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脚板底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脚板底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发表人:李定刚

在临床中,出现了脚板底疼痛方面的临床症状,可能是脚底肌腱炎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平底足的问题,也可能是站立行走时间比较长以后下肢脚关节周围韧带肌腱劳损,也可能是腓总神经麻痹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所以出现了脚板底疼痛方面的临床症状,需要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需要做脚 x 片的检查,彩超的检查,抽血做血沉,尿酸,风湿系列的检查,必要时还需要做腰椎和下肢神经方面的检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几方面的情况,根据检查的结果选择药物,药物治疗是基础。

当然,如果疼痛严重,也可以临时使用止痛药,急则治其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合做相关的康复治疗,比如说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等治疗,综合性的处理,这样治疗才有效果,减少站立行走时间,多休息,要多注意鞋子方面的问题,注意鞋子的大小软硬程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腓总神经麻痹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一般的幼儿园在手足口病高发期的时候,都会给家长们讲解一些关于手足口病的一些知识,而且学校的老师每天也会对小儿的身体和体温进行检查,和探测。那么手足口病到底要怎么来治疗才好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上面的这些就是对于手足口病的一些治疗的方式和方法了,手足口病的起因最根本的就是,小儿对于自己懂得卫生情况还没有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而且小孩是免疫力相对比较低落的人群,所以说这样引起手足口病的几率就会比较大。

  • 早上起床脚因为疼痛不敢踩地;去趟超市都不敢走路时间过长;开车踩油门和刹车也会让脚跟疼痛难忍使不上劲……足底筋膜炎这些小麻烦,虽然不是大病,却严重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可以快速摆脱这种麻烦的“痛脚”就好了。

     

     

    这些好方法,不可不知

     

    当有急性损伤时,冰敷是一个非常好的缓解疼痛和肿胀的办法。可以收缩局部血管,减少组织液渗出,保护软组织不被进一步损伤,抑制局部炎症。

     

    足底牵拉恢复机能

     

    坐在椅子上,将疼痛的脚放在健康侧的膝盖上,一只手固定足跟,另一只手握住脚趾用力往上扳,直至筋膜有牵拉的感觉。还可以将患侧膝盖伸直,用长毛巾勾住患足,前脚掌踩在毛巾中部,双手握住毛巾两端,向躯干侧牵拉,直至足底有牵拉感。牵拉动作一次持续30~60秒,间歇30秒,每5次牵拉为一组,一次2~3组,一天训练3次。

     

    足底按摩缓解症状

     

    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脚掌前后端的筋膜,感觉足底发酸即可,一次按摩2~3分钟,一天按摩2~3次。这样做可以帮助恢复粘连的软组织;使紧张、痉挛的肌肉充分拉伸,恢复松弛状态;另外,还可促进血液循乱,缓解足底疼痛的症状。

     

    踩踏练习巧放松

     

    行走之前做踩踏水瓶训练:将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热水不宜过烫),让疼痛的脚踩在塑料瓶上滚动10~15分钟,然后再做不少于15秒的足底牵拉,以足跟不产生明显疼痛为宜。或是患足踩住网球来回滚动,让筋膜充分拉伸、放松。

     

    穿着装备不简单

     

    对于有足底筋膜炎的朋友,尽量不要穿鞋底薄、鞋底硬的鞋。推荐穿着鞋底稍微软一点的休闲鞋、运动鞋,鞋跟尽量控制在3厘米左右。

     

    垫矫形鞋垫是治疗足底筋膜炎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矫形鞋垫可有效缓解足跟疼痛,并帮助患足恢复功能。

     

     

    行走过程中,足底筋膜就像一根弹簧,承重时伸长,储存能量;蹬地时收缩,释放能量,推进人体前行。矫形鞋垫可以给予足弓适度而不过度的支撑,减少足底筋膜的张力,缓解症状。分散足底受力,通过增加前掌的受力来减少足跟受力;同时,软质鞋垫可缓冲地面对足跟骨的作用力,从而达到缓解足跟痛的效果。

     

    另有研究表明,矫形鞋垫可刺激足底表皮神经,而足底表皮神经是对维持人体站立平衡与稳定性非常重要的。

     

    因此,从一双舒适合脚的鞋开始,保持适量的运动和正确的恢复方法,就可以让足痛远离我们,轻轻松松的行走了。

     

    参考文献:

    1.林炯同, 杨伟毅, 等. 刘军教授治疗足底筋膜炎学术经验荟萃术[J]. 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5): 908-910, 940.

    2.周莹. 一跑步就脚底痛,小心足底筋膜炎[J]. 中华养生保健, 2019(4): 41.

    3.屈红林. 怎样康复足底筋膜炎[J]. 健康指南, 2017(5): 28-29.

    4.刘巍, 吴会东, 等. 矫形鞋垫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 2018, 33(2): 166-169.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我们都知道走路是需要靠我的双腿才能完成,如果我们的脚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就会影响我们正常的走路。有些人在长时间行走以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右脚底疼,这时人们也不会太过于在意,毕竟人们之前走了很多的路,觉得脚底疼应该就是因为走路太多,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如果走路太多引起脚底疼,应该是双脚都会疼才对,但是如果出现了,右脚底疼的情况就要注意了,右脚底疼远远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右脚底板疼怎么回事?

    1、右脚底板疼有可能是腰间盘突出引起的,这种情况建议去医院的骨科去就诊,让医生给拍个腰椎的x光片检查,确诊之后对症治疗,如果是腰椎的毛病,吃药的效果只有止疼,要想治疗的话,必须得做针灸按摩等处理。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注意运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2、脚底板疼一般和脚底筋膜有关系,可以检查一下是否是跖筋膜炎也就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因为足底的肌肉受到外力暴力的冲击或者长时间的走路,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导致局部筋膜发炎,表现为局部疼痛,走路最重。足底筋膜炎可以服用氯唑沙宗片缓解疼痛,建议去医院检查。

    3、也有可能是骨质增生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建议首先口服骨质增生片试试啊,另外建议口服盖尔奇d试试。另外也可以取威灵仙适量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患处固定,20天为1疗程。 如果还是不行的就只有手术啊。 平常不要干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不要睡弹簧床垫,一定要睡硬板床。

    4、右脚底板疼有可能是跖痛症引起的,压迫性跖痛症则由于跖骨头部长期被外力挤压导致趾神经长期受压或刺激引起间质性神经炎或神经纤维瘤之故。其临床表现为行走时前足阵发性放射痛,放射到邻近足趾,伴有感觉异常、跖面压痛,侧方挤压跖骨头可加重或引起疼痛。

  • 腓总神经麻痹也称腓肠神经麻痹,患者会有足部或脚部感觉异常、脚背或足底不能抬高、踝关节不稳或摆动等症状。

    1.足部或脚部感觉异常:腓总神经麻痹可能导致足部或脚部的感觉异常,比如刺痛、麻木、痛觉减退等。腓总神经麻痹会影响足背肌肉的功能,导致足背肌肉无力或萎缩,可能出现行走困难、足背隆起减少等症状。

    2.脚背或足底不能抬高:腓总神经麻痹会导致足背的抬高功能受损,患者无法将脚背或足底抬高,而出现脚背下垂的现象。

    3.踝关节不稳或摆动:腓总神经麻痹可能导致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患者感觉踝关节不稳或摆动。

    腓总神经麻痹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造成瘫痪,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尽量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 女人脸上长斑的原因比较多,可能是黄褐斑、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导致。

    1.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通常在日光暴露过多的区域出现,如面部、颈部等。通常与日晒、激素变化(如怀孕或服用避孕药)有关。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面颊部出现紫红色的蝶形红斑,通常跨越鼻梁和两颧部分。

    3.内分泌失调:激素失调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导致脸部斑点,如雀斑或黑斑。

    导致女人脸上长斑的原因比较多,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合理治疗。

  • 有很多人胃病反反复复总不好,到底怎么回事?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生活中胃病非常常见,很多胃病患者四处求医,用了各种各样的药,胃病依旧没有被治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临床数据研究表明,50%的胃病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而且,幽门螺杆菌的发病率非常高,中国有将近60%的人群都感染了这种细菌,而且它也是导致胃部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体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导致细菌不断繁殖,从而引发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严重的甚至会恶化成胃癌。

     

    幽门螺杆菌到底如何进行传播?

     

    幽门螺杆菌,是喜欢生长在胃粘膜内的螺旋形细菌,生存力极强,胃酸很难将其杀死,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通过“粪-口”,“口-口”进行传播,全中国将近一半人都感染此细菌。

     

     

    医生提醒:出现这几种症状,多半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1、严重的口臭

     

    很多人会发现,早起明明刷牙了,但口腔里还是有明显的异味,其实,这并非是口腔疾病引起的,而是口腔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污染,从而产生难闻的口臭。

     

    2、上腹部疼痛

     

    幽门螺杆菌生活在胃里,胃酸很难将其杀死,慢慢的会腐蚀胃粘膜,从而导致胃痛、胃胀的情况出现。

     

    3、经常反酸、烧心、呕吐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仅会导致胃粘膜受损,还会导致胃酸的过多分泌,从而引起反酸、呕吐、烧心的症状出现,如果经常如此,必要时最好及时根除。

     

    4、其实消化道不适

     

    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会导致消化出现异常,比如经常性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或者身体消瘦等症状,都是跟这种细菌感染有关。

     

     

    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有以下4种情况,需要及时根除治疗!‍

     

    1、胃炎比较严重,甚至糜烂的患者;

    2、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3、经常感觉消化不良,并且治疗后效果并不好的;

    4、患有胃溃疡的患者。

     

    以上这4类人群,最好及时检查体内幽门螺杆菌是否超标,而且治疗时,应该让医生进行严格的评估,必要时先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根除治疗,避免病情出现恶化。

     

    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出现以下几种症状,可能离胃癌不远了!

     

    其实,胃癌早期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异常,只有很少数人会有恶心呕吐、腹部饱胀,腹部不适等症状,所以很多患者往往都会忽略。

     

     

    但是,病情如果进一步加重,则会出现很多异常症状: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以及消化道梗阻等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呕血、黑便、以及腹部包块等情况,这个时候再去治疗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胃病“克星”找到了,烧开水放1勺,杀灭幽门螺杆菌,离胃病远远的。‍‍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想根除幽门螺杆菌,除了必要的用四联药之外,推荐用食疗方法来巩固,能减少细菌耐药,并且副作用小,从而备受胃病患者青睐。

     

    古方中就记载过一个养胃方:针对胃痛、胃胀、慢性胃炎等疾病效果很好,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肠胃功能强了,还能帮助清除口臭。

     

     

    养胃食疗小经方:准备猴头菇、丁香、大枣、橘皮、茯苓、大麦、沙棘、山楂、佛手9种黄金食材,开水冲泡,缓解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预防幽门螺杆菌,这5点建议最好坚持照做: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及时洗手;

    2、饮食要吃熟食,避免吃生食,喝生水;

    3、家庭就餐要分餐,餐具要及时消毒处理;

    4、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等最好分开使用;

    5、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

  • 在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脾虚”这个词,其实,这个词是中医的概念,在西医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脾虚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脾虚都有哪些症状呢?平时多注意下面这些信号:

     

    1、脾虚的人相比健康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疲惫、犯困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脾脏虚弱后,会影响到体内的气血运转,更加容易出现疲惫乏力的情况。


    2、脾虚的人往往大便溏稀、不成形:脾主运化,当脾虚后,会减弱对食物的运化能力,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大便溏稀的症状。

     

     

    3、脾虚的人看上去大多是脸色暗淡、发黄:从中医五脏对应的五色来看,脾脏对应颜色恰恰就是黄色,所以说脾虚的人大多是脸色暗淡、发黄,当然这种现象和脾虚导致的气血运转受限有很大关系。


    4、脾虚的人舌头肿大,边缘有齿痕:在中医来说,脾虚的人舌头是比健康人舌头要大的,并且舌头边缘会有明显的齿痕,大家可以早上刚起床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舌头,如果有这种情况,就需要注意调整饮食了。


    脾脏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调理好脾脏,脾虚的朋友比较适合食补的方式,可以常吃一些山药、薏苡仁、红枣等健脾开胃的食物。

  • 大家都知道,颈椎病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会导致头痛头晕等不良症状。因此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是,那么现在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运动操,希望大家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防止颈椎病的发生。

     


    第1节:伸懒腰:(站立、坐均可)


    1.双手握拳向上举,同时挺胸深吸一口气,手伸直举到头上后停顿3-5秒,然后两手从身体两侧缓缓放下,回落体侧,与此同时慢慢呼气。此节动作可做1-2次;注意调节呼吸,抛开杂念,切记对身体放松之时的控制。


    2.注意伸展自己的躯体,轻轻弯腰至90度,两个手臂模仿大鹏飞行一样伸展开,但可不要将头抬起来,越高越好,坚持5分钟。这个动作可以帮助你增加颈椎部肌肉的韧性。


    第2节:摇头摆脑:(站立、坐均可)


    注意这一节的动作一定要慢,不可无方向的乱摇摆脑袋,不可用力过大,否则有可能会对颈部的软组织造成损伤,而且会有头晕的感觉。掌握动作的力度和角度大小就以自然为好,不可牵强。其步骤如下:


    (1)两手插腰,头以颈为轴向左转80-85度,回中位,同样再以颈部为轴向右转,回中位。


    (2)两手插腰,头摆正,头向前倾45度左右(即低头),回中位,头再向后倾45度左右(即抬头),回中位。


    (3)两手插腰,头摆正,头向左摆45度左右,然后回中位,头再向右摆45度左右,再回中位。以上为一个动作周期,反复做4-8次;


    (4)头以颈为中心逆时针连惯摇转3圈,回中位(注意摇转时与颈椎轴心的偏离角度40度左右就好,不宜过大,速度要慢),每摇转1圈的时间在3秒左右;之后再顺时针摇转3圈,回中位。以上为一个动作周期,反复做2-4次,不宜过多;


    (5)两手手指交错相握,置于脑后颈椎处,头向后仰,之后头向前倾。此动作反复做4次。提到颈椎,自然也不能少了腰椎,腰椎好了,才能行得正坐得直,亭亭玉立的女生自然是人见人爱,为您的美丽提供健康的保障


    第3节:搓柔腰部:(站立、坐均可)


    两手掌放在两腰部,左手顺时针(同时右手逆时针)旋转12圈,之后停顿5秒,两手再向与刚才相反的方向旋转12圈。此动作反复做2-4次。摩擦腰部之后,您会明显的感觉到腰部温热,这是为了疏通僵硬的肌肉,为下面的动作热身。


    第4节:扭腰运动:(站立、坐均可)


    两手半握拳,在胸前收紧,两臂向身体两侧撑开,之后向左扭腰,再向右扭腰。反复做8-16次。这样可以锻炼腰椎,增加柔韧度,并且可以使上半身更加修长。


    第5节:摆手运动:(站立、坐均可)


    (1)身体摆正,两手自然下垂,两肩放松,做走路时左右手交替向前后摆动的动作,做8-10个8拍;


    (2)把刚才的左右手交替向前后摆动的动作改为两手同时向前后摆动,做8-10个8拍;


    (3)两手自然下垂,右手掌抬起拍左肩,回原位,之后左手抬起拍右肩,回原位。拍肩板一下算一个节拍,反复动作做4-8个8拍。


    第6节:全身(半身)运动:(站立:全身运动;坐姿:半身运动)(孕妇忌做此节动作)


    (1)首先讲全身运动,由于全身运动动作比较大,怕羞的朋友可以在没人的地方(比如寝室、卫生间)进行,全身立正,两手自然下垂,双脚并拢,全身放松,之后身体缓慢下蹲,到达最低点时,下颚点膝盖,双手抱腿,停顿3秒,然后起立,反复做8-16次;


    (2)若是坐姿则只能做上半身运动:身体坐正,双脚并拢,腰缓慢向下前弯,下额点到膝盖时,双手抱脚,停顿3秒,之后回正。反复做8-16次。这节运动可以运动全身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显然全身运动要比半身运动效果要好。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其实预防颈椎病就要自己多用心,建议平时减少长时间低头,有时间最好是做做上述的运动操,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了。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 1、喜静少动


    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汗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2、餐后零食


    现在我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坐着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3、肝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4、体质肥胖


    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体发福,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最高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

     


    5、不吃早餐


    现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6、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7、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产生,美国西南部的当地美国人患胆固醇胆石症的危险性很大(80%),这一点似乎包含一种遗传因素。

  • 你是否有过“大便总是排不干净”的感觉?

     

    当你起身前往厕所,以为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结果一通下来,总感觉黏黏腻腻,仿佛没拉干净,于是再次使出全身力气,却还是颗粒无收……

     

     

    为什么有时候大便之后总有种“没拉完”的感觉?《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解答,并列出需要警惕的几种情况。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肛肠科主任 张 波 住院医师 周星鑫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王化虹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许 乐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外科主任 田素礼

     

    7种情况让人感觉便不净

     

    大便解不干净、擦好像也擦不干净……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身体发出的警报:

     

    !痔疮

    当长了痔疮,尤其是混合痔会让人有种菊部下坠的感觉,上完厕所,用纸擦也不易擦干净,这样更会给人排便未完成的错觉。

     

    !饮食不当

    如吃了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或喝了酒以后可能会因为菊部充血水肿,让人感觉有便意。

     

    !结直肠疾病

    若便不净感或者大便次数增多、便血可能会有结直肠肿瘤可能性,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便秘

    便秘有多种类型,只要是排便持续困难、次数较少或有排便不尽感,无论大便干与稀,均认为是便秘。

     

    !直肠脱垂

    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早期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管括约肌松弛,则需用手帮助复位,并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蠕动过快或者发生痉挛,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是腹痛和腹泻。在排便过程中,患者常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便急等症状。

     

    !妇科疾病

    排尿排便时有不适感,包括压迫、尿频、排便后便意感持续、肛门区坠胀、排便不尽等,均建议积极就诊。

     

    大便好不好,看这6个指标

     

    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中大便是重要的健康晴雨表,细心观察还有助于发现疾病。

     

    性状

    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

     

    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

    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会偏绿;吃肉较多,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则易发黑。

     

    气味

    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

     

    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数量

    “一条便”约100克。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100克,每次排2~3条。

     

    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次数和习惯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

    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如何拉得“干净利落”

     

    如何才能摆脱那种似乎排完了,但再努力一把,又能排出的如厕体验呢?

     

    正确的姿势

     

    从理论上讲,肛肠角越大,直肠越直,排便就越顺畅,因此可采用蹲姿,或坐姿时在脚下垫个小板凳。

     

     

    排便困难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有利于刺激肠道,增加便意;直肠紧挨骶尾骨后方,轻轻拍打骶尾骨,有利于将力量传递到直肠,通过振动刺激肠道,利于排便。

     

    • 控制时间:3分钟搞定是最好的,如果超过3分钟仍无便意,建议停止排便。
    • 控制力度:排便时不宜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肛门,应缓慢增加力量。
    • 意识专注:上厕所要专心,不要看报纸、玩手机等。

     

    此外,排便后可有意识地做3~5次肛门收缩,能增强括约肌功能,消除疲劳。

     

    培养排便反射

     

    可在每天清晨或某个固定时间如厕。即使当时没有便意,身体也会逐渐配合,久而久之,到了固定时间就会自然产生便意。

     

    不过,即使要培养排便反射,如厕时间也不宜太长,最好在5~10分钟内,否则会增加痔疮风险。

     

    调整饮食

     

    便秘人群每餐应多吃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比如猕猴桃、火龙果等带籽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足量饮水。

     

     

    腹泻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喝些淡盐水,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 我在线上问诊了一位医生,因为我左脚翘不起来,脚背伸不行,走路左脚需踮脚,不然站不直。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症状和病史,然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需要去神经内科进行进一步检查,可能是腓骨肌麻痹或腓骨肌萎缩症。他还详细解释了疾病的可能原因和治疗方案,让我感到很安心。

    经过这次线上问诊,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沟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细心和专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 腓总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详细介绍腓总神经麻痹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腓总神经麻痹的病因

    腓总神经麻痹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骨折:骨折是导致腓总神经麻痹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折发生在腓骨或胫骨时,可能会对腓总神经造成损伤。

    2.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神经病变,包括腓总神经麻痹。

    3. 感染:感染,如带状疱疹、梅毒等,也可能导致腓总神经麻痹。

    4. 乙醇中毒: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包括腓总神经麻痹。

    5. 铅中毒:铅中毒可损害神经系统,包括腓总神经。

    二、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

    腓总神经麻痹的主要症状包括:

    1. 足部无力:患者无法正常行走,足部活动受限。

    2. 足部疼痛:足部可能出现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3. 足部畸形:长期足部无力可能导致足部畸形,如足内翻、足外翻等。

    三、腓总神经麻痹的诊断

    腓总神经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

    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药物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止痛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如电疗、按摩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腓总神经麻痹,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五、腓总神经麻痹的预防

    为了预防腓总神经麻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预防糖尿病。

    2. 避免长期过量饮酒。

    3. 注意安全生产,预防骨折。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

  • 我最近在网上咨询了一位医生,因为最近两边手臂、小腿有轻微发麻,手有发紧感的情况。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我的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处于特殊期。他还建议我做了肌电图检查,并口服甲钴胺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每天都带着护腰,并且卧床休养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情况有所好转。这次的在线医疗咨询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对网络医院的服务有了更深的了解。

  • 我最近一直在上网课,因为学校封校,只能在家里上课。前几天,我盘着腿坐着上网课,结果下课后发现左小腿前侧的皮肤发麻了,这种感觉持续了两三天。一开始我还以为会很快好的,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我很担心这个问题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通过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位神经内科的医生进行了问诊。

    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持续时间、是否有外伤史等问题,并根据我的描述初步判断可能是肌皮神经的问题。经过医生的建议,我通过互联网医院购买了甲钴胺片,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医生还建议我在家里热敷小腿,让我不要过于紧张,因为他认为这个情况应该不严重。

    通过和医生的沟通,我对自己的症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治疗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最终,我决定不请假出去找医院,而是在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我很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建议,让我在家里就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希望我的症状能够尽快好转,再次感谢医生的帮助。

  • 在一个平凡的周末下午,我感到脚尖发麻,脚向上钩时无法用力,让我感到有些困扰。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经过简单的注册和登陆,我很快进入了在线问诊的界面,见到了神经科医生。医生江文婷温和地向我打招呼,让我感到放心。她聆听了我的主诉,询问了详细的症状,让我感到被重视。

    医生细心地分析我的情况,指出可能是腓总神经麻痹或急性腰椎间盘脱出,让我意识到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她建议我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治疗,避免留下后遗症。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前往医院进行体格检查、腰椎磁共振和肌电图检查。医生再次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健康不能等待。

    问诊结束后,我心怀感激地离开了在线问诊界面,准备及时就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