艾叶、菖蒲、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传到后来老百姓便在端午插艾叶、菖蒲、蒜头以避邪,事实上端午三友所避之邪为“病邪”的邪,而非“邪恶”的邪。正是这些理解上的偏差,以致艾叶、菖蒲、大蒜在大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养生保健作用。下面就说说端午时节如何用好“端午三友”。

     

    艾叶,性温味苦,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艾叶内服外用效果均佳。内服的代表方剂是艾附暖宫丸,主治女性宫寒所导致的各种妇科疾病。外用则分两种:一种是做成艾绒或艾条进行艾灸,可温经通络:一种是熏洗,可温经散寒祛湿,可治疗寒湿束表性疾病。根据端午时节寒湿较重的气候特点,利用艾叶进行熏洗是很好的办法。

     

    菖蒲,性温,味辛苦,可芳香开窍,散寒祛湿,以内服为主,对于平素脾阳虚,寒湿较重者有效。和艾叶有所不同,艾叶是祛外感寒湿,菖蒲是祛内部寒湿,侧重有所不同。端午时节用菖蒲养生的传统方法是制作菖蒲酒。这种酒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酒为百药之长,能增强各种药物的功效,且酒本身就有温经通脉、散寒除湿的作用。菖蒲和酒结合增强了其散寒祛湿的功效,且味道醇香。

     

     

    大蒜,性温,味辛辣,可温中,消食,理气。大蒜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对胃肠道感染所引起腹痛腹泻有很好的疗效。端午时节寒气与暑湿之气交互,最利于细菌的繁殖,最宜发生因饮食不洁而导致的腹痛腹泻等疾病。大蒜有很好的杀菌功效,因此,在端午节以后,在烹调凉菜时,可以配以大蒜末,除增味提鲜外,还能抑菌杀菌,防止食物腐败。

     

    端者,始也。端午用艾叶、菖蒲、大蒜养生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端午以后根据气候或自身的身体情况,仍可继续使用“端午三友”,并非限于端午时节。

  • 去年去药材市场时,在一家药材商铺里看到这种很大的黑色块状物,让人不由得想起来煤炭,当时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本着学习的心态请教了卖药材的小哥,对方告诉我们这就是中药“芦荟”!于是感慨两点:第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师,卖药材的人在中药方面足以当我们的老师,应该虚心学习!

     

     

    但是话说回来,芦荟不都是绿色的皮、透明的肉吗,怎么会是这种黑色大块呢?原来中药里的芦荟是将新鲜芦荟割破,收集流出来的汁液,倒入锅中熬成稠膏后冷却所得的固体。只是这两种状态的芦荟很难让人联想到是同出一物,因为外形差别太大了,难怪很多人认不出!

     

    说起芦荟,就不得不先说它的品种了。全世界的芦荟品种有数百种之多,但最引人瞩目、应用价值最大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算是质量最优的,叶大肉厚,中药里使用的芦荟主要就是这个品种,它主产于非洲北部、南美洲地区,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种植。木立芦荟是日本特产,叶小肉薄,主要是日本国内使用。中华芦荟,顾名思义是中国特有的品种,也叫“斑纹芦荟”,具有生长快、活性成分高等特点,也很有开发价值。我们很多人家里种植的芦荟,就是斑纹芦荟。

     

     

    就中药药用价值而言,芦荟主要有清肝火、泻下通便、杀虫的作用。笔者读大学时,有段时间肝火旺、便秘很严重,主要的表现就是口苦、两眼内眦处红肿痛、大便几日一次难以解出,当时很痛苦。偶然的一次和朋友外出就餐,朋友给点了一道“酸奶芦荟”,食后第二天大便通畅、火气亦消,竟觉全身舒适!从此以后就爱上了这种透明的、凉凉的芦荟肉,可惜现在北方有鲜芦荟菜品的餐厅并不多了,不知道在南方会不会很寻常呢? 其实,芦荟是集药用、食用、美容价值于一身的植物。迄今为止各国已经开发出很多芦荟相关的药品、食品。女孩子对于芦荟更不会陌生,各种芦荟胶、芦荟洗面奶、芦荟补水面膜等一应俱全。

     

    说了这么多芦荟的好处,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芦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其实不然。首先,芦荟是苦寒泻下之品,阳虚或者素有泄泻的人不宜食用;其次,很多人认为家中所养芦荟是可以直接拿来做面膜或者外用的,其实有不少人会对此过敏,因此最好在用之前先在局部皮肤做一下过敏测试。

  • 古老的药

     

    败酱草这味药不算很常用,但常见,李时珍就曾感慨:"败酱草,善于排脓破血,所以张仲景治痈,古方妇科亦常用,而后人不知道习用,大概是因为没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这味药很古老了,它是败酱科黄花败酱,百花败酱的干燥全草,也叫鹿肠,鹿首,马草,泽败,在我们贵州则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这味药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肠,大肠,肌部,肉部。这味药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采摘来蒸,当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疗两大类疾病:

     

    1、小肠,大肠,肌部,肉部出现的脓肿。

     

    推而论之,能够治疗下面这些部位的疾患:

     

    肠部:急慢性阑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等。

     

    肌部:痈疽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肿痛等等。

     

    肉部:肺痈。

     

    2、妇人产后由于由于“血瘀”导致的瘀阻腹痛。

     

    治疗肠部,肉部,妇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剂量干品在4g~20g之间,鲜者则可以用到50g~200g之间。

     

    治疗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痈疽肿毒多用鲜品外敷法。比如说,可以用黄花败酱鲜叶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捣碎,再加鸡蛋清调匀,外服痛处,一付药可以敷24小时左右。如果严重,则需外敷,内服。此法对乳腺炎,淋巴管炎,痈,疖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过,此物寒凉,所以有医者认为应该用于“实热瘀滞”之症,若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中医的奥妙在于,通过配伍,寒药温用,温药寒用,在保留中药药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中药的副作用。这寒药温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将介绍的一个方子。

     

     

    古老的方

     

    这个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败酱散”。它是治疗什么病的呢?它治疗的是肠痈病。

     

    所谓肠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阑尾炎,阑尾炎腹痛由上腹开始,以腹胀、闷痛为常见,之后则转移为右下腹痛,急性期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发热。

     

    急性期,下腹部肿且有痞塞感,按压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会有压痛,这个时候病性属于“实热”,不用这个方子,用“大黄牡丹汤”。

     

     

    待阑尾炎到过了急性期,脓疡已成,元气亦衰,病性属虚,属阴时,就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了。这个时候,患者下腹部会有局部肿胀,按压该部位,会有濡软的一团,仿佛有肿物。身体“无热感”(注:无热感,和体温正常是两码事,患者不觉得“热”,但是体温计测下来仍可能有低烧)。脉频数。如果这个病拖久了,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有时会呈现“鱼磷状”。

     

    方药如: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败酱草五分(20g),三味药,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药一勺,倒入400毫升的水中,煎取200毫升,顿服。

     

    有人会说,不是说败酱草这个药是治疗“实热瘀滞”之脓肿吗?为什么阴性,虚证的病证也能用呢?这就是经方配伍的奥秘之处了。

     

    在这个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进排脓,又能润滑肌肤;败酱草机能排脓,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奋元气之沉衰,活跃脏腑之机能。败酱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热亦让薏苡仁,败酱草所平衡。

     

    这个方子不仅能用于慢性阑尾炎,还能用于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附件炎,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出现“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脉弱数或迟”,病性属“阴”者,亦可用于出现上述症候的局限性硬皮症,湿疹,蛇皮症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