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1.补气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医对于临床选方用药,总是会有出其不意的地方,比如同样是一种疾病,有的医生可能会开几十味中药,也有的医生可能只开几味药,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都可能对某种疾病达到完胜的效果。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其中主要在于用方思维,以及对中药配伍的精妙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咳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或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抵抗力好,或者稍微懂一点养生之道,可能没去找医生开药,也依然能够自愈。但是,也有的人,刚开始咳嗽几声没太在意,后来咳嗽连连时才发现不对劲,再后来甚至可能会迁延日久,久咳不愈。对于咳嗽的治疗,大多数医生在开方用药时,都会用到十多味中药,而且只要方药一出来,稍微懂一点中医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止咳方。
但是也有很多医者对于咳嗽这个问题,不喜欢用很多味中药,而是运用大道至简的方法来调治,比如说,大唐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记载的有一个仅仅两味中药的止咳良方,不过这两味药,也是很多医家在止咳时,经常会用到的“药对”。这两味药就是止咳中药出场率较高的紫菀和款冬花。
对于紫菀和冬花的配伍,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可谓是经常使用,正如《本经疏证》中所说,“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由此可见,紫菀和款冬花作为止咳药对,在唐代是极为盛行的。时至今日,紫菀和款冬花在止咳方药中的出场率依然是很高的。
《千金要方》中将紫菀和款冬花这两味药从止咳药对,演变成了止咳良方,名唤紫菀散。全方由“紫菀二两,款冬花三两”这两味药组成,主要用于咳嗽日久、痰涎不利的病症。全方的制法是,将这两种药材进行焙干、碾细,再通过罗筛得到药物的细面,每次服用一钱,饭前服用,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比较简单,直接水煎服即可。
为什么紫菀和款冬花组成的紫菀散,对于咳嗽日久、痰涎不利的病症,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呢?这还是在于中药的配伍,方中紫菀味甘苦辛,能润能泻,温而不燥,偏于润肺下气、化痰开郁,而款冬花味辛,但性却不烈,温而不燥,偏于镇咳下气、润肺祛痰。这样两味中药组合在一起,痰也能化,咳也能止。
咳嗽时间久了,肺气自然会受到损伤,肺气虚损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津液疏布出现故障,从而痰涎丛生,肺气已伤、痰涎已多,临床用药又不能使用峻烈之类的,而是应该使用温润之品,这样的化痰止咳,才是“润物细无声”的,而紫菀散虽然只有两味药,但却做到了这一点。
紫菀散在现代临床中,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紫菀散温润平和,不仅仅适合久咳,它是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的止咳良方,尤其适用于虚寒久嗽,但是如果是痰热咳嗽或者阴虚劳嗽,反而不宜使用紫菀散。紫菀散犹如一个温润的君子,化痰止咳的力量是很舒缓的,但如果咳嗽咳嗽症状又急又重的情况,还是建议改用其他止咳方药来调理。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夏天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中医认为,湿气通过脾脏,所以老年人在夏季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脾气虚是指脾功能不足,它的特点是进食少而不香,进食后腹胀,人懒惰无力,四肢无力。如果继续发展,将出现四肢发冷,大便稀疏,腹部发冷和肿胀。因此,脾气虚的老年人应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据医生介绍,漫长的夏季(即阴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是最适合养脾的方法。漫长的夏季的气候特征是潮湿,这与人体的脾脏息息相关。所谓的湿气可以通过脾脏。因此,漫长的夏季是加强滋养和治疗脾脏的重要阶段。
长夏也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好时期。因此,在七月和八月期间,应该多吃一些能健脾的食物。为了健康可以吃更多的肉类食物,也可以吃白术,山药和白扁豆。为了保持脾气,在夏季应多吃些豆类,这可以使脾气健壮并促进湿润。适合夏季使用的豆类包括:绿豆,可以清热除湿,健脾;白扁豆,可以健脾;赤小豆可以健脾,养血,养心。红米豆可以健脾和补血;黑豆可以滋养肝脾。
1、薏米
薏仁是植物薏苡仁的种子,薏米具有利尿利湿、抗癌、镇静镇痛、抑制骨收缩、健脾泄泻、祛麻痹、排脓等功效,还可以美容,还可以治疗扁平疣等疾病。薏米是一种多年生植物,茎直立,叶披针形,其具有了很高的营养价值,它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的朋友。
古人视大麦为天然宝藏,用于祭祀。现代人认为薏米是一种有营养的消暑佳品。它既可食又可药用。薏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它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它是一种常见的利尿剂和吸湿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它可以消除皱纹,美白皮肤,治疗褐斑,能使斑点消失并滋润皮肤,它也被用作节食用品。
另外,它对面部痤疮和皮肤粗糙有明显的作用,还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它的提取物可以添加到化妆品中以达到防晒和抗紫外线的作用。大麦本身具有保湿皮肤,美白,保湿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调节月经和缓解疼痛,当应用于皮肤时,它具有天然的美白效果。它可以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保湿功能,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茯苓
慈禧太后曾用茯苓作为重要的保健和长寿药物。它不仅可以自己常食用,还可以制成饼,并奖赏给大臣们吃。其的味道平淡,温和,具有健脾健胃,补脑健体,利尿利湿,安神,安神的重要功能。它被称为中药八宝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还可以消除一些致病的因素,它是健脾消湿必不可少的中药。
3、木瓜
说到木瓜,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番木瓜。尽管木瓜具有增强脾胃的功效,但皱皮木瓜或者木瓜仍被用作药物。其具有酸味,性温,有很好的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祛湿。对于风湿性肌肉挛缩,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肌肉挛缩,通常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还具有消食作用,可以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不仅是补脾健湿的中药,还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香料。砂仁具有辛辣,温和的性质,可回到脾,胃和肾脏的经络,可以缓解湿热和食欲,健脾和减轻腹泻,调节气。它具有消除湿气和健脾的良好效果。在温度上有很好的效果。古人认为它是使脾气恢复健胃的重要药物。因此,通常可以湿气或气滞痛引起的腹胀,以及脾胃的其他疾病,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冷,湿气停滞的人都可以常用。该产品可以温暖胃,减轻呕吐和腹泻,加热脾脏。
能够补脾健湿的中药有很多,上文只是对其中的几例进行了讲解。一些湿气重的湿疹患者应当在日常饮食中禁食辛辣食物和发物的食物,多吃一些健脾趋势的食物。
它在东亚地区非常火,有一段时间,我收藏了好几个地区这种中药的制成品,中国大陆的,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日本的。这些地区的人广泛用它来祛除湿热。它如此家喻户晓,同时它又是一把打开中医经方治疗“湿病”的钥匙,所以这味中药在我们研读经方医学的过程中,无可回避。它叫薏苡仁。
我们不可把经方医学所言的湿病狭隘地于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等同,然后用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之类的指标来判断疾病的转归。
我们一定要记住,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走向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的道路,所以我们如果只是盯着几个指标看,那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如果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循证研究,以一组症候群为目标,才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湿邪,所谓湿邪就是坏的津液,湿邪的存在阻碍了正常津液的流动,导致组织得到不到充分供给,故而逐渐萎缩。
当湿邪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疼烦,关节疼痛,身体滞重,后期则有可能导致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 变形,这是一个湿邪从人体的体表外壳向人体内部的肉,筋,关节,甚至五脏侵入的过程。湿邪入侵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外因,如汗出当风,久病取冷,也有可能是内因,如血虚生风,表虚不固。
治疗湿病不易,因为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津液运行不利,到身体各关节气血津液流动失常的复杂过程,此时,病因已难确定,同时由于局部组织已经发生了萎缩,变性,所以也很难使它们完全恢复正常。而薏苡仁是治疗各阶段湿证都有可能用到的一味药。
薏苡仁是作用比较单纯的中药,作用主要就是三点,一是利水渗湿,二是解除湿痹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三是排脓,还有一些医家用来解毒散结,治疗赘疣,癌肿。
其实,后面的这些功效都与薏苡仁的第一个作用息息相关。它能祛除人体肌部,肉,骨,关节中的湿邪,也就是不好的,过剩的津液,从而为正常津液的循行留出了位置,所以能一定程度拮抗湿邪留滞,气血津液循行受阻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甚至赘疣,癌肿。而它能够排脓,应该和它擅长祛除凝聚程度比较高的湿邪有关,胡希恕先生用它来治疗硬皮病也是这个道理。
要用好薏苡仁来祛除湿邪,一定要熟悉它的药性,才能更好地和另外一些祛湿的常用药物,例如白术,杏仁,进行鉴别。
白术:甘,苦,温。
苦杏仁:苦,微温。
薏苡仁:味甘,微寒。
三味药比较,从寒凉的角度分析,白术温,苦杏仁居中,薏苡仁最寒。所以薏苡仁适合治疗热象较重的湿病,白术适合治疗偏于寒象的湿病,所以需要我们具体用方时,辨清寒热,有的放矢。运用薏苡仁排脓也是如此,所谓脓肿,痈疽,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同样是排脓药物,黄芪治虚,薏苡仁治实。
不过,也可以通过精心炮制和配伍,在保留它祛湿,排脓的能力的同时,祛除其寒性,也就是所谓的寒药温用法。主要办法是炒用,或是将薏苡仁与白术,桂枝,当归,麻黄搭配,治疗慢性期寒象较著的湿痹,例如《明医指掌》中的“薏苡仁汤”;或是将薏苡仁与附子搭配,用来治疗慢性期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病性属“阴”的肠痈,例如《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我研究过中国台湾,和日本生产的保健用的薏苡仁粉,或者红豆薏苡仁粉,每袋大概在9克作用,这个剂量是平时养生保健用的剂量。
如果是医疗用,一般认为《外台秘要》中祛湿的麻杏薏甘汤,排脓的苇茎汤的剂量较可靠,薏苡仁都用了半升,也就是70克,那么薏苡仁治疗急性期病症的量应该在70克左右。
两年前笔者外出旅游,晚上住在一家青年旅社。快要睡觉时候,突然一位舍友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赶紧下床,跑去卫生间,过了十多分钟才回来,一脸的痛苦表情。刚刚上了床,还没躺下,肚子又痛起来,急忙跑了出去,又过了十多分钟,慢慢地扶着墙走进来,脸色惨白。刚要上床,又停下来,看情况又要出去。他的同伴上去搀扶着他,问他说:"你没事吧?怎么拉肚子没完了?"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肚子特别难受,想把东西都排出去,可一直感觉排不干净,肛门有重坠的感觉。
笔者推测应该是急性肠炎犯了,将随身带的香连丸取出来给他吃。他的同伴还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香连丸的主要治疗功能。他半信半疑的吃了,过了一会儿肚子疼得就没那么厉害了。
在古代,中医师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香连丸作为一种中成药,最早见于《兵部手集方》,其主要成分是萸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和木香,功效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要治疗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里急后重是医学的专业术语,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疼痛,很想解大便,但又没办法一泄为快。
临床治疗的症状有:肛门灼热,舌头红、舌苔黄腻,下腹部疼痛剧烈,排便不爽,严重可见下痢赤白脓血。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辛辣的也不要吃。注意孕妇慎用,小儿和老人减量。对于体寒的人,可见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且次数较多,喜欢喝热水等症状者,用药须慎重。
急性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可以随身带上一瓶香连丸,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帮助他人。在饮食无节制、生活重享受的今天,各种胃肠疾病都是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冬天,在外出期间,带上一瓶也是有必要的。
要理解柴胡,就要首先看看古人对它的原始记载,这样的记载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联想,附会,直接来源于观察和实践,所以保真度高。
这一段说的,来自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柴胡,又名地熏。味苦,平,无毒。
当然,后世认为柴胡也是有禁忌的,认为阴虚火炽者勿用。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者用什么呢?用银柴胡治心腹。
这是在说柴胡的主要作用部位应该在心腹之间。能去肠胃中结气。对此《诸病源候论》的解释是,结气病,乃忧思所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应该是指气滞于肠胃的情形。
可去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这个推陈致新,我们在本经“大黄”一章中也遇见过,意思是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力量。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轻身就是邪去身安,一身轻松的意思,明目,益精待考,不可轻信。
简单来说,这段记载涉及了柴胡最重要的几个作用:疏散退热,疏肝解郁,推陈致新。
其实柴胡并非仅仅只能用于少阳病的寒热往来,也具有打开皮肤腠理,发汗解表,解太阳、阳明热的作用。奥秘在于不再煎,和再煎。
所谓再煎,意思就是把中药熬好后,将药渣捞出来,再熬几分钟。以,小柴胡汤的煎法为例:用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滓,再煎取600毫升。这就是去滓再煎法。
不再煎时,柴胡药效直达人体的外壳皮肤腠理,具有开腠理,祛表邪,退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有柴葛解肌汤,柴胡桂枝汤。
再煎后,柴胡的药效则集中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在哪?大概就在胸胁,膈,季肋这些位置。所以你看柴胡剂,在使用去滓再煎法的时候,必有心下,胸胁,膈,季肋这些位置这些部位的苦满不适感。
不再煎时,柴胡主要作用于皮肤腠理,可开腠理,发汗,解表,退热,当再煎后,柴胡主要作用于半表半里,具有缓解膈肌紧张状态,缓解胸胁部位的气机郁滞,疏肝解郁,条达肝气的作用。
这也是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柴胡具有保肝作用的原因,因为,它能使得胸胁部位的气机出入恢复通畅。一般来说,使用醋炙的柴胡,也可以起到类似于“去滓再煎”的效果。
我现在使用柴胡最多的地方,倒不是退热和保肝,而是解忧,镇静,以及抗心律失常。
我经常取柴胡、桂枝、龙骨、牡蛎合用,用来治疗失眠,烦躁,以及窦性心动过速,频繁房型、室性早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柴胡的镇静安神、抗焦虑实验,现在也有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但是其更深机理仍待进一步探索。
柴胡还具有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能力,所以常被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重坠,胀满。
在人参、甘草、白术、大枣、生姜等益气健脾之品,当归,黄芪等补气养血之药中,稍稍点缀些升麻和柴胡来升举清阳,整个方子就有了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效果。
正因为柴胡其性升、散,所以有医家认为它会劫肝阴,阴虚风动者,阴虚火旺者当少用柴胡为妙。
现在网上关于本草的文章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最强的一面,可部分作者并非中医师,只是摘抄中药辞典,作用洋洋洒洒罗列了一大堆,读者看了,还是不会用,因为不知道重点。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味功效极其繁复,让人感觉包罗万象,找不到北,有点懵的中药。它就是黄芪。
如果你去看《中药学》上黄芪的作用,你会吓一跳:气虚乏力,食小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肺气虚弱,咳嗽气短,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久溃不敛,痹痛麻木,痈疽难溃......
初学者看了,简直是一头雾水,因为看起来,这味药是万能药,作用太多,记也记不住。运用这味药也难,若抓不到它独到之处,运用时,往往蜻蜓晒水,到处放一点,疗效也不佳。其实理解这味药有一个便捷的办法,就是回到一本以临床实证为基础的医书中去,以那本经典医书对黄芪的描述为“基本点”。那本书就是《金匮要略》,在这本书中黄芪出现8次,现在从黄芪最实用最有效之处谈起。
黄芪能治黄汗、自汗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最简单,方中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汉代没有高度酒,苦酒相当于现在上好的低度酒清酒。也有一些汉方家用醋来代替。
这个方子治疗的患者有几个特征:一是身体浮肿而重;一是全身淌黄汗,汗出沾衣,周身如浸水中;一是汗出口渴。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上身汗多,下肢湿冷,骨关节痛,不能饮食,小便少,情绪不安,则去苦酒,加生姜,甘草,大枣,此谓“桂枝加黄芪汤”。这大概是因为,生姜能散寒祛冷,并且和甘草,大枣配在一起能够强壮患者的脾胃,改善患者的饮食。这两个方证,虽也有浮肿,但“黄汗”症状更明显一些。
临床上,明显的‘黄汗”’患者并不多见。黄汗是比较大的汗,汗出沾衣,如同沐浴。如果汗比较小,皮肤湿润,容易感冒,一般用的是“玉屏风散”,这个方子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用量比较轻,一次只用9克。这个方子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黄芪擅治水肿
如果,患者浮肿,特别腰以下显著浮肿,同时伴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皮肤比较松弛,不紧凑,给人水湿肥胖的感觉。则用“防己黄芪汤”,方药如:汉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吉益东洞,大塚敬节,黄煌等医家都认为,此时黄芪的剂量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五两,汉防己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四两,白术为三两。这个方子是《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水的基本方之一。如果伴有喘鸣则加麻黄半两,胃肠不调则加芍药三分,下肢平素冰冷加细辛三分,有心悸的感觉加桂枝三分。
另有一方,也能治疗是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即“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两方比较。“防己黄芪汤”有白术,“防己茯苓汤”有茯苓,桂枝。
白术有很强的健脾利水的作用,因此“防己黄芪汤”健脾利水的力量要强一些。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所以,“防己茯苓汤”比“防己黄芪汤”要暖一些,有一定温阳的作用。同时茯苓还有安神定悸的作用,可以治疗水肿患者因为虚弱导致的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子用的是汉防己(粉防己),切不可与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木防己混用。并且,即使是粉防己,也不可大量,长期使用。这个药物不像黄芪那么安全,黄芪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用它30~60克/天口服,可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减轻高脂血症,缓解各种肾病引起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而汉防己这个药,了解其药性可以,入方则要相当慎重。
本文涉及到的方子,请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现如今,满大街都是药店,生活越来越便利,买药并不是难事,尤其是以非处方药为主的中成药。但越是方便购买,越要注意正确选购,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板蓝根:相信不少人家里的药箱都能看到板蓝根的身影,作为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成药,不少年纪很小的孩子都知道,感冒了就喝板蓝根冲剂,感冒流行的季节里,不管有没有感冒,很多人都会喝板蓝根冲剂,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过,板蓝根对症的是清热解毒,如果是风寒感冒,喝板蓝根并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牛黄解毒片:说起清热解毒的祛火中成药,很多人都会想到牛黄解毒片,不过,这种中成药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上火症状。牛黄解毒片属于苦寒药物,适合实火引起的症状,患者如果是虚火或心火旺盛,则不适合吃这种药,否则会导致身体更亏虚。
六味地黄丸:由于广告的大肆宣传,六味地黄丸被不少人看作是补肾良药,一出现腰酸背痛等疑似肾亏的症状时,就吃这种药,甚至有人长期服用。然而,很多人却出现了越补越虚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肠胃不适的副作用。
尽管中成药没有西药副作用大,但也不应随意服用,滥用中成药的现象是时候引起重视了!
如何正确服用中成药
对症:不管中成药副作用有多小,都不能随意服用,尤其是要遵循对症用药的原则,否则不仅治不好病,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看清楚说明书的服用方法:不同的药物服用方式不同,有些需要空腹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而且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一些药物的用量也不同,要想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一定要根据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进行服药。
病好了就停止用药,最好有中医医生的指导: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很多中成药更像是“保健品”,即使吃多一些也没问题,甚至还有人病好之后继续吃药。不过,长期服用中成药,也可能加大副作用,比如龙胆泻肝丸,虽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服用也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此外,由于不少中成药是非处方药,购买起来很方便,但在选购时,最好还是先询问专业的中医医生。
注意中药中的西药成分:中成药不仅含有中药成分,也有不少存在西药成分,如果不加以注意,在服用中成药的时候又服用西药,则很可能导致某些药物过量服用,从而造成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避免经验用药:选购中成药切忌只凭借他人推荐和自身经验,毕竟每个人生病的原因不尽相同,而且个人体质不同,都会导致同一种药在不同人身上的疗效不同。因此,生病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用药。
如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很多人都从城里搬迁到农村居住,认为农村的空气质量要比城市好。不过农村的瓜果蔬菜确实要比城市里面的干净卫生。冬季天气干燥,难免会让人觉得呼吸道比较干燥,若是不经常喝水,还会出现咳嗽的现象。
而肺脏作为我们身体最娇贵的部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爱护,外出时,需要做好保暖工作,也要多吃一些润肺止咳的食物,对于一些肺炎患者,更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肺。
肺炎一般是很难彻底治愈的,我们需要在平时的饮食上下功夫,在饮食方面,多吃清淡、滋阴润肺的食物,这些食物对于身体来说才是最好的肺部消炎药。在平时也可以用一些中药材泡水喝来进行调理,这4种野草就是天然的止咳药,在农村漫山遍野都是,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
在农村,蒲公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对于咳嗽的人来说,平时可以多喝一些蒲公英茶来缓解,但是蒲公英性寒,千万不可一次饮用过多。
在农村,对于蒲公英这种野菜,大家应该都是不陌生的,它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可以预防感冒,还有很好的消炎杀菌的作用。对于一些常见的肺炎双球菌和脑膜炎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种菠菜,菠菜的食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常吃菠菜可以止咳润燥,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吃之前,菠菜最好先焯水,因为菠菜中含有草酸,进入人体之后会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就会很容易引起结石。
蛤蟆草性凉,味苦。它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慢性肠炎等疾病,特别是对于治疗咳嗽有很好的效果。一般将蛤蟆草洗干净以后,锅中加入适量的水,一起煎熬15分钟左右,当茶饮用,一个小时后咳嗽就会有所好转。也可以生服,将新鲜的蛤蟆草洗干净以后,直接放进嘴里嚼,将嚼出来的汁液慢慢吞下,对于治疗咽喉肿痛有很好的效果。
车前草也是在农村非常常见的一种野菜,在农村田头,你经常会看到这种野菜,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野菜竟然还有止咳的功效,因为车前草中车前苷物质含量很丰富,可以很好地刺激支气管粘液的分泌,可以使呼吸加深变慢,可以起到化痰止咳的效果。在饮用车前草时,我们可以和枸杞一同泡水饮用,洗净后加入水熬制,然后加入枸杞。
盛夏时节,很多地方都开启了“烧烤模式”,热浪滚滚袭来,炎热酷暑难耐,而这个时节也是热证和暑证高发的季节,很多人容易得暑证,也有很多人容易染上湿证。而这个时候,有一味中药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那么,这味中药究竟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藿香正气丸的主药——藿香。藿香从古至今都是一味治病良药,陶弘景认为藿香能够治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苏颂认为藿香是“脾胃吐逆”的“要药”;张元素认为藿香“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王好古认为藿香“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口”。
中医认为,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化湿,止呕,解暑等功效;适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症。
藿香的首要作用时化湿,尤其适用于湿滞中焦所致的各种病证。藿香气味芳香,是芳香化湿浊的要药。藿香其性微温,所以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在临床运用中常与苍术、厚朴等药同用,比较经典的配方是不换金正气散(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
藿香的止吐作用效果良好。藿香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尤其适用于治湿浊中阻所致的呕吐等症,藿香最是捷要,一般可与半夏、丁香等药同用,如藿香半夏汤(丁香皮,藿香叶,半夏);如果呕吐偏于湿热的,可用藿香与黄连、竹茹等药同用;如果是妊娠呕吐的,可用藿香与砂仁、苏梗等药同用;如果是脾胃虚弱所致呕吐的,可用藿香与党参、白术等药配合使用。
藿香这味药,既能化湿,又可解暑,适用于暑湿或湿温初起的各种病证。如果是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等暑湿证的,可用藿香与紫苏、厚朴、半夏等药搭配,比较经典的方子有藿香正气散(藿香、 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炙甘草、大腹皮、陈皮);如果是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的,可与黄芩、滑石、茵陈等药配合使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如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藿香除了药用之外,也可作为食材或者调料使用。一般来说,藿香的嫩茎叶可以食用,而且还是风味俱佳的野味;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煮粥。藿香的嫩叶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是一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烹饪原料,所以一些养生菜肴和民间小吃中利会加入藿香,一来可以丰富口味,二来可以增加养生价值。
藿香还有杀菌功能,口含一片藿香叶,可以除口臭,还可以预防传染病。尤其是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因暑湿所致的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等症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