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件关于一位机智妈妈的故事。
我的门诊一直孩子比较多,这周三的门诊,在接诊别的患儿时,我发现在候诊的一群孩子里面,有一个小男孩跑来跑去的非常活跃。
他是妈妈和奶奶一起进来的,妈妈和奶奶找我来就诊的主要诉求是孩子最近一直吃饭太差了:不吃正餐,吃零食,吃正餐的时候,必须要看着手机放动画片才能吃。
当时我听完后非常不客气地对妈妈说:“你觉得孩子吃饭的时候看动画片,这样的饮食行为正确吗?”这位妈妈这个时候非常机智地冲我眨了眨眼睛,向奶奶的方向撇了撇嘴,我立刻就明白了。
两代人育儿观念有矛盾来找我来解决,这在我的门诊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理解了这个之后我转向奶奶,仔细问了孩子的身高体重发育情况,发现还不错,之后又问她:“您每天都给孩子做什么吃?”
奶奶如数家珍地跟我说:“我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主食,还有杂粮,鱼肉蛋每天都要有,有各种的蔬菜...”
我接着问:“那他如果不吃饭,您怎么做呢?”
奶奶特别自豪地说:“那我就给他看着动画片吃,如果他看动画片都不吃,我就只能追着喂,他现在不吃,一会他也会吃的。只要我喂他就会吃,如果这个孩子不是我喂的,他长不了这么好。”
但是,这孩子长得真的好吗?
经过我对孩子发育评估的判断,发现最近几个月这孩子已经出现了生长停滞和轻度贫血。简单来说,生长停滞就是他体重和身高增长不如前一阵好。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原因是不良的喂养方式导致的营养摄入不均。
拿到检验报告后,我当即板起脸给这个家庭(重点是奶奶)制定了以下四个纠正方法。
听完这些「规矩」,奶奶看向小孙子,眼里满是担忧与不舍,我不由得放缓了语气和老人说:“您放心,这些方法对孩子没有伤害,您现在对他「狠」一点,他之后才能长得更好。”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不良喂养方式与不良进食行为。
大量的研究资料与统计显示,造成孩子发育不好、营养不良,比如体重身高发育落后、贫血,的一大原因就是不良喂养方式,其中就包括不良进食行为。
不良的进食行为包括边吃边玩、不吃正餐吃零食、无陪伴进餐、不规律进餐等等。
孩子从液体食物过渡到固体辅食添加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适应性喂养,这个过程有三个目的:
我们希望孩子经过一年半的辅食添加后,能够在两岁时,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正餐进餐。
很多资料显示,边吃边玩的孩子,反而会有食物摄入过量、肥胖等问题。所以不能小看孩子吃饭这件事,不要简单地把它认为只是营养需要,它还是孩子消化系统成熟的需要,是孩子心理行为成熟的需要。
说回这次的故事,当孩子在出现今天文章里小男孩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孩子是否有不良的进食行为。不正确的进食行为不但对孩子的营养摄入有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在最后,我想再表扬一下这位机智的妈妈,选择与奶奶一起向我寻求专业意见。隔代育儿的矛盾、问题一旦突出,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养育。我的建议是:隔代育儿首先要互相理解,双方都是“为了孩子”,如果有问题不能调和的话,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这位机智的妈妈,请专业人士来做裁判,给出正确的指导。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我对老公动手情绪失控,我们的婚姻怎么办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和老公性格反差很大,但我觉得很互补,我比较外向,做事粗枝大叶,但也敏感、多愁善感。而他内敛、细致、踏实、诚恳、木讷。我们是大学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出去玩,他总是背一大包的东西,看上去很麻烦,可是渐渐地我们才感觉到他的包是个聚宝盆,地图、雨伞、手纸、吃的、喝的应有尽有,我们拍照的时候想要梳梳头发,小梳子、小镜子没想到他也有。
一次我们爬山,到了山头后发现风很大,很想尽情领略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无奈高处不胜寒,正当我恋恋不舍准备返程的时候,他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披上了,我非常感动,他太细心了。
还有一次我随口说了一下,晚上睡眠不好,他就送来了一篇“太极拳治失眠”的短文,那时我们才刚认识;这些小事给我印象很深。虽然他没有出众的外表,在学校也不是属于能力很强、很优秀的人,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在沙砾中发现了一颗宝石。
同学们一直不看好我们,觉得我们反差太大,也有个朋友说“你是为了小感动而感动”。我一直不以为然。相处的时间久了,性格上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了,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总希望能得到他多一些呵护,可他是不“屑”于言表。
这么多年,没有送过一次花。有的时候工作很累、很苦恼的时候,他也不会安慰,事后问他,总说:“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以为你难受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待着。”我喜欢生活中的事大家一起分享,两个人之间多一些交流,但和他交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
他总是绷着脸,要么你说什么他都没有反应,要么长篇大论,理论一套一套。我总觉得他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没有别人的位置,也没有学会怎样去关心别人。
从在学校到工作,到后来成家,我们两个人隔不了多久,就会争吵一次。有时也会吵到分手的地步,但过后也都又好了,我们还是很珍惜我们的感情的。就这样分分合合,还是一直在一起。
但我总觉得我们在一起,我哄着他、迁就他就相安无事,反之则不成。可我是个女人,我也渴望能有人呵护,有人爱啊。矛盾的激化是从孩子出生开始的,我在研究所工作,这几年接了项目,工作特别忙,经常出差,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刚开始是婆婆给我们帮忙,我总是下班赶紧回家,带孩子,等孩子睡了,再继续在家工作,深更半夜才能睡觉,弄得疲惫不堪,身体也差了起来。老公从来不会主动跟我分担家务。
后来,婆婆回家,我父母来帮忙,父母看我辛苦,把什么都包揽了。我真是轻松多了,但有时看见父母身体不好,还要忙进忙出,老公却在看电视或者睡觉,心里就不平衡。反过来,他还对我母亲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有好多看法,甚至还跟她吵架。我就这些问题跟他谈了很多次,改善甚微。
他却抱怨,说我个性太强,他被压抑得都不像个男人了。其实我觉得自己原本很依赖家庭和夫妻感情的,但他对我的漠不关心也歪打正着的成就了我的自立、自强。
为了孩子,总得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我们计划和父母分开住。搬新家后,我们请了钟点工。母亲也经常过来帮忙,老公从搬进新家后在家务方面还是分担了很多,洗碗、洗衣、买东西,家里的矛盾似乎少了一些。但要命的是,我发现我对他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并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尤其是两人独处。
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孩子。在孩子那儿,我无条件的付出,孩子经常会给我带来惊喜,带来感动。而对老公我做不到无条件,就算付出了也得不到相应的回馈。而且我不再觉得他那些品质的可贵,看的更多的是他和母亲的争吵、他的琐碎、他的固执、他的脸色。
渐渐地我对他没有了当初的热情,他也沉默寡言。不知不觉间我们相敬如“冰”了,老公还是意识到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更关心自己,关心自己服饰、形象。
其实我也意识到了我作为妻子的失职。可我就是没有热情,惯性的麻木。这种如“冰”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他变得暴躁起来,而且他把这些坏情绪直接就投向了儿子,经常大声呵斥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和我母亲争吵,横眉冷对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这种环境下,我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失控,有一次忍受不了他那张唧唧歪歪的嘴脸,我随手把刚沏的一杯热茶泼向了他,烫了他一脸的水泡。如今每次看到他脸上的疤痕,我就特别内疚,心想下次再怎么吵架也一定不能动手了。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在经济上我们俩彼此还是很信任的,我们每月的收入扣除了当月的零花钱,都存在我工行一个折子上,折子放床头柜里,密码我们都知道,他比较节约,我因为要买一些美容品、衣服、首饰,开销会大一些。
但大的费用我都事先和老公商量后才去取钱,我一直觉得我的这些开销还是很正常的,没有特别奢侈的,可那天我发现他竟然在一家小有规模的美发店办了一张金卡,花了1万元办卡,居然一点也没对我提及过,我感觉非常受打击,之前他曾去按摩过,我说想到一个女人给他按摩我感觉不舒服,让他不要再去了,要去就两个人一起去。
可他竟然悄无声息的对我来了这么一招。一下子,觉得两个人之间感情没有了,连信任也没有了。一个人大哭了一场。回家后看到他和我母亲又开始争吵按摩算不算色情,到底好不好的事情,我烦透了,抓起儿子的玩具又扔向了他,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失控了。我向老公提出了离婚。
不是为了按摩的问题,只是觉得婚姻就像我们两个人做的茧,已经把我们束缚得气都要透不过来了。几年以来,我一直睡眠不好,下半夜三四点钟醒来就很难入睡。
为了改善,我去练瑜伽,好了一些,但这段时间,为了这些事情,又不行了。半夜躺在那儿,想起这些,我就觉得很没意思。前两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公又在和我妈争吵,我大喊了一句:“烦死了,你们能不能不要吵。”然后一头撞向了墙,在身体软下去的一瞬间,我听见心里说,终于死了,终于解脱了……他也觉得自己很压抑。
我们这段婚姻到底该怎么办对双方和孩子更好呢?儿子一直很懂事,我担心自己的暴戾、老公的沉郁带给孩子过多的负面影响。我该怎么办呢?
我经常失眠和情绪失控,会不会有抑郁症?怎样排解和改善?心里很忐忑,希望能得到指点。
虽然你们的婚姻生活里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你们最终没有让婚姻解体。
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很多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们彼此还有爱。爱在你们内心深处,却无法让对方体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建议
1.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方
如同当初的你们。用否定的眼光看人,只会破坏了亲密关系、破坏了好心情、破坏了沟通的欲望。
2.当调解员
至于你的爱人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你可以担当调解员的角色,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
如:夫妻之间的事不要让上一代人介入。你告诉了母亲有关按摩卡的事,只会恶化他们的关系。
如:不善言辞的爱人不讨老人的喜欢,你可以买一些东西,然后以爱人的名义送给老人。老人会觉得“这小子嘴上不说,心里全知道”。如:尊重和善待爱人的父母。这样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敏感的他也会知道“投桃报李”的。
3.强烈推荐你们看看“男女在婚姻中的行为、习惯的不同”
例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等书。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自以为很了解男人的我们,其实对他们并不了解。
了解之后,你会用你的爱人能感受并愿意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他也会从你的言行里学习到夫妻相处的真谛和艺术。他会在你的影响中改变错误行为,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4.记得第一点,欣赏对方
这样会平复掉你的一部分愤怒情绪。继续淑女,不是很好吗?祝你幸福。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即使家长百般小心预防,孩子是难免会生病。
孩子生病中,让家长最困扰的就是喂药。如果医生开的是冲剂还好,孩子还勉强能吃进去;但是如果开的是中成药或药粉等,那将会有一场苦战,保不准孩子会吐,再重新喂。
最近一个老人的喂药视频火了,老人喂药的方式真的是快狠准,而且保证孩子不会吐,看看她是怎么喂药的。
视频中的小男孩看着奶奶在准备药散发呆,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看到奶奶直径向自己走来,就知道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开始做无谓的反抗,奶奶却不理会孩子这种情绪,直接将孙子揽入怀中。
奶娘双腿夹住孙子的双腿,避免孩子乱动。孩子的一只手被夹在奶奶的腋下,另一只手被奶奶牢牢地抓着。任由孩子哭闹,奶奶也不做回应。
只见奶奶抓起一汤匙药散,加水后直接喂了下去,并没有立马拿出来,而是等到孩子完全咽下去,取出勺子喂水,孩子孩子嘴里苦,连续喂了两勺水。
期间,孩子苦苦挣扎,但是为了孩子的病赶快好,奶奶还是狠下心给孙子灌药。
孩子吃完药后,对奶奶非常抗拒,也不让奶奶抱了。
看完视频,我们先不判断奶奶的方式的对错,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是不建议的,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上,对孩子产生了伤害。
儿童生病后,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如果想使药物顺利达到胃肠道并充分发挥疗效,家长必须掌握一定的喂药技巧,这5个有关小儿喂药的小妙招,可以借鉴一下。
一、喂药前,先调解孩子心理
孩子患病后,由于疾病的折磨,就会表现的紧张、恐惧、哭闹、抗食、拒绝服药等行为。这时候,家长应该耐下心,给以心理情志上的调护理。如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耐心红豆,可以以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降低孩子的警惕心,稳定情绪,方能顺利喂药。
二、喂药的方法
药不苦:可以直接用温开水送服;
药苦或特别苦:可以在小勺子里放些糖,再放上药让孩子吃下。
药片、药丸:可以将其研磨成面,溶于开水后让孩子服下。
对于不同月龄的孩子,喂药方法也不同:
1.新生儿到3个月婴儿:因为三个月以内的孩子味觉还不敏感,可以将药调成糊状,在孩子饥饿时服下,患儿会主动吮吸吞咽。
2.6个月左右婴儿的喂药法:家长先让孩子侧身,将调好的要用勺子由口角慢慢喂入,顺着颊部流入,也可以使用滴管或注射器深入孩子口中,慢慢喂进。
3.1岁以上孩子喂药法: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喂药开始困难了,家长可以先喂少许的糖后再喂一勺苦药,在孩子还没来及反抗时,赶忙喂一些水,反复此法,可以顺利将药喂完。
4.幼儿及大童的喂药法:家长首先争取孩子能主动服药,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劝说孩子主动服药,千万不要厉声历气和威胁,在等孩子服药后,家长要给予鼓励和赞扬。
5.顽固性拒服儿的喂药法:对于那些完全不合作的幼儿,家长各种语言、暗示、红豆皆不起作用时,需要采取被动哺药法。先让孩子仰卧在怀中,左手拇指压住孩子下颚使其张开嘴,右手将盛药的勺子紧贴在小儿颊部黏膜与臼齿间把药倒入,等待孩子要下后将勺子取出。
三、喂药的注意事项
1.喂药后要以适量的温开水或糖水送服,如固体药一小杯开水即可,液体药应该更少一些,避免过多的水分引起呕吐或因稀释胃酸影响药液的吸收。如服用磺胺药、发汗药可以多喂一些水,小儿呛咳时必须停止喂药避免呕吐。
2.药物不要夹在食物中服用,避免造成厌食,或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3.不要把各种药物放在一起同时服用,要按照医嘱分次服用,中西药物需要想个30以上。
4.药量时间、药量要准确,餐前药要在饭前30-60分钟喂服,餐后药在饭后15-30分钟喂服。
5.一些有刺激气味或其他异味的药物常制成糖衣或胶囊,有些药为防止在胃内被分解破坏而制成肠溶片,不宜碾碎或溶解服用,应以原形喂服。
每个人都会生病,所以家长不要过度担心,只要按照医生医嘱,相信孩子很快都会康复的。
为什么更年期的妈妈们会频现这般窘态呢?
原来,都是雌激素下降惹的祸。雌激素是一种直接影响脑下丘脑的荷尔蒙,而下丘脑则与食欲、睡眠、性激素和体温等有关。随着进入更年期以后,女性体内雌激素会迅速下降,会造成大脑误认为是体温过高。因此,大脑会向心脏发出信号要求心脏泵压更多的血液,汗腺释放更多的汗水。因此,女人会突然感觉发热,并分泌出大量令人不愉快的汗水,这就导致了更年期潮热。
这种症状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只是短时间出现,可以忽视不计,随着更年期的结束,症状自然消失,但如果持续数年,而且发作频繁,那就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必要情况下补充一些雌激素进行调理,症状就可以得到改善。除此之外,女性朋友也可以利用以下的几个自我保健方法,调整这个令人烦恼的更年期症状。
1、寻找诱因
潮热因人而异,多是间歇发作。更年期女性应注意自己的饮食、环境、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必要时也可以记日记的方式寻找发热的规律,这是避免潮热发生的有效方法。
2、饮食调理
可以多食用大豆蛋白有助于缓解潮热,这是因为大豆中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有调查表明,美国更年期女性潮热发生率高达85%,而日本更年期女性出现潮热的比例不到20%,这与日本女性饮食中大豆蛋白占很大比例有关,日本女性每天大约摄入200毫克植物性雌激素。另外更年期女性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以避免潮热汗出症状加重。
3、戒烟戒酒
更年期女性不宜饮酒、吸烟,减少酒精及尼古丁的刺激,避免造成血压及精神方面的异常变化。
4、运动调理
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热性和对气温的调节能力,有助于减轻身体潮热。更年期女性一周可以做几次有氧运动,比如瑜伽、跳舞、太极等,能够缓解更年期的症状,还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活动筋骨。
5、心理调整
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潮热出现时,可采取放松和沉思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做深长的呼吸,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也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缓解自己的心态,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现在二胎政策一开放,好多妈妈们都想再生育一个宝宝,但是部分妈妈的年龄已相对偏高。想要生育二胎的妈妈如果年龄已相对偏大,那么建议做完孕前检查后就抓紧时间怀孕,如果年龄已超过35岁,直到同房半年后未孕,则建议行辅助生殖技术帮助受孕。
目前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不到50%,通常医生会通过把多个胚胎植入子宫的方法来提高成功率,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很明显,可以在原来基础上提高25%~30%。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产生。
那么,当二胎妈妈遇到双胞胎,要了解哪些问题呢?一、什么是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是指一次妊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宝宝。其自然发生率为1/80,试管婴儿技术会增加多胎妊娠发生率。
二、多胎妊娠有哪些不同种类?
孕早期超声可以了解是双胞胎还是三胞胎。最重要的是通过孕早期超声(13周前)明确"绒毛膜性",绒毛膜性可以协助判断胎儿是否共享一个胎盘。单绒毛膜性为多个胎儿共享一个胎盘,双绒毛膜性或三绒毛膜性就是两个或三个胎儿各有一个胎盘。绒毛膜性的判断非常重要,因为单绒毛膜的多胎由于共用一个胎盘,会出现一些特殊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两个胎儿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果两个宝宝共用一个胎盘,我们一般称为同卵双胎,或"单合子双胎"。大多数的双胎宝宝不是共用一个胎盘的,我们称为异卵双胎或“双合子双胎”
三.多胎妊娠对孕妇来说意味着什么?
多数孕妇在妊娠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小问题,比如晨吐、胃部不适、脚踝浮肿、静脉曲张、背痛和乏力等,而这些问题在多胎妊娠中更为常见。分娩以后症状会逐渐减轻。双胎妊娠中各种合并症会显著增加,比如:
1、贫血——发育中的胎儿会消耗大量铁元素从而造成孕妇缺铁。
2、子痫前期——伴随出现高血压和蛋白尿。
3、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
4、剖宫产或阴道助产机率增加。
四、多胎妊娠对宝宝来说意味着什么?
1、早产
如果你为双胎妊娠或多胎妊娠,发生早产的可能性极大。37周前出生的婴儿更易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呼吸、喂养和感染问题。分娩孕周越小,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可能需要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观察。
2、胎儿生长发育中的并发症
双胎妊娠增加了胎盘功能障碍的风险,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健康。
3、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
双胎之间共用一个胎盘(单绒毛膜双胎妊娠),也共享血供。大约15%单绒毛膜双胎妊娠中血供是不平衡的,我们称之为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一个胎儿为供血儿,血容量少,动脉压低,另一个为受血儿,血容量增多,动脉压增高。孕妇需要通过频繁的超声检查来监测TTTS的症状。症状轻微时可能不需要治疗,如果症状严重,你需要的到专业的胎儿医学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五、孕期孕妇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1.最好在设有双胎专科门诊的医院进行检查,能提供产前检查、产前诊断及产前治疗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医疗团队的照顾并提供完善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2.这个团队通常包括多胎妊娠领域资深的产科医生和助产士。
3.建议你在有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妇产科医院分娩。
4.多胎妊娠意味着你需要更频繁的产前检查,更频繁的超声检查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近500人的付费学习群里,只有40名爸爸的加入,比例不足10%。
包括送孩子来机构干预时,近八成的陪读家长都是妈妈/奶奶姥姥,很少见到爸爸的身影。“丧偶式育儿”、“隐形爸爸”等这类名词,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打孩子出现在娘胎里时,妈妈就不自觉地承担起来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不止一位妈妈表示:“一说到孩子,孩子他爸总是以工作忙、累、没时间为理由推脱。可是你会发现,他就算有了时间,通常都是在玩手机,要么就敷衍了事,很少会跟我一起给孩子做训练。”
不过,爸爸,真的那么“不堪”吗?
妇女节那天,我们在《父母共读营》的学习群里发起了一场情感辩论赛:“养娃路上,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一起看听听大家怎么说吧~
(文中观点,皆为化名)
@毅毅爸爸
我去外地做干预,见到的都是妈妈,偶尔也会见到几个爸爸,但也只是坐在旁边当陪衬。
但很多的星宝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宝宝的爸爸没来,只是觉得佩服我(我竟然能够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因为在他们心中,认为爸爸根本就不应该或者是不会带孩子吧。
我记得有一次住宾馆的时候,宾馆的前台服务员对我说:“ 现在真是变天了,你一个男人就敢一个人带着娃出来。”从她的回答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是谁在带得多。
我相信我们群里的人都不陌生,有一个词叫“冰箱妈妈”。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一类的问题归咎于妈妈的冰冷。 为什么会只归咎于妈妈呢?大概是所有人理所当然认为:带娃就是妈妈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力旺盛、上下乱窜,有的不愿意走路、得天天抱着。在干预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妈妈那瘦小的身躯,背着一个30斤、40斤,甚至50斤的孩子,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匆匆地跑起来, 我真的由衷的佩服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瘦弱的身躯能够抱起这样的孩子。
说心里话,我们夫妻俩都有工作,都在挣一样的钱,但是在家里面,尤其是带孩子去小区或者是哪里玩的时候,我是不敢去的,我更多的是在家里面带孩子。
因为我家的孩子与众不同,我害怕别人的眼光,但是孩子的妈妈不一样,他为了孩子能够走进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他应该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把孩子带到众人的面前,带到其他孩子的包围圈里面。
@小豪妈妈
大家都说为母则刚,她们从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妈妈,最后到全能妈妈,她们能撑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
妈妈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即便是吃喝拉撒的这种小事的压力,也并不会比爸爸在外面工作的精神压力要小。
@辰逸妈妈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我的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到现在的干预,一直都是我在做,爸爸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每次我去机构里面带孩子上课,老师的要求和课后作都是我先完成好了,然后爸爸才想跟着做。
我和爸爸都要上班,他可以全心全意的上班,但我在上班的时候却总是会想着“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啦?我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有进步呢?”
我在机构也能看到,大部分事情都是妈妈在做,而且偶尔有个别爸爸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哇,真是很稀奇。”
@濛濛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家老大已经13岁了,正好处于青春期,然后老二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我们家是我跟孩子爸爸都在上班。
我下班后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简直是轮轴转;但是爸爸呢,一回家就刷手机,偶尔叫他带一下孩子,结果还没两分钟他就呼呼大睡。
我倒是不是想吐槽什么,我只是觉得爸爸其实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挤出来跟妈妈一起带孩子的。因为妈妈真的是从早忙到晚,只有在孩子睡觉后(往往要到11点后)才有自己的时间。我的工资根本不比爸爸少,但是我觉得我整天都忙个没完没了。
可能是因为爸爸带的比较少,老二相对来说更粘我,所以我几乎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老大现在已经是青春期的初中生了,我几乎已经不怎么管他了,精力都在老二身上。
我不止一次的跟爸爸说:“再这样下去,我两个娃都搞不定了。”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负起这个责任。
我觉得妈妈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如果没教育好孩子,我们总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但是爸爸好像没有这个感觉。每天他反正都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觉得只要把钱交给机构,孩子就能干预好。
而我作为妈妈,不仅要学习干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大孩儿的青春期相关等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我真的是学了好多,时间真的很紧,我很希望爸爸能够快点负担起来。
@小涵妈妈
妈妈很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咱们的爸爸真的都不管用吗?
其实,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爸爸的付出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妈妈少。
父母的不同角色与不同投入是性别差异所导致的,母亲负责给予孩子注入更多的灵魂的力量,但是父亲则负责给孩子注入生存的力量,使孩子能够有能力去和勇气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另外,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东西各不相同。 母爱,给予的是情感和关爱;都说父爱如山,那山他是巍峨的,也是沉默的,但是他的力量绝对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都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那身为男人,爸爸肩负着他不可推卸的家庭重任,他们需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需要迎接的生活挑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为人父、为人夫之后,其实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会感觉肩上的担子会更加的重起来,包括前文的毅毅爸爸。
父亲追求卓越,总想出人头地,是为了对妻子、对孩子、对一家老小进行负责,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他们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非常大。
爸爸们会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在这个工作之中,甚至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的辛苦,有的还忘记了疲劳。比如说我家爸爸,他可能为了这个家,有时候可能很晚才能回家,但是他一定是为了这个家庭付出的,他的确很累。
爸爸妈妈两个人为了维护这个家,总会有一个人牺牲,但牺牲的更多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妈妈。也有什么都不管的妈妈,都是爸爸在管的家庭,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多方面地去看待。
再比如,当妈妈在月子里的时候,孩子哭闹睡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爸爸工作,然后妈妈会说,“你到隔壁小房间睡觉去”;当爸爸好不容易想要给孩子换个尿不湿的时候,一旦给孩子穿的不对,妈妈就会说,“你什么都不会干,快到一边歇着去吧。”这种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爸爸是怎么想的。
大多数人也懒得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都会天真的觉得:“哎呀,有些活谁做都一样。”剩下的时间,爸爸只能相当于又过着单身的生活,这就导致爸爸不仅仅要忍受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忍受夫妻之间的不认同。
有人说,当孩子确诊之后,是妈妈一直在忙碌和干预,爸爸却好像还觉得孩子不是那么的差劲。其实我想说的是,爸爸也是从孩子长大过来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父亲,他就像一座山一样,很多东西他不愿意表现出来,只会默默放在自己心里。如果他也像咱们妈妈一样表现的很激烈,或者说把看到的东西都抛出来的话,那么夫妻双方就会更觉得没有靠山或精神支撑了。
相反,我觉得 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妈妈心理安慰,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妈妈觉得孩子不是那么差,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因为他不想把谱系家庭中孩子的结果全部让妈妈去承担。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妈妈能够在心理上轻松、缓和一些。
▽
小编后记
我们今天讨论的命题是“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辛苦”,其实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去衡量。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尤其是自闭症家庭,孩子的进步一定是依赖父母双方的共同合作。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有着各自的分工,家庭里的每个角色都在努力完成好自己所擅长的那一部分。
例如,按照最常见的家庭分工形式来说,爸爸承受的更多的是经济压力,而妈妈则承受着照看孩子成长的压力。而不管是经济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不容小觑~
想要养育好一名自闭症孩子,意味着夫妻双方需要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谅解,也需要各自平衡好家庭的分工和协作。
无论是哪种分工方式,都需要夫妻双方足够理解和支持对方,能够看见彼此的辛苦和付出。
只有双方互相扶持,才能带着孩子和小家庭走的更远。
今天,请爸爸妈妈们,给对方互点一个赞,互说一声:辛苦了~
跳跳是一位3岁的小男孩,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全家人陪着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来到机构。
跳跳是一个不会说话并且问题行为很多(自伤、打人、随地打滚)的“坏孩子”。
我刚来机构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边哭边喊地躺在楼下大厅的地上,旁边的大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用一种很无奈的眼神求助于我们校长。后来,我接下了这个叫跳跳的孩子。
在课堂上,只要不如意或是得不到满足他就会“爆发”,除哭闹外什么也不干。
在我初次接触跳跳之后,我发现这孩子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和模仿能力的,只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在和他的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得知,跳跳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偶尔会叫“妈妈”“爸爸”,仅此而已。他的妈妈一边流泪,一边说:“我们很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再叫一声妈妈,希望老师能帮帮我们。”我嘴上说:“没事的,您别着急,慢慢来。”但实际上,在当时对于刚步入特殊教育行业不久的我来说,这实在是有很大压力的。
我当时只是负责跳跳的个训课,在上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强化物。好在努力没白费,在第2周的第2天跳跳竟然主动地跟我进了教室。
他的妈妈看到跳跳主动地跟我进去,激动地说:“老师,您真厉害,我们之前上早教机构,跳跳真的是对老师拳打脚踢啊,您用的什么方法啊?”我说:“其实不是我厉害,只是我抓住了跳跳的强化物而已,让他在我这里可以得到强化物,慢慢地对我放松戒备。”我暗喜自己成功了一小步。
于是,我正式开启了跳跳的康复之旅。因为他妈妈的句话,我决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叫妈妈,下面是孩子学习叫妈妈的过程。
待跳跳有了一定的配合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之后,我觉得应该加入跳跳的语言训练。
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由于嘴部肌张力大,对于嘴部的模仿不好,更不会让我去碰触他的嘴巴,所以我先给跳跳进行嘴部的脱敏。
开始时是我的手碰到他的嘴巴,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会给他强化 逐渐地,我会碰他的嘴巴1秒并立即给予强化 然后,我会碰他的嘴巴3秒并立即给予强化 最后,不断延长碰触时间并给予强化。
下课后,我把有效的方法介绍给他的妈妈,让家长在家尝试着进行,但是他的妈妈给我的反馈是,跳跳根本不让别人碰他的嘴巴。我就一步一步地跟他的妈妈说:“强化一定要及时,进行练习之前一定要吸引他的注意力。”经过遍又一遍的练习, 跳跳在家里也可以接受嘴部脱敏了。我暗喜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我紧接着开始了下一步:我发“a”音,嘴巴张大,辅助跳跳将下巴张开,然后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我撤离了辅助,跳跳主动地张开嘴巴。同样的操作方式我又给他妈妈演示了一次,孩子主动张开嘴巴了,我知道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紧接着我就加大了难度:稍微捏一下孩子的脸颊,孩子发出一点点声音,我就立即给予强化。下一个回合依然是我张嘴说“a——”,然后稍微碰触孩子的脸颊,等待他发出声音后立即给予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我不再碰触他的脸颊,他能主动地发音,我立即给予强化。
接下来,就不是发音就给强化这么简单的问题了,是辅助跳跳发“a”音,即使他发音不是很标准,我也会立即给予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逐渐撤离辅助。
下一步的目标是,发出清晰的"a”音并立即给予强化,直到跳跳独立地发出“a”音,我知道我已经成功了很大一步。
也许是跳跳感觉到了说话的魅力,接下来发“i”、“o”、“m”、“b”音相对简单了很多。这时候跳跳的舌头还不灵活,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我就做一些简单的唇舌操作并配上吹气等训练。
等到跳跳会发“m”音之后,我试图把“a”音和“m”音组合起来,让跳跳尝试发“ma"音,这又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开始时我会发“m——a”,等到跳跳发完“m”音之后我会立即发“a”音。跳跳会模仿发音,但是在两个音节之间跳跳会有几秒的停顿,他连接不好。我就一遍一遍地给他练习、辅助、强化,终于跳跳独立地发出了“ma”音,但是仅限于在个训教室,而且是在有强化物的基础上跟随老师发“ma”音。
鉴于此,我每节课都会利用大概10分钟的时间带跳跳去到学校的会议室里面进行同样的练习。逐渐地,我会邀请不同的老师去会议室帮我训练跳跳,也就两天的时间,跳跳就可以在会议室任意时间段在任何的老师指令下发“ma”音了。
紧接着,我用间歇强化让跳跳练习“ma”音,直到好几个回合之后再给强化,跳跳都能够准确地发出“ma”音。接下来我就着重练习“mā ma”两个音了。
由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很快他就能够准确地发出“mā ma”两个音了。此时,泛化已经不再是问题,跳跳已经具备了自我泛化的能力。我很欣慰自己又成功了一小步。
这时候每次下课后我都会让跳跳看到妈妈并听从指令去喊“mā ma”,也会跟妈妈说口袋里面随时装些跳跳的强化物,每次喊“mā ma”时就立即给他强化物。这第一步跳跳只是在执行一个“叫妈妈”的指令。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每次下课的时候,包括在楼下看到跳跳时候都会随时进行练习。他的进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指令“叫妈妈”并且手指向妈妈,跳跳照做,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物;
【第二阶段】我看到妈妈时不再发指令,而仅是手指向妈妈,并嘴唇微动一下做出 “ma”的嘴型。跳跳叫“mā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物。
【第三阶段】我只是手指向妈妈,嘴唇不动,跳跳叫“mā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然后是吸引跳跳的注视,让跳跳看到妈妈后叫“ma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
【第四阶段】当跳跳主动喊“mā ma”时,妈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奖励并抱起来飞高高。之后跳跳每次都主动地喊“mā ma”并自己感觉很开心,得到了自我强化。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维持训练啦~
就这样,“mā ma”两个音一步步地被我们塑造出并维持下来。跳跳会喊“mā ma”了,我开心的同时心里也放松了许多。最开心的当然是跳跳的妈妈了,期待了3年的“妈妈”,愿望终于达成了。这也给我自已增强了信心。
当然这样还没完,跳跳要学的还很多,用同样的方法我教会跳跳叫“bà ba” “yé ye” “nǎi nǎi” “gū gu”了。
随着跳跳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跟家长的及时沟通,跳跳的行为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他的肢体动作丰富了,语言丰富了,也会提简单的要求了,因此他也就不会经常性地打滚、耍脾气了。
成功体验对于一般孩子来说,或许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跳跳来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老师为他降低标准,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他获得点滴进步时老师则夸大他的进步、成绩,从而调动他心里的积极因素,同时让他产生一种期望自己能有更大成绩的心理,而这种自信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在特殊教育的领域里,不仅需要有教师和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双方共同努力对其发展障碍进行干预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跳跳的妈妈和老师一起配合泛化孩子的发音,才使孩子取得了更快的进步。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型肝炎流行情况比较严重,每年有上百万的新生儿进入乙型肝炎的行列,而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所谓的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肝或体内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也叫垂直传播,是乙肝病毒最重要、最具威胁性的传播方式。
所以,感染了乙肝病毒的妈妈、准妈妈们常常非常困扰,总担心自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这就来给乙肝妈妈们解答一些常见困扰问题。
乙肝妈妈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要做一个特殊的步骤。就是如果准妈妈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建议在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母婴传播,然后在后续的 1 月龄和 6 月龄分别接种 1 剂乙肝疫苗,从而达到充足而持久的保护。
剖宫产能减少母婴传播吗?
有的乙肝妈妈认为剖宫产会减少母婴传播的几率,故而放弃顺产,专门选择剖宫产。事实上,剖宫产不会增加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联合免疫,即宝宝出生的12小时内尽早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和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
乙肝妈妈能哺乳吗?会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宝宝
都说母乳喂养好,不仅对宝宝健康有好处,还能增进亲子感情,可乙肝妈妈能母乳喂养宝宝吗?
这里要弄明白“乙肝携带者”和“乙肝感染者”的区别。如果妈妈是乙肝感染者,那么,宝宝在出生时没有做任何措施的话,就容易受到感染。如果妈妈是乙肝携带者,只要乙肝病毒DHA载量为阴性,就说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复制,只是携带,而非感染。这样的话,在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便可以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了。
如果因为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导致当时没有按时接种,那么一旦符合条件后应立即接种。当乙肝携带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载量超过10的6次方,就说明乙肝病毒在母体内复制了,这时就不能母乳喂养了。所以,对于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分娩前都应做乙肝病毒DNA检测,才能确定能否母乳喂养。
在医院的病床上,有一对双胞胎,两个人看上去非常消瘦,医生说他们两个都患上了肝癌。据了解,两人都在上初三,兄弟两个学习很是努力,都想以中考成绩“击败”对方。
父亲看到两个儿子学习都那么努力很是开心,就买来核桃来给兄弟二人补脑。刚买回来,兄弟两个非常开心,没过两天就吃光了,父亲见到两个孩子都喜欢吃,就又在网上买了好多。
这一多,反而孩子都不吃了,都过去几个月了,还有一大半都没有吃,放的都有些变味了。给孩子买来补脑的零食,父母也不舍得吃,本着不要浪费的原则,父亲就给两个孩子说尽量吃完。
谁知没过多久,两个孩子都闹着说肚子疼,甚至疼的直打滚,父母见状,赶紧把他们俩送到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却告诉他们一个噩耗,说两个孩子都患上了肝癌。
父母俩听到这个结果,简直就像晴天霹雳,俩人抱头痛哭。医生也很好奇为什么两个孩子那么小会患上肝癌呢,就开始询问父母,孩子近期都吃了什么干了些什么。
当医生听到孩子俩竟然吃了变味的坚果之后,怒斥道:“你们父母怎么能让孩子吃变味的坚果,这就是导致肝癌的一大杀手啊!不要因为不舍得浪费,就酿成大祸,有些东西是不能吃的。幸好两个孩子都是肝癌早期,还是有希望治愈的,要不然你们俩后悔也晚了。”
这两种是导致肝癌的“元凶”,要远离
一、发霉食物
当食物发霉之后,最好赶紧扔掉,不要因为不舍得浪费,最后酿成大祸,后悔已晚。发霉食物也是最容易导致肝癌出现的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发霉的食物,会产生大量的黄曲霉毒素,它经过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非常容易导致癌症的出现。致癌的时间甚至只有半年。
所以食物一旦发霉,就要立刻丢掉,尤其是黄豆、花生、水果等。
二、变质的动、植物油
储存时间过长的动、植物油也不宜食用。存放时间较长的油中含有大量的丙二醛,它能够生成一种聚合物,并且可以和人身体中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产生一定的反应。
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还会损伤蛋白质细胞,使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而且,存放时间较长的油还会产生哈喇味,炒出来的菜味道也不好。
多吃这两物,保护肝细胞,远离肝癌
一、奶制品
多喝奶制品可以预防肝癌,因为牛奶中还有大量的钙元素和维生素D,可以和体内的致癌物相结合,清除那些有害物质。
酸奶中乳酸菌含量比较多,可以抑制体内的腐败菌,减少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大大降低肝癌物质的生长速度。
二、海带
肝癌患者在平常可以多吃一些海带,海带不仅可以帮助杀灭体内容易产生致癌物的细菌,还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长。
海岛中还含有大量的海藻酸钠,能够清除体内容易导致致癌物质的锶、镉。
做到以下3点,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脏
一、注意饮食卫生
病毒也是引起肝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免乙肝病毒找上门。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饭前饭后勤洗手,不吃发霉、烧糊的食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肝炎患者不能当厨师。
二、多补充营养
缺硒是肝病变的重要因素。
硒元素可以促进人体中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人体细胞的防御能力,保护肝细胞不受到损伤,抑制肝细胞病变。
硒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有:鱼类、奶制品、胡萝卜、三笋等。
三、不喝污染水源
在喝水的时候,要远离受过污染的水源,含有化学物质的水容易导致细胞癌变。
我们平常用的自来水也不一定就是干净的,5层以上的高楼楼顶有水箱,水箱应有专人清洁,最好进行二次消毒,水箱的箱体也应使用不会污染水的化学物质。
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大娘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看病。大娘说,这个孩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才5个多月,但是最近几天一直是发烧的状态,用了退烧药当时降下去体温,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烧起来,这让她很担心!
我从病因开始问起,希望能得到有效的证据作为诊疗参考。没想到刚一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烧,这位大娘已经是委屈又气愤的样子了,开始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我就说他妈妈不会带孩子吧,好好地开什么窗通风啊,最后把孩子折腾病了,说她还一百个不乐意!”从大娘的抱怨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上班族,平时也没空带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带。然而孩子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我捕捉到了重要信息,她说:“趁他父母不在,我赶紧带他来看看中医”。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奶奶来纯中医门诊这件事可能不知情,草率处理并不是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劝说孩子的奶奶,这件事应该告诉孩子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让他们知情是不妥当的。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很不情愿,找出了理由来搪塞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拨通了儿媳妇的电话。我坐在大娘旁边,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母亲的强烈反对,言辞间满是谴责…大娘悻悻地挂掉了电话,但还是坚持要求大夫给开中药退烧,抱着孩子在诊室不走。
这个情景,让大夫很是为难。我跟大娘解释道:“不开药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并不同意您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家人,您最好还是征得大家同意,统一了意见再来就医比较妥当,否则即使开完药,回家后也可能因为吃药而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反复劝说下,最后大娘抱着孩子无奈地走了,刚出诊室就接到了儿媳妇催着回家的电话,“我知道了,我们不看了不就得了嘛,孩子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就好!我尽力了!”
看着大娘抱着孙子走出门诊的落寞背影,再想想电话另一边儿媳妇声嘶力竭的“命令”,不禁感慨“小儿难养”。一方面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金贵,父母得子不易,爷爷奶奶也视若掌上明珠,两辈人常常因为养孩子理念及习惯差异而闹矛盾,有的甚至导致儿子儿媳闹到离婚。另一方面,关于孩子生病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曾见过儿子儿媳妇责怪老人带孩子看西医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抗生素等西药副作用较大,所以排斥西医。
笔者在此要告诉大家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找到负责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不论如何,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好好说,动辄“训斥”,实在不妥。
随着新冠疫情阶段性成果的获得,肺炎成了热门话题,相比以前,家长们越来越重视疫苗的作用,家长们也是做足了功课,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肺炎球菌性疾病是侵袭2岁以下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不少宝爸宝妈主动去接种点和社区医院咨询和预约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想尽早给最爱的宝贝最好的保护。
我们在这里从专业的角度教家长们问对的问题,做对的决策。
为什么要给宝宝在30天开始预约?
作为宝宝肺炎的“重量级”罪魁祸首,使用疫苗防范肺炎球菌性疾病当然是首当其冲。然而,有研究显示,如果宝宝在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之前,鼻咽部已经定植了肺炎球菌,那么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发生的效果就会减弱,宝宝可能患病。
科学数据显示6周龄前婴儿鼻咽部肺炎球菌定植率不足10%,之后定植率开始增加,在1岁以后还会快速增加。而且,宝宝6周时,来自母体的母传肺炎球菌血清IgG抗体水平就会开始降至保护水平以下。
因此,一定要抢在宝宝出生6周龄时,给宝宝接种首针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家长们要在30天开始预约,在6周龄即出生42天接种,就是抢先接种先机,不给肺炎球菌侵袭宝宝健康留天窗。
看疫苗接种说明书判断我家宝宝接种的是预防高风险人群肺炎球菌性疾病发生的?
“重量级”罪魁祸首 — 肺炎球菌侵袭2岁以下宝宝高达75%,这种细菌除了导致肺炎以外,还能引发脑膜炎、菌血症等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甚至导致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尤其以6-11月龄宝宝发生率最高。
WHO已将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所以,选择肺炎球菌疫苗要选择专属2岁以下宝宝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有了它,才会让处于疾病高发期的小月龄宝宝拥有抵御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保护力。
最后,妈妈们选择疫苗的时候一定要问的问题是:这个疫苗具有真实世界的效果证实吗?
记住,不是所有的疫苗都有真实世界的效果证实。
真实世界效果验证是个非常专业的字眼,预防领域的专家们都了解真实世界效果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家长们来讲可能有些陌生。
这是因为,疫苗的选择不仅看效力、临床试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看疫苗是不是在真实世界中得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验证。举个例子来讲,如果这个疫苗在全球使用,并且在接种后将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效降低,这就称之为疫苗的效果被真实世界验证有效了。
很多专家在评价一个疫苗的时候会说,这个疫苗虽然有了临床试验结果,但是还要看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是不是得到验证,没有这个真实世界的验证效果,很难下结论说这个疫苗的预防效果好还是不好。
妈妈们在决定给宝宝选择疫苗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给宝宝选择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时才会有底气。最后总结:
1. 30天预约,抢先6周龄即宝宝出生42天打首针,完成3+1全程保护;
2. 选择专属2岁以下儿童、具有真实世界预防保护效果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这样才会带给宝宝周全、安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