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是大家庭!环境比较神秘,需要孩子来适应!你认可吗?

社会是大家庭!环境比较神秘,需要孩子来适应!你认可吗?
发表人:唐艳

我们家孩子从小特别内向,因为我们当时考虑是想有个独生子女,所以他就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孩子现在已经在幼儿园上中班了,老师每次跟我反映孩子的,总是说孩子不怎么爱说话,喜欢一个人独处玩具,平常我们做一些团队活动的时候,孩子也总是容易老的,建议家长平常可以多跟孩子沟通一下,开展一下他的社会活动生活,让孩子可以更加好的融入这个集体。

步骤/方法:

1,其实孩子的个性是从小培养的,中国不是有一句古话,叫做三岁看终身,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是最好的培养阶段,我们要培养他的一个社会适应能力。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大大的提高孩子的一个情伤。

 

2,首先要培养孩子与人交际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当发生问题是很多还是选择逃避或者是哭闹。我们要培养孩子,从小要跟他讲道理,当遇到问题时,千万不要无理取闹。从小养成一种控制自己情绪,好好与人交际的能力。

3,孩子在四五岁阶段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在这个期间,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父母通常会认为孩子的一些想法非常可笑,从而扼杀了他们的想法,我们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不要过度的否定他们。

注意事项:每个孩子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关键在于看家长从小是如何培养的,我们要培养出一个有独立性,有创造力,能够与人沟通的孩子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育孩子也是一门技术问题,家长一定要好好的学习。

关注营养 关爱健康 健康一生相随。

感谢平台让我们相遇,感谢有您的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营养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我将继续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负责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收到通知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只要安静准没好事!一位妈妈上网分享自家孩子的杰作,表示自己才看个手机,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一探究竟后却被“这一幕"吓到花容失色,照片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留言!

     

     

    这位妈妈当时与两个分别5岁、3岁的孩子在客厅,吃饱后她看手机,两个孩子则在一旁玩耍。突然间,原本很吵的两人安静下来,她好奇往沙发看过去后发现有个人脸"浮现"在上头,吓到放声尖叫!

     

    原来,这两个孩子正在沙发玩躲猫猫,5岁长子躲进沙发套里面,把整张脸用力往外推挤,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张浮在沙发上的脸孔,让妈妈直呼真的很可怕!

     

    虽然吓人,但5岁儿的"杰作"仍引来众多网友回应,"太吓人了"、"好可怕"、"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哭出来"、"我很久没这样尖叫了"、"看起来好像人面鱼"、"我内心可能会留下创伤"、"会吓到不敢睡"。

     

    有些网友则觉得"好可爱啊"、"半夜看到这个笑出来"、"妈妈还能冷静拍下照片,拍得很好啊"、"看起来可以在低预算的恐怖电影中使用"。

     

    不过,也有为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孩子的行为果然都无法不可预测啊"、"我小孩也喜欢躲进沙发套"。

     

    居家安全不可忽视!儿科医生点出“10大危险处所”

     

    孩子通常好奇心重、天马行空、喜欢探索,常会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过针对幼龄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在家中玩耍,仍有许多地方有着潜在危险。

     

    为避免孩子受伤,需注意10个家中危险的地方,呼吁爸妈或照顾者留意居家安全:

     

     

    1. 浴缸、洗衣机

    即使浴缸的水深只有10厘米,也具有让婴幼儿溺毙的程度。平时要确定没有水在浴缸里头,并随手关浴室门。洗衣机周遭也不要放有垫脚物品,防止宝宝爬入。

     

    2. 门窗

    在开关门窗时,务必先确认孩子有无在门窗边,避免夹伤手指或撞到身体。

     

    3. 床铺、沙发

    不论宝宝在沙发或床上睡觉,只要孩子已会翻身,爸妈就必须要在一旁看顾,专家建议最好让孩子睡在“有装围栏的婴儿床”。

     

    4. 玄关

    家中若设有玄关,宝宝又正好处于‘喜欢四处爬’的阶段,建议可用围栏挡住玄关、防止孩子爬入。另外,也可在穿鞋区铺上材质松软的厚垫,以防宝宝不慎摔落。

     

    5. 柜子

    许多人会使用"玻璃装饰柜"摆放物品,建议最好能锁上柜子,避免宝宝被柜中物品吸引而打开柜子门、发生夹手意外。

     

    6. 插座

    婴幼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孔,进而发生触电。建议爸妈可在插座插上安全挡板、或更换为安全插座(例如:插座安全防尘盖、电源插座保护盖、自动安全防护盖)。

     

    7. 楼梯

    会爬行的宝宝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楼梯,要是一不留意可能就会滚落下来,因此建议,楼梯口最好能装置安全栏杆或围栏。

     


     
    8. 阳台

    阳台若未加护栏(或阳台门未上锁),甚至在阳台上堆放物品、让孩子有垫脚爬高的机会,恐容易发生意外。

     

    9. 厨房

    一般而言,厨房里的每样器具都有危险性,除了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之外,爸妈也切记不要带着孩子进厨房煮菜或洗碗。

     

    10. 桌子、桌巾

    婴儿幼容易撞到桌角而受伤,爸妈最好在每个桌角加上边角防护套,另外也不要铺桌巾,要是桌上有热食、重物或其他物品时,孩子可能会拉扯桌巾而使物品掉落,导致受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每次我妈教训我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话:“你看看你这脾气,简直和你爸是一个模子刻出的!”而我爸听到这话也不能服输:“哪里像我?她简直和你从头到脚一模一样!”所以我常常在想,我的脾性到底像谁呢?其他孩子的脾性又是随母亲还是随父亲呢?

     

     

    有遗传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的性格和脾性早在出生之前就决定了,而决定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与人体脑神经递质有关。

     

    举个例子:荷兰遗传学家曾对一个家族做过研究,发现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攻击性行为,愤怒阈值比常人低,容易遭受挫折和压力的打击从而引起攻击行为。当遗传学家对他们体内的基因编码进行分析之后才发现,这个家族的男性体内都缺少了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


    这项研究揭露了基因和性格的关系,也间接告诉了我们孩子的脾性在出生之前就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了,后天因素比较难以改变。

     

    那么归根结底,孩子的脾性到底像谁呢?

     

    其实,孩子的脾性更多的像妈妈,受妈妈的影响更大。各位宝妈们为了孩子辛苦怀胎十月,在整个怀孕期间,宝宝生活在妈妈的羊水里,与妈妈血脉相连,潜移默化中受到母体对其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性格在子宫里便已经决定了,当后期随着成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建立,孩子的性格才会略微有所改变,带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所以各位宝妈们在孕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点行为,为孩子好的性格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1.孕期发脾气

     

    由于怀孕期间身体荷尔蒙的变化加上孕妈们在怀孕期间心思更加敏感,因此许多妇女在怀孕期间变得非常暴躁易怒,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可能点燃她们的“怒火”。


    但频繁地发脾气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是没有好处的。怀孕的妈妈们在生气时会增加自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激素传送给孩子,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危害。妈妈们长期处于易怒情绪下,会导致孩子们感受到相似的情绪,从而对他们性格造成影响。孕期常发脾气的孕妈们,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容易暴躁易怒。

     

    2.孕期挑食

     

    怀孕会带来一系列孕吐反应,一些孕妇也因此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孕期要保证营养的正常摄入,所以各项物质的摄入都要均衡。孕妈们如果孕期挑食严重,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会导致腹中的胎儿无法正常摄入营养。


    同时,胎儿可以从羊水感受到母亲今天吃了什么。如果妈妈们长期吃某种事物而不吃某种事物,就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味蕾记忆”,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来也对这种食物挑食,养成同样的习惯。

     

    3.孕期爱操心,情绪容易低迷

     

    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冒险行为”和“抑郁情绪”等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且这个遗传概率在40%-6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妈妈们在孕期爱操心,天天愁眉苦脸情绪不高的话,她们生出来的宝宝可能也会形成类似的悲观性格,很小的挫折可能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打击。


    其实家长们也不必太过于担心,先天的因素虽然无法有太大的改变,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品质,因为当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后,他也会根据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略微改变自己的脾性。

     

    所以孕期各位宝爸宝妈们要好好注意孕妈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尤其是怀胎十月是件辛苦的事情,宝爸们一定要多多体谅和包容自己的妻子。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性格!

  • 我们亲爱祖国,中国在80后,90后的这一代我们都能普遍发现,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一个宝。小编是90后,在当年懂事的时候也很好奇,问过妈妈为什么你那么多兄弟姐妹,我没有呢?因为妈妈年纪较大结婚也好敷衍过去,年纪大生不出来呗!

     

    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些年,中国为了抑制人口过快增长,把计划生育,一家只生一个孩子定为基本国策。然后就到了后面,我们都知道的长期推行晚婚晚育啊、少生优生啊、提高人口素质啊,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了。

     

     

    但是,我们神奇的世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为,地球唯一的不变就是不断的在变,现今我们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开始松绑,在2015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居然全面开放两个宝政策,正式告别了独生子女时代。

     
    小编是比较早生早育的,但还是赶不上独生子女福利政策的尾班车,所以索性生了两个宝。二胎政策来临,相信很多宝妈也都开始筹备二胎了,或许有些宝妈已经生下二胎了。但是我们真的太年轻,太没有经验了,当坐上二胎的班车时候,会发现这班车一点都不轻松,一点都不好玩,每天都充满着很多很多的压力。

     
    首先是钱,我们养孩子得花钱,所以要赚钱。然后是情感,这是比赚钱更难的事。我们日常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还得照顾大宝的情绪,协调两个娃的日常,还有学习如何让他们好好地相处,相信各位宝妈真是费尽心思,吃力不讨好。

     

     

    但是,既然已经把宝宝生下来了,后悔是没有用的,抱怨也是没用的,还是得面对,面对这个特别不容易面对的问题。下面小编有一些血淋淋的亲身经验给予到各位苦难中的母亲们。

     
    在第二个宝宝小的时候,如果第一个宝宝的年龄相对比较大,那可以鼓励他一起协助照顾二宝。假如像小编这样,第一个宝宝和第二个宝宝年龄比较近,那就没办法了,那就要鼓励大宝接纳二宝,同时我们也要接纳大宝。举个例子吧,小的时候,我家二宝哭闹要睡觉,你知道吗,大宝就在隔壁唱歌,还是高声歌唱,我的天啊,那时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后来我请教了我最敬爱的老师,她一言点醒梦中人:“你可以建议大宝轻轻地唱,一同和你哄二宝睡觉呀。”我想了又想,对啊,我得先接纳大宝,才能言传身教的让大宝接纳小宝。没过多久,小宝适应了大宝,大宝也喜欢上了小宝。

     
    小宝稍微大了一些了以后,就开始和大宝争抢玩具了,分配玩具也是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问题,怎么办呢?其实也好办,大宝学到的东西肯定比小宝的多,我们可以鼓励大宝教小宝怎么正确玩玩具,那他们也就能玩到一起了,或者我们也可以让他们两个共同协助完成一个能共同完成的东西,这样两宝都会相对比较和谐。

     
    而在大宝学习的时候,小宝的进度肯定和大宝不一样。就像我们小宝还没上学,大宝已经读幼儿园了,那我们就可以让小宝在旁边也一起学,或者让大宝好好学,学完以后才能教小宝喔,这样子两个宝宝都能相对接纳彼此,而且作为妈妈也会相对轻松一些。当然咯,具体每个家庭的宝宝们性格都不一样,但是我建议的方向是大家都可以试着走的,因为确实,对于我们家来说是有效的,期望这些干货对妈妈们有相对应的帮助,小编个人觉得:宝宝的心理健康其实比身体健康更加重要。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冬季来临,流感肆虐,门诊患儿明显增加,很多宝宝出现高热的情况,部分患儿出现了抽搐,让家长非常担心,今天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热性惊厥。

     

     

    宝宝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应该怎么办?

     

    热性惊厥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发热抽搐,家长看到孩子抽搐常常惊慌失措,忙中出乱,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第一、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大多数热性惊厥急性发作期呈短暂发作,持续时间1-3分钟,可自行缓解,不必急于使用止惊药物治疗。

     

    第二、要注意周围安全,挪开周围尖锐物品,防止跌落或受伤。

     

    第三、如果抽搐期间口鼻腔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温和地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室息。

     

    第四、记录好宝宝惊厥持续时间、体温、状态等,在抽搐停止后去医院,向大夫说明情况。足够镇静的家长可以录视频记录,便于医生诊断。

     

     

    特别注意,发生热性惊厥时,不要这样做:

     

    不要刺激患儿,不要按压或摇晃患儿,不要掐人中,不要撬嘴巴,不要塞勺子、压舌板,不要塞手指;这些都可能对患儿造成进一步伤害。

     

    在清除口腔异物的前提下,热性惊厥通常不会导致窒息,一般也不会咬伤舌头;但是撬嘴巴、塞勺子、塞手指等等反而可能导致牙齿松动或刺伤上颚,引起出血。

     

    患儿抽搐时牙关紧闭,一旦咬断塞入物,还可能导致下气道的损伤,诱发呛咳,甚至窒息。塞手指的家长也可能被咬伤手指。

     

    退热药可以预防惊厥吗?

     

    退热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也不能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


    所以有热性惊厥的宝宝应常规使用退热药,不应过分积极。

     

    有惊厥史的宝宝应该如何防治呢?

     

    西医:需在儿童神经科大夫指导下,复杂性热性惊厥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口服地西泮,可有效防止抽搐发生。

     

    中医:热性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多因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热极生痰,化火动风,导致热性惊厥;治疗初期多选取清心泻火,凉肝息风的中药;后期选取补肝肾的中药调理,防止惊厥反复发作。

     

    热性惊厥史的宝宝可以接种疫苗吗?

     

    疫苗接种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与其它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故热性惊厥患儿原则上无预防接种禁忌。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般自闭症的高发期在0-3岁,它比较不容易判断。如果家长们善于观察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从而进行改善。自闭症不会自然而然痊愈的,必须要干预,不进行干预的结果将会导致孩子未来在社交和学习方面都产生很大的障碍。

     

     

    不得不提的是,有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精神方面不太重视,重视的是身体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心理和社交方面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在世界上。对于自闭症我们需要引起重视,那自闭症的征兆有哪些呢?

     

    父母亲当中如果有一方,或者两方都曾经患有自闭症需要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当中,其中有一方曾经患有自闭症的情况下,那么遗传到孩子的时候,孩子患有自闭症几率是2%-6%这个范围内,如果父母双方都曾经患有自闭症,那遗传的几率高达约40%。

     

    除了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曾经得过自闭症容易遗传给孩子以外,父亲生育年龄较大,或者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意外等等的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几率高于父亲年龄不大,母亲孕期没意外所生下的孩子。


     
    对于孩子异于常人的社交判断,我们可以细分为以下情况:

     

    孩子1岁左右:不会对人微笑,特别是不会对亲人微笑,对人没有眼神交流,不会张开双臂表示需要爸爸妈妈抱,不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比较异常的社交征兆。

     

     

    孩子2岁左右:没办法说出单音字,也不会说简单的双音词(爸爸,妈妈,婆婆,奶奶等等)或者对环境不在意,总喜欢自己玩自己的东西,或者躲在一个角落自己玩,不合群。

     

    一般来说,使用以上的方法自检,在孩子1-2岁左右就能明确的观察出孩子是否需要带去医院进行医学判断。如果孩子已经超过了2岁,但是总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也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要引起重视。一般还会伴随着孩子行为上的呆滞,刻板,孩子严重的情况下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像痴呆儿,还会无法控制地流口水。这种情况就要马上到医学寻求医生的帮助。

     

    为什么自闭症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呢?

     

    因为目前医学界认为自闭症主因是因为孩子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伤而导致的,但是目前为止都没有寻找到一种非常好的治愈方法,但是通过训练干预能让孩子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对于孩子改善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能让孩子在日后能够独立生活,融入正常人的圈子。如果晚发现,错过了孩子改善的最佳时间,起到的效果往往没有早发现的效果好。

     

    作为家长,真的一点都不容易,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身体需要以外,还要预防和及时发现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以及社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在此,个人针对自闭症提出一点建议,如果真的不幸确诊了自闭症的患儿,在进行了干预的时候不要半途而废,一定要鼓励我们孩子继续坚持下去。并且家庭尽可能营造一种和睦的氛围,给孩子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传送积极的心态,这样对于孩子日后融入社会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自闭症不可怕,早期干预效果强。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曾经患有自闭症需要更加多个心眼,多多观察,在孩子0-3岁是发现自闭症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出现了社交异常需要引起重视和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及时作出干预,你记住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孙丽敏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一个社会的形成,必然伴随着社会层级(social hierarchy)的出现,社会层级的出现能够起到减少群体内资源竞争、维持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群体内合作的作用,但它同时也导致个体出现地位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这种地位差异会对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快乐水平产生影响,表现为社会层级高的个体更加健康、也更加快乐,即存在健康水平和快乐水平的社会梯度(social gradients)。

     

    社会层级包括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rank)和社会关系地位(sociometric rank),以及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rank)。

     

     

    社会经济地位由个体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人口学特征所决定,而社会关系地位则是由个体在群体中的声望、受尊重程度等决定。社会层级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快乐水平,而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关。

     

    社会层级和健康

     

    社会层级可以显著地预测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寿命。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其各类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类风湿疾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率以及整体死亡率均会更高。

     

    但其中的原因却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这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资源缺乏所致,因为在那些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的国家,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其次,这也并不是因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个体不能得到充足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缺乏或许会导致高死亡率,但很难解释高发病率的出现;

    最后,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许也不是一个合适的解释,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只能解释三分之一左右的社会地位-健康之间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健康风险更高呢?

     

    研究表明,地位-健康关系在那些压力相关的疾病中表现地尤为明显,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思路。低社会地位的个体可能面对更多的压力源;同时他们对于生活的控制能力和预测能力更差,导致自主感和控制感低,并且缺乏社交机会,导致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不足,这些因素均会提高他们患病的风险,尤其是压力相关的疾病。

     

     

    另一项研究关注了主观社会地位的作用,结果表明主观社会地位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客观地位-健康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表明心理因素在社会地位 -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层级和快乐

     

    社会层级除了会影响健康,也可以显著地预测个体的快乐水平。这其中,心理因素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Gallup的一项全球研究在超过150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对数形式)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绪均呈正相关关系,这其中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和心理需求的满足都能够解释部分的原因。而心理需求中,“受到他人的尊重”对于积极情绪的预测效果是最强的,受到他人的尊重让我们感到被社会所接受,同时也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肯定。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相比于社会地位,个体在同龄人中的地位(local status)更能预测其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也就是说当我们与周围人相比地位较高时,更有可能感到快乐。

     

    心理需求

     

    社会层级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和快乐水平,而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高社会层级的人,其心理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能力(competence)、自主性(autonomy)以及联结感(relatedness)。

     

    马斯洛需求理论图

     

    高社会层级的人更可能受到他人尊敬,从而满足了能力肯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社会层级的人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对生活的掌控程度更高,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交活动中,这满足了对于自主性和联结感的需求。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共同导致了个体生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情绪状态的改善。

     

    写在最后

     

    社会层级的差异,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导致了健康水平和快乐水平的差异,反过来说,那些减少收入不均的政策(如收入再分配)也可以改善“健康不均”和“快乐不均”的情况,这其中的关系或许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医疗设施也越来越健全,为什么大家的体质却越来越差呢?其实,一个人身体的好坏,除了跟遗传有关之外,还跟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关。虽然现在很多朋友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在饮食上却更加贪心,也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惯。

      


    这4种习惯,或许是你走向亚健康的原因

     

    经常熬夜晚睡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不论多晚,都有很多人抱着手机看视频、打游戏、刷消息。这种习惯不仅占用了我们的睡眠时间,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经常熬夜玩手机,睡眠严重不足,就会影响第二天的状态,导致身体疲惫,工作效率降低,无法按时完成工作,被迫加班。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情绪也会比较低落,容易暴饮暴食,通过食物发泄负面情绪,危害身体健康。熬夜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体内各个器官的工作节奏,长期熬夜,体内器官也无法得到充足的自我修复时间,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能力,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久坐不动,贪图享乐

     

    现代人身上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字——懒,出门靠打车,吃饭靠外卖,逛街靠手机,打扫靠科技产品。生活越来越便捷,人也越来越懒惰,导致我们体内的“运动细胞”枯竭。长期缺乏运动,会让我们的身体面临严峻的健康考验。

     

    相信大家都知道运动的好处,但不运动不仅会让我们跟这些好处无缘,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生命在于运动,经常久坐不动,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导致身体肥胖,体内毒素淤积;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疾病,希望你别大意。

      
    经常酗酒、抽烟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烟酒的危害性,但听进去的人还是少数,很多长期抽烟、喝酒的人,一直在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根本离不开烟酒。而且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会追求好烟、好酒,跟朋友聚会的时候,也会互相攀比。在应酬的时候,烟酒也是打通对方心理防线的“敲门砖”。

    但是,不论烟酒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依然不能被抹去。随着烟龄、酒龄的增加,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所受到的伤害也在不断累积,要不了多久,身体就会通过疾病来“警示”我们。

      
    动不动就生气

     

    虽然生气是一种合理的情绪,但经常生气的人,健康情况可能不容乐观。很多朋友都相信这样一句话:生闷气更伤身,有气就要发泄出来。其实生气这种情绪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经常生气,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受到伤害。

     

    我们有发泄情绪的权利,但有些时候,放平心态,看待事物,你或许会发现这些小事并不值得动怒。怒气伤肝、伤心、伤肺,经常动怒,健康也会受到威胁。希望大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生活中的不顺时,也能用积极的一面化解,不要用生气解决问题。调节情绪是一种能力,学会自我调节也是一种修养。

      
    总结: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远离以上4种习惯。好习惯能起到助力健康的作用,坏习惯却会损害人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对错,权衡利弊,别让健康为我们承担后果,希望大家都能脱离亚健康。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1、肺长好了,就可以生啦

     

    每个宝宝在出生之前要在妈妈肚子里面呆长达278天,宝宝长到275天的时候,最后一个器官——肺长好了。它是最后一个发育成熟的器官,却是最重要的器官。

     

    当我们的肺部停止工作,就意味着其它所有器官都要停止运作。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好好爱护我们的肺。

     

    当孩子的肺部长好之后,就会给妈妈发一个信息:妈妈,我长好了!妈妈接受到这个信息之后会立即给孩子一个信息:赶紧出来!

     

    孩子收到指令之后,马上和妈妈有个 “约会”,俩人同时释放一种叫乳化酶的东西,妈妈是由产道释放,孩子是从头顶没有闭合的杏门释放,两人里应外合,就把羊膜这儿烂个洞,孩子就从这个洞里出来了。

     

    2、妈妈体质 PK 宝宝体质

     

    如果孩子的体质比妈妈强,他里头分泌的乳化酶就多,此时妈妈的反应就是先破水,孩子生下来体质较好,但如果后天带的不好,孩子的体质会变差;

     

    如果妈妈的体质较强,她分泌的乳化酶多,反应就是先见红,孩子生下来体质较差,但如果后天抚养的好,孩子的体质会慢慢变好。

     

     

    3、分娩时间长短有讲究

     

    孩子在释放乳化酶的同时,会把妈妈体内的大量的氧和糖偷偷地储存起来,贮存在脐带里,供自己出生时使用,但是只存12个小时的量。

     

    如果孩子在6-12个小时内生出来,则称为正常分娩。

     

    如果超过12个小时,那么孩子就处于低氧、低糖的状态,从而有可能导致脑损伤,这在产科里称为高危登记。

     

    如果超过24小时,一定会导致脑损伤,因为这时孩子就处于缺氧、缺糖的状态,脑细胞大面积死亡。关键看死哪的问题,有的是小脑、有的是脑干、有的是大脑。

     

    如果是死的是小脑,轻则共济失调(比如拿杯子几次都拿不到,走路时总是梗着,腿抬得比较高,俗称公鸡步),重则脑瘫甚至是终身瘫痪。

     

     

    4、剖腹产好不好?

     

    有的家长说,我们选了个日子,一剖就出来了。这更糟糕!因为剖腹产并不是一种分娩方式,而是解决难产的一个手段。

     

    我们的生命千百万年来的进化,为每一种生命的出生和成长都设计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如果我们想绕过这个生命中必须的程序,实际上都是在损害生命。所以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经过子宫收缩的挤压和产道的挤压,轻易地选择剖腹产,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全世界的剖腹产率在6%-8%,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控制。近几年在中国,剖腹产率竟然已经高达60%以上,是很可怕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为好多家长都不知道剖腹产对孩子的危害。

     

    剖腹产剥夺了孩子几个最原始的学习行为

     

    1、剥夺了呼吸的学习

     

    在妈妈羊水破之前,孩子一直都悬浮在羊水之中,当羊水慢慢破掉,羊膜就会贴着宝宝,使他们不舒服,从而开始反抗。在怀孕末期的时候,子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撑长了8倍,任何外力都有可能导致子宫一个由盆神经管理的收缩,俗称宫缩。

     

    宫缩会把更多的羊水排出去,使得胎盘跟孩子贴服得更紧,从而让孩子更不舒服,更不舒服就更加反抗。宫缩是一阵一阵的,这种挤压会促使孩子要出去。

     

    从哪出去呢?生命有一个了不起的记忆,就是我从哪儿进来的,还从哪儿出去。在宝宝出生时,妈妈子宫和产道的收缩,会把宝宝的肺部内1/3到1/4的体液给挤出来,将呼吸道打通。再加上宝宝出来的时候,大气压会先作用于鼻腔,再作用于胸腔和腹腔,所以孩子有一个呼吸学习的过程。

     

    但是剖腹产的孩子失去了这个机会,一上火就会出现呼吸道问题,不是咳就是喘,此时就需要吃药,而止咳镇喘的绝大多数药都是中枢神经抑制剂,服用过多会产生副作用,使得大脑总是抑制状态,昏昏沉沉。大脑抑制多了,必定就要兴奋,所以有的孩子表现过于“闹腾”,往往跟吃的药有关系。

     

    2、剥夺了触觉的学习

     

    顺产的孩子通过胎盘的紧裹,产道的劲压,慢慢产生了触觉的学习。触觉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早先的这些刺激让孩子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我身体的地图。如果这个地图没有被建立,就会导致孩子出生之后出现感觉运动统和失调,简称感统失调。而感统失调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剖腹产的。

     

    3、受到极大的惊吓

     

    孩子原本是悬浮在羊水当中的,非常舒服,剖腹产的时候,产科里的二助必须快速地把孩子往外拽(拉慢了会导致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这个惊吓使得孩子肾上腺素的分泌量相当于一个心脏病人发病时候的30倍,孩子为了活命也“忍”了。

     

    但这个惊吓将会持续生命的第一个周期(女孩到七周岁,男孩到八周岁)。表现在他们的睡眠状况也和自然分娩的孩子不同,喜欢趴着睡,经常一惊一乍,夜里面突然哭,不许关灯或者不许关门。现代研究发现,剖腹产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自然分娩孩子的10倍。

     

    4、降低了新生儿的疫力及抗感染能力

     

    剖腹产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并且容易肥胖。

     

    当然,有些宝宝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采取剖腹产的方式,这就另当别论了。

     

    出生时的损伤,好多都是不可逆的。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是平平安安的,就因为出生这天出了事,从而造成终身的遗憾。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活着是运,平安是福。​​​​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孩子都是父母的手心宝,平时生怕宝宝磕着碰着,但孩子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吐奶、厌食、腹泻、哭闹不止等等,让父母们为此焦头烂额。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宝宝积食厌食的情况。

     

    首先,小孩子积食厌食是很常见的。原因是宝宝的胃容量比较小,刚出生的婴儿胃容量大概在30至50毫升,三个月左右长到90至150毫升。所以家长喂多了,孩子就容易积食。

     

    此外,孩子的贲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非常容易漾奶或呕吐。不仅如此,宝宝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如果吃太多东西,就会难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会积食甚至厌食。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生活中父母的一种错误思想,特别是老人,觉得孩子一哭就是饿了的信号,就会一股脑给其喂奶,这样很容易出现积食。

     

    孩子积食了,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不然宝宝可能会有以下影响:

     

    (1)消化能力下降

     

    孩子出现积食,食物大量在胃部堆积,降低了消化功能,儿童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长此以往,肠胃道功能下降,宝宝容易动不动就拉肚子、呕吐等等。

     

    (2)睡眠障碍

     

    如果儿童长期积食,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会下降。失眠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对孩子来说危害非常大,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正常发育。

     

    积食比较严重的孩子,半夜容易醒来,或者多梦,半夜哭闹不止,难以哄睡。

     

    (3)发热

     

    长时间积食,还会导致孩子发烧。身体发热会对宝宝的大脑健康造成损伤。

     

    (4)营养不良

     

    积食严重,孩子一般会出现厌食、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宝宝身体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没能及时提供,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需求,看上去就会又瘦又黄的,精神不佳。

     

     

    所以,再也不要宝宝积食是小事,也不要盲目宝宝喂食。那么,父母如何得知宝宝出现积食了呢?

     

    1、食量减少

     

    与同年龄段的宝宝相比,吃的奶量或辅食减少了,平时没什么食欲。

     

    2、呕吐物有异味

     

    宝宝发生漾奶后,漾出的奶中会有一股酸馊的味道,有的时候大便里也会有这种味道。

     

    3、舌苔异常

     

    若是孩子舌苔又白又厚,常是积食的表现。

     

    4、其他异常

     

    此外,积食还会让孩子腹胀、睡觉不踏实、哭闹、大便形态不规律等等。

     

    当宝宝有以上表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正难受着呢。虽然孩子十分脆弱,但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点心,宝宝就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 孤独症,我们俗称“自闭症”,通常有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行为刻板单一以及智能障碍等4个方面的表现。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外表看起来往往正常,但没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不能理解其他人言语的内容,很难和人正常交流;他们往往没有社会感知力,爱好常单一且固执,行为刻板,不能独立生活,甚至洗漱、如厕都需要有人照顾。

     

     

    美国曾报道,每59名儿童中有1名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而根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I》,截至2017年,中国0-14岁孤独症儿童的数量超过300万。

     

    目前,人们尚未找到有效的治愈孤独症的办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经过系统的训练,情况会有明显改善,治疗越晚,效果越差。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儿的康复干预不应局限于医院或康复机构,融入家庭和生活的干预对减少患儿问题行为、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积极作用。

     

    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我们需要早发现、早干预。今天是第13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自闭症,一起帮助这些“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主要有哪些表现?

     

    1. 社交交往方面

     

    • 情感互动中的缺陷,如不能分享兴趣、情绪等;

    • 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言语交流的缺陷,如难以理解手势、面部表情等;

    • 发展人际关系的困难,如难以分享想象的游戏,交友困难,或对同伴缺乏兴趣。

     

     

    2. 行为方面

     

    • 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

    • 兴趣狭隘,会非常专注于某些物品,或者是对特定物品特别感兴趣;

    • 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如反复翻转物体;

    • 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自我刺激行为等。

     

    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都一样吗?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差异较大,除了孤独症孩子特有的交流和社交的特异性表现外,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相同。

     

    1. 智力方面,从智商不足40到高于120的天才智商;

    2. 社交方面,从对人毫无兴趣到对人感兴趣到烦死人家。

    3. 语言方面,从毫无语言到机械仿说、雄辩甚至诡辩。

    4. 兴趣爱好方面,从瓶子盖到天文,从砖头瓦块到地图、交通路线,从广告到历史传记,从不识数到常人不能企及的推算万年历、开平方以及数字演算,从不识字到过目不忘的识记天才。

     

     孤独症儿童都不会说话吗?

     

    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但经过康复训练后,随着社会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

     

    孤独症儿童智力有问题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9年的调查,大约40-60%的孤独症儿童拥有正常智商,但也有研究报道6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孤独症儿童都特别聪明吗?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没有特殊能力。有极少部分表现出“孤岛智慧”,在绘画、乐器、音乐、色彩、计算、机械记忆、方位辨别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与培养转化,这些能力对其职业开发会有积极意义。

     

    孤独症有药可治吗?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治疗,或改善合并症的治疗,如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等对症治疗相关症状会有帮助。

     

     

    孤独症训练康复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1. 早期长程

    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2. 科学系统

    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 个体训练

    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

     

    4. 家庭参与

    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