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腹痛”,“黑便血便”,“吐血呕血”,“晕厥”,“休克”这些词汇对于许多医务工作来说也是“谈之色变”的,那么如果出现在普通患者身上,带来的思想负担和压力更可想而知。
这些症状其实主要指向疾病之一就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如同四季轮回一样,在引起消化性溃疡疾病诸多因素中,季节性的特殊食物—春笋,正是其中之一。在每年春季,消化门诊和病房接诊收入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相当比例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伴出血,追溯病史病因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与食用春笋有关,尤其是量多频繁,而药物、肿瘤、外伤等因素多未出现。具体原理上一是竹笋为粗纤维、难消化食物,对胃负担较重,容易引起胃粘膜损伤甚至溃疡出血。二是中医认为春天五行属木,春笋更为木中之木,五行生克中木克土,而五脏六腑五行属性上肝属木,脾胃属土,故而春季进食春笋容易出现五脏六腑的五行生克的失衡,出现肝旺乘脾,从而使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对于喜欢食用春笋尤其平素脾胃虚弱的人群,在春季还是小心为好。如若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消化性溃疡不属于罕见疾病,而属于全球性的常见消化疾病,一般人群消化性溃疡的终身患病率为5%~10%,年发病率为0.1%~0.3%,可发生在任何的年龄段。消化性溃疡常被误认为消化道溃疡,是指胃肠黏膜被胃酸或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出现炎性反应和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或更深的层次。
消化性溃疡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疼痛多位于上腹中部,可偏左或偏右,胃溃疡在上腹部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后壁溃疡疼痛可放射到背部。疼痛主要以隐痛、胀痛和钝痛等为主,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可发生在两餐之间、餐前或夜间等,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可缓解。
一旦出现消化性溃疡的症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胃或者小肠的粘膜缺损乃至断裂深层达到固有肌层,溃疡的糜烂性病变通过从5mm至数厘米不等,有可能导致消化道的出血,梗阻,渗透,穿孔等一系列并发症,高达5%的胃溃疡会发生癌变。
它的症状主要是令人痛苦不安的钝痛:一般来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常在餐后2-4小时出现剧烈疼痛,夜间会痛醒,这就是所谓的空腹痛,这种疼痛食用牛奶、食物、抗酸剂后会有所缓解;而胃溃疡则相反,胃溃疡最常见的就是进餐后,立即疼痛加剧,空腹时疼痛反而缓解。
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等等)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所以对于消化性溃疡,现在一般停用主张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并用西药四联疗法进行根除,如果失败则可以用序贯疗法进行补救,如果再失败则可以进行HP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进一步治疗。
当然现在消化道溃疡三联和四联的耐药病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我临床上还见到一些患者,尿素呼气试验(C13,C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超过90%)是阴性,但是胃镜下消化道溃疡依然迟迟不愈的病例。
有一些中医很排斥胃镜,我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胃镜不过是中医延伸的眼睛,我们可以用它来看到更多的东西。
中医本身对于溃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辩证方法,例如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寒者热之,热之寒热,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胃镜下的真实影像对于我们具体辩证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不该把中医的知识用来进行门派之争,而应该把中医的知识看成是一种工具,一把钥匙,它和西医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打开那扇叫健康的大门。
治疗消化道溃疡总的战略思想
我治疗过很多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为达患者痊愈的目的,我穷尽中西医的一切方法,四联疗法我也用过,中医的方法我也用过,但是总的来说,无论使用的是何种手段,我秉承的都是如下思想: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气已交弛横鹜而不可制矣。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先论攻其邪,邪气去则元气自复也。
若此数证,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
然此数种,当先论其本,以攻去其邪,不可执一以涩,便为万全也。——张从正《儒林事亲》
这些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先生留给我们的璀璨思想。
其实只要你去互联网上搜索,治疗消化道溃疡的单方,验方非常多,其中大致由下面药物组成,例如黄芪,党参,白芍,延胡索,白芨,三七,煅瓦楞子,川楝子,象贝母,乌贼骨,蛋黄粉等等。守吃这些单物有效吗?有些许效果,能治本吗?未必。
治疗消化性溃疡是一个缜密的工程,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子,是非常有讲究的,不分阶段,拿一个方子一用到底,只会适得其反。
在这个工程中,祛邪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邪去而正气自复,很多时候甚至无须使用补法,患者便能自行恢复。即使仍有虚象,因凡药兼有毒,仍首选以五谷(稻、黍、稷、麦、豆)养之,五果(枣、李、杏、栗、桃)助之,五畜(牛、犬、羊、猪、鸡)益之,五菜(葵、韭、藿、薤、葱)充之。
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三个阶段
中医治疗肌表肿疡有消补脱三法,初起的肿疡可用消法,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中期用托法,一方面扶助正气,一方面托毒外出;后期用补法,也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那么治疗内伤杂病之消化道溃疡,其实也秉承这个原则。在患者毒邪未尽之时,就上黄芪,党参,白芨,丸楞子,乌贼骨,只会闭门留寇,助邪鸱张,使得患者病情更加反复。
一般来说,对于内伤之溃疡,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实,虚实夹杂,纯虚无实三个阶段。
由于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一旦脾胃受损,则正气便有所伤,所以纯实无虚的情况并不多见。无论是但实无虚,还是虚实夹杂,用仲景之法最为适宜。
仅有心下之无形气热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轻者可用“麻沸汤”法,也就是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快速倒入热水,浸泡之,再将药滓过滤掉即可;稍重者可用泻心汤,也即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用水600毫升,熬至200毫升,顿服之。
但是这种情况不多见,由于邪气入里,很快就会损及脾阳,所以,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象,所以便须用三大泻心汤加减应对之。
所谓三大泻心汤也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胃气不足,心下生寒饮,水饮痰热并存者,心下痞满,呕多者,用半夏泻心汤,其比例是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用去滓再煎之法。
胃气更虚,五谷不化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甘草再加一两;腹中雷鸣下利者,胁下有水气者,将干姜减为一两,再加生姜四两。
兼有胸中热,腹中痛,欲呕吐者,还可以用黄连汤应对之,所谓黄连汤也即黄连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当然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秉承急则治其标,缓则调其本的原则,配合用海螵蛸,瓦楞子,牡蛎以消化痰化瘀,制酸止痛;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枳壳,佛手等调理气机,缓解腹胀;红蓼(性平),丹参(偏凉),当归(偏温)等以去瘀生新,加强局部循环;延胡索,乌药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待邪气已去,溃疡已敛,再视患者病情,用补法。脾阳受损,饮停中焦等用苓桂术甘汤;腹中虚痛,常有痉挛性疼痛,伴有心悸,烦热,多梦者用小建中汤;内脏下垂,面黄自汗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腹泻者用参苓白术散。总之补法非常多,但是使用时机很重要。
在治疗上,我们光凭舌脉很难判断患者溃疡是否已愈,所以,胃镜的复查结果,的确也是中医师延伸的眼睛。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您是否也在被这些消化性溃疡疾病所困扰呢?
近年来我国消化性溃疡患者不断增多,有关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系列问题也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我们需要更加了解消化性溃疡,不仅要了解它的治疗内容更要了解其具体病因,对导致消化性溃疡的 8 种主要 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整理,相信本文一定对饱受消化性溃疡疾病折磨的患者有所帮助。
1.感染因素
毋庸置疑,感染因素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在这之中幽门螺旋杆菌又是目前感染率最高的一种。
为何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呢?
这就要从胃黏膜以及幽门螺旋杆菌二者自身特点上说起了,健康人的胃壁黏膜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胃壁具备一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够抵御从外部进入到胃内的绝大多数微生物侵袭,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常人的胃部以及十二指肠不易出现相应疾病,但是 一旦我们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之后人体胃壁内的黏膜防御体系就会出现漏洞,而且幽门螺旋杆菌很顽固,它在感染后会牢牢与胃上皮细胞贴在一起,我们需要按疗程且采用联合用药的形式才能将其杀灭。
2.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在起到自身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大量试验研究显示,当前一系列常用药物对于胃黏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这其中包含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 质激素、各种化疗药物等。
可能这样说大家不太理解,非甾体类消炎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等。
糖皮质激素我们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会用到,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激素类药物,化疗药物就不必多说了,在各种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持续使用化疗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但是这 些药物在治疗目标疾病的过程中都会对胃黏膜产生损伤并且会导致各种细菌感染的概率大幅提升。
3.遗传因素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消化性溃疡这一疾病有家族聚集性特征,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家族中存在相同疾病患者的概率较没有该疾病家族史的患者高出两倍以上。
目前已知血清胃蛋白酶原 1 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有直接联系,该物质水平增高患者患十二指肠溃疡的概率明显提升,而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清胃蛋白酶原 1 水平增高与人体染色体遗传有关。
因此我们认为消化性溃疡与遗传因素是有联系的,且统计学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这一疾病确有家族聚集性特征,家族中有该病患者时,家族其他成员患病概率明显提升,尤其是在对双胞胎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双胞胎其中一人存在消化性溃疡那么另外一人患者消化性溃疡的概率高达 50%。
4 精神因素
其实很多消化系统疾病都与精神因素有关,尤其是在现代 生活中,不论是上班还是上学我们都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时常处在一种不利的状态之下,紧张、 焦虑、恐惧、自卑、愤怒等等不利情绪对于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伤害。
这些不利情绪对于胃部产生的影响就会导致胃部血供出现改变,并且增加了胃酸的分泌从而降低了胃壁黏膜以及十二指肠处对于外部侵袭的抵抗力,这是精神因素诱发胃溃疡 的主要原因。
5.十二指肠 - 胃反流因素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或者上消化道功能异常,我们会出现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胃部的情况,而食物在十二指肠处已经和多种消化液进行了混合,其中包含肠道消化液、胰液、 胆汁等。
这样的内容物一旦通过幽门反流至胃部,我们的胃壁就要遭受到这些消化液的侵蚀,尤其是其中的胆汁酸以及溶血卵磷脂这两种物质,我们的胃黏膜并不具备防御这两种物质的能力,它们与胃黏膜接触后就会直接对其造成伤害,而长时间的损伤就会导致其出现溃疡的情况,而且反流造成的胃黏膜损 伤还会导致胃部在相关部位失去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进一步增加胃溃疡的情况,因此如果存在十二指肠 - 胃反流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
6 物理、创伤因素
很多人其实都遭遇过物理以及创伤因素对胃部的侵害,例 如鼻胃管、胃出血手术止血、息肉切除、甚至是剧烈的呕吐等,这些外部的物理、创伤因素导致我们的胃黏膜受到了较大的伤害,而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比较差的,出现胃黏膜损伤的部位会直接受到胃液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胃溃疡的情况。
因此在接受与胃部相关的物理性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治疗后的养胃措施,并且改善自身饮食习惯,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不然我们很容易患上胃溃疡。
7.不良生活习惯因素
这是相当一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患病原因,现代生活中我们的食物种类丰富度大大提升,这也让很多人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快朵颐,很多人长时间保持着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大量饮酒、长期吃油炸烧烤类食物、高脂肪摄入、暴饮暴食等等。
这些对于我们的胃肠道都是极大的威胁,这些行为不仅会导致我们的 胃负担加重同时也会损伤胃黏膜。就饮酒来讲酒精中的乙醇对于胃黏膜的伤害就非常大,乙醇在化学性质上具备亲脂性和溶脂性,这对胃黏膜来讲非常不利。
而其他不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受损。例如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同样对胃黏膜有强刺激性,容易损伤胃黏膜,因此应该戒烟并限制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8.应激因素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比较强烈的外部刺激,例如手 术或者大面积的外伤等等。这些应激因素都会对我们的胃部血供情况造成影响,以大面积外伤来讲,我们在遭受到创伤之后不仅人体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而且很可能出现大量失血、感染等情况。
这些强烈的外部刺激因素会导致我们的胃部血供情况发生改变,一旦胃部血供出现变化,那么胃黏膜上皮细胞就会受到影响,这就很有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各种致病菌以及胃酸本身就会对胃壁造成伤害,一系列的侵害过程最终导致了溃疡的发生。
消化性溃疡并不可怕,但是我们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很多人对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不重视,在治疗上也不积极, 那这种行为最终往往导致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情况。这时我们不得不进行胃部分切除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得不偿失,所以一旦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应该及早去医院进行检查接受科学的治疗,这样才能保障自身健康。
2月20日,网传北京市西城区外国语附小某班级因发热学生较多,由线下转为居家线上教学4天,经媒体记者核实,该消息属实,学生发热原因为甲流。京东健康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白澎,为我们答疑解惑:
甲流感染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两者均属感冒,只是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最近高感染率的甲流与普通感冒均属于感冒,区别在于病原体的不同,治疗手段也存在着差异。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就比较复杂了,可能涉及鼻病毒、腺病毒、细菌等等。
甲流和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也不全一样
从临床症状上来看,有相似之处,比如:发烧、咳嗽、咽痛等。但两者也存在细微差别,甲流多会引起高热(一般可能烧到39℃-40℃),全身症状也很重,可能还会伴有头痛、全身明显肌肉酸疼,还可能合并一些并发症,像肺炎,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会危及生命;而普通感冒大部分会出现低热,伴随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甲流的传染性比普通感冒更强些,人群扩散能力更大,这也解释了近期甲流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对症治疗,是甲流和普通流感的共性
甲流和普通感冒,均是需要通过对症来完成治疗的。其中,甲流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药品,如:磷酸奥司他韦(别名:达菲);而普通感冒,则不需要使用特殊抗病毒的药物。
哪些人是甲流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或缺乏的人群更易感
甲流的易感人群和新冠易感人群非常相似。像老人(特别是平时合并慢性疾病者)、儿童等,免疫功能也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甲流病毒,另外孕产妇也易感。自身免疫缺乏,指的是罹患艾滋病、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也很难防止甲流的“侵犯”。
近期如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该怎么办?甲流会流行多久?
低热可以居家治疗,高热要高度重视
如果只是单纯的低烧、低热、嗓子不舒服、流鼻涕,不一定非要去医院就诊,在家自服感冒药即可缓解症状,如感冒冲剂、连花清瘟。但体温超过38.5℃以上,且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周身酸疼、头疼难忍的时候,还是要及时医院就诊,发热门诊是首选,可以先做些病原学检查,如是甲流感染,尽快使用上达菲等抗病毒药品是最好的。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比如鼻窦炎、肺炎、支气管炎等,3-5天症状不好转甚至加重,建议不论是甲流还是普通感冒,都要快速去医院就诊。
甲流大约会流行1个月
历史医学文献的研究上,的确没有明确指出甲流的流行有个时间范围。但据我的临床经验,并综合流行的地域、人群的特点及季节等因素来看,一般甲流易在冬春季节发生,大约的流行时间会在1个月左右。
春季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家长都盼着孩子们能在这个「黄金长高季期」往上窜一窜,谁料流行疾病一波接一波,让每一个家长都绷紧了心里那根弦:
家里孩子发烧了,到底是因为新冠、甲流还是普通感冒?
如果是孩子感染甲流,家长该怎么办?
新冠、甲流和普通感冒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症状进行一个初步判断。
除了根据症状进行判断,家长也可以考虑通过病原体检测,如新冠核酸检测、甲流咽拭子检测等获得更精确结果,帮助孩子快速检测病症,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呵护孩子健康。
缓解症状,用药指南
孩子感染甲流之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会在1~2周后逐渐消退,症状较轻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缓解症状。
除了对症用药以外,很多家长都想知道: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可以给孩子吃吗?应该怎么吃?来看看京东健康专业药师的建议吧!
感染甲流怎么吃?
不管是提高孩子抗病能力、为身体提供能量,还是促进身体尽快恢复,都需要全面的营养。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饮食,只要清淡且营养均衡——保障足够的米面、肉蛋奶、蔬果都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食欲不振,家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酸甜的水果,不仅开胃还能补充维生素。如果孩子喉咙痛吃不下,可以尝试蔬菜瘦肉粥、鸡蛋羹、水果奶昔等流食,同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退烧误区
● 别再捂汗啦!
捂汗退烧可以说是名声最响也最臭的退烧方法!
由于人退烧时会大量出汗,以前就有人把「出汗」和「退烧」划上等号,以为盖上厚厚的被子,捂出汗了,烧就退了。
事实上,捂汗不仅不能退烧,厚厚的被子会让身体无法正常散热,导致体温上升至更高,严重时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甚至死亡!
当体温处于上升期,身体感觉寒冷时可以盖厚一点,等身体进入高热期,不觉得冷了,就要让身体适当散热,别再捂了,空调暖气也别开太热。
● 别给孩子用酒精擦身体!
发烧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就有很多人灵机一动:「酒精易挥发散热,是不是用酒精擦身体,就可以物理降温呢」?
事实上,涂在身上的酒精,可能被皮肤吸收、随呼吸进入身体,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发烧时血管扩张,酒精涂抹皮肤降温太快,容易引起患者不适,大量酒精蒸汽也是火灾隐患。
● 别给孩子冰敷啦!
物理降温中的冰敷也是常见的退烧方法。
但冰袋长时间敷在皮肤上容易导致冻伤,融化的水打湿衣服头发,也会使患者感到更加不适,最好不要自行使用。
用药误区
● 不是所有药都需喝水吞服
胶囊应用足量温水送服,含片应含服、冲剂和泡腾片需要温水溶解……
不同的药剂类型有不同的用法,因此服药前应该询问医生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否则吃了药可能不但没治好病,还会危害身体健康。
● 同类型药物不能叠加吃
不建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同类药物。吃了西药,就不要用含有这一西药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
给孩子服用复方感冒制剂之前,一定要去阅读感冒药里的成分,不能和孩子正在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成分相重复。
● 退烧药不要接连吃
发烧用药后,不到4小时又发烧了,不要马上再次用药。布洛芬或对乙酷氨基酚4~6小时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应超过4次。
小儿退热,可以用物理降温或者推拿按摩小方法。正常的情况下,吃完退热药体温只能下降1~2°C。
饮食误区
● 生病不要吃白粥
白粥的营养非常单一,而且饭后血糖升高比较快,因此一般不建议主食选择白粥,更不建议给生病的孩子吃白粥——既占肚子,又没什么营养。
喝粥的话,最好在粥里加1/3的蔬菜或者瘦肉一起煮,起锅之前放一点盐味道更佳。
● 不给孩子吃鸡蛋
有的家长担心鸡蛋是「发物」,就不给生病时的孩子吃,其实只要不对鸡蛋过敏就可以吃。
鸡蛋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可以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不喜欢吃白水蛋,也可以蒸成鸡蛋羹、煮成蛋汤或者做成鸡蛋饼吃。
甲流感染轻症一般在家休养即可,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送医治疗:
1. 当孩子出现高热不退(超过38.5℃),有脱水症状。
2. 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热后,如果出现拒奶或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症状。
3. 甲流导致孩子原本基础病加重。
4. 持续咳嗽超过3周不愈,或出现呼吸困难、胸口痛等症状。
5. 病情反复不愈。
甲流来势汹汹,家长和孩子都应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家里常通风,如果不小心感染,及时隔离,只要对症用药治疗,也能顺利康复。
感冒,对普通人来说大概是最司空见惯的病了。
甚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它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病”——“感冒啊?扛几天自己就好了”。
确实,我们的身体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对付感冒的确不是什么大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
感冒好恢复,但有一种由感冒引起的并发症,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比如,有家长就曾发现:孩子感冒好了之后,晚上睡觉却还是不踏实,夜里常常醒来哭闹,还不停用手抓耳朵,或是用头蹭枕头。
在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这是因感冒而引起的急性中耳炎。
感冒为什么会引发中耳炎?中耳炎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生活中又应该如何正确预防中耳炎?
今天,就让Dr.京来带领大家一探究竟吧~
急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多样,可能由感冒、飞行或潜水时气压变化、在不干净的水中游泳、烟酒过度等引起。
其中,感冒之所以会引发中耳炎,多是因为鼻咽部的致病菌通过咽鼓管感染中耳,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更短、平、宽,且呈水平位,再加上孩子自身免疫力较差,因此婴幼儿往往更容易因感冒而引发中耳炎。
春季易感冒,自然也是急性中耳炎的高发期,通常在感染中耳炎之后的48小时内就会发病。
它的早期症状为耳朵疼(通常是晚上疼,白天会稍微减轻,但注意这不意味着病情好转)。
太小的婴儿可能不会表达,而是表现出烦躁、哭闹、食欲不佳、抓耳摇头等。
大点的孩子则可能会反映说“耳朵嗡嗡作响、肿胀”,或是听力下降,听不清旁人说话,看电视或视频也要把声音调大(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在得了急性中耳炎之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就可能导致患儿的听力不可逆地下降,严重者可能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首先,如前所述,中耳炎常常继发于感冒,所以在气温变化期间,一定要注意帮孩子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真的感冒了,就要及时医治。
一般来说,只要治疗及时,就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听力也能完全恢复。可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急性中耳炎就可能转变为慢性中耳炎,日后会影响听力,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中耳炎的恢复情况,是不能依靠“是否感到耳痛”来判断的。所以有些家长看孩子好像不疼了,就认为病情好转了,不再回医院复查了。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造成鼓膜破溃、耳朵流脓的话,这时孩子的疼痛感却往往是减轻的,所以孩子的感受不一定准确。具体的康复情况,还是需要医生来判别。
在生活中,也要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预防中耳炎——
● 不要吸烟,更不能让孩子吸二手烟。
●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但如果是游泳跳水等活动的话,一定要注意分辨水质,避免接触不干净的水。
● 对婴幼儿来说,尽量保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因为母乳含有抗体,可以保护婴儿耳部免受感染(当然喂养姿势要正确:不要让孩子仰面躺着喝奶,以防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那可能反倒会诱发病症)。
● 坐飞机时,起降阶段的气压变化也可能损伤中耳,这时可以多做吞咽动作,以平衡中耳内外压力。
● 让孩子学会“正确地擤鼻涕”——交叉单侧擤鼻,即压住一边擤另一边,擤的力度也不要太大。否则,鼻咽部压力增高,细菌就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另外,还要告诫孩子不要“吸鼻子”,大量的鼻涕堆积不光可能引起急性中耳炎,还可能形成鼻后滴漏,引发更多并发症。
总而言之,急性中耳炎本身并不可怕,但关键是它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常常会因感冒这种常见病引起,所以往往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特别是做家长的,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状况。一旦发现某些征兆,就尽快就医。
春季疾病频发,流行病毒肆虐。冬春交替时节,新冠疫情尚未退场,多地报道甲型流感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病例高发。
银发族身体机能退化,多数有基础病,面对猖獗的疾病,如何提高抗病能力?
勤洗手
即使居家也要保持勤洗手的习惯,这是减少疾病传播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洗手这件简单的小事你真的做好了吗?
洗手场景:
准备食物和进食前、照顾卧床的虚弱老人前、接触幼儿前、取快递或外卖后、外出进入公共场所后、接触宠物或处理其粪便后、处理垃圾或如厕后、打喷嚏擦鼻涕后。
● 如何洗手?
先用流水打湿双手,充分涂抹肥皂;再用力搓洗包括手背手腕、指尖、指甲缝隙等处至少20秒;最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使用干净毛巾擦干或风干。
洗手小知识
1. 冷水、温水和热水洗手后,手上残留的细菌数量并无显著差异;
2. 与普通肥皂相比,抗菌洗手液的主要杀菌成分三氯生,并不会让手上残留的细菌更少,反而可能提高细菌抗药性;
3. 洗手后未擦干的湿手更易沾染细菌,洗手后尽量让手变干燥,减少手上细菌残留;
4. 如果没有肥皂和水,含酒精60%以上的免洗洗手液是可选择的替代方法。
常通风
在阳光明媚,温度上升,外部空气质量良好的白天,建议老人们多开窗透气,加强室内外空气流动。
打开窗户通风的标准时长和频率为5~10分钟/小时,最好打开两个相互对角的窗户,更利于形成有效对流通风的空气通道。
空气倾向于从小间隙进入房间,从大间隙离开房间。因此,开窗的面积并不一定越大越好,正确的做法是给予空气流入较小的入口和较大的出口。
如果房间只有一扇窗户,可以打开房门的同时在窗口放置风扇,风扇面对打开的窗户运转,则形成新鲜空气从房门进入房间,并从窗口排出房间的流动通道。
厨房的抽风扇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抽出厨房的空气,打开离厨房最远的窗户,可以使整个房间有效通风。
家中常备药品
居家的老年人,平时慢病所需要的药物尽量备足备齐。
● 患心血管疾病
对于身患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降压药、降脂药、抗凝药都是常用药;血压计学会在家规律使用,高血压的老人坚持每天至少早晚两次,测量血压并记录。
● 患糖尿病
对于身患糖尿病的老人,口服的降糖药和家用的长效、短效胰岛素都需要备齐,遵医嘱并结合自身进食习惯进行服药或者注射。
血糖仪学会在家规律使用,尤其是血糖控制不良,或者近期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的老人,坚持测量空腹,饭后或睡前的血糖。
糖尿病的老年人需警惕低血糖事件,常备糖果或者糖水以能够及时恢复血糖。
● 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存在老慢支、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止咳化痰的药物是常备药,居家避免受凉感冒,是避免疾病发生恶化的重要环节。
家中可常备指脉氧夹以能迅速判断病情进展,家用制氧仪适合于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差的老人出院后继续在家氧疗。
保持愉悦放轻松
情绪和身体健康状态具有密切联系,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通过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影响着生理状态。
研究显示:
1. 保持心情愉悦与长寿事件的发生有关;
2. 情绪不良的老人,更倾向于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
3. 存在正面情绪的人群具有更强的免疫能力;
4. 暴躁易怒、焦虑烦躁的性格人群更容易罹患高血压、胃溃疡和一些包括湿疹、脱发等在内的皮肤病,多种肿瘤的发生被证实与早期长期不良情绪相关。
戴口罩
即使在新冠疫情缓解,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的时候,老年人外出依旧需要保持戴口罩的习惯。佩戴口罩是预防由飞沫传播的各种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1. 需要选择合适尺码的外科口罩;
2. 对于有呼吸困难的老人不建议戴口罩;
3. 佩戴口罩前需洗手,摘除口罩后避免触摸口罩向外部分,丢弃在有盖垃圾桶内,并及时洗手;
4. 口罩应紧贴面部,金属条沿鼻梁压紧,并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5. 及时更换口罩,不可重复使用,如使用中有破损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宜保暖
春暖乍寒时,老人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根据活动地点,阳光照射程度和自身活动量等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但也不必像寒冬一样穿得过多,以免出汗后受凉。
防跌倒
由于视力下降,身体活动度、敏捷度下降,老人跌倒的发生率很高。外加骨质疏松的问题,跌倒后易骨折,并进一步导致长期卧床、继发褥疮、肺部感染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防止老人跌倒是保证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阴雨天光线差,地面湿滑,避免老人在阴雨天出门。
尤其春天到来,花朵盛开,有的老人为了赏花拍照留念,会前往地面凹凸不平、土壤松软的区域活动,这些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区域。
建议外出时,选择鞋底摩擦力强的鞋子,必要时由家属陪同活动。
不聚集
人多的场所往往拥挤不堪,老人行动不便,并且聚集的场所空气质量差,容易感染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疾病。
因此不建议老人前往人群密集的区域活动,如:密闭的麻将馆、茶馆;高峰期搭乘公交、地铁;有特殊活动或者节日时,前往商圈步行街等。
有医有靠
对于子女来说,家有老人需要明确老人家中所处的社区医院的位置、基本职能,以及对口的大型医院及转诊机制。
社区医院对于老人的慢病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于高血压疾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社区医院能够:
营养跟上
老人营养不良十分常见,这和老人消化和代谢能力变差,营养摄取不足,牙齿退化导致进食食物单一,味觉减退食欲变差等都有关系。
老人营养不良是肌少、衰弱、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老人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更易感,或者在其它疾病的病程中打击更大,痊愈缓慢。
根据营养调查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群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主要为钙、镁、锌、维生素E、维生素D,建议在膳食或者营养补充剂中重点补充。
保证优质蛋白摄取,高血压老人减少钠盐摄入,包括减少腌制品和复杂调味料使用;糖尿病老人严格遵循医嘱,减少碳水摄入比例。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空气污染的加剧,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疾病。研究表明,我国中心城市居民的过敏性鼻炎自报患病率为11%,北京市10.2%,估计实际确诊患病率约为5%。
过敏性鼻炎作为最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又可导致支气管哮喘、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氧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其中6000万患者中有40%最终可罹患过敏性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依据过敏原种类的不同,过敏性鼻炎可以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其中过敏原如室外的树木、花草的花粉,大多数只在特定季节(主要是春季和秋季)存在,由此产生的症状也以这两个季节最为明显。
花粉是人类最重要的过敏原
风媒植物将花粉释放到大气中,以风力为动力被动授粉,风媒授粉效率低,因此风媒植物产生大量的花粉以确保繁殖力,使得花粉季节大气中存在高浓度的花粉颗粒。花粉植物的分布与普通植物分布有关。例如:北方森林盛产松木、云杉、铁杉、桦树。花粉散播受植物数量及花粉的释放、散播调控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大气中花粉含量有所差异,对于这些花粉过敏的患者其症状可出现波动,即某些年较重,而一些年份有所减轻。
因此明确了花粉症的病因病机,所以预防花粉症的重要方法就是避开过敏原。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健康教育。
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过敏性鼻炎基础治疗。那么患有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如何避开花粉呢?除了对个别植物(如杂草)采取环境治理以外,个人规避花粉的主要策略是采用机械性方法屏障阻断花粉。主要方法如包括:
花粉传播期关闭窗户;
戴眼镜或太阳镜防止花粉进眼睛;
考虑在花粉传播期戴口罩遮住口鼻防吸入花粉;
可以的话使用空气调节系统;
可以的话安装汽车花粉过滤器;
一些专用的花粉阻隔剂鼻内涂抹也会有效。
药物治疗
然而,即便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仍难以避免,此时,药物治疗必不可少。西药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交感神经胺血管收缩剂和皮质类固醇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却有一定的不良副作用,又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正在寻求安全和有效的“补充与替代疗法”治疗过敏性疾病,赋予成人和儿童必要的健康疗法,其中中医是 “补充与替代疗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和“鼽嚏”范畴。鼽嚏出于《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肺、脾、肾阴阳气血虚失调导致肺失宣降,鼻窍不利所致。
因此,治疗主要根据病人的阴、阳、气、血辩证给与相应的清宣肺气、温肺散寒、益气健脾、温补肾阳等治法调节气血阴阳,宣通鼻窍,以达到止涕除痒的作用,常见中药辛夷清肺饮、温肺止流丹、补中益气汤、金贵肾气丸等方剂随证加减。
外治法
外治法也是预防和治疗花粉症的重要方法。根据临床辩证采用迎香、印堂、风池、风府、足三里等为主穴,以上星、合谷、肺俞、肝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留针20分钟,一周二次,五次为一个疗程;过敏点、肺俞、脾俞、肾俞、肾上腺、内分泌、内鼻、皮下质等耳针或耳压法,一周一次,五次一个疗程;以主穴百会、上星、印堂、身柱,配穴膏肓、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的灸法治疗亦颇为有效,但是针对艾叶过敏的患者慎用。
用白芥子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0.6g,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服肺俞、膏肓、百劳等穴进行穴位敷贴,每次贴30~60 min除去。3年为一个疗程。这里更加强调一点,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非常理想,有效率达80%以上,每周一次,5-6次为一个疗程。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1.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受凉。鼻鼽患者,因体质虚弱,平时极易受凉感冒,感冒后又加重了鼻鼽,所以注意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
2. 避免过食生冷鱼虾等物。鼻鼽患者,多由肺、脾、肾之虚损为主,平时禁食或少食寒冷、生冷的食物,宜食温补及酸性水果之品;
3. 加强劳动保护和个人保护,避免或减少尘埃、花粉等刺激。如工作环境应保持空气流畅,尽量避免接触异气及引起机体过敏的物质、食品、药物等。个人方面,应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注意冷暖,衣着适宜,并应戒除烟、酒,减少不良刺激;
4. 注意观察,寻找诱因,发现易发因素,应尽量去除或避免之。
小知识:花粉症
终日不停的鼻痒、喷嚏、流涕,鼻塞,伴眼痒、呼吸困难,白天惶恐度日无法工作、夜晚无眠,不仅影响健康,还会妨碍学习、工作和社交,可谓度日如年——每年特定的节气都会有特定的人群饱受困扰,这些烦恼都来源于季节性的一种多发疾病——过敏性鼻炎,又称“花粉症”。
上周带孩子去聚会的时候,朋友说:"孩子最近三天两头生病,吃了药也没有好转,让父母感觉头大。"说起来,孩子生病只是时间问题。
孩子平时也不喜欢吃饭,睡眠质量也比较差,经常半夜醒来,平日里还特别喜欢粘人,带孩子去看医生。每次医生的说法都一样,就是孩子脾胃虚弱,运化不畅,这才会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我们家孩子一般都是婆婆带的,平日里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孩子有的,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就是宝宝的体质很好,日常很少生病,更不要说脾虚的问题。就像朋友的孩子,旁人听着就觉得难搞,更不要说孩子的父母。
现在又刚入春,春季的天气说变就变,就更不要说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另外春季孩子的食欲都比较好,饮食方面比较的复杂,如果父母稍微不注意,孩子的脾胃就出现问题,导致脾虚一直伴随着孩子,久而久之饮食、睡眠、消化吸收都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常说,父母带娃的方式很重要,做得好,孩子脾胃好,生病的概率也会减少。
一、春季带娃,不吃4物,助孩子远离脾虚积食,少生病
1、不吃酸甜物
有许多酸甜食物,如糖果、果冻、蛋糕、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容易增加儿童肠胃的负担,停留在儿童体内,产生积食,帮助湿热,影响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进一步影响肺部,导致儿童咳嗽不止。
2、不喝风味奶
牛奶营养丰富,很多家长也喜欢给孩子喂牛奶补钙。但市面上的牛奶大多是风味乳制品,味道鲜美但没有营养价值,反而含有各种添加剂,容易增加孩子脾胃的负担。
3、不吃寒凉物
随着天气变暖,你会发现随着天气的变化,孩子们更喜欢吃凉性的食物,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和饮料。相比较而言,脾胃偏爱温性食物,而寒性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4、不吃腌制物
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腌制品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味蕾。但在腌制过程中,添加了各种调味品,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而且孩子的脾胃比较的稚嫩,会给脾胃带来巨大的负担,造成积食脾虚。
二、脾虚积食的孩子,会有这些症状,父母可看看
1、食欲突然变得很差,以前喜欢吃的东西,现在也不爱吃
2、睡眠质量差,睡觉的时候喜欢翻来翻去,说梦话、盗虚汗
3、舌苔发黄或者厚腻,出现地图舌,嘴巴里面还有股酸臭味
4、下眼脸发红发紫,有明显的眼袋
5、脸色暗黄,看起来病恹恹的样子,一点精神都没有
6、出现便秘的问题,三四天都没有粑粑,便便干干硬硬的
三、养护孩子的脾胃健康,日常多做2件事,强健脾胃,消积食
1、饮食合理
脾胃的好坏和饮食的关系是最大的。如果孩子饮食合理,符合孩子脾胃运化范围,那么孩子脾虚积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在照顾宝宝的时候,注意孩子饮食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2、多运动
对于脾胃虚弱的儿童来讲,多运动能促进代谢,提高免疫力,让血液循环加快,帮助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脾胃功能,降低疾病发生,也能让身体吸收营养并且被消化。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如果想要孩子长高,骨骼的发育一定是基础,骨骼的发育非常的复杂,骨骼形成于胚胎期,在0-1岁发育的非常旺盛,直到青春期以后才会逐渐停止。
说到骨骼发育,不可避免的就是“钙”的吸收和补充,也就是大家经常在说的要给孩子补钙!
春天补钙最容易忽视的两个字“合理“,其实合理是非常难做到,我们需要从两点入手:
补的要"活"
就是要灵活,灵活要从两个角度来讲。一个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 还有根据不同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0-1岁孩子骨骼成长较快,在此期间0-6个月的时候最为旺盛。但就是在这一阶段,孩子“钙”的来源也相对单一。
首先要明确宝宝钙补充的食物来源。母乳,配方奶和初级阶段的辅食。其次要知道哪种辅食中钙的含量高,不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饮食搭配方式。
对于一岁以上的孩子,存在饮食成分的转变,可能之前的辅食现在变为一日三餐的主食.液体的奶制品作为宝宝的辅食,这时候一定要明确辅食中的钙含量存在哪些不同。
补的要"准"
孩子钙的补充,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差异化的身体状况来合理补充。
所谓准,是要明确自己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钙有不同的需求量。
0-6个月的孩子每天的钙元素的需求量是300毫克;6-12个月时400毫克;1-3岁是600毫克;4-10岁也就是青春期之前都是800毫克。
哪些食物可以保证每天钙补充?
豆制品,含有大量蛋白质的事物是补充蛋白质的选择。坚果,芝麻,还有一些常见的蔬菜,西兰花,芹菜等都是很好的钙来源。
我们都知道钙是从奶制品中获取,那么要想达到孩子钙需求量需要喝多少牛奶呢?
以母乳为例:母乳中每100毫升中含有元素钙25-30毫克,所以一个0-6个月的孩子每天钙元素的需求量是1000毫升的母乳。
对于婴儿配方奶的话,不同品牌对于钙的含量是不相同的,一般是每一百毫升从20-100毫克,钙元素含量不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宝宝配置足量奶粉。
那么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三到四岁左右,可以喝鲜奶了,对于鲜奶的钙含量每一百毫升在100-120毫克。
除了补钙,同时也要保证维生素D的补充,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通常一岁以内每天是400-500单位,一岁以上500-800单位,建议三岁以下的孩子要按照以上基本量来保证维生素的供给,当然了还要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