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你还在用茵栀黄类药物给宝宝退黄吗?

你还在用茵栀黄类药物给宝宝退黄吗?
发表人:何诚

黄疸是宝宝出生后,父母面对的一个比较担心的问题。据了解,茵栀黄类药品作为治疗黄疸以及急、慢性肝炎患者的药,一直备受青睐,一度被称为“退黄神药”。

但由于其不良反应反映在新生儿“退黄”时频发,围绕在这种药品上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茵栀黄退黄早就该被淘汰了

只要发现孩子黄疸指数高,多数都会用这种药。但实际上,茵栀黄退黄存在风险。

2016 年国家禁止婴幼儿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因其曾致新生儿死亡的案例,2016 年 8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公告,明确指出新生儿、婴幼儿(三岁以内)禁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栀黄注射液方出茵陈蒿汤,是一种中药合剂,主要由茵陈、栀子、大黄(或黄芩)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一直被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

注射了茵栀黄之后,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

在 CFDA 发布公告后,著名药师冀连梅也在其新浪微博中发文表示,茵栀黄市场每年都有几亿元的人民币,其中很多是新生儿消费的,而 CFDA 此举是在保护宝宝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22017 年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

注射液不能用,那口服呢?

2017 年,CFDA 重新发布了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其中明确强调了口服茵栀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据悉,茵栀黄口服制剂共有 10 个批次的药品,包括口服液、片剂、软胶囊、泡腾片等。

为什么要重新修订?因为茵栀黄中的茵陈就是一味泻药,使用茵栀黄的宝宝,大多伴随着腹泻。让孩子多排便,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黄疸自然就退了。

新生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全,如果出现腹泻,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而长时间的腹泻,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这对还在喝奶的孩子来说,在营养吸收上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宝宝皮肤娇嫩,腹泻还很容易引起尿布疹,严重的尿布疹还会感染,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相对而言,茵栀黄口服液副作用少且耐受性较好,但仍有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药物性肝炎的报道。

所以中规中矩的提示是:不建议儿童轻易使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烧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一般人常说的"过敏",其实是很笼统的称呼。

     

     

    过敏会因发生的部位不同,以及症状的差异,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病名。例如:过敏经常会发生在胃肠道、皮肤、鼻子、眼睛,以及肺脏这些器官。如果发生在皮肤可能是:异位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牛皮癣;发生在鼻子的就是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发生在眼睛的是过敏性结膜炎;发生在耳朵,就是过敏性中耳炎;发生在肺脏的是哮喘。至于胃肠道的过敏,则是食物过敏,会引起肠胃不适的种种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这些症状有可能在吃下该食物的当下立刻发生(属于急性过敏),也有可能延迟了两三天甚至几天才发生(属于慢性过敏)。

     

    过敏对身体而言都是一种未预期的压力,所以不管你的过敏是发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都会引发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感。

     

    宝宝过敏了,他由于不适可能出现烦躁、易激惹、爱哭闹。请爸爸妈妈们记得找到原因,帮助宝宝消除不适。

     

    其实宝宝容易过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环境的改变

     

    越干净的家庭环境,宝宝过敏发生几率就越高。因为长期处于过于卫生的环境,宝宝的身体得不到接触细菌的机会,免疫能力得不到训练,体质就会越来越敏感。家中经常使用消毒水、空气清新剂都会增加宝宝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2.家庭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是60-80%,即使只有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的过敏几率也有20-40%。大量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过敏风险相对较低(我们称这些宝宝为低过敏风险儿),但过敏几率也会高达15%左右。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免疫保护的方向,一个是容易引起过敏的方向。成熟的免疫系统,这两个方向是平衡的。而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天生容易往引起过敏的方向倾斜,一旦受到牛奶、鸡蛋等大分子异性食物蛋白的刺激就容易出现过敏。

     

    4.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

     

    婴儿期肠道发育不成熟,肠粘膜是婴儿抵御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天然屏障,成熟的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就像没有任何缝隙的"墙壁",但小婴儿肠粘膜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存在间隙,一些食物颗粒如牛奶蛋白分子很容易通过这一屏障,从肠腔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过敏。

  • 半夜时分,急诊诊室中,妈妈抱着孩子风风火火地来就医求助

    一问情况,原来是没有按照医嘱用药

    孩子吃完药后半夜又哭又闹

    可真是吓坏了妈妈

     

    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按医嘱用药、乱吃药、吃错药、误食药后影响健康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吃药"的事。

     

    每次大家拿到琳琅满目的药物时,总会被五颜六色的包装和说明书搞糊涂,出现吃错药的情况,同时也有不良服药习惯导致药品失效、不良药物反应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药品附带的说明书是药品情况说明的重要根据,不但是医师、药师、护师给患者选择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也是患者服药时的参考指南。

     

    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内容包括:

     

    药品名称、结构式及药物成分的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有效期贮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多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服药时,首先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药,用药量与用药频率、禁忌、不良反应等一定要熟知,不然很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不少人就觉得那就跟着一日三餐服用就行了,其实一日三次≠一日三餐,而正确的做法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使得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并且,如果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注明饭前饭后用药时,一般可放在饭后吃。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吃一次,再隔半个小时吃一次,以此类推。间隔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后产生药理反应。

     

    避免服药坏习惯

     

    很多人在用药时有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影响药物效果,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服药不用水

     

    有时很多人在吃药时不喝水,反而选择牛奶、果汁、茶、咖啡等饮品送药。

     

    尤其是当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药时,由于药物太苦,小孩子往往会抗拒。家长们竭尽全力才哄着孩子用甜甜的饮料把药吃下去,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有50多种药物都会与牛奶、果汁等饮料发生反应

     

    例如小孩子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老人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居家常用的消炎药红霉素、黄连素、碱性药物小苏打等等。

     

    发生反应后药物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性副作用 [1]

     

    同样,茶叶中的各种茶多酚、咖啡因、鞣酸等物质也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效果,产生不良反应 [2]

     

    因此在吃药时,应尽量用温水或常温水送服药物,不要用上述饮品送服!

     

    擅自调整服药量、盲目联合用药

     

    也有很多人在吃药时会单纯地想让病早点好起来,于是擅自更改服药量。

     

    例如说明书中明明要求的是一天3次,一次1颗,但有人偏偏自行改为一天5次,一次2颗,孰不知这可犯了吃药的大忌。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由血液将药物成分运往全身抵达病灶处发挥药物疗效,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为血药浓度。

     

    通俗来讲,血药浓度可以分为治疗浓度、副作用浓度。即在某一适宜范围内药物可起到治疗作用,然而超出这个范围后便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服药频率、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定制的,即根据我们肾脏、肝脏的排泄能力而计算出来的 [3]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用药,能让药物在摄入-排出之间保持平衡,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治疗浓度

     

    如果我们擅自更改服药剂量、频率,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超出了肾脏、肝脏的分解代谢和排出速度

     

    血药浓度就会超过治疗浓度,进入副作用浓度,药效得不到保证不说,还会对身体带来毒性作用,也给肾脏和肝脏的分解、排泄带来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自行选用药效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这和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是一个道理,最终会损伤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不过,也有人考虑到药物有如此不良反应,因此在症状稍微减退后就快速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要遵从医生医嘱、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服药周期来吃药,让身体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区间内并保持一定治疗周期,这样才能根治疾病,避免复发。

     

    儿童用药误区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会经验性地选择自己曾经使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的药物推荐给孩子服用,孰不知这样也进入了服药误区。

     

     

    前文提到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然而儿童的肾功能和肝功能并没有成人强大,因此同样的药物剂量对成人来说是治疗浓度,在儿童体内就可能成为了副作用浓度。

     

    并且有些药物压根就不适合给儿童服用,会对儿童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带来影响。例如,常见的止咳药大都含有可待因成分(麻醉类药物主要成分)。

     

    这类药物对成人来说尚且具有一定成瘾性,儿童服用更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甚至上瘾,并且影响儿童视力、听力系统成熟。因此,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都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4]

     

    同样,含有异丙嗪(抗组胺药)的药物也禁用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需严格禁止 [5]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人常用的药物儿童都是不可使用的。

     

    •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等沙星类药品可能会抑制软骨发育,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使儿童牙齿染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服。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肾脏毒性和耳毒性,使用不当会引起耳聋,留下终生遗憾。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造成儿童生长迟缓,影响身高。

     

    并且,对于儿童用药时应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即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选择药效好、副作用小的单一用药方法,切忌为了追求疗效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用药种类,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不只是儿童,就算成人在生病后也应该及时就医,在公立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用药,避免自己盲目用药,延误治疗时机还损伤身体。

     

    若想了解更多用药、服药的知识,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愿和大家一起学习药物知识,一起强健体魄,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 五类药物不能与牛奶同食[J].致富天地,2021(03):74.
    [2] 汪艳萍,侯加加,马惠兰.浅谈茶叶与药物的相互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6(06):39-40.
    [3] 蔡士铭,李月红.慢性肾脏病肾功能减退患者的药物代谢[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11):789-790.
    [4] 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7.
    [5] 澳大利亚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第一代口服镇静抗组胺药[J].中国医药导刊,2018,20(05):264.
  • 儿童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用药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要注意下面“四忌”:

     


     一忌滥用维生素。不要以为孩子吃了维生素有益无害。其实吃多了并不好,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二忌滥用抗生素。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就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三忌滥用解热止痛药。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四忌滥用丙种球蛋白。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小儿发烧为什么不能随便服用成人的药?

     

     

    小儿不能服用成人的药,主要因为: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若不明原因就将大人用的阿斯匹林给孩子服用,很容易延误病情或掩盖症状,而且小儿服用阿斯匹林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不良反应,因此,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小儿用药剂量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差异很大,有的不是简单地由体重推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小儿的生理机能及其对药品的敏感性确定,用量过小可影响疗效,过大可能发生毒性反应,故家长不宜给小儿盲目用药。有的药品只适于成人,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7岁以下的儿童不宜应用,否则可致骨骼、牙齿损害,引起“四环素牙”。红霉素、麦迪霉素容易在胃内被胃酸破坏,从而使疗效降低,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微博

     

    就诊中常常有过敏性鼻炎孩子的家长问黄医森:

     

    “医生啊,我们西替利嗪已经吃了一个星期了,最多还需要吃多久?

     

     

    这是困扰广大家长的问题。

     

    吃的时间短吧,生怕疗程不足,病情有反复。吃的时间长又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以很多家长寻求医生帮助给予一个明确的建议。

     

     

     

    孩子过敏性鼻炎,除了查找并且规避致敏原,可以根据年龄和鼻炎严重程度使用鼻用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鼻用的激素,以及最最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口服抗过敏药(即抗组胺药)。

     

    口服抗过敏药(即服抗组胺药)针对狙击的是过敏性鼻炎重要的致病炎症介质组胺,常用的抗过敏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儿科病人根据年龄选择滴剂,糖浆,口服液,粉剂等剂型。

     

    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鼻腔冲洗雾化等辅助治疗。对不起,没有可推荐的抗过敏药。

     

    6个月到1岁推荐使用西替利嗪。

     

    2-3岁可选择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夜间如果鼻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添加白三烯受体结抗剂孟鲁司特一起治疗。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选择的药物相对就多了,口服抗组胺药或鼻用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都在可以选择之列。

     

    那么抗过敏药能用多久呢?

     

    首先要区分一下小宝宝过敏性鼻炎的病情轻重程度。

     

    分级如下:

     

    轻度间歇:鼻部症状较轻,对日常活动和睡眠无明显影响;鼻炎症状表现<4 天/周, 或<连续4周/年。小婴儿的过敏性鼻炎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轻度持续:鼻部症状较轻,对日常活动和睡眠无明显影响;鼻炎为症状表现≥4 天/周,并且≥连续4周/年。

     

    中重度间歇性:鼻部症状明显,对日常活动和睡眠等生活质量造成影响;鼻炎症状表现<4 天/周, 或<连续4周/年。

     

    根据病情分级用药:

     

    轻度间歇的过敏性孩子可以口服第2代的抗组胺药1-4周。过敏性鼻炎症状控制了就可以考虑停药。至于是吃1周还是4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问此类病情疗程最长可以吃多久?如果非要加个限期的话,那就4周吧。

     

    轻度持续的过敏性鼻炎婴幼儿可以口服1-3个月的抗组胺药,以前在各类指南和共识上没有翻到过写疗程时长,今天在《抗组胺药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上明确提到,所以可以放心用了。

     

    中重度间歇性的过敏性鼻炎婴幼儿可以口服抗组胺药一个月之后重新评估,如果没有控制,可以加孟鲁斯特。这种患儿就老老实实每月到耳鼻喉科医生处评估调整治疗了。当然到3周岁以上就可以用鼻用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

  • 作者 | 吴春香

    文章首发于 |  蒲荷孕育公众号

     

    进行试管婴儿的患者在取卵或胚胎移植之后,需要使用孕激素进行黄体支持,黄体支持的药物和剂型很多,有肌注的、阴道用和口服的黄体酮,能不能全部使用口服的黄体酮呢?

     

    试管婴儿全给黄体酮口服行不行?

     

    试管婴儿过程中,准妈妈们的黄体功能常常是不好的,以下是可能的原因:

     

     

    1. 在试管婴儿促排卵过程中,为了防止卵子自行排出,需要使用药物来抑制垂体的功能,但这些药物会引起促黄体生成素的水平下降,导致黄体发育不良、功能不全,从而孕酮水平下降。

     

    2. 超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直接抑制了促黄体生成素的释放,导致黄体发育不良,黄体过早退化。

     

    3. 取卵过程中,取出卵子的同时丢失了大量的颗粒细胞,使黄体的有效组成成分减少,而导致黄体功能不全。

     

    4. 对于接受冻融胚胎移植的女性,如果采用激素降调和替代周期,没有或较差的卵泡生长和黄体形成,必须依赖于外源性补充的黄体酮来维持胚胎着床、发育。

     

     

    补充黄体酮的的药物有哪些呢? 准妈妈们该怎样选择的呢?

     

    黄体酮是维持妊娠所必需的天然孕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及其后的胚胎发育做好准备。黄体酮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从而有利于胚胎、胎儿生长发育。

     

    临床上常用的黄体酮制剂按原料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按给药途径来分可分为肌肉注射、经阴道给药和口服三种。用于试管婴儿黄体支持的药物仅限于天然型制剂,目前越来越趋向于高效、舒适、方便的口服和阴道用药,全部口服的黄体支持方案也在临床实验之中。

     

    1 注射用黄体酮制剂

     

    黄体酮注射液是最古老和传统的制剂,主要成分为天然黄体酮,性状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曾经是唯一的用于黄体支持的药物。优点是价格便宜,疗效确定。但由于是油剂,可造成注射部位红肿、硬结;多次注射后容易导致吸收不良,形成包块,个别患者甚至会在注射后2个月左右出现无菌性皮肌炎等等,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另外每日注射需在医院进行,很不方便。目前我们中心已经基本淘汰了这种比较“野蛮”的保胎方案。

     

    2 阴道用黄体酮制剂

     

    阴道用黄体酮制剂是目前可替代肌肉注射黄体酮的药物。剂型主要有黄体酮缓释凝胶和微粒化黄体酮胶囊,经阴道途径给予黄体酮后,阴道上皮细胞迅速吸收并扩散至宫颈、宫体,子宫局部孕酮浓度高,阴道途径给予黄体酮后 1小时,子宫内膜和肌层开始出现黄体酮,4~5 小时后,黄体酮广泛分布于子宫内膜和肌层,并达到稳定浓度。经阴道途径给予黄体酮,由于靶向作用于子宫,子宫局部孕酮浓度高,可减少全身的不良反应。

     

    与肌肉注射黄体酮比较,两者疗效相似,但阴道用黄体酮制剂使用方便,无痛苦,不良反应少,在一些国家已成为试管婴儿黄体支持的首选方式。阴道黄体酮在黄体期阴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但不影响试管婴儿的妊娠结局。但如果阴道出血较多,阴道制剂就不方便使用了。

     

    另外阴道用黄体酮制剂价格较高,有的患者可能带来阴道瘙痒,药物残渣不吸收积留、阴道分泌物增多等副反应,同样也可降低患者的耐受性。

     

    3 口服黄体酮制剂

     

    口服黄体酮的优点显而易见:用药方便。然而口服黄体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药物经过消化道的吸收,会经过肝脏代谢,即肝脏首过效应,有效成分会经肝脏代谢分解,生物利用度偏低。另外对于早孕期消化道反应比较严重,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应用口服黄体酮要比较慎重,主要考虑到黄体酮吸收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目前主要有微粒化黄体酮,和地屈孕酮两种口服制剂。

     

    我们中心目前使用口服黄体酮的主要是以下2种:

     

    1 地屈孕酮

     

    商品名达芙通,是天然孕酮的反式结构,与内源性孕激素相似。口服后吸收迅速,利用率较天然孕酮明显增高。单独口服地屈孕酮行黄体支持能够达到与黄体酮针剂的相同疗效。同时口服用药方便、患者满意度高。但是外周血药物水平检测困难。因此不用血孕酮检测来验证用药剂量是否足够;另外地屈孕酮的抗流产免疫调节机制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临床也多有地屈孕酮用于复发性流产的报道。

     

    目前刚刚进行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试管婴儿取卵周期胚胎移植,口服30mg/天地屈孕酮,初步结果提示,妊娠结局并没有影响,流产率也未增加,预示未来有可能对大多数妇女来说,全部口服黄体酮黄体支持或保胎,是完全可能的。

     

    2 黄体酮软胶囊

     

    商品名安琪坦,为黄体酮的微粒化制剂,可以经阴道粘膜吸收,口服和阴道用两种给药方式都行,应用灵活方便是其优点。口服用药最好远离进餐时间,或晚上睡前服用;阴道用药应把药物塞到阴道深处。口服用药后偶有困倦,嗜睡头晕的感觉。

     

    总结:

     

    药物剂型及用药途径的多样化为准妈妈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对用药途径的要求及费用的考虑进行选择。

     

    在临床中,医生会根据个人的情况选用黄体支持的方案,单用一种剂型的黄体酮有时,有的医生和患者感觉比较“单一”,担心剂量不足,使用两种剂型的黄体酮似乎比较放心。选择“不求人”的口服和阴道用药方式是一种趋势。

     

    目前各种黄体支持的方案和制剂,还没有证据证实哪一种更具有优势。当然,各种剂型或种类的黄体酮是可以调整的,口服用药时,如对一种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换另一种药物;出现妊娠反应,呕吐较重时,可选择阴道用药或注射;有胃肠道疾病时,可直接选用阴道用药。但是药物的选择或更换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有的老人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有胎毒,喝黄连水可以去胎毒;有的老人则认为,孩子出生后喝点黄连水,寓意“先苦后甜”;更有的人认为,黄连水可以治疗新生儿的黄疸。这些说法都靠谱吗?

     

     

    1.胎毒说法不靠谱

     

    所谓去“胎毒”,中医认为主要指去热毒,是古代医家通过观察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所得出的理论。婴儿在出生时粪便呈黑褐色,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数日后即可消除,无需用黄连等药来祛胎毒。因为所谓的“胎毒”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排出体外,不会遗留在体内。所以,对新生儿不需用草药祛“胎毒”。民间一直有去“胎毒”的说法,其科学性颇有争议。婴儿刚出生可能会有奶癣,医学上称为湿疹。此时用尿素软膏和红霉素软膏混合用或用直接用肤轻松软膏即可,三至四天就会消失。

     

    2.黄连水损伤宝宝脾胃

     

    李女士今年26岁,刚刚顺产下一个可爱的女宝宝,家人非常高兴,远在南方的公公婆婆也赶来帮忙带孩子。李女士发现薄薄面色发红,一直哭闹不止,脸上和身上还长了一些小红疹。李女士婆婆说:“这是胎毒造成的,黄连水解毒,我们那边小孩子出生后都要用黄连水解胎毒。”但喝了黄连水的宝宝并未停止哭闹,而且越哭越凶,不仅把奶都吐了,吐出来的液体似乎带着血。经过医院相关检查,发现孩子是胃出血。

     

    刚出生的孩子脾胃太娇嫩,而黄连水是苦寒之药,刺激性太大,所以导致孩子胃出血。新生儿服草药后,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发生急性溶血性黄疸,出现皮肤、眼珠、小便发黄。在南方约有5%的婴儿发生过这类黄疸,原因多与新生儿服草药有关。

     

     

    3.新生儿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而不是黄连水

     

    新生儿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现在提倡“早开奶、勤喂奶”。当新生儿降临人间后半个小时便可开始母乳喂养,最晚也不能超过6小时。一些儿科专家通过实例调查研究已证实,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食物至关重要。因为此时婴儿的味觉一片空白,他的第一次味觉的建立,在大脑皮层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很难改变。这也是我们在建立母乳喂养时提倡两早,即早接触、早吸吮的原因之一。在产妇情况正常,分娩后即可让新生儿吮吸第一口奶。因为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婴儿抵抗力,还含有多量有利于促进婴儿生长的锌。早期喂奶可防止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症,又可使血胆红素上升相对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发生时间缩短,程度减轻。母乳是婴儿的最佳天然营养品,有其他乳制品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天然、无菌、方便、经济、温度适宜,更重要的是含有增强婴儿抵抗力的免疫抗体。对于母亲而言,母乳喂养可促进子宫收缩,加快恶露排出,有利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及其它疾病的发生。母乳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的接触,也有利于母子感情的建立。

     

  •    宝宝咳嗽发热几天,结果到医森那里听诊验血拍片一检查:肺炎了!!

       举家忧伤。

       如何用药?家里也是各派纷争。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激进派:肺炎了,就是要吊盐水压下去!

        错!!!不是所有宝宝肺炎都是要挂水的。轻度肺炎可以在家里口服治疗。不用吊水了,听到这个福音宝爸宝妈肯定要问,哪些肺炎算轻度的啊?精神倍棒,活蹦乱跳,吃嘛嘛香,没有呼吸困难,没有紫绀,胸片血象都不严重的宝宝可以先口服吃药治疗试下的,挂水不是首选。

       宝爸宝妈是谨慎派:要给肺炎宝宝用药?能不能查清楚了再用药?

       错!!!可以做检查,但是不能等。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初始治疗均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医生选择哪一类消炎药是根据宝宝的不同年龄段的优势病原体,和本国本地区正流行的的病原体,结合胸片和验血单来用药。比如3个月以下儿童有沙眼衣原体肺炎可能,而5岁以上者支原体肺炎比率较高,可考虑选用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

       肺炎用几天药能好呢?全家都是纠结派。

       消炎药一般用到热退且平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道症状部分改善后。注意!!!是一般,因为病原体不同、病情轻重不等,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继发感染都会影响肺炎的治疗疗程。用药后48到72小时评估用药疗效,结合病原学检查再做调整。

       生了肺炎很忧伤,口服挂水有用偿,正确治疗有良方,不会妨碍娃生长! 

     

  • 很多家长一遇见孩子发热就不知所措,经常急匆匆的赶往医院,很多时候只是虚惊一场。现在就聊一些干货,有助于家长在孩子发热的时候能冷静下来,有条不紊的处理发热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发热的分型:

     

    非感染性发热

     

    如果小儿发热呈中低热,<38.5℃,精神状态不错,无烦躁不安、嗜睡等表现,排除有明确病因导致的情况,说明小儿的病情并不严重。可以在家观察,适当给予物理降温进行干预,如多饮水、冰袋置于腋下冷敷等;如果体温≥38.5℃,可给予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小儿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服用此类非甾体类抗炎药要注意多饮水,以免出汗过多而造成体液匮乏。

     

    另外,非感染性发热病因有风湿系统疾病、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下丘脑体温调节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和不明原因发热(UFO)等等。这就需要专业医生来诊断治疗。

     

    感染性发热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一般为轻中度热,也可迅速出现高热和超高热,无寒战,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症状明显,伴有食欲不振、疲劳无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不明显。

     

    常应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退热药物常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有热象(舌红苔黄,小便发黄)的也可以选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不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退热,病毒感染的患儿应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出现瑞夷综合征;由于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四季抗病毒口服液、小儿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治疗;具有严重传染性的流感病毒则建议住院治疗。无细菌感染指征不必选择抗生素。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一般为轻中度热,流黄涕、咳嗽、咽痛、吐黄痰等症状多见。多由疾病感染导致免疫力低下继发而来,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退热则选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可酌情应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推荐含氟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因为可能会影响小儿软骨发育。

     

    支原体感染:起病较缓,刺激性干咳多见,可有少量白色黏液咳出,多有轻中度发热,体温正常后仍有咳嗽。血常规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退热选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应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效果较好。

     

    症状较轻、无明显病因或者感染不重的患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若出现长期发热(>2周)、较严重的感染性发热、支气管和肺部有固定或不固定的啰音、喘息呛咳、呼吸困难、应用药物后难以降低体温、精神状态、意识较差、烦躁不安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治疗。

     

    最后,总结一下常用的退热方法: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置于腋窝、腹股沟等处,不提倡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如果仍难以退热,可以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现瑞夷综合征;禁止应用尼美舒利降温;禁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抗感染。

     

    中医药治疗:针灸、中草药、推拿如捏脊等。

     

    其余方法:多饮水,补液和补充电解质,不要捂的太严实。

  • 还记得08年肆虐的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儿经过治疗后,一周左右时间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数患儿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病例病情发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成年人也会患手足口病,但比儿童少见。表现也与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类似,但是累及神经系统或出现肺水肿等严重情况的极少见,主要表现为皮肤疱疹及低热。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和肛周皮肤小疱疹或小溃疡,同时还会出现口腔、咽喉部疼痛,发热等症状。此外,部分患儿还可出现精神差、拒食、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以及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相关的表现。

     

    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接种相关疫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 2015 年 12 月 3 日批准了全球首个手足口病疫苗的注册生产申请,用来预防由肠道病毒 71 型引起的手足口病,这一类型更容易出现重症。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此外,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轻症病例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等措施,而重症病例若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可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影响心肺功能者,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治疗。

     

    但每个患儿的病情及表现方式都不同,所以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病情,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给予具体的治疗措施。

     

    如果发热、皮疹消退,无惊跳、抖动等表现,进食、精神状态都不错,提示手足口病基本痊愈。

     

    此外,宝宝在患病期间,可给予冷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部分口腔疱疹明显的患儿会因为口腔疼痛而进食困难,可用吸管进食。

     

     

    其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手足口病,要特别注意什么? 

    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别的孩子。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就医。  

     

    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桌椅可用巴氏消毒液稀释 100 倍后擦拭桌面,30 分钟后用清水擦净,衣物可采用阳光暴晒处理。

     

    患手足口病后何时能上学? 

     

    所有症状消失后 1 周,过隔离期后可参加上学及正常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许多家长都关心这个问题,小孩吃中药好吗小孩吃中药有副作用吗?

     

    我们特意整理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答案如下,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药液一般很苦,受不了苦味的话,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家建议在熬制好的中药汤剂中适量添加苦必克一到两包(苦必克产品各中医馆以及淘宝有售),可以有效的降低苦味,保持药效,是解决中药苦味的必备产品,老人小孩均可酌量使用。


    如果小孩子抵抗力差,免疫力弱,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外,通过中药进行调理是可行的。很多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力。


    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不能乱吃,中药不不像通常人所说的无毒副作用。

     

     

    您可以带孩子找专业的中医师看看,辩证施治。由于中药的作用明显,并且副作用较小,因而许多家长非常青睐中药。但是,小宝宝们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是并不领情,不是哇哇大哭就是把药吐了。不过也难怪,有的中药太苦了,就是成年人喝着也难受。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

     

    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

     

    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中药的治疗,无形中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因此,家长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或指导中成药的适用,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

     

    小小的孩子如果没有大毛病,只是简单的感冒、咳嗽之类的,看看中医,让中医大夫开点对症的中药应该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的恶化,并且中药的副作用相对应该会比西药小。


    我们家基本上是看宝宝的情况而定,如果宝宝很难受很严重就去看西医,如果不太严重就用中医,毕竟中医比西医的副作用小,伤害当然就更小了。一般需要根据病情而定,建议最好服完一疗程后去医院复查看看,详检后遵医嘱调理有中药较好,避免盲目用药延误病情,定期复查较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烧是人体的一种常见生理反应,它并非疾病本身,而是身体对某些刺激的一种防御机制。

    当身体受到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感染或受到其他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会发出信号,使体温升高,从而启动身体的防御机制。

    发烧的原理是,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设定点提高,促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减少热量散失,从而提高体温。

    发烧有多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感冒、流感、扁桃体炎、肺炎等。

    对于发烧的处理,首先应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感冒或流感等病毒性感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等。

    对于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肺炎等,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降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冷敷等方法降低体温。

    发烧时,还应注意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发烧持续时间较长、体温较高,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呕吐等,应及时就医。

    总之,发烧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了解发烧的原理和治疗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孩子发烧是许多家长都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更需要引起重视。发烧时,家长常常会发现孩子的手脚冰冷,这让许多家长感到担忧。那么,孩子发烧手脚冰凉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处理呢?本文将从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孩子发烧的情况。

    一、孩子发烧手脚冰凉的原因

    1. 末梢循环不良:在发烧早期,孩子的体温上升,热量增多,散热减少,导致末梢循环不良,出现手脚冰冷的症状。

    2. 发热初期:孩子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增加代谢率来产生热量,但由于散热不足,导致手脚冰冷。

    3.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孩子发烧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导致体温升高,同时手脚冰冷。

    二、孩子发烧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多让孩子喝水,用温水给孩子擦拭身体,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帮助降温。

    2. 药物降温:当孩子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可适当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用药剂量。

    3. 寻求医生帮助:如果孩子发烧持续不退,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如嗜睡、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三、预防孩子发烧的措施

    1. 注意保暖:在寒冷季节,给孩子添加衣物,避免受凉。

    2. 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总之,孩子发烧手脚冰凉是常见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通过了解病因、掌握处理方法,家长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孩子发烧的情况,保障孩子的健康。

  • 当孩子发烧时,家长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作为一种常用的退热药物,能够迅速降低体温,缓解孩子的不适。然而,了解地塞米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退热、缓解疼痛的功效。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从而起到退热作用。由于地塞米松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严重感染等疾病的救治。

    然而,地塞米松并非万能的退热药物。对于儿童发烧,首先要明确病因。常见的发烧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通常表现为流感、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等。治疗时,应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地塞米松并非首选药物,而是应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对于细菌感染或肺炎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烧,地塞米松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在使用地塞米松时,家长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
    • 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体温持续升高、伴有其他症状等,应及时就医。
    •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免疫力下降等。
    • 在停药过程中,应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弹。

    除了药物治疗,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日常保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孩子受凉。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发烧的发生。

    总之,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作为一种退热药物,在儿童发烧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家长在使用过程中应谨慎,遵循医嘱,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以确保孩子的健康。

  • 发烧是人体对热原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断断续续的发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抵抗力较弱、受凉感冒以及胃肠道疾病等。

    感染是引起发烧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都可能导致发烧。儿童由于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出现断续发烧的情况。

    除了感染,抵抗力较弱也是导致发烧的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会逐渐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出现发烧。

    受凉感冒也会导致发烧。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调节体温,使体温升高,从而出现发烧的症状。

    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发烧。例如,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都可能引起发烧。

    对于断续发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发烧。

    发烧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但过度的发烧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当出现发烧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女性体温37.1℃通常不视为发烧,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成年女性正常体温范围在36.0℃至37.3℃之间。排卵期体温略高,可达36.3℃至37.6℃,属正常生理变化。体温受昼夜节律影响,凌晨及早晨最低,下午最高。体温37℃以上才可视为发烧,常见症状包括头昏、头晕、畏寒、乏力等。发烧时需注意多喝水、休息,饮食清淡,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并注意体温监测,如持续高热应立即就诊。

    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了解发烧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及时正确处理发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关于发烧的常见问题解答:

    1. 发烧的成因有哪些?

    发烧的成因很多,包括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炎症、肿瘤、药物副作用等。常见感染性发烧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

    2. 发烧需要治疗吗?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多数情况下,发烧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处理。但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以及体温过高、持续不退、伴有其他症状的发烧,应及时就医。

    3. 发烧如何处理?

    发烧时,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冷敷等。如需药物治疗,可选用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禁忌症。

    4. 发烧期间饮食应注意什么?

    发烧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瘦肉、鸡蛋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 如何预防发烧?

    预防发烧的关键是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

  • 宝宝发烧是家长们常见的担忧,如何正确处理宝宝的发烧症状呢?本文将介绍物理降温和口服药物降温的方法。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因素影响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启动,导致体温升高。通常情况下,宝宝体温超过37.5℃即可称为发烧。

    对于体温不超过38.5℃的宝宝,可以采取以下物理降温方法:

    1.温水浴: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可以帮助宝宝散热。

    2.擦拭:用温湿的毛巾擦拭宝宝的手心、脚心、腋下、腹股沟、脖子等部位,可以帮助宝宝散热。

    3.冰贴:将冰贴贴在宝宝的额部、太阳穴、手心、脚心、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以帮助宝宝降温。

    4.冰袋:将冰袋用小毛巾包裹后,枕在宝宝的头部或放在宝宝身边,可以帮助宝宝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时,要多给宝宝喝水,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帮助药物吸收。

    除了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以下注意事项也需要注意:

    1.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宝宝脱水。

    2.避免给宝宝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宝宝发烧时,家长们要正确对待,及时采取正确的降温措施,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有需要及时就医。

  • 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很多家长都为此头疼不已。发烧期间,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食物可以帮助孩子补充营养、缓解症状,加速康复。

    1. 西瓜:西瓜性寒,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的功效。发烧期间,适量食用西瓜可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此外,西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 梨:梨性凉,具有生津止渴、清热化痰的作用。适合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可以将梨洗净切块,加入冰糖炖煮,既美味又养生。

    3. 马蹄:马蹄性寒,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的功效。适合发烧初期、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可以将马蹄洗净煮熟,加入适量冰糖食用。

    4. 稀粥:发烧期间,孩子的食欲可能会受到影响。稀粥易消化、营养丰富,适合发烧儿童食用。可以选择小米粥、大米粥等,搭配蔬菜、瘦肉等食材,增加营养。

    5. 豆浆:豆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补充能量和营养。可以将豆浆加热后饮用,或者搭配面包、饼干等食物食用。

    除了以上食物外,发烧期间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多喝水:发烧时,孩子会大量出汗,容易导致脱水。要多给孩子喝水,保持水分平衡。

    2. 避免油腻食物:油腻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加重病情。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孩子恢复。

    4. 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发烧持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症状,要及时就医。

  • 急性胃肠炎是导致患者出现又吐又拉发烧38℃的常见原因。这种疾病多由不洁饮食、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症状通常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发热等。针对这类症状,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我调理:

    1. 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等,帮助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

    2. 胃黏膜保护药: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侵蚀。

    3. 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等,减轻腹泻症状。

    4. 抗感染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

    5. 静脉输液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脱水明显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保证食物新鲜。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和肠道清洁。

    3.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身体抵抗力。

    4. 避免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疾病恢复。

    若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细菌性感冒,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常常困扰着人们。那么,细菌性感冒发热通常需要多久才能恢复呢?

    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细菌性感冒发热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复。然而,感冒发烧并非简单的病毒感染,其背后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感冒发烧是指感冒时常常伴随的发热症状。感冒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入侵。而发热则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通过提高体温来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然而,过度的发热也会对人体造成负担,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细菌性感冒发热,首先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首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其次,要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此外,多喝水也非常重要,以补充体内水分,防止脱水。

    对于细菌性感冒发热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在感冒发热初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感冒发热时更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总之,细菌性感冒发热在积极治疗和良好保养的情况下,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复。但值得注意的是,感冒发烧并非小事,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正确对待,才能尽快恢复健康。

  • 持续中度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本文将探讨持续中度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一、持续中度发热的常见原因

    1. 感染性因素

    - 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 病毒感染:如流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

    -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肺孢子菌感染等。

    -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性尿道炎等。

    2. 非感染性因素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 肿瘤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 炎症反应:如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 吸收坏死物质: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死等。

    二、持续中度发热的处理建议

    1. 诊断与治疗

    - 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2. 日常保养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水。

    -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

    -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细菌滋生。

    三、预防措施

    1.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3. 预防感染:接种相关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